
导读:据说老奶奶是河南的一位女仙,一路向北乞讨施舍求生,并每到一地结拜一位干姐妹,到定兴县周家庄拜了第八个姐妹后,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定兴西辛告村,有一家姓王的农户,老俩没有儿女,就收留了她,后来有神仙奶奶点化她西行去了易县,修炼成仙,但她不忘西辛告
据说老奶奶是河南的一位女仙,一路向北乞讨施舍求生,并每到一地结拜一位干姐妹,到定兴县周家庄拜了第八个姐妹后,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定兴西辛告村,有一家姓王的农户,老俩没有儿女,就收留了她,后来有神仙奶奶点化她西行去了易县,修炼成仙,但她不忘西辛告王家老俩的养育,就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拜父母。后来村里王姓家族为了答谢奶奶,就在村西立庙,以纪念跟奶奶的缘分。后来七里八乡的人们有小灾大难时就来这庙里向奶奶诉说,奶奶也帮乡亲们排忧解难。
#三年级# 导语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培养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描写事物的作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描写事物的作文
在广州里,美丽的越秀公园是十分着名的。其中在越秀公园里,我最喜欢的就是五羊雕塑了,它已经有五十五年的历史。
五羊雕塑是广州的着名景点。到了周末,许许多多的人们就会来到这里,和五羊雕塑拍照,做下纪念。其实,我小时候总是以为这些“羊”是藏羚羊。后来,我才知道这些是山羊。五羊雕塑里的那只羊是五只羊里最勇敢的,也是最年长的羊。在的羊下面,也就是最小的一只羊,它很害怕,很胆小。但是因为其他的小伙伴鼓励它,帮助它,帮助它,使它变得有勇气,不害怕任何东西了。在最后的一只羊是最孤单的,它是从有了这四只山羊小伙伴才能战胜了孤单。
在这座雕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二千年前周夷王时,广州这个地方,海天茫茫,遍地荒芜,人们辛苦度日,难得温饱。一天,天空仙乐缭绕,有五位仙人身穿五彩衣,骑着口含六束谷穗的五只羊飞临广州,把谷穗留给广州人,并祝愿这里年年五谷丰登,永无饥荒,然后驾云腾空而去,羊化为石。
在广州里,五羊雕塑是广州的重点保护对象。它代表着我们的旧广州,代表着我们要抬头做人。我在越秀公园,我跟爱广州!
篇二小学三年级描写事物的作文
我的生活多姿多彩,有的开心有趣,有的伤心难过。曾有一件最尴尬的事,至今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夏天的一个周末早晨,妈妈约了朋友带我去公园玩。那天我们起晚了,妈妈叫我自己穿衣服,这样节约时间。我连忙爬起来找衣服,从衣柜里拿出我最喜欢的绿色短袖和牛仔短裤,套在身上。刚穿好,妈妈又催我:“快穿袜子,该走啦!”我胡乱拉出两只袜子穿上,穿好鞋,就跟妈妈跑了出去。
到了公园,大家都已经在等我们了。妈妈当众夸奖我:“今天我女儿真棒,自己穿的衣服!”我正洋洋得意时,突然听到朋友们指着我的脚说:“咦,她的袜子怎么两只颜色还不一样呢?”我低头一看,脚上的袜子一只紫色,一只**,真的不一样啊。原来,我穿了两双中的各一只。这次,我尴尬极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平时就该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好习惯,而且,越是紧急的事越要细心、慎重、认真对待,这样才能避免不出“糗”。
篇三小学三年级描写事物的作文
我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我爱鸟语蝉鸣的夏天,我爱粉妆玉琢的严冬,但我更爱枫叶似火的金秋。
星期六下午一放学,我和爸爸妈妈去植物园看秋天。
一进植物园一条种满梧桐树的小路,周围的梧桐树的叶子都已是半青半黄的,好像披上夏天的绿装不愿脱掉似的。秋风一吹,叶子就凌空飞舞,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它们好像在说:“我们还没有在树上呆够呢。”大树妈妈说:“孩子,你们已经长大了,该自己生活去了。”叶子就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大树妈妈。地上洒满了落叶,像一条金光大道。我忍不住的踩到金光大道上,发出“沙沙”的声音,树叶好像痛苦的呻 吟着:“好痛呀,好痛呀!”“我就踩你。”叶子开始用绝招了:“魔力魔力哄,让她掉到大坑里!”我一不留神掉进了大坑里。叶子看着我痛苦的样子哈哈大笑起来“活该!”
