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纪大了要不要送去养老院?

妈妈 0 38

父母年纪大了要不要送去养老院?,第1张

父母年纪大了要不要送去养老院
导读:我们父母的生活。 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是在相亲时认识的。没有感情基础,但是离婚率非常低。 他们对彼此感觉不太好,但他们认为有孩子应该为他们过上自己的生活。因此,即使他们的性格不同,即使他们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他们仍然愿意麻木地坚持,以便给他们

我们父母的生活。 我们这一代父母大多是在相亲时认识的。没有感情基础,但是离婚率非常低。 他们对彼此感觉不太好,但他们认为有孩子应该为他们过上自己的生活。因此,即使他们的性格不同,即使他们的婚姻早已名存实亡,他们仍然愿意麻木地坚持,以便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 我想我们都听过父母说“如果不是为了孩子”和“都是为了孩子”这样的话。 是。

我们许多人是在牺牲父母幸福的情况下长大的。 我们的父母努力工作,挣钱不是为了给自己买一件新衣服,而是为了给他们的孩子更好的生活,送他们去最好的学校。他们不会一起谈论爱情。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孩子。当他们的孩子长大,他们的孙子孙女。孙子长大后,他们也会变老。 在这个时候,他们对我们毫无用处,我们应该把他送到养老院吗?

他们的一生和我们的5到10年。 他们一生都在为他们的孩子活着。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很脏。他们认为我们不脏,即使你拉了臭屎,她也要观察半天看有没有蛔虫。当你不能吃东西时,她一口一口地喂你。当你不能走路时,她总是帮助你。她宁愿不吃自己也不愿饿死你。她像喂鸟一样喂你,养育你,甚至你的孩子。

用她的一生。 现在他们老了,已经成了孩子。他们可能需要你照顾5到10年。 因此,我们认为疗养院很好,我的工作很忙,不被允许,我想追求我的梦想,我也有我自己的生活,我也有孩子,因为所有这些原因,我想被店主切断,送她去疗养院,带些钱来送。

有时候,我真的希望我父母的爱不要那么伟大。伟人完全忘记了自己。我不知道其他人对送父母去养老院有什么看法,但我总是持有异议。因为养老院能给老年人很多便利,他们唯一不能给予的是爱和关爱。此外,几个父母真的很想去养老院。

然而,我担心我是无用的,会给我的孩子增加更多的负担。一旦你的父母知道你不想陪他到死,而是打算送他去养老院,他的心应该是悲伤和无助的。 这无疑是对父母最大的情感伤害。 他们生下了我们,养育了我们。他们老的时候我们照顾他们。这是最好的反馈和爱。以上均为个人观点。

我们是这样的看待送父母去养老院的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值得提倡。现在的家庭模式已经改变了,不再像很久之前很多的人住在一起。现在的家庭模式就是结完婚之后都会和自己的父母分开住,这样就会造成自己的父母老了之后没有人进行管。不管是因为自己工作比较忙的原因,还是因为离家远的原因。都会让父母处于一个没有人照顾的状态,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选择将父母送去了俺老院的这种行为。小编认为这种行为还是值得提倡的,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仔细的说一说。在很多人看来,将父母送去养老院的这种行为是非常的不幸顺的行为。但是现在这个时代变化了,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思维,可以这样去看养老院里有。专门儿的医护人员进行看管,而且还有一些其他的大爷,大奶们可以跟父母聊天儿。都是他们同个年纪的,说起话来也是有很多的共同话题。而且很多的父母都认为跟孩子一起居住非常的不方便。毕竟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很多人将父母送去养老院的这种行为在一些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比较的常见,但对于一些比,较落后的城市来说,他们对这种行为就非常的排斥。毕竟思想没有上升到这个层次,让他们理解他们也不会理解的。如果将父母跟我们一起居住,我们在上班的时候只有他们两个人,而且住在楼上。他们去楼下玩耍也是。不知道。如果在老家的话,他们还可以去大街上。和别人聊天,而且那些人都是他们认识的,了解的。也不会感觉到非常的枯燥无味。以上就是我个人的看法和意见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仔细的看一看,对于大家来说,对于父母的善良还是有非常大的好处。

