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4岁的男孩特爱哭,特黏妈妈是因为妈妈经常一个人带孩子造成的。孩子小接触到的人少,让他一遇到陌生人就害怕恐惧,然后别人逗他,他就会大哭还让妈妈抱。现在妈妈该领着孩子去孩子多的地方,如公园,游乐场,超市……多让孩子接触同年龄的小孩,和他们多交流
4岁的男孩特爱哭,特黏妈妈是因为妈妈经常一个人带孩子造成的。孩子小接触到的人少,让他一遇到陌生人就害怕恐惧,然后别人逗他,他就会大哭还让妈妈抱。现在妈妈该领着孩子去孩子多的地方,如公园,游乐场,超市……多让孩子接触同年龄的小孩,和他们多交流,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不再只关注父母了。
你好,在这个年龄,这是非常正常的情况,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这种情况会好转。但是平时需要注意带孩子多与外人接触,鼓励他参与同龄海子的活动。这样才能使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有更多接触,部分转移他的注意力。
首先做好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多讲故事,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同时鼓励孩子把故事讲给别人听,以培养他的勇气和表达能力。教宝宝认一些简单的字词、数字和图象等,为入园打下一些基础,使孩子面对老师的提问不会感到太害怕。多让孩子与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玩耍,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他到儿童娱乐城,多接触一些陌生小朋友。告诉他幼儿园的小朋友更多,那里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从而引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了解幼儿园提出的有关教育孩子的具体要求,培养孩子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给孩子安排与幼儿园相应的作息时间,缩短家庭与幼儿园生活、卫生习惯方面的距离,使孩子对幼儿园有一定的间接经验。
然后鼓励宝宝多交朋友。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对于孩子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有朋友的陪伴,他就不会对大人离开身边的事情念念不忘了。因此平时可以邀请其他的小朋友和其家长到家中来玩,以促进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有条件的单位会安排“幼儿园班车”,帮助接送本单位幼儿。这样的机会更好,孩子们能够结伴上幼儿园,高高兴兴、热热闹闹,谁也不会感到孤独。
最后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不管天气冷热、刮风下雨,都要坚持按时送孩子上幼儿园。如果经常强调客观原因不去幼儿园,会养成孩子怯懦、娇气、任性和自由散漫的不良习惯。这些行为一旦形成,就很难根除。它不仅会影响孩子上幼儿园的积极性,而且对其性格也会产生不利影响。长大以后,他会把这些不良习惯不自觉地带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因此,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的纪律性,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孩子整天粘着妈妈,其实就是因为全程参与辛苦劳累地带着孩子的人是妈妈,所以才会出现孩子爱粘着妈妈的现象。
我家孩子小的时候也总是爱粘着我,我希望孩子爸爸一起照顾孩子的时候,孩子爸直接说妈妈有乳汁可以哄孩子,等孩子3、4岁时再带着孩子去钓鱼;
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我又提醒孩子爸一起记得带着孩子一起出门玩,带他去钓鱼,孩子爸说那些一起坐着聊天的人有很多都抽烟,不适合带着孩子一起在那儿吸二手烟,去钓鱼又有太多的蚊虫叮咬,更加不适合带孩子去;
孩子读一年级的时候,我希望孩子爸一起分担陪孩子做作业的任务,孩子爸说我更会辅导,我辅导会对孩子更好。
孩子出生之后夜里都是和我起睡,他不粘我粘着谁去?其实,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大人有关系,怎样才能更好地消除孩子的分离焦虑呢?
