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有些教师吸烟者带的都是十几元以上的烟,这说明了什么?

老师 0 72

当地有些教师吸烟者带的都是十几元以上的烟,这说明了什么?,第1张

当地有些教师吸烟者带的都是十几元以上的烟,这说明了什么?
导读:“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斯宾诺莎”。当地的教师都吸十几元以上的香烟,说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都缺乏健康意识,没起到为人师表的担当。这一点是值得吞云吐雾的老师们去反思的。首先来看一下,香烟真的就戒不掉吗?吸烟有害健康,这是所有成年人都明白的

“保持健康是做人的责任——斯宾诺莎”。当地的教师都吸十几元以上的香烟,说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他们都缺乏健康意识,没起到为人师表的担当。这一点是值得吞云吐雾的老师们去反思的。

首先来看一下,香烟真的就戒不掉吗?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所有成年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对香烟爱不释手,甚至是趋之若鹜呢?

“戒不掉”,这是很多吸烟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为什么会戒不掉?原因无外乎有两个,一个是根本没想去戒,也就是对香烟的危害意识不足;另一个就是没有勇气去戒、毅力不足而已。

说句实在话,这两个原因都不是什么大问题,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就看你有没有这个决心了。别说是香烟了,即便是“大烟”同样可以戒掉的。

你应该知道吧,年轻时的少帅张学良,典型的浪荡公子,吃、抽、玩、乐样样精通,对“大烟”更是不离不弃。但当他懂得“国难家责”的时候,他选择了戒烟。

戒烟一度让他痛苦不堪,但他没有退缩,命令士兵将自己绑在板凳上,谁给自己拿烟就“崩了”谁,正是这种“壮士割腕”的决心和毅力,让他彻底脱了这个“烟魔”,成了一位勇于担当的英雄,自己也成了大寿星。

别人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何况只是一个小小的香烟而已。所以说,这种“戒不掉烟”的男人,说句客观的话:就是没有决心、没有毅力、没有责任感与担当的懦夫。连自己的行为都无法控制的人,是很难有大的作为的。

再来说一说,吸烟对人体究竟有哪些伤害?

吸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事,那么吸烟对人体的伤害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首先就是呼吸系统,这个是最直接、也是最好理解的了,烟通过呼吸道直接进入你的肺部,一路上对周围的环境进行着肆无忌惮的破坏,伤害组织黏膜、引发支气管炎、咽炎等等疾病。

对“通道”的伤害还是小的,给肺部造成的影响会更大,轻者肺炎,重者直接来个癌变,到时候就真的成了欲哭无泪了。这不是诅咒,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事实。

其次是神经系统,烟中的尼古丁不断对你发出勾引的信号,让你欲罢不能,不仅影响了生活工作,还让你的腰包逐渐变瘪,当然了,如果你是个成功的大佬,并不在乎买烟这点银子。否则的话,还是奉劝各位,想想吧:孩子的补课费交够了吗?

除了这两个“部门”之外,对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都会造成致命的打击。而中老年朋友,常年大量吸烟还容易导致骨质疏松等问题。

总之,吸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奉劝那些为人师表的人们,您还是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担当,多为身边的孩子想想,起到好的榜样作用,尽快戒掉香烟吧。

“夫人是我的保护神……”这是张学良的原话。西安事变发生后,原本与蒋介石结拜为兄弟的张学良,转眼成了蒋介石眼中绝对不能饶恕的罪人。张学良始终认为,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之所以不杀他,是因为有宋美龄的“保护”。

那么,夫人为什么要保护他呢?有人说,张学良是宋美龄的初恋情人,甚至有人说他们是暧昧关系。其实,宋美龄(1897—2003)比张学良整整要大4岁,但她比张帅哥晚两年去世。

相爱不一定要相聚,相聚的不一定相爱!无论因为什么原因,虽然他俩最终没有走到一起,但可以肯定他们是一对曾经非常相爱的朋友,是终生的朋友。

根据有关资料记录,在张学良的眼里,宋美龄是个“绝顶聪明”且 “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的优秀女性。他老人家曾说“若不是我已经有了太太,我会猛追宋美龄……”。