中国人的观念里,尤其是上一辈人的观念里,养儿就是用来防老的,还必须是儿子才行,因为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只有儿子才能够养老送终。

若要是将老人送到养老院里,就终会有人隐晦的说:这家的儿女不孝顺,怎么能将父母送到养老院里,更有一些老人听到养老院就害怕,觉得养老院里的照料比不得亲生的子女,送去了养老院就是不要老人家了。

奶奶神志还清楚,能走能动的时候,就死活不愿意我爸将她送到养老院,总觉得自己儿女多,即使我爸养不起她,还有其他兄弟姐妹能让她住,若是送养老院太过丢人。

可我奶奶80岁之后的日子,是在养老院度过的。刚开始奶奶行动还利索的时候,家里没有人嫌弃她,想送去养老院,老人家死活不去,认为自己有5个子女,一年里一家住段时间就过去了,可后来奶奶年纪越大,记性越不好,还是被送到了养老院。

我奶奶进养老院时,已经是个得了老年健忘症的老人,再也拒绝不了什么了,就像很多人老了都会有阿尔兹海默症,我奶奶也成为了这样的老人家。

综艺节目《忘不了的餐厅》里,店长黄渤说父亲患有阿尔兹海默症,曾经走失,又死活安排不了阿姨,为了让父亲得到周全的照料,他想将父亲送到养老院,却又害怕被公众谴责。

我奶奶被送进养老院,也被村里的其他人指责过,甚至中间有不少曲折,这件事的起因还要从我爸说起。

1 老来得子的儿子,负责全部养老。

我爸兄弟三个,姊妹两个,爷爷去世的早,奶奶靠着爷爷的补助金辛苦将5个孩子拉扯大,本来奶奶是跟着我爸的,因为我爸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奶奶40多岁才生的我爸,算是老来得子,爷爷大概是在我爸六、七岁的时候去世,我爸从小没有体验过多少父爱,奶奶心疼我爸。

何况我爸年龄小,我大伯都比我爸大20多岁,家里其他兄弟都成亲了,我爸落到了最后,是最晚成家的一个。比起小姑都要晚上七八年成家,顺理成章的,兄妹几个都默认:奶奶的后半辈子要跟着我爸。

那些年都没有出任何问题,我爸也觉得给老人家养老没什么问题。我奶奶就一直跟着我爸一起生活,也拿着奶奶微薄的工资,补贴我爸的第一段婚姻。

2 老儿子出状况后,老人的养老成了问题

后来,我爸的婚姻出现问题,跟他前妻离婚了,在刚离婚那段时间,我爸觉得自己一个男人照顾不了老妈,而且我老爸离婚的时候,家里的房子前妻和他一人一半。

讽刺的是,我爸的房子是北方传统的平顶房三间,我爸觉得总不能跟他前妻,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住在一个屋檐下,虽然离婚合同里写的一人一半房子,可我爸自从跟他前妻离婚后,就再也没有住过那套房子。

连奶奶也因为我爸离婚,没了房子的事情,不得已去跟着二伯过日子,因为当时二伯家的日子是家里、乃至是当地过的最好的,二伯家在临街建了小三层楼的楼房,家里开着一个饭店,二伯还是一个国营厂里的领导。

为什么不让大伯家养老?因为大伯和大伯娘都是老实人,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自己都需要儿女照顾,照顾不了奶奶。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父母又不能跟着女儿,奶奶只好住进了二伯家。