我们大人都知道朋友多了路好走,其实小宝贝也是一样的。当孩子从小就愿意多接触其他人时,尽管将来要自己独自面对一个人的孤单,他也可以勇敢的面对。
要是孩子一直只接触少量的人或者一个人时,当带他的人离开他的周围时,他会觉得焦躁不安,他可能认为被抛弃了。我们要鼓励孩子从小多接触其他人,并且告诉孩子,和其他人起做朋友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在乡下工作了十几年,我接触的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很多时候当大人把孩子送到活运室时,如果遇到孩子有哭鼻子、闹情绪的情况,大人总是趁着孩子的不注意而偷偷摸摸离开,其实这更加加重了孩子的分离焦虑感。他会认为家里人把他送到幼儿园是一种受罪,因为家里人带在身边。
有些父母又或者亲人不得不出门去干活儿时,The孩子会闹情绪,但是当父母也要和孩子打招呼,告诉孩子自己离开了,并告诉确切的归途时间,这会让孩子的归属感得到满足,也就不会让孩子感到家人的离开是“抛弃”、“不要我了”……
孩子爱粘着妈妈,说到底还是夫妻之间、家庭之间对养育孩子工作的分工不合理,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只追着一个人跑的现象。
我先来分享我自己的故事:
我的儿子今年2岁,很懂事,因为我和先生都在上班,而我也是一位周末妈妈,因为工作地方离家比较远,只有周末的时间才跟儿子见面互动,先生还好,晚上下班都会回家带孩子。
我们上班的时候,儿子很乖,乖乖跟奶奶吃饭睡觉,谁问起他爸爸妈妈呢,他会说爸爸妈妈去上班,我乖乖跟奶奶在家。
但是,只要我周末回家,带他的时候,他就会变得特别的粘我,做什么都要妈妈陪,就算不小心摔倒了,都会哭着喊妈妈抱。
其实刚开始,我真的觉得自己太不耐烦了,儿子整天叫妈妈、妈妈的,我真的要被烦死了。
到后来,婆婆说,你没有在家的时候,孩子很乖,因为孩子想跟你在一起,所以就会粘着你的!
我想想也是,也看了一些 育儿 书, 其实孩子正在寻求的是一种安全感 。
许多妈妈,可能也跟我一样很困惑,特别是全职妈妈,平时忙着家务料理孩子已经很累了,面对身边一个粘人的孩子,说实话,肯定会非常不耐烦。
1 给孩子更多的拥抱,告诉他妈妈一直很爱他。 平时我很不吝啬对孩子的拥抱,因为爱他就要多抱他,让他感受妈妈怀抱的温暖。
2 及时回应他,让他知道到妈妈一直都在。 孩子叫妈妈的时候,妈妈要及时回应,让孩子知道妈妈一直在他的身边,陪伴他。
3 多鼓励孩子,转移注意力。 爱孩子,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妈妈要做的就是多鼓励孩子,一起看书学习,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你的陪伴,他不断去领略其他的美好。
孩子是我们最好的礼物,他们的到来是给我们开心的,妈妈要用心回应孩子,认真的告诉他,你喊妈妈的时候,妈妈一直都在。
早上好,5岁的先宝妈妈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我家先宝也是从出生开始就是我一个人亲自带他的,早期会有这种现象,在我们老家这边,这种现象叫做“认生”,就是除了妈妈以外的任何人,孩子都不要!但孩子慢慢长大,接触外界的人和事物多了,有了小伙伴一起玩耍,就慢慢好了,我来分享一下,我是怎么帮助我家先宝度过这段时期的!
1、心理方面!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于妈妈有一种特别的依恋心理,这是属于正常的现象,因为刚来到这个世界,只对妈妈的气味,妈妈的声音熟悉,所以有一种安全性依恋心理!那么,宝妈们需要做的事情就是,爸爸或是爷爷奶奶,经常和孩子互动,和妈妈一起带孩子去公园或是广场活动啊,遛弯啊,晒太阳啊,这样孩子就会慢慢的接纳其他家人一起照顾他!
2、照顾孩子分工问题!如果只是妈妈一人亲带的宝宝,都会任何事情只要妈妈一人参与,别的家人参与宝宝就会不开心,发脾气,那么,从小开始,照顾孩子就要分工合作,比如白天妈妈可以陪孩子吃饭,玩耍,洗澡由爸爸来陪伴,爷爷奶奶可以带孩子出去玩耍,这样形成了一个固定模式,孩子就有了一个习惯,才不会过分的依恋妈妈,也可以减轻宝妈的负担,一家人共同抚育孩子!
