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家庭怎么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妈妈 0 42

二胎家庭怎么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第1张

二胎家庭怎么平衡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
导读:记得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叶一茜也提到过她家两个孩子的相处模式,不出意外的就是争宠,甚至爆料说姐姐森碟“恨透”了弟弟,一向乖巧懂事的森碟看到妈妈在喂弟弟吃饭她也想被喂饭,看到妈妈喂弟弟喝奶她也抢着要喝。当她被爸妈批评学习不认真时,弟弟却不合

记得综艺《亲爱的小课桌》中叶一茜也提到过她家两个孩子的相处模式,不出意外的就是争宠,甚至爆料说姐姐森碟“恨透”了弟弟,一向乖巧懂事的森碟看到妈妈在喂弟弟吃饭她也想被喂饭,看到妈妈喂弟弟喝奶她也抢着要喝。

当她被爸妈批评学习不认真时,弟弟却不合时宜地拿出了一张“读书小能手”的奖状,仿佛在嘲讽姐姐,谁能坐得住呢?当然叶一茜夫妇也承认,有时候确实会偏心弟弟一些。所以,森碟的争宠行为也不是没由来的。

叶一茜:二胎家庭如何平衡两宝的关系?

维持俩娃之间的平衡关系就是父母们的考验和任务了,需要的是强大的情商和足够的智慧。做到以下几点是关键:

1、给予两宝同等的爱。

所谓的“一碗水端平”并不是真的做到事事平等,时时公平。孩子们争抢的实际上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物质背后父母给予的关注和疼爱。如果老大嫉妒父母给老二买了新的玩具车,父母不应该立马也给他买一模一样的玩具车。

而应该告诉老大:“你小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会给你买新的玩具车对吗?一会让爸爸陪你去玩游戏好不好?”以反问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爸妈也是爱他的,再提供一份不一样的关心和陪伴给他,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一样会花时间陪他玩耍。

这就是同等的爱。家长们需要做的是同样关注和陪伴孩子,而不是什么东西都买两份给到孩子。

2、让老大多多参与老二的成长过程。

现在有的二胎家庭中两个宝宝年龄相差很小,所以家长担心让大宝去照顾二宝会不小心伤了二宝,还会出言警告老大不要碰老二。但是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打击老大的自尊心,同时让他感受到不被信任和不被疼爱,慢慢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嫉妒和怨恨,俩娃的平衡关系也就此被父母破坏。

而家庭结构中多子女家庭是属于正常的家庭结构,二宝的生活从小能有哥哥或姐姐的参与,这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同样从小就有照顾弟弟或妹妹的机会的大宝,社会性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除此之外,兄弟姐妹之间的陪伴也有利于家庭关系和谐与情感亲密发展,大人们应该允许老大参与老二的成长过程,并引导他照顾好弟弟或妹妹,这样的教育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3、不要强调“大让小”的观点。

我到现在还在被我父母教育“做姐姐的要让着妹妹”,而这也是很多二胎家庭经常有的教育观念:灌输给大宝要让着二宝的思想,经常在老大耳边说:“你是姐姐、你是哥哥,让着点弟弟妹妹”,也许对于大人来说这很正常,但在孩子的心里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我要把爸爸妈妈的爱分出去,为什么要让着弟弟妹妹?

严重的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比如以欺负二宝为乐。而经常要求老大让着老二也容易让老二形成仗势欺人的习惯,在他的心里会认为爸妈是站在他那一边的,可能会习惯性哭闹和撒娇来博得父母的疼爱,老大的“忍让”。因此,没必要在家庭中强调“大让小”的观点,父母以身作则、与人友好相处、懂得包容和尊重,才是好的榜样示范教育。

4、夫妻合作陪伴孩子。

在家庭里我们经常会看到妈妈一手在喂二宝喝奶,一手在安抚大宝情绪,而爸爸在做什么?有的爸爸或许在看电视或许在打游戏,总之就是不参与照顾孩子的活动。我朋友的小孩经常迟到,原因竟是她要先把小宝哄睡了才能送女儿去上学。

其实妈妈们的心里也很无奈,也分身乏术,这时候爸爸的配合就很关键了。一个家本就是夫妻双方共同经营的,养育孩子更是两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在二胎家庭中,只有夫妻配合好才能平衡好俩娃的关系。

当妈妈在哄老二时,一旁的爸爸若是能带着老大一起看故事书,试问老大还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吗?当爸爸在陪老大打球时,一旁的妈妈若是能带着二宝去散散步,试问老二还会撒娇求关注吗?

