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农村办白事哭丧,哭奶奶歌词

老人 0 38

就是农村办白事哭丧,哭奶奶歌词,第1张

就是农村办白事哭丧,哭奶奶歌词
导读:  一呀吗一炷香啊,香烟升九天,大门挂上岁数钱,二门扛起白纸幡,灵前香烟冲天燃,柏木棺木放屋前,棺内亲爹不动掸,头枕黄金口含钱,脚踩莲苔身穿棉,儿女外面哭连天,亲爹棺内不答言,金玉香玉跪台前,披麻戴孝泪满面,为给爹爹免灾难,来给亲爹哭七关,

  一呀吗一炷香啊,香烟升九天,大门挂上岁数钱,二门扛起白纸幡,灵前香烟冲天燃,柏木棺木放屋前,棺内亲爹不动掸,头枕黄金口含钱,脚踩莲苔身穿棉,儿女外面哭连天,亲爹棺内不答言,金玉香玉跪台前,披麻戴孝泪满面,为给爹爹免灾难,来给亲爹哭七关,撕心裂肺肝肠断,凡人听了泪不干,神鬼闻声也心酸,亲爹听了把路赶,一路平安到西天,九品莲苔早成仙!

哭哇吗哭七关哪啊~ 哭到了二七关 二七关是鬼门关 二鬼又把路来拦 二鬼来拦路啊~ 跟爹爹要买路的钱 儿女们多烧几包纸 爹爹过了二七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 哭到了三七关 第三关是金鸡关 金鸡儿把路来拦 爹爹拿出了五谷粮 撒在了大路旁边 金鸡它吃了个食 爹爹过了金鸡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 哭到了四七关 第四关是饿狗关 饿狗它把路来拦 爹爹拿起打狗棍 快把那恶狗来赶 赶走那恶狗 爹爹过了四七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 哭到了五七关 五七关是阎王关 也是爹爹最难过的关 五七三十五 你老人家正受苦 儿女们扎上五盆花 爹爹过了第五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 哭到了六七关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 哭到了六七关 六七关是衙差关 衙役大棍戳在路边 儿女给你扯块布 搭在了爹爹你的肩 不爹爹呀 爹爹您舍钱别舍布 做件衣服您老让他穿 哭呀吗哭七关哪啊哭到了七七关 七七关是黄泉关 黄泉路上路漫漫 金童前引路玉女伴身边 爹爹您骑马坐着轿 一路平安到西天 爹爹您骑马坐着轿 一路平安到西天……

  葬礼时的心理,很亲的陌生人是什么样的?

    奶奶是16号深夜十二点去世的,我17号晚上九点多知道了信息,但是并没有立即请假回去。因为,那时候只有晚上将近十点多火车到东乡高铁站的车,我怕自己回去不认识下车的站点,也害怕农村的天黑。因此,我是在她入馆后,村里的人要开始作揖的时候才到的。看着奶奶的棺木与照片,我没有感觉害怕,而是稍作端详后就去放东西,然后是出来作揖,跪拜。依照我们那里的风俗,是要亲人们先跪拜完,村里的其它人才开始作揖。而亲人们跪拜作揖的是要按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孙媳及重孙,外孙外孙子媳妇外重孙,孙女孙女媳外重孙,外孙女外孙女婿外重孙这样的顺序来的,虽然排在亲人作揖的末了,但是在这里我感觉到了我和她之间是有无法割舍的血缘亲情。

    跪拜作揖完后我和弟弟们就按男左女右的顺序跪在棺材的两旁,答谢村里其他人来作揖人。门外有人给来作揖的人发饼,按家里人口数量,一人几个发,因此在我们那里有一句骂人的话“你就只是个领饼的。”就是骂那个人没有用,唯一的作用就是领饼的时候按人头算能算上一个人。

      等到村里的人都作完揖后就是酒席了,这次酒席主要是招待内亲和五代以内的“对亲一家”。这个习惯可能是在以前的时候,大家邻里之间有什么红白喜事都是五代以内的对亲一家来帮忙干活和张罗事情的,所以传统的红白喜事都有这一顿。

      酒席结束后,所有的客人都走了,收拾收拾也到了晚上九点来钟了,就是哭灵时间了。以前的哭灵都是这些亲人一个个自己亲自趴在棺木上一边回忆,念叨着死者的生平,一边哭泣的。因为,亲人们在回忆死者的种种生平的时候,就自然会很伤心,会痛苦不止。

    可是,随着快餐经济的发现,哭灵这件事也快捷化了。现在都是找乐队的人来“代哭”,乐队的人见识的这种场面多,懂得各种规矩与套路。代哭灵的人可能是演技好,也可能真的是有一颗怜悯的心,哭的还是真的挺伤心的。她哭诉奶奶的生平的时候,我注意听了,因为我以前对这些也是一无所知的。她说奶奶生在东乡县城外围的方家村,自幼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困,经常是有一顿没一顿的挨饿,但是自小聪明伶俐,从小村里考上了中学,来到了临川,认识了当时半工半读的,在食堂工作的爷爷。就跟他来到了F家,生了爸爸,姑姑和叔叔三个儿女……后面还有怎么过日子,怎么养小孩这些我就没有听清楚了。

