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西门豹>>全文

老婆 0 86

小学课文<<西门豹>>全文,第1张

小学课文<<西门豹>>全文
导读:课文《西门豹》战国时期,魏王派遣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郡。西门豹到了这个地方,看到良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一位老大爷来,问问他是怎么回事。老大爷说:“这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这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个年轻姑娘。要是不给他送去的话,

课文《西门豹》

战国时期,魏王派遣西门豹去管理漳河边上的邺郡。西门豹到了这个地方,看到良田荒芜,人烟稀少,就找了一位老大爷来,问问他是怎么回事。

老大爷说:“这都是河伯娶媳妇给闹的。这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个年轻姑娘。要是不给他送去的话,漳河就势必要发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这是巫婆说的。地方官绅每年出面给河伯办喜事,硬时逼着老百姓们出钱出力。每年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两。办喜事只花二三十万,多了下来的就都跟巫婆分了。”

西门豹问:“那新娘是从哪儿来的呢?”

老大爷说:“哪家有年轻的女孩,巫婆就带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儿钱就糊弄过去了,没钱的人家,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女儿被他们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他们会在漳河边放一条苇席,让女孩儿坐在苇席上,顺着水流漂去。苇席先还是浮着的,到了河中心就连女孩一块儿沉到河底去了。有女孩儿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是越来越少,这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那么漳河曾发过大水没有呢?”

老大爷说:“没有发过。倒是到了夏天雨水少了,年年闹旱灾呢。”

西门豹说:“这样说,河伯还真是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的时候,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子。”

到了河伯娶媳妇的这天,漳河边上站满了邺郡百姓。西门豹带着士兵,真的来了。巫婆和官绅急急忙忙去迎接。那巫婆看着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绸褂的女弟子。

西门豹说:“去把新娘领过来给我瞧瞧。”巫婆叫女徒弟们把那个打扮好的姑娘领了来。

西门豹一瞧,那女孩儿满脸都是泪水。他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够年轻漂亮,河伯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先去跟河伯通告一声,说我再要选一个漂亮的,过几天再送过去。”话刚说完,他叫士兵架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里。

巫婆在河里扑腾了几下,然后就沉下去了。又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后头的官绅头子说:“这巫姿怎么还不回来呀,麻烦你再去催催吧。”话说完,又叫士兵把官绅头子也丢进了漳河里。

西门豹面对着漳河站了许久。那些地方官绅也都提心吊胆,连大气都不敢出,西门豹回头,看着他们说道:“他们怎么还不回来呀,请你们再去催一催吧!”说着又要叫士兵把他们都投下漳河去。

哪些官绅们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一直在淌血。西门豹说:“好吧,我再等一会儿。”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说:“都起来吧。看样子,河伯把他们都留下了。你们先回去吧。”

老百姓都明白过来了,这个巫婆和地方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从此以后,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的事儿,漳河也不曾发过大水。

西门豹后来发动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百姓的农田里。庄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有好收成。

扩展资料

西门豹(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魏文侯时任邺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

初到邺城 (今河南安阳北一带))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萧条,一片冷清,百业待兴,于是立志改善现状。后来趁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随后颁布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

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开围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后世为纪念西门豹建立西门豹祠,西门豹祠属于古邺城遗址的一部分,现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西门豹祠堂,今俗称西门豹庙。西门豹祠是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的典型景点,现在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西门豹