再看看宋美龄,宋曾对蒋介石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会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其实,在老蒋之前,早在天津的时候,张学良和宋美龄就有过好几次的约会。从这些我们不难看出,张学良和宋美龄的关系是非同一般男女朋友……文/潘衍江

张学良曾说:“西安事变后我没死,关键是蒋夫人帮我。我认为蒋夫人是我的知己,蒋夫人对我这个人很了解,她说西安事变,他(张学良)不要金钱,也不要地盘,他要什么,他要的是牺牲。蒋先生原本是要枪毙我的,这个情形,我原先也不知道,但我后来看到一份文件,是美国的驻华公使JOHNSON写的,他写道:宋(指宋美龄)对蒋先生说,‘如果你对那个小家伙(即张学良)有不利的地方,我立刻离开台湾,还要把你的事情全都公布出去……’。”

  在张学良的眼里,宋美龄是“绝顶聪明”且“近代中国找不出第二个”的优秀女性,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语言。张学良在此后撰写的《西安事变反省录》里曾明确说:“如果夫人事变之前就在西安,也许不一定会发生西安兵变。”这是为什么?学界认为,出身的相似、年龄的相似、通英文、受过西方教育的相似,使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肯定有比蒋介石多得多的共同语言。

  宋美龄认为,蒋介石是能够算英雄的,但他的心胸狭隘、喜好猜忌与张学良敢做敢为的豪气和率真相比,张学良应该属于更高境界的英雄。

  因此,后来有人猜度:张学良对宋美龄公开的高度赞赏以及宋美龄对张学良超乎寻常的关心爱护,在性情相投之外,是否带有一种精神上的相恋。

  张学良逝世后,留存信件有四大箱约500多封,这些信函包括他与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蒋经国、陈诚、杨虎城、戴笠、端纳及其他人的往来信札。值得注意的是,500多封信函中,张学良与宋美龄的私人通信最多,总数约在百封以上。查阅、品味这些信件,可以清楚看出两人之间的诚挚感情。

  信函中,宋美龄一直称呼张学良为“汉卿”,张学良则始终称宋美龄为“夫人”,并且自称“良”。张、宋的书信交往,宋美龄的去信多以英文写就。

  从两人往来书信中,可看出宋美龄非常关照软禁中的张学良,尤其体现在生活上,常送日用品、礼物给张学良。有一次,宋美龄念及张学良眼睛不好,特送他一盏从美国带回的台灯。

  习惯用英文通信的宋美龄,每逢张学良身体不适时,还能细心、周到地以中文去函,而她其实并不擅长中文书写,只是为了病中的张学良不至阅读英文时劳神,才自己费心用中文书写。这种体贴还体现在宋美龄得到友人赠送的新鲜巧克力时,必定转赠一份给张。

  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原本信佛的张学良,在漫长的幽禁岁月中,经宋美龄的劝导,终于成了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宋美龄希望信仰基督能够帮助张远离政治,并以此排遣心中的愤懑不平。

张获得自由后曾有一句感慨:“宋美龄活一天,我也能活一天。”这句话,对形容宋美龄与张学良之间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一个权力欲望强烈、以善于作秀的政治女性出现的宋美龄,唯有在与张学良这位性情耿直、豪爽的东北硬汉的交往中,才显示出她真挚、细腻的女性情感。这种非比寻常的柏拉图式情感,出现在两位身份特殊、命运特殊的中国名人之间,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又至诚至信,顺理成章。

2001年10月,张学良在夏威夷檀香山病逝。消息传到美国,与“少帅”交往70多年的宋美龄悲痛不已。已行动不便的她,随即交代辜振甫和其夫人严倬云代表她,赴夏威夷参加张学良的追思礼拜与公祭。追悼会上,辜夫人将一束署有“蒋宋美龄”的十字架鲜花,置于“少帅”灵前。

