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送蕲州李郎中赴任》原文及翻译赏析

领导 0 110

刘禹锡《送蕲州李郎中赴任》原文及翻译赏析,第1张

刘禹锡《送蕲州李郎中赴任》原文及翻译赏析
导读: 1、刘禹锡《送蕲州李郎中赴任》原文及翻译赏析2、黄历中的赴任是什么意思?3、送苏州李使君赴郡二绝句4、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阅读翻译5、送梓州李使君6、淮南有什么地方特产礼品可以带回送领导的7、明朝京官外放赴任有哪些规矩《送蕲州李郎中赴任》
  • 1、刘禹锡《送蕲州李郎中赴任》原文及翻译赏析
  • 2、黄历中的赴任是什么意思?
  • 3、送苏州李使君赴郡二绝句
  • 4、送职方郎中王君赴任序阅读翻译
  • 5、送梓州李使君
  • 6、淮南有什么地方特产礼品可以带回送领导的
  • 7、明朝京官外放赴任有哪些规矩

《送蕲州李郎中赴任》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诗词正文

楚关蕲水路非赊,东望云山日夕佳。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

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北地交亲长引领,早将玄鬓到京华。

译文与注释

楚门关口水路并不遥远,(赊:遥远),从东边望去,太阳已经日薄西山了。

光线透过狮子葱如果簟子,(薤:狮子葱),松树飘花落到碗里正好品尝新茶。

在楼里赏月饮酒,看江边晚霞作诗。贵人带路,一路顺风,早将黑色鬓发的年轻人送到国都。

赏析

1首联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同时表达了对东去赴任的李郎中的劝慰。

2植物生长葱翠茂盛,松花新茶泛着清香,美景乐事折射恬然之意。

3虽然是送别,但诗人对朋友没有依依不舍,而是满怀深情地祝福。

4全诗格律谨严,语言清新自然,情感表达较为含蓄内敛,意味深长。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

刘禹锡的诗词全集: 《春词》 《咏红柿子》 《重送浙西李相公顷廉问江南已经七载,后历滑》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吹觱篥歌,依》 《省试风光草际浮》 《送鸿举游江西》 《浪淘沙》 《和令狐相公闻思帝乡有感》

赴任是指走马上任,当官的日子。

黄历中的赴任其实就是指去一个地方担任职位,在过去赴任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所以一般赴任之前就会选择黄道吉日,去赴任的路上也是有很多注意事项,在合适的日子赴任是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是一个好的寓意。

白居易 送苏州李使君赴郡二绝句

忆抛印绶辞吴郡,衰病当时已有余。

[予自罢苏州及兹,换八刺史也。]

馆娃宫深春日长,乌鹊桥高秋夜凉。

[馆娃宫,今灵岩寺也。乌鹊桥在苏州南门。]

风月不知人世变,奉君直似奉吴王。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及注释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

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

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花织成的布来纳税,

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

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1、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2、翻:翻然改图之翻。这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论。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赏析

这是一首投赠诗,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诗以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风俗;七、八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拟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王维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与君伯氏别,又欲与君离。

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

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

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

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

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

古木官渡平,秋城邺宫故。

想君行县日,其出从如云。

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译文及注释

1、魏郡:即魏州,属河北道,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

2、首联:刚告别你的哥哥,又要和你分离。氏,一作兄。

3、当复句:应当又要山水相隔。陂,bēi,山坡,或池塘。

4、秦川:指秦岭以北的陕西甘肃一带,因春秋战国时属秦而得名。

5、陌:mi,路。

6、宛洛:宛,南阳;洛,洛阳。《王维集》作宛路。

7、离别尽:一作尽离别。

8、骖騑:cānfēi 古代驾车的马,在中间的叫服,在两边的叫騑,也叫骖。

9、企:踮起脚尖。

10、官渡平:《王维集》作官渡半。

11、宫:一作都。

12、想君句:推想你到魏地上任后出行州县之时,那随从人马浩荡如云。其出从:一作其从出。

13、魏公子:《史记》:魏昭王子少子而魏安厘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厘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按《王右丞集笺注》此魏公子为魏文帝。)