    到了后面唱到关于我父亲的部分是“谁知后来老大呀崽,没有等到跟娘送呀终。”的时候,我憋了一眼桌上爸爸的灵像,就思维走神了。那时他还那么年轻,才三十九虚岁,就没有了,如今如果他在天有灵,看到这一幕,会怎么样,难过还是高兴?他去世的时候,我最大,是15周岁,大弟12周岁,小弟最小,才11周岁。那时大弟还能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静静的站在那里。而瘦瘦小小的小弟,什么都不懂,只是作为孝子,穿着全白的衣服,故作严肃的站在那,看着大人做那些事情,他没有哭,有时看到他觉得奇怪好笑的事居然会忍不住噗呲一声笑出来。

    而现在奶奶去世,披麻戴孝的子女都是中年人,连带着长长的拖尾白角帽的孝孙们都大部分在三十岁上下,她是一个寿终正寝的老人,用我们那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得寿的老人”。这样的对比让我的泪水如同泉涌一般的下来,我知道我是为爸爸而哭,为我们姐弟几个自己而哭。

        哭完以后那天的活动就结束了,接下来留下2个男丁通宵守灵,其他的人可以该休息的休息。守夜人的重要职责是要保障灵前香火整晚不能断,其次是保障不发生火灾,如果是入馆前保还要防小动物跳防诈尸等。那晚是轮到两个弟弟守灵,我看着他们都很累,就问要不要替他们一段时间,但是大家都说规定只有男丁能守灵,这也许就是中国历来重男轻女的原因吧。我不能替他们守灵,我就只能陪着他们一起守了一段时间。

      弟弟们需要守灵一直守到凌晨四点半,等到“八仙们”来,和其他亲人们陪八仙一起“偷棺”出去。四点半是道士选的的吉时,但必须是在天没亮之前,偷棺的时候也是越少别的人知道越好的,偷棺需要把装着死者的棺材偷到一个有水的地方,得寿的是放在靠近正大道的水塘边,不得寿的是放在一个小道的一个水塘边。因此,奶奶的是放在门口塘边上,爸爸是放在村子后面那个偏僻的社公塘边上。那晚我虽然没有守灵,但由于鼻子塞,睡得晚,起得早,也就眯了一个多小时,偷完棺后 ,叔叔就去一边烧纸,一边时不时的敲一下锣,以此告诉村里人偷棺成功。我和弟弟们开始打扫堂屋,门口空地等各处。因为等到出完灵后就是酒席,总共有二十来桌子。这边的规定是同一个村里对亲一家的有多少人就来多少人,不是对亲一家的就是一家派一个代表过来,再加上主办丧事及协办丧事子女的亲戚朋友,总共算下来有将近二十桌。

      做完这些事情后,也五点多了,天也慢慢的变亮了,我和大弟去水塘边看了看水塘边灵位及棺木的状况,然后大弟就被留下来接替叔叔敲锣了。我陪了大弟一会就回去睡个回笼觉了。刚开始鼻子还是塞得很,睡不着,但是村里有很多树,清晨的空气特别清新,还夹杂着柚子花的枳香,我一边通过窗户欣赏着这个如同花园又如同森林一般的天然氧,一边吸收着氧气充足的惬意中慢慢睡着了,一直等到小弟来叫我起床喝粥。

      喝粥的时候,大概是七点多,左邻右舍,亲戚朋友也陆陆续续的来了,有的吃过早饭就拿着凳子坐着等,有的没有吃过早饭就跟着一起喝粥。我们喝完粥之后就要带上孝帽去奶奶的灵棺前跪拜了了,这是最最后一次诀别。村里面的人都起得很早,等我们喝完粥来跪拜的时候,灵棺前已经积聚很多人。

    不知道是我们去的晚还是规矩,这次没有规定我们一定要先拜,也没有要求我们拜完要跪在旁边。因此一说“开始作揖”村里人都在一个挨一个的上前作揖上香,我就在旁边待机而上,但是每次当我想上去的时候,立马又来了一个开始拜的了。我就只好在旁边静静的等着,看着姑姑趴在棺木上哭得特别伤心,姑婆也在旁边抹泪。我的眼睛也有点湿润了,又想起了我爸爸的葬礼,眼泪便不由自主的哗哗的流下来了。

    本想就这样等着村里所有的人都拜完再拜,可是前一天道士说我今年冲太岁,起棺的时候要回避,眼看着村里的人都快拜完了,亲戚朋友也都大部分从远处赶来了,我很害怕马上要起棺了,就赶紧先发了三根香,在旁边先烧了些纸钱,等有人拜完,我就赶紧的插了个队,作为孙辈的我和弟弟,还有姑姑家的表弟表妹都是头上带着前面有红圈后面有长长的拖尾的孝帽的,孝袖章是红色的,小侄子也就是奶奶的重孙除了额头圈圈的颜色是**的,袖章是**的外,其它跟我们的都一样。

      做完最后的告别仪式后,我作为奶奶的亲孙女和表妹——奶奶的亲外孙女一起被安排在丧队的第三列分别挑代表孙子辈和代表外孙辈的花篮,准备送奶奶最后一程。其实,墓地就在村子外面,如果按平常的路走不到一公里。但是送葬是不一样的,需要按照规定的路线左绕右绕,弯弯曲曲走很远的路。得寿的老人是走全程,不得寿的青壮年是从半路中插进去那个路线的。