3、小伙伴的陪伴!小孩子是特别喜欢玩的,尤其遇到新鲜的事物,特别喜欢和人分享,可以在孩子早期,经常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一起玩耍 ,宝妈们一起把宝贝带出去,一起做 游戏 ,一起去游玩,这样孩子的注意力被转移了,又让孩子学会了如何与别的小朋友交往,学会分享与帮助,孩子就不会过分的依恋妈妈!
我觉得这也不只是孩子的问题!
就拿我家来说,我女儿从出生都是我一个人带,因为孩子爸爸每天上班,宝宝白天接触的人都只我。有时候看起来孩子比较粘我,但只要爸爸下班回来,她就开始粘她爸爸,因为爸爸喜欢逗她玩,喜欢跟她做 游戏 ,所以她觉得跟爸爸在一起很有趣。
而白天跟我在一起,我除了要照顾她,还要做家里的一切家务,而她就只能一个人在一边玩,她会觉得很无趣,自然她就会比较粘她爸爸一点。
礼拜天我们一起出去玩也是同样的,什么事都找她爸爸,不会粘我。
如果是我单独带她出去玩的话,遇到一点小问题,她也会跑过来找我。那我就会跟她讲:这是你跟小朋友之间的问题,你需要自己去解决,你自己去跟小朋友商量!时间久了她就会学会自己处理一些小麻烦。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小事情,她现在两岁半,比如自己脱裤裤尿尿、自己穿裤裤、自己洗手、自己刷牙,这些她自己的简单的小事情她已经能自己解决了。
这些都跟大人的教育方式有关,所以父母不要担心宝宝会做错事情,会做不好事情,只有你放开手,他们才会成长。如果什么事情大人都帮他们做好,那他们都永远只会依附于别人,遇到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一旦离开大人就举足无措,所以才会那么粘人!
孩子整天要粘着妈妈,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妈妈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亲子关系的这方面来看待这个问题。
整天喊着要妈妈,一般出现这样的问题,都是没有建立良好亲子关系,孩子缺乏安全感,这是妈妈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
很多妈妈对安全感的误解太大,要么就认为“出生就锻炼独立性”,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要么就认为“安全感就是寸步不离、有求必应”,把孩子养成黏人的小霸王。
安全感并不是寸步不离,也不是有求必应,相反,有规矩、有边界的孩子才最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并能接受妈妈短暂的离开。
规律的生活作息会帮助宝宝形成安全感。婴儿很讨厌总是变来变去,有了每天的日常生活作息,宝宝就能预测什么事情会发生,知道几点应该做什么,这就是孩子最早安全感的来源。越是进食、睡眠毫无规律的宝宝,越爱哭闹。
刚出生的宝宝,他们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困了,饿了,尿布要换了。
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就是这样建立的,宝宝也有了最初的安全感。
如果这种安全没有建立,就会出现只要妈妈一离开,孩子就着急找妈妈,要妈妈。
以上回答,希望对你有启发哟!
孩子整天黏着妈妈,那妈妈是怎么样的状态呢?这,很关键。
妈妈是非常开心的和孩子互动,陪孩子一起 游戏 、玩耍,还是皱着眉头,
相信,有以上情况的妈妈们,真的不少,我们就来说说,孩子为什么总是黏妈妈呢?