一阵瑟瑟的秋风吹过,树上的叶子发出“哗哗”声,脚下的叶子发出“沙沙”声,两种声音交汇在一起,宛如一曲树林交响乐。
篇四小学三年级描写事物的作文
记得有一天星期六的下午,我去小学练书法,由于快要比赛了,所以要加紧练习。我临走时对妈妈再三提醒;“一定不要忘了来接我,千千万万不要忘记来接我……”
四点了,我们的书法也结束了,其余的四个人一出校门,家长就来接了,可是,我的父母却迟迟不来,唉……我站在小学门口,周围安静极了,一点儿风吹草动的声音都听得见,风刮得很猛,地上,几只小狗在地上来回走着。树上,几只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好冷啊!”树上的叶子还在一片一片的往下落着。天空中,白云一朵朵的,好像连风也看得见。
路上,一个人影也没有,十分安静。突然,有个小狗叫了几声,还把我吓了个半死。现在,已经四点五十分了。“天哪!老妈,你何时才来接你的宝贝女儿呀!天都有点暗了!”我不禁埋怨起来。心想;再不来,我就要给冷死啦!我一边想,一边瑟瑟发抖着。“嘿,我来啦!”妈妈大声说道。“怎么这么久,我不是跟你说了吗?”我生气地说道。妈妈又说:“忘了。走,回家去!”于是我便上了车,心想:忘了,这都能忘,你要是想不起来接我的这件事的话,那我就要急死了!
唉,这真令人着急!
篇五小学三年级描写事物的作文
我观察的植物是菊花。它的叶子有四个深深的裂痕,把叶子分成了五瓣,每一瓣的。周围都是锯齿形的,非常可爱。
花朵正在徐徐开放,它的花瓣分七层,有十一组花瓣。中间有一个**的花蕊,花中间的金黄花蕊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菊花的色彩有许多种:有紫色的、紫红色的、淡**的、鹅**的、淡粉色的、深粉色的、粉红色的、深紫色的和淡紫色的,还有金**的。有冰清玉洁的小白菊,金丝怒放的龙爪菊,亭亭玉立的大丽菊,欣然怒放的万寿菊;,它们你挤我,
我挤你,争着从翠绿的叶浪中探出可爱的脸儿来。好像一群打扮好的**妹,亲亲热热地拥抱在一起,嬉笑着,打闹着。
通过这次观察,我更加喜欢菊花了!我希望,世界上的小朋友都喜欢菊花,因为它象征着喜庆、祝愿与和平!
篇六小学三年级描写事物的作文
故乡的荔枝树结果了,山坡上漂浮着朵朵“红云”,满山遍野,一望无际。
我的故乡在广东省电白县,故乡的山坡上种满了荔枝树。每到冬末的时候,荔枝树就悄悄地发芽了,嫩绿的叶子已经探出了脑袋。在阳光的照耀下,椭圆形的叶子茁壮成长。
到了二、三月份,荔枝树开花了,花很小,没有花瓣。整个山坡的荔枝树上全是淡**或绿白色的花朵,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引得一群群辛勤的蜜蜂忙碌不停。
夏天,荔枝树结果了,刚结出来的果子又小又青,后来便慢慢长大变红。一阵风吹过,荔枝就像害羞的小姑娘,躲进绿叶丛中。这时,摘下一颗荔枝,剥开鱼鳞似的红色荔枝皮,就看到了晶莹剔透的荔枝肉,谁看到了都会垂涎三尺,忍不住尝一口,有一种独特的清甜味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荔枝收获了,人们用加冰块的保鲜泡沫箱把荔枝装好,一箱箱地装到大卡车上,然后运到全国各地,让大家都能尝到这么美味的南国佳果。
篇七小学三年级描写事物的作文
一天,明明到他的同学家去玩。他和同学打打闹闹,一不小心,明明把桌上的花瓶打碎了。同学的妈妈听到了声音,赶忙跑过来说:是谁把花瓶打碎了?明明和同学低下了头。突然,明明说:
对不起,阿姨,是我一不小心把花瓶打碎的。同学的妈妈不但没生气,反而很高兴,边拾玻璃边说:明明,你真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啊!
