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藏书大家,提携徐悲鸿,挽救《平复帖》

领导 0 82

民国藏书大家,提携徐悲鸿,挽救《平复帖》,第1张

民国藏书大家,提携徐悲鸿,挽救《平复帖》
导读:在民国前期的政治和文教领域, 活跃着一位前清翰林傅增湘。 他曾任民国教育总长,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 他慧眼识书,广聚天下古籍; 他以校勘古籍为己任,一生校书800种; 他提携徐悲鸿,助其出国留学; 他奋力挽救《平复帖》,使其免于流失海外;

在民国前期的政治和文教领域, 活跃着一位前清翰林傅增湘。 他曾任民国教育总长,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 他慧眼识书,广聚天下古籍; 他以校勘古籍为己任,一生校书800种; 他提携徐悲鸿,助其出国留学; 他奋力挽救《平复帖》,使其免于流失海外; 他忠贞爱国,拒绝奔赴台湾; 他大爱无私,捐出毕生所藏! 傅增湘(1872-1949),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版本目录学家、考古学家,曾任民国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鲁迅曾说及这位教育总长时表示:「 ” ‘F总长’是藏书和考古的名人,是深通‘高等做官学’的”。 《周易正义》1函4册 螺纹纸 民国 双鉴楼本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第十三章中这样描述他:「 ”傅先生,名叫增湘,消瘦,留着小胡子,可真是个想象高强才华出众的学者!他的两个癖好是游历名山大川,搜集并编辑古书。后来,他在大学讲版本学——他是公认的版本学的权威——他坚持要躺在沙发上讲,学生们看着这位瘦高的老头,都怀有无限的敬意。” 傅增湘无论是在藏书、校书方面,还是目录学、版本学方面,都堪称一代宗师。 坐拥书城 傅增湘旧藏《桐城吴氏古文读本》 钤印「 ”江安傅增湘收藏书画金石印” 1872年,傅增湘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一个书香门第。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1916年,傅增湘收得端方(清末大臣、金石学家)旧藏宋绍兴二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刊本《资治通鉴》,与祖遗元刊本《资治通鉴音注》相配,便将藏书之所命名为「 ”双鉴楼”。 傅增湘藏 宋版《资治通鉴》 1917年12月,傅增湘任北洋 教育总长。一年半内,总统一易,总理三易,傅增湘的教育总长牢而不动。 纂图互注杨子法言十卷 汉(成都)扬雄 撰 元刻本 1918年,傅增湘定居北京后,取苏东坡「 ”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自号为「 ”藏园居士”。 1919年五四运动,傅增湘不堪忍受北洋 追究蔡元培责任,逮捕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 行为,毅然辞职。后受聘故宫图书馆馆长,以收藏图书为乐,大量搜访古籍。 纂图互注杨子法言十卷 汉(成都)扬雄 撰 元刻本 除经常于北京琉璃厂、隆福寺等著名书肆浏览翻阅外,傅增湘对荒摊冷肆也都加以注意,不时专赴苏杭等地访书。他的薪水除生活费用之外,全部用以购书。有时缺少资金,往往借债收书,或卖旧换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热心于收书,犹如「 ”蚁之集膻,蛾之扑火”。这样日积月累,收藏日渐丰富。 史记卷四十七 汉(夏阳)司马迁 修 北宋刻递修本 据统计,傅增湘一生共藏宋金本古籍150种4600余卷,元版古籍95种3700余卷,明清版古籍20余万卷。 校书之癖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傅增湘坐拥书城,并不是仅仅满足于占有和鉴赏,而是出于对古籍特有的挚爱和校书之癖。 古文献学家余嘉锡先生曾在《藏园群书题记继集·序》中说,傅增湘「 ”聚书数万卷,多宋元秘本及名钞、精椠,闻人有异说,必从之假读,求之未得,得之未读,皇皇然如饥渴之于饮食。暇时辄取新旧刻本,躬身校仇,丹黄不去手,矻矻穷日夜不休。所校都一万数千余卷”。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傅增湘自己也说过:「 ”独于古籍之缘,校仇之业,深嗜笃好,似挟有生以俱来,如寒之索衣,饥之思食,如无一日之可离。灯右仇书,研朱细读,每日率竟千行,细楷动逾数万,连宵彻旦,习以为常,严寒则十指如锥,煇暑则双睛为瞀,强自支厉,不敢告疲”。 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卷十四 宋(眉山)苏轼 撰 (乐清)王十朋 集注 宋建安虞平斋务本堂刻本 到了晚年,傅增湘天天伏案校书,即使在严寒的冬天和炎热的暑夏,他也坚持工作,不肯间断。他认为:校书是对人类文明极有益的一件大事,庄子说,「 ”不为无益之事。”