少帅张学良气老师的那个诗意思是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根据调查显示,少帅张学良气老师的那个诗是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张学良夫人赵一荻女士在当地时间六月二十二日于檀香山病逝,终年八十八岁。这位巾帼英雄,在七十二年的岁月里,与张学良长相厮守,其传奇一生,可谓多姿多彩。 赵一荻, 人们多称她赵四**。 很多女人都会爱上风流少帅,但能没名没份地陪伴一个失意的男人度过数十年寂寞幽徒生涯的,只有赵四**。 赵一荻原籍浙东兰溪,出身於一个颇有名望的官宦之家。但她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天津度过的。在十五六岁以前,她在天津上学,是个刻苦用功、成绩优异的学生。她父亲名叫赵庆华,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担任过津浦、沪宁、沪杭甬、广九等铁路局的局长、政府交通次长、东三省外交顾问等职务。但她母亲却是平民出身,是位贤慧、勤劳的妇女。 相识·私奔 赵一荻与张学良的初识和交往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应该是在一九二六年前后,地点是在天津,原来,当时北洋政府中有些达官贵人,嫌在北京过私生活有些拘束,便常溜到天津在交际场中品酒赏花, 高歌酣舞,玩个痛快。 赵一荻好奇,常到那里看热闹。张学良的天津私邸在旧法租界三十二号路五十四号,三层洋楼,颇为精美。他有时路过天津也小作勾留。赵一荻经大姐绛雪(即冯武越爱人)介绍,与张学良相识。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坠入爱河。 赵四**名赵绮霞,排行第四,父亲是当时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赵庆华,得知小女儿和有妇之夫的张学良在一起,气得脸发白,手发抖,大骂一通后,派吴妈和一个小丫环昼夜看守,一步不许出门。这种软禁的生活给赵四**带来无限的痛苦,在其六哥赵燕生的暗中帮助下,与家人不告而别,毅然追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张学良来到奉天(沈阳)。 赵四**的私奔, 在赵家掀起了轩然大波。 赵庆华登报声明,断绝父女关系,并从此不再做官。与此同时,帅府内也感到了微微的不安。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担心赵四**的私奔有辱张家门庭,只给她秘书的地位,没有正式夫人的名义。但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赵四**对张学良的爱情,心甘情愿地以秘书身份陪伴著张学良。心胸大度、温柔贤慧的于凤至感念赵四**的一片真情,力主在帅府东侧建起一幢小楼,并亲自监工设计装饰,使小妹尽量居住舒适一些。赵四**搬入此楼居住,她把自己的卧室设在二楼西北角,这里虽然比其它房间阴冷,但抬头就可以望见大青楼里张学良办公室的灯光,心里顿时就会涌起一般似水的柔情,那种温暖的感觉就会情不自禁地油然而生。一九二九年赵四**和张学良将军在这里有了唯一的儿子。 赵四风流? “九一八”事变时,全国轰传张学良在北平正与影星胡蝶跳舞。当时广西学者马君武写了一首诗,讽刺张学良:“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历时五十一载,能背诵此诗者仍大有人在。 据当时张学良机要室主任洪钫与张学良的代表胡若愚回忆,这中间属于误传,马君武则据误传而成诗。据称,一九三一年胡蝶到北平拍摄张恨水的《啼笑姻缘》**,曾拜访张学良,并无其他关系。“九一八”事变当时,张学良患伤寒病初愈,尚在协和医院疗养。那一夜,携夫人于凤至与赵四**,在前门外中和戏院看梅兰芳的《宇宙锋》。忽得渖阳事变消息,立即退场,回到他的公馆(清代顺成王府),召开幕僚会议,请示南京军事委员会如何应变,覆电“日军此举,不过是寻常挑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绝对不准抵抗”。蒋介石于九月二十三日也说:“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白发新娘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在送蒋介石夫妇回南京前,有两件事放心不下。一是东北军,他写下手谕,交王以哲、于学忠等人代管;二是赵四母子,为防止不测,吩咐参谋长在他离开西安后,立即将赵四母子送往香港。 但此时的赵四**,说什么也不肯离开张学良,直到大姐于凤至匆匆从国外赶来,她才回到香港,可心却一刻没有平静过,时时刻刻都在挂念著被蒋介石软禁中的张学良。 一九四○年,于凤至因病去美国就医,赵四**将孩子托付给一位可信赖的朋友,又回到张学良身边,以秘书的身份,尽夫人的责任,寸步不离地相随左右,陪伴著他一起度过漫长的幽居岁月。 一九六四年,于凤至为了张学良的宗教信仰,报答几十年来一直照顾著张学良的赵四**,主动与张学良解除婚约,成全了张学良与赵四**的爱情。同年七月四日,在赵四**五十一岁的时候,这对“牢狱鸳鸯”在基督十字架下终于结为正式夫妻。而这时他们已经相濡以沫,整整度过了三十六个春秋 北京与张学良和赵四有着深厚的渊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是全国文化运动的中心,张学良和赵四与其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过往。张学良每次进出北京都经过天津,这份渊源直接促成了他与赵四的相识。张学良闻悉家父遇害,急赴东北,赵四怕是永别,抛下矜持与羞涩,勇敢一吻,将她的命运和张学良永远地联在了一起。 如果历史更改,赵四或许可以让后人记住她的大名———赵绮霞,或许可以依靠当时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次长的父亲找一个更平稳、更安全的归宿。 张学良和赵四真正与北京“亲密接触”是在1931年。那一年4月,他们来到北京定居,住在西城的顺承郡王府。头几年从这里经过,还可以看到高高的府墙和破旧但却充满神秘感的宫殿飞檐。如今,王府已经不复存在,但就是这座王府将赵四与于凤至聚在了一个屋檐下。于凤至乃温柔聪慧、贤良大度之人,当时赵四投奔张学良,没有夫人名分,对外只称秘书,于凤至便在沈阳大帅府东侧为赵四建起一幢小楼并亲自监工,情分和礼数都属不浅。在北京一起生活的日子,赵四也通情达理,张学良送给她的礼物,都先拿到于凤至那里。她们与张学良过了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 才智过人、兴趣广泛的赵四不安心只在深宅大院里当张学良的“秘书”,这是她的性格使然,与于凤至截然不同。她要做张学良生活的伴侣,也要成为他公众场合的“左右手”。大方的举止、流利的英语和娴熟的舞技,让她左右逢源。 张学良和赵四需要一个固定的社交聚会场所,以他们当时的财力和地位,这势必是一座设计精巧、取意新奇,少不了大兴土木、雕梁画栋的宅第。讲排场、要门面是张学良和赵四天生的性格成分,这一点也体现在了他们对住宅的追求上。