魏文侯时,西门豹任邺县令。他到邺县,会集地方上年纪大的人,问他们有关老百姓痛苦的事情。这些人说:“苦于给河伯娶媳妇,因为这个缘故,本地民穷财尽。”西门豹问这是怎么回事,这些人回答说:“邺县的三老、廷掾每年都要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搜刮钱财,收取的这笔钱有几百万,他们只用其中的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媳妇,而和祝巫一同分那剩余的钱拿回家去。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女巫行巡查看到小户人家的漂亮女子,便说‘这女子合适作河伯的媳妇’。马上下聘礼娶去。给她洗澡洗头,给她做新的丝绸花衣,让她独自居住并沐浴斋戒;并为此在河边上给她做好供闲居斋戒用的房子,张挂起赤**和大红色的绸帐,这个女子就住在那里面,给她备办牛肉酒食。这样经过十几天,大家又一起装饰点缀好那个象嫁女儿一样的床铺枕席,让这个女子坐在上面,然后把它浮到河中。起初在水面上漂浮着,漂了几十里便沉没了。那些有漂亮女子的人家,担心大巫祝替河伯娶她们去,因此大多带着自己的女儿远远地逃跑。也因为这个缘故,城里越来越空荡无人,以致更加贫困,这种情况从开始以来已经很长久了。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俗语有‘假如不给河伯娶媳妇,就会大水泛滥,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说法。”西门豹说:“到了给河伯娶媳妇的时候,希望三老、巫祝、父老都到河边去送新娘,有幸也请你们来告诉我这件事,我也要去送送这个女子。”这些人都说:“好。”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长老曰:“苦为河伯娶妇,以故贫。”豹问其故,对曰:“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用其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与祝巫共分其余钱持归。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娉取。洗沐之,为治新缯绮縠衣,闲居斋戒;为治斋宫河上,张缇绛帷,女居其中,为具牛酒饭食,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始浮,行数十里乃没。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取之,以故多持女远逃亡。以故城中益空无人,又困贫,所从来久远矣。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云。”西门豹曰:“至为河伯娶妇时,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吾亦往送女。”皆曰:“诺。”

到了为河伯娶媳妇的日子,西门豹到河边与长老相会。三老、官员、有钱有势的人、地方上的父老也都会集在此,看热闹来的老百姓也有二三千人。那个女巫是个老婆子,已经七十岁。跟着来的女弟子有十来个人,都身穿丝绸的单衣,站在老巫婆的后面。西门豹说:“叫河伯的媳妇过来,我看看她长得漂亮不漂亮。”人们马上扶着这个女子出了帷帐,走到西门豹面前。西门豹看了看这个女子,回头对三老、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子不漂亮,麻烦大巫婆为我到河里去禀报河伯,需要重新找过一个漂亮的女子,迟几天送她去。”就叫差役们一齐抱起大巫婆,把她抛到河中。过了一会儿,说:“巫婆为什么去这么久?叫她弟子去催催她!”又把她的一个弟子抛到河中。又过了一会儿,说:“这个弟子为什么也这么久?再派一个人去催催她们!”又抛一个弟子到河中。总共抛了三个弟子。西门豹说:“巫婆、弟子,这些都是女人,不能把事情说清楚。请三老替我去说明情况。”又把三老抛到河中。西门豹插着笔,弯着腰,恭恭敬敬,面对着河站着等了很久。长老、廷掾等在旁边看着的都惊慌害怕。西门豹说:“巫婆、三老都不回来,怎么办?”想再派一个廷掾或者豪长到河里去催他们。这些人都吓得在地上叩头,而且把头都叩破了,额头上的血流了一地,脸色象死灰一样。西门豹说:“好了,暂且留下来再等他们一会儿。”过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廷掾可以起来了,看样子河伯留客要留很久,你们都散了吧,离开这儿回家去吧。”邺县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再提起为河伯娶媳妇的事了。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西门豹曰:“呼河伯妇来,视其好丑。”即将女出帷中,来至前。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复以弟子一人投河中。有顷,曰:“弟子何久也?复使一人趣之!”复投一弟子河中。凡投三弟子。西门豹曰:“巫妪、弟子,是女子也,不能白事。烦三老为入白之。”复投三老河中。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长老、吏傍观者皆惊恐。西门豹曰:“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欲复使廷掾与豪长者一人入趣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西门豹曰:“诺,且留待之须臾。”须臾,豹曰:“廷掾起矣。状河伯留客之久,若皆罢去归矣。”邺吏民大惊恐,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西门豹接着就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田地都得到灌溉。在那时,老百姓开渠稍微感到有些厌烦劳累,就不大愿意。西门豹说:“老百姓可以和他们共同为成功而快乐,不可以和他们一起考虑事情的开始。现在父老子弟虽然认为因我而受害受苦,但可以预期百年以后父老子孙会想起我今天说过的话。”直到现在邺县都能得到水的便利,老百姓因此而家给户足,生活富裕。

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田皆溉。当其时,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豹曰:“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

译文: 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去做邺(今河北临漳县)令。西门豹到了邺县,看到那里人烟稀少,满眼荒凉,就找了一些老百姓问是怎么回事儿。

一位白胡子老大爷说:“都是河伯娶媳给闹的。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要不给他送去,漳河就要发大水,把田地、村庄全淹了。”

西门豹问:“这话是谁说的?”

