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1 描写"扭秧歌"的句子 1、正月里,又扭秧歌又唱戏,村子里真热闹。 2、元宵节:逛庙会、猜灯谜、观花灯、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锣鼓喧天真热闹。沸腾的快乐,温暖的情怀,美好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祝元宵节快乐。 3、打打太极,心
1 描写"扭秧歌"的句子
1、正月里,又扭秧歌又唱戏,村子里真热闹。
2、元宵节:逛庙会、猜灯谜、观花灯、放鞭炮、扭秧歌、跑旱船、锣鼓喧天真热闹。沸腾的快乐,温暖的情怀,美好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祝元宵节快乐。
3、打打太极,心气平和;跑跑长跑,气血通畅;扭扭秧歌,心情舒坦;动动腿脚,身强体健。全民健身日,愿你炼出健康体魄,幸福一生! 4、扭秧歌无需特定的舞伴,只要绕着圈,或是组成类似康茄舞的队形就可以扭起来。
小学生们放学后,也常常一路扭着秧歌回家。 5、威风雄狮昂首啸,锣鼓喧天踩高跷。
花团锦簇扭秧歌,火树银花到晨晓。千家万户歌舞蹈,男女老少全家跳。
开怀畅饮团圆酒,幸福美满皆欢笑。愿你春节乐开怀! 6、过新年,穿新衣,喜笑颜开美滋滋;踩高跷,扭秧歌,热热闹闹笑开怀;放鞭炮,挂红灯,吉星高照福无边;送祝福,不停歇,情意满怀暖你心:祝新春快乐,好运如潮! 7、元宵节的白天会有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踩高跷。
8、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9、祝福短信十五传,你扭秧歌我耍船。
元宵佳节聚团圆,宵夜花灯似星灿。兴高采烈品汤圆,载歌载舞歌声扬。
乐赏礼花绽空灿,喜观花灯猜谜奖。祝你元宵节喜悦! 10、他们在扭秧歌,秧歌是中国的一种民间舞蹈。
11、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12、在盐市口,青年男女在扭秧歌,这都是四川大学的学生,南方人本来不会扭秧歌,他们于是连夜赶练。
13、两米高跷扭秧歌扭进京城教弟子。 14、听柳腔大戏、看村民扭秧歌,买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品尝地方传统小吃,金口妈祖民俗文化节还原了400多年前的民俗,让游客们大开眼界。
15、《嘻游记》首映谢娜扭秧歌应采儿大扮鬼脸。 16、夏天,晨炼的人多了,公园里,林遮树掩,伴着音乐,有打太极拳的、扭秧歌的,抖空竹的,跳健美操的……湖里的鱼也来凑热闹,不时的跃出水面,荡起了层层涟漪。
17、又是一年喜佳节,龙年元宵更欢腾。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闹得又一年好日子红红火火;舞龙舞狮扭秧歌,跳得又一载事业飞黄腾达家庭兴旺!元宵节快乐。
2 描写扭秧歌的句子一个扭秧歌的人 沉寂的空气中飘来一缕幽咽的二胡乐声,由远及近,又由近趋远,个中加杂着感伤、凄凉,也充满了撩人心绪的幻梦、回忆与憧憬。
令人惊奇的是,那颓然的老者竟在乐声中够到了“生机”,眉宇颤动,肩胸扭拧,头身摆摇。倾刻间,他居然挺身跃起,手舞红绸,顿足踏地,俨然一个“活”的生灵。
待乐声扬处,他却突然倒地,杳无了声息。 转而,乐声透出了亮色,分明显现了些许“喜气”。
一群乡间的歌舞后生们围拢着,一位年轻的舞者,手中一条红绸潇洒飘逸地舞动在他们的中央。他犹如一架放电的机器,四肢发射着无限动能,“疯魔”样地舞蹈着,仿佛要将一腔热血全部“舞”尽。
后生们呆看着,猛然间,也从心底爆发出一股无法抑制的 ,每个人都舞动起自家的绸条,让身体肆意流动,迸发出心灵的吼声。他们跳着、唱着,流着泪,穿过那老者,去找寻那属于自己的“生命境界”。
此刻,台上台下,舞者与看客,全然地投入,统统“忘乎所以”了。
3 描写秧歌的作文(200字)上个星期,雪后晴朗的好天气,使我们忍不住要出去转一下,地点是宁溪的一个农家山庄我们吃惯了城市的大鱼大肉,现在品尝一下乡村的特色农家菜,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就在我们酒醉饭饱的时候,那边传来了一阵热闹的锣鼓声,这是怎么回事呢?出去一看,原来是广场上正在举行扭秧歌活动这个广场四面环山,虽然是冬天,但周边的有些树木仍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平坦宽阔的广场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脸上都充满了笑容,特别是小孩子,异常兴奋,东奔西跑,也想上去扭两步这时候,人越来越多,连小山坡都站满了欢快地乐曲中,一个穿着绿衣裤,右手拿着金边大扇子,左手捏着红色绸带一角的人,脚踩着鼓点,拉开了这次活动的序幕一刹那,广场上红绸飞舞,鼓声惊天,她们动作整齐,手中的绸布时而向前直伸,时而上下翻飞,时而左右摆动,如银蛇,似飞练,让人眼花缭乱,博得观众阵阵喝彩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群老奶奶,你看,她们左扭一下,右扭一下,双手不断变着花样,左手拿着八角巾,右手拿着红扇子八角巾一会儿甩在肩上,一会儿摇下来,扇子一开一合,灵活无比,真是精神十足,绝不逊色于那些小伙子热闹的场面一直延续到下午三点左右,喇叭声,锣鼓声,把这个寒冬的冬意吹得一干二净我们都在看着,听着,在幸福和欢乐中陶醉着……。
4 《扭秧歌》作文最近,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咚咚咚锵锵锵”、“咚,锵”、“咚咚咚锵”的敲锣打鼓的声音。
我很好奇,于是我昨天晚上,放下饭碗,去探个究竟。(这段交代好奇的原因,引起下文。)
在我家北边一个十字路口,聚集着许多老人。哦,原来在扭秧歌啊!其中两位老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
因为没有鼓,所以用塑料桶代替。“咚咚”和“锵锵”两种声音一唱一和,可又趣了! 跟着节奏,老奶奶们开始扭了,她们手拿一把漂亮的扇子,然后两只手左一摆右一摆地甩了起来,脚下前三步,后一步,左一步,右一步,停顿一下,就这样,跳来跳去,扭来扭去。
(描写介绍扭秧歌的动作惟妙惟肖,这时小作者认真观察的结果。)奶奶们嘴里还说着:“咚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 !”…… 有些调皮的孩子,不时还窜到人群中瞎扭一番,那手舞足蹈的动作,逗得人们哈哈大笑起来。
细心稳重的女生,则在一旁观看。看着那奇怪的动作,我说:“怎么看怎么像是喝醉了酒的人,路都走不稳了。
像是在耍醉拳!”“呵呵呵……” 几把椅子,一个塑料桶,几个铜板,几根棍子,加上几个“扭秧歌的演员,构成了一个小舞台。(语言简洁,概括能力强。)
九点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现场了。睡在床上,耳边又响起打鼓敲锣的声音。
秧歌儿声伴着我进入了梦乡……。