诚实的孩子有一天,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楼下踢足球,一不小心我把球踢向了二楼的阳台,球正好砸在王奶奶家的花盆上,花盆被砸成了碎片,我们吓的谁都不敢承任自己的错,急忙就跑,回到家以后又一想应该是我做的不对,我就向花店跑去,买了一盆花给王奶奶送去,并向奶奶承认了错误,奶奶笑着说:“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祭灶这个习俗已几近消失,农村还只是些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念叨上几句“今儿个得祭灶”。但念叨归念叨,年轻人是不搭这个茬的了!
每年的农历腊月(阴历十二月)二十三,这天民间称为“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也是俗称“祭灶”。有民谣中“二十三,糖瓜黏”指的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有说法“官三民四船家五”,也就是说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民间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在腊月二十五日祭灶。
祭灶的风俗由来己久。灶君在夏朝就己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神仙。《论语》:“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门、灶、行、户、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
虽然说是拿钱买的,可是不能说是买,要说请,就是“请一张灶王爷画像”。等到腊月二十三,一大早,把灶王爷的画像粘贴在上面所说的锅门口。灶王灶王,那里才是他的岗位。天快擦黑准备做晚饭的时候,
家里的大人就用筷子头沾点糖稀抹在灶王爷嘴上。民间传说,腊月二十三晚上,灶王爷要回天庭述职。老百姓为了让他多说些凡间的好话,就用糖稀抹他的嘴,意思是说嘴甜一点。过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整个节日活动都是围绕“灶王爷”来展开的。祭祀时,摆上供品和香案,把旧灶神揭下来焚烧,即送灶王爷上天。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高头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
一年以来的平安健康,还怀着美好的心愿,一感谢灶君,二是让灶君上天给报好事,报自己祈祷的心愿,不要说是非,所以民间有上供糖果,饺子,母鸡,这些说法。
小红是一个聪明又懂事的好孩子。一天放学回家听到她妈妈对她爸爸说:“一楼搬来了一位苗族的老奶奶,老伴早已去世,儿女又在外在打工,七十多岁了的人没能享福,反而家里的一切都要自己做,真可怜!我们可以帮的就多帮帮她吧!”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小红准备出去找同学玩,可经过老奶奶家门口,看到老奶奶家的门虚掩着,便轻轻地推了进去,进去一看,看见老奶奶疲倦的脸神睡在床上,地上还有一大盆衣服没有洗。小红想:老奶奶肯定是累了,不然看上去怎么会这么累呢,又想起妈妈说的话,我们可以帮的就多帮帮她!于是小红就挽起袖子帮忙洗衣服了。小红一遍遍地洗,因为她还是孩子,没有多大的力气,所以没多久她就累得满脸大汗。可小红没有放弃,不但把老奶奶的衣服洗完,又把老奶奶的家里里外外打扫了一次。正准备回家的时候,老奶奶醒了。她看到小红在她家里感到很奇怪,可又看看家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和晾好的衣服,激动地热泪盈眶,说:“好孩子这是你帮我做的吗?”小红点点头。“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住哪里呢?”“我就住在楼上三楼。”“哦,我知道!你们一家人真好!你爸妈也经常帮我的,真谢谢你们。”小红连忙说:“不用谢,这些都是举手之劳。”顶楼的王大妈看到了说:“虽然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啊!”
在王大妈的宣传下,我们这幢的人都会主动地帮助老奶奶,让她在老年的生活中也享受到了亲人的关爱!