老大爷说:“巫婆说的。地方上的管事人每年借着给河伯办喜事,硬逼着百姓出钱。他们每年都要敛几百万钱,用二三十万办喜事,剩下的就跟巫婆分了掖腰包了。”

西门豹问:“新娘子是哪儿来的?”

老大爷说:“哪家的闺女年轻,长得漂亮,巫婆就带人到哪家去选。有钱的人家花点钱就过去了,没钱的人家就倒霉了。到了河伯娶媳的那天,他们在漳河边上放一领苇席,给姑娘打扮一番,

让她坐在苇席上,放到河里,顺水漂去。苇席开始还在水上飘着,过了一会就沉下去了。所以,有闺女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这里的人口就越来越少,地方也越来越穷。”

西门豹问:“河伯娶了媳妇,是不是漳河就不发大水了?”

老大爷说:“还是发。巫婆说幸亏每年给河伯送媳妇,要不漳河发水还得多。”

西门豹说:“巫婆这么说,河伯还是灵啊!下一回他娶媳妇,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伯娶媳妇那天,河边上站满了人。西门豹真的带着卫士来了。巫婆和地方上管事人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经七十多岁了,背后跟着十来个穿着妖艳的女徒弟。

西门豹说:“把新娘领来让我看看她长得俊不俊。”一会儿把姑娘领来了。西门豹一看女孩子满脸泪水,回头对巫婆说:“不行,这姑娘不漂亮,麻烦巫婆到河里对河伯说一声,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送去。”说完,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姿怎么还不回来?让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将她一徒弟投进河里。等了一会儿,又将她另一徒弟投进河里。又等一会儿,西门豹说:“看来女人办不了这事儿,麻烦地方上的管事去给河伯说说吧!”说着又要叫卫士把管事的扔进漳河。这些地方上的管事人,一个个吓得面色如土,急忙跪地求饶,头都磕破了。西门豹说:“好吧,再等一会儿看看。”过了一会儿,他才说:“起来吧!看样子是河伯把她们留下了。你们都回去吧!”

这一下老百姓都恍然大悟了。原来巫婆和地方的管事人都是害人骗钱的。从此,谁也不敢再提给河伯娶熄妇的事了。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开凿了十二条大渠,把漳河水引到田里,灌溉庄稼。从此,漳河两岸年年丰收。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下面为大家带来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快来看看吧。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1

 夫妻祈祷

 原文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来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②,子将以买妾。”

 注释

 ①束:《易·贲》:束帛戋戋(jiān)。子夏传:“五匹为束。”(匹,四丈也。—《说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非常。

 译文

 卫国有一对夫妻向神灵祈祷,并且恭恭敬敬地跪在神前三叩九拜,虔诚地向神提出真诚的期望,妻子念念有词地祷告:“仁慈的神啊!但愿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并赏赐我能得到一百来束布。”她的丈夫在旁边埋怨道:“为什么求这么少一点点呢”妻子回答说:“唉!太多了,你就会拿去买个小老婆。”

 说明

 <夫妻祈祷>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认为:人与人之间利害关系不同——即“利异”,不仅君臣之间的利益不同甚至相悖,而且在金钱的驱使下,夫妻之间亦各怀异心。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2

 郑袖不妒

 原文

 魏王遗荆王美人①,荆王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悦爱之也②,亦悦爱之,甚于王。衣服玩好,择其所欲为之。王曰:“夫人知我爱新人也,其悦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所以养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为妒也,因为新人曰:“王甚悦爱子,然恶子之鼻,子见王,常掩鼻,则王长幸子矣。”于是新人从之,每见王,常掩鼻。王谓夫人曰:“新人见寡人常掩鼻,何也”对曰:“不已知也。”王强问之,对曰:“顷尝言恶闻王臭③。”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诫御者曰:“王适有言必可从命。”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注释

 ①遗:赠送。荆王:即楚王。诗赋中常指楚襄王,传说中有襄王与巫山神女恋爱的故事,见宋玉《高唐赋序》、《神女赋序》。唐沉佺期《巫山高》诗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②夫人:古代诸侯的妻子称夫人,后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对主人妻子的称呼。现在多用于正式场合。③顷:刚才,不久以前。尝:《广韵》曾也。④劓(yi):原意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适:如果,假如,假定。可:应当,应该。⑥揄(yú):挥动,拿出。

 译文

 魏王又送给楚王一个绝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郑袖,内心非常嫉妒,对外却表现出比楚王还要喜欢她,珠光宝气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让魏女挑选,然后送给她。郑袖的这些假象,完全蒙蔽了楚王,楚王对郑袖说:“夫人知道我喜欢新来的美人,你能顺承王意、爱王之所爱,喜爱她却甚于我了,这是孝子赡养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为啊!”