人生在世,总要为人类做有益的事,怎么能虚度此生呢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 宋(建安)袁枢 撰 宋宝祐五年(1257)宋宗室赵与筹刻大字本 以上文字,确是傅增湘勤奋校书的真实写照。他一生校书一千多部,一万六千多卷,堪称民国以来校勘古书最多的人。曾经轰动一时的《过云楼藏书》,就是他受顾鹤逸之邀,前往苏州过云楼校对顾氏所藏古籍善本。由于顾鹤逸不准傅增湘老先生记录笔记,每晚回到酒店,傅增湘只能凭记忆将一天所过眼古籍记录下来,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博闻强记。 提携徐悲鸿 年轻时的徐悲鸿 傅增湘出任北洋 教育总长期间,与徐悲鸿的一段交往被传为佳话。 当时,徐悲鸿携带自己的作品来访,请求傅增湘帮助他取得留法公费。傅增湘与徐悲鸿素不相识,但在面谈和看了徐的作品后,认为他极有才华,又是寒士,表示一定帮忙。然而第一批留法公费名单发表时,徐悲鸿的名额竟被权势挤占。傅增湘得知后很气愤,徐悲鸿也以为受了愚弄,来信严词责问。傅增湘对徐的心情十分谅解,告诉他此次已无力挽回,但他决不食言,一定给徐深造机会。 徐悲鸿留法期间 不久,第二批公费留法名单下来,傅增湘即把徐列入。徐悲鸿原以为第一次已被人顶替,又严词责问过傅先生,肯定再没有希望。直到名字发表后,他才相信傅先生是真正爱惜人才的,并亲自前往致谢。徐悲鸿成名归国后,专门拜访傅增湘,提出要为其画像,以表心意。画成后,傅傅增湘设宴致谢,席间徐悲鸿向客人们谈及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徐悲鸿《傅增湘肖像》 此后,凡徐悲鸿在北京,每年必来探望傅增湘,双方成为挚友。徐悲鸿作的傅增湘画像是其油画肖像中的得意之作,傅增湘曾用彩色精印数百幅,分赠友朋。 挽救《平复帖》 陆机《平复帖》 《平复帖》是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书写的一封信简,为我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此信的首行中有「 ”平复”两字,故名「 ”平复帖”。 傅增湘跋《平复帖》 当年,《平复帖》为恭王府所藏。1937年,溥心畲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一些清朝遗对《平复帖》易手表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夜照白图》那样流失海外,托傅增湘向溥心畲致意此帖为祖传,还是留在本族为好。 《平复帖》上张伯驹跋中可见其尊称傅增湘为「 ”傅沅叔年伯” 傅增湘回应大家说,「 ”张伯驹怕此帖流失海外,早有收购之意。另,心畲世兄对《夜照白图》事总有覆水难收的歉疚,曾说,‘我邦家之光已去,此帖由张伯驹藏也好’,并且回绝了出高价的画商。”傅增湘还对大家说,「 ”此帖易手木已成舟,让价大洋4万块已经议定,请大家不要为此事太伤感。”此事经傅增湘从中斡旋,《平复帖》最终易手张伯驹,免遭流失海外之祸。 捐赠藏书 1944年春,73岁的傅增湘突患脑血栓,半身瘫痪,卧病在床。傅家的生活日渐窘迫,在以后的日子里,傅增湘的藏书,除为更新流通有少量售出外,还有一批为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出售。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 ”藏书不能终守,自古已然。吾辈际此乱世,此等身外物为累已甚。兼以负债日深,势非斥去一部分不可。” 南宋版《洪范政鉴》书影 身染重病时,傅增湘自知不能再进行校勘,遂首先将自己16万余卷古籍捐赠北京图书馆,并遗命家人将其珍藏捐献。 1948年,国民 中央研究院选首届院士,傅增湘初为人文组提名人选。为此,胡适曾两度拜访傅增湘于病榻前,转致 之意,愿以专机护送其全家及全部藏书赴台湾,并保证其一生生活无虞。傅增湘不为所动。 胡适 解放之初,周恩来总理曾派人持函探望重病中的傅增湘,遗憾的是未及相见,他已于1949年10月20日病逝于北京,安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享年78岁。 傅增湘旧藏 宋刻本《乐府诗集》 现国家图书馆藏 1950年,傅增湘的长子傅忠谟将480部(约3500册)藏书和傅增湘生前所用文具28件捐赠北京图书馆(现为国家图书馆),其中包括宋刊本《资治通鉴》等。这些书经他用善本精校,图书馆极为重视,已全部列为善本,编入1959年出版的《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之中。另有一批古籍计34万余册捐赠故乡四川,现藏于重庆图书馆和四川大学。 责任编辑:子曰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工程目标是自2003至2005年,文化部、财政部向300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书馆和3000个乡镇图书馆(室),赠送农村适用图书390万册。每年为每个县图书馆送书1000册,3年合计3000册;每年为每个乡镇图书馆(室)送书330余册,3年合计1000册。财政部每年为送书下乡工程安排专项经费2000万元,3年共安排6000万元。

