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西安远嫁新疆,妈妈由儿媳陪同跨省探亲,远嫁最亏欠的是不是父母?

妈妈 0 97

女儿从西安远嫁新疆,妈妈由儿媳陪同跨省探亲,远嫁最亏欠的是不是父母?,第1张

女儿从西安远嫁新疆,妈妈由儿媳陪同跨省探亲,远嫁最亏欠的是不是父母?
导读:女儿从西安远嫁新疆,妈妈和儿媳一起,凌晨三点半起床跨越2300公里来到了女儿所在地,当女儿开门见到母亲后,再也抑制不住眼中泪水,抱住母亲大哭起来,这一幕真的感动到我了,母亲这么大年纪了,还天理迢迢的赶过来看望远在新疆的女儿,真的很不容易。所

女儿从西安远嫁新疆,妈妈和儿媳一起,凌晨三点半起床跨越2300公里来到了女儿所在地,当女儿开门见到母亲后,再也抑制不住眼中泪水,抱住母亲大哭起来,这一幕真的感动到我了,母亲这么大年纪了,还天理迢迢的赶过来看望远在新疆的女儿,真的很不容易。所以远嫁最亏欠的真的是父母,因为远嫁的女儿没办法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一,还记得小时候爸妈就说过一句,女儿长大了千万不要远嫁,这句话真的包含了太多的心酸,因为作为父母的不希望女儿嫁到太远的地方,这样自己就照顾不到了,但是当缘分到来的时候,很多人又会把父母的叮嘱忘到脑后,因为恋爱时期的女人都很感性,觉得只要男人对自己一心一意好就行了,于是不顾父母的反对远嫁他乡。

二,其实远嫁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含辛茹苦的把自己养那么大,却因为一个男人背井离乡,这真的值得吗?可能很多远嫁的女人回过头来都会很后悔自己远嫁的决定,因为远嫁的女人,身边没有其他的亲人,没有朋友,心里有什么委屈都无人诉说,而且当初承诺的常回家看看都只是一句空话,因为距离问题,有些人可能好几年都很少回一次家,作为父母的,虽然女儿不能回家来看望,但是毕竟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所以很多父母都会不辞辛苦去看望女儿。这就是为人父母的心情,做什么事情都是为自己的女儿考虑,我真的特别感动。

三,其实并不是所有远嫁的人都不幸福,也有一部分人因为选对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大多数女人都会明白,远嫁的婚姻包含着太多的辛酸,所以为了自己的父母,还是不要嫁到太远的地方去了。

你好:亚克西姆哈赛音(yā kè xī mù hā sī yīn)

再见:亚克西(yā kè xī)

谢谢:热合买提(zhé hé mǎ tí)

对不起:满笛热合买提(duì bù qǐ duì dī zhé hé mǎ tí)

好:牙合甫(yā hé fǔ)

不好:艾合热合曼(duì bù hǎo duì bù hǎo)

我是:阿或孜(ā hòu zī)

你是:哀或孜(āi hòu zī)

他是:塔或孜(tǎ hòu zī)

我们:吾如依麦(wǒ men yī mài)

你们:哀可依麦(āi kè yī mài)

他们:他可依麦(tǎ kè yī mài)

爷爷:哀可·库热(āi gē kù rè)

奶奶:阿帕(ā pà)

爸爸:达达(dá dá)

妈妈:妈尼(mā ní)

哥哥:阿古(ā gǔ)

姐姐:艾捷克(āi jié kè)

弟弟:诺如孜(nuò rù zī)

妹妹:诺如帕(nuò rù pà)

