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公共场合碰到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通常都会觉得这个孩子特讨厌,进而会联想到他的父母是怎样教育的?而对家教好的孩子,我们总是感到很温暖,感动。 近期,北京地铁一个约7,8岁的男孩子,不让奶奶做在座位上,对其大吼大叫:“给我起来”,周围的人看到后
公共场合碰到没有家教的孩子,我们通常都会觉得这个孩子特讨厌,进而会联想到他的父母是怎样教育的?而对家教好的孩子,我们总是感到很温暖,感动。
近期,北京地铁一个约7,8岁的男孩子,不让奶奶做在座位上,对其大吼大叫:“给我起来”,周围的人看到后劝阻反倒被孩子骂:“干你的事去,不要管我,滚!”奶奶也一直在教育孩子不要这样没家教,男孩却仍然大喊大叫。
看到这样的场景,一般人都会想暴揍这个男孩子一顿,在公共场合对老人不尊,对周围的人不敬。而且年龄还这么小,一看就知道根在家长。在家给宠坏了,出来只能丢人现眼了。这个视频全国都火了,还怕他父母看不到?不知道男孩父母看到代表他们形象的孩子在外边这种表现,有没有决心赶紧把这个长歪的小树苗给掰直了。
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教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名片,你走到哪,一个人的口碑,一定和他的教养有关。
生活中,我们总会听到有的妈妈抱怨亲戚家的孩子来了,就到处乱翻东西,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亲戚根本就不管,还有的孩子吃饭的时候乱扒拉菜,专挑自己喜欢吃的,对家长尤其是老人趾高气昂的指使干这干那,家长也不管,老人也不在意,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
所以就采取放任的态度,殊不知,在家你惯着孩子宠着孩子,出去别人只会笑话他,而且到了 社会 谁会惯着你的宝贝,所以不要老拿孩子还小,不懂做借口。孩子不懂,大人懂呀,孩子不懂,大人可以教他们规矩。没有规矩教养的孩子,长大以后别人不会说孩子,只会说家长没有家教。
在 娱乐 圈,郭麒麟在家教方面绝对是星二代中可以上榜的。在他参加的好多综艺节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有家教的样子。
这肯定和郭德纲的教育分不开,记得有个关于郭德纲的采访,他说时至今日,见到自己父亲,从来没有翘着二郎腿坐着过,从来没有,到现在见到父亲也是规规矩矩的,恭敬的问候。
而自己的儿子郭麒麟跟他也是这样,这是老郭家的门风。而平时郭德纲对郭麒麟特别的严格,苛刻,天下爹娘没有不疼孩子的,你宠着,外面那些人不全是他亲爹,你把他骂够了,他出去之后就没有人在骂他了。
熊孩子时间层出不穷,和没有正确严格的家教是分不开的。我们平时如何做到分寸教育孩子呢?
1:不能因为事小,就放纵。古语曰“不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小让孩子认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哪些是可以做的,那些事不可以做的。不能因为小的错误而忽视,放纵。
2:教会孩礼貌待人,从小家开始。
你会看到好多孩子在家里用用命令的语气给前辈说话,而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还要像接到圣旨一样的麻溜的去操办。要是哪天孩子不这样说话了,前辈们还以为孩子出什么事了。而这就是问题所在,家长首先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解决孩子的问题。
平时要给孩子灌输礼貌用语,比如麻烦帮我……,请帮我……,而且接受帮助后要说谢谢。
3餐桌礼仪很重要。
最能体现孩子家教的就数餐桌礼仪了。餐桌上你会发现各种形态的孩子,有的把自己爱吃的端到自己跟前吃独食,有的敲碗敲盘子,有点吃饭吧唧嘴……所有这些都是缺乏家教的表现。
家长要教孩子只夹靠近自己的,不能在菜里瞎搅和,瞎扒拉,如果想吃离自己太远的菜,请别人帮忙递给自己。不要随便把自己喜欢的都自己独自享受了,要先紧着老的然后是小的……
太多的礼节需要父母教导,有时候还要反复的教导。
很喜欢一句很流行的网络名句:最好的炫富,就是教育出一个有教养的孩子。以此为目标,继续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前行。