当时我奶奶尚还能够动弹,帮着给二伯家看小曾孙,帮着二伯娘做各种事情,再加上奶奶手里有退休金,二伯娘还能善待她。

可不久后,我爸和我妈结婚,哪怕是才刚刚新婚,二伯娘也想着让奶奶继续跟着我爸,可当时我妈和我爸在城里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两个人都属于在城里打工的,租住的房子,逼仄的环境、父母不稳定的工作,不适合给老人养老。

二伯娘开始各种闹腾,觉得仅仅她一家照顾老人不公平。这让一家人都很为难,因为当时奶奶已经有些老年健忘症的倾向,照顾起奶奶已经是件挺费劲的事情。

3 从兄弟姊妹轮流照顾,到养老院

最后二伯娘闹得不行,兄妹几个商量老人轮流在几个儿女家住,一个儿子家住三个月,女儿家住两个月。

每次奶奶从两个姑娘家转送到我家的时候,奶奶都红光满面,起色挺好,可要是从二伯娘家、大伯娘家老来,就瘦的不行。我妈就偷偷的说:一定是那两个妯娌不好好伺候奶奶。

每次奶奶来我家,我妈为了让奶奶方便一些,都把尿盆放在家里,吃饭也都荤素搭配,害怕老人家便秘,和照顾小孩子似得照顾着奶奶。

我奶奶虽然人老了,可有时候还不糊涂,要是我爸欺负我妈,我奶就脱了鞋打我爸,看着我奶那么小的个子跳着脚打我爸,我爸低着头,弓着腰让老人家打的样子,我每次都觉得好笑的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奶奶的记性开始慢慢变得越来越差,那时候我还在读书,每次我回家,奶奶都问我:“你这是回娘家啊?回了娘家好,好好住几天。让爹妈多疼疼你,少干点活。”

一个还读书的姑娘听了这话,不禁莞尔。有时候家里刚从吃过饭,奶奶就又吵着吃饭,说她还没有吃饭,要不然就是饭端到跟前,奶奶说她吃过了。有一次我妈告诉我:奶奶出去院子里上个厕所,都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原来奶奶的记性越来越不好了。而且随着奶奶的老去,大伯二伯家也越来越忙,他们都开始忙着照顾孙子,而且两个姑姑家的子女,那些年也是状况频出。

当时我爸妈是人生最落魄的时候,他们住的地方在城中村,连上个厕所都不方便,何况我们家兄弟姊妹都是上高中大学,最需要钱的时候,父母忙着赚钱,忙的顾不上照顾老人。而当时大姑家忙着照顾孙子,小姑家的房子拆迁,也是临时租住的地方。

不得已我爸妈商量,觉得还是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合适,这样老人自己的工资,加上他们做女儿的再补贴一些,老人家也有人照顾,住在养老院里总比跟着我爸妈强很多。

就这样我奶奶记性最差的时候,被送进了养老院。可奶奶在二伯娘家住的时候,养老金就被二伯娘拿到了手里,任谁都从中拿不出丝毫的钱来,每次提及,二伯娘总是不动声色的说:这老人本就该是跟着小儿子的,这些年小儿子离婚后,老人一直住在她家,各种生病吃药的花销可不少。

我妈作为二婚的媳妇,真不好说二伯娘啥?我爸也觉得本来老娘一直跟着自己,因为自己离婚让老娘无处可去,还将老房子给了前妻,心里愧疚的不行,奶奶养老金的事情就不了了之。

老人住进养老院,我妈隔一段时间去看望一次,就怕老人家在养老院受到虐待啥的,可养老院照顾的要比子女照顾的精细很多。

就这样奶奶在养老院一直住到身体衰退的厉害,才被二伯娘接回了家里,因为二伯娘家的那排房子的地基是奶奶爷爷在世的时候就买下来的地方,人老人,总要落叶归根。

4 住在养老院就是不孝顺么?未必如此

让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去住养老院就是不孝顺么?从我奶奶的事情看未必如此,奶奶当时80多岁90岁的老人了,她的儿女们都是人生最忙碌的阶段。