  新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一、食堂遍布全疆  新疆居住着12个少数民族,他们是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满族、塔塔尔族和族。  其中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七个少数民族全民信仰教,并且遍布全疆,因此全疆各地到处都有大量的教餐厅--食堂,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汉族食堂的炊具、餐具严格分开。供食堂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教的民族众自己宰杀,并且严禁与猪肉一起存放、运输和。食堂的管理人员、炊事人员一般也由这些民族的职工担任。  民族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禁猪,他们忌讳提到与“猪”有关的词语。  二、主要少数民族的见面礼节  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每种礼节都代表了每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友好感情。这里的山美水甜,人也格外热情。  尔族在新疆各民族中,人数最多,占53%以上,无论走到哪个县,都可以见到族。按传统习惯,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然后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如果一个人一次碰到十几个熟人,对每个人都要这样;如果遇到尊贵的客人或是长辈,则要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表达对长者的尊重和礼貌。妇女见面时,就不施这种礼,而是要互相拥抱,右脸面要挨一下,并说:“萨拉木”;长者见到小孩时,小孩要先叫老人的称呼,老人则要吻小孩的脸蛋和额头。不过年轻人见面时,有时行现代的握手礼,并说:“亚克西木塞孜”(您好)。  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族人对人格外热情和有礼貌,见面时,都要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之意),其内容要问到老人、父母、妻子、兄妹、儿女、牲畜等,不然,则被认为不礼貌。妇女们见面时,一般是点头、问侯。若两人较长时间没有见面,那么见面时就显得格外热情并要拥抱,表示亲昵和思念。  锡伯族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主要集中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在全疆各地也有分布。他们十分注重礼节,见面时大都施握手礼,并说:“霍卓纳”(您好)。但对老人和长辈却要“打千”,即把左腿向前迈半步,双腿下曲,双手按在左膝盖上问好。每逢过年,儿女们要给父母叩头拜年,然后再给其他长辈拜年。  塔吉克族是居住在世界屋脊—塔什库尔干高原上的民族,他们的见面礼别具一格,饶有风趣。晚辈见到要先请安,妇女和男性长辈见面,男长者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妇女拉着长者的指尖吻一下手心,表示敬意。中年男性与长辈见面时,一般可行握手礼,若交情较深,则要互相吻对方的手背,以示尊敬和热情。妇女们见面时,一般要拥抱,年长者吻晚辈的眼和前额,晚辈吻长蜚的手。平辈之间互吻面颊或嘴唇。小伙子们见面时,一般有两个动作,一是握手,二是把手送到对方唇边,互吻一下对方的手背。男女互相见面时,女的要吻男的手心,男的则要轻轻地按一下女的头部,以示敬意。塔吉克人十分注重礼节,即使见到素不相识的远道来客,也要热情问候,并把双手拇指并在一起,热情他说:“更艾力右卓”(“相互支持”的意思)。  蒙古族现在一般施握手礼,长辈对晚辈说:“赛尤”(你好),晚辈对长辈则说:“赛伴塔”(您好)。但是一般青年人见到老人,却不施握手礼,而是,向老人点头、鞠躬,并说“阿莫尔拜塔”(“问安”的意思)。如果和尊贵的客人见面时,礼节十分隆重。当得知客人要来的消息后,要在地界那里等候,并要准备酒肉和奶制品,见面时要敬献酒和哈达,表达主人对客人的热情和真诚。在离别时,也要到地界那里送行,并要敬酒献。  族是一个热情的民族,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要拥抱,井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然后还要问一下健康、工作和家里人的情况,当别人问完之后,要说声:“斯巴西巴”(谢谢),表示礼貌。  在新疆已有 多年历史的满族人,现在有近l万人口,满族是个有崇高礼节的民族,对老人非常尊敬。礼节很多。晚辈见长辈,不分贵贱要说:“玛法赛英”(“爷爷您好”的意思)。除问安之外,还有请安、打千儿、半蹲礼、抚鬓礼、抱见礼、顶头礼等。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面礼。现在满族人的见面礼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礼节已从简,晚辈见长辈以鞠躬礼聚多,平辈以握手礼为常。不过在亲友之间,妇女们还保持着“半蹲儿”礼。  三、主要少数民族的礼貌语言  新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礼貌语言,而信仰教少数民族的,很多礼貌语言是共同的。不论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充孜族还是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大家在见面的时候都以右手抚胸,频频点头行礼,说声“萨拉姆!”“萨拉姆”包含“您好”、“向您问安”的意思,表达了尊敬别人的心情,无论在城或乡村,到处都可以见到少数民族谦虚、恭敬、亲切相待的动人情景。  请求别人做事或帮忙的时候,往往用询问、客气的话语,尤其对待长者特别显得毕恭毕敬,在长者面前,任何失礼的举动都是绝对禁止的,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喝茶吃饭都要先敬老人;青年人不能直接叫长辈的名字,当着老人的面不得喝酒、抽烟、放肆谈笑,吃饭的时候,长者先入席。  少数民族非常热情好客。哈萨克族有句谚语:如果在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凡是前来拜访或者投宿的客人,不管相识或者不相识,都会受到热情接待。  在新疆的少数民族中,因为尔族人数最多,所以尔语比较通用。一般情况下,与人见面要说:“亚克西姆赛孜?”见到长者或德高望重的人右手搭胸,行鞠躬礼,然后说声“萨拉姆”,这表示最亲切的问候。  在称呼方面,各民族都有其尊卑辈序之称,少数民族一般对人不以官职相称,其中尔、哈萨克、乌孜别克等民族,称呼比自己稍长的男性为“阿卡”,就是哥哥、大叔的意思;比自己稍长的女性尊称为“阿恰”或“阿依拉”,就是姐姐、大婶的意思;称比自己年幼的男性为“吾康”(弟弟),女性为“森额尔”(妹妹);对年幼的人一般在名字后面加上“乌卡”,就是弟弟、妹妹,表示亲切;对上了年纪的女性长者叫“姆妈”(奶奶),男性长者尊称为“波瓦”(爷爷);对比较熟悉并与自己母亲同辈的女性叫“阿帕”(妈妈)、男性叫“达达”(爸爸);长者对晚辈,不论是不是亲生子女,都称 “巴拉姆”(我的儿子)、“柯孜姆”(我的女儿);青年同性之间互称“阿达西”(朋友);对干部和军人称“尧尔达西”(同志);对小男孩称“巴郎”,女孩称“克孜”;对小伙子不能称“巴郎”,应选择上面的对应尊称;青年之间还有个亲昵的称呼叫“阿达西”(朋友),不过男游客不要对女性,尤其对姑娘不能这样称呼;叫尔族同志的名字的时候最好用全称,用一、两个字代替便显得不礼貌,如努尔·提, 叫做“努尔”就不太好,不过对熟悉的同志这样称呼也是可以的,因为他可以谅解。  四、丧葬习俗  在丧葬方面,新疆各兄弟民族一般都实行土葬。在信仰教的民族中,丧葬是不用棺材的;人死之后,先由宗教人士给死者擦澡,然后以白布裹尸,用一种专门的移尸用的平木板抬到墓穴入葬。出葬时不许妇女和不信仰教的人到墓地去。人死后第七天、第四十天和一周年,家属要悼念活动,请阿匐念经,请亲友吃饭,此仪式叫“乃孜尔”。这些民族称墓地为“麻扎”,他们重视对麻扎的保护,通常都不让非到那里去,更不许牲口进入。谁若在麻扎挖土,就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尔人尽一切可能在亲人的坟墓上栽树,并力求栽活。  五、服饰  新疆各兄弟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衣服装饰和其他生活习惯。尔族、哈萨克族妇女爱着彩色绸裙,戴艳丽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男穿西服或褡伴。戴绣花帽则是这些兄弟民族男女众的共同喜好。蒙古族男戴礼帽。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穿长统皮靴。