这个要以3岁为界。3岁以内的孩子,黏妈妈是有其合理性的。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 “幼儿的最初的焦虑莫过于他感到将会失去他所爱的人。 ”所以你才会觉得孩子黏人。
孩子把妈妈当成自己的安全基地,一旦受挫就需要找到妈妈寻求安慰。有研究表明,幼儿会每隔几分钟就会寻找妈妈,看到妈妈在身边就会继续玩。
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孩子根本不需要妈妈在身边也能玩得很好,有的则不行,他需要在妈妈的注视与陪伴下活动,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返回“安全基地”。
如果过了3岁,孩子还表现得非常黏妈妈,往往是有这样的原因
大家可以看一下,是否会存在这样的情况。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1、与孩子约定,切忌一把推开
有些妈妈对这么黏人的孩子很是抵触,当孩子再一次来找时,往往会强硬的拒绝,或者是粗暴的推开,这种做法不仅解决不了黏人的问题,还会引起孩子情绪,更加强化的黏人的问题。
我们可以和这样的孩子有个约定,平时能满足的就满足,如果需要离开,记得跟孩子说一声,妈妈有什么事要忙一会,你可以先自己玩,旁边再放个计时的沙漏, 告诉他,如果沙漏完了,妈妈就可以回到他的身边。
沙漏有10、15、30分钟不等的,用这个来提醒孩子,妈妈这个时间前就会返回,会让孩子有期待。
2、养成及时回应的习惯
如果孩子寻找妈妈,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刻回应,告诉孩子,“宝贝,我在这里。”及时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得到妈妈就在旁边 ,没有走远,这样有助于他愿意等待妈妈完成手里的事情,回到身边。
3、玩喜欢玩的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玩自己感兴趣的玩具时,孩子的注意力是能集中一段不小的时间的。这个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做些家务,忙些事情,也可以获得休息。
4、千万不要做偷偷跑路的妈妈
这就是上文所说的,妈妈会无缘无故的消失。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经常会突然就不见了(实际上是上班去了,出门去了),这让他感觉到害怕。所以需要看紧妈妈,免得一不小心“妈妈又丢了”。
解决的方法,就是主动的跟孩子说, 妈妈要去上班,来,亲亲妈妈说再见。
刚开始孩子会哭会不适应,但再多几次,孩子发现妈妈总是这个时候出门,再在下午或者晚上某个时间出现,这就让他逐步习惯了妈妈的这种节奏。
所以,切忌怕孩子哭闹,选择偷偷遛去上班,否则的话,孩子的黏人表现会更加频繁。
5、平时多玩这个 游戏 :躲猫猫和捉迷藏 游戏
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 游戏 了,对于孩子来说,这种 游戏 可以让他体会“妈妈不见了”和“妈妈又出现了”这种感觉,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玩躲猫猫真是非常好的锻炼,让他喜欢这种感觉,再大些之后,还可以玩捉迷藏 游戏 ,这两种 游戏 对空间感的训练,对物体的感受都有很大帮助,也是对未来妈妈离开一段时间的一种预演。
孩子会心安的等待着,就像躲猫猫时躲起来的感觉一样。
6、黏人往往跟安全感缺乏有关
很多妈妈也会说孩子缺乏安全感,但什么是安全感?一时间可能也说不清楚。那么,安全感是什么呢?
安全感,实际上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从照顾和保护他的人那里获取的感受,他是安全的,是被保护的。
如果我们陪伴孩子少,孩子的安全感就会缺乏,越缺乏孩子就会越去寻找。于是就会出现孩子被妈妈批评,越被妈妈骂越扑过来找妈妈的原因了。
所以,多多陪伴孩子,陪着做亲子共读,玩亲子 游戏 ,多些身体接触,比如拥抱、抚摸等等,都对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很有好处。
那么,对于黏人的孩子,你知道要怎么做了吗?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来说这个问题。其实,孩子黏妈妈,看似是孩子和妈妈的关系问题,其实与其它养育人的“不出力”或者“帮倒忙”有很大关系!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睡觉和去陌生地方的时候会习惯性的要妈妈。
当孩子生病和受到委屈时,也会更加黏妈妈。
以上两种情况共同点都是孩子心理感到脆弱,需要妈妈给予安全感。
也就是说,孩子需要妈妈,其实多数时候是需要妈妈给予他们的安全感。特别是母乳宝宝,从小和妈妈建立了非常好的 情感 联系,所以会对妈妈非常的依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需要自己独立完成的事情越来越多,从心理和生理上也会逐渐降低对妈妈的依赖。
在孩子大些后,妈妈也需要去做更多的事,从而可能需要家里老人或者保姆来照看孩子。
这时候,如何来降低孩子黏妈妈这种情况呢?
此外,最重要的是家庭中其它成员要避免一些不正确的语言给孩子造成焦虑和不安。
比如说妈妈不要你啊,妈妈不喜欢你啊,妈妈带弟弟(妹妹)等等这样的话。
这些话除了给孩子制造不安,让孩子更加不愿意让妈妈离开自己的视线外,其它一无是处!
