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
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他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锁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他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
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参加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竞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 凡是爬过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妃,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泰山奶奶选地方的时候,曾到过徂徕山一次,她发现太平顶周围有一片大荒地,长满各种各样的药材,还有各种花草,共三百多种。泰山奶奶很喜欢这个地方和这些花,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长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徕山赏花。
她来的时候,让人用小车推着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车辙印,这就是车辙山的来历。
她认为这些花虽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从泰山上领来一个和尚,让他在花坡为她养花养药,所以花坡旁还有个山,样子很象一个和尚的头顶,叫和尚头。
和尚就常年在这里为泰山奶奶浇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来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几个问题,让他老人家想办法:第一,这里水不充足;第二,这里经常有牛来吃花。泰山奶奶根据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点了两个池,一个叫上池,一个叫下池,两池水供浇花用;在人们进山经常走过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来了两块石头,叫夹牛石,如果牛到这里,就会被夹住。
第三年她又来了,坐在一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条和荆条缠一缠还继续穿。泰山奶奶觉得很可怜,觉得应该给老百姓点儿施舍,于是她把头上的簪子拔下一个说:你变作一个锥子,为老百姓锥鞋。
这簪子就变了个闪闪发光的锥山。她又让葛条和荆条围着锥山转了一圈,让老百姓补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见到了和尚,跟他说:你的花养得不错,可还没达到我的要求。
和尚说: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个办法既要浇了花,又不能让它涝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来个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涝,它总是一点一滴地往下淌水浇花。它就是现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后来又觉得每年都这样来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对和尚说: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每年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几天?
和尚说:你让底下那些人给你修个观音楼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装成一个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给泰山奶奶盖个观音楼。老百姓就献石献料,在花坡上盖了个观音楼。
泰山奶奶觉得老百姓出了力,也应该酬谢酬谢,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个大缝,缝里有两个瓮,一个叫米瓮,一个叫面瓮,在这两个瓮里种庄稼,年年都大丰收。老百姓上山来拾柴,吃完了煎饼,用包煎饼的包袱从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后来,泰山奶奶邀了她身边的男女随从一起来看花。这样呢,上厕所就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现了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叫三人不见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带着回去,可是没法拿。她的一个女随从就对她说:你不是带着脸盆、镜子和梳头匣吗?咱把花装在梳头匣里不行吗?
泰山奶奶说可以。打开梳头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个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带走了,觉得簪子没什么用,就随手丢下山去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块很象簪子的石头。 相传,当年碧霞元君为了独占泰山,用各种方法,战胜了很多对手,终于成了一山之主。虽如此,碧霞元君仍贪得无厌。她依仗自己父亲玉皇大帝的权势,不断将管辖范围向四周扩张。这样便引起了各方神仙的愤慨,大家纷纷到掌管封神大权的姜子牙那里去告状。
一天,姜子牙带着《封神榜》来到泰山,给碧霞元君划定管辖范围:从泰山极顶算起,四周各管五十里。碧霞元君嫌管的地面小,当场就和姜子牙争吵起来。
姜子牙不气不火,好言劝道:元君!你若嫌地面小,咱们可以再作商量嘛!
怎么商量法?碧霞元君问。
姜子牙不慌不忙地说:你可以找件东西来,往山下扔,东西落到哪里,你就管到哪里,你看行不行?
碧霞元君心想,就凭我的本领和力气,扔个百儿八十里是没问题的!便答应说:好,就这样办!不过,咱可要说话算数,谁也不许反嘴呀!
一言为定,绝不反嘴!姜子牙一本正经,十分认真地说。
这时,碧霞元君弓腰拣起碗口大的石块,抬手就要往下扔,姜子牙急忙拦住,说:
慢!石头遍地都有,你把它扔下山去咋能找得到?就算找到了,别家神仙不承认也不好办啊!依我看,还是扔件别人都没有的东西最好。
碧霞元君也觉得这话有理,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东西,喃喃自语道:这可叫我扔什么东西好呢?
姜子牙慢吞吞地启示道:依我看,你穿的这绣花鞋别人都没有。你将它扔出去,既好寻找,别人也不敢不认帐!