一个是将门虎子,一个是凤命千金,两人门当户对,天生般配。在父母的促成下,少男少女喜结连理,成为夫妻,让人羡慕不已。

一个是爱国英雄,一个是才女贤妻,两人相濡以沫,如胶似漆。在生活的琐碎中,共同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坚守着相爱的初心。

本以为人生就此会一帆风顺,本以为爱情能够天长地久,可叹造化弄人,命运往往不尽如人意。一次突发的事件,使得两人的生活发生重大转变。一次严重的疾病,又让二人分居两地。而这一分别,就是半个世纪。

当英雄迟暮,90岁寿宴之际,他给等了他半个世纪的爱人发去请柬。当她收到请柬,虽已瘫痪在床,却是喜极而泣,坚持要见他一面。可惜,她终究没能见到那个她爱了70年,等了50年的男人。最终抱憾而去,独眠于美国洛杉矶,陪伴她的,只有一块空空的墓地

上面的男主人公,是东北少帅张学良。

而女主人公,就是他的结发妻子于凤至。

今天,让我们把指针调回上个世纪,重温这段凄美爱情故事的点点滴滴。

1897年的6月7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南岁子乡的大泉眼村,一个女童呱呱坠地。她的父母给她取名“凤至”,意味凤凰飞到了他们家里。