因为现在绝大多数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采取的都是溺爱的方式,这样的溺爱会让那些三观尚未形成的孩子们受到不正确的对待,从而影响其言行举止。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些对长辈不礼貌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是受到了父母行为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下就会变得不孝顺。
一、男孩地铁狂吼奶奶引争议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想必不少人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熊孩子”,这些孩子所具有的共性就是:调皮捣蛋且没礼貌。在这些孩子看来世界就应该围着自己转,无论是父母还是长辈都应该为自己服务,说白了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就像这则新闻中出现的小男孩一样,面对着疼爱自己的奶奶不仅不体惜其年老体弱,反而是在公共场合对其恶语相向。
人们常说孩子的言行就是父母言行的一面镜子,从孩子的所作所为上或多或少能看清楚其父母的素质。或许就是因为其父母平常在家中对老人的不尊重让这个孩子认为自己不礼貌的行为是正确的,又或许是家中长辈对其的过度溺爱让他养成了这样无法无天的性格。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孩子身上都体现出了这个家庭教育的失败。
二、孩子的教育既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儿童就是世界的未来,对这些成长中的花朵们的教育不仅仅是单一家庭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面对这些不懂尊重和体恤为何物的儿童们,做家长的更应该严格要求,毕竟一旦错过矫正的最佳时期,这个孩子在未来很有可能“长歪”,轻则给这个家庭带来麻烦,重则给这个社会带来威胁,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来看,对孩童的反溺爱教育都应该大肆提倡。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越来越愿意为自己的孩子花钱,孩子们可以轻松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强,他们的个性越来越自私,当他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变得烦躁和愤怒,这时父母可能会发现自己的错误,通常的无原则放纵最终会培养出傲慢而任性的孩子。
一个不懂得尊重老人的孩子在北京地铁4号线,一个男孩对他的奶奶大喊,并不断告诉坐在座位上的奶奶站起来,因为只有他能坐。这一事件发生在下午,这对祖孙俩上火车后,地铁上只有一个空座位,奶奶年纪大了,所以抱起孩子时气喘吁吁,随后奶奶坐在座位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很正常的,这个小男孩很小,似乎在上小学,但他应该早就学会了尊重老人的美德。
更不用说他的奶奶正在坐,即使他是一个陌生的老人,他也不应该坐下来,但是这个小男孩从小就应该被父母宠坏,在他眼里简直是无法无天的存在,任何人都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他,这个小男孩傲慢而霸气的外表使周围的乘客非常恶心,许多人开始批评他的任性,这个男孩拒绝了许多陌生的乘客好意,又开始对他的奶奶感到愤怒。
错误的教育方式奶奶这时也完全失望了,她对男孩生气地说:你将来会成为社会的残渣和流氓,我以后不会来管你了,这位奶奶尽力说服男孩停止闹事,但男孩拒绝听,只是继续大喊大叫,一路惹麻烦,在此期间,奶奶忍不住起来给他座位,周围的乘客生气又无助,天真的孩子在位子上,事件暴露后,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大多数人谴责孩子无知,而少数人则认为孩子的问题是成年人造成的,人性刚开始是好的,孩子们的问题是由父母在后期的教育引起的。
我们先听一下孩子与奶奶的对话都说啥了啊?
“我警告你给我站起来!”
“你是个什么东西!听不懂人话吗?”
奶奶说:“你要是再大声喧哗,一会儿下了地铁我就自己走了,然后就不管你了,因为你这种孩子……”奶奶的话还没有说完!
男孩大吼奶奶:“就不让你这个老东西坐!”
惊讶不,震惊不,啥感觉,作为一个资深六年的孩子妈,我儿子要这么说话,那就是一巴掌,我要不拍死他我都不配给他当妈!
有网友说,怪谁啊,还不是奶奶给惯的,要不是奶奶惯孙子,孙子敢这么说话吗?
隔辈亲我能理解,奶奶真心疼孙子我也知道,但是你知道别人怎么看这个“奶奶”吗?