综上所述,孩子黏母亲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这种依赖会逐渐减轻。只要家人做到正确引导,孩子们都可以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形成独立的人格!
家长们不必焦虑,更不必因此去责怪孩子或者妈妈,做到顺其自然,不做错误引导就好!
家里老年人或保姆帮忙照看孩子,都会反应一个奇怪的现象:妈妈不在的时候,孩子很听话乖巧。妈妈一出现,孩子就会表现很差,总是闹人,娇气,黏黏糊糊的。
有时候妈妈工作了一天,看孩子这么黏人,是既幸福也自责,是不是因为自己哪个地方没做好,所以孩子才这样了?妈妈们先不要自责,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孩子会如此黏妈妈呢?
1 孩子在心理上也有分娩期
孩子出生后,只是从身体上与妈妈分开了,但3岁前的孩子没有和妈妈心理分娩,就如同身体分娩一样,孩子有一个过程,与妈妈心理分娩。 0-3岁是一个漫长的分娩期,如果中途分开,孩子没有适应,或方法不对,反而会让孩子更加黏妈妈。
在这个阶段,如果妈妈因为工作或其它原因,不得不离开,孩子也应该得到呵护,而不是让他过早学会独自坚强。
孩子黏妈妈是天经地义、没有错的,只要是妈妈扶养的孩子,全世界的孩子都会黏妈妈。如果孩子一点儿也不黏妈妈,那么妈妈才需要担心哈。
在心理分娩期,妈妈们解决宝宝黏人最好的办法是主动陪伴。
2孩子没有安全感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安全感是妈妈给予的。
如果我们的小宝宝是一部手机,安全感就是电力,那么妈妈就是电源,宝宝只有在妈妈这里充满了电,才能很好地面对一天因和妈妈分离带来的恐惧和不安。当妈妈回来后,因为宝宝的电力消耗殆尽了,必然想要从妈妈那里获得电力,所以就会变得黏妈妈。
所以解决的办法还是妈妈主动、高质量的陪伴。
3因为绝对信任妈妈
随着孩子长大,约束,禁止他们的东西越来越多,人是个多面体,有本真的一面,也有约束的一面。因为对妈妈的绝对信任,所以孩子会把本真的一面展现给妈妈,最常见的就是在妈妈面前“不听话”。
4为了证明妈妈爱自己
所以会出现一个现象,如果妈妈不在家,回来后孩子越是黏,而越是黏妈妈,也证明孩子越是需要妈妈的爱。 而孩子一些哭闹,无理取闹的表现,无非就是证明妈妈很爱我。
孩子要妈妈、黏妈妈,是本性,是信任妈妈,爱妈妈和需要妈妈爱的表现 。虽然能理解妈妈们也想拥有自己的空间,但孩子需要你温柔而坚定不移的母爱的滋养,他们比所有的动物都娇气,需要妈妈们花费大量的经历来呵护,宝宝的身心在妈妈的呵护下,才能 健康 茁壮成长。
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充电”的要求,给他们多的亲亲,多的抱抱,多的陪伴吧!
孩子整天黏着妈妈是孩子的问题吗?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孩子小的时候,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是特别的粘妈妈,那是因为妈妈是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所以孩子爱黏着妈妈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孩子并没有问题,这是一种亲子的依恋关系。
首先妈妈十月怀胎生下宝宝,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系是有先天基础的,孩子在6个月至两岁之间,对养育者会有明显的依恋行为,而这个阶段和孩子日夜在一起的,通常都是母亲。
有的宝宝在被别的看护者看护的时候,都表现得很乖,只要看到妈妈就可能会哭闹,发脾气,其实这些行为也是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告诉妈妈需要妈妈的关怀和陪伴。而这种行为和表现也说明妈妈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孩子所有的坏情绪都可以肆无忌惮的在妈妈这里释放。
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依恋 情感 ,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对孩子将来 社会 的适应性交往技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作为母亲,在面对粘人的孩子的时候,要和宝宝站在统一战线,告诉其他的家人,孩子黏着妈妈是很正常的,孩子没有做错什么,不应该批评和指责孩子。并且要时常的告诉孩子,妈妈会一直陪着你,妈妈会一直爱你,给孩子明确的安全感。
越是这样的孩子越是要送幼儿园,父母要经常带孩子和小朋友一起玩,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说话多表达。孩子还小一定要改变孩子不喜欢和别人相处的习惯。一开始孩子去幼儿园肯定会不习惯,会哭闹,家长一定要坚持,孩子会慢慢适应的。
最近这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小叶子特别“腻歪”,总是嚷嚷着要抱要陪,尤其是晚上:
她要睡的时候,我和她爸(至少其一,有时是俩)必须在旁边,如果不看手机、好好陪了抱了、摸摸背什么的,就能秒睡,不然能一直和你絮叨拉锯。
以前还没这么明显,我是在小叶子5岁后,发现她对“求抱抱”、“妈妈,你陪我嘛”的表达特别多,一开始我还反思,是不是工作比较忙少陪了、孩子安全感不够、或者家有老二闹的?