5 场面描写看秧歌作文410字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旷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鸣,锁呐响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白衣,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冬锵,七冬锵,七八弄冬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龙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停住脚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作揖,唱个贺年的大调,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琐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对对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扭去,那水灵灵大多男扮的“姑娘”扭作丑态。正扭到 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槌,身穿黑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脸还有一个豌豆大的痣, 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棒打鸳鸯”之势,三跳两跳来到了旱船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相方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忍俊不禁。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堆“冤家”
6 《急在我的记忆里,成长是拔节的玉米秸,每经历过一件难忘的事情,我就长高了一节,又长大了一岁翻开我的成长记录,看到六岁时学骑自行车时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我不由得笑出了声 六岁那年,看到邻居姐姐经常骑着自行车在院子里潇洒地转来转去,我非常羡慕,就央求爸爸也给我买了一辆趁热打铁,开始练习学骑自行车 我这样的大高个儿一定会出手不凡!我喜滋滋地蹬上了车子没想到车把根本不听使唤,上来就摔了一个 墩儿我咬咬牙站了起来,向爸爸求助爸爸耐心地给我讲了骑车的要领:胆子要大,要沉住气,要有自信于是,爸爸帮我扶住车子,我试着骑了几圈,效果还不错 “自己去练习吧,你一定行”爸爸鼓励我说 “啊?又让我去挨摔?” “怕摔跟头,你永远也学不会” 豁出去了!我颤巍巍地骑上了车子,车把在不停地摇晃 “别着急,稳住把!” 我定了定神,车子总算不扭秧歌了 “往这儿看!”爸爸拿起了相机 “咔嚓!”我滑稽的神态就永远定格了:咧着嘴,瞪着眼,那神情好像不是在骑车子,而是在踩地雷不过,时间不长,我就可以轻松地骑车上路了我不但学会了骑自行车,还明白了一个成长的道理:学事情总有一段过程,不可能一口吃成个胖子,要知难而进,就能够成功 这就是我成长中的一件小事这些点点滴滴的小事凝聚成时光的河流,它让我长大,催我奋进 再推荐一篇: 在成长中,我有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伴随着我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在儿时,我也有我那小小的故事,就是妈妈带我玩滑滑梯、荡秋千,玩过许许多多的游戏和玩具,还有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这些故事事我儿时的故事,所以我儿时的故事事小小的 光阴一次次在我眼前飞去,在我脚下溜走了我已经变成了一名小学生了这时候,我也有我那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不再和爸爸妈妈们一、有关了我和朋友们一起玩,学习……和同学们在一个教室里安安静静的坐着,生活在一个“小小的家”里我也有我那小小的故事如:和朋友们一去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绳,跳格子,学习……有许许多多的故事,但是这些故事不再是像儿时那样,那么渺小了,现在变得微微的大了些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现在,我长大了,变得懂事了,快要毕业了,快要离开母校了现在,我也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在也不像儿时那样天真活泼了这些故事是关于友情,情亲,师生情和学习的在运动场上,同伴们喊着加油!在学习上,父母和老师为我鼓气,这些故事变得越来越大了 现在我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学生了,已经告别了母校,告别了同学,认识了新同学,有了新朋友可是在路途中,我还是怀念着老朋友,老同学,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还 在我的脑海中深深的浮现所以,现在的故事是成熟的,略略带着一种淡淡的悲伤和忧愁但是我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中还会有更多的故事让我们珍惜光阴,去创造更多的故事吧。
#亲子教育# 导语幼儿园的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另外,幼儿园的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下面 考 网为各位家长整理了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十篇,欢迎您的关注。
1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彩纸表现的可能性,尝试“画”简单的舞谱。
2、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对合作表演产生兴趣。
3、体验飘逸和“舞”的愉悦。
二、材料及环境设计:
1、录有欢快本民族音乐的磁带一盘。
2、彩色皱纹纸、竹筷若干。
3、小脚图谱、小剪刀、胶布等。
4、为幼儿提供能自由活动的较宽松的空间。
三、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
律动“会跳舞的小脚”:
①幼儿和教师一起自由地随音乐节奏跳出各种舞步。如:走、走、跳跳跳;蹦蹦蹦、扭、扭等。
②请个别幼儿表演刚才的舞步。
③再听音乐让自己的小脚跳起来。
(评析:这一环节,不仅调动了幼儿的情绪,使幼儿充满激情地进入了“舞者”的角色,而且两次随乐让自己的小脚动起来,使幼儿熟悉了本次活动所用的本民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为下一环节的活动打下基础。)
2、探索、发现活动
师:“除了我们的小脚会跳舞,还有什么也会跳舞?”
(小手、眼睛、头、花、手绢等,鼓励幼儿边说边用动作表演。)
①出示彩色皱纹纸。
师;“它也会跳舞,试一试,怎样让它跳起来?”
幼儿讨论、尝试,同时播放音乐。
(评析:熟悉的音乐,增加了幼儿“舞”的兴致。)
②:“你们的'彩纸都会跳舞,试一试,怎样让它跳得更美。”
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教师观察,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想出各种办法把彩纸制作成更飘逸的彩带等。
③放音乐,每位幼儿一或两根彩带,尝试在空中挥舞可以画出多少种图形。
师:“听着音乐,快让你的彩带跳起来吧。”
(评析:教师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幼儿探索发现和积极操作的环境,使孩子通过自我尝试来解决问题,获得成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观察者、欣赏者。)
④请幼儿在实物投影仪上画出彩带在空中挥舞的图形。
a教师示范:“我的彩带刚才是这样跳舞的,你的彩带是怎样跳舞的?”
b幼儿画舞谱。
⑤集体边看舞谱边随音乐挥动彩带。
3、结伴创编
①彩带与脚配合跳舞
“你的彩带会和好朋友小脚一块跳舞吗?”
