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人过河

妈妈 0 66

超人过河,第1张

超人过河
导读:每次过两个,又回去一个送灯,这就表明每次只过一个,只是最后一次过两个。6个人须过5次,加上4次送灯时间。1、假设送灯时间最短,即全靠超人,送灯4次,需5秒,但在这种情况下,5次过河就确定了,为3+6+8+12+15=43秒。所以不可能送灯只

每次过两个,又回去一个送灯,这就表明每次只过一个,只是最后一次过两个。6个人须过5次,加上4次送灯时间。

1、假设送灯时间最短,即全靠超人,送灯4次,需5秒,但在这种情况下,5次过河就确定了,为3+6+8+12+15=43秒。所以不可能送灯只需5秒。

2、假设送灯为:超人3次,弟弟1次。即超人护送其余4人的3人,弟弟护送了其余4人的1人。5次过河所花费时间为3+6+8+12+15=34。送灯时间为3+3=6此时共40。具体情景是:超人+弟弟=3,弟弟送3,弟弟+爸爸=6,超人送1,超人+妈妈=8,超人送1,超人+爷爷=12,超人送1,超人+奶奶=15。总用时=3+3+6+1+8+1+12+1+15=40

其它假设都大于40秒。

“哭九包”,是雇的当地“哭丧班子”,由4~6人组成,有一名主持、2~3名乐师,乐器是唢呐,新潮一点的还有吉他和架子鼓等,还有1~2名手,所谓“哭九包”或“哭十八包”,只是一些唬人的名词,并没有固定的词。他们大概哭的是关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一般都是追溯老人生前事迹之类。 自己不哭,顾人哭。哭九包,谁哭意味着谁是死者的女儿。唱的大概是《过十关》、《十跪》等,后来还有《父亲》和《母亲》。唱哀的人认为词有点不合适,就即兴把词中的“妈”“娘”都改成了“爸”“爹”等,最后一首,他每唱一段,门外的儿女们就要对应的烧一包纸钱,那些纸钱都是事先包好的,每大包里有8张纸钱,算上外面那张,正好九张。这之后是送灯仪式,一共7盏灯,每一盏都有一套对应的含义,大概就是照明了阴间的路

灯祭的意思是什么啊

用灯来祭奠死去的人。

五年级下册16课灯祭祀中,作者用"灯祭"作为文章题目,用意是什么?

因为那是父亲给她的,祭,就是祭祀的意思

灯也象征著对你人生的指引,是父亲对“我”的爱,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无限依恋与挚爱,父亲是无可替代的

喜欢一 个人 搞得自己好乱 怎么办

出去散散心吧,把注意力转移一下!

出去转转或许你的心胸会开阔许多!

灯祭阅读答案

每逢过年父亲都用罐头瓶为我做一盏灯,如今父亲去世了,我买了盏灯送到墓地,为父亲“引路”……

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灯是不寻常的。

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尽管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我怀揣著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那时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

“全给丢在路上了。”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还真顾家啊。”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那汪蜡烛油上斜著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将死的光芒总是灿烂夺目的。

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

年一过去后,新衣服就脱下来了,灯也收了,院子里黑漆漆的,那时候我就会望着窗外的雪花发怔,心想:原来一年之中只有几天好日子啊。人为了那几天充满光明的好日子,就要整整辛苦一年。唉。

我一年年地长大了,父亲不再送灯给我,我已经不是那个提着灯串来串去的小孩子了。我开始在灯下想心事。但每逢除夕,院子里照例要在高处挂起红灯,在低处摆上冰灯。

然而父亲没能走到老年就去世了。父亲去世的当年我们没有点灯。别人家的院子灯火辉煌,我们家却黑漆漆的。我坐在暗处想:点灯的时候父亲还不回来,看来他是迷了路了。我多想提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啊。爸爸,回家的路这么难找啊?

