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据考证,泰山寺兴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当时叫“显济庙”,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龄将其更名为碧霞宫,即俗称的“奶奶庙”。说起“奶奶庙”的来由还有段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徐州一带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死了很
据考证,泰山寺兴建于明朝嘉庆年间,当时叫“显济庙”,供奉的是碧霞元君。清朝乾隆四十三年即1778年,徐州知府永龄将其更名为碧霞宫,即俗称的“奶奶庙”。说起“奶奶庙”的来由还有段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徐州一带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一些有钱有势的人,骑马坐轿的来到徐州六七百里地的东岳泰山,求东岳大帝为其保佑,而许多贫民百姓则没有盘缠钱只好在家坐以等死。而东岳大帝之女,心地十分善良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当时年仅十五六岁,得知这一情况,非常焦急,欲拯救处于水火中的灾民,决定自己独自前往徐州为更多的百姓消灾除害、解难。但家人考虑她年纪尚小且只身一人,放心不下,没能同意。这可急坏了小碧霞,此时曹舅爷知道后表示愿意护送泰山奶奶前往徐州。经过长途艰辛跋涉及一路上舅舅的悉心照料,二人终于来到了徐州并很快降服了瘟神,也为从四方赶来的百姓治病收灾。人们为了纪念泰山奶奶功德,特意为她建立了殿堂。同样,曹山舅不仅护驾有功,他也为人憨厚,性格耿直,乐善好施,疾恶如仇。人们也不会忘记曹山舅,娘娘殿建成后,人们又建了曹山亭,里面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从此常年在山下一条上山的路口守护,严防妖魔上山搞破坏,并向人们讲述“做善得福,做不善遭殃,因果报应的道理,劝化世人回心向善”。
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顶,规模宏伟,气势不凡。大殿正前是香炉等设施,平日里是烟雾缭绕,香火鼎盛。大殿前端左右两方皆是配殿,大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气派,殿内的正方是三尊与真人大小相当的泰山奶奶的金色坐像,披着红色披风,挽着发髻,面目慈祥,和蔼可亲。泰山奶奶很灵验,人们也赋予了很多的美好传说,泰山奶奶心地很善良、富有同情心,只要你是诚心向她老人家祈祷、许愿,泰山奶奶多会帮你排忧解难,但是许愿后要是应验,不要忘记给泰山奶奶还愿。泰山奶奶喜欢美,还愿时除了要给老人献上五色水果,还要再给奶奶买束鲜花。
按照有庙就有庙会的常理,可以推断泰山庙会的形成应在奶奶庙建成之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为泰山庙会,也是庙会的正会,其后两天是偏会。这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几天。四邻八乡的善男信女都云集于此给泰山奶奶敬香磕头,乞求平安。而民间依然流传着“上山不拜曹山亭,泰山奶奶不知情”的说法。所以,来泰山要先拜山脚下的曹山亭。这也是徐州泰山文化的一大亮点。四面八方的敬香者纷纷来到泰山庙,朝拜“泰山奶奶”,以求多子、多福。逢会期间,敬香者不仅涉及所属六县(市)、五区,而且鲁南、豫东、皖北一带的善男信女都来此朝拜。这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精髓的深入人心,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渴求。
从山脚到山顶,蜿蜒的盘山小路的两边涌满了出售各色商品的小贩,不仅引的孩子们流连忘返,缠着父母要买,就连经历了风雨沧桑的老人们也是流连驻足~~~~~小贩们的吆喝声以及以及整个热闹的场面,构成了一副热火朝天的场面。远乡的人更是推车挑担‘携家带眷,争先恐后赶来。沿路两侧,各种零食摊点,紧紧相连,山脚下的松林布满帐篷,南北形成数条小巷,烟酒饭店,刀案相碰,乒乓作响,吆三喝四招徕顾客。
泰山庙会的盛况,民国初年徐州宿儒杨维周老先生,在其《泰山竹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纷纷俱作泰山行, 绿女红男尽出城。
