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嘴喂食脑瘫儿的盲人母亲婉拒了捐款,你赞成这位母亲的行为吗?

妈妈 0 20

用嘴喂食脑瘫儿的盲人母亲婉拒了捐款,你赞成这位母亲的行为吗?,第1张

用嘴喂食脑瘫儿的盲人母亲婉拒了捐款,你赞成这位母亲的行为吗?
导读:有的人天生命运就比较悲惨,有一位盲人母亲,生下脑瘫孩子之后,20年来一直细心的照顾孩子,大家看了视频都感到特别的心疼,想要捐款,可是她却拒绝了。她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认为只要自己身体健康,能够比儿子多活一天就可以,没有暴富的想法。这位阿姨是

有的人天生命运就比较悲惨,有一位盲人母亲,生下脑瘫孩子之后,20年来一直细心的照顾孩子,大家看了视频都感到特别的心疼,想要捐款,可是她却拒绝了。她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认为只要自己身体健康,能够比儿子多活一天就可以,没有暴富的想法。这位阿姨是极其善良的,虽然孩子并不健康,但是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孩子,还经常带孩子外出,每天给孩子做各种好吃。那么事件的始末到底是怎么样?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吧!

一,盲人母亲拒绝捐款

他们这样的家庭是极其少见的,这位母亲是一位盲人,而她的丈夫是一位残疾人,全家都靠丈夫捡破烂来生存。母亲有时候甚至用西瓜皮做成菜给孩子吃,因为太穷,没有别的食物可以吃。由于盲人母亲是看不见的,在做菜的时候经常被油烟烫到手,带孩子外出的时候,也是小心翼翼的走着,儿子就当做她的眼睛。她的儿子是没有任何自理能力的,每天躺在床上骨瘦如柴,可是仍然把自己的儿子当做宝贝。

二,你赞成这位母亲的行为吗?

她拒绝的行为是不赞成的,毕竟她是弱势群体,大众应该去帮助她。有很多人会通过卖惨的方式来获得钱财,可是这位母亲却不同,她的梦想很简单,如果儿子能够健健康康的活着就行,其他的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虽然这位母亲拒绝捐款,有很多热心的网友还是给她捐赠了很多米、面、油和衣服,阿姨穿上新衣服也特别的高兴,说自己很少买新衣服。在照顾小孩的过程中,她也经常受伤,每次受伤的时候,只能自己默默的流眼泪,也从来没有抱怨过自己的生活。

总之,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总是担心自己百年去世之后,孩子该何去何从。虽然母亲没有生活自己的能力,但是她是100%爱自己儿子的,不知道儿子以后将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让人不免心酸,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弱势群体。

妈妈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孩子长大了,妈妈也逐渐变老了。但是只要身体允许,妈妈都会尽力给孩子做饭,帮孩子打理家务。商丘有一位七十一岁盲人妈妈,虽然双目失明,但是这位妈妈把四个儿女抚养长大,现在还坚持为儿女做家务。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内心对子女的爱,另一方面是这位妈妈非常熟练。

有媒体报道,在商丘一位七十一岁盲人妈妈坚持每天早起给孩子做饭。虽然双目失明,但是仍能为孩子准备一日三餐。据孩子介绍这位妈妈从小就失明了,但是妈妈很有毅力,七十多岁了还坚持为孩子做早饭。众网友看到这则报道后,纷纷为这位母亲点赞。有的网友留下评论说太感人了。有的网友说妈妈的爱是无私的。

我认为这是一位伟大的妈妈。这位妈妈之所以能熟练做家务,自己为此付出了很多,所以才会如此熟练。我们都知道抚养孩子不容易,对于盲人来说抚养孩子更不易。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这位妈妈仍然将四个孩子抚养长大。由此可见,这位妈妈背后付出的艰辛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

据子女介绍,他们都希望妈妈能够多休息会,不让妈妈再做家务了。但是这位妈妈仍然坚持自己习惯,每天早起做饭,打扫卫生。我想这就是母爱,这是对子女无私的爱。这位母亲身上流露出了积极乐观的心态,这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的。谁的生活都会遇到困难,这位盲人妈妈如此坚强勇敢,我们作为正常人更应该坚强。

以后遇到困难,我们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面对生活,我们不但能收获快乐,我们还会更幸福。

姚妈妈家儿子5岁了,总是和隔壁邻居家的九岁小孩玩,两个人玩得很好。可就是有一点,孩子什么都送给别人。上个月把姚妈妈给他买的自行车送给了那个男孩,前天又把他奶奶的手机给那个孩子,孩子还撒谎说不知道弄哪里去了。

你有面对过这种孩子太“大方”的情况吗?对于这种事情又该怎么处理呢?