②幼儿自由组合,创编舞蹈
“找几个好朋友,一起用彩带编一个好看的舞蹈。”
(评析:教师把个体创造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既尊重个体发展,又注重群体合作。使孩子学会分享合作的喜悦。)
4、展现欣赏
游戏“大舞台”。
(1)幼儿到前面老师布置的舞台上,表演自由创编的舞蹈。
(2)欣赏教师表演的手绢和扇舞,感受中国民族舞蹈的美。
2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能用活泼的动作和愉快的情绪表现自己对歌曲和大自然的感受,发展小朋友的表现力。
2、学习蹦跳步、等动作并能协调灵活地运用。初步学跳第一段。
3、通过欣赏、创编、学习、表演等形式,激发小朋友参与舞蹈活动的兴趣及热爱自然和生活的积极情感。
4、让小朋友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体验在七彩阳光下快乐成长的美好情景,激发其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
活动难点:
能用活泼的动作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体验创编的乐趣。
能基本协调、连贯地完成第一段动作。
活动准备:
制作课件,录制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春天来了,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踏青,好吗?好!让我们赶快出发吧!
在《春天在哪里》的音乐声中,集体表演基本步法队形组合,进入舞蹈场地。
二、环境导入
1、环境激发,复习热身。
2、师:孩子们,这儿真美!让我们在这美丽的地方,随着动听的音乐动一起来舒展一下身体吧!(集体复习地面基训组合)
3、老师播放课件,表演唱歌曲《七色光》。
4、让我们听着这首欢快的歌,唱起来跳起来吧!”
5、听音乐启发学生自由创编表演
三、讲解示范,新授动作
1、教师示范
师:看小朋友跳得这么开心,我也忍不住编出了一段动作,请大家看一看,老师这段舞蹈中,有哪些你们学过的舞步?(碎步、跑跳步)
2、练习、蹦跳步。
3、教第一段动作,不断帮助小朋友协调练习。
4、听音乐连贯巩固、练习第一段动作。
四、纠正表演,激发情感
1、纠正小朋友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2、指导小朋友连贯练习。
3、激发小朋友体验歌曲积极的情感和欢快的节奏,共同或分组表演第一段。
3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感知音乐欢快的情绪与节奏特点。
2、能够有控制地用身体动作和乐器表现音乐的节奏及内容。
活动准备:
打字机及视频、碰铃、《键盘的舞蹈》CD、节奏图谱。
活动过程:
1、通过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的对比欣赏,初步感知《打字机》这首乐曲欢快活泼的风格。
2、完整欣赏,引导幼儿通过打自己和视频了解打字员的工作场景,理解音乐的内容。
3、尝试用动作表现乐曲情绪和节奏。
(1)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模仿打字员的动作并尝试用拍手表现出“叮”的声音,初步感知音乐的难点。
(2)出示节奏谱,借助语词准确感知并读出节奏。如:哒哒哒哒哒哒。
(3)边看图谱边听音乐,准确用拍腿、拍手的动作表现音乐节奏。如:拍腿拍腿拍腿拍腿,拍手,可反复进行练习。
4、尝试有控制地用乐器表现音乐。
(1)出示碰铃,引导幼儿控制乐器音色来表现“叮”处的节奏。
(2)幼儿听音乐边看节奏谱边尝试用碰铃的短音的表现音乐中的“叮”。尝试有控制地演奏乐器。
(3)加入键盘,幼儿分角色配合练习演奏:一组演奏碰铃,一组用键盘表现打字节奏。可交替演奏。
4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学习秧歌基本步伐。
2、知道秧歌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活动,感受秧歌热闹、喜悦的舞蹈特性。
活动准备:
1、舞蹈录象、录音资料
2、秧歌道具手巾花、绸带等
3、十字步图谱
活动过程:
一、观看录象,东北秧歌,引出课题
1、师提问:有谁能告诉我这个舞蹈的名称?录象中看到了什么?(师小结:秧歌舞最早流行在东北,东北地区的人们在喜庆的日子里,就会用扭秧歌的形式来庆祝,后来我们江南的人们把秧歌改变成地方秧歌,因此手里的道具呢,用的最多的是阿姨们用手绢花,叔叔们呢则用绸带。)
2、在看一次,提出要求:仔细看,试着学一学。(试试手,脚的动作)
二、学习秧歌十字步
1、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秧歌的基本步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秧歌十字步”(出示秧歌十字步大图示,为幼儿讲解图示的看法,并让幼儿试着看图自己先走一走,老师指导理解图谱意思)
2、老师示范秧歌步动作
秧歌步:第一拍,左脚起步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二拍,右脚向前交叉方向走,第三拍,左脚向后交叉方向走,第四拍,右脚向后交叉方向走。注意,准备的时候,双脚站在小脚印上,走步时,可以根据图谱上的口令提示走。注意脚步和颜色的对应。
3、幼儿学习秧歌十字
师:小朋友们别着急,我们随着秧歌十字步图示,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很快就能学会了!
幼儿人手一块十字步图谱,幼儿练习老师观察辅导
鼓励幼儿跟随音乐边唱边练习秧歌十字步,老师个别辅导。
4、小朋友们快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道具,手巾花、绸带。男小朋友拿绸带,女小朋友拿手绢花,今天老师还请来了几位奶奶,她们也是扭秧歌的高手,现在我们请奶奶跟我们一起跳起来。双手自由舞动听音乐练习。
三、小朋友们跳得真好,让我们回家表演给爸爸妈妈看好吗?
5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通过学习舞蹈《小红花》,培养幼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2、培养幼儿大胆的表演及表现能力;
活动重点:
分段教学时注意引导幼儿区分不同的动作用不同的表情去表现。
活动难点:
用舞蹈表情、动作来表现对4-5岁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活动准备:
1、课前组织幼儿观看
2、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熟悉乐曲,了解舞蹈情节
1、听乐曲跟老师做基训动作(舞蹈准备动作),既熟悉乐曲,又舒展身体。
2、教师讲述舞蹈情节
3、教师放乐曲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舞蹈,分解练习动作
①引导幼儿运用不同的神态及动作来表现
②给幼儿音乐,并让他们分组表演,教师及时给予评价。
三、完整地跟随音乐的跳舞
1、教师提醒幼儿根据乐曲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并注意舞蹈动作的合拍,协调。
2、教师表扬有创造力的幼儿,并请他们将创编的躲藏动作及表现的恐惧神态表演给大家看。
3、在乐曲结束时,教师的追捉形式督促幼儿迅速回到自己的位置。
四、教师评讲并与德育相结合
1、教师再一次鼓励和肯定大胆表演舞蹈动作的幼儿,要求幼儿在以后的学习中都可以表现出这么丰富的表情和灵巧的动作。
2、在欢快的音乐中结束舞蹈《小红花》。
6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观察炒米粉过程的基础上,用夸张的肢体动作进行模仿和表现。
2、发挥想象,体验用动作表现内心感受的乐趣。
3、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家观察过炒米粉的过程。
2、炒米粉录像带。
3、音乐磁带及录音机。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入:你们都看过妈妈炒米粉了,现在请你们说说妈妈是怎么炒米粉的?
