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音乐共有120个曲调(如果把同一曲调的各路唱法算起来,那就是243个)。(郿县一带为西路,周至、鄠县、长安为中路,二华一带为东路。东西两路,均为1877年关中大饥时周、户、长一带人向外地、外省寻谋生活而形成的。(见《眉户音乐》第3页)。人
音乐共有120个曲调(如果把同一曲调的各路唱法算起来,那就是243个)。(郿县一带为西路,周至、鄠县、长安为中路,二华一带为东路。东西两路,均为1877年关中大饥时周、户、长一带人向外地、外省寻谋生活而形成的。(见《眉户音乐》第3页)。人们口头常说的有三十六大调,七十二小调(见《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一期大诗人候唯动文)。
据陕西地方音乐丛书《眉户音乐》(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载,唱腔有六句背宫、反金钱、边关、老五更,十字断,两头慢、闪断桥、西京托、十星堆、采花郎、大十片、紧诉、哭纱窗、一点油、五柱香等243个,其中标明在户县的唱腔有:六句背宫,穿字句背弓、落背宫、吹腔、反金钱、老五更(一)、老五更(二)、老五更(三)、边关、老龙哭海、黄龙滚、琵琶、韵调、十字断、两头慢、进兰房、闪断桥、硬腔调、慢诉、五更、慢五更、西京托、十里堆、采花郎、剪尖花、太平调、紧诉、大十片、哭纱窗、凤阳调、金钱吊葫芦,钱歌调、游心调、五柱香、绣荷包、绣海花、一点油、六月花、打连香、岗调、断桥、相面曲等42种。
联唱有五更鸟、月调、慢五更、岗调、戏秋千等9个,百戏图有月调、银纽丝、劳子等11个,疑情有月头、慢桥、梳妆台等13个,曲牌有大金钱、西京过板等51个。
在《陕西地方眉户曲子音乐》(曹希彬著)一书中,曹希彬列出眉户曲子谱例127个,名字完全不同的谱例为91个。曲牌有大金钱、一点油、绣海花、西京牌子等23个。 按《传统曲子汇编》(曹希彬、姜德华搜集整理)
曲子开篇有《曲子歌》《朋友曲》《访友》《捧琴访友》《叹世情》《百戏图》《鹤图》等7种,
风俗篇有《三懒汉挖银子》《张连卖布》《二姐娃做梦》《二姐娃害病》《两亲家打架》《克财鬼变驴》《观花灯》《游春景》《放风筝》《打灶》《换婆娘》《绣白鹅》《打樱桃》《狐狸闹馆》《鳏夫上坟》《寡妇验田》《十二月闺怨》《林英哭五更》《砸烟灯》《尼姑思凡》《孔子哭颜回》等21出。
演义篇有《文王访贤》《农山言志》《奉琴》《摔琴》《刘秀走南阳》《桃园三结义》《徐庶走马荐诸葛》《挑袍》《华容道》《取长沙》《取西川》《古城会》《草船借箭》《单刀赴会》《对阵》《祭灵》《白帝城托孤》《秦琼观阵》《雁塔寺祭灵》《黑访白》《白访黑》《李白醉写口赫蛮》《孟浩然踏雪寻梅》《送京娘》《六郎坐店》《燕青打雷》《月明楼》(即《刘三报菜》)等27出。
传奇篇有《桃园借水》《桃园题诗》《桃园赠钗》《洞房》《审婿》《藏舟》《盗灵芝》《拷红娘》《李彦贵卖水》《光华山走雪》《三娘教子》《安安送米》《秦雪梅吊孝》《祭梅》《花亭相会》《二堂舍子》《哭祠》《玉祥卧冰》《卖苗郎》《苗郎认母》《冯尚积德》《清风亭认子》《探监》《华公打子》《双凤钗哭楼《赵五娘描容》《双阳祭灵》《琴房送灯》《香山寺还愿》《皇姑出家》《温凉盏》等32出。
古怪篇有《卖道袍》《药王卷》、《蟠桃宴》《韩湘子渡林英》《大赐福》等5出。