14、李将军:即李太守(按《王右丞集笺注》此李将军为李典。)

赏析

《送魏郡李太守赴任》是唐代王维的五言律诗,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 (701-761),汉族,字摩碣(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省永济),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最高。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译文及注释

1、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2、骢:指黑色的骏马。

3、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

4、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5、离魂:指离别时的心情。惆怅:失意、难过。

6、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赏析

《送李侍御赴安西》,唐代诗人高适送他的朋友李侍御到安西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全诗写了依依惜别的心情,也写了举杯谈心,互相劝慰的场面,感情真挚,调子高昂,反映了盛唐诗歌中奋发图强,保卫祖国的积极精神。 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尾联表达对李侍御的劝勉和激励:到边疆后,凭一腔热血与聪明才智建功立业。莫惆怅平缓委婉,情深动人;看取宝刀雄雄迈豪壮,昂扬奋发,尽扫愁绪。盛唐经济文化繁荣,国势强盛,诗人们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希冀建功立业,形成了盛唐诗雄壮刚健、热情奔放的风貌;此诗可谓是其中典范之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山不在(1)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斯(4)是陋室,惟(5)吾德馨(6)。苔痕上(7)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阅金经(11)。无丝竹(12)之(19)乱耳(13),无案牍(14)之劳形(15)。南阳(16)诸葛庐(17),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8)

王维 送梓州李使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及注释

梓州一带千山万壑尽是大树参天,

山连着山到处可听到悲鸣的杜鹃。

山里昨晚不停地下了透夜的春雨,

树梢淅淅沥沥活象泻着百道清泉。

蜀汉妇女以花织成的布来纳税,

巴郡农民常为农田之事发生讼案。

但愿你重振文翁的精神办学教化,

不可倚仗先贤的遗泽清静与偷闲。

1、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诱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2、翻:翻然改图之翻。这两句,纪昀说是不可解。赵殿成说是不敢,当是敢不之论。高眇瀛云:末二句言文翁教化至今已衰,当更翻新以振起之,不敢倚先贤成绩而泰然无为也。此相勉之意,而昔人以为此二句不可解,何邪?赵、高二说中,赵说似可采。

赏析

这是一首投赠诗,送友人李使君赴梓州上任。诗以即景生情,抒发惜别心绪,也兼写蜀中的风景土俗。开头四句写梓州山林奇胜;五、六两句写汉女巴人之风俗;七、八句以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比拟李使君;寓意不能因为此地僻陋,人民难治而改变文翁教化之策。诗的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前半首尤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杜甫 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王室比多难,高官皆武臣。幽燕通使者,岳牧用词人。

国待贤良急,君当拔擢新。佩刀成气象,行盖出风尘。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

霄汉瞻佳士,泥途任此身。秋天正摇落,回首大江滨。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

孟浩然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

述职抚荆衡,分符袭宠荣。

往来看拥传,前后赖专城。

勿翦棠犹在,波澄水更清。

重推江汉理,旋改豫章行。

召父多遗爱,羊公有令名。

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岘首晨风送,江陵夜火迎。

无才惭孺子,千里愧同声。

译文及注释

晨风送:一作晨风接

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叔

李嘉祐 送王牧往吉州谒使君叔

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应念倚门愁。

赏析

唐人的送行诗很多。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对一个刚成年的人来说,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件好事。尽管离别免不了引起依惜别之情,但也被替对方高兴的心情掩盖了。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明快基调。

关于王牧这个人的事迹现已难确考。只知道有个王牧曾经担任过考功员外郎,与李嘉同时,可能就是他。吉州,治所在今江西吉安。使君即刺史。吉州的王姓刺史有王缜,大历后期在任。这时候李嘉祐在吴越一带闲居。