 郑袖确信楚王不再怀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里加快了设计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对魏美人说:“楚王非常宠爱你,但不喜欢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见大王的时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这样就会经常受到楚王的宠幸了。”

 于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听从郑袖的话,每次见楚王时,都掩住鼻子。楚王对郑袖说:“新美人来见我,经常掩住鼻子,这是为什么呢”郑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装糊涂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楚王丝毫没有意识到郑袖的构陷,不知不觉地落入了郑袖精心设计的圈套,硬要追问个水落石出。郑袖窃喜时机终于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说:“不久前曾经听她说过,不喜欢闻到王的臭味。”楚王一听怒不可遏,大声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来!”

 由于郑袖事先曾经告诫侍卫说:“楚王如果有什么命令,必当立即执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卫顺势挥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说明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全书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作者善于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而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则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因此,书中许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有的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自相矛盾>、<讳疾忌医>、<守株待兔>、<郑人买履>、<老马识途>等,更是耐人寻味、警策世人,所以流传数千年仍被广泛引用而不衰。

 张松如先生(笔名公木)说:“韩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就是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反映了韩非子的历史观、社会观、文艺观以及方法论和认识论,可以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几乎等于读了一部法家思想辑要。”

 <郑袖不妒>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下》。韩非子借以说明‘人主失诛,大臣成私’的道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3

 鲁相嗜鱼

 原文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①,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子不受。其弟子谏曰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⑤,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⑥。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下》)

 注释

 ①公孙仪:复姓公孙,名仪。战国鲁穆公时的丞相。②弟子:门徒(亲受业的高第生称弟子,转相传授不直接受业的普通学生称门生,统称为门徒或诸生)。谏:规劝。③唯:因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别人的脸色。⑤此:这样。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给,给予。⑥为:帮助,治理。

 译文

 战国鲁穆公时,公孙仪做了鲁国丞相。他特别喜欢吃鱼,一国上下能够接近他的人,都争相买来一筐筐活蹦乱跳的应时鲜鱼进献给他。但是,公孙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门徒有些不解,规劝他说:“先生特别喜欢吃鱼,又不肯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语重心长地告诫弟子说:“正是因为我喜欢吃鱼,才明确拒绝别人送鱼。假如接受别人的鱼,难免就会仰承别人的脸色。仰承别人的脸色办事,将会走上违法的道路,违法就会被罢免相位甚至入狱蹲监,这样一来虽然想吃鱼,未必还会有人无缘无故地送鱼给我,我又失去了俸禄,吃鱼的机会就没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别人送的鱼,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为官,就不致于违法而失掉相位,这样我虽然爱吃鱼,还有足够的俸禄,能够长期供给自己吃上多种多样美味可口的鱼。”

 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守法的思想品格,在这里明白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诉人们,‘需要别人的帮助,等着别人来监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4

 卫人嫁女

 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人妇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

 意译

 卫国有个人,在嫁女儿的时候说:“你到了夫家,一定要抓住机会悄悄积攒私房钱。因为做人家的媳妇,被婆家休弃逐回娘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共同生活白头到老的,算是侥幸得见的了。”

 卫女听信了父亲的话,便私下积聚钱财。她的婆母毕竟更为老练,很快就掌握了卫女私下聚敛钱财的证据。虽然婆母也知道这类事情是一种普遍现象,只是觉得卫女积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赶回娘家。

 卫女失去了丈夫也没了脸面,但她返回娘家时带回的钱财,比出嫁时所带去的嫁妆,有了成倍的增加。她的父亲不责怪自己教女不当,反而自以为聪明,认为这样可以使家里更富有。现在国家大臣做官的(做法),都是这种样子。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5

 曾子的妻子上街。小儿子扯着娘的衣襟,又哭又闹,要跟着去玩。曾子妻被闹得没有法子,就弯下腰哄他说:“小乖乖回去吧,妈妈回家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儿子咽着口水,方才罢休。?妻子从街上回来,只见曾子正拿着绳索在捆肥猪,旁边还插着一把雪亮的尖刀。妻子慌了,连忙跑上去拉住他说:“你疯啦!我是故意骗骗小孩子的。”曾子严肃地说:“你怎么能欺骗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学着父母的样子,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母亲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曾子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