老的老,年轻的也忙着照顾子女结婚,照顾孙子。实在腾不出手照顾老人。

何况当时的老人家是最难照顾的阶段,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稍不留神就会走丢,若是在家里照顾,必须腾出一个人手专门照顾老人。

而且当时奶奶的状况已经退化回一个小孩子的状况,迫于经济的压力也好,人手的问题也罢,当时的状况,送老人进入一个专业化的养老院,能够随时看着老人家不走丢,就是最好的安排。

[优雅面对疾病与衰老: 好的告别+ 好的抉择(共2册)好的告别 关于衰老与死亡,你必须知道

¥70

购买]( https://ujdcom/khSHcv )

以前看过一本书美国作家葛文德 《最好的告别:关于衰老和死亡,你必须知道的常识》中,作者对比了美国老人和印度老人的生存状况,养老院中养老和儿女养老的区别,老年人独自生活和在养老院群居生活的区别。

最终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应该为死亡做好准备,自主、快乐、拥有尊严的活到生命的终点。

当老年人逐渐丧失行动能力、思考能力的时候,儿女更多的考虑是安全、舒适,但可能儿女的诉求和老年人的诉求会有所区别。

法国**《La dernière leçon》(《最后一课》)中,92岁的玛丽莲在自己的生日宴会上,宣布自己活的够久了,觉得很累,在成为子女们和她自己的负担之前,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玛丽莲在经历了一切老人老去的无助后,觉得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无能为力的日子只是复一日的煎熬。

老太太的女儿也意识到:活在世界上,只会慢慢地让母亲失去作为人的所有尊严,变得越来越痛苦。

最终,女儿带着自己的母亲,一项项的划掉她在这个世上最后能够做的事情,为死亡做好准备,给自己一个尊严的结局。

死亡虽然是件沉痛的事情,但是当老去的时候,若是能够在死亡前,体面的跟亲友们告别,无痛、无惧、无憾的离开人世,未必不是一种最高的生命追求。

善终权,是生命的基本权利,也是生命的最高追求。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对生命的自主权利。

相比于生命,养老院真的不算是太大的事情,只是让我们老去时,不拖累儿女,不为儿女造成负担,有尊严的活在同龄人之间,接受自己开始变得不能处理一些事情,更好的生活。

82岁患有轻度失智症的张妈妈,面对前来拜年的亲友不断重复诉说,儿子多么不孝,处心积虑地要将她送去养老院,不再照顾她,枉费她过去多年对儿子的养育,甚至孙子也都是她一手带大的。

前来拜年的亲友是摸不著头绪,她知道张妈妈的儿子为着要照顾母亲,已经辞去外商公司年薪千万的工作,回家专心照顾老人家,怎么会又要将张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但张妈妈重重复覆的说,且在她记忆中的张妈妈是一位诚恳的好妈妈,也曾是一位认真尽职好老师,让她怀疑是真的有这么一回事。

她对张妈妈的儿子十分不谅解,就以长辈的身份去指责张妈妈的儿子为何那么不孝,会要将张妈妈送去养老院?

张妈妈的儿子真是百口莫辩、满腹辛酸,因为在这过年期间,张妈妈对每位前来拜年的亲友都是这样重重复覆的说,这已是每天上演的同一出戏码。

87岁的杨伯伯身体十分硬朗,虽然罹患轻度的失智症,但他每天都要出门,因为他说,他要「回家」,现在的地方不是他的家,他要回他自己的家。

当杨伯伯一旦说要「回家」时,家人立即向杨伯伯表示,现在他还没下班,不能回家,等会下班时间到,他们会陪他回家,他们帮杨伯伯准备了「办公室」及「办公桌」,请杨伯伯进「办公室」、坐「办公桌」,开始「批公文」、「写公文」,此刻,杨伯伯又回到20多年前,他担任行政院高级官员的生活,开心与专心的开始「上班」,忘记要「回家」的事了。