    送葬队也有要求,在最前面带路的人一般是村里或者别处请来命最贱的男人,一般都是身体有些残疾,无儿无女的四十多岁往后的男的,他一肩挑着稻草裹着稻壳做的浓烟火把,一边拿着草纸做的外圆内方的纸钱逢桥逢坎的仍。据说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熏跑妖魔邪神,一方面是用纸钱给后面棺木里的死者过“撒钱”买路,这里我就叫他“清障人”吧。跟在“清障人”后面的是打白旗的人,有两根白旗,一般都是孙辈的人来打,优先顺序是先亲后疏先男后女,本来是说大弟和小弟打白旗,但是由于爸爸去世了,大弟需要顶上捧灵像,打旗的任务就落到姑姑家的表弟身上了,爷爷去世的时候,小弟还小,就是我打白旗的。打白旗的后面就是我和表妹这两个亲孙女辈的挑花篮的了,我们的后面是拿着花圈的队伍,旁边是放鞭炮的队伍。花圈队伍的后面是敲着铃铛的道士,道士的后面捧着灵位的叔叔,叔叔的后面是捧着灵像的大弟,大弟的后面是“八仙”们抬着棺木。以前的八仙都是青壮年,记得以前爸爸在的时候就是八仙之一,但是现在那批八仙大部分都英年早逝了,这次奶奶去世都是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五十多岁到七十多岁之间的的“新八仙班子”,只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八仙还在了。在棺木的旁边是女儿,儿媳妇,还有妹妹等,她们一边扶着棺木一边哭灵。奶奶的葬礼妈妈是绝对不肯参加的,因此这次的她的棺材边上是姑姑和姑婆——爷爷的同父异母妹妹。

    在棺木的后面就是广大的送葬队了,在我们小的时候,很少有环圈,因此跟在灵棺后面的送葬人很多,有些为了表示死者生前人缘好或者是死者子女人缘好会买来宽度大概一米的长长的的白布,大家一个接一个的拉着,由于每个人走路快慢不一样,从侧面看白布就有起伏,因此那是有人给这个取了个名字叫“牵波浪”。

      随着道士的一声令下,九点多的时候,就起棺了,浩浩荡荡的送葬队走过大路,走过小桥,一路有时小跑有时停顿的走了大概三、四公里的路,终于把奶奶送到了村外的那块墓地——典司山。在我们这些子孙们商量好埋在哪里以后,由叔叔——奶奶唯一还在的儿子跪着挖三下土确定位置,并将挖的土混着金银首饰,包进一块正红色的布包里包好后后,由儿媳妇用衣服兜着带回去。我们家这次由于妈妈没参加,大弟媳妇怀二宝也不能参加,就由小弟媳妇兜着回来了,他们说这是叫招财进宝。这之后,·八仙们就开始开挖了。我们也就拿掉白色的孝帽,披上正红色的红棉麻布,在墓地边上折一些带绿色叶子的植物带回去了,这叫披红折青,象征着子孙后代在丧礼之后各方面都发展得红红火火,万古长青。批好红,折好青之后,就开始回去了,由于我们要求把灵位扔在墓穴里,因此只要抱着像回去,还是由大弟把像的脸朝里抱回去回去。姑姑需要头披黑色的布一边走一边喊着 “娘,回去吃饭啰。”回来之后,我就不知道了。只是他们让我把青扔到猪圈里,没有猪圈就扔旁边看不见的空地上。

    回来歇了片刻后,就是道士念经了,念的什么我一概没听清,只听清一句“东边有火,西边有鸡”然后抓一把大豆和米的混合物扔向东边的火盆和西边的大公鸡,然后就是火在爆米花,鸡在啄米吃。剩下记忆的就是道士一顿敲铃、念叨、扔豆子大米后,说声“附言”(此处是音译,不知道什么,也可能是敷衍。),停顿一下,我们就齐声说“好”,道士说道“发千烟”的时候,我们要放上2包烟,说道“老板发财的时候”我们要给递上钱,以表示认同并接受了这些个好彩头,现在想想,这些也真的是太坑了。难怪我们那边有形容人话难懂叫“就像道士念经“,形容图形难懂就”道士画符“。

      道士长完彩以后,就十点多了,葬礼就算是基本完毕了,剩下就是接下来的酒席,和三天以后的关山仪式。

      奶奶的葬礼,就这样结束了,虽然没有哭得死去活来,但是也从这些风俗习惯、风俗礼节中看到了一些人性的,以及祖辈们对于人生、生死的思考。对于美好生活、顺利人生的向往。

       

   

五天前的早晨,在上班路上听到老公90岁奶奶去世的消息,我竟难忍情绪哭了一场,按理说我同这位奶奶并无什么深厚的感情,绝不至于因悲伤而恸哭。而究竟为什么哭?我想可能因近来繁忙的工作而联想到人生之艰难吧。为关涉自己而变得更加悲悯,我为自己的自私和懦弱感到越发痛苦。

农村长寿老人的离世,本就不被当作悲伤的事情。而这一位奶奶,因年轻时对几个儿子和媳妇并不好,年老之后又长达近三十年需要人服侍,所以大概老公的父母辈也觉得,于彼此终于是解脱。虽并没有生活在同一个地方,但耳边听惯了对她的怨言,也见识过奶奶的“锒铛”。只有老公,始终对我念叨他的爷爷奶奶,在他和哥哥年幼的时候如何对他们好。 我自小跟自己的曾祖母和爷爷奶奶亲近,也始终以为,年老的人,无论如何都是好的。