 “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6

 虞庆是春秋时期有名的辩士,能言善道是出了名的,据说他能把黄河说得倒流,凋谢的花儿说得再盛开,如果他生活在现在的年代,估计会成为一名有大作为的律师。

 虞庆靠着能言善辩,很快地受到当时的赵王的赏识,当了赵国的大官。升了官发了财,虞庆就想着把自己的旧房子推倒了新建一所新房子。于是,他找来一群能工巧匠来帮他做房子。有一天,虞庆到新房子的工地去看新房子做得怎么样了,当他看到新房子的框架已经建起来了,但是虞庆嫌做得太高了,就跟工匠说:"屋顶做得太高了。"工匠跟虞庆说:"因为木头还没有干透,容易弯曲,而灰浆是湿的,潮湿的灰浆是重的,用没干透的木头来承担重的灰浆,木头就更容易弯曲了,房子会容易坏掉的。"虞庆说:"错!椽子干了就会伸直,而泥巴干了就会变轻。如果椽子和泥确实是能够变干,一天一天泥土变轻木头变干,即使时间久了,房子也不会倒塌的,你就按我说的做,错不了。"木匠听了,虽然觉得好象不大妥当,但是也找不到可以反驳虞庆的话,只好拿没干透的木头做椽子,做好了房子。

 房子是做好了,不久,没干透的木头由于承受过重的泥巴而变弯,虞庆的新房子就这样倒塌了。

 读后感:能言善辩的人都能靠自己的说辞说服别人,可是有时候说服了别人的道理,不一定能行得通。

 我叫郑袖,我的夫君是王,是强大的楚国的王。在王宫里,他至高无上,虽然我是最受他宠爱的妃,但是后宫佳丽三千,要长久地得到夫君的宠爱,只有美貌是不够的,还得要有不动声色的智慧。在这个比海深的后宫,如果失去了王的宠爱,就会万劫不复,只闻新人笑,哪管旧人哭,那些失去爱的妃子的哭泣声,让我不寒而栗。

 可是,我的夫君他是王,是强大的国家的王,所以,不断地会有新的美人入宫。最近,楚国的附属国魏国的王又送来了一个绝色的美人。魏国的女子柔媚无比,我的王他的心就这样被迷住了。有好几天他都没有叫我去伺宴了,虽然也会来看我,但都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只要那个魏国的美人的一声娇唤,他就乐颠颠地奉上他的笑脸。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7

 狗猛酒酸

 原文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悬帜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龁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⑦,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本故事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上》)

 注释

 ①酤(gū)酒:卖酒。②升:量酒的器具。为:酿造。③怪其故:对这种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④问其所知:向有学问的人请教。闾(lǘ):邻里。⑤挈(qiè):用手提着。瓮:盛酒浆的坛。⑥迓(yà):《尔雅》:迓,迎也。即冲着。龁(hé):咬。⑦明:帮助开导。⑧蔽胁:蒙蔽控制。

 译文

 宋国有个酿酒的生意人,他开的酒家,量器精准公平,对客人服务周到恭谨,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悬挂的酒旗高扬醒目。

 按理说,这个酒家一定会生意兴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发酸变质却卖不出去。

 店主也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邻里中有学问的杨倩老人请教。杨倩老人问他:“您家店铺里的看门狗很凶吗”店老板迷惑不解地说:“狗的确很凶,但如此好酒为什么卖不掉呢”杨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恶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怀里揣着钱,提着酒壶、抱起酒坛,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恶狗却冲着顾客龇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还有多少人敢来买呢所以,直到发酸也卖不出去。

 一个国家也有恶狗,有道德有才干的人,身怀绝佳的治国方略与理想,想去帮助、开导大国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恶狗一样,龇牙咧嘴挡道咬人。这就是君王受蒙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8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先誉其盾之坚,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之利,曰:“吾矛之利,万物莫不陷也。”市人诘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众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也。

 译文

 在战国时期,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说:“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说:“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市场上的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们将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众人嘲笑他。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寓意

 世上不大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说话都应该经过大脑思考,不要夸过头,要不然就可能会喧宾夺主了。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9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滥竽充数寓言故事详情: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不到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时,总是叫这不到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名叫南郭的处士听说了齐宣王喜欢听合奏,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摆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很爽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处士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心里极为得意。