但真不是啊:现在她上不了幼儿园,我俩不但每天都在一块儿,我还会专门花一下午甚至一晚上陪她,比陪弟弟的时间多得多, 不存在缺乏安全感的情况 ,她独立分房睡,也有两年了。
真正让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个抱抱、或是一句“陪陪”的问题,是前两天老公的话:
他哄睡失败后,见到我和孩子又亲又抱特别“腻歪”,就感慨了一句,“你俩凑一起太好了,大赖抱小赖,你姑娘简直和你一个样!”
我一琢磨,哎,好像是哎,我也喜欢睡前拉着老公抱抱、聊聊天,如果他嗯啊嗯啊的敷衍我,或是一边看手机一边和我聊,我就容易不满……
这其实是因为, “抱抱”、“陪陪”,都是我和孩子的“爱的语言” :当我们被好好的抱了、专心的陪了,我们会感觉到被爱,并因此心满意足!反之,可能对方为了做了很多,但总感觉少了点啥。
美国心理学者Gary Chapman博士,有个著名的“ 爱的5种语言 ”理论,以前更多被应用于夫妻相处,而他说,其实孩子,也有这5种语言:
1、身体的接触——亲吻、拥抱、拍拍背、肩膀、手臂;
2、肯定的言词——发掘并在言辞中肯定孩子所做的事情;
3、精心的时刻——付出个人时间,专门和孩子在一起,“专注于此时此刻”;
4、服务的行动——为孩子做一点事,换尿布、做饭、准备生活用品……
5、接受礼物——送给孩子能够表达出“我很爱你”、“我很在乎你”的礼物。
Gary博士说,表达孩子的“爱语”,相当于能把孩子的情绪盒子“填满爱”, 当孩子觉得被爱时,施行管教与训练,比在他的“情绪盒子”接近真空时,要容易得太多了。
回想我和孩子相处的细节,还真是这么回事:
现在每天下午弟弟睡了的时候,都是我和小叶子的独处时间,我会陪她玩、陪她学习,她感受都挺好,当中就算是有“批评”或者一些挑战的学习内容,基本也能和谐度过。
但之前有一天我很忙,这边孩子叫我陪画画,那边合作方一直找我,挺紧急的事儿,我只好陪一会儿、再回复一下微信,断断续续了好多次。
小叶子先是一遍遍的叫我,“妈妈,快点”,“妈妈,你还画不画了”,后来,直接阴转雷暴,怒了……
那天我最终是放下了手机,但我俩的关系、家里的氛围因为这么个插曲,一下子变得很差:
陪她简直各种不顺,尤其是“学习的内容”,小叶子很抗拒,认识的单词故意说不认识、数学也一概说不会,明显 故意和我唱反调“报复” 上了
这事儿很容易给孩子扣帽子,“都陪你那么久了,怎么那么不懂事呢?我也有自己的事儿啊”但情绪的产生,其实有时就只是这么个简单的原因:
我破坏掉了“ 精心的时刻 ”——小叶子的另一个爱的语言。
她希望在属于我们俩的专属时间里,我能心无旁骛,而我当时三心二意的样子,完全跑偏了, 她感觉不到我的爱,所以才愤怒 。
这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爱的5种语言”的重要性的初衷:
除了能帮助孩子用他们想要的方式感觉到“被爱”,也能 让孩子在生命的每个层面里,都对父母的引导更有“回应 ”,其实这种正向的回应,某程度上,就是咱常说的,“听话”。
这里并不是机械的让孩子听自己的,而是说 有很多好方法我们用不出 ,并不是方法的错,而是 和孩子的关系没建立好 。
如果一个孩子的“爱的语言”是“身体的接触”,我们却一直在做“服务的行动”,起早贪黑的忙这忙那顾不上给孩子一个拥抱,她是没办法那么深刻地理解——妈妈是爱我的。
我也想起了我自己爱的语言,有 肯定的言词、身体的接触、精心的时刻 ,然而我老公的,却是“服务的行动”,他周末喜欢买菜做饭,觉得能帮我节省这块的时间,然而我其实宁愿点个外卖,多点时间我们聊聊天。
——孩子也一样, “爱的语言”的识别与给予,就相当于在调频 ,你想多听音乐,却总在放“交通广播”,这怎么行嘛!