碧霞元君听了,心想:对,我把一只绣鞋扔下山,一只拿在手中,谁敢不认帐?!于是便脱下一只绣鞋,用上全身气力朝山下扔去。扔完绣鞋以后,姜子牙和碧霞元君以及其他各路神仙一齐在山脚下,找到了那只绣鞋。只见那只绣花鞋跟朝上、头朝下地插在地上,形似一座小小的坊门。他们一算里程,从这地方到极顶,只不过二十来里。这时,碧霞元君才知中了姜子牙的计,但又不好反嘴,只好默认了。
后来,人们便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坊门,取名岱宗坊,成了登泰山的起点。泰山脚下,凡是从泰安北关登山的人,都必须以这里为起点向上攀登。 岱庙天贶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树,其向南的一侧有一疤痕,据说,围着前面的扶桑石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再往北去摸此柏树的疤缝,如果能摸准,则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则得子,祈福则得福,想发财的则可发大财。但是游人多不能摸准。此柏虽然其貌不扬,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却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传说,自从武则天被高宗皇帝李治召进宫后,逐渐得宠,不久便废掉了王皇后,由武则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无能,上朝不能决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议,然后由他恩准。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却精通文史,御人有术,她当了皇后以后,逐渐代皇帝批示奏折,临朝参政。
太子显逐渐长成以后,对母亲干预朝政甚为不满,屡有不同政见,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召至杀身之祸。追随太子显的大臣石忠,亦早已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见太子被害,为了表示对太子的忠心,他拔剑剖腹而自杀,以示对武皇后的不满。
石忠死后,其魂魄来到东岳泰山,面见泰山神,状告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连自己亲生儿子也不放过,要求山神惩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树,侍立殿前,日夜守护着山神,赐名孤忠柏。
如今游人所见树南面的疤痕,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 岱庙里的碑刻,大都是帝王将相所立,大家名人所书,有什么李斯碑、张迁碑、衡方碑,还有武则天巧立名目所立的鸳鸯啤,人们都慕名而来,前往观赏。却也有一幢非出名家高手的石碑,格外引人注目,吸引着八方游客,因为这里流传着一个颇为有趣的故事。
相传,北宋时候,文坛上的两颗巨星--王安石、苏东坡一道来泰山游玩,望泰贷拔地通天之势,观天下九点齐烟之景,赏秦松汉柏之挺秀,听溪水丽鸟之长鸣,所到之处,吟诗作赋,游兴不减。
却说两位文豪来到贷庙,先到天贶殿拜见了泰山神,又开始赏字观碑,无意中发现一幛石碑向东微微倾斜,引起了二人的兴趣,随行人员也都议论纷纷,有的说是历经数百年后,下面的乌龟吃不住劲了;也有的说乌龟欲往东海,以此示人,众说不一。
这时,王安石兴致勃勃地问苏东坡:“苏老兄,睹此碑有何感想,是否也赋诗一首呢?”
苏东坡想起当年王安石和他开了个玩笑,把他“贬”到黄州,虽说解开了“秋花不比春花落”之谜,却也受了不少苦,他便想借此捉弄一个王安石,就若有所思地说道:“恨当年安石不正”说完示意王安石续接。
王安石才思过人,也非等闲之辈,一听“安石不正”,早就知道这家伙在算计自己,便了若无其事地吟道:“到如今仍向东坡。”结果王安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引得众人大笑一场。苏东坡也不得不叹服。 在碑刻如林的岱庙里,最珍贵、最有价值的,自然是秦代的李斯碑。它刻于公元前209年,虽历经百世,而风韵犹存。
对李斯碑历来评价很高,鲁迅誉之为“汉晋碑铭所从出”,堪称是一件艺术瑰宝。其遒劲若虬龙飞动,其清秀如出水芙蓉,足见其艺术魅力。正因为它举世注目,被视为珍品,才引来它一段非凡的经历。
据说,此碑是秦丞相李斯奉秦二世胡亥之命所刻,立于贷顶玉女池上,为其歌功颂德。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风蚀雨淋,移于碧霞祠东庑。到了清代乾隆五年,碧霞祠突然遭火,火借风势,越烧越旺,结果把碧霞祠烧了个一塌糊涂,李斯碑也因之不翼而飞下落不明,许多人都叹为可惜。
到了嘉庆二十年,泰安知县汪汝弼是个喜文弄墨的人,他早知李其碑的珍贵,一直为不能亲睹而慨叹。他来到泰安以后,便下决心要把它找到。于是他四处散贴告示,有告知其下落者,悬赏重金。
不久,一位九十余岁的赵氏老翁,由家人搀扶来到县衙,对汪知县说:“知县大人,在下是个瓦匠,以前在山顶修玉女池时,见过一截残碑,不知是否大人所寻之物。”赵氏老翁把碑的形状、字迹等,一一告知,说:“当时被人扔进玉女池,望大人差人前往查视。”
汪知县听了赵翁的介绍,已知十有八九是李斯碑,自然喜不胜喜,也不怕山高路险,便邀前任知县蒋因陪同赴上山。果然从玉女池中找到一截残碑,冲洗后,“臣斯臣去昧死请”等字,历历在目,确是李斯真迹。于是汪知县大加庆贺,在山顶造房兴宫,于东岳庙西筑起精美的小亭,取名曰“宝斯亭”,以后又改为“读碑亭”。安入之时,还举行了隆重的仪式,重赏了赵氏老翁,算来,从失而复得,已有七十五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又过了一十七个年头。到了道光十二年,东岳庙因年久失修,西墙在一场暴雨中倒塌,此祸殃及“读碑亭”,碑亭被砸塌。新任知县徐宗干得知,忙差人从瓦砾中找出,将碑移到山下,放置于岱庙道院壁间。
光绪十六年,有一小偷,看到人们将此碑视若珍宝,想毕此物定值千金,便在一个风雨之夜将此碑偷走,事发以后,即任知县毛蜀云下令全城戒严,大索十日,终于在北关的石桥底下发现,重新置于贷庙。真可谓千载碑文能历世,失而复得不寻常。
现在李斯碑存于贷庙东御座内。我们今天能一饱眼福,目睹此碑,确是三生有幸,游泰山定要睹此碑,不睹乃一大憾事。 天贶殿踞岱庙正中,是岱庙的主体建筑。它重彩描绘,古朴典雅,重檐叠角,若苍鹰展翅欲飞;清风徐来,风铃响动,使四周显得格外清幽,令人心旷神怡。这富丽唐煌的天贶殿,无论就规模还是形式,都与北京的金銮殿相差无几,据说它们之间,还有万缕千丝的联系呢!