诗的首联点明了送人春日出游的意思。诗人化用了前人的诗句。谢灵运《悲哉行》说: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王孙是对年轻人的尊称。《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漂母对韩信说过这样的话:吾哀王孙而食之,岂望报乎!王牧恰好姓王,所以用在这里更显恰当。汀洲,说明送别的地点在水边。细草绿,时值早春,小草刚刚发芽。古人常常把春草和离情联系在一起。《古诗十九首》说: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江淹《别赋》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浓,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所以一说细草绿,惜别之意也就蕴含其中了。

第二联是对被送者的介绍和赞许。古代男子二十而冠,束发戴帽,表示已经成年了。这正是人生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时候。不仅如此,王牧承继了家学,擅长诗赋,是个才华横溢的人。四弓裘,用的是《礼记学记》的典: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来便用弓冶、弓裘比喻父子世袭的事业。这里既是对王牧的赞许,又是对他所要拜见的叔父的称誉。当然,应酬之作中这类词句难免也有溢美之处。

第三联设想王牧旅途中的见闻。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这两句描写山野春天雨后的景色。一场春雨过后,山花竞放,争奇斗妍;春水潺流,喷珠溅玉。这才是真正的春天,是身居市朝的人们领略不到的春天的真正的美。这两句诗不仅形象地概括了春日山野的美,而且写得生机勃勃,清新流丽。前人评论道:李袁州(嘉祐)中兴高流,与钱(起)、郎(士元)别为一体,往往涉于齐梁。绮靡婉丽,盖吴均、何逊之敌。如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朝霞晴作雨,湿气晚生寒,文章之冠冕也。(《唐音癸签》卷七引刘辰翁语)

第四联设想王牧的叔父见到他后,一定十分怜爱,舍不得他离开。所以嘱咐说:你母亲还在倚门而望,日日盼着你归来呢。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这里用以喻王牧叔侄。

全诗清丽流畅,气韵生动,是应酬诗中难得的佳作。沈德潜评论此诗云:天然名秀,当时称其齐梁风格,不虚也。

八公山豆腐

八公山豆腐为西汉淮南王烧药炼丹,偶以石膏点豆汁而成,因此八公山是豆腐的发祥地。八公山豆腐制作精细,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淮南牛肉汤

淮南牛肉汤选料讲究,取制江淮一带的黄牛为原料,用牛骨头熬汤,煮牛肉时必须浸泡血污,内脏清洗干净,均可下锅同煮,还用自制的牛油,将炸制好淮椒(红干椒)做成红油。牛肉汤故以汤为主,汤不醇则无味,然牛肉汤的烫制方法多样,都取用当地特产,淮芋粉、绿豆饼、豆腐皮(干章、百页)、豆圆子等为辅料。淮南牛肉汤,给人的感觉是:汤浓醇鲜,香辣适口,原料丰富,味足味厚,令人回味无穷,四季皆宜。

洛河豆饼

又称洛涧豆片、金钱饼、小豆饼(以洛河、上窑一带为主要生产区)。做法:将绿豆粉、面粉加水和成水粉浆,下平锅中摊(烙)成似铜钱状大小的饼片。可炒、炸、烩、挂箱等,当地有软炒豆饼、香炸豆饼、怪味豆饼、挂箱豆饼,是入馔佳品。典故:传说在清朝道光年间,古洛涧(洛河)大湾,连年饥慌,寿州知府令郑氏为洛涧郡长郑郡令赴任,勤恳为民,治郡有方,鼓励乡邻务农经商,并提议制豆饼为商品,是时洛河一带盛行,故影响四方 。

夏集面圆

又称庄子面圆、贡圆、白圆、饪子等口味咸鲜适度,香醇爽口,南北皆宜。典故:有关夏集面圆传说很多,因它地取古寿州。相传夏集面圆,曾作为贡品,以谢圣上圣明,解百姓于火热、饥饿之中,救大命之恩。又有说:“庄子”曾经游尘途经寿春一带,饥渴难忍,投一老农妇家,农妇用当地的“饪子”招待了他,庄子吃后,赞不绝口,颇为感激,故流传至今。