家人还为杨伯伯准备了当年行政院员工餐厅所用铁制的自助餐餐盘,万一杨伯伯「上班」累了,又想要「回家」时,他们就会用自餐盘端上点心或午餐,向杨伯伯报告,等一会行政院长要请杨伯伯去开会,暂时先吃点心,休息一下,等一下还是要继续「上班」。

所有失智症家属对于照护失智症家人最大的挑战,大都在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根据失智症临床研究,90%以上失智症患者有明显的BPSD,这对患者生活品质、照护者体力、心理、人际关系及经济上产生极大负担。

张妈妈重复表示,儿子要将她送去养老院,但实际上,儿子都已辞去工作专职照顾她,这就是失智症患者的行为症状中的被迫害的妄想,使得照护她的儿子受到不懂失智症的亲友们责难,内心十分自责,压力非常大。

杨伯伯明明生活在自己的家,但他却一直想要「回家」,这则是失智症患者的行为症状中的幻想,及因认知、记忆功能受损,他仅记得小时候「家」的景象,所以他认为,现在这里不是他的家,他要「回家」。

所幸,杨伯伯家人上过「失智症非药物疗法」的课,懂得如何为杨伯伯规划出他过去熟悉的情境,也不去与杨伯伯争辩「这里就是他的家」,先转移杨伯伯的注意力到他熟悉的情境─「上班」,忘记要「回家」的事了。

杨伯伯是位认真尽职的高级文官退休,退休时,还荣获行政院长颁发公务员最高荣誉的勋章,他一生都以他的工作及能为国家奉献为荣,所以家人特别在家中规划出杨伯伯的「办公室」及「办公桌」,让杨伯伯开始用毛笔「批公文」、「写公文」,此刻的杨伯伯不再想要「回家」,会暂时专心「上班」。

90%以上的失智症患者,在病理中会出现行为或情绪(精神)问题。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BPSD包括:冷漠apathy、激动agitation、焦虑anxiety、易怒irritability、忧郁depression、妄想delusions、幻想hallucinations、错认症状misidentification(以上为精神问题)、饮食行为改变hyperphagia、夜晚行为night behavior、过度活动motor behavior、去抑制性行为dis-inhibition、攻击行为aggression、游荡行为wandering、重复现象repeated phenomena、病态收集hoarding(以上为行为问题)等。

绝大部分失智症家庭悲剧也都源于失智症患者的行为症状,所导致照护者无法承受的照护压力,像张妈妈的儿子牺牲自己事业,来照顾母亲,还要面对母亲被迫害的妄想,及诸亲友的指责,在承受这些压力下,有忧郁的倾向。

张妈妈的儿子光有孝心与爱心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不了解失智症患者的行为症状及非药物疗法,未能有效转移母亲被迫害妄想的存在,让母亲被迫害的妄想持续发酵,甚至影响到不了解失智症的亲友,让他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如何有效面对失智症患者行为症状的照护,是影响到照护品质的重要关键,就必须认识失智症患者的行为症状,及了解失智症的非药物疗法。

国际间对失智症照护的指引都建议,以非药物疗法来治疗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非药物疗法更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去量身裁制,因为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史、个性、教育程度、语言文化、兴趣、肢体功能等均不完全一样,唯有适合患者的内容,才能有效成功转移其注意力,让他乐于参与这非药物疗法的活动,去动脑、动手、动脚、动嘴等。

让我们陪失智症长辈一同演他们「人生最后一出戏」吧!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将老人送去养老院,有专业陪护,这是不孝的现象吗?