相传,很久以前,这里仅仅是个小山神庙,周围是断壁残垣,而且年久失修,透风漏气,不避风雨。庙里的道士为此十分着急,官府又不给拨钱,他就下决心自己攒钱修庙。
一晃一年过去了。道士把香客扔的钱和化缘得来的银子统统收起来,藏在山神的神台底下。一天晚上,等到夜深人静,道士把钱拿出来一查,修庙的钱已经够了。他虔诚地跪在神像前说:山神爷,我给你老人家修庙的钱够了,过不了多久;你就甭担心风吹雨淋,跟我活受罪了。没想到,道士的举动被一个前来投宿的小偷看见了。等道士睡下以后,小偷把神台底下的钱一文不剩地全偷走了。第二天,道士发现后,像丢了命一样急得直哭。抬头一看,山神爷还依旧笑眯眯地坐在那里,就埋怨道:山神爷呀山神爷;我都快急死了,你还笑!我省吃俭用一年有余,好不容易攒了这些钱,你自己都看不住家,这庙还怎么修?!他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朦胧中,只见山神笑着向他走来:别着急,庙自然要修,还不用我们自己动手。现在京城里皇帝的女儿,得了重病,请了各地名医都没治好,我有三包香灰,你拿去给她诊治。到那时,庙自然就有了。说完,从袖中掏出三包香灰递给道士。道士一睁原来是个梦,可手里确是三包香灰,于是,他便收拾收拾进城。
一到京城,只见城门前许多人都在围着看告示,一打听,是皇上最宠爱的公主生了一种怪病:脸上长满了疮,丑陋之极。皇上下令谁能治好公主的病,将满足这个人的任何心愿。道士这可高兴了,他伸手就把告示撕下,大摇大摆地进了皇宫。到了后宫,道士一看公主的病,和山神说的不差分毫,可是他想到治好疮就能修庙,也就什么都不在乎了。等他把香灰敷上。就这样,道士连上了三天,那疮第一天就合了口,第二天结了痂,第三天就完全好了,而且一点疤也没落。
皇上得知爱女的病治好了,非常高兴,就把道士召进金銮殿,要赐给他许多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可是道士一概都不要。皇帝很纳闷,世上还有见了财宝不动心的人,忙问:你想要什么?道士就把他攒钱修庙的事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只要求皇帝修座小庙。修座小庙还不是小事一桩,皇帝便一口答应了,向道士要修个什么样的。道士哪里见过世面,他向四周环视了一下说:我看你这屋不错,就修个这样的吧。一个贫道穷僧,怎能和皇帝住一样的金銮殿呢?可是皇帝已有言在先,要什么给什么,怎能失信于民?就很不情愿地说:好吧,就修个这样的,可要比我的金銮殿矮三砖才成。矮三砖就矮三砖,道士没说的,连忙向皇帝叩头谢恩。
所以,现在的天贶殿和北京的金銮殿一样,只不过矮三砖而已。 泰山东麓的王母池,是王母娘娘的瑶池仙境。庙的后面是风景清幽的小蓬莱。
这座庙的东楼,下临溪谷。楼上有块匾,上书山不在高四个大字,取有仙则名的意思。楼下有个不大的水湾,清澈见底,山雨大作之时,咆哮如雷,浪花四溅。这个水湾,名叫虬在湾,俗称虬子湾。
相传,小蓬莱有一条神虬,在溪涧中修炼,不知犯了什么天条,被王母娘娘囚禁在这个小水湾里。它在这湾浅水中,既不能兴风,也不能作浪,终年蜷缩着它那细长身子,过着囚禁的生活。
有一年的夏天,泰山上来了一个疯疯癫癫的老道士,自称姓单,人都称他单道士。他白天游山玩水,化缘讨斋,晚上住在虬在湾东岸的石洞里。
这年中秋节的夜里,皓月当空,王母池内外,寂静清爽。单道士带着一壶酒,拿着一支箫,还带了文房四宝,来到虬在湾的石坪上,席地而坐,喝一会酒,吹一会箫。悠扬的箫声,引得潜藏在水底的神虬跃身水面,还不断向老道点头朝礼。这时,老道用竹箫敲着石坪,大声喊道:功业已满,就此飞升,此时不走,还待何时?!道士拿起毛笔,在虬头上点了一笔。再看那条虬,在水中一滚,立刻化做一条墨龙,腾空而去。泰山上空,马上乌云翻滚,大雨倾盆。
风雨过后,又成了月光明亮的世界,从此单道士也就在泰山上失踪了。第二天,人们在石坪上见到了一首墨迹飞舞的大草字,写的是昔年此地我曾来,事满华夷遍九垓。无赖虬蛟识吾面,使我踪迹不沉埋。后面大书回回翁三字。
以后人们从单字的两口和回字的两口,恍然悟出了,这是吕字的变形,知道这是吕洞宾专门来泰山解脱神虬升天的。因此人们就把他所住过的石洞,称做吕祖洞了。 泰山脚下有一个人,姓石名敢当。此人非常勇敢,武功高强,好打抱不平,在泰山周围名气很大。
泰安南边五六十里地,有个大汶口镇。镇里有户张姓人家,张家的女儿年方二八,长得自然是脱俗漂亮。可近来每到太阳压山的时候,就从东南方向刮来一股妖气,刮开她的门,上她屋里去。这样天长日久呢,女孩就面黄肌瘦,很虚弱。找了许多先生看,也治不好。人们说,这是妖气缠身,光吃药是治不好的。
张家老人听说泰山上有个石敢当很勇敢,就备上毛驴去请他。
石敢当一听,他就去了。他交待下人:准备十二个童男,十二个童女。男的一人一个鼓,女的一人一面锣。再就是准备一盆子香油,把棉花搓成很粗的灯捻,准备一口锅,一把椅子,只管把东西准备齐了。