1901年6月3日,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的鄂家村,一个男童伴随着嘹亮的哭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给他取名“学良”,希望他学有所成,道德优良。

当时,于凤至家里比较殷实,她的父亲是一位商贾,经营着一家粮栈。于凤至虽为女儿家,但从她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她的父亲十分地喜爱她。

于凤至的父亲,也从来不像一些守旧的父亲,觉得女儿只要学习如何相夫教子就好,读书这种事女孩是不用去的。他在于凤至很小的时候,就把她送入了私塾,接受良好的教育。

而于凤至也是天资聪颖,念书时期表现得十分优秀,得到了老师的充分肯定。从私塾到官学,再到奉天女子师范学校,于凤至一路前进,成为了一名品学兼优的高才生。

此外, 于凤至还是远近闻名的大美女,不仅长相出众,身材窈窕,而且温柔大方,深得众人喜爱,追她的人都要踏破了于家的门槛。

而张学良这边,16岁起就在父亲张作霖的部队接受锻炼,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养成了勇武、坚毅的男子汉性格。1919年又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进一步接受军事教育。

从学校毕业后,张学良在东北军任职团长,专门负责保护他父亲的人身安全和维持奉天的治安。在长期的军队锻炼中,张学良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领。

于凤至和张学良看似毫无交集,但却因算命先生的一句话,两人走到了一起,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接着往下看。

于凤至和张学良的交集,始于两家父母的友好往来。当时,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刚好带领手下进驻于凤至的老家郑家屯,奉命剿灭当地的土匪,维护 社会 秩序的稳定。

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张作霖的指挥部,刚好就设在了于凤至父亲于文斗经营的粮栈里面。因此,两家父母产生了交际,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有一次,于文斗请了一个算命先生,想给女儿算一算以后的前程命运。

没想到一算,不得了。

“您的女儿是个凤命,未来必将大富大贵!” 算命先生高声祝贺道。

此时,张作霖正好从门前经过,听到算命先生这么说,顿时来了兴趣,赶忙走进去打探了起来。随后,还把于凤至的八字给了另一位算命先生,得到的结果如出一辙。

张作霖大喜,心想儿子张学良的亲事有着落了。于是不久之后,张作霖便准备重金聘礼,托人前往于凤至家里提亲,希望两家能够联姻。

而于文斗对两家的联姻也非常看好。特别是在看到张学良后,发现他不仅相貌堂堂,一表人才,而且性格非常勇敢、坚毅,是个不一般的人物。

“真是将门虎子啊!”于文斗忍不住地夸到。

于是,在两家父母的安排下,张学良和于凤至正式订婚。 张学良16岁,于凤至19岁时,两人在沈阳正式结为夫妻,成为人人羡慕的一对神仙眷侣。

于凤至和张学良结为夫妻后,两人相濡以沫、如胶似漆,生活过得非常幸福。一个是知书达礼、温柔贤惠的妻子,一个是年轻有为、幽默风趣的丈夫,两人每天的生活都是乐趣和享受。

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继承了父亲的权力和财富,成为了东北名副其实的少帅。但在感情问题上,张学良却犯下了错误。

因为张学良本就长得极为英俊,性格又是豪迈洒脱,再加上他当时又是东北响当当的头号人物,所以自然吸引了许多女性的青睐,纷纷向他大献殷勤。

而张学良的“头号迷妹”,就是赵一荻,人称赵四**。

赵四**的父亲赵庆华是政府官员,借着父亲的这层关系,赵四**能经常见到张学良,在一来二去中对他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

之后便以秘书身份跟随在张学良身边,不离不弃。

1936年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和杨虎城从国家大义出发,毅然决然地扣押前来西安临潼督战的蒋介石,逼迫其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抗日救国。

经过***人的不懈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同意抗日救国等六项主张。张学良和杨虎城为取得抗日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张学良在陪同蒋介石夫妇回到南京后,不幸被蒋介石囚禁。正在英国的于凤至听闻这个消息,恍如晴天霹雳一般,差点昏了过去,急匆匆地从英国赶回南京。