从此之后虽然照例要过年,但是我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和福气了。

一进腊月,家里就忙年了。姐姐会来信叙说年忙到什么地步了,比如说被子拆洗完了,年干粮也蒸完了,各种吃食采买得差不多了,然后催我早点回家过节。所以,不管我身在西安、北京还是哈尔滨,总是千里迢迢地冒着严寒朝家奔,当然今年也不例外。

腊月廿六我赶回家中,母亲知道这个日子我会回去的。因为腊月廿七我们姐弟要请父亲回家过年。

我们就去看父>>

五年级下册语文16课《灯祭》题目的用意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16课——《桥》老太太被搀扶著来祭奠是悲壮的情景。因为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原来老太太、老汉、小伙子是一家人,为了挽救村民,老支书不仅牺牲了自己,还牺牲了儿子……故事的悲壮色彩增强了,让人不禁为之动容,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灯祭课文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全文以灯为线索,写了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

子孙绳绳什么意思

满族大祭中于第三日之夕举行“避灯祭”佛托妈妈。佛托妈妈,又称“佛头妈妈”、“佛朵妈妈”、“完立妈妈”、“万历妈妈”、“歪里妈妈”或“喜兰妈妈”、“喜勒妈妈”,是清代满族朝野上下普遍祭祀的女神。满族常祭(日祭)、大祭与释迦牟尼(俗呼佛祖或宗祖佛)、观世音菩萨(亦称观音菩萨)关圣帝君“三神”同列祖宗板一隅(即右侧),供在西山墙上,主伺保佑人口平安及“以保婴而祀”①,独享专祭,被奉为赐福降子之尊神,全称为“佛立佛多鄂漠锡妈妈”,它是一个用黄布制成的口袋,因其口袋嘴用布条抽紧而现上尖下圆,口袋里装有长四五丈的彩丝索绳,索绳上结系著许多五彩布缕或帛条,用竹筷子劈小半儿制成的弓箭、猪嘎拉哈,俗称布条为“索络条子”,称这种五彩丝索绳为“索绳”、 “子孙绳”或“长命绳”,称这个口袋为“妈妈口袋”。  佛托妈妈之祭,叫做“换锁”,通常是大祭的第三天夜晚举行。据载,“换锁者,换童男女脖子所戴之旧锁也。其锁以线为之”②。祭祀佛托妈妈要隆重举行备锁树柳、求福换锁、夕祭享祚等主要仪式程序。  那么,满族朝野这样隆重祭祀的佛托妈妈究竟是何神?祭祀始于何时?按满族传说多以为始于清太祖努尔哈赤。传说与史学考证云: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以及起兵前的三年曾在明辽东总兵李成梁麾下为亲兵③。努尔哈赤与李总兵的爱姜喜兰私情被觉,李总兵欲杀害他,喜兰传消息并帮他逃回建州。李总兵将喜兰剥光衣服活活杖死,努尔哈赤为报喜兰救命之恩而奉其为“万佛之首的佛头妈妈”④而为其祭祀。因其死时身体 ,故避灯而祭。另据云:“明万历之太后,关东旧称万历妈妈。盖其时明兵正盛,我祖议和,朝臣执不肯行,独太后坚意许可,为感而祀之。”③诸如此类传说,清史专家莫东寅先生予以否定⑥。假如满族“避灯祭”是为祭喜兰或万历妈妈,其性别是女性无可争议。有的学者曾就佛托妈妈性别问题提出过质疑,如李文刚先生。笔者认为,这一民俗课题,考其真赝实讹,利于研究满族习俗、祭祀以及萨满教的形成,本文不揣冒昧,提出考辨,以求抛砖引玉。谬误疏漏处,敬祈赐教。  莫东寅认为“柳树枝求福(亦称换索)之仪接近于赫哲人萨满求子的捉雀仪式”,“佛托”即相当于赫哲族的“送子娘娘”⑦。锡伯族的女性祖先是“子孙妈妈”,已与“佛托妈妈”无异⑧。兴京(今新宾)“瓦力额摩,世俗多谓歪里妈妈音转化矣,乃家宅之女神”。据载,新宾满族祭祀“民户岁时报本,率皆悬宗谱中堂,前设几案,罗列祭品……”, “又有供朱果神女及万历妈妈者,亦均附祀”⑨。这里明确说佛托妈妈是女性。佛托妈妈为女性,本文谨就如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辨:  首先,我们先弄清“佛托妈妈”之“妈妈”一词的含义。满语,清代称之为“国语”。至清中期以后,经过清代历史上第三次的汉满文化大融合,清代的“国语”满语和骑射逐渐消亡,但个别词汇、语句、称谓等仍保留在日常生活的口语中,如称爸爸为“玛玛”、称妈妈为“讷讷′,称哥哥为“阿烘”,称姐姐为“格格”等。那么, “歪里” “完立”是什么意思呢?它们能音转为“万历”吗?回答是否定的。“完立”是满语,其意为木偶,“完立妈妈”是指满族人供奉的女神的神像木偶,如同汉族人的泥菩萨一样。这样说来,“完立”就不是“万立”、 “万历”、 ∵歪里妈妈”也就不是“万历的妈妈”了。那么“玛玛”与“妈妈”同不同呢?是不是写法不同呢?在满语中称母亲为“额娘”、 “讷讷”,还有称“阿家”、“奶奶”者,可就不像汉族那样称“妈妈”。 “玛玛”(妈妈)就是“玛玛” (妈妈),而不是妈妈,从“妈妈”一词中可否断定其性别呢?还是不能。如果从满语分析,满语称“爷爷”为玛法,称爸爸为“玛玛”、 “阿玛”。但这能说明,“佛>>