这样天色一黑,他就用灯芯子把香油点着了。他用锅把盆子扣住,坐在旁边,用脚挑着锅沿,这样虽然点着灯,远处也看不见灯光。
一会儿,从东南方向来了一阵妖风,看着风就过来了。石敢当用脚一踢,踢翻了锅,灯光一亮,十二个童男童女就一齐敲锣打鼓,妖怪一进屋,看见灯光一亮,就闪出屋,朝南方跑了,上了福建。然而福建有的农户又被妖风缠住了身体。怎么办呢?人家就打听,后来,听说泰山有个石敢当,能治妖,就把他请去了。他又用这个办法,妖怪一看又跑了,就上了东北。东北又有个姑娘得了这个病,又来请石敢当。他想:我拿他一回儿,他就跑得很远,山南海北这么大地方,我也跑不过来。这样吧,泰山石头很多,我找石匠打上我的家乡和名字:'泰山石敢当',谁家闹妖气,你就把它放在谁家的墙上,那妖就跑了。以后就传开了,说妖怪怕泰山石敢当,只要你找块石头或砖头,在上面刻上泰山石敢当,妖怪就不敢来了,所以现在盖房子、垒墙的时候,总是先刻好了泰山石敢当几个字垒在墙上,就可以避邪。 泰安城南有个何家庄,住着姓何的父子俩,以采药为生。村里还有个大财主,开了个药铺,要他们给他采药。这一年,父亲身体不好,儿子因为照顾父亲,就很少上山采药。那财主说:你们再不上山采药,我就把你们撵出去。
何家的儿子没办法,只好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山采药。到了山上后,父亲说:我从东路上,你从西路上,咱们分两路采。好吧!他们就分手了。
那老头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电交加,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老头腿也软了,肚子也饿了,头也昏了,正想找个地方避雨,忽听对面一座小山上有个小孩哭。老头子心想:这么大的雨,怎么还有小孩子哭呢?再怎么难受也得救孩子!就冒着雨跑到对面山头上去了。一看有个小黑孩,胖乎乎的,很爱人,在那里哭呢!老头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个山洞里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头也昏过去了。醒来一看,小孩不见了,手里剩下个黑黑的、跟个地瓜样的东西,很香。老头也饿了,就把这个东西吃下去了。
一会,他儿子就来了,拉开嗓子喊:上哪去了,下这么大雨!
老头在洞里答道:在这儿呢!在这儿呢!
他儿子进来一瞧,里头是个头发乌黑的年轻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两个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纪?
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认得我了?
儿子他仔细一看,果然是父亲,就说:你怎么这么年轻了呢?
他父亲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又说:你看这还剩了一半呢?
他儿子把这东西拿下山去,找药铺里的先生一看,原来那黑东西是药。由于这药能使人白发变黑,又是姓何的采的,从那以后,这个药就叫何首乌了。
1 古巢老 伛古诗全文解释
《古巢老伛》
原文:
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
注释:
①老叟:老头。
译文:
有一天,古巢县中长江水猛涨,上涨的江水漫过了河床,随后又退回到原来的河道。江水退去后,与长江相通的一条小河湾里留下了一条大鱼,这条大鱼有一万多斤重,在河湾里挣扎了三天后才死去。后来,这条死去的大鱼被全郡的人分来吃了,只有一个老婆婆没有去分吃鱼肉。忽然有一天,出现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对老婆婆说:“那条大鱼是我的儿子,在这次灾祸中遭遇不幸。全郡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吃他,为此,我将要重重地报答你。你记住,县城东门石龟的眼睛如果变红了,县城就会塌陷。”
以后,老婆婆每天都到东门去观察石龟,有一个小孩看见后感到奇怪,老婆婆就给他讲了实情。小孩子为了作弄老婆婆,就将石龟的眼睛涂抹成红色。老婆婆看见石龟眼睛红了,就急忙跑出城去,这时,一个身穿青衣的童子对老婆婆说:“我是龙的儿子。”说完,青衣童子带着老婆婆登上了高山,很快,县城就塌陷下去变成了湖泊。
2 古巢老 伛古诗全文解释《古巢老伛》原文:古巢,一日江水暴涨,寻复故道,港有巨鱼,重万斤,三日乃死,合郡皆食之。
一老姥独不食。忽有老叟曰:“此吾子也。
不幸罹此祸,汝独不食,吾厚报汝。若东门石龟目赤,城当陷。”
姥日往视。有稚子讶之,姥以实告。
稚子欺之,以朱傅龟目;姥见,急出城。有青衣童子曰:“吾龙之子。”