在这个村子中,大多都是苗族人,只有一个叫倩儿的小姑娘一家人是汉族的。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位老奶奶,是苗族人,姓王。王奶奶有六十多岁了。她有一个儿子,在县城里教书,很少回来,所以王奶奶很孤独。王奶奶行动不灵便。她的经济并不困难,困难的是没有人手。所以大家每天都要去帮助王奶奶。 这天是星期天,倩儿做完了作业,就到王奶奶家。 王奶奶还没有起床。倩儿看见堂屋里摆着两床昨天换下来的床单,就连忙找来围裙,系在腰间,端来木盆,打上水,坐在板凳上洗了起来,见衣袖长了,她就卷起来;被单太重,搓不动,就脱下鞋,绾起裤子,踩了起来。搓好了,倩儿将被单放进竹篓里,拿着棒棰,背着竹篓来到了小溪边清洗。她用棒棰打着,又在水里不停地清洗着。清洗完了,她又把竹篓背回了王奶奶家,来到了有阳光的地方,支起了一根木头架子,将被单晾了起来。 这时,王奶奶起来了,她穿好衣服,带上头巾,用手颤巍巍地扶着墙,看见了眼前的这一切,眼睛湿润了,嘴角抽动着。倩儿见王奶奶起来了,脸红了,害羞地说:“王奶奶,本来不想让您发现的,可是,还,还是被您看见了。”王奶奶把拐杖放到一边,过去搂住了倩儿,用她那满是皱纹的脸紧贴着倩儿的脸,手不停地抚摸着倩儿的头,说:“你们这样帮助我,你不是我的亲人,却胜似亲人,我该怎样感谢你们呀!” 倩儿不好意思地用手在围裙擦试着,说:“您说那儿去了,帮您做事是应该的,我以后还要帮您做更多的事呢!”
放学了,小红回到了家,可是他的妈妈还没有回来,小红便到了邻居苗族老奶奶家。
小红看到脸盆里有许多脏衣服,小红心想:妈妈经常帮老奶奶做事,还经常教导我要帮老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老奶奶多不容易啊,她的儿女都在外地工作,老奶奶一天到晚一个人在家,你以后有时间要多陪陪老奶奶,还要帮老奶奶做些家务。”
小红心想:今天正好是个好机会,我为何不趁这个机会去帮老奶奶洗一次衣服呢?
说干就干。小红端着脸盆,背着竹筐,到河边帮老奶奶洗衣服。小花正晾着床单时,老奶奶颤颤巍巍地走进了院子……
老奶奶吧拐杖立在一旁,摸着小红的小脸蛋,说:“你真是比我的亲孙女还亲呀!我该怎么感谢你呢?”小红有些不好意思了,忙说:“奶奶,看您说的,我以后还要帮你做更多的事呢!”
虽然她们并非亲人,但胜似亲人。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汉族小姑娘、苗族老奶奶这样的人,她们无私奉献,不求回报。这使我深深体会到:人间处处是真情,给予他人不需要理由,帮助他人更是十分快乐的一件事。
灶王爷的传说故事4篇
灶王爷的传说故事1“你知道吗?我家有一个眼睛大大的灶王爷呢!”假如我是书中的小女孩,我一定会很自豪的跟大家说。可惜我不是,唉,看来我只有欣赏的份了。
书中的灶王爷是一个有着大大眼睛的,留着两撇长胡须的小老头,只不过他有点不同,他是贴在上的。这个灶王爷天天穿着红衣服,瞪着大眼睛,还有个标准微笑——看着大家。灶王爷真不愧是管灶的!每天都为大家煮出香喷喷的饭菜。
他天天瞪着那双大眼睛,在家里看来看去。哎,我正要偷吃呢!灶王爷就盯着我看,看得我怪不好意思的,偷吃就更没说了。
这边爷爷奶奶在吵架,灶王爷左看看右瞧瞧,他好象什么都明白了似的,眉头皱得老紧了呢!
我们家人一旦做了什么不对的事,灶王爷就举起他胖胖的手,皱起他细细的眉毛,用不太标准的连声说:“NO。”大家一看灶王爷那个严肃的样,自己倒忍不住笑了。
晚饭时,我、爷爷奶奶和灶王爷一起吃饭,灶王爷还是瞪着眼睛,不过他在笑呢!奶奶端着一盘土豆一步一步走来,看来爷爷奶奶都老啦,灶王爷可能也老了,可他还是那一副顽童样:眼睛瞪的老大,脸上有两抹永远都抹不掉的红。
我感觉,我就是里面那个胖胖的小女孩。大家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我、爷爷奶奶、灶王爷、猪、狗,大家都幸福地生活着。新年到了,灶王爷得上天一段时间,大家把糖瓜给他吃,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要乱说话。不过,我想没有糖瓜灶王爷也不会乱说的,因为在心底,他永远爱着我们一家人。
在生活中,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灶王爷”。比如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时每刻地瞪着眼睛盯着我们,爱护着我们。我们都是最最最幸福的人,因为天天都有人在管我们,他们从心里爱着我们,盼望我们快快成长。
翻开书,灶王爷还是瞪着大大的眼睛微微地笑着,他好像在对我说:“孩子,要好好珍惜那些对你好的人那。”是啊,你必须知道,那些管你的人,多么爱呀!