这奶奶真可怜,这么大岁数了还让孙子数落!
这奶奶活该啊,让你惯,惯吧,惯出敌人来了!
说白了,今天孙子骂你,是你咎由自取!
畅想未来:这么小就能说出这么多不负责任的话,长大了还得了,这么小就没有语言控制能力,长大了得啥样?
当然了在指责奶奶的同时,这个孩子的父母也要说一下!
如果我婆婆给我带孩子,无论她如何溺爱,我儿子我说的算,能让婆婆搭把手就可以了,能自己带尽量自己带,除了上班以外的其余时间,我都会用来陪孩子!
一个没有教养的孩子,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上的缺失!
总结:
我发现几个问题!
我儿子上小学以后很多手欠、控制能力差、专注力不好的孩子,一般都是老一辈带的!
那些心理有问题,动不动就要死要活的孩子,好像也都是跟着老一辈生活的!
如此一看,溺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孩子交到老人手里,直接养废!
像北京地铁里的这个孩子不懂得感恩,不知道尊重,没纪律,没界限,一味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不管对与错!
孩子家长就更过分了,过分的保护孩子,犯了错误还给孩子找理由呢,过分的给予,无论物质还是“爱”!
只能说他父母的教育实在是太失败了,不管怎么说奶奶都是长辈,晚辈对长辈说话就不该是这样的态度。而且,奶奶上了年纪已经气喘吁吁,在只有一个座位的情况下本来就该是让给奶奶坐。
这个孩子不仅不让奶奶坐,还说奶奶是“老东西”。面对其他人的指责,他还怼回去,让大家别管闲事,做自己的事情去。这样的一个孩子,如果父母还不认真教育,那么以后真的可能没朋友。
现在很多父母都要上班,接送孩子的事情就落在了爷爷奶奶的头上。孩子非但对爷爷奶奶的付出视而不见,也没有心存感恩之心,还对爷爷奶奶指手画脚,动不动就大吼大叫。
视频里的奶奶说自己对这个孙子是无可奈何,打不得骂不得,只能够让他的父母来教。会养成孩子这样的性格,可想而知他的父母估计就是说两句也就算了,根本就不会动真格地教育孩子。
曾经有句话很流行:父母不愿意教孩子的,以后社会会教他。不过当社会来教他时,可能就没有那么温柔了。现在的孩子在家都是宝,父母和老人家都要让着孩子,这种溺爱养成了他们无法无天的性格。
另外,孩子的教育从身教+言传两方面结合。如果父母平时在家里对爷爷奶奶就不太尊重,说话语气都不好听,孩子是很敏感的。他们会感觉到爸爸妈妈对爷爷奶奶也不好,所以我也可以对爷爷奶奶大吼大叫。
说白了,就是父母不够尊重长辈,那么孩子也不会太尊重。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对长辈都是毕恭毕敬的,从来不敢大声说话,那么孩子也会看眼色,也不敢对爷爷奶奶造次。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学问,父母和孩子都要不断地学习。
先责骂然后慢慢引导他。
01、小男孩地铁上对奶奶狂吼。事情发生在12月2日下午北京一地铁内,当时由于是下学与下班高峰期,所以地铁内比较拥挤,位置基本上都坐的有人,一位老人带着自己孙儿进入地铁内,有个位置老人就坐下了。
而在老人坐下的那一刻时,她的孙儿就开始对她大吼大叫道:“我警告你,你给我起来!”面对这样的情况,老人一直都是用言语教导,但小孩压根就没听,一直在那里嚷嚷。旁边有人看不下去就问他是哪个学校的,这男孩还回怼回去。
02、以引导为主,责骂为辅。个人觉得这男孩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奶奶,跟父母肯定是有关系的,我脑中都有个剧本了,应该是孩子父母因为工作忙,让母亲来帮忙带孩子,但是孩子父母比较溺爱孩子,平时对母亲也不好,所以才有了地铁那一幕。
如果我是孩子家长的话,我肯定是不会溺爱孩子的,所以在第一时间我就要去责骂他,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理,假如他仍不听的话,我会考虑棍棒教育,我说的这个棍棒不是真的就拿棍棒,而是给他屁股来几巴掌,再给他一些其他的惩罚。
这些只是开端,要想彻底改变他的性格,还得慢慢来,我作为家长自然是要做榜样,其实孩子的性格是跟父母有关系的,父母是孩子连接世界的桥梁,孩子怎么与世界相处怎么为人基本上都是学习父母的。
我会用我的行为来告诉他怎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怎样是错误的,而且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他,会一步一步引导他养成一些好习惯,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如果这与我工作想冲突,我会考虑换个工作换个地方。