乃引姥登山,而城陷为湖。注释:①老叟:老头。
译文:有一天,古巢县中长江水猛涨,上涨的江水漫过了河床,随后又退回到原来的河道。江水退去后,与长江相通的一条小河湾里留下了一条大鱼,这条大鱼有一万多斤重,在河湾里挣扎了三天后才死去。
后来,这条死去的大鱼被全郡的人分来吃了,只有一个老婆婆没有去分吃鱼肉。忽然有一天,出现了一个老头,这个老头对老婆婆说:“那条大鱼是我的儿子,在这次灾祸中遭遇不幸。
全郡只有你一个人没有吃他,为此,我将要重重地报答你。你记住,县城东门石龟的眼睛如果变红了,县城就会塌陷。”
以后,老婆婆每天都到东门去观察石龟,有一个小孩看见后感到奇怪,老婆婆就给他讲了实情。小孩子为了作弄老婆婆,就将石龟的眼睛涂抹成红色。
老婆婆看见石龟眼睛红了,就急忙跑出城去,这时,一个身穿青衣的童子对老婆婆说:“我是龙的儿子。”说完,青衣童子带着老婆婆登上了高山,很快,县城就塌陷下去变成了湖泊。
3 《搜神记 三王墓》文言文翻译译文:
楚国铸剑名将干将替楚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想要杀掉他。铸成的剑有雌雄两柄。干将的妻子莫邪怀有身孕,即将临产。干将对妻子说:“我替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王发怒,我去送剑,王一定会杀我。你生下孩子,假若是个男孩,等他长大成人,告诉他说:‘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上’。”于是干将就带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大发脾气,派人察看干将带来的剑。剑有两柄,一雄一雌。干将莫邪只带来了雌剑,雄剑却没带来,楚王发怒,就把干将杀了。
干将和莫邪的儿子名叫赤,等到赤长大成人,就问自己的母亲说:“我的父亲在什么地方?”他的母亲说:“你父亲替楚王铸剑,过了三年才铸成,楚王发怒,杀了他。他临离家时嘱咐我:‘告诉你的儿子,出门望着南山,松树长在石头上,剑就在松树背上’。”于是赤出门向南望,看不见有山,只看见堂前松木屋柱竖立在石砥之上。赤就用斧头砍开松柱的背面,拿到了剑,日夜想着向楚王报父仇。
楚王梦见一年青人额头很宽,说是想要报仇。楚王就悬千金重赏,捉拿这年青人。赤听到这个消息就逃走了,逃进山中边走边唱。一个游客遇见赤,对赤说:“你年纪这么小,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赤回答说:“我是干将和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想给他报仇。”游客说:“听说楚王悬千金重赏要得到你的头。把你的头和剑拿来,我替你向楚王报仇。”赤说:“好极了!”马上就自杀,割下头,两手捧着头和剑送到游客面前,身躯直立不倒。游客说:“我不会辜负你。”于是赤的尸身才倒下。
游客拿着赤的头去见楚王,楚王非常高兴。游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在滚烫的镬中把它煮烂。”楚王就按着游客的话来煮头,煮了三日三夜还没煮烂。头还从滚烫的水中跳起来,瞪大眼睛,显出怒气冲冲的样子。游客说:“这年青人的头煮不烂,希望大王亲自到镬旁观看,这头就一定会煮烂。”楚王就到镬旁看。游客用剑对准楚王的头砍下去,楚王的头随着剑势掉入沸水中。游客也对准自己的头砍下,头又坠入沸水中。三个头一起煮烂了,不能识别。人们只好从沸水中分出烂肉和三个人头一块儿埋葬,所以笼统地称作三王墓。地点在现在汝南境内的北宜春县。
4 请帮我翻译一下下面的两段《搜神记》中的古文1胡母班,字季友,是泰山郡人。
有一次他走过泰山的旁边,忽然在树林里碰上一个穿红衣服的骑士,招呼胡母班说:“泰山府君(召收魂魄的神)召见仿。”胡母班惊呆了,正在犹豫不决还没回答的时候,又有一个骑士出来,呼唤他。
于是胡母班就跟着他们走了几十步,骑士就请胡母班暂时闭上眼睛。一会儿,他看见宫殿房屋,仪仗非常威严。
胡母班就进府拜见了泰山府君,泰山府君让人给他端上饭菜,对胡母班说:“我想见您,没有别的事情,只是想请您捎封信给我女婿罢了。”胡母班问:“您女儿在哪里?”泰山府君说:“我女儿是河伯的妻子。”
胡母班说:“我立即就拿信送去,不知道沿着什么路走才能到她那里?”泰山府君回答说:“您一到黄河的中央,就敲打着船呼唤奴婢,自会有取信的人出来。”胡母班就告辞了出来,刚才那骑士又让他闭上眼睛,一会儿,他忽然又来到了原来的路上。
胡母班就向西去了,象泰山府君所说的那样呼唤奴婢。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婢女出来,拿了信就又潜到水中去了。
过了一会儿,这婢女又冒出水面,说:“河伯想见您一下。”这婢女也请他闭上眼睛。
不一会儿,胡母班便拜见了河伯。河伯则大摆酒宴,说话也十分热情。