更有何人夸远足,莘莘学子气峥嵘。
云龙山过人丛丛,泰岳危峰指顾中。
满路儿童齐拍手,欢然共说碧霞宫。
翩翩车马侈豪华,仆从追随说大家。
旷野苦无休息处,松林张幕试新茶。
扰扰纷纷闹市多,居然闹市在山坡。
更与空地人从居,男试其能女唱歌。
徐北文
正像欧洲人认为大神宙斯居住在奥林匹克山上一样,古代居住在中原的华夏人群也以为神住在山上,而最大的神就居住在最高的山上。在三面环山一面倚海的中原大地上,黄河、济水之间的居民众多的地区,最高大的山就数着泰山了。事实上,泰山原名大山,即最高大的山,随着人们眼界的扩大,知道它并非最大的山之后,才写做太山或泰山作为区别。《史记·封禅书》记载齐地奉祀的八神:天、地、兵、阴、阳、日、月、四时,其中天主在齐都临淄的天齐(即脐)渊,地主则在泰山梁父。说明泰山是大地之主神的居住地。
先秦古籍中尚没有“五岳”一词(《周礼》中虽有,但其书不可靠),约撰写于战国时代的《舜典》曾说舜按四季巡狩四岳,但没有指出“岳”的名字,惟一指出山名的只有“岱宗”。说舜在二月东巡时,“至于岱宗”,举行了焚柴的祭典。可见当时只把岱宗——泰山做为独尊的神山。为什么隆重祭祀泰山呢?《春秋公羊传》在僖公三十一年中说:“曷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乎天下者,唯泰山尔。河海润千里。”说黄河、东海能润千里,一般山川只能润百里,泰山的云雨则能润泽天下。古人往往把自然的力量人格化,泰山神曾被说成是天帝的孙子——天孙。后出的《历代神仙通鉴》又说他名赫天,是盘古的儿子。唐代封为天齐王,宋朝加封为天齐仁圣帝,元朝又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他的妻子,宋朝封为淑明后,并且生有五子一女。第三个儿子尤为民间信奉,称为“泰山三郎”。后唐明宗特封他为威雄大将军,宋朝封为炳灵公,又封其大哥为佑灵侯,二哥为惠灵侯,四弟据说出“家”信佛,封为静鉴大师,五弟为宣灵侯。但南朝《集异记》又有第七郎的故事。泰山神还有一女,据晋代《博物志》说她出嫁西海,当了西海神童的妻子。而《按神记》说泰山女嫁为河伯妇。据《列异传》所云,泰山神的外孙又当了天帝,当然是泰山神女的儿子了。关于泰山神的血亲宗系乃至姓名有种种不同的异说,这里不再举出。
泰山神的权力也很大,《公羊传》说他能兴云致雨于全天下。汉代《风俗通义》说:泰山尊为岱宗者,“岱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故为五岳之长。”更早在《白虎通义》中就说过:“王者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所以必于泰山者何?万物之始,交待之处也。”因此,泰山管阴阳交代,生死递嬗,所以历代帝王要上泰山封禅,向上天报告政绩。同时,《风俗通义》又有“岱宗上有金箧玉策,能知人年寿长短”的说法,《博物志》引《孝经援神契》也说:“泰山,天帝孙也,主召人魂。东方万物之始,故知人生命之长短。”泰山神是掌握人类生死大权的。汉代以来的许多文献都记载人死了魂灵要回到泰山。如“中国人死者,云魂归岱山”。(《后汉书·乌桓传》)刘桢赠曹丕诗也说:“常恐游岱宗,不复见故人。”已出土的东汉墓的镇墓券文,常有“生人属西长安,死属太山”的字样。南北朝佛教盛行后,印度民间传说中的地狱主神阎罗王的神话也被引进,并且和泰山治鬼的说法相结合。甚至翻译佛经时也用“泰山”来译“地狱”一词。如吴·支谦译的《八吉祥神咒经》就云:“泰山地狱。”泰山脚下的蒿里山也修起了十八层地狱庙,而且附近的一条河叫奈河,与中国佛教地狱中的河名相同。北京及各地的东岳庙都设有所谓七十五司(有的是七十二司)的审判亡魂的机构。更多的府县都在城隍庙中塑鬼判之像,民间说人死后先到当地城隍庙接受初审,然后递解于东岳大帝。更有人相信阎罗王也要受泰山神的管辖。
总之,泰山神的职能甚多,而且历代各有所侧重。上古时它是大地之主,兴云致雨,以利万物,人死后其灵魂要回归泰山。战国阴阳五行学说盛行,泰山成为帝王改朝换代、天下大治之后向上天报告成功的封禅之山。汉代以后又与印度地狱传说相结合,成为阴曹地府的最高主宰。作为天齐仁圣大帝的泰山之神,他的权威直到宋代初年一直非常稳固。不料想——半路里杀出了一个程咬金来,突然一位柔弱的女神出来后,不久就喧宾夺主,令善男信女真个有眼不识“泰山”,眼中只有一位碧霞元君了。
1、泰山奶奶庙的位置是山东枣庄孙郝村。其实就在泰山顶上。在孙郝村的中心位置有一座清漳桥,从清漳桥的东侧玄帝庙顺着东西街向东走。就可以看到碧霞祠,这就是奶奶庙。奶奶庙前有一棵古柏。这棵古柏,生物学家估算约有700年的树龄,据说也是相当有灵性的呢。