戴维·弗罗斯特曾说过: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是一个家长。当你有两个孩子时,你就是一个裁判。多子女家庭中决定其发展的好坏的其实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态度。

那么当夫妻能合作照顾俩娃、陪伴到位时,俩娃的关系自然平衡了,也能发展成为更好的人。

双职工二胎家庭的日常是怎么样的?

双职工二胎家庭的日常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点 夫妻两人工作时间相同和不同的情况下

两人的工作时间恰好是一起上下班,有午休的情况下,那么对于二胎家庭来讲,如果孩子已经上学,孩子的放学时间刚好是父母的下班时间,就非常合适接孩子回家做饭以及照顾孩子。但是这类情况下缺双职工父母比较忙碌,得不到好的休息。另一种情况就是双职工家庭双方错峰上下班,有利于错峰来照顾孩子,但是同时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会增加双方的重担。

第二点 孩子由爷爷奶奶带

大部分双职工家庭都是将孩子交付给双方的父母,他们带小孩,这样方便父母的工作。也方便了给予双职工父母休息时间,很多时候你要带孩子又工作的话,会很累。有的人说爷爷奶奶带会有弊端。但是,我想说父母愿意帮你带,你可以选择给,也可以选择不给。孩子交给谁来带,是你们做的决定。

第三点 家庭吵闹,充满欢乐

多个子女代表着家庭又增添了一份欢乐,二胎家庭容易发生吵闹,同时也互相帮助。长的二胎家庭应该充满欢笑,会因为独生子女而无聊。加上父母工作在外,对孩子可能缺少关心。二胎家庭刚好可以得到另一个孩子的关心,有利于培养孩子对别人的关心以及能接受到别人的关心而不产生自卑感。

所以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家庭的日常由父母决定

最好的家风:小事原谅,大事商量,不争高低,不翻旧账!

      想要做一个好的全职妈妈,一定会很累的,而且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兼顾到,不过只要给自己定一个简单的计划就不会那么手忙脚乱,一点小小的意见希望可以帮到你!

      首先我们要把孩子的一切事情作为重点!而重中之重便是孩子的饮食问题,这是妈妈最应该做好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健康营养的饮食,所以妈妈一定要花费一些心思给宝宝做好一日三餐,让宝宝吃得好,吃得健康!尽量少给宝宝买零食,零食中含有很多的添加剂会影响孩子生长发育,所以千万不要为了要忙其他的事情,而影响了宝宝吃饭哦!

      宝宝的事情做完以后,如果妈妈不累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些家务。首先要把宝宝的脏衣服洗一洗,还要经常给宝宝更换床单,保证宝宝不受细菌的侵害。这些事情做完了以后,接下来妈妈就要在自己身上下下功夫,这样的话出门的时候妈妈就会很自信,有自信的妈妈头脑才会更加清醒。

      每天中午阳光中有很强的紫外线,所以中午要减少带宝宝外出。但是早上和晚上的时候,一定要带孩子出去玩儿一玩儿,锻炼锻炼身体,让孩子多跟其他的小朋友接触,这样宝宝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不会变得特别胆小了。

      其它的琐碎家务,我觉得都不是很重要。如果爸爸上班不累的情况下,可以等到晚上爸爸回来帮着做一些,如果爸爸也特别累的情况下一天两天不做也没有什么关系,毕竟身体最重要!妈妈要是累坏了,谁来照顾宝宝呢?当然了,有些妈妈们是很勤快的,精神也特别足,白天照顾宝宝,晚上做家务都不在话下,那就可以每天把家里收拾的井井有条了! 

      总之一句话,先照顾宝宝,在照顾自己,然后再做好家务就可以啦!

宝妈群里一直都有宝妈在不断的咨询,自己家2岁的娃可不可以送托!自己家的孩子不到三岁可不可以送幼儿园里去。因为这些宝妈决定送自己孩子去入托或者入园的时候,每次都会有很多的人说:"3岁前不要送孩子入托或入园,因为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琳琳的妈妈就听懊悔的,当初就是因为自己要工作,没办法就送琳琳去了幼儿园,结果孩子没有准备好,琳琳妈妈也是狠心当成没有看见,结果导致现在琳琳的性格大变。而且每次去幼儿园都使劲的扯着琳琳妈妈大声的嚎哭。琳琳妈妈每次都不敢送女儿上学,但是每次琳琳从幼儿园里回家后,就变得超级黏人,让琳琳妈妈简直是寸步难行。所以琳琳妈妈是见人就说不要过早的送孩子去入托或者入园的话。那么孩子真的是不能三岁前入园吗?其实这个是因人而异的一个话题。如果说,家庭,孩子,妈妈都做好了以下这几点,那么让孩子入园就不是什么问题!