其实4到6岁是孩子人际关系敏感期。这个时候的孩子会特别喜欢交朋友,也比较乐于参与群体活动。最容易出现跟朋友交换玩具,或直接赠送玩具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潜意思就是:我送给你东西,咱们两个就是好朋友。这个时候孩子交朋友也是比较直接单纯的。但是,礼物送的太频繁,还把贵重物品不吱一声就送走,就容易出问题了,家长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

1 了解孩子送礼物的动机。

孩子为什么把东西送给别人,是别人要,还是他自己主动给的?并问问他送出玩具后内心的真实感受。他给了之后,他心里开心吗,他失落吗,后悔吗?他是不是为了去讨好别人而这么做的?

如果孩子是为了取悦同伴,以送东西作为讨同伴欢心的一种手段的话,我们就要给孩子普及正确的友谊观,物权观和分享观。

2 与孩子共情,说出他的感受,肯定其积极的地方。

父母在跟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对他的理解,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要一味否定他,指责他。可以先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跟他说“乐于分享是一件好事,妈妈很为你开心,你能这么大方。”

3 培养孩子正确的分享观。

告诉他什么东西可以送,什么东西不能送。属于孩子自己的一些小玩意儿,比如铅笔啊,玩具啊,零食啊,可以分享给同伴。但是别人送的礼物,这种代表着别人的心意的东西,不能送。这个时候还可以给他举个例子,说如果朋友把他送的玩具转送给别人,他的心情会怎么样?让他将心比心,他理解这种感受,就知道这种东西不该送了。

还有一些贵重的东西要量力而行,不要为了讨好别人而送,不要逼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告诉他“我们要在乎自己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妈妈小时候也不愿意把自己喜欢的的东西送人啊。并不是说不把这东西送给他,你就小气了,你们就不是朋友了。”

4 告诉他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子的。孩子送出手机后,是知道这是不对的,看他撒谎就知道,他内心其实也是很慌的。父母先对孩子的行为表示理解,然后可以讲讲自己小时候发生的类似的故事。告诉孩子你曾经也这样子过,有什么礼物都送给小伙伴,但后面发现那个伙伴因为自己不给东西了就不理自己了。然后说说你当时的心情,某个人当时是如何开导你的,你又是如何醒悟的,你是如何理解真正的友谊的。

告诉他并不是送一些礼物就能成为好朋友的,靠物质维系的友情是不稳固,不长久的。

告诉他送礼物要讲究时间,像一些节假日或者生日可以送礼物。如果他要送朋友礼物,可以跟你说,然后你们一起去挑选一份好的礼物。

告诉他,友谊是双向的,是礼尚往来的。虽然都说做朋友要讲究不求回报,但是只有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会宠坏对方,会让对方忽视你的感受。因为朋友会习惯你的付出,一旦你不付出了,他就会不开心,他会遗忘你过去所有的好,只记住你这次的不好,可是这却是你自己惯出来的。

告诉他一味向别人索取礼物的人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反问孩子,“你会去主动问别人要东西吗?”然后趁热打铁,培养孩子正确的物权意识,告诉他属于别人的东西不能轻易要。

这样通过讲故事,让孩子感同身受,在这个过程中去引导孩子,给他树立正确地友谊观。

5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即物品的归属权,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

如果家长不想让孩子随便把贵重东西送人,那就必须给孩子明确的物权意识,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东西可以分享,哪些东西不可以分享。比如说手机是属于奶奶的,这是别人的物品,我们是不能擅自把它送给别人的,除非对方同意了。还可以让孩子知晓手机对奶奶的重要性。告诉他手机里面有好多对奶奶来说很重要的东西,失去它,奶奶会很伤心。最后,像上面也说过的,告诉孩子不能轻易要别人的东西,更不能向别人索求东西。如果别人非要送你东西,就要有来有往,不能一味索取。

6 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

做完这些之后,问问孩子他现在该怎么做。让他自己思考,引导他说出正确答案。如果孩子说出来了,及时给个大拇指或者拥抱,去鼓励他。告诉他做错事要自己承担责任,不过你会陪在他身边,跟他一起过去。当然不能指望孩子把整件事向对方说清楚,你可以教孩子说一两句话,让孩子亲自跟对方妈妈说。

然后剩下就是大人之间的事了。不过要注意说话方式,不要让对方家长去惩罚孩子,而要去好好引导。这真的很有必要,因为对方孩子受到的惩罚其实最终会转接到你的孩子身上,让你的孩子承受他的愤怒,承受失去朋友的痛苦。

不管你的孩子是送了别人不该送的东西,还是收了不该收的东西,处理问题的核心都是一样的。先共情,去感同身受;然后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再去讲述道理;最后让孩子适当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