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二月送雁是什么意思

老人 0 75

闰二月送雁是什么意思,第1张

闰二月送雁是什么意思
导读:闰月送雁是为了祛瘟疫,给父母消灾。传说闰月是不吉利的月份,这个月里阎王会把老人的魂魄收走,因此会给父母送大雁,求一个吉利。相传,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来时,提斗里的小米早被饿急了的小鸟啄了个精光。看着空空的提斗,想到年迈的父母,姑娘

闰月送雁是为了祛瘟疫,给父母消灾。

传说闰月是不吉利的月份,这个月里阎王会把老人的魂魄收走,因此会给父母送大雁,求一个吉利。相传,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来时,提斗里的小米早被饿急了的小鸟啄了个精光。看着空空的提斗,想到年迈的父母,姑娘嚎啕大哭。

哭着哭着,姑娘就睡着了,睡梦中,隐隐约约觉得有个声音在叫她。睁眼一看,看到一对银灰色大雁飞到了她的提斗里,怎么赶也赶不走。姑娘是又惊又喜,莫非这是天意。

可等赶到村里,姑娘又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饥荒中,村里闹起了“瘟疫”。看到家中年迈的父母危在旦夕,姑娘忙把烹制好的雁汤雁肉给父母喂下。

腌肉细腻爽口,雁汤味道鲜美,不到半袋烟功夫,父母就醒了过来。善良的姑娘又把余下的汤肉,送给村中的乡亲们,第二天瘟疫即退。

从此以后,姑娘给父母送大雁祛瘟疫的故事就相继传开。每逢农历闰月年,出嫁的女儿都会在闰月的前一个月送大雁瞧娘家。

但大雁毕竟是珍禽,人们就用面制成大雁形状,借以闰月年求吉利、祛瘟疫,为父母消灾。

大雁馍的意思如下:

在亳州,有闺女回娘家“送大雁”的民俗,这种民俗的来历如何?在中国的历法上,农历把一年定为354天或355天,将所余的时间约每三年积累成一个月加在一年里,这样的年份叫“闰年”。这本来是一件正常的历法纪年,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却赋予了它不祥的内容。

把一般的年份叫做“平年”(寓意平安之年),把闰年叫做“滑年”(寓意“下滑之年”),认为这样的年份青年男女不宜婚嫁,闰年里长辈老人健康有碍等等。赶上闰年的二月初二,那更是老年人避而不及的日子。据传,农历二月初二老龙王升天,所以,二月初二又被称作“青龙节”,在龙王升天的时候,就会有老人随之升天(去世)。

据传,很久以前,在涡河两岸,每到二月初二,常有大雁落于此地,人们认为老年人的去世是大雁哀鸣呼唤所致,所以又有“五更闻雁叫,老人遭劫数”的说法。二月初二,青龙节,大雁落,老人有劫难,这就不能不让子女们为父母的健康操心担心,那么,如何才能为老人消灾避祸呢?

作为“父母小棉袄”之称的出嫁的女儿,想出了许许多多的方式方法,送红伞,送红袄,送布鞋,希望以此来保佑父母除凶去疾、祛瘟辟邪,祝福父母健康平安、福寿延年。起初,只在闰年二月二给父母“送雁馍”,后来变成每年都送了。二月二将至,新媳妇们、老媳妇们都开始忙活起来,纷纷为自己的父母准备蒸雁馍。

现在好了,集镇街头上有专门卖雁馍的,花上几块钱,买上一对,便可以为父母送上祝福了。“雁馍”,顾名思义,一种大雁形状的馍馍(馒头)。“大雁馍”,不仅是人们难得的美餐,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物象,它给人们带来美的艺术享受,传达了当地人们的生存智慧。借助于“大雁馍”,人们品味到了人间浓浓的温馨、幸福、和谐……

闰年闰月为什么要给父母送雁子馍?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嵩山南麓有一个姑娘,非常孝顺。在一个闰月年里,中原大地闹饥荒。一天,她想到,平常年景里年迈的父母还吃不饱,今年多出一个月,不定他们会饿成什么样?想到此,外嫁的她就把自家仅有的一点小米,搜罗了搜罗,装进一个小提斗里,翻山越岭去探望年迈的双亲。

路上,姑娘一不小心跌落山崖。醒来时,提斗里的小米早被饿急了的小鸟啄了个精光。看着空空的提斗,想到年迈的父母,姑娘嚎啕大哭。哭着哭着,姑娘就睡着了,睡梦中,隐隐约约觉得有个声音在叫她。睁眼一看,看到一对银灰色大雁飞到了她的提斗里,怎么赶也赶不走。姑娘是又惊又喜,莫非这是天意!

可等赶到村里,姑娘又发现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饥荒中,村里闹起了“瘟疫”。看到家中年迈的父母危在旦夕,姑娘忙把烹制好的雁汤雁肉给父母喂下。雁肉细腻爽口,雁汤味道鲜美,不到半袋烟功夫,父母就醒了过来。善良的姑娘又把余下的汤肉,送给村中的乡亲们,第二天瘟疫即退。

从此以后,姑娘给父母送大雁祛瘟疫的故事就相继传开。每逢农历闰月年,出嫁的女儿都会在闰月的前一个月送大雁瞧娘家。但大雁毕竟是珍禽,人们就用面制成大雁形状,借以闰月年求吉利、祛瘟疫,为父母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