到南京后,见到被关押的张学良,于凤至泪流满面,十分心疼自己的丈夫。她并没有选择抛弃张学良,而是不离不弃地陪在他身边,和他一起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

从南京到江西,从湖南到贵州,于凤至随着丈夫关押地点的不断变化,一路颠沛流离,历经艰辛,始终尽心尽责地照顾着张学良,从没有任何的怨言。这一坚持,就是四年。

就这样,于凤至和张学良做了1000多个日夜的“囚徒夫妻”。

但是,命运的捉弄似乎还未停止,厄运再一次降临。

1940年,于凤至在医院被确诊为乳腺癌。

由于当时国内医疗水平有限,于凤至被迫前往美国治病,不得不与张学良分开。

经过手术和长期的修养,于凤至的病情有了很大好转,她本想回国继续照顾张学良,但由于治病花费巨大,远在英国上学的两个孩子又开销不菲,于凤至的积蓄已经消耗殆尽,而张学良又不能给予任何帮助。

万般无奈之下,于凤至只能留在美国赚钱,一个人扛起养活两个孩子的家庭重任。

好在老天不会辜负努力的人,于凤至在美国凭着自己上学时打下的文化基础,加上敏锐的眼光和不懈的坚持,在美国的股票市场打下了一片天地,迅速积累了财富。

通过于凤至的坚持,她不仅使自己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也养活了在英国上学的两个小孩。

于凤至一直憧憬着,有一天张学良能够恢复自由,前来美国与她相聚,那该多么美好啊。为此,于凤至还在美国高价买下两栋别墅,作为自己和张学良以后住的房子。

于凤至甚至还将房子重新装修,全部换成当初在北京和张学良住的房子的风格。她保留着与张学良生活的点点滴滴,盼望有一天能和丈夫再度重逢。

她就这样痴痴地等着。

但是,于凤至等来的却是一个令人愤怒的消息。

1964年,在蒋介石的一手操纵下,所谓的《西安事变忏悔录》在台湾问世。这是蒋介石为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逼迫张学良所写。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将张学良的文字材料删除、篡改后进行出版。

远在美国的于凤至知道后非常震惊和愤怒,她不相信他的丈夫会写这样的东西,这肯定是有人在蓄意而为,她决不能任由丈夫的清白被别人污蔑。

于是,于凤至为了证明丈夫的清白,在美国各大报纸上纷纷刊登相关文章,严厉抨击这件事情,在美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蒋介石父子看到相关报道后,担心事情再闹下去会对自己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于是,为了逼迫于凤至收手,蒋介石父子把主意打到了张学良身上。

张学良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写信给于凤至,提出要和她离婚。

于凤至收到信后心如刀绞,但她不相信这是张学良的本意。于是于凤至打电话给张学良询问是怎么回事,张学良说: “我们永远还是我们,这件事由你决定。”

于凤至听到后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留下了眼泪。她明白张学良的心意,也能理解他的苦衷,她知道丈夫还爱着她,离婚只是逼不得已。

为了丈夫的安全,于凤至颤抖着手,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字。此时她已66岁。

虽然离婚了,但于凤至仍以张学良的夫人自称。她从来就没想过和张学良离婚,也不相信张学良会和她离婚。只是为了丈夫的安危,她愿意牺牲自己,放弃这个法律上的名分。

当初,于凤至离开张学良前往美国治病时,那位赵四**开始代替于凤至,留在张学良身边照顾他,这一照顾就是五十多年。

因此,当于凤至和张学良离婚后不久,张学良便娶了赵四**为妻,此时赵四**已经53岁。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终究名正言顺地走到了一起。