 其实南郭处士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处士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比别人吹奏得更投入。南郭处士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丰厚的薪水。

 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ǐ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他喜欢听独奏。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轮流来吹竽给他欣赏。南郭处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处士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会因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真本领,才能抵挡住一切困难、挫折和考验。

 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滥竽充数的故事中,虽然南郭先生的行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是我们也得看到他的优点,南郭先生是善于自我推荐的,这一点我们应该好好学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终究会露出马脚的,一个人如果像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那样,没有真本事,只靠装样子吓喝人,在别人还不了解真相的时候,能够蒙混一阵子,但是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10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郑国人)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郑国人)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寓意

 韩非子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的故事中这个郑国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这种人存在的,比如说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他觉得书上的东西都是对的,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这样古板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的打破常规。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 篇11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①,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②,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③,曰:“举烛者,尚明也④,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⑤,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译文

 楚国的郢都有一个人要写信给燕国的宰相。晚上写信,因为照明的火炬不亮,于是对拿火炬的侍从说:“把烛火举高点。”一边说一边错误地在信上写“举烛”两字。但举烛并非这封信的本意。燕国的宰相收到信十分高兴,说:“举烛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就是要任用德才兼备的贤人。”燕国的宰相向燕王禀告了任贤的道理,燕王十分高兴,国家因此大治。

 燕国是治理好了,但这不是信原来的意思。当代的学者,大多数也像这样。

 寓意

 燕国的宰相读信时望文生义,误解“举烛”之意却使燕国得到大治。在这篇寓言故事中,韩非子讽刺了当时学者的托古改制,虽然这些主张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却不是完全基于历史而得来的。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着眼于实际,绝对不能靠误打误撞获得成功。

汉文帝的母亲是薄姬,薄姬的母亲是原魏国宗室的女儿,也是魏王豹的堂妹,名叫魏媪,薄姬的父亲只知道姓薄,出身不详,而且还早逝,为了改变家庭的命运,魏媪把薄姬送到了堂兄魏王豹的后宫,魏王豹是战国时期魏国末代君主魏王假的弟弟,魏国被秦国灭亡后,魏王豹跟他的哥哥魏咎等魏国宗室就流落民间。

秦末农民起义时,魏咎被陈胜的部下周市拥立为魏王,后来魏咎在战场上被秦将章邯所杀,然后魏豹就成为魏王,俗称魏王豹,也就是这个时候魏媪把薄姬送到了魏王豹的后宫,在此之前,魏媪给女儿薄姬找相士许负算了一卦,许负预言薄姬将会成为天子的母亲,将来会生出一个儿子是天子。

魏豹听说这个消息后很高兴,因为薄姬当时是他的姬妾,魏豹以为这个预言是说他与薄姬的儿子将来是天子,这个预言也改变了魏豹的命运,当时正处于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魏豹原本依附项羽,后来见刘备打入中原,于是又依附刘邦,在听说许负的预言后,魏豹不想再依附刘邦,想自立为独立的王,因为他的儿子将来是天子。

所以魏豹就背叛了刘邦,转而选择在项羽与刘邦之间找平衡,彭城之败后,刘邦派出韩信开辟北方战线,韩信率军攻打的第一个敌人就是魏豹,韩信利用声东击西、木罂渡河,突然袭击魏王豹的都城安邑,俘虏了魏王豹。

但是刘邦这个时候并没有杀魏王豹,因为他觉得魏王豹活着能安抚魏人,之后,刘邦与项羽继续在荥阳对峙,当时刘邦被项羽的楚军打败,荥阳城也被团团包围,刘邦先行逃走,留下周苛与魏王豹一起守城,但周苛却认为魏王豹是投降过来的人,没有忠心可言,于是杀了魏王豹。

从魏王豹当上魏王到被杀,总共有六年时间,薄姬跟魏豹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也就是五六年,但是他俩没有生出孩子,也许是近亲结婚的原因吧,就这样薄姬成为了寡妇,与魏王豹生前的姬妾一起被派到刘邦的后宫织布的工房中当织布工,刘邦有一次在工房中见到了薄姬,见她有几分姿色,于是把薄姬编入后宫。

但是,这事过后,刘邦就忘记了,毕竟刘邦在后宫之中最宠爱的是戚夫人,除了吕后与戚夫人之外,刘邦至少还有六位妾姬或夫人,比如:曹夫人(刘肥生母)、赵姬、管夫人、赵子儿、石美人、唐山夫人,薄姬有几分姿色,但显然并不出众,并没有让刘邦念念不忘的感觉。

那薄姬为何能被刘邦临幸呢?