灶王爷的传说故事2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据说,月中嫦娥长得像白雪公主,灶中灶王长得像白马王子。中国素有“男女授受不亲”,人们害怕男人拜月,女人祭灶,有“男女之嫌”,所以有些地方禁止女人祭灶。
对于灶王的来历,源远流长。在中华民族诸神中,灶王的资历算是最老的。远在夏代,灶王爷已经是民间尊奉的一位大神。据古籍《礼记》礼器篇孔颖达疏记载:“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篇亦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篇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就诸神而言,灶王爷是千家万户敬仰的、最富有人性的神,关于灶王爷的由来,民间也流传着颇为有趣的故事,今加整理,以飨读者。
一
在很久很久以前,落荒庄有一户人家姓张,兄弟二人,哥哥叫张德,是泥瓦匠,弟弟叫张才是画师。张德最拿手的活儿是盘锅台,东街请,西坊邀,都夸他是垒灶的高手。张才画的画,不论是神仙人物,还是花草禽兽,栩栩如生。日久天长,张才的画闻名遐迩,人们尊称“张画师”;张德盘锅台远近闻名,方圆几百里都尊称他为“张灶王”。张灶王有个“怪癖气”,就是爱管闲事。他不论到谁家盘锅台,如遇到婆媳不和,就要劝说。如遇上媳妇不孝敬公婆,他就说:“百善孝为先,你孝敬公婆,将来孩子也会孝敬你,这叫一报还一报。”直说得媳妇频频点头,笑逐颜开,对婆婆似亲娘;如遇上凶婆婆虐待儿媳,他就劝说,“当长辈要有个长辈的样子,要体贴晚辈的辛苦,小小不然,不要和晚辈挣个你高我低。有话好好说,千万不要伤了和气。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席话说得婆婆心服口服,从此待儿媳像亲闺女似的。因此,左邻右舍,谁家婆媳不和,或有了疑难事,都愿意找张灶王商量解决。
张灶王七十岁那年冬天,偶感风寒,卧床不起,不料腊月二十三日深夜寿终正寝。张灶王咽气后,张家可乱套了。张灶王在世时本是一家之主,家里的大事小事都由他管,大人小孩都听他的吩咐,现在张灶王离开了人世,张才只会绘画写诗,虽是花甲之人,对于管理家务,却一窍不通。这时张才的几房儿媳妇,吵吵嚷嚷闹着要分家。张才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整日愁眉苦脸,度日如年。
突然有一天,张才终于想出了一个好点子。腊月二十三日,正是张灶王病故一周年的祭日。这天深夜,张才突然起床,在院子里大声呼叫,他把全家人喊醒,说是“大哥显灵了”。当儿子、媳妇、孙男地女来到院中,他就带着他们来到厨房里。儿孙们只见黑漆漆的灶壁上,在飘动着的烛光中,张灶王和他已故妻子的美丽容貌,若隐若现,全家人惊呆了。
张才这时才说:“今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大哥和大嫂成了神仙,玉皇大帝封大哥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封大嫂为‘灶王奶奶’。你们平时好吃懒做,妯娌不和,不敬老爱幼,闹得居家不得安宁。大哥得知你们现在又闹着分家,很是气恼,准备禀告玉皇大帝,今年三十除夕晚上,他要下界惩罚你们。”
儿孙们听了张才这番话,吓得毛骨悚然,惊恐万状,瑟瑟发抖,立即跪倒在地,连连向灶王爷磕头施礼,祈求灶王爷饶恕,再也不敢闹事。他们急忙取来平时张灶王爱吃的甜食供在灶上,再一次烧香磕头,恳求灶王爷不要和小民一般见识。
自从张才家祭灶王之后,经常吵闹的叔伯兄弟、妯娌媳妇们再也不敢撒泼,全家和睦相处,敬老爱幼,欢乐度日。这件事很快被街坊邻友得知,一传十,十传百,方圆百里的人都到张才家打探虚实。