第一次到老公家,见到身材矮小、说话和行动都很是缓慢的爷爷奶奶。奶奶同村子里同岁的人一样,都裹着小脚,我曾经为在他们村见到那么多裹小脚的人感到十分讶异。吃饭的时候,奶奶总是喜欢往我碗里夹菜,老公的家人怕我反感,又总是反对。我一边为吃不完碗里的饭菜而发愁,一边为奶奶受埋怨而感到不好意思。

这些已是好几年前的事情。我与她最亲近的事情,无非她给我夹菜,我牵她上厕所、给她修剪指甲、穿上新买的衣服。再想不出其他。但我为奶奶可以和爷爷团聚而感到欣慰,爷爷去世后,两个相互陪伴的老人,只剩下一个,奶奶由唠叨变得寡言,喝水、闲坐,或者看雨、或者晒太阳,一天到晚,总是如此。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竟还喜欢上吃纸、吃稻草。我看她苍老而变形的背影,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自此,奶奶的孤独也没有了,对她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只是后人仍旧许多烦恼。在这偏远的山区农村,白事的礼性可谓是最讲究也最繁琐的。我至今仍觉得这么多理性使人感到沉重和约束,对此并不能十分理解。

刚到老公的老家,来到承办事情的大伯父家。能干活的女人被配发了围裙,男人则配发了烟。大伯父家的院子里搭起了遮雨的大棚,大棚下是乌泱泱的人头。来不及去看一眼躺睡在正堂屋棺木里的奶奶,就忙着同大家帮忙。回到这里,在城里再事业有成的女人,都比不过能在一场红白事里能麻麻利利做饭洗碗切菜的女人。

雨季,大雨时不时就落下一场,雨水一起滴在大棚上,发出沉闷而吵人的声响。在做事的间隙偶尔听到伯父叔叔大妈婶婶大嫂们的话语,或谁今早没有来一起宰猪宰羊,或谁没来一同洗菜洗碗,谁家又生了两个女儿,谁因骂了婆婆而被男人打了,谁的男人在外边养了女人…诸如此类。早起和雨天的低气压让人感到困顿。

不一会儿,又听到家族里这一支的叔叔与另一支的伯伯吵嚷着要打架。晚上洗碗的时候,一支的大婶又与另一支的三婶吵起了嘴。

孩子间或嚷着找妈妈,男人在做完事情后忙着赌钱,孝堂里的人进进出出…和着嘈杂的声音,我远远的看着一直跪在奶奶棺材前70岁的大姑妈,觉得脑海里奶奶的脸庞越发模糊。此时又想起鲁迅所说的“人类的悲观并不想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大致也就是这种情景。

第七天,终于到了先生看好的下葬的日子。履行完所有应有的礼性,所有亲人送奶奶安葬。唢呐凄厉的声音响起,女人们呜呜的哭声也随着响起。唢呐的声音暂停,刚才哭的比女儿还凶的媳妇们和女儿一起没了眼泪,她们不约而同的,将头上的孝布往下拉了拉,遮住了半张脸。

送葬结束,女人们先行回家,用煮好的桃树李树水梳洗。剩余的事情只需男人完成。等男人们回来,奶奶已经安然躺睡在隆起的坟包里。一场葬礼算是结束,丧事却还不算完成。

回到屋里,我觉得身上更加困顿,脑海里奶奶的脸也更加模糊了…

1 写作文,写葬礼的葬词语

日本的葬礼分两种,一种是传统的日式葬礼,另一种是信基督的教友的葬礼。不知是幸福还是不幸,我碰到的这两次葬礼正好是两种不同风格的。

先说一下参加葬礼的服装,其实很简单,就是女性必需是全黑的正装,男性也是黑西装、黑色或白色领带。

日本参加葬礼也要随份子的,因为日本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什么关系给多少钱是约定俗成的,给多给少好像都不大好,具体价目可以上网上查找。像我参加的第一次葬礼是大老板老爸去世,所有不挣钱的均随3000元,非医生的同事均随5000元。第二次是小老板老妈的葬礼,通知上明确写着不用随份子,这可不是客气话,真是不用随。

随份子时也不是随便把钱交上就可以,这里有很多讲究:

讲究一:得装在一种特殊的信封中,而且两种葬礼的信封还不一样,如果不信教的要买那种印着“香典”的信封,而信教的人去世要送写着“花料”的信封。

讲究二:在信封上写自己的名字和钱数时,写名字的墨水也有讲究,婚礼用一般的碳素笔写就可以了,而葬礼要用一种特别淡的墨水书写,据说是为了表示你在写这些字的时候,悲痛欲绝,痛哭流涕,把本来很深的墨迹给洇湿、弄淡了。

讲究三:钱千万不能给新票。给新票表示你已经预想到了这个人要去世,特意准备了钱。我当时只有新钱,小秘书特意把钱弄皱才塞到了信封里 :(

小老板妈妈的葬礼是在教堂举行的(没想到第一次去教堂参加活动居然是葬礼:(? )。入门的时候要先登记,包括姓甚名谁,家住何方。登完记后要把卡片交到门口的桌子上,同时交份子钱,然后就回有人给你一个信封,上面写着葬礼的程序和感谢你来参加诸如此类的话,信封里还会有一点回礼,像大老板回了500日元的购物卡,小老板更大方,回了1000日元的购书卡(不过据小秘书介绍,普通的葬礼可能没有当时就回礼的,可能是大小老板比较富裕吧,办得奢侈了一点)。教堂葬礼的具体过程就是回忆逝者一生经历(牧师宣读),然后朋友致辞、家属致辞,其间大家合唱了5-6次圣歌。最后是各位亲友献花。