对于这件事情,于凤至并没有责怪张学良,她能体谅张学良长期以来的压抑,她也能体会赵四**这么多年的等待,她很感激赵四**对张学良几十年的照顾。

但于凤至仍然痴痴地等待着张学良,她相信张学良还深爱着自己。

1990年,张学良90岁生辰之际,他已恢复自由之身。他给于凤至发去了一份生日请柬,希望她能来参加他的生日宴会。

而此时的于凤至,已经瘫痪在床。

当收到这份请柬后,她喜极而泣、老泪纵横,坚持要去见张学良一面。

然而,身体的不便浇灭了她的心愿,残酷的岁月带走了她的生命。

1990年3月20日,于凤至在美国与世长辞,留下的,只有对张学良无限的思念。

美国洛杉矶的玫瑰公墓,是于凤至的长眠之地。在她的墓地旁边,留有一个空穴,是专门为张学良而准备。然而,张学良最后选择葬在赵四**墓旁

于凤至和张学良的爱情故事,无疑是充满戏剧性色彩的。两人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才子佳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却抵不过命运的捉弄,分离长达半个世纪,至死也没能相见。

但是,于凤至对张学良深沉的爱令人动容。她在丈夫最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她独自一人面对病痛的折磨时,却仍能坚强地扛起家庭的重担。

她默默等待着丈夫的归来直到最后一刻,即便死后仍求与丈夫同眠,尽管未曾实现。

爱情,从来就没有固定的模样。爱情,从来就没有标准的答案。或许只有当事人,才能深刻体会爱情中的酸甜苦辣。

对于凤至来说,或许爱情就是一辈子只爱一个人。

          周恩来动笔写了一封经过深思熟虑的信件——在雪白信笺上,用毛笔写下16个饱含深意的字: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在这封既无收信人名号,也没有收信地址的信上,周恩来鉴于当时台湾当局对张学良严加监禁的情势,本人也没署名。

      1936年4月9日,张学良与周恩来在延安第一次会见,奠定了两人一生的珍贵友情。1962年,周恩来通过种种关系,设法为被秘密幽禁在台湾的张学良送去“16字密信”。

        1961年12月12日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宴会,以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许多和张学良一起参加“西安事变”的东北军旧部和中共重要人士,特别是张学铭和张学思对张学良的怀念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席间哭声一片。宴会结束后,周恩来回想起张学良寄给他的最后一封信,大概是写于1946年春天。当时,张学良手书的密信是由东北元老莫德惠,奉蒋之命前往息烽监狱探访张学良时,避开戴笠耳目捎出来的。周恩来决定亲笔给张学良再写一封信。这个送信人,最终选定朱湄筠女士。

       朱湄筠是朱启钤老先生(前北洋政府高官)的第5位女公子,即著名的“朱五”**,在香港定居。她是朱光沐的夫人,朱光沐原是张学良贴身亲信,当时已病故。朱湄筠获悉周恩来有与张学良通信的念想后,答应亲自前往台湾转交密信。周恩来这才动笔写了一封经过深思熟虑的信件——在雪白信笺上,用毛笔写下16个饱含深意的字:为国珍重,善自养心;前途有望,后会可期。

        在这封既无收信人名号,也没有收信地址的信上,周恩来鉴于当时台湾当局对张学良严加监禁的情势,本人也没署名。周恩来还决定张学铭和张学思也可给大哥各写信一封。朱湄筠接到这3封信后,小心密封在一只精致糖果盒的底层,然后申请赴台探亲,并于1962年4月得以入台。到台北后她发现,张学良身边至少有一个连的便衣担任“保护”。如果去面见张学良,必须要得到台湾当局的批准才可放行。朱湄筠决定在台北住下来,等待时机。一直到当年10月10日的一次公开活动后,朱湄筠才通过从前在天津结识的黄仁霖(张学良至友),把她从香港带至台北的一盒糖果转交给当时住在董显光(张学良的基督老师)家里的张学良夫妇。黄仁霖不知其中玄机,便送到了董家。至此,这3封信才辗转送到张学良手里。关于16字密信,无论是周恩来还是张学良,生前都未曾向外界透露过。后来,《张学良遗稿》披露了此事。(2013年05月07日  来源:新闻网《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