  骨 灰 安 葬 须 知

  一、取骨灰运到墓地

  1、 用红布或黄布把骨灰包好,记准像片方向;

  2、 原有骨灰盒摆放的物品,全部带往墓地属于随葬品;

  3、 儿女、孙子等都可抱着,不准随意落地;

  4、 骨灰上车属于灵车,开动后不准再上下人,直到墓地;

  5、 到墓地后出示“安葬证”购买随葬品。

  (主要随葬品有:墓穴专用防潮产品(护灵宝)、鞭、纸香、元宝、七星、红腊、金马、香炉、小瓶绢花)

  二、安葬

  1、 揭幕,燃放鞭炮;

  2、 清理墓穴,拉起遮阳、遮影白布;

  3、 摆放北斗七星;

  4、 安放骨灰连红布条;

  5、 摆放灵牌、狮子、花环、金元宝等;

  6、 儿孙、亲属等往墓穴里抓放黄土。

  三、祭祀

  1、点燃香火和蜡烛(送灯)

  2、供馒头、祭酒、碑下安放鲜花;

  3、摆放水果、糕点、菜等,合计六样;

  4、儿女祭拜;

  5、到祭祀园烧纸。

  

  元宵佳节倍思亲散文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一道又一道美味佳肴摆上了桌面,吃元宵了!小孙子蹦着喊着。团圆节人不全,母亲不能和我们一起吃元宵了。去年驾鹤西游,如今阴阳两隔,真是好人不长寿。

 “爷爷吃元宵!”“爷爷不饿! 你吃吧,待会我们上西山给太你奶送灯去。”月亮升起来了,照在田野皑皑白雪上,泛起一片清冷惨白的月光。明月的银光洒落在山林上,却透出一股阴森幽暗的景象。远处山峦中光火闪亮那里必有一片坟莹。白雪在脚下咔咔作响,一阵冷风吹过催促我们加紧前进的脚步。路上我对孩子讲,过去的坟灯是黄米面和水。做出小碗状,放到窗台上。冻两小时,便成了,到坟地倒进麻籽油,放进棉花捻点燃即可。

 岁月流逝如今用上了电子灯真正成了长明灯。在爷爷奶奶和母亲坟前小孙子点亮了三盏红色的十五莲花灯。孙子跪下高喊:祖爷爷、祖奶奶、太奶给你们送灯来了。我跪在那里热泪盈眶。灯影里分明看见爷爷抱着我,用胡子扎我的脸,我顺势揪住他的胡子。爷爷咧着嘴喊,快撒开。一家人哈哈大笑。爷爷对不起,原来你那是亲我哩!

 仿佛清晰看见奶奶,挪动着小脚笑着向我走来,举起一块冰糖,塞到我的嘴里,那沁人心脾的一刻永生难忘。奶奶孙子好想您!

 泪眼迷离中看见,重病在床的母亲吃力地望着我说:“快回街里卖水果去吧!你多忙啊!我没啥事。”窗外杏树花开的时节母亲常向窗外望着,对我的弟弟妹妹说:“阴天了,要下雨了,下雨你大哥就不能出摊了。”言外之意就是有时间回去看她了。

 他哪里知道,那时的我风雨无阻,真是钻到钱眼里了。怎么就不能耽误几天,多陪陪母亲呢?真是不孝。想来让人痛楚时时心酸。如今母亲孤寂的躺在这旷野里。子欲孝而亲不在,愿坟头这盏明灯陪伴她解除孤独,照亮她走向天堂的路。