教学设想:让孩子回忆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孩子感到开心、有趣、十分活跃,他们指手划脚地用语言和动作把妈妈炒米粉的情景再现出来,这样激发了幼儿对舞蹈创编活动的兴趣,为舞蹈创编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2、观看炒米粉录象。
师:(出示一块米粉)多奇怪呀,原来硬硬的、四四方方的一块米粉,是怎么在锅里变的软软的、细细的,像一条条白线一样呢?让我们一一段录象。
教学设想:此环节主要让幼儿观察锅里水面沸腾翻滚及米粉下锅后在水里由硬变软的过程。由于录象配有音乐,所以在引导幼儿观赏录象时,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音乐,初步实现舞蹈与音乐相结合。
3、引导幼儿倾听音乐,能说出音乐的变化过程。
(1)水还没开时,音乐安静。
(2)水面沸腾翻滚时,音乐欢快、激烈。
(3)厨师翻炒米粉时,音乐不快不慢,节奏明显。
教学设想:通过引导幼儿倾听,感受音乐的变化,启发幼儿把将要创编的舞蹈动作与音乐作品有机匹配,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和体验美表现美的情趣。
4、让幼儿想象与表现:
(1)用什么动作表现水面平静及水面沸腾翻滚的样子。
(2)用什么动作表现米粉下锅之前和下锅之后的变化过程。
(3)厨师是怎样翻炒米粉的。
设想:每个幼儿经验不同,认识和体验的角度不同,所以必然会产生各具特色的创造表现,师在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肢体动作把自己的想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同时,及时引导幼儿通过美化、夸张等手法巧妙地把过于"生活化"的动作提升为美的、富有情趣的舞蹈动作。
5、幼儿随音乐完整创编"炒米粉舞"。
7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学习踏跳步的基本舞步动作。
2、会根据歌词自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激发幼儿的舞蹈情趣。
重点:学习踏跳步的基本舞步动作。
难点:学会基本动作要领。
活动准备:
星星装饰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音乐入场(活动前全身练习)
1、学大象(上肢运动)
2、学小猫(体侧运动)
3、学青蛙(跳跃运动)
4、学小鸟(整理运动)
教师导入:小朋友们,今天呀太空上的阿姨邀请我们去做客,但是她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要我们学小动物走上去(随音乐进入布置好的太空),还有呀不能大声讲话,不然太空阿姨生气了下次就不请我们去玩了好吗?
二、谈话、引出活动。
师:小朋友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星星)都有些什么颜色的呢,(红色、**、绿色、蓝色等)小朋友们知道星星发亮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像什么?(一闪一闪的,像眼睛)那小朋友们喜欢星星吗?这么漂亮的太空,我们一起来编个舞献给小星星怎么样(花仙子)
三、学习基本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自编动作。(星星是怎样眨眼的,用动作表现等)
2、教师组合部分动作。
3、学习踏跳步。
4、师生一起唱一遍歌曲。
5、教师将组合的动作示范一遍,幼儿随教师反复练习。
四、随音乐集体跳舞一遍。
五、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捉星星)。玩了这么久,星星阿姨也累了,我们该回去了。
8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曲风,并学习看图谱探索动作。
2、在熟悉动作的基础上,根据音乐变换队形。
3、鼓励幼儿用目光、体态与同伴进行友好交流。
活动准备:
1、图谱、磁带、录音机。
2、动作前置,经验准备。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我们都是西班牙的小小斗牛士,今天,我们一起来跳快乐的西班牙舞。
(二)出示图谱,学习队形变化。
出示图一:
1、师:你发现了什么小红人是谁(小黄人呢)
小黄人走到哪里去了小红人有没有动
2、集体练习,师唱谱。
出示图二:
1、师:怎样才能使小人转圈圈
2、幼儿练习,师唱谱。
出示图三:
1、师:小人们又在干什么呢
2、幼儿探索,师唱谱。
(三)完整舞蹈
(四)情感要求:目光、体态的交流。
9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纵木偶表演,感受木偶动作的特征,引起对“关节”的兴趣。
2、体验与木偶共舞的快乐。
3、通过观察,引导幼儿讲述内容。
4、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自制木偶一个、小木偶的音乐磁带、纸、笔。
活动过程:
一、木偶跳舞
师:前几天,我们看了《小木偶历险记》的影片,里面的小木偶一开始不喜欢上学,后来呀,它渐渐地变了,变得聪明又机灵,今天,小木偶又来了,现在,请出我们的小木偶。
1、听音乐,幼儿集体操纵木偶表演:小木偶。
师:小木偶表演的真棒,我们一起表扬表扬它。
2、提问:刚才你们看了小木偶的表演,你们发现木偶的动作和我们的有什么不一样?(体会木偶的动作是由许多不连贯的定格动作组成的。)
3、师小结木偶动作的特征(大关节会动)
4、我们人的各个小关节都能动,做的动作柔软、连贯(试着比较几个动作)
二、幼儿学跳木偶舞
1、幼儿听音乐,自己学跳木偶舞
提问:小木偶除了会做这些动作外,还会做什么动作?