临走时,他对胡母班说:“感激您老远给我送来信,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奉送给您。”于是就命令身边的侍从:“把我的青丝鞋拿来。”
于是就把这鞋子赠送给了胡母班。胡母班出来时,也闭上眼睛,忽然又回到了船上。
胡母班在长安过了一年就回家去了。他走到泰山旁边,不敢偷偷地经过,就敲着树干,自报姓名:“我胡母班从长安回来,想报告一下消息。”
一会儿,从前的那骑士出来,带着胡母班按照过去的方法进了泰山。于是胡母班就向泰山府君报告了送信的经过。
泰山府君请求说:“我会在其他方面再报答您。”胡母班说罢,上厕所去。
忽然看见他父亲带着刑具在于犯人所服的劳役,这种人有几百个。胡母班上前拜见父亲,流着泪问:“大人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他父亲说:“我死了后很不幸,被惩罚三年,现在已经二年了,苦得不能再呆下去了。
知道您现在被府君所赏识,你可以给我向他诉说一下,求他免除这劳役,我只是想当一个土地神罢了。”胡母班就依照父亲教给他的话,向府君磕头求情。
府君说:“活人和死人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我自己倒没有什么吝惜的。”
胡母班苦苦哀求,府君才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胡母班告辞出来,回家去了。
过了一年多,胡母班的儿子几乎死光了。胡母班很恐惧,又来到泰山,敲树求见。
过去的骑士就迎接他去见府君。胡母班就自己先说道:“我过去说话粗疏,等到我回家后,我的儿子都快死光了,现在恐怕祸事还没完,所以马上来禀告给您,希望得到您的怜悯和拯救。”
府君拍手大笑说:“这就是我过去对你所说的‘活人和死人属于不同的世界,不可以互相接近’的缘故啊。”就传令外边召见胡母班的父亲。
一会儿,胡母班的父亲来到厅堂上,府君就问他:“过去你请求回到家乡当个土地神,本当为家族造福,可是你的孙儿快死光了,这是为什么呢?”胡母班的父亲回答说:“我离开家乡很久了,十分高兴能回家,又碰上吃的喝的十分丰盛,实在想念孙儿们,所以就召见了他们。”于是府君便撤换了胡母班的父亲。
他父亲痛哭流涕地出去了。胡母班就回家去了,后来又有了儿子,都平安无事。
2吴郡余杭县南边有个上湖,这湖的中央筑有堤坝。有一个人骑着马去看戏,带了三四个人到岑村喝酒,喝得稍微有点醉了,看看太阳已歪西,他就和随从一起回家去。
当时天气十分炎热,因而他就下了马跳到湖里,把头枕在石头上睡着了。哪知他的马却扯断了缰绳跑回家去了,随从们都去追马,到天黑也没回来。
他一觉醒来,时间已快下午三、四点了,一看人与马都不见了。只见一个女子走来,年纪大约有十六七岁,对他说:“小女子我向您多多拜上,天已经快黑了,这儿太可怕了,您打算怎么办?”他就问:“姑娘您姓什么?怎么会一下子知道我在这儿呢?”这时又有一个少年,年纪在十三四岁,生得聪明伶俐,坐了一辆新车,车后跟着二十个人,来到这儿招呼他上车,对他说:“我家大人想见您一下。”
(坐稳后)这少年便掉转车头回去了。只见路上火把接连不断,一会儿便望见那城墙房屋。
进了城,来到官府公堂上,只见有一面信旗,上面写着“河伯信”。一会儿又看见一个人,年纪在三十岁左右,面色就象图画上画的一样,待从很多。
河伯对他的来临感到很高兴,就让侍从给他斟酒端肉,并对他说:“我有个女儿,很聪明,我想把她嫁给您。”这个人知道河伯是神,所以不敢拒绝。
河伯就命令部下去准备,让女儿与他结婚。承办的小吏汇报说已办妥,河伯就拿丝绸单衣以及纱夹衣、绸缎裙子、纱短衫裤、鞋子等给了他,这些东西都很精美。
又给了他十个小吏,几十个婢女。那女子年龄大约在十八九岁,身材苗条,容貌妩媚。
于是他们成了婚。婚后三天,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宾客云集,女婿拜门。
第四天,河伯说:“婚礼有限,要打发他走了。”这个人的妻子便拿了黄金酒器、麝香袋和丈夫告别,痛哭流涕地和他分手。
另外,还。
5 义犬报恩文言文翻译选自《搜神记》原文
周村有贾某贸易芜湖,获重资,赁舟将归,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舟上固积寇也,窥客装,荡舟入莽,操刀欲杀贾哀赐以全尸,盗乃以毡裹置江中犬见之,哀嗥投水;口衔裹具,与共浮沉流荡不知几里,达浅搁乃止犬泅出,至有人处,狼信哀吠或以为异,从之而往,见毡束水中,引出断其绳客固未死,始言其情复哀舟人载还芜湖,将以伺盗船之归登舟失犬,心甚悼焉抵关三四日,估辑如林,而盗船不见适有同乡估客将 携俱归,忽犬自来,望客大嗥,唤之却走客下舟趁之犬奔上一舟,啮人胫股,挞之不解客近呵之,则所啮即前盗也衣服与舟皆易,故不得而认之矣缚而搜之,则裹金犹在,呜呼!一犬也,而报恩如是,世无心肝者,其亦愧此犬也夫!