2、泰山的碧霞祠里有着传说非常灵验的泰山奶奶。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庙里一共有三位,一位是泰山奶奶,一位是眼光奶奶还有一位是送子娘娘。很多人来到碧霞祠就是为了来拜泰山奶奶。因为求她保平安是最灵验的。
3、泰山传说是盘古开天辟地后头颅的幻化,因此,中国人自古就崇拜泰山,所以认为这是很神圣的地方,在此修建庙宇。在泰山的九庙之中,最有名的就是泰山奶奶庙。因为建造的时间太久了,所以现在没有确切的建造时间,但是从唐朝开始,经过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直到今天。
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泰山庙神诞生日,又称祈嗣日,人们素有“四月十八,奶奶庙上祈娃娃”的说法。当时人们到奶奶庙烧香祭祀,领请泥娃娃,以祈求福禄双全,多子多孙。然后赶庙会,购物看演出,热闹非凡。
上世纪50年代,此项活动停止,现在个别地方有恢复趋势,例如山西祁县在近年重修泰山庙后,此活动即又兴起,也是当地影响最大的佛教活动。
泰山庙概述
泰山庙始建于何时已无考,明万历10年盐城知县杨瑞云重修。泰山庙原为四进级院房,入口处有八字墙,城门式的墙上书有“泰山庙”三个隶体大字;第二进为两层楼房;第三进是一座雄伟的古式建筑物枣飞檐楼,两边建有厢房数间;第四进为藏经楼。
1941年1月25日,新四军于皖南事变后在盐城重建军部,同年2月27日军部迁驻庙内。当年7月,日伪军发动对盐阜区第一次大“扫荡”,军部撤出,向阜宁县陈集区停翅港转移,泰山庙遭到敌机狂轰烂炸,破坏十分严重。至建国前夕,仅存遗址。
1985年5月,盐城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江苏省委决定,照原样重建,于次年10月建成并对外开放。
-泰山庙
是的,碧霞元君是以中国大陆华北地区为中心的山神信仰(道教),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
其道场是在中国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的泰安市。碧霞元君的影响力由山东省泰安市传播开来,历经上千年,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以后,对于中国北方地区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传说故事:
山上有座泰山寺,里面奉着碧霞元君殿,民间称之为泰山奶奶庙。 说起“奶奶庙”的来由还有段动人的传说,据说,很久以前,徐州一带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瘟疫,死了很多人。一些有钱有势的人,骑马坐轿的来到徐州六七百里地的东岳泰山,求东岳大帝为其保佑,而许多贫民百姓则没有盘缠钱只好在家坐以等死。
而东岳大帝之女,心地十分善良,也就是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当时年仅十五六岁,她得知这一情况,非常焦急,欲拯救处于水火中的灾民,决定自己独自前往徐州为更多的百姓消灾除害、解难。但家人考虑她年纪尚小且只身一人,放心不下,没能同意。这可急坏了小碧霞,此时曹舅爷知道后表示愿意护送泰山奶奶前往徐州。
经过长途艰辛跋涉及一路上舅舅的悉心照料,二人终于来到了徐州并很快降服了瘟神,也为从四方赶来的百姓治病收灾。人们为了纪念泰山奶奶的功德,特意为她建立了殿堂。同样,曹山舅不仅护驾有功,他也为人憨厚,性格耿直,乐善好施,疾恶如仇。
人们也不会忘记曹山舅,娘娘殿建成后,人们又建了曹山亭,里面端坐的是曹山舅的塑像,从此常年在山下一条上山的路口守护,严防妖魔上山搞破坏,并向人们讲述“做善得福,做不善遭殃,因果报应的道理,劝化世人回心向善”。泰山奶奶殿坐落在山顶,规模宏伟,气势不凡。大殿正前是香炉等设施,平日里是烟雾缭绕,香火鼎盛。
-碧霞元君
好像是一个传说,汉朝皇帝刘绣被王莽追杀时路过此地,眼看追兵将至,刘绣跪下请求塔岭山奶奶庇佑,说“如果能躲过此劫,将给塔岭山奶奶封号,并从修庙宇。”话刚刚说完,王莽军队马上向相反方向追去。于是,刘绣躲过了这次灾难,等到他登基大宝成为皇帝,于是就修建塔岭山奶奶庙。今天,传说民间中还保留有当时刘绣送的金黄锦旗和圣旨。
碧霞元君的来历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泰山奶奶
泰山奶奶选地方的时候,曾到过徂徕山一次,她发现太平顶周围有一片大荒地,长满各种各样的药材,还有各种花草,共三百多种。泰山奶奶很喜欢这个地方和这些花,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长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徕山赏花。