(1)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分)

(2)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1分)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2分)

在新疆奇台县五马场哈萨克族乡阿哈什胡拉克村,达尼娅的名字无人不知。36岁的她名声很响亮,因为她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把帮助别人当作最大的快乐,她被很多人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

  如今,由达尼娅倡导成立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已经有53位“爱心妈妈”加入。这些“爱心妈妈”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已在当地播下一颗颗爱的种子。

  4月2日,在奇台县五马场乡阿哈什胡拉克村——阿合佳尔马奶制品合作社里,合作社理事长达尼娅一边热情地请记者品尝桌上的奶制品,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厂里生产的“阿合佳尔马”奶制品已经进超市了,这样可以走得更远了。“让更多的人通过我们做的奶制品了解新疆,喜欢新疆了!”她的眼里有着一种坚持。

  今年36岁达尼娅从小在村里长大,初中毕业后开始在外打工,做过服务员,也当过工厂工人。22岁,她与丈夫杰恩斯成婚后回到村里。

  阿哈什胡拉克村是一个牧业村,村里很多妇女擅长制作民族特色奶制品,但由于缺少投资,只能在自己家的小作坊加工。看到村民制作的这么好的奶制品,既不能形成规模又没能走出奇台,经常爱琢磨她有了在村里办奶制品加工厂的想法,这样既可以解决牛奶卖难问题,也解决了村里妇女照顾家庭出门打工难的问题。

  2014年5月,达尼娅在住村工作组和乡党委的帮助下,筹措资金70万元,把村委会门口的菜地让出来,建成520平方米的生产厂房,成立五马场乡阿合加尔马乳制品加工厂,生产蓝莓味/原味奶酪、奶渣、酥油等十余种哈萨克传统奶制品,年产量5000公斤,产值50万元。

  虽然在厂里工作的只有6个人,但带动挤奶、供奶人员100多人就业增收。达尼娅在奇台县、乌鲁木齐联系了4个点售卖奶制品,又请认识的援疆干部帮忙,把产品卖到了上海、福建。为了扩大产品销路,达尼娅拜托朋友帮忙开了淘宝店,还注册了与厂名相同的微信号。

  创业成功的达尼娅心里时时装着那些需要去帮助的人,帮他们排忧解难。达尼娅倡导成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源于两件小事。