葬礼之后家属还要给参加的人回一次礼,一般都是寄一些点心匣子。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过年的时候不应该给今年有家人去世的人寄贺卡。

2 文章描写葬礼的片段

拿着“引”字白纸帖的吴府执事人们,身上是黑大布的长褂,腰间扣 着老大厚重又长又阔整段白布做成的一根腰带,在烈日底下穿梭似的 刚从大门口走到作为灵堂的大客厅前,便又赶回到犬门口再“引”进新 的吊客——一个个都累得满头大汗了。

十点半钟以前,这一班的八个 人有时还能在大门口那班“鼓乐手”旁边的木长凳上尖着 坐这么一二分钟,撩起腰间的白布带来擦脸上的汗,又用那“引”字的白纸帖代替 扇子,透一口气,抱怨吴三老爷不肯多用几个人,可是一到了毒太阳直 射头顶的时候,吊客象潮水一般涌到,大门口以及灵堂前的两班鼓乐手 不换气似的吹着打着,这班“引”路的执事人们便简直成为来来往往跑 着的机器,连抱怨吴三老爷的念头也没工夫去想了,至多是偶然望一望 灵堂前伺候的六个执事人,暗暗羡慕他们的运气好。 汽车的喇叭叫,笛子,唢呐,小班锣,混合着的“哀乐”,当差们挤来 挤去高呼着“某处倒茶,某处开汽水”的叫声,发车饭钱处的争吵,大门 口巡捕暗探赶走闲杂人们的吆喝;烟卷的辣味,人身上的汗臭;都结成一片,弥漫了吴公馆的各厅各室以及那个占地八九亩的园子。

(茅盾: 《子夜》第31页) 举行仪式时,我感到一种恐慌,一种对将来的预感,我站不住了。 最后尸首装入棺材钉起来。

然后助葬的人把棺材放在柩车上,就出发 了。我只伴送着走完了一条街。

走到那儿,赶车的突然把车赶得飞跑 起来,老人跟着柩车跑——大声啼哭,可是跑的动作时时使哭声变得颤 抖,而且。忽断忽续的。

后来他的帽子掉了,可怜的老人并不停下来拾, 虽然雨打在他头上,又刮起风来,雪雨不住地刺痛,击打他的脸。他从 柩车这边跑到那边,好象他不了解这件残忍的事一样——他的旧大衣 的两边给风吹起来象一对翅膀似的。

衣服的每一个口袋里都装着书凸起来,他的胳膊底下挟着一本特别大的书,他紧紧的抱在胸前。送葬的 行列经过时,过路人脱下帽子,在胸前划·十字,有些过路人站住惊愕的 凝视着那司·怜的老人。

不时有书从他的口袋里滑出来,掉到污泥里,因 此,有人叫住他,叫他注意他的书掉了,他就站住,把书拾起来,还是跑 去尾随着柩车。在街的一个角,一个褴褛的老太婆紧跟着他,最后一直 到柩车拐弯,我的眼睛看不见了。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笫 64—65页) 卡拉特特的妻子决不能就把丈夫一人丢在坟墓里。而且那不幸的女人自己也不愿意独自一人活下去。

这是风俗,同时也是职责,这种殉夫的事例在新西兰的历史里是常见的。 卡拉特特的妻子出场了。

她还很年轻。她的头发乱披在肩膀上, 又号啕,又哽咽,哀声震天。

她一面啼哭,一面声诉,模模糊湖的活音, 缠缠绵绵的悼念、断断续续的语句都颂扬着死者的品德,哀痛到极点 时,她躺到土墩脚下,把头在地上直擂。 这时,啃骨魔走到了她的跟前。

忽然那可怜的牺牲者又想爬起来, 但是那酋长手里舞动“木擂”——一种可怕的大木槌——一下子又把地 打倒下去。她气绝了。

([法]凡尔纳:《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664页) 他向围立在墓穴四周的人群扫了一眼,全是警察,全都穿着便服, 同样的雨衣,同样的笔挺的黑帽子,雨伞象佩剑一般握在手里,这些奇 异的守灵人,不知风从哪儿把他们刮来的,他们的忠实显得不真实。在他们后边,排列成梯队的市 乐队,穿着黑红二色的制服,是匆匆召集来的,都拼命设法把自己金色的乐器在外套下保护起来。

他们就这 样围在棺材周围,它平放在那边,一只木制的匣子,没有花圈,没有鲜 花,但却是唯一的温暖所在,正在这一无休止的雨滴之中安葬,雨水单调地拍溅着地面,始终如一,永无尽止。牧师早巳读完了。

没有人注意 到。这里只有雨水,人们只听到雨声。

牧师咳嗽起来,先是一声,接着好几声。于是低音喇叭、长喇叭、号角、短号,低音笛一齐奏鸣,傲慢而雄壮,乐器在雨帘中闪着金光,但是它们也沉没了,消散了,停止了。

一切全退缩在雨伞之下,雨衣之下了。雨始终不断地下着。

鞋子陷在泥泞之中,雨水汇成小河流入空的墓穴。([瑞士]杜仑马特:《法官和他 的刽子手》第45页) 举行葬礼的一切早已准备好了。

元老们把灵轿在火葬的柴堆旁边 放了下来。范莱丽雅走了上去,阖上了死者的眼皮,又按照当时的风 俗,把一个铜币塞到死人的嘴里,以便他付给兴隆,充作渡过波浪汹涌 的阿凯伦河的船钱。