1养老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肩负家庭重担的年轻人权衡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而老年人则担心未来的生活如何度过,无非是养老的问题。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不是不孝?”已经被搜索过了。在《被遗忘的餐厅》中,店长黄波与李娟教授和几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家属沟通,提到父亲已经去世。经过一番心理挣扎,他认为老人得到全面的照顾才是最重要的。老人孔的儿子说,虽然这样减轻了他的负担,但他不得不辜负亲朋好友对他不孝的评价。送父母去养老院,对老人好,减轻自己的负担;另一方面,很多人认为这种行为不孝顺。

2“他实在不孝顺,就把父母送到养老院去了。”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不孝吗?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养儿防老,晚年有孩子陪伴,才是人生的幸福。如果你被送到养老院,那似乎是孩子的孝心,老人晚年的悲哀。反对者认为:养老院的设施和护理再好,你也不是亲人,只有冷暖自知。甚至有人说网上虐老视频不够?

3而且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永远不可能像亲人一样有耐心。让父母去养老院多残忍啊!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使养老院很完善,有些老人在家里的感觉也不一样,会失去踏实感。去养老院最大的问题是老人的心态。在那里,每天的经历都是“老张今天走了,老李明天走了”。长期死亡表明老年人的心态会崩溃。家里有了后辈的儿孙,心态会年轻很多。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状态!

4不能说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就是不孝,有些家庭真的照顾不了,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和子女忙于工作的家庭。可能以后我们年纪大了,需要有人照顾,孩子也没时间照顾我们,我们会主动去养老院,可以理解。重要的是孝顺。有的家庭可能是独生子女。夫妻养活四个甚至五六个老人,还要挣钱养家。他们真的做不到,被送到养老院,但是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

好处就是有人照顾,在养老院也有伴。弊端就是肯定没家里好,老人心里也会不好受,在养老院老人的待遇也不清楚。

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一切都在比较中才能存在,没有丑便没有美,没有失去便没有得到。

我们只需要一个我真爱的人和真爱我的人,在一起,我们的人生便圆满了。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不是名利,不是富足的生活,而是得到真爱。有一个人爱上你的所有,你的苦难与欢愉,眼泪和微笑,每一寸肌肤,身上每一处洁净或肮脏的部分。

真爱是最伟大的财富,也是唯一货真价实的财富。如果在你活了一回,未曾拥有过一个人对你的真爱,这是多么遗憾的人生啊!

生活中的定律是为实践和事实所证明,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论断。定律是一种理论模型,它用以描述特定情况、特定尺度下的现实世界,在其它尺度下可能会失效或者不准确。

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以描述宇宙当中的所有情况,也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可能完全正确。人生同样有其客观规律可循。

一、生活定律 痛苦定律:死无疑是痛苦的,然而还有比死更痛苦的东西,那就是等死。

幸福定律:如果你不再总是想着自己是否幸福时,你就获得幸福了。

错误定律:人人都会有过失,但是,只有重复这些过失时,你才犯了错误。

沉默定律:在辩论时,沉默是一种最难驳倒的观点。

动力定律:动力往往只是起源于两种原因:希望,或者绝望。

受辱定律:受辱时的唯一办法是忽视它,不能忽视它时就藐视它;如果连藐视它也不能,那么你就只能受辱了。

愚蠢定律:愚蠢大多是在手脚或舌头运转得比大脑还快的时候产生的。

化妆定律:在修饰打扮上花费的时间有多少,你就需要掩饰的缺点也就有多少。

省时定律:要想学会最节省时间的办法,首先就需要学会说"不"。

地位定律:有人站在山顶上,有人站在山脚下,虽然所处的地位不同,但在两者的眼中所看到的对方,却是同样大小的。

失败定律:失败并不以为着浪费时间与生命,却往往意味着你又有理由去拥有新的时间与生命了。

谈话定律:最使人厌烦的谈话有两种:从来不停下来想想;或者,从来也不想停下来。

误解定律:被某个人误解,麻烦并不大;被许多人误解,那麻烦就大了。

结局定律:有一个可怕的结局,也比不上没有任何结局可怕。

二、工作定律

安全定律:最安全的单位几十年没有得过安全奖(最安全证明你们安全没有做工作)