其实,腊月二十三日夜晚灶壁上的灶王爷、灶王奶奶,都是画师预先绘制好的。他假借大哥显灵来吓唬儿孙们,万万没有想到此法如此灵验。所以,当乡邻们前来画师家打探情况时,他只好假戏真做,把事先画好的灶王爷像分送给左邻右舍。这样一来,灶王爷显灵之事很快传遍全国,家家户户的灶房里都贴上了灶王像。随着岁月流逝,就形成了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送灶王升天,除夕夜迎灶王回家,祈求灶王爷保护合家平安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在民间还有另一种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中原大地有个张生,娶妻郭丁香。郭丁香长得眉清目秀,貌若天仙,性情温顺,吃斋念佛,乐善好施,人人羡慕张生有个贤惠的妻子,夫妻二人感情深焉。郭丁香不但貌美,而且持家有方。她种棉,防线,织布;种桑,养蚕,织锦,起五更睡半夜,风里来,雨里去,省吃俭用,家业很快兴旺起来,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张生家中存粮大囤满、小囤流,金银财宝不计其数,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人人羡慕。
谁知张家富裕后,张生忘本,贪图享乐,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更喜沾花惹草,喜新厌旧,不久以郭丁香不育为名,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媳妇李海棠。李海棠虽说人长得漂亮,可是为人奸诈,好吃懒做,过门不久,妒忌丁香,经常无事生非,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后来海棠硬逼着张生把丁香休了。
郭丁香含泪离开张家,来到荒郊野外,她口中念念有词:“我的鸡跟我飞,我的狗跟我走。”于是家中鸡狗随之而来。接着她又念道:“屋里粮食跟我走,金银财宝随我来。”从此郭丁香在这里安家落户,不久又重新过上荣华富贵的日子。
自从张生休了郭丁香,他和海棠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日吃喝玩乐,不到两年光景,把个万贯家产全部卖光。张生和海棠走投无路,只得沿街乞讨。
在一个风雪交加、北风凛冽的日子,张生行乞来到一家门前,这时他已饿得行走困难,站立不稳。这家丫环红红看他实在可怜,就把他扶进厨房,拿来美味佳肴,让他饱饱地吃了一顿。张生听丫环不住口地夸奖她家女主人智慧善良,乐善好施,可惜命运不佳,直到现在还是孤苦伶仃一人。张生十分敬慕这位女主人,真想面谢这位贵夫人。
恰在这时,贵夫人来到院子里,丫环忙告诉张生说:“你看,我家夫人来了”。张生见了这位贵夫人,头戴金冠,身穿华丽衣衫,面目和善,忙叩头施礼,口中一连声地叫道:“大娘,大娘,谢谢您的救命之恩!”
贵夫人听了,怒目喝道:“柳条子穿鱼你瞎双眼,见了贤妻喊大娘!”
这时张生抬头细看,站在面前的原来是两年前自己抛弃的妻子郭丁香。他羞愧难言,无地自容无,可是躲又无处躲,藏又无地藏,最后只好钻进灶膛里。郭丁香见了,急忙跟了过去,来到灶房,急忙把他拉出来。可怜张生已活活烧死。善良的丁香看到此情此景,悲愤交加,痛不欲生。她厚葬张生后,抑郁寡欢,不久也离开了人世。
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考虑到郭丁香生前为人,封郭丁香为灶婆,又念及张生能知错认错,封张生为灶王,专管人间、天上传递消息。
自从张生当了灶王爷,每年除夕来到人间,收集各家的善事恶行,于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据此玉皇大帝扬善惩恶,以保天下太平。
百姓得知张生当了灶王,想起他的生前为人,敬畏交加,担心他在玉皇大帝面前拨弄是非,于是在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时,一边磕头施礼,一边唠叨:“灶王爷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并且向他嘴里塞糖,还在嘴边摸糖,希望他说话甜甜的,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要胡言乱语。
灶王爷深知民间疾苦,状告三尸神在人间为非作歹,并且告诫各家各户从腊月二十三日到除夕,打扫庭院,才使三尸神的阴谋没能得逞。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天上人间诸神中,唯有灶王爷最具人性,体贴民情,因此历来受到全国百姓的敬仰,每年腊月二十三送灶王,除夕之夜迎灶王,年年如此,乐此不疲。