那我们该怎么识别孩子的“爱的语言”呢?
Gary博士说, 通常孩子5岁起,就已经形成自己的“爱的语言了” ,我们可以从孩子0岁起,就尽量每种“语言”都给一些, 让孩子能通过各种形式感受到爱 ,不过孩子多多少少,还是会有自己的排序。
大家不妨参考这几个办法:
1
观察孩子如何向你表达爱
像我家小叶子特别喜欢我的时候,很爱“抱抱我”、陪着我,很明显,她的两个主要的爱的语言是“ 身体的接触 ”和“ 精心的时刻 ”,肯定的言辞、礼物、服务的行动也有,比如说“妈妈我爱你”、帮我提东西、送我她的画。
2
观察孩子如何向别人表达爱
比如孩子特别喜欢她的好朋友,她通常会怎么表示呢?抱抱?邀请朋友来家里玩?送礼物、分享礼物给朋友?夸朋友或者帮朋友做点事儿?
孩子又会怎么表达对喜欢的老师的“爱”呢?
3
听听孩子最常要求什么
如果孩子不断地要求你评论她做的事儿,比如“我的画怎么样啊?”“我的作业写的好不好?”“我的衣服好看吗?”那就很可能是 “肯定的言辞” 。
4
注意孩子最常抱怨什么
如果孩子经常抱怨“你已经好久没陪我一起玩了”、“你已经好久没带我去公园了”,这就是在表达对“精心时刻”的需要。
像我家小叶子说,“妈妈,你一天都没有抱我了!”也很明显是“身体的接触”,才一天啊
也有一些孩子很难受父母总是要求什么都自己做,特别渴望爸爸妈妈来帮忙,那并不一定是孩子想偷懒,而只是他们在渴望, 请表达我的爱的语言 ——服务的行动。
5
给孩子二选一的机会
这也是个好方法,可以引导孩子在两种爱之语中做出选择,连续几周之后,大概能发现一些规律,比如:
“我今天晚上有空,我们可以一起去散步,或者我也可以给你做顿你爱吃的饭”(精心时刻vs服务的行动)。
“你是想让爸爸跟你一起玩举高高呢,还是想爸爸给你读个故事?”(身体的接触vs精心时刻)
“现在,你比较喜欢玩‘我喜欢你,因为……’的 游戏 呢,还是要我替你把玩坏的玩具修好?”(肯定的言辞vs服务的行动)
无论孩子的爱的语言是什么, 表达所有五种语言,都是必要的 ,而拥有多种爱的语言的孩子,也是幸福的,因为她会更容易感觉到被爱,也更有爱人的能力。
现在每天和小叶子认真的抱一抱、陪她时全然在当下、时不时说些鼓励的话、送送小礼物,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滋养。
平时咱太容易盯着孩子的问题了,其实日常给对了爱、亲子关系顺了,很多问题,真就不是事儿呀:)
—END—
作者:吉吉。 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3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