需要定律:同样两个相同的单位,同样的办公费。多少年以后,发生了变化(证明你们单位办公不需要那么多的钱)出来反对,这种成功的概论会归结为零。

评比定律:领导认为谁好,谁就好。(只要领导看你不顺眼,再辛辛苦苦地工作也是白费力气。)

一票否决定律:在一个单位,比如升工资,比如提拔任用,一个人提出来,往往成功的概率最大,而另一个人站

接受教育定律:每个单位都有吊儿郎当不好好干工作的人。但领导往往在批评这些人的时候,这些人恰恰不在场,于是,便出现了遵纪守法的人,经常接受教育的尴尬局面。

哭闹定律;那个部门没有几个因为经常的哭闹而得到了实惠,他有什么理由不经常哭闹下去。(此定理也适用那些经常在领导面前叫苦叫累的部门)

能者多劳定律:在同一科室里,有的人虽然在其岗,但却不能胜任本职工作,那他的工作只能由能胜任该项工作的人去代劳。

不平衡定律:年年当先进的部门或个人,一年没有当先进便想不通;从未当先进的部门或个人,当上先进后便想不到。

少劳多得定律:一般的单位,都分为合同工、(过去称为正式工)协议工、临时工等等。拿钱越少的工作量越大,而且越容易被解雇;拿钱越多的越没有多少事情可干,而且最不容易被解雇。

个人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不是不孝

现在的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中年人必须努力工作,才能让父母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可现在多数老人不愿跟孩子一起住,而子女又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所以只能将老人送进养老院。

有些老人年事已高,已经失去了自理能力,甚至出现屎尿失禁的现象,而养老院有看护人员照顾老人,其实是不错的选择。

还有些年迈的老人,已经失去了老伴的陪伴,所以晚年生活只能独自一个人过,如果留他独自在家,老人内心会十分孤独。针对这种情况,倒不如送老人去养老院,那里有很多年龄相同的老人,可能父母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平时跟其他老人一起下下棋、聊聊天,也能调节一下枯燥的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养老机构的健全和完善,老人进养老机构养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把老人送进养老机构不是不孝的表现,反而是为老人考虑的一种孝道。我们不应当将其斥之为不孝,而应该正确地认识、慢慢地接受这种方式。

毕竟,孝顺是要让老人快乐,舒心,真正的孝顺,不是挂在嘴边、不是旁人眼中,而是要尊重老人的意愿,选择一种真正合适老人且老人也愿意的生活方式。

扩展资料

选择养老院的注意事项:

1、看医疗保健服务  

人到晚年,或多或少都有些疾病或存在突发疾病的可能,所以选择养老院一定要看该养老院是否设有医务室,配设有专职医生,备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养老院是否具备在院内或就近及时诊疗老人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能够及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  

2、护理照料服务  

工作人员是否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查看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是否具有上级主管部分颁发的从业资格。要求能够按照合理的时间间隔,为老人提供洗澡、理发、剪指甲、换洗床单被套、衣服等起居照顾服务。

3、心理和社会交往服务  

既然是颐养的场所,丰富的娱乐社交活动就必不可少,所以需要看养老院是否给老人提供这样的空间和平台,比如:兴趣小组、活动团体等,这些条件都有利于孤寡老人情感上的交流,给老人带去心理上的慰藉。  

4、膳食服务  

是否设有单独的老人食堂,能够根据老人喜好以及医疗、保健上的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是否考虑到不同老年人的饮食习惯,是否尊重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具体考察当中,可询问并查看该养老院以往的食谱,看其是否符合老人要求,有无整体计划。  

5、环境设施  

考察该养老机构是否有供老人进行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的专用场地,有符合老人身心特征及需要的休闲娱乐健身活动用品、设施、设备,比如:健身房、图书与电脑、棋牌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