灶王爷的传说故事3今天是腊月二十三,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小年儿,家家户户祭奠灶王爷的日子。现在很少有人在这一天上供烧香,但是这个节日习俗还一直流传着。
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供奉灶王爷。那时的灶王爷很少有现在这印刷精美的挂画儿,人家灶台前灯窝儿旁边便是灶王爷的牌位儿,一张黄纸贴在墙上,中间写着“灶王爷之位”几个大字;两边是一幅对联儿,“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上边是横批,“一家之主”,也因此在民间产生了一句歇后语,叫做“灶王爷的横批——一家之主”。在那张纸做的牌位儿下边钉两根小木橛儿托起一块一尺来长儿半尺来宽儿的小木板儿,那是给灶王爷摆放上香炉和糖果用的。
传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供奉的灶王爷都要回到天上去,向玉皇大帝汇报他在凡间一年的工作,同时还要把人们的要求和良好愿望反映给玉皇大帝。因此,人们在这一天的早上,都要点上一炷香,三拜九叩首,在心里默默地向灶王爷祈祷,委托灶王爷把自己的愿望带给玉皇大帝,希望自己的愿望能够实现。
小时候父亲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说的就是灶王爷满足人们愿望的事儿。
故事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个老员外,雇了一个小长工儿,这个小长工儿一晃已经十八岁了。老员外有一个儿子,和这个小长工同庚,不同的是老员外的儿子不但不需要下田劳作,还老早儿的娶了妻,生了子,小长工觉得很不公平。
这一年的腊月二十三,小长工领了一年的工钱,回家和唯一的亲人老父亲过年。话说小长工的父亲就在这一天的早上给自家的灶王爷供了糖果,上了香,然后三扣九拜之后在心里默默祈祷:“大慈大悲的灶王老爷,行行好吧,让我的儿子早点上媳妇……”
就在这一天的夜里,小长工做了一个梦,梦见了灶王爷,灶王爷告诉他说:“明天你到集市上买一张画有美丽姑娘的年画,贴在你家炕稍墙上,你老父亲的愿望就能实现。”小长工虽然不知道父亲的心愿是什么,但还是照着做了。
大年三十儿晚上,子夜到了,小长工烧开了煮饺子水,和老父亲到院子里放爆竹。放完爆竹,爷俩欢天喜地地回屋煮饺子,一开门,见一个美丽端庄,衣着艳丽的姑娘正在灶台前忙着煮饺子呢。抬头看看灶王爷,灶王爷仿佛在看着他们笑;再进里屋一看,墙上的年画变成了一张白纸,老父亲心里一下子明白了,那煮饺子的姑娘就是灶王爷求玉皇大帝赐给他的儿媳妇。
转眼之间又到了年底,小长工已经有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可是他仍然长年累月给老员外扛活,日子过得比先前更紧了,小长工觉得很不公平。小年儿又到了,小长工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灶王爷上香祈祷,祈求能赐给他富贵。夜里,灶王爷又来了,见面第一句话就说:“小伙子啊,你不知足哇。有了媳妇和儿子又想要富贵,天下哪有那么多好事?”
小长工问灶王爷:“我为什么就不能像老员外的儿子那样?”
灶王爷说:“他能和你比吗?他只有二十三岁的寿命,你有七十三岁的寿命啊!”
小长工说:“我就是活到一百零三岁不也是受穷吗?我宁肯和他一样活到二十三岁,也不愿意永远受穷。”
灶王爷想了想,对他说:“那好吧,明天你到集市上捡带有金元宝的年画买一张,贴在炕稍墙上就行了。”
第二天,小长工照样儿做了。
大年三十晚上,小长工放完爆竹回屋里一看,惊呆了,炕上摆满了黄澄澄的金元宝。
有了钱,小长工不用再给人家扛活了,家里买了很多土地,盖了四合大院儿,雇了好几个长工,从此,小长工当上了远近闻名的大员外。他老父亲为了能多抱几个孙子,又为儿子娶了好几房儿媳妇,没过几年,老人家就孙子孙女成帮了,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小长工时刻都没有忘记灶王老爷的大恩大德,但是不知道怎么报答。经过多日的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在自家为灶王老爷修建一座祠堂,于是请了泥瓦匠,盖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祠堂,为灶王老爷雕铸了一樽镀金的'泥像。