接着,这位寡妇在死者的嘴唇上吻了一下,按照风俗大声说:“再会了!按照老天安排的次序,我们会跟着你来的。”乐工开 始演奏哀乐,那些奉献人就在乐声中把好些指定作为牺牲的动物牵过 来杀死,把它们的鲜血与牛奶、蜜和葡萄酒掺和在一起,然后拿来洒在 火葬的柴堆周围。

这一切完毕以后,送葬的人就开始向柴堆上面浇香油,抛掷种种香料,堆上不计其数的桂冠和花圈。花圈多极了,不但盖满了整个柴堆, 而且在柴堆四周厚厚地叠了起来。

一阵轰雷一般的鼓掌声滚过马尔斯广场,回答这位年轻的凯旋者 和征服阿非利加的元帅对死者所表示的敬意。一阵火焰突然进发出 来,随即迅速地蔓延开去。

终于,整个柴堆发出无数蜿蜒飘动的火舌, 而且被一阵阵云雾一般的芳香的。

3 我的葬礼作文400字长篇

一瞬间,又一个生命告别了尘世,或许是解脱吧。

我是在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天得知这个消息的,我并没有太大的惊异,也没有太多的悲伤或许说没有一点悲伤,因为奶奶对于我来说很陌生,只是代有“婆孙”之名罢了。爸妈让我下了课尽快赶回家,我知道,其实他们也只是做做样子尽孝罢,都是一种形式。

毕竟我们一家人都是持有“死便是新生”这样一种态度,当然这也算是借口,说直接点就是死后一刀两断。不过,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又何曾不是这样希望的呢?葬礼的步骤是一成不变的,规矩等也是一成不变的。

下了车,老远就看见了“丧事一条龙”,去了便让姐给戴上了白色的布,也算是丝绸做的,上面写了悼念两字,感觉很不和谐。这是我左手上第二次出现这样的白布,第一次是爷爷去世。

晚饭是吃素的,而且限定了分量,他们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几分钟后,乐队来了。

几分钟后,什么什么音乐晚会开始了。几分钟后,乐队要求我们站在奶奶的遗体前,默哀3分钟。

由于乐队带来的音响效果很好,声音很大,再加上当时想起了某人,因此我面对着棺材居然很想笑。忍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我明显感觉到姐的身体在抽畜,甚至已经哭出了声。

当时我有想过憋点泪水出来,可那忒虚伪了,即使我对奶奶没感情,但至少在这种场合的感情必须是最真实的。默哀闭,我隐约觉得有丝愧疚,或者是相当的愧疚,因为我把奶奶当成陌生人隔离,而没有奶奶便没有我的父亲也就没有我。

所以,还是要怀有感激之情。后面的两个小时便是乐队的经商时间了,用很难听的声音以及很差的技巧唱了两三歌后,就到了点歌时间。

我这么给姐说的,“与其让那些个乐队的唱,还不如我们自己唱。”于是我们就真的自己唱了,但是只唱了2首,因为后来才知道自己唱歌加伴奏也是要钱的。

且每首歌10元。我狠狠的瞪了乐队的人一眼,默道:“这就是对死者的尊敬!”接着,我让几个大人各点了2首歌,都是超高音的。

我只是单纯的为了折磨他们,我不是他们的好顾客,而他们也不是好的经商者。在这种气氛下,竟然唱流行歌。

现在的人就是这样,在葬礼上开晚会,拿死者家人的伤痛说笑,然后假惺惺的哀悼。

4 我的葬礼作文400字长篇

一瞬间,又一个生命告别了尘世,或许是解脱吧。

我是在奶奶去世后的第二天得知这个消息的,我并没有太大的惊异,也没有太多的悲伤或许说没有一点悲伤,因为奶奶对于我来说很陌生,只是代有“婆孙”之名罢了。

爸妈让我下了课尽快赶回家,我知道,其实他们也只是做做样子尽孝罢,都是一种形式。毕竟我们一家人都是持有“死便是新生”这样一种态度,当然这也算是借口,说直接点就是死后一刀两断。不过,死者在另一个世界又何曾不是这样希望的呢?

葬礼的步骤是一成不变的,规矩等也是一成不变的。下了车,老远就看见了“丧事一条龙”,去了便让姐给戴上了白色的布,也算是丝绸做的,上面写了悼念两字,感觉很不和谐。这是我左手上第二次出现这样的白布,第一次是爷爷去世。

晚饭是吃素的,而且限定了分量,他们说,这是对死者的尊重。几分钟后,乐队来了。几分钟后,什么什么音乐晚会开始了。几分钟后,乐队要求我们站在奶奶的遗体前,默哀3分钟。由于乐队带来的音响效果很好,声音很大,再加上当时想起了某人,因此我面对着棺材居然很想笑。忍的过程是很痛苦的,但我明显感觉到姐的身体在抽畜,甚至已经哭出了声。当时我有想过憋点泪水出来,可那忒虚伪了,即使我对奶奶没感情,但至少在这种场合的感情必须是最真实的。默哀闭,我隐约觉得有丝愧疚,或者是相当的愧疚,因为我把奶奶当成陌生人隔离,而没有奶奶便没有我的父亲也就没有我。所以,还是要怀有感激之情。