译文
周村有个商人,在芜湖那做生意赚了大钱,雇了一艘小船将要回家在渡口时看到堤上有个屠夫绑着一只狗(准备杀它),贾某于是出双倍价钱把那只狗买了下来,把那只狗养在船上(岂知)那船夫是个惯匪,看到贾某身上的财物(起了贪念),于是把船划到蒹葭、芦苇丛生的僻处,拿起刀(准备要)要杀他贾某哀求他赐自己一个全尸,强盗于是用毛毡把他裹起来,抛入江中贾某原先救的那只狗看见了,哀叫着也跳入了江中;用口咬着裹着贾某的毛毡,和它一起浮沉这样也不知漂流了多远,终于搁浅了狗从水里爬出来,不停地哀叫有些人看了,十分奇怪,于是跟着狗一起走,看见了毛毡搁在水中,于是把它拉上岸来,割断绳子贾某居然没死,(他)把当时的情形告诉了救他上来的那些人哀求船夫将他载回芜湖,以等候那强盗的船回来贾某上了船后,发现救他的那只狗不见了,心里十分悲痛到了芜湖三四天,商船十分多,就是不见原来那强盗的船刚好有个同乡商人将和他一起回家,突然那只狗出现了,朝着贾某大叫,贾某大声喝它也不走贾某于是下船来追那狗那狗跑上一艘船,咬着一个人的小腿,那人打它,它也不松口贾某走上前去呵斥它,突然发现那狗咬的人就是先前的那个强盗(因为)他的衣服和船都换过了,所以认不出来于是把他绑起来,搜他的身,发现(自己的)那包财物还在呜呼,一只狗,为了报恩而这样做世上那些没良心的人,跟这只狗相比也得羞愧啊
6 古文《留侯论》翻译留侯论全文: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圮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
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
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圮上之老人之所为深惜者也。
是故倨做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
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困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毙。
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人,不称其志气。
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留侯论》译文 在古代称得上豪杰之士的人,一定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节操。普通人遇到了难以忍受的事情时,就会拨出剑来,冲上去捞斗,这算不上真正的勇敢。
天下有大智大勇的人,对于意外事件的突然降临一点也不惊慌,无缘无故对他加以侮辱能够不被激怒,这就是因为他的抱负十分宏大,志向特别高远的缘故。 张良在圮上接受一位老人赠兵书的传说,这件事确实太怪诞不经了。
那怎么能知道不是秦代隐居的君子,特意出来考验张良的呢?看他们各自都有不便道破的深意,是有大智者在相互进行着揣摩和试探。世俗之见把圮上老人看作鬼神本来就已经错了,还把老人的用意看作是向张良授书就更不对了。
当韩国灭亡,秦国正处在强盛的时候,秦国用刀、锯、鼎、镬等种种酷刑,来对付天下有才能的人。平白无故道到杀戮的人,真是难以计其数。
那时即使有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也无法施展他们的本领。像秦始皇那样施行严刑峻法非常急切的人,他的锋芒的确势不可挡,但是等到他疲惫的时候却有机可乘。
然而少年张良却不能忍耐一时的激愤,想用个人的力量,在一次阻击之中逞强。张良虽然侥幸没有死,但实际上生死之间连一根头发也容不下,那是何等危险呵!贵族子弟,不愿死于盗贼之中,这是为什么?这就是他们懂得生命的可贵,不屑于在同盗贼相斗中死去。
像张良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不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去深谋远虑,却只想采用荆轲与聂政那样行刺的小计谋,企图在侥幸中保存性命,这正是圮上那位老人为他感到深深惋惜的地方。正因为如此,老人才故意在他面前摆出高傲无礼的姿态,让他受到狠狠地 ,如果能够忍受下去,他才可能真正成就一番大事业。
(他真的忍受下来了)所以老人才说:“这小子是可以教好的!” 楚庄正在宣公十二年讨伐郑国时,郑襄公曾袒露着上身,牵着羊去迎接他以表示臣服。楚庄王说:“一国之君能这般屈己尊人,他的百姓必定信服他并为他卖命。”
于是他下令退兵言和。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困于会稽山上,被迫带着臣妾到吴国去做人质,在那里整整三年没有流露出任何厌倦与不满。
少时张良虽有复仇大志,却不能屈己尊人,这不过是凡夫俗子的勇猛。那位圮上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但担心他缺乏度量,所以才无情地挫伤他那年轻气盛的刚 躁的脾气,让他能够忍受那些微不足道的愤怒,而去实现他远大的谋略。