我的教育方式还是以引导为主,我相信熊孩子不是天生的,每一个孩子只要家长肯花心思花时间,教育里面得当,那么孩子都会不错的,我说的不错是指一些三观。
我觉得熊孩子最主要就是因为家里人宠的多了,以至于让他们觉得自己怎么样都可以,丝毫不尊重他人,自私又爱惹事,当然这都是有原因的。
原因很简单,要么就是管教不当,要么就是父母自身受到的教育都不合格。管教不当的熊孩子,大多都是父母对于孩子过于宠溺,或者家中的长辈喜欢护犊子,以至于让孩子从小就没有正确的认识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听我的小堂弟说,学校里就经常有小朋友让他捡东西,或者吃他的午饭而从不说谢谢,即使有一次堂弟的妈妈送饭看到了这种情况对那些熊孩子说教了一番也毫无作用,甚至还对她做鬼脸,闹到最后,双方家长出面了,但是对方家长对于这种情况表现的毫不在意,反到觉得孩子这样做都是你情我愿的,不仅没有说教孩子,还认为对方无理取闹。这就是典型的家庭宠溺,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就变“熊”。
对于这种行为家长都不能意识到错误,怎么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呢,所以熊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也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言传身教,让孩子向家长所引导的一面成长。
有些熊孩子就是管教不当所导致的,就像我小时候,父母因为工作忙对于我的教育没有尽心,还时常把工作上的不顺心带入到家中,对于我的管教很少做到不打不骂的,这种家庭教育的背景下我很庆幸到了叛逆期的时候选择回乡就读,而其他的孩子就难免受到影响了。有些熊孩子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父母的不正当管教,让他心中有所怨念,即使不敢再家中展现,也难免会对同学朋友表现出不好的一面,而若此时孩子从中得到满足可能就会让他的价值观产生扭曲。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管教要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进行,要多沟通,正确引导,要让他真正意识到错误,而不是强硬的让他认错。
武汉的一个小男孩地铁逃票被奶奶要求返回刷卡,奶奶这样的举动让小男孩明白了规矩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小男孩知道了以后该如何对待这种规则。小男孩和奶奶一起进入地铁的时候没有刷卡,而是趁着奶奶刷卡的时候直接溜了过去。奶奶看到了这一幕以后就将小男孩叫回来刷卡,小男孩照做了后奶奶摸了摸小孩子的头。这个奶奶的做法非常有教育意义,而且这种行为对小男孩来讲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如果小男孩跑过去了以后奶奶没有管这个男孩子的话,这个男孩子今后可能就会觉得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如果奶奶反而觉得孩子很聪明的话就直接助长了孩子这种不正之风,孩子今后在面对其他规则的时候可能也会采取这种投机取巧的方式。如今只是逃地铁票,今后有可能还会逃火车票,甚至以后还会做出很多其他不妥的行为,这些后果都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这个奶奶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奶奶没有放任小孙子错下去,而是及时让孙子明白了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并且督促着孙子进行了更改。相信这个小男孩经此教育过后就会好好的遵守各种规则了,而且小男孩此后也会明白任何规则都是要严格遵守的。奶奶这个举动对于小男孩而言也存在着一定的鼓舞,因为小男孩知道遵守规则以后就能被奶奶摸头。
可能这个时候的小孩并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身为孩子身边的长辈一定要用正确的态度来给孩子做好引导。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而且还要让孩子严格的遵守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不至于长歪。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