后面的两个小时便是乐队的经商时间了,用很难听的声音以及很差的技巧唱了两三歌后,就到了点歌时间。我这么给姐说的,“与其让那些个乐队的唱,还不如我们自己唱。”于是我们就真的自己唱了,但是只唱了2首,因为后来才知道自己唱歌加伴奏也是要钱的。且每首歌10元。我狠狠的瞪了乐队的人一眼,默道:“这就是对死者的尊敬!”接着,我让几个大人各点了2首歌,都是超高音的。我只是单纯的为了折磨他们,我不是他们的好顾客,而他们也不是好的经商者。在这种气氛下,竟然唱流行歌。现在的人就是这样,在葬礼上开晚会,拿死者家人的伤痛说笑,然后假惺惺的哀悼。

5 如果要写关于参加葬礼的作文应该怎么写

参加葬礼

今天,是爷爷去世第四天,我再次来到了爷爷的灵堂。

伤心欲绝的我听着乐队唱的歌,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以前与爷爷一起玩耍的点点滴滴。泪水如潮水般涌来,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心里如刀绞一般难受,和蔼可亲的爷爷,就这样与世长辞,离开了这美妙的世界。

一首首使人陷入无限悲伤的歌曲中,许多亲朋好友都不禁泪流满面,连我那堂堂七尺男儿的爸爸都流下了宝贵的眼泪。

是呀,他怎能不哭?是他爸爸呀,从小爱他疼他的爸爸呀!最亲最爱的人都离他远去,还有谁疼爱他呢?

爷爷,希望您在天堂过得比人间幸福,吃香的喝辣的,天天打麻将,开着跑车到处逛。多结交一些朋友,不要孤独。儿女,孙辈,亲朋好友们都在人间祝福你快乐安康,小日子过得充充实实,不要留下遗憾。

6 第一次参加葬礼作文

第一次参加葬礼作文刚走进厅内,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和悲怆的乐声传来,我愣了一下,飞快的跑进了厅内,眼前一口黑漆棺材现在眼前,里面是一个我最熟悉的人…。

奶奶,她正静静的躺在那里!我轻轻的揭开盖在她脸上的帕子,看那,那是一张多么安详的面颊,嘴角,似乎还流露出一丝甜美的微笑。

淡淡的!就像是一个沉睡的孩子!…只是永远也不会再醒来了…。母亲走过来为我穿上孝袍,带上孝帽,腰间系上白带子,脚上登上白鞋,走到奶奶跟前坐下,不禁热泪滚滚留下怎么也停不下来,那时就像被雷击中一样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失去亲人吧…不久到了正午该钉棺了,所有的孝子们都双栖跪下眼看着一根根细长的钉的深深的扎入棺中,顿时我觉得他扎进的不是棺材是我的心啊,钉的我好痛好疼。

它钉上了阴阳两间啊…。

下葬的路很长,我走在长长的送葬队伍中很慢很慢,所有人都在似乎对她恋恋不舍,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奶奶的坟前我眼看着沉重的棺材被葬入家乡的厚土中,所有人都哭了,是那么痛彻心扉…日子还很长呢…。奶奶曾在病痛中挣扎良久,她现在已默默离去,没留下一句话。

但他今生所给予我们的呵护和爱是那么久远的深植在我们的生命中,就算是十几年过去了,留在我心中的仍然是一份抹不去的痛楚。

7 葬礼的日记一百个字

今天下午做完作业,我和妈妈准备去收集鹅卵石。

我突然想到小区前的小公园里,有一条干涸了很久的小河,好像从我有记忆开始到现在都没怎么见过有水,却知有许许多多的鹅卵石,简直就是一条“石头河”。当我徜徉在这条“石头河”里的时候,对“石头河”里那千姿百态的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低下头,细细地观察起来。

这些石头大小不一。有的很大,像一个鸵鸟蛋;有的很小,像一粒还未成熟的扁豆;还有的不大道不小,像一个鸡蛋,握在手里刚刚好。

这些石头有的乌黑乌黑,像一粒炒熟了的瓜子;有版的晶莹剔透,像一块玉石;还有的黄黄的,像一个成熟了的土豆。这些石头的花纹还各不相同。

有的一圈一圈,像树状上的年轮;有的笔直笔直,像用尺子画出来的;有的由许多曲线组成,像大海上的波浪;还有的线条相互交叉、缠绕,组成了许多不规则的图案……不禁令我佩服大自然神奇的力量能铸造出这姿态各异的鹅卵石。我眼前的这些小权小的石头,一定经历了无数地风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却依然静静地躺在这条“石头河”里。

看着小公园里发生的一切。

8 第一次参加葬礼作文

第一次参加葬礼作文

刚走进厅内,一阵惊天动地的哭声和悲怆的乐声传来,我愣了一下,飞快的跑进了厅内,眼前一口黑漆棺材现在眼前,里面是一个我最熟悉的人…。奶奶,她正静静的躺在那里!我轻轻的揭开盖在她脸上的帕子,看那,那是一张多么安详的面颊,嘴角,似乎

还流露出一丝甜美的微笑。。淡淡的!就像是一个沉睡的孩子!…只是永远也不会再醒来了…。

母亲走过来为我穿上孝袍,带上孝帽,腰间系上白带子,脚上登上白鞋,走到奶奶跟前坐下,不禁热泪滚滚留下怎么也停不下来,那时就像被雷击中一样世间最痛苦的事就是失去亲人吧…