第一:妈妈是否做好孩子入园的准备了!从情绪到身体!

首先:现在很多的妈妈之所以选择送宝宝入托或入园,要么是因为要生二胎,实在是腾不开手,要不就是自己要上班,忙的分身不顾。所以就想着,把孩子送去入托或者入园,以此来解决眼前非常麻烦的境遇。之前君君妈妈就是因为生了二宝后,觉得自己分身无暇,陪伴大宝的时间越来越少,而大宝的情绪也开始反复无常,变得愈发的无理取闹,君君妈妈就开始思量送君君上幼儿园。但是君君妈妈的这种做法,我是非常的不赞同的,给宝妈千万记住:不要把孩子送去托儿所或者幼儿园在解决自己"麻烦"的途径!这种方法是得不偿失的一种做法。

为什么这么说:很多送孩子入托或者入园的过来人家长都知道,在孩子刚刚入园或者入托的前半年,"麻烦"是只会越多不会越少。不是宝妈觉得我送孩子入园了我的麻烦就没有了。而恰恰相反,孩子入园后,由于分离焦虑引起的上学前的各种哭闹,以及回家后变得超级无比的粘人,还有孩子因为和同龄人接触多了,导致疾病的发生也多了起来。而这是和很多妈妈想象的送孩子入托及入院后,麻烦减少的情况是恰恰相反的。所以妈妈的情绪上就会很容易烦躁,不耐烦,易怒,所以就会把本来孩子入园的正常反应给无限应的扩大,觉得这孩子是不是安全感缺失,怎么其他的孩子就没有这样的,我家孩子是怎么了。可是妈妈却是忘了,孩子刚刚入托及入园的阶段本该是你给予孩子更多爱更多帮助,让孩子迈向独立的时刻。

其次:妈妈是否舍得对孩子放手了。作为妈妈我真的很清楚那种爱孩子的情绪。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适应或者孩子做不到,而是我们作为母亲的不适应及做不到。像之前我给家里二宝断奶时,其实二宝已经接受了,但是我却舍不得,最终还是没有断成。送孩子去托儿所或者幼儿园时,妈妈会很舍不得孩子。但是这个经历是每个妈妈都要走到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妈妈的情绪是否到位对于孩子影响很关键。我记得我家大宝初入幼儿园时,家长可以陪同,有一位同学的妈妈,是儿子哭她就跟着哭,其结果就是孩子入园失败。所以妈妈的情绪对于孩子是否能适应入园就很关键。当孩子表达不舍而哭闹时,妈妈的情绪要平静对待,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于他能做到的信心。毕竟这年龄的孩子语言很难理解,但是情绪他们可以轻松的秒懂。

第二:你家的孩子是否准备好了?从身体到心理!

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们最好先要了解孩子是否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要知道,一个老师管着十几个二十几个孩子,肯定不可能会面面俱到。所以首先就是要让你家的孩子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最起码的可以告诉老师,我要上厕所,或者我要喝水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再有就是自己能够穿脱裤子及自己可以吃东西等这些生活技能。这些是关乎到孩子在幼儿园里是否舒适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孩子身体还达不到这些就不要送孩子入园。

其次就是孩子成长都是分阶段的,比如孩子在3岁之前对于小孩子是不感兴趣的,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大人,愿意和大人互动。所以经常看到3岁前的孩子尤其是1岁半到2岁的孩子们,哪怕是几个孩子坐在一起,也是各自玩各自的。这就是孩子们成长中的第一阶段:独自玩耍。而要孩子入托或者入园,就必须要孩子社交发展进入第二阶段:就是平行玩耍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还是平时各自玩各自的,但是起码不会对于其他的孩子在视若无睹了。也开始逐渐的表现出对其他孩子的一个兴趣,愿意开始和周围的孩子在一起玩耍,这个时期的孩子,因为出现社交萌芽,所以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交圈来帮助他们进入一个良好的社交能力的发展锻炼。所以只要是孩子的身体及心理上达到上述的条件就可以让孩子入园。尤其是后者对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三:你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了。

这个是很多妈妈特别害怕的,也是很普遍的说法。因为很多的孩子入托及入园的第一反应就是,妈妈离开了,这种分离焦虑症会让孩子开始嚎啕大哭。所以妈妈就觉得孩子不喜欢所以哭,肯定是安全感不够的问题。其实这之间并没有关联。那么孩子的安全感该怎么去衡量呢。毕竟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东西。学龄前的孩子由于各项都在飞速发展,所以很难把一个问题就归于某一个因素上。所以不是孩子哭就是安全感不足。相反,孩子与大人哭其实是一种沟通方式。比如像刚出生时的婴儿,他们不懂的语言表达,只是用哭声告诉我们,他饿了,拉了,尿了,不舒服了。而妈妈就是在孩子哭声时及时给予回应,让孩子明白:我提出需求,就会有人来回应我。这也让父母学会,孩子的哭到底需求的是什么及怎么回应。