2、幼儿自由讨论表演
3、个别幼儿表演
三、游戏“拷贝不走样”
小木偶说我们的小朋友真聪明,学他们的动作真像。现在小木偶说要表演一个游戏给我们看看,今天他们玩的游戏是“拷贝不走样”,也就是说木偶老师跳什么动作,你们的小木偶也要学什么动作,看你们哪个木偶学得最像。
1、师生共同做游戏
2、幼儿自由结伴操纵木偶玩游戏
四、记录木偶的舞蹈动作
师:小木偶说虽然他们只有大关节能动,但是他们会做各种舞蹈动作,现在请小朋友把你小木偶会跳的不同动作记录下来
1、师示范记录方法(用单线条)
2、幼儿边摆放木偶边记录
提醒幼儿先摆好木偶的动作,再记录。相同的动作不要重复记。
五、展示交流
互相交流:谁的木偶做的动作最多、美。(数一数、评一评、学一学记录的动作)
六、听音乐,幼儿操纵木偶自由跳舞
10新编幼儿园大班舞蹈活动方案
活动目标:
1、欣赏皮影舞,了解其基本动作特点。
2、能控制身体的关节随音乐表演,模仿并创编皮影人的各种动作,控制身体创意造型。
3、喜欢参与活动,感受皮影舞的魅力。
活动重点:
初步感知皮影舞蹈是由皮影戏改编而来,感受皮影舞夸张诙谐的动作特点。
活动难点:
敢于大胆模仿舞蹈动作。
活动准备:
1、比较亮的灯(太阳灯),白色的幕布。
2、教师教学资源《俏夕阳》;《快乐的皮影人》音乐。
3、幼儿对皮影及皮影戏的已有经验。
活动过程:
一、完整欣赏《俏夕阳》视频,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视频,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里的人在
干什么?你认为皮影舞哪里好玩?她们的动作和我们平时的动作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视频里的人在跳的这种舞蹈叫皮影舞,也叫影子舞,是由皮影戏改编而来,现流行于我国的河北地区。平时我们跳舞都是面向观众,而皮影人跳舞都是侧身站位;平时我们的动作都很优美舒展,而皮影人的动作则是僵硬夸张。
二、通过欣赏视频和模仿,引导幼儿发现皮影舞的动作特点,并掌握其动作要领。
1、再次欣赏视频,引导幼儿发现皮影舞的动作特点。
提问:皮影人都是哪里在动?都是怎样动的?你喜欢视频里的哪个动作?它是怎样做的?
小结:皮影人胳膊、腿、脖子的动作最多,他们的动作都非常的夸张、僵直。
2、师幼共同尝试表现皮影舞的动作,进一步感受皮影人身体动作的配合及协调性。
提问:皮影人全身动作是怎样配合的?谁想到台前模仿一下?
小结:按一定的节奏,胳膊、腿、脖子相互配合,像机器人一样走路。
三、通过创编皮影人的动作和表演皮影舞,引导幼儿感受皮影舞的独特魅力。
(1)鼓励幼儿听音乐,尝试创编动作进行表演。你觉得皮影人还可以做什么动作?自己试一试吧!
(2)拉上窗帘,拉开幕布,打开灯光,请幼儿做“皮影人”进行表演。
可以部分做演员部分做观众,交换欣赏。
秧歌戏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汉族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 隆尧秧歌戏
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
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如山西的祁(县)太(谷)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襄(垣)武(乡)秧歌,河北的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蔚县秧歌,陕西的韩城秧歌、陕北秧歌等。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为主,如祁太秧歌、韩城秧歌、陕北秧歌;有的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如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蔚县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板式有头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滚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统称“训调”,包括四平训、苦相思训、高字训、下山训、跌落金钱训、推门训等,演唱时采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俗称“梆扭子”;有的属于板式变化,如定县秧歌、隆尧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导板等,演唱时用板鼓或梆击节,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锣鼓伴奏,因此又叫“干板秧歌”。
各地秧歌戏的传统剧目分小戏和大戏两类,小戏俗称“耍耍戏”,包括《王小赶脚》、《借》、《拐磨子》、《绣花灯》、《做小衫衫》、《天齐庙》、《小姑贤》、《蓝桥会》、《吕蒙正赶斋》等,大戏包括《花亭会》、《九件衣》、《芦花》、《日月图》、《白蛇传》、《老少换妻》、《梁山伯下山》、《李达闹店》、《顶灯》、《泥窑》、《乌玉带》、《姜郎休妻》、《芦林相会》、《安安送米》等。秧歌戏脚色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门”,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其音乐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点,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表演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