不久到了正午该钉棺了,所有的孝子们都双栖跪下眼看着一根根细长的钉的深深的扎入棺中,顿时我觉得他扎进的不是棺材是我的心啊,钉的我好痛好疼。。它钉上了阴阳两间啊…。

下葬的路很长,我走在长长的送葬队伍中很慢很慢,所有人都在似乎对她恋恋不舍,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了奶奶的坟前我眼看着沉重的棺材被葬入家乡的厚土中,所有人都哭了,是那么痛彻心扉…日子还很长呢…。

奶奶曾在病痛中挣扎良久,她现在已默默离去,没留下一句话。但他今生所给予我们的呵护和爱是那么久远的深植在我们的生命中,就算是十几年过去了,留在我心中的仍然是一份抹不去的痛楚

9 参加葬礼的作文

12月13日,正好是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永康参加三姨丈公的葬礼仪式。

那天,我们七时整抵达了目的地——官川村。在那里外婆给了我一套“衣服”:一件白披风,一个白帽子,还有一点茶叶米和一小根竹枝。据说这是为死者行孝道,寄托哀思的意思。

仪式开始了,各个“白人”也已各就各位,三姨婆也开始痛哭起来。那里的布置也很特别:两边各一盏灯笼,中间一张桌子,桌上放着许多贡品,让三姨丈公尽情“享用”;桌前有一张10寸的黑白遗像。过了一会儿,锣声一响全场鸦鹊无声。这时人们纷纷向照片鞠躬。

在家里的丧事办完了,该把三姨丈公送到山上,让他安息。一路上,乐队在前面,紧接着是大当家、二当家抱着丈公的骨灰盒,再是送行的亲朋好友,最后才是花圈队。

到了那儿,每人手持一支香祭拜,然后在鞭炮烟火声中将丈公骨灰盒放入公墓。最后大家摘掉白帽、白披风,挂上红丝带原路返回。

虽然三姨丈公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在我心中。

10 关于葬礼场面描写作文

时间的葬礼那时,只是我们年少。

只懂得亲人离我而去的痛苦,却不知道我们见证了一个生命的终结,参加了他的时间的葬礼。孩提时代,在一个个补习班的面前,我们花费的不仅仅是金钱。

也有时间。时间到哪里去了呢?是被别人偷走了吗?还是飞走了呢?那她又在哪里?我苦苦追寻,却不得其所。

但是我知道,我们能感觉得到她如风一般,却握不到她的手,感受不到手心的温暖。她就像邻家的少女,每当孤独时,她就会跳着轻盈的舞姿,挽起我的手。

随着秋风,映着晚霞,我们一起欢闹,看着她一点点长大,一点点衰老,逐步走向死亡。我依依不舍,眼泪在眼眶中打着转,这个儿时的伙伴,青年时的妻子,老年时的伴侣却在微笑。

直至永远的闭上了双眼我痛苦,我不舍,便随她而去。弥留之际,脑中却突然醒悟:我们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用时间换得的,而时间却无怨无悔。

依然面带着微笑,她为我承受的太多太多。这样的朋友,这样的伴侣,难道不值得我们珍惜吗?。

你这种情况就是属于留守儿童,小时候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本身就缺失一些情感,也是比较依赖爷爷奶奶的。所以我相信你对你爷爷奶奶的感情是十分深厚的,甚至超越你对你父母的感情。我想你爷爷奶奶对你肯定也是十分不错的,也是关怀备至的。你奶奶去世了,对你来说肯定也是无法接受的事实。你心里肯定也是特别伤心的,这种感觉大家都能够理解。我觉得伤心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接受至亲的人离开这个世界是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的。但是你一定要振作起来,好好的生活,毕竟未来的路还很长。你的爷爷奶奶肯定也是希望你能够好好的生活。

        每年清明前后,我都要回一趟老屋,看望健在的亲人,祭拜已逝的奶奶。去一趟外婆家,看望健在的小舅舅一家,祭拜已逝的外婆,大舅舅,大舅妈以及大表哥。

        小时候,体弱多病的我,是奶奶一手一脚把我带大。

        十二岁那年,奶奶去世。三十多年过去了,奶奶的模样渐渐变得模糊。只记得奶奶出殡的那天,所有亲人都忙着送奶奶上山。而我家养的那头猪,那天早上,出奇的挣断绳索,朝奶奶上山的那条路跑去,我在后面追,直到目的地。

        在母亲住院的日子,应母亲遗愿,离世后,葬在了公墓。所以,每年的年前,年后,清明,七月半,都要去那里,祭拜已逝的母亲。

        外婆健在的时候,我和外婆约好了,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笔工资,给外婆买衣服的。外婆却没有等到那一天。

      大舅舅,大舅妈,因老年病,陆陆续续离世。

      土生土长的大表哥,三十几年前,凭借自己的聪明,发奋,努力,最终考取了荆州师范学院,成为了当地的第一个大学生。

        由于农村出生的孩子,不知所谓的“天高地厚”,喜欢上了有家庭背景的一女孩,结果被学校开除了,在所有人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送回了家。任凭我父亲,动用了所有的关系网,也无力回天。感情受挫,学校被开,结果回家后,精神上承受不了这些打击,十几年后的深夜,死在了程集卫生院的门口。那一天,是五四,那一年,是2000年。

        愿小舅舅一家:

        平平安安,健健康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