所以你看,孩子的哭声其实就是一种跟父母的沟通方式,所以没有必要一棍子打死说去幼儿园哭就是安全感的缺乏。我觉得愿意跟父母沟通的孩子反而是最好的。至少孩子还愿意跟你沟通交流。那么孩子的安全感就还是有的。知道了这道理后,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沟通的渠道建设放在平时点点滴滴中,而不是等到孩子年龄大了自然的水到渠成,而这个"渠道"也就是安全感的建立就是需要父母平时高质量的陪伴,关注与及时回应。因为要知道,即使你家的孩子一开始时高高兴兴开开心心的入了园,以后也会有面临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父母需要把安全感这个渠道不断的强化加固。

我家一胎是女儿,二胎还是女儿,两个孩子相差13岁,我也属于高龄妈妈了,生二宝的时候44岁了。二胎是女儿,刚出生的那一瞬间多多少少是有些遗憾的,但这跟重男轻女没什么关系,只是一种想儿女双全的美好愿望。

这种稍微有些遗憾的心情很快就会消失,被照顾孩子的忙碌和陪伴孩子成长的喜悦以及辛苦所代替,宝宝会笑了,会说话了,会走路了,会识字了,看着孩子慢慢长大,妈妈由衷地 产生一种成就感

没生之前问大宝:“你想要个弟弟还是妹妹,”大宝说想要个弟弟,大概是担心有个妹妹,都是女孩子,会和她争宠,也全然没想到利益的问题。从传统的观念来说,比如我们的上一代,家庭的房产一般是由儿子来继承,女儿很少有份儿。

不过现在时代变了,老思想在转变,儿女都一样,关键还是父母的做法,如果儿子女儿都孝顺,父母也会考虑到女儿的利益。

对待两个女儿不偏不倚,从 情感 上来说,老大毕竟是老大,独宠多年,而且正处于学业紧张状态,思想上更重视,担心照顾不周会影响到孩子。事实上,照顾俩娃分身乏术,确实会受到一些影响。

比如今天早晨我5点就起床了,准备喊老大起床,这时二宝偏偏醒了,哭闹着让我陪着她,看她可怜的样子,只好让孩子爸爸喊大宝起床。

孩子上高二,每天晚上晚自习回到家已经很晚了,睡眠不充足,喊起床比较费劲,结果起晚了。还好,这时我把二宝哄睡着了,然后送大宝上学。

大宝可以说是看着妹妹长大的,刚出生时正好放暑假,看着我照顾妹妹的样子很是辛苦,便慨叹:“要小孩儿真不好玩儿。”

很快妹妹眨眼快三岁半了,懂事了,姐姐也越发感觉到妹妹的可爱,戏谑地起了很多外号,妹妹说:“我是姐姐的丑丑和小笨蛋。”我说:“姐姐是逗你玩儿呢,宝宝漂亮又聪明。”

姐姐每天晚上放学回来都要亲一下妹妹的脸庞,虽然大多时候妹妹已经睡着了,姐姐仍然爱怜地盯着妹妹看上一会儿,然后去休息。

以前的说法都是大的照顾小的,让着小的,不过姐姐平时霸气得很,不让妹妹乱动她的东西,还力求让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是要 培养她的独立性 ,这老大当的,威武。

有人说生女儿经济压力小一些,长大结婚时不用给孩子买房子,有钱就多给点儿,没钱就少给点儿,不像儿子,结婚不买房子就很难找到女朋友。

自我感觉不管是儿子女儿,父母都要努力打拼工作,生活就是奋斗,不会因为是女儿,感觉经济压力小就会懈怠松散。

现在的女孩子花钱并不比男孩子少,不管是生活用品还是教育投资,女孩子长大后必须有 自己独立的事业 ,而不是看别人脸色,需要培养良好的教育背景和思想见识。

有两个女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小棉袄这句话没错了,女孩子可以和妈妈心贴心地聊聊天,无话不谈,分享开心的快乐,安慰失意的苦恼,话聊还是很受用的。#凌晨爸妈成长记## 育儿 有招#

你好,在我送孩子上学的时候都会在路上看到一个妈妈送孩子,就让大孩抱着二宝一起,感觉妈妈特别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