上窑馓子

上窑古称秦墟,历来就有经商之习,是三县一市重镇,商贾云集,骚客多集此地,故民风盛行。当地人每逢传统节曰和走亲访友时,多有拎上集市的一种看似金黄澄澄、一反反整齐如梭地捆扎在一起的“点心”,大家都把它称“馓子”,也有称“油果”、“油面条”等的。总之这种食品由来已久,据相传和考证:“馓子”很可能是在明末清初就传入上窑一带,解放前多有人食用,据老人回忆,上窑街上的“馓子”做的最地道的有两家,就是“杨氏炸馓铺”和“蔡氏炸馓铺”。上窑“馓子”和其它地方的“馓子”相比,有所不同。原因是它一直保持传统工艺,用面粉、明矾、精盐、白糖等和成油面,经过饧制过程,制馓艺人用其高超、熟练的技术把油面盘拧成网被形,下入六成以上的油锅中浸炸定形,成品后有乳白色、淡**、金**,软、脆、焦、酥、香、鲜、咸、微甜等特点。它可直接食用,也可烩、涮、淡季制馁,可做主料、辅料。由于其食用方便,价廉质优,颇受当地乡邻和外地客人喜爱。

淮南豆腐菜

淮南豆腐菜是以豆腐为主要原料,辅以不同配料,经过不同烹调方法和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菜肴,是营养学、药理学和神话传说的完美结合,具有口感细腻,营养味美,是美食林中的一支奇葩。淮南豆腐菜是徽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徽菜的辉煌创造过业绩,也必将为徽菜的创新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故豆腐名菜众多。如今,豆腐菜已成为淮南市的一张城市名片,承载着传播豆腐文化,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每年一届的中国豆腐文化节,更为淮南豆腐菜的推广和传播架起了一座桥梁。

祁集豆圆

“淮河三豆”之一,“绿豆圆”又称“小豆圆”、“糊虾圆”,以淮河经淮南地界,分河北、河南,均有大小不同的生产场家和作坊、店铺。绿豆圆是用绿豆粉、淮河虾皮、面粉、绿豆芽或黄豆芽瓣,合拌在一起,制成小圆子放入六成热的油锅中,炸制呈金**时,即浮出油面,涝出沥油。绿豆圆子易保管、易储存、能散装、能装袋装,食用极为方便,即可煮、烩、烫、涮,也可直接食用,冷、热、干、湿均可。

京官改授地方官,怎么上任,不是由官员自行决定,明朝有统一规定。接到委任状后,不得在京逗留,不得借债置办衣物、娶妻买妾。赴任时,不许绕道回家。并作出如下规定:外放官员限5日之内领取凭证,拖延过半月不向朝廷辞别出城者,送司法机关治罪。出了城又潜入城内者,降级使用。迟到一年以上到任者,革职为民。

  明朝为何要规定外放京官必须按规定速速出城,不得逗留京城,不得出城后又返回,并不得借债呢 这是因为,明朝官员的俸禄,较之唐朝和宋朝,是很低的。而且官员上任和调动,路费要自己掏。下级官员多出不起路费的。外放京官在京城拖延不走,并且置办衣物,甚至娶妻买妾,开销必定很大,势必举借高利贷。官员上任时,债主跟着他到上任的地方,天天逼他还债,再威风的官员,这时在债主面前,也成了“孙子”。为还债,官员就要搜刮民财,就要贪赃枉法。所以,为了防止外放的官员贪腐,朝廷要作出上述规定。至于不许到外地出差的京官绕道回家,也是怕他们跟家乡的“父母官”串通一气,干出违法乱纪的事情来。明朝的这种制度设计,对官员而言,也许严苛,但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