 爷爷你不愿吃苹果么?我给您带来五个供上。我小时候过年那天,能吃上一个国光苹果就很知足。这可是红富士呀!奶奶你跟我们讲在火车上,看到旅客吃香蕉不知是啥,长长的,弯弯的,黄黄的,剥下皮白白的,到老了您一口也没吃上,今天我给您带来了一大挂香蕉,谁让您小时候冬天在火盆上,用铁茶缸子,煨在火里炖粉条给我吃,今天算是报答您了。

 妈妈您牙不好,晚年爱吃蛋糕,今天给您献上三斤蛋糕,您爱施舍,吃不了就送给有需要的人吧。记得你年轻的时候做点好吃的让您吃您说不爱吃。就爱吃土豆辣椒酱,萝卜干,冻白菜记得您从省城看病回来,妹子家炖了一只小鸡您吃了多半只。过去家困难您舍不得吃,让我们兄弟姐多吃点,我们那时太天真,以为妈妈是菩萨心肠要吃素的。

 妈妈我知道你为什么不吃猪肉的。我十三岁那年刚开春,爸爸在姥家居住的村子,买回一只黑白花的小猪崽,胖嘟嘟的可爱极了。你精心饲养,给它挠痒痒,它侧着身子静静地躺着,你挠它的肚子,它会四腿朝天仰躺在地上,咴咴地哼唧着,你拍拍它的脑门说:真懂事!像个孩子似的。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经常看到小花猪,头枕着母亲的大腿酣酣地睡着了。母亲上山挖猪菜,它摇晃着短尾巴跟在身后,路过的行人投来羡慕的眼光,母亲便甜甜地笑着:小花快走!

 母亲和我上井沿去挑水,小花猪摇头晃尾跟着我们,街坊邻居们笑得前仰后合,小花会意式地咴咴二声,扑楞着耳朵,撒欢儿跑向井沿

 小猪渐渐地长大了,寒冷的冬天不期而至。清晨,村中便会传来猪的惨嚎声,再怎么穷也要杀个小猪过年啊!母亲的脸上不见了笑容,跟我父亲说:今年不杀猪不行吗?不行!不杀猪过年啦,进屋个客人吃啥?猪羊一刀菜,你真是个傻人!母亲的脸色像葡萄水似的,眼泪一双一双滴在我的头上。从此再也没有养过花色的猪,再也没见母亲吃过猪肉。多么善良的母亲啊!

 善良是最大的美德,会感染人的品行,滋润心灵深处,甚至感天动地的。我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奇怪的是:母亲去世后的夜晚,风雨交加,北方的五月向来少雨的,待到早晨出殡时停了一个小时左右,莹地上黑压压的人群,这样的场景从来没有过的。

 在母亲的坟前,八十多岁的张老太太,儿媳妇扶着哭得稀里哗啦,人群里一阵骚动,继而窃窃私语:这个媳妇改好了?原来打公骂婆的,老太太没饭吃,就到老鲁太太家去,有时候还住在人家。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老鲁太太也跟着哭,这老太太心太善了!感化了不孝的儿媳妇?!

 看啊!跪在那里三个人怎么不认识呢?岁数大的都认识:那个女的叫赵春英,那个叫赵兰中,那个小的叫赵兰东,春英八岁时她娘得肺结核死了,二个弟弟。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得亏老鲁太太了,缝缝补补,截长补短,做吃做喝,又过几年,春英爹得脉管炎也死了,她叔叔把这姐三个接回老家,河北沧州,一晃四十多年了,人哪!还得积德行善啊!三千多里路,来看她大娘了。众人唏嘘不已地,赞美着母亲的恩德

 母亲病重期间因忙于水果生意,没能回去看她几次,临终前我握着她的手,她双眼紧盯着我嘴里发出细微的声音,听不清在说什么,是恐惧?是不舍?是嘱托?想必是遗憾。这更加深我的惭愧,加深我对母亲深深地思念。

 儿子哭着在坟头压上纸钱,孙子将三堆黄纸点燃,熊熊火焰上青灰的纸烟盘旋着,弥漫着,模糊了我的双眼。

 坟茔变得肃穆,墓碑更显庄严。天上的月光和地上的灯光交相辉映,拉近了苍茫大地和皓月长天的距离,拉近了村庄和田野的距离。照亮了死去亲人通往天堂的路,你们的恩德后人终生铭记,我们血脉相连,骨肉相牵,好像天空眷顾着大地,又一阵爆竹声响过,在寒冷的北风中,我们依依不舍,缓步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