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新秧歌剧运动,改革了秧歌戏的音乐、表演、装扮,编演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牛永贵负伤》等表现群众参加生产、学习及对敌斗争题材的剧目。新秧歌剧运动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新歌剧,而且推动了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革新与发展。朔县秧歌、繁峙秧歌、定县秧歌、隆尧秧歌等都建立了专业剧团。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山西的繁峙、襄垣,河北的蔚县等地成立了专业秧歌剧团,演员经过正规化的训练,演唱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进入新时期以后,作为民间小戏剧种的秧歌戏不仅面临与大剧种的激烈竞争,而且受到现代流行歌舞的挤压,演出活动越来越少,不少秧歌剧种濒临消亡,急需社会各界加以关注和扶持。
一、黄陵老秧歌主要乐器
黄陵民间打击乐器常见的有抬鼓、大鼓、花鼓、大锣、京锣、马锣、铙钹、铰子。购买打击乐器时也应注意挑选音调,一般以“F”调为准,大件的音低小件的音高,应在“F”高调中的5、1、3、5、1范围。
黄陵秧歌舞对打击乐器的用法有两种,在泥区河沟以北的各村表演秧歌舞时多用小乐器伴奏。即:参与的乐器是马锣、饺子、花鼓三样。只有马锣的声音最突出。泥区河沟以南的各村多用大件乐器伴奏。即:抬鼓、大鼓、大锣、铙钹,但不排除小乐器的参与,该两种形式的乐谱是相同的,混合在一起演奏时还可以产生配器的效果。
二、黄陵裙子舞基本要领
黄陵秧歌大致有两种形式,以泥区河沟以北的南村、北村、奎张村为主的形式是一个耍杂(男角),一个包头(女角)、一个打花鼓或饺子或马锣的三人为一小组,由多个小组组成。表演时耍杂在前,包头在后,小击乐随之。在场内跳跃打击伴奏。大鼓、铙钹、大锣等在场外,只在入场、退场,踏小场时伴奏,烘托气氛。
以泥区河沟以南的马家塬村、梨园村、县城内为主的是以二至四支小分队组成,每支分队由一个耍杂领头,后随多个包头不定人数、包头后边还有俊老头、丑老婆,或有医生、先生、商人等社会杂角。还有三、五个小顽童。打击乐队大鼓、大锣、铙钹为主。除了唱以外,一直把秧歌队敲的送进场,又送出场。但以上两种形式的服装、化妆、道具、打击乐谱是相同的。
1、头饰、服装和化妆
(1)耍杂
头饰:旧时耍杂的帽子是用草帽圈褶叠成前边低后边高的样子。也可以用下面方法制作作袼褙之法:取(1×2)米的木工板或类似的面板作案子或用现成的案子,再取一些干净的布块,新旧都可,浸湿拧干:先将大块的最好和案子相同大的一块平铺在案子上;取糨子一小桶搅匀;用毛刷涮到这块布上,再取一小块布铺到上面粘实摸平如此各处共粘五层左右,最后一层应选用兰色、绿色或浅绿色的新布封面,干透后摺下来待用,俗称袼褙。作耍杂帽子时取一决袼褙先剪成直径约56公分的大圆片,再在中间圆心剪去直径为历183公分的圆,所剩的材料就和草帽相似了,然后再进行褶叠,作上带子缝好就成了。
服装:上下身均为黑、兰、灰色中式便衣统传布纽扣,腰系下坠感好、柔软、稍重的布料作成裙子,白色为宜,出场时将右边一角提起别于腰间,脚穿牛鼻子布鞋(脚背到脚头有两道布梁梁)。白色中式布袜子,将裤腿上装在袜子口内,用白布带绑紧。
化妆:丑角化妆,只在两眼和鼻子之间的三角区划一白色棱形豆腐块,带三撮小黑胡子。
道具:左手执30公分球形的花灯,一般都是莲花灯笼,以备夜间照明表演时用,右手执蝇甩。
(2)包头
包头在旧时都是男扮女妆,因受封建社会约束,一般女人不扭秧歌。
其所用的头花、假发、顶花、服装、扎裙等制作极为考究,在此不一一叙述。
(3)杂角
老太婆:丑角打扮;假大肚子;穿作饭用的围裙;用爆竹或红辣椒作耳坠;驴安眼(驴拉石磨磨面时遮挡眼睛的两个草帽壳)作奶罩,手执大棒槌或擀面杖等,红脸蛋,白眼圈;表演时丑态百出。
小顽童:头顶两个直立的小辫子,肩挂一条驴串铃,其形如佩带(宽约四公分,旧时是用牛皮作的,可用上述的袼褙作成上系五至八个直径约五分分大的铜铃),小丑化妆。
其他社会条角的服装、化妆随意
2、基本动作
(1)为了便于介绍和理解,特作以下注释
①以下将演员自己的上下、前后、左右仍称上下、前后、左右,将身体各部位仍称手指、手掌、手背、手腕、小臂、肘、大臂、腰、小腿、大腿、膝盖。只将脚心的前端称脚掌,后端称脚跟。
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将左脚向前动次迈出的第一步称一中跷(半步),两跷才算一步,以下无论左右脚只要向前迈一次者皆称一步,则左右脚都向前迈了一次对称两步。
③绕广场正转或绕他人正转均属逆时针旋转,反之是顺时针旋转。同理掏他人逆时针绕过为正掏,反之为反掏。
(2)甩蝇甩和甩扎裙法
①蝇甩大甩∞字:是耍杂在第一小节强拍的同时将蝇甩从自己的右上方再甩到自己的左下方,又由左下方拉起到左上方,再由左上方甩到自己的右下方再拉起来。正好在空中划了一个横向的∞宇。要求八拍完成一个∞字。
②蝇甩小甩和大甩∞字:不同的是耍杂在身体前边,腰的下半部甩,甩的辐度很小,每两拍完成一个∞字,强拍由右向左,弱拍由左向右。
③甩扎裙:是包头的重点动作,因扎裙的的前角都有小布环套在中指上,甩时先要将手向所甩的反方向从下边摆过一点,然后由下而上,乘着势能,用上劲儿,先向外再向上豁出去。要求甩得展开顺风飘起,然后高举绕过头顶。
(3)步法
①云步
a、单碾云步
b、双碾云步
②碎步
③走步
④舞法
a、货郎闪担曲
b、孔雀三点头
c、凤凰单闪翅
d、轻松舞动式
e、飞蛾扑灯式
f、凤凰双闪翅
以上飞蛾扑灯和凤凰双闪翅都是黄陵秧歌舞的要求,必须认真做好、使之能产生动之若蝉、舞之如蝶,如水上浮,似云中飘的艺术效果。
3、表情要求
黄陵秧歌舞主要是表现了地处黄土高原黄陵之民情民意、风俗习惯和拙中见巧,丑中现美的民间艺术特色,表现其身强力壮的汉子除了阳刚之气外,也有几分秀美,而黄陵秧歌舞中的女角(包头)主要要表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含情不露、羞羞答答、娇娇滴滴,文静雅稚,纯朴善良的娇柔美。
