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师节送什么礼物

老师 0 60

古代教师节送什么礼物,第1张

古代教师节送什么礼物
导读:古代教师节送释菜礼,比如芹菜、莲子、红豆等。古代人也非常实在,教师节送礼既要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也要又一个很美好的寓意。所以就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送礼的约定俗成:“六礼束脩”。在孔子教学的年代,“六礼束脩”相当于今天的学费,也是家长和孩

古代教师节送释菜礼,比如芹菜、莲子、红豆等。

古代人也非常实在,教师节送礼既要结合教师的实际需求,也要又一个很美好的寓意。所以就在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一种送礼的约定俗成:“六礼束脩”。

在孔子教学的年代,“六礼束脩”相当于今天的学费,也是家长和孩子对教师的身怀敬畏的物质体现。所谓“六礼束脩”,其实是六种对教育和学习有美好寓意的蔬果菜。

芹菜代表着勤奋好学之意;莲子代表着感恩教师这一年的苦心教育;红豆代表着红运高照;枣子代表着希望孩子早早高中状元;桂圆代表着功德圆满;干瘦条肉则表达了学生们对教师和知识的一片赤子之心。

释菜礼虽然不贵重,但却让不同资产的家庭都能上得起学,也代表了每位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一种敬重和感激。

教师节的起源:

说起教师节的起源,其实早在距今大约2500多年的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古代的教师节又可以叫做“三节两寿”: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孔子诞辰、老师诞辰。但最主要的还是孔子诞辰之日。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曾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中记载道:汉、晋时期,每年八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携领文武百官去祭拜孔庙,还要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布席函丈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

在汉代,一开始只有为朝廷教育有贡献的教师能享受这一待遇,但各地官府自然会仿效皇帝的做法。各地方除了祭孔,还会“置休经师,授束修(干肉)”。

到了唐宋时期,举国上下依然在每年孔子诞辰这天,举行孔子诞辰祭典。唐宋时期经济繁荣,对于教育也甚是重视,所以祭典一般非常隆重。

有趣的是,国子监、书院以及州、府、县也会层层选拔教育成绩突出者为“司业”,进而评选出一些“先进教育工作者”,这跟我们现在每年评选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无异。

到了清代,教师节依旧还是孔子诞辰这一天,只不过祭典的规模和范围都比以前的朝代更加宏大。延续了唐宋的“先进教师评选”,但名单中成绩最为卓著的教师。

则会在这天被皇帝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就像清代许多著名学者,如颜元、阮元、惠士奇等人,就是因为教师节的提拔而得到重用的。

“束脩”是送给教师的报酬(脩:古时称干肉)。

束脩,读音:[shù xiū ],更多解释如下:

十条干肉。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

[例]《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脩、一犬赐人。” 郑玄 注:“束脩,十脡脯也。” [例]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今先生入无儋石之储,出无束脩之调。”

[例]宋 杨万里 《七字长句敬饯提刑寺丞胡元之持节桂林》诗:“除却太仓五升米,不曾遣人来向市。四邻束脩来相看,不将入家将入官。”

[例]王闿运 《曾孝子碑文》:“冬夏一白布单衣,危坐授经,身无緼裘,容色无馁,束脩、壶酒,己不敢尝。”

古代入学敬师的礼物。

[例]《论语·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例] 邢昺 疏:“束脩,礼之薄者。”

[例]《晋书·慕容廆载记》:“ 平原 刘赞 儒学该通,引为东庠祭酒,其世子 皝 率国胄束脩受业焉。”

[例]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两监》:“ 龙朔 二年九月,敕学生在学,各以长幼为序。初入学,皆行束修之礼。”

[例] 明 宋濂 《宁海林贞妇方氏墓志铭》:“训饬诸子从师问学,束脩不足,脱簪珥继之。”

指学生致送教师的酬金。

[例]《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二:“ 黄公 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之仪多少?’ 郭信 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

[例]《官场现形记》第三二回:“你既然有志学洋话,为什么不去拜一个先生,好好的学上两年?一个月只消化上一两块洋钱的束修。”

[例]巴金 《春》七:“人家每个月拿八块钱的束修,教你们这样的学生,也不好意思。”

借指薪俸。

[例]《花月痕》第四三回:“我这几个月賸下的束修,也寄不回去,殡殓了我,馀下的你拏去,作个下半世的养活。”

[例]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乃按诸幕友束修,一一分致,相与挥泪而别。”

束带修饰。指初入学或初为宦之时。

[例] 汉桓宽 《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脩,年十三,幸得宿卫,给事辇毂之下。”

[例]《后汉书·延笃传》:“且吾自束脩以来,为人臣不陷於不忠,为人子不陷於不孝。” 李贤 注:“束脩,谓束带修饰。”

[例]《晋书·儒林传·虞喜》:“伏见前贤良 虞喜 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

约束修养。

[例]《后汉书·胡广传》:“ 广 才略深茂,堪能拨烦,愿以参选,纪纲颓俗,使束脩守善,有所劝仰。”

[例]三国 魏 曹操 《谢袭费亭侯表》:“臣束脩无称,统御无绩。”

[例]《晋书·夏侯湛传》:“惟我兄弟姊妹,束修慎行,用不辱於冠带。”

[例]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二章:“若 后汉 之俗,束修激厉,志士相望,亦近於化行俗美矣。”

也谓敛容肃敬。

[例]《晋书·列女传·王凝之妻谢氏》:“太守 刘柳 闻其名,请与谈议。 道蕴 素知 柳 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於帐中。 柳 束脩整带造於别榻。”

束载干肉。引申为携带干粮。

[例]《孔丛子·居卫》:“﹝ 大王 ﹞遂杖策而去,过 梁山 ,止乎 岐 下, 豳 民之束脩奔而从之者三千乘。”

古代找老师给的报酬称作束脩。

束脩可以理解为一定数量的腊肉。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

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有芹菜,寓意为

古代拜师送礼叫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六礼束脩,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