送书下乡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重要举措,直接面对老少边穷和中西部地区,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县图书馆、乡镇图书馆(室)藏书贫乏、购书经费短缺的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工程采取专家选书、集中采购、统一装帧、直接配送的实施办法。配送图书将使用统一设计的封面,印有“文化部、财政部送书下乡工程”字样及专有标识。配送图书的选书原则为内容健康、实用性、可读性强、适合农村读者需要,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建设、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科普知识、农业科技、实用技术、医药保健、生活百科、文学艺术、历史知识、体育娱乐,如:《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研究》、《百姓法律一点通丛书》、《中国科普文选》、《农民快速致富丛书》、《家庭医学百科全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等。为了保证书尽其用,送书下乡工程对受赠图书馆(室)条件进行了特别规定。县级图书馆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图书馆馆舍面积500平方米以上;3.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8小时。乡镇图书馆(室)必须具备五个条件:1.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所辖的乡镇;2.有保存图书、提供借阅的场地,不低于50平方米;3.有接受过县以上图书馆业务培训的专(兼)职工作人员;4.有图书借阅、保管等规章制度;5.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20小时。

为推动送书下乡工程的顺利进行,文化部、财政部联合成立了全国送书下乡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文化部社图司。同时,建立了送书下乡工程全国图书配送中心,设在国家图书馆。 工程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一)各地按照受赠图书馆(室)条件,根据分配名额,选定接受赠书的县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室)名单,填写《受赠图书馆(室)申报表》,并确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接收、发送图书的单位,报送全国送书下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全国送书下乡工程领导小组审定后,确定接受赠书的县、乡镇图书馆(室)名单。

(二)专家选书组通过调研、论证,于每年3月底之前推荐图书350种,备选图书200种,经送书下乡工程领导小组审阅后,确定配送图书书目。

(三)全国图书配送中心根据确定的配送图书书目,与有关出版社联系,订购图书、印制封面,并统一装帧。

(四)全国图书配送中心按照确定的受赠图书馆(室)名单,将图书发运至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接收、发送图书的单位。

(五)各地负责接收所配送的图书,并发送到本省的县、乡镇图书馆(室)。

(六)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应于每年12月将本地送书下乡工程的实施情况,有关县、乡镇图书馆(室)接收、利用图书情况等报全国送书下乡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

在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图书馆起着倡导读书、组织读书、服务读书的重要作用,是传播先进文化的最佳场所。通过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使文化扶贫真正落到实处,送书下乡工程为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没有子女恩格斯的妻子玛丽·白恩士早逝,身边也没有子女。最早他指定马克思为遗产唯一继承人。马克思去世后,他又多次修改遗嘱,并在弥留之际对遗嘱进行若干补充。在遗嘱中,他将马克思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信件移交给马克思的法定继承人——女儿爱琳娜。自己和马克思的全部藏书赠给德国社会民主党***倍倍尔和辛格尔。他还有大约3万英镑的财产,3/8给了马克思的女儿劳拉和爱琳娜,1/3给了马克思长女小燕妮的孩子们,1/4连同家具赠给了他的秘书路易莎。其余财产一部分给了德国社民党作活动经费,一部分给了妻子的侄女玛丽·艾伦·罗舍。在遗嘱中,恩格斯还说:“我希望将我的遗体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感谢您对本团队的支持

深邃无垠的广袤太空,光怪陆离的宇宙奇观,浪漫神奇的地外文明,这一切足以诱人仰目向天,思绪万千。与此同时,丰富多彩的地表文明也令人叹服不已,为之折服。然而,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脚下这片土地的内部,人们又知道多少呢?地球内部是否存在另外一个世外桃源?