圮上老人与张良平生素不相识,突然在荒野相遇,却傲慢地命令张良去替他干奴仆所做的事,而张良却十分坦然地去做了,一点也没有惊诧愤怒的情绪,这就说明张良已经成熟了,秦始皇已经不能惊扰他的谋略而使其盲动,项羽也无法使他激怒而去冒险了。 现在来看刘邦、项羽争夺天下,最后刘邦之所以能胜,项羽之所以失败,完全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
项羽正因为不能忍耐,虽然所向无敌,但他滥用武力任性暴怒终归失败。刘邦却能够忍耐,保存实力发展壮大,等待时机而最后消灭项羽。
这完全是张良给他谋划的结果。后来当淮阴侯韩信夺取齐地之后请求刘邦封他为假王时,刘邦大怒,立刻从言语和面部表现出来。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还是不善于忍耐,要不是张良及时劝阻他能最终获得胜利么? 司马。
7 黄赭选自搜神记文言文翻译黄赭负义
原文
鄱阳县民黄赭,入山采荆杨子,遂迷不知道。数日,饥饿,忽见一大龟,赭便咒曰:“汝是灵物,吾迷不知道,今骑汝背,示吾路。”龟即回右转,赭即从行。去十余里,便至溪水,见贾客行船。赭即往乞食,便语船人曰:“我向者于溪边见一龟,甚大,可共往取之。”言讫,面即生疮。既往,亦复不见龟。还家数日,病疮而死。
题解
《搜神记》,西晋志怪小说集。西晋干宝撰。其《后记·佚文》收录《黄赭》一文,当属选自《搜神后记》的文章。
《搜神后记》,又名《续搜神记》,是《搜神记》的续书。东晋志怪小说集。题为东晋陶潜撰。《太平御览》卷九三一、《初学记》卷三十均引作《搜神后记》。顾希佳选译《搜神后记》收入。汪绍楹校注《搜神后记》入《佚文》。所记有元嘉十四年、十六年事,其伪不可待辩,皆陶潜死后事,故疑此书为伪托,或以为经后人增益。
《搜神后记》与《搜神记》的体例大致相似,但内容则多为《搜神记》所未见。该书共10卷。《搜神后记》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群书中是颇具特色的。它内容上略为妖异变怪之谈,而多言神仙;艺术上是芜杂琐碎的记叙减少,成片的故事增多。
从题材内容上,全书大致有四种类型。
一类是神仙洞窟的故事,如《桃花源》《韶舞》等,主要讲了服食导养、修道求仙之事。
一类是山川风物、世态人情的故事,如《贞女峡》和《舒姑泉》就是有关当地风土的民间故事。作者赋予这些山川风物丰富的人情美,所以显得美丽动人。
一类是人神、人鬼的爱情故事。著名的有《白水素女》《徐玄方女》等。这类题材写得绚丽多姿,极富浪漫梦幻意味,且往往加以悲剧的结尾,使他们成为全书引人注目的篇章。
再一类是不怕鬼的故事,叙事机智诙谐,是《搜神后记》区别于其他志怪小说另一颇具特色的地方。
《黄赭负义》,文题原作“黄赭”。
译文
鄱阳县有个叫黄赭的县民,到山里去摘采荆杨籽,就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路。几天了,饥饿不已,忽然看见一只大乌龟,黄赭就对它发誓说:“你是神灵的动物,我迷路不知道怎样回家,现在我骑在你的背上,告诉我回家的路。”那乌龟随即向右回转,黄赭就跟着乌龟行走。走了十多里,就到了溪河,看到有商客坐的船。黄赭随即上前去讨取吃的,就对船上的人说:“我刚才在溪河边看见一只乌龟,非常大,我们可以一起去把它捉来。”话刚说完,黄赭脸上立即长出疮来。前去捉乌龟,也再看不到那乌龟了。黄赭回到家里几天,就患疮病而死亡了。
8 随侯得珠文言文翻译传说随国的君主随侯在一次出游途中看见一条受伤的大蛇在路旁痛苦万分,随侯心生恻隐,令人给蛇敷药包扎,放归草丛。这条大蛇痊愈后衔一颗夜明珠来到随侯住处,说:“我乃龙王之子,感君救命之恩,特来报德。”这就是被称作“灵蛇之珠”的随侯珠。
相关成语
随珠和璧(又作“随珠荆玉”):形容珍宝中的极品。
随珠弹雀:比喻做事不当,得不偿失。
汉代以后的《淮南子》、《搜神记》将随侯珠的故事记得更详细。原意是:春秋时随国有断蛇丘。随侯出行,见大蛇被打成两断,看其蛇有些灵异,便命随行者用药救治,蛇立即能活动。此处便叫“断蛇丘”。一年以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珠盈径寸,纯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烛室,故谓之‘随侯珠’,亦曰‘灵蛇珠’,又曰‘明月珠’。丘南有随季良(梁)大夫池。”蛇采用什么形式送明珠?民间一说是随侯乘船时,突遇风浪,一大蛇于水中衔大珠献上;另一说是深夜梦见一大蛇衔来明珠报恩,随侯醒来果见一明珠将室内照得如同白昼。
如下方法,神像要在最大的位置,最好是脸朝南。不能放在房里,也不能对着卫生间,那样对奶奶不敬。泰山奶奶应该坐西朝东,遥对普陀山。01供奉位置不可随便改动一旦选择好了神位了,就应该恭敬请奶奶归位。神位是不可以随便改动的。供养菩萨一定要诚心,不要以为请了奶奶到家了就有了保护神了。02请奶奶回家前要用红布蒙住相信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风俗,奶奶像没到家前要用红布蒙着,红色代表对佛像的尊重。如果没有找到红布,可以用红绸子,红缎子代替,但必须是干净的。
供奉奶奶不可酒肉给供奉食物的时候是不可以敬上酒肉的,她是大慈大悲的菩萨,应该以素食供奉为主,我们这边有用包子供奉的风俗,就连包子也不可以是肉包子。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