她来的时候,让人用小车推着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车辙印,这就是车辙山的来历。
她认为这些花虽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从泰山上领来一个和尚,让他在花坡为她养花养药,所以花坡旁还有个山,样子很象一个和尚的头顶,叫"和尚头"。
和尚就常年在这里为泰山奶奶浇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来了,和尚就向她提了几个问题,让他老人家想办法:第一,这里水不充足;第二,这里经常有牛来吃花。泰山奶奶根据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点了两个池,一个叫"上池",一个叫"下池",两池水供浇花用;在人们进山经常走过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来了两块石头,叫"夹牛石",如果牛到这里,就会被夹住。
第三年她又来了,坐在一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条和荆条缠一缠还继续穿。泰山奶奶觉得很可怜,觉得应该给老百姓点儿施舍,于是她把头上的簪子拔下一个说:"你变作一个锥子,为老百姓锥鞋。"
这簪子就变了个闪闪发光的锥山。她又让葛条和荆条围着锥山转了一圈,让老百姓补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见到了和尚,跟他说:"你的花养得不错,可还没达到我的要求。"
和尚说:"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个办法既要浇了花,又不能让它涝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来个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涝,它总是一点一滴地往下淌水浇花。它就是现在的"滴嗒泉"。
泰山奶奶后来又觉得每年都这样来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对和尚说:"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每年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几天?"
和尚说:"你让底下那些人给你修个观音楼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装成一个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给泰山奶奶盖个观音楼。老百姓就献石献料,在花坡上盖了个观音楼。
泰山奶奶觉得老百姓出了力,也应该酬谢酬谢,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个大缝,缝里有两个瓮,一个叫"米瓮",一个叫"面瓮",在这两个瓮里种庄稼,年年都大丰收。老百姓上山来拾柴,吃完了煎饼,用包煎饼的包袱从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后来,泰山奶奶邀了她身边的男女随从一起来看花。这样呢,上厕所就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现了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叫"三人不见面"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带着回去,可是没法拿。她的一个女随从就对她说:"你不是带着脸盆、镜子和梳头匣吗?咱把花装在梳头匣里不行吗?"
泰山奶奶说可以。打开梳头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个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带走了,觉得簪子没什么用,就随手丢下山去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一块很象簪子的石头。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