因为两个人,这两个就是管夫人与赵子儿,这两位夫人与薄姬自小相识,并且约定今后富贵要一起共享,据猜测,也许管夫人与赵子儿同为魏王豹的姬妾,或者这两人原本就是魏人,不然怎么会跟薄妾相识呢,另外这两人的姿色应该也比薄姬要好,因为刘邦是先临幸了管夫人与赵子儿。

刘邦这个人是很随和的,虽然当上皇帝也是如此,有一天刘邦与管夫人和赵子儿一起聊天谈笑时,管夫人与赵子儿就说起了薄姬,说当初三人约定共同富贵,现在只有薄姬没有富贵,刘邦一听说,怜悯之心上头,可见刘邦一直是很仁慈的一个人,魏王豹背叛他,他也没有杀对方,现在听说薄姬没有被临幸,于是当天晚上就把薄姬招来临幸。

也许刘邦想起了当年在织布机下看到的薄姬,有几分姿色,再加上管夫人与赵子儿的说笑,刘邦就想起了薄姬,就这样薄姬被刘邦临幸,完事之后,薄姬还跟刘邦说:我昨天梦见有一条苍龙在肚子上盘旋。

古人是很迷信的,当年许负的预言还在薄姬的脑中,再加上薄姬确实会在合适的时间说适当的话,薄姬的话让刘邦很高兴,但刘邦的高兴只是一时兴起,后来刘邦再也没有碰过薄姬了,但是,仅仅因为这一次刘邦的临幸,薄姬就怀孕了,这就够了。

薄姬跟魏豹在一起五六年没有怀孕,跟刘邦一次就怀孕了,而且当时的刘邦已经有54岁了,这个年龄在古人来说,已经是老年人了,但明显刘邦生育能力不错,刘邦直到58岁的时候还生下了刘长,而薄姬怀胎十个月后就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叫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

刘邦临幸了薄姬一次之后,薄姬很少再见到刘邦了,也不被刘邦所宠爱,所以可以肯定说,那一次临幸就是刘邦的一时兴起,从后来的经历也能看出,刘邦一生最宠爱的是戚夫人,为了戚夫人刘邦甚至动了换太子的念头,薄姬虽然不受刘邦待见,但是正是这种不受待见,让薄姬与刘恒免受吕雉的政治打击。

吕雉是刘邦的正妻,也是西汉的第一任皇帝,对于刘邦生前娶了很多姬妾,吕雉也是敢怒不敢言,但是刘邦去世之后,吕雉就开始打击刘邦生前所宠爱的妃子和儿子,第一个被打击的就是戚夫人与她的儿子刘如意,刘如意被吕雉下毒害死,戚夫人被吕雉残酷折磨甚至做到人彘而死。

除此之外,刘邦的庶长子刘肥差一点被吕雉毒死,后来被迫献出城邑才捡回一条命,刘邦的五子刘恢因为其妻是吕氏族人,且杀了刘恢喜欢的姬妾,刘恢自杀,刘邦的六子刘友被吕雉活活饿死,刘邦的8子刘建早逝,但是吕后杀死了刘建的儿子,刘邦总共8个儿子,受到吕雉迫害及被杀的就有5个,可见吕雉的狠毒。

而薄姬与代王刘恒是个例外,因为刘邦生前就不喜欢薄姬母子,所以薄姬与刘恒也没有遭到吕雉的迫害,而是安全地在封地生活,吕雉去世后,陈平、周勃等大臣联合刘章等宗亲铲除了吕氏族人,然后拥立了代王刘恒为皇帝。

为什么要拥立刘恒为皇帝?

因为刘恒看起来低调、老实、仁慈,而且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薄姬的父母都去世了,只有一个弟弟跟随,所以看起来薄姬比较好控制,而当时最有威望的是齐王刘襄,这个人太强势,不受功臣们的待见,功臣喜欢一个弱势的皇帝,好控制,所以就选了刘恒,结果这无意促进了汉朝的发展,刘恒可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

这一切都是当初的一个玩笑,刘邦无意中的一次临幸造成的结果,历史就是如此,往往无以插柳柳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