按《陕西传统剧目说明》(《陕西省剧目工作组编》1958年12月编),眉户曲子传统剧目,(不完全统计)有155本。《绣荷包》、《铁角坟》、《赵舒翘哭狱》、《截江》、《刘玄德哭园》、《瞎子算卦》、《诸葛观星》、《蓝桥会》、《药王巷》、《贸易劝妻》、《提盒子》、《杨大姐闹店》、《闺阁怨》、《隔门贤》、《董家庙》、《孙夫人祭江》、《祭情郎》、《割韭菜》、《湘子度林英》、《华容道》、《单刀赴会》、《胡干烧火》、《梅香传信》、《陈兴打母》、《郭巨埋儿》(户县民间传说,此事发生在北乡孝义坊)、《郭大乐办小》、《混元图》、《老凹山》、《老换少》、《休媳妇》、《安安送米》、《走南阳》、《汾河湾》、《克财鬼变驴》、《卧龙岗》、《寡妇验田》、《黑风洞》、《百样菜打架》、《老鼠告狸猫》、《周仁回府》、《两亲家打架》、《梅降雪》、《檀香坠》、《观灯》、《大家欢喜》、《退兵》、《访友》、《林英哭五更》、《走雪山》、《金碗钗》、《杀庙赶坡》、《花亭相会》、《卖苗郎》、《偷情》、《双官诰》、《探情郎》、《刘全上坟》、《采桑》、《光棍哭妻》、《梅英卖水》、《小宝童问病》、《五更鸟》、《大杂会》、《卖杂货》、《烟鬼显魂》、《闹书馆》、《二堂舍子》、《五丈原》、《观阵》、《张良归山》、《十美女放风筝》、《烧窑》、《黑访白》、《打脏婆娘》、《春秋笔》、《乞巧》、《鲛绡》、《百戏图》、《疑情》、《冯上积德》、《俞伯牙摔琴》、《金瓶梅》、《端阳节》、《清风亭》、《奉朋友》、《二度梅》、《薛礼访白》、《百宝箱》、《雪梅吊孝》、《雪梅上坟》、《雪梅相思》、《讨饭》、《挑战袍》、《取西川》、《草船借箭》、《送京娘》、《拜年》、《哭祠》、《皇姑出家》、《蟠桃》、《赵五娘描容》、《张琏卖布》、《三婆娘打灶》、《秃娃子闹房》、《四岔捎书》、《义犬乳孤记》、《王小过年》、《捉鹌鹑》、《白先生教学》、《马寡妇开店》、《考文》、《相面》、《石榴娃烧火》、《少华山烤火》、《打沙锅》、《瓜地打狼》、《四劝》、《二姑娘骑驴》、《二姐娃害病》、《尹寡妇上坟》、《小姑贤》、《探亲相骂》、《来保吃面》、《丑别窖》、《打瓜园》、《王廉哭五更》、《双灵牌》、《刘全进瓜》、《白鹿原》、《花亭会》、《打草鞋》、《送灰面》、《双下山》、《刘玉郎思家》、《李彦贵卖水》、《烙碗计》、《数椿打路》、《朱砂楼》、《十五贯》、《梵王宫》、《十张纸》、《四贤册》、《紫霞宫》、《捡芦柴》、《顶灯》、《跪楼》、《顶花砖》、《观音堂》、《沉香救母》、《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古城会》、《刺目劝学》等。
一、曲子的特征:
据《陕西志·文化艺术志》309、377、378页载:“一是清曲坐唱,凡有亲朋好友来访时,即令家班(王九思戏班)出以示欢迎;二是地摊演唱俗曲,凡有庙会,王九思则带家班以地摊形式演出民间俗曲。当时演出的曲目以他创作的散曲、小令、套数为主。其散曲有《碧山乐府》(上、下卷)、《碧山新编》、《碧山续稿》各一卷共有小令500首,散曲、套数100阕,还有《南曲次韵·傍妆台》小令100首。三是江湖曲子,原民间农闲、过节日时自娱形式,或艺人的坐摊卖唱”。
二、眉户戏剧的特征:
1、“眉户戏”的声腔曲调,是吸收明清时期关中民间俗曲形式的。兴起时间约在清乾隆以前,曲调主要为‘月起月落’等套曲形式。(见《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眉户条)。