  一次,在参加女儿米娜的家长会时,达尼娅发现班里的汉族男生王克杰又黑又瘦,学习成绩也很差。找老师一打听得知,王克杰的母亲去世了,父亲脾气暴躁经常打他。看着孩子特别渴望母爱,达尼娅把他领到家里,买来好吃好喝的,又温言软语地安慰开导他。她又多次给王克杰的爸爸打电话,交流沟通孩子的教育问题。最终,王克杰的成绩提高了,人也变得阳光活泼了。这件事让达尼娅真切地感受到,爱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

  村民艾来泰·木沙的丈夫去世了,她带着两个儿子艰难生活。谁知祸不单行,她的大儿子又因病失明了,小儿子得脑梗住院。在无助中,艾来泰找到达尼娅。经济状况也不好的达尼娅带她来到村委会,在村委会及达尼娅的努力下,全村4万多元捐款及时送到了艾来泰手中。

  这两件事对达尼娅触动很大。她想,是否可以发动大家一起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呢

  2011年,在达尼娅的多方动员和精心组织下,阿哈什胡拉克村成立了以达尼娅为队长、由7位妈妈组成的“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专门救助有困难的人,照顾孤寡老人。很多人听说后都纷纷加入,先后有53位“爱心妈妈”加入,如今爱心妈妈服务队已经升级为“爱心妈妈志愿服务协会”,有哈萨克族、汉族、维吾尔族、回族、乌孜别克族等5个民族110名会员,救助的范围也由阿哈什胡拉克村扩大到五马场全乡。爱心妈妈们定向救助30多个贫困孩子、3名残疾人和一些孤寡老人,另外,每年还救助一些贫困患者。

  在五马场,很多群众都知道,达尼娅相信一句话:善心人必有善报。而达尼娅本人也是一个有善心的人。

  五马场鸿鑫村的傅孝珍老人98岁了,这几年,每到老人的生日,达尼娅总会带领“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和生日蛋糕上门来,陪老人过一个简单而又温馨的生日。

  “百善孝为先。我给老人过生日,我的子女和其他孩子也会受到教育,懂得尊老爱幼。”达尼娅说。

  傅孝珍老人的子女在外打工,自从与傅孝珍老人结缘,达尼娅就把老人当作亲妈妈来照顾,常到老人家帮忙干家务活。她和其他“爱心妈妈”常为老人送去米、面、油、肉等生活物品。提起达尼娅,傅孝珍老人总是未语泪先流,在她心里充满了对达尼娅的感激。

  其实,了解内情的人都知道,“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里的成员,也有生活困难的。虽然大家的经济条件都不太好,但达尼娅和其他爱心妈妈的心声是,人多力量大,有困难的人抱团取暖也会积聚起更大的正能量。

  “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成员吾拉孜汗是团队里年龄最大的维吾尔族“爱心妈妈”。2004年,她的儿子不慎触电,失去了一只脚,全身70%被烧伤。在达尼娅的组织下,全村村民纷纷捐款,孩子总算保住了性命。

  感动于达尼娅及村民的善举,吾拉孜汗心里也播下了助人为乐的种子。当听到达尼娅要成立“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时,吾拉孜汗第一个报了名。

  在“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的过程中,达尼娅看到,由于家中有孩子、语言不通等原因,大量哈萨克族妇女闲在家中。于是,达尼娅成立了哈萨克族风味奶制品加工厂,让赋闲在家的妇女在加工厂上班挣钱,很快就有50多人加入。随后,“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又为当地100多位哈萨克族妇女找到了工作。现在,这些妇女变得越来越自信了。

  因为博大的爱心,达尼娅2014年获得奇台县“最美母亲”称号和乡级“致富带头人”称号。前不久,奇台县第三届“十大道德模范人物”评选揭晓,达尼娅名列其中。

  对此,达尼娅说:“我真的没做什么大事,我只想通过自己的点滴言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更美好。”

楼主的问题不太好理解。。。。

1新疆地区人民的母亲和内地的一样该上班的上班 该当家庭主妇的当家庭主妇 天啊新疆又不是外星 再说新疆以汉人居多,除本地少数民族以外,汉族人都是内地支边移民来的和内地能有什么不同呢

2少数民族用汉语交流时语言里的“妈妈 ”一般是女性对低一辈的自称 “ XXX妈妈 ”可以理解为xxx阿姨 婶婶 姑姑

3少数民族的母亲 一般在家做家务 带孩子 看家 和做一些杂务 在城市中的少数民族母亲可能有些会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