所以耍杂应以风趣、幽默、滑稽不断挑逗包头的表情出现,包头应以既羞羞答答、不敢面对耍杂,又娇娇滴滴地偷眼斜视耍杂。既想躲开耍杂却不由自主地紧随耍杂的矛盾心理表情为主。
4 、乐队组成
按中型百人秧歌舞应有擂鼓两抬、大鼓两个、铙钹八付、大锣一面、京锣两面、花鼓四件、马锣六件、饺子六付,统一应为“F”调,按大小件以5、1、3、5、i为宜,还须“F”调,唢呐六至八支。
5、基本的广场表演
前边已经提到黄陵的秧歌舞,南北两地形式不同,就村和村之间也大同小异,在这里只能将各种形式取长补短结合一起,按照以下结构形式为例介绍。
秧歌队中共16个打小锣鼓的(8锣、4钗、4鼓),以下统称小鼓。大鼓和大钗在场外伴奏统一简称大鼓。8个耍杂的,按顺序为1、2、3、4、5、6、7、8组,48个包头(女角),老夫、老妇、杂角可随意增减。共80余人,设一个总领头的。男角按身高分别依耍杂、小锣、小钗、小锣、小鼓的顺序排列呈单行,每一个男角包括小击乐的按女角的身高所排成的单行队分别引两个并排的女角,共为8组,依次排列,呈花插一路队形。即一男引二女呈三角形依次排列。
入场:(先轻后急式)唢呐、小鼓伴黄陵民歌、耍杂货即闪担式、女角凤凰单闪翅和孔雀三点头式总领头引成一路,慢步扭过场,打圆场子、待观众围起来之后,起大鼓、加速度、小收点之后,所有男角侧身面对女角碎步倒退,蝇甩大甩正圆形,引女角正转,女角右手高举扎裙,左手拿平,低着头,背着观众侧身面里,碎步紧追男角。(注意:要锣鼓急,步子紧、扬起风、女角右手之扎裙要像彩旗一样随风飘动。当转完一圈之后,总领并没有一个飞脚,返身转向队列右侧高举蝇甩在空中甩正圆形,指挥第一个耍杂、左转变领队伍再向左反转一圈,又一个飞脚转向队列右侧高举蝇穗在空中大甩正圆形,指挥队伍向左进入正转)。随即总领头口哨第三响的同时,所有要杂蝇甩大甩8字形,女角立即舞动扎裙变为飞蛾扑灯式,再转两三圈。(注意:要求男角的蝇甩、摆向哪边,女角所提扎裙就扑向哪里,相互对面照应)。
(一)游龙戏恋凤(热烈式)
(二)并蒂莲花开(先轻后急式)
(三)四禧乐平安(轻盈式)
(四)八宝莲花灯(热烈式)
(五)龙凤呈吉祥(热烈式)
(六)鸳鸯闹春波(先轻后急式)
(七)白龙马分鬃(热烈式)
(八)蝎子倒颠尾(热烈式)
(九)日月同光辉(轻盈式)
(十)二龙戏明珠(热烈式)
(十一)丹凤朝阳开(轻盈式)
(十二)新春闹元宵(热烈式)
(十三)盘龙兴中华(热烈式)
三、黄陵霸王鞭基本要领
“霸王鞭”,又称花棍,因服装多处都系有小铃,花棍打到哪里哪里就响,则该舞蹈又称“浑身响”,所以称道具为“花棍”,称节目为“浑身响”。
(一)由于花棍本身就要发出响声,则需要用空蕊的材料制作,在旧时只能用竹杆制作,以直径3公分、长度80公分为准,两头垂直方向各打三个小眼打透,共6个。要能穿过细铁丝。眼与眼与端头之间的距离宜25公分左右,再用细麻绳在管腔内穿上适当数量的铜线做小垫圈,要求舞动时能发出声音,再用淡**油漆涂刷两遍,干透后再用各种颜色的彩纸每隔三至五公分,用糨糊缠绕在花棍上。再在两端系上麻丝或毛线作的彩色缨子。长度约20公分。花棍就作成了。
(二)服装或化妆
由于浑身响是古代流传而来的,又因其动作类似武打,所以黄陵人打花棍一般都模仿戏剧武士的服装和化妆,女的都模仿武旦的服装和化妆。则男的头包大方巾。上下身都着紧衣紧袖彩色服装系腰带。女的基本和男的相同,不同的是颜色应以暖色为主。肩披苫肩,腰间系绣花短裙。无论男女肩上,袖口、鞋上都系有小铃,才能浑身都响。
(三)乐队
旧时的浑身响一般都是演员自己唱着民歌打着花棍,载歌载舞的形式,现代人如果表演浑身响可以有乐队。在广场表演时宜以民乐唢呐、笙为主。视人数而定唢呐数,只需很少量的小鼓、小钗、小锣之类的小击乐轻打节奏。并应有场外伴唱者。在舞台表演中,应以弦乐为主,碰铃之类打节奏,也有伴唱的。歌曲宜选择旋律明快顺畅,节奏强劲有力的民歌。
(四)基本动作
浑身响和其它舞蹈相同,其基本动作编导的创作设计后是可能千变万化,这里只介绍黄陵民间流传的几种最基本的动作。
(1)行进式
(2)跳跃式
(3)单打式
(4)对打式
若将以上四种基本打法理解以后,很容易得知,浑身响的表演也同样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经过具体编导的设计,能够创造出千变万化的动作。
(五)浑身响的表演
表演浑身响的人数可多可少,为了便于介绍以下以6男6妇女共12人为例,并分别按大小个,用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为代号排成单行队,演员在后场处于预备状态。单号为男,双号为女。并设指挥一名在场外发信号。
(1)广场表演时乐队和伴唱在场外,这里称后场,当乐队奏响歌曲之前奏曲时演员在后场处于预备状态。当发出第一拍时,①号领队员单行以行进式入场正方向(逆时针)绕场一至二周。
(2)当相互距离拉开约三米多,且形成无断条无缺口的图形,指挥员发信号(唢呐等)四拍后全场同时变成跳跃式,三、两圈后指挥员发号四拍后同时恢复进行式,且双号向内到出走成内双号外单号两个圆形。
(3)指挥发号四拍后,单号立即反复反身旋转,则外圈反转内圈正转,发号四拍后同时作单打动作,则外圈的单号侧身面里双手举起花棍作抬架动作,内圈的双号按照速度和节拍遇到哪一位打哪一位的花棍中段,稍转一合,发号四拍后恢复行进式,单号在外圈继续反转。此时待①和②、③和④、⑤和⑥、⑦和⑧、⑨和⑩、⑾和⑿号面对面对齐时,且要前后照应首尾相进圆形,不得有断条,不得有缺口,间隔距离保持在35米左右时。原地行进式。
(4)发号四拍后。全场先打跳跃式前四拍,且单号和双号呈面对面状,从节拍开始内外同时都起步从所对队员之右这穿过去完成了八拍后立即又转过身原地打前四拍后又从第五拍开始起步从所面对的队员之右边穿过,完成八拍后立即又转过身面对着。如此反复几次,待双号进入内圈时,发号四拍后恢复进行式。外圈仍然反转,内圈正转,并保持相互交替对齐队形。
(5)指挥发号四拍后,全场开始对打式,边转边打。外圈侧身面里,里圈侧身面外,遇见谁和谁打,数次后,发号恢复行进式退场。
四、黄陵跑竹马教程
跑竹马是黄陵县特有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对其锣鼓声、唢呐声、呼哨声助阵,场面热烈壮观,阵势雄壮宏伟。只在五十年代中期出现过,参与过的人如果在世,也已九十有余了。对跑竹马了解的人也就相对不多了,现在只能根据苏孝先和吴百顺先生的回忆进行整理,现介绍如下:
(一)道具、照装、化妆和乐队
主要道具是竹马,其制作是模仿马伪形状用竹楣子将马的上半部绑扎成框架,再用多层麻纸糊成马的外形,根据具体节目所需要的数量作成后,分别涂上红、白、黑各种颜色,扎上鬃毛、耳朵,安上眼睛等,将麻丝涂上颜料做马尾,背部应留一大洞,表演前从人的头顶或脚下穿过,挂到腰间,再给马脖子挂上串铃,给马头顶系上红缨子,要求非工精致逼真。其它服装、化妆和导具及古典戏剧相似。乐器以大鼓、大钗、大锣为主。
(二)人物角色
跑竹马是表演传说中古代某次战争的演义场面,以下以三战吕布为例介绍:
(1)马介大将和战马总称马介,大将是刘备、关公、张飞、吕布,戴头盔、着战袍、插背旗、按照戏剧脸谱化妆,头盔上插着用野鸡毛作的翎子,手执大刀或长予,骑不同颜色的假战马。马介以下称刘马介、关马介、张马介、吕马介。
(2)旗手也称马牌。每一个马介需配一名旗手。同时期人四名,武士服饰和化妆。手执一约一米见方的大旗,四边有图案装饰,三个边有火焰牙形,中间两边都有所属大将的姓氏。其它服装和化妆及古装戏剧相似行在马介前边。
(3)马童,每个马介还需设一名马童,则共四名马童,戏剧古装武童打扮,着小卒或兵字的马夹,执马鞭属赶马挥马的角色。大都在所属大将马介后面跟随。
(4)定桩,丑角武夫打扮,有武功,属全场最活跃的角色,也是表演总指挥。全场共一名。
以上仅以三战吕布为例所以只有刘、吴、张、四组人马,如果表演其它战事,人物可能就很多了。但每一马介只配前后两名副手。
以上的角色只有马介的动作简单,表演时只须跑着跳着表
现马在奔跑的动作就可以了。其它角色不同,应有一定的武功,起马要合翻有力斗(小翻)打车轱辘(以下简称打车轮)栽立谷桩。以下称拿顶。
(三)广场表演
为了便于介绍和理解,以下将演员出场的场内之处称后场,广场的中部称中场,后场的对面接近观众的地方称前场。
(1)入场
(2)白马分鬃
(3)二马分鬃
(4)四马分鬃
(5)退场
50年代起,祁县文化馆即致力于秧歌剧目挖掘整理,共抄记剧目347个。因原剧多属口授相传,或以方言之误,或以音转之论,鲁鱼亥豕,有的几乎不能分辨字句含义。经修正之剧目共269个。分为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等四类,其中小曲、杂说将在另节志。属于歌舞类的大部无故事情节,只是即景、即人编成的俳比格,每段过门和唱中加舞蹈动作。剧目有:《采茶》、(甲乙)、《采莲》、《对花》、《踢球》、《盘道》、《卖茶》、《看画儿》、《写十字》、《绣荷包》、《十把扇》、《十痛苦》、《绣花灯》、《闹五更》、《小观灯》、《放风筝》(甲乙)、《游社社》、《哭荒天》、《大桃菜》、《小桃园》、《偷南瓜》、《卖高底》、《拣烂炭》、《双唤妹》、《打酸枣》、《观花景》、《游花园》、《打花鼓》、《大观灯》、《小放牛》、《倒卷帘》、《游省城》、《看秧歌》、《不见面》、《小上坟》、《蓟北赶会》、《刘三推车》、《姐妹拜月》、《四女观花》、《老少换妻》、《四保儿上工》、《东六支赶会》。
属于戏曲类的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大部分反映当地汉族劳动人民的家庭琐事、农事活动或民间传说等。剧目有:《挑帘》、《下山》、《挑水》、《钉缸》、《巫神》、《劝女》、《争房》、《劝妻》、《四骗》、《蒸糕》、《割田》、《观会》、《打铁》、《吵街》、《顶灯》、《教学》、《算命》、《换碗》、《锄田》、《过会》、《算账》、《剃头》、《打胎》、《相亲》、《逃难》、《申冤》、《开店》、《换亲》、《悬梁》、《出殡》、《盗墓》、《钉锅》、《扇坟》、《红砖》、《争媳》、《顶砖》、《差配》、《浇园》、《四岔》、《换衣》、《采桑》、《游湖》、《烧窑》、《梨花山》、《烙碗计》、《缝疱子》、《大上坟》、《袖筒计》、《扳牛角》、《西河院》、《奇中缘》、《上包头》、《出西口》、《下四川》、《把鹌鹑》、《卖豆腐》、《游河湾》、《卖胭脂》、《偷点心》、《背板凳》、《久游门》、《下河南》、《劝丈夫》、《踢银灯》、《卖绒花》、《观灯棚》、《卖柴计》、《游城墙》、《扳玉茭》、《扯被阁》、《送粽子》、《缉草帽》、《秤樱桃》、《卖芫荽》、《待满月》、《当板箱》、《扯丝绸》、《女摸牌》、《游晋祠》、《送丑女》、《吃油馍》、《打冻凌》、《拐姑子》、《劝戒烟》、《换时花》、《十家排》、《双逃难》、《游神头》、《卖烧土》、《大吃蜡》、《奇巧配》、《断料子》、《上北京》、《采棉花》、《洗衣计》、《游地狱》、《满十天》、《摘黄瓜》、《偷青菜》、《打面缸》、《园子会》、《代州案》、《送软米》、《绣鞋计》、《打苏门》、《碾磨计》、《韩军案》、《违法报》、《金玉缘》、《恶家庭》、《对绣鞋》、《大食盒》、《掐蒜苔》、《杀子报》、《摘茄子》、《割韭菜》、《对菱花》、《碾糕面》、《二娘写状》、《张公赶子》、《张琏卖瓜》、《古董借妻》、《苏三起解》、《郭巨埋儿》、《王婆骂鸡》、《登云休妻》、《金全卖瓜》、《周公送女》、《安安送米》、《骑驴拜寿》、《瞎子观灯》、《白华训妻》、《布儿换花》、《做小衫衫》、《王翁送女》、《磨房产子》、《庄子劈棺》、《木兰从军》、《打狗劝夫》、《来呆送妹》、《瞎子捉奸》、《冯奎卖妻》、《曹庄杀狗》、《丁郎寻父》、《伍子胥过江》、《朱买臣休妻》、《张生戏莺莺》、《朱洪武放牛》、《韩湘子度妻》、《王小儿砍柴》、《张公子回家》、《住长工招亲》、《王小儿赶脚》、《朝天吼借衣》、《成小儿打母》、《张四姐下凡》、《三小儿求妻》、《五秃儿闹洞房》、《怕老婆 打枕头》。
秧歌研改社对传统剧目中的糟粕加以剔除,删修出《探监》、《听新房》、《补凉袜》、《做搂肚》、《扣麦地》、《拣麦根》、《上神头》、《唤小姨》、《大、小割青菜》等30余个。
网上都是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 的啊,,你看看是不是这个,
大姑娘美大姑娘浪
大姑娘走进青纱帐
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
微风轻吹起热浪
我东瞅瞅西望望
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
郎呀郎你在哪疙瘩藏
找得我是好心忙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