2、眉户音乐由唱腔、锣鼓经与曲牌三部分组成。唱腔为曲牌联缀体,曲调有200多首,分为越弦(大调)、平弦(小调)两大类。越弦古老,曲体结构复杂,旋律富于变化,音域宽广,拖腔委婉,演唱难度大,三弦定“1—5—1”,主要曲调有[越调] [背宫][满江红][混江龙][边关][寄生草][老龙哭海][凤落箫][肝肠断][哭道情][罗江怨][金钱][黄龙滚][琵琶][吹腔][五更][大十片][十字慢][长城][西京]等。平弦多为民歌小调,结构规整短小,旋律流畅,变化不大,音域较窄,三弦定“5—6—3”,曲调有[放风筝][十对花] [十盏灯][十杯酒][十二花][采花][剪窗花][山茶花][一点油][打枣杆][闹子调][螃蟹调][钉缸][霸王鞭][三六子调][杂货调][纱窗][小桃红][太平年][银纽丝][五里墩][五烂香][绣荷 包][拉船花]等。另外,还有一些戏剧性强又不断反复变化的唱腔,如[慢诉][岗调][落子]等,节奏自由,吟诵性强的散板或近似散板的唱腔,如[滚白][说道情][箭板],以及类似秦腔紧打散唱的[带板][唱场]等。眉户的唱曲,有欢、苦音之分,如欢音[硬越调],苦音[软越调],有紧慢之分,如[紧西京][慢西京],还有正反、大小之异,如[金钱][反金钱][凄凉][小凄凉]等。一些曲调有前后、新老、头尾之别,唱腔丰富多彩。
眉户在20世纪50年代前全由男演员唱,扮男角时用本嗓演唱,扮女角时用真假嗓相结合。其音域宽阔,一般男演员为f—f2,女演员为a—a2。眉户音阶调式丰富,同一曲牌也有不同的调式。七声徵调式的欢音音阶为567123↑45,苦音音阶为56↓712345;欢音五声徵调式为561235,商调式和羽调式很少,套曲结尾用的曲牌或单独成段的唱腔曲牌多数为宫调式,其音阶为123↑45↓71;其次是徵调式和羽、商调式。音阶中的↑4和↓7的音高及游移性,与秦腔基本相同。
眉户的坐唱乐队由6人组成,分操三弦、板胡(正反各一把),笛子、水水(第四声)和四页瓦。乐器的增添变化见前制品及作品等相关器具部分。
眉户只有弦乐曲牌,没有唢呐曲牌。弦乐曲牌分纯器乐曲,有[鼓耶调][八板][柳生芽][祭灵][杀妲己][凤凰 三点头][四尺调][纱帽翅][割韭菜]等20余首,唱腔牌子器乐化曲牌,有[西京牌子][大金钱][银纽丝]等10余首;还有唱段中间的大过门。前二者主要用于升帐、摆宴、祭典、迎宾等表演动作和配合唱腔之间的道白。后者多用于前奏,以渲染气氛,配合表演。(以上内容均见《陕西文化艺术志》310-311页)
三、眉户剧目所反映的内容以表现民间生活题材的居多。
小放牛调实为牧歌调,有人说凤阳调为王九思带回的安徽寿州凤阳的民歌调,《二姐娃》系列实为户县一带的道情,《文王访贤》乃为樵歌、山歌的对唱。后来的“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不见,偏偏不见我的知心人”(见《梁秋燕》),则直接是情歌。因此说曲子曲调和内容大都是由元明的北曲吸收眉县、户县的山歌、牧歌、樵歌、儿歌等发展而成的。剧目方面经20世纪50年代未60年代初挖掘整理,计有500余个。主要有《张连卖布》《五更鸟》《打灶君》《小姑贤》《隔门贤》《脏婆娘》《休媳妇》《老少换》《安安送米》《烟火状元》《尼姑思凡》《二姐娃害病》等200余出。根据演义小说改编的剧目有《古城会》《访白袍》《审苏三》《花亭会》《杜十娘》《刺字劝学》《皇姑出家》《放饭》《沉香救母》《三上轿》《三进士》《火焰驹》《草船借箭》《清风亭》《游武庙》《铜台送子》《潘金莲调钗》《蝴蝶杯》《串龙珠》《八件衣》等。建国后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张连卖布》《杜十娘》《曲江歌女》《金碗钗》《屠夫状元》等,延安时期和建国后创演的现代剧目有《十二把镰刀》、《大家喜欢》、《夫妻识字》。(见《陕西省文化艺术志》311页),特别是户县秦渡镇韩五桥刘育秀1958年创作的《妇女生产歌》唱词,至今传唱。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