是年小年儿的夜里,灶王爷又来到了他的梦里,告诉他年三十儿半夜十二年点他就到寿命了,让他有个准备。
第二天,他告诉他的子女们说:“年三十儿我就要走啦,你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了灶王老爷的大恩大德,特别是腊月二十三,千万不要忘了给灶王老爷上供烧香。”
年三十儿,她早早地来到灶王老爷的祠堂里,坐在灶王老爷的对面,摆上了丰盛的酒菜,自己吃一口菜,给灶王老爷喂一口菜;自己喝一口酒,给灶王老爷喝一口酒。就这样,一口菜,一口酒,一边吃,一边喝,一边唠着感恩的话,弄得灶王老爷满脸满身都是酒菜,都是油腻。子夜到了,阎王派两个钦差来接他,一看他正在和灶王爷面对面的喝酒,没敢惊动,忙跑回去向阎王报告说:“那小子正在和灶王爷喝酒呢,有说有笑的,我们俩没敢惊动。”
阎王不信,亲自和两个钦差去接,到那一看果然不假,于是火冒三丈,就去找玉皇大帝说理。玉皇大帝听了之后说:“不对呀,老张现在正在和各路神仙一起吃庆功酒呢?”两人一边说一边来到了宴会大厅找灶王爷。灶王爷说:“那那儿是我呀,那是他为了感激我,为我塑的镀金泥像。”
玉帝和阎王一听世上还有这样知恩图报之人,感动之余,就免去了小长工一死,允许他能活多久就活多久。
小长工陪着灶王老爷的雕像喝到天亮竟然还活着,而老员外的儿子,在那个年三十儿的子夜时分如期归西了。
末了的结论是,做人,要知道知恩图报。
灶王爷的传说故事4张生娶了个媳妇,名叫郭丁香。这个丁香非常贤惠,自嫁给张生后,起早睡晚,收干晒湿,辛勤持家,几年功夫家业就兴旺起来,骡马成群,瓦舍百间,张生阔了,多亏娶了个勤劳的丁香。
张生看到家业越来越大,成了富户,不想想是怎么得来的,看着丁香没有年轻时俊了,就产生了喜新厌旧的思想,冬日活也不干,一心想把郭丁香休掉,找个漂亮的年轻媳妇。他整天虐待丁香,把丁香休出家门后,又娶个财主的女儿李海棠。这李海棠好吃懒做,整日和张生花天酒地,不操持家务。几年功夫,家业败尽,渐渐地穷了,连房屋加土地都卖净,连饭也吃不上了,李海棠也不跟张生了。
俗话说:休了前妻没饭吃,张生要饭要到一家门口,一个做活的给他盛了一碗汤喝了。张生说:“这汤真好喝,再给一碗喝吧。”做活的又盛了一碗给张生喝了。张生喝完两碗汤,看看天色不早了,就说:“天不早了,给你家主人说一声,能让我在您家锅屋里住一夜吗?”做活的说:“行。”就把张生领到家里,在锅屋里住下。张生说还饿,还想喝碗汤,做活的又给他盛了一碗,张生喝完说:“你东家心眼真好,你回报一声,我想见见他。”家人说:“不用回报,我家主人心眼最好,给他说一声就来。”张生心里感激不尽。自己正想着,这家主人来了,张生一看是个女的,好像面熟,再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休出家门的丁香。丁香问张生:“怎么到了这步田地了?”张生羞的无地自容。心想:我还有脸活着,死了吧。张生一看丁香家的大锅底下火烧的正旺,就一头钻到锅底下烧死了。这时候,巡天的天神正好看见,就回报了玉皇。玉皇知道张生虽然不好,但他知道害羞,自己投火烧死自己,说明他没坏到底,还能回心转意,他既死在锅底下,就封他灶王吧。
张天师传下旨意:封张生为灶王,为一家之主,逢年节都用果子敬他。每年腊月二十三骑马上天回报,腊月三十那天再回来,在天上过七天。
张生封了灶王之后,家家都把他的像贴在锅门口。有的妇女抱着孩子烧锅,有的小孩把他的脸皮抓破,有的小孩弄了泥巴抹到他嘴里。他很生气,单等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一回报,对他不好的都穷了;谁对他好的,都叫谁富了。
老百姓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才知道是灶王爷上天回报的。以后恐后他上天不说好话,在送他上天的时候,都用秫秸稗插个马,做了面条,叫他吃饱喝足,照顾好好的,还圆成一番,叫他上天回报好话。后来还信不过,就用粘米做了个糖盘敬他,叫他吃了糖盘粘住嘴,不让他上天回报坏话。人们还在灶王像两边写了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披是“一家之主”。直到现在,还有“二十三啃糖盘,再过七天就到年”的说法。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