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为什么要送灯笼?

老人 0 82

中秋节为什么要送灯笼?,第1张

中秋节为什么要送灯笼
导读:中秋灯笼的寓意是幸福团圆。在古代,灯笼其主要作用是照明,也是幸福团圆的象征。一支民谣说出了它的喜庆色彩和功能,正月十五闹花灯,五月端午挂红灯,六月无风放天灯,七月十五莲花灯,八月十五玉兔灯,九九重阳孔明灯。在一些地区,中秋节做灯笼有添丁之意

中秋灯笼的寓意是幸福团圆。在古代,灯笼其主要作用是照明,也是幸福团圆的象征。一支民谣说出了它的喜庆色彩和功能,正月十五闹花灯,五月端午挂红灯,六月无风放天灯,七月十五莲花灯,八月十五玉兔灯,九九重阳孔明灯。

在一些地区,中秋节做灯笼有添丁之意。刚出嫁姑娘的娘家,会在中秋节这天给自己的姑娘送灯笼。这不仅是让自己的姑娘前途光明,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还有一层意思是希望姑娘能够为夫家不断添丁。因为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着人丁兴旺,连绵不绝。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新婚过年送灯笼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送宫灯是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幸福美满;送小灯笼是祝愿女儿孕期平安。女儿出嫁后的第一个冬天,母家怕女儿在婆家受冻,有送炭基、火盆、火炉等御寒用具给女儿、女婿的风俗。

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河南信阳一些地区在元宵节送灯给逝去的先人,以表达哀思和祝愿,是当地祭祀先人的一种传统习俗。

送灯的传说:

1、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2、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3、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4、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以上内容参考 -送灯

送冬秋,也叫“探冬秋”,是东莞特有的风俗。以前,每到八月初一这天,那些阿婆(外婆)、阿嫲(奶奶)、或者准阿婆、阿嫲都要到出嫁了的女儿家或没有同住在一起的儿子家送冬秋。

阿婆、阿嫲或者准阿婆阿嫲们早在几天前已经挽好了面,在八月初一这天,她们把发际拔得高高的,头发梳得油亮油亮的,眉毛修得细长细长的,穿上最体面的衣服,或挑着竹箩,或提着藤篮……风风火火地把莞邑城乡烘托出一片喜气洋洋的浓墨重彩。送冬秋,成了街巷中一道最靓丽最抢眼的独特景致。

“八月初一送冬秋”习俗的由来

相传,莞邑有张姓者,因得罪当朝欧姓国舅而瘁于非命。张家家徒四壁,子桂方、桂显兄弟二人年幼,张妻欲卖儿葬夫。遂携儿插草于市。惜多时无人问津。张妻只得含泪徒手挖坑葬夫。桂方、桂显二人誓报父仇,他们白天发奋读书、习武,晚上打着灯笼唱着儿歌游走于街巷之间,歌曰:“耍屋仔,耍屋儿,欧国舅,老贼头,你若出来同我斗,我磨快尖刀喉!”(耍屋仔、耍屋儿:打着灯笼的孩子)后桂方中得进士,桂显中了武举人,二人均在朝为官,并亲自为父报仇雪恨。一时传为佳话。后人遂将此事作语曰:“桂方死仔唔招市,倒灶淮山食死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方这样有出息的人,在运滞的时候放在街上卖也没有人要,医生倒霉起来开淮山这样平和的药材(给病人吃)也会吃死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莞人逐渐有了效仿张氏兄弟打灯笼游街巷之做法,祈求子女如张氏兄弟一样有出息。后渐渐演变为八月初一阿婆、阿嫲给孙辈送冬秋。从八月初一到八月十五,孙辈们打着阿婆、阿嫲送来的灯笼结队而行,场面异常壮观,人人竞相效仿,莞邑遂添此俗。

诚然,张氏兄弟的故事只是坊间的传说,但是东莞人在八月初一送冬秋这个习俗却一直流传至今。据说老东莞人在八月初一那天送冬秋从来都是十分隆重的。特别是女儿生了儿子,那可就大有讲究了!

“送冬秋”的习俗

原来生活水平不高送来的东西不多,一般有一双纸球、一对灯笼、一个宝塔,还有花生、菱角、芋头、番石榴。”每一样东西都有吉祥的寓意。例如纸球,我们通常叫‘球仔’,也就是‘求子’,希望女儿或者媳妇能生个儿子,番石榴多籽,也暗藏‘多子’的意思……”按照洪梅、望牛墩一带的风俗,没有生小孩之前,外婆是不到女儿家送冬秋的。要是外婆行动不方便或者去世了,则由舅舅代替送冬秋。

生孩子后的第一个“冬秋”叫“新冬秋”,送的非常隆重。 东西有颈钳(银项圈)、手轭(手镯)、脚轭(脚镯)、银鱼狮子(空心的银麒麟,大约半个手掌大小,里面放了银粒,摇起来“惺惺”作响,用银链拴在两头,小孩可以挂在胸前)、褛裙、背带、大被、细被、大裙、细裙、头巾(帽子)。铜铸的八仙在帽边上钉了一圈,帽子的正中钉了一块指甲大小的玉佩。还有六件衣裳:两件有里布的外衣,外衣是五幅齐襟的;另有一件白色的圆领内衣、一件背褡(有里布的背心)、一条长裤、一条内裤。

吃的东西有糖姜、一坛糖万寿果(万寿果:木瓜)、一埕米酒、还有活鸡、猪肉、鸭蛋、米、拜神烧酒。还要有一个红宝塔,红宝塔是外面漆了一层红油的陶罐,上面画了“石榴”、“富贵子”的花果图案,并写上“百子千孙”、“中秋佳境”、“长命百岁”。红宝塔里面装了芋头、花生、椂柚、菱角、鱼仔饼、柿子、香蕉、番石榴。另外还有一个纸宝塔,纸宝塔是白纸糊的,上面用彩色颜料画了八仙,这个纸宝塔是在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拿来拜八仙用的,拜完了八仙再拜月姑(月姑:嫦娥)。这个竹箩里还放着一把纸榔(榔:皇帝用的华盖),纸榔上画着八仙。当然了,两个灯笼仔和两个纸球又是必不可少的了……”

既有新冬秋,那么一定也有旧冬秋了。旧冬秋指的是孙子、孙女出生后的第二个或者以后的八月初一。送旧冬秋就简单多了,纸球、灯笼的数目要比孙子、孙女的数目多一个,另外再带点花生、芋头、水果就可以了。

如今的东莞,很多传统的繁琐习俗都不断地被简化。现在八月初一送冬秋的习俗更加简化得只剩下阿婆阿嫲买灯笼、买玩具甚至是一个红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