早在1946年,英国科学家威尔金斯就在《古代南美洲之谜》一书中断定,由史前文明人开辟建造的地下长廊首尾相接并有许多支岔,可纵贯欧、亚、美、非各个洲域,并进而得出地球内部曾经乃至现在仍存在“地下王国”的结论。威尔金斯的观点立足于世界各国考察的结果,尽管更多地只是一种假说和推断,但说得有根有据,富有诱惑力。真的存在地下文明吗?倘若真能解开这个“谜”,人类必将进入真正的“新世界”。

其实,人类在这方面很早就开始了努力。1942年3月的一天,当时美国刚刚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久,在这非常时期,罗斯福总统却从刻不容缓的日程表中抽出宝贵时间,会见了刚刚从墨西哥的恰帕斯州进行考古研究归来的戴维·拉姆夫妇。拉姆夫妇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发现了传说中守卫墨西哥地下隧道(又名“阿加尔塔”)的白皮肤的印第安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何谓“阿加尔塔”?原来在1941年1月,罗斯福曾交给戴维·拉姆夫妇一项极其秘密和重要的使命:寻找“阿加尔塔”。“阿加尔塔”指的是地下世界。据传说,地下世界有无数洞穴、隧道和迂回曲折交错成网的地下长廊,那里埋藏着古代文明的秘密和无尽的宝藏。多少年来,这一充满诱惑的传说吸引了无数科学家和探险家展开了无数的探索和考察。拉姆夫妇领命以后,率领一支美国考察队前往墨西哥的恰帕斯丛林,寻找地下长廊的入口。1942年3月,拉姆夫妇向罗斯福汇报了他们的考察经历。据拉姆夫妇回忆,当他们横穿当地密林时,遇到了把守地下长廊入口的皮肤呈蓝白色的印第安人,并发现了秘密入口的线索。但是这些印第安人在密林中马上包围了考察队,严厉示意考察队立刻离开,不许再前进一步。拉姆随身带的印第安人向导随即上前与他们搭话,才知道他们是玛雅人的后裔,是印第安族的一个分支,叫拉坎顿人。拉坎顿人居住在密林中,与世隔绝,世世代代守护着密林深处的圣地,地下长廊的入口就在此处。它通向地底的远方,那里藏有珍宝。拉坎顿人遵守祖训,不准外人进入他们的圣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希特勒也已对美洲地下可能存在的黄金宝藏垂涎三尺,曾多次派考察队潜入美洲。在那里,德、美两国考察队展开了一场争夺战,其情节恰似好莱坞著名导演斯皮尔柏格执导的**《夺宝奇兵》中再现的一幕幕。由于谁首先找到地下长廊,找到宝藏,谁就掌握了无尽的财源,藉此可以对二战战局的发展施加有利的影响,因此,罗斯福派遣拉姆寻找“阿加尔塔”并非完全为了满足猎奇和探险心理,也有出于战争大局考虑的一面。

拉姆夫妇虽然声称自己的考察队发现了地下长廊的入口,但没能进入拉坎顿人守护的地下隧道。然而据说德国著名探险家兼作家冯·丹尼肯曾进入过拉坎顿人守护的隧道。在隧道中,他极其惊讶地见到了宽阔笔直的通道和涂着釉面的墙壁,多处精致的岩石门洞和大门,加工得平整光滑的屋顶与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的大厅,还有许多每隔一定距离就出现的平均 18米至31米长、80厘米宽的通风井。隧道内还有无数奇异的史前文物,包括那本许多民族远古传说中都提到的“金书”。隧道内那种超越现代人类智慧的严密、宏大与神奇,使得这位以大胆想像著称的作家也瞠目结舌。他毫不怀疑地认为:这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宏大的工程,也是世界上至今发现的最大、最难破解的谜。丹尼肯拍下了几张有关隧道的照片,但他拒绝透露更多的细节。只是说,他认为隧道是用高科技的超高温钻头和电子射线的定向爆破以及人类现在还不具有的某些技术开凿成的。

二战结束后至今,对“阿加尔塔”的考察热持盛不衰,各种各样的新发现也越来越令人鼓舞。

1960年7月,秘鲁考察队在利马以东600公里的安第斯山脉的地下曾发现一条地下长廊。该地下长廊长达1000公里,通向智利和哥伦比亚。但是为了保护隧道,等待将来人类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技术时再来开发,秘鲁政府封闭了这条地下隧道的入口并严加把守。此地后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稍后,西班牙人安托尼·芬托斯在安第斯山脉靠近危地马拉的地方考察时,又偶然发现了一个长达50公里的地下长廊。这个长廊有尖状的拱门,从地下一直通向墨西哥。 1972年8月,英国考察队在墨西哥的马德雷叫山脉也找到了地下长廊,其走向是通向危地马拉。这一地下长廊与安托尼·芬托斯在危地马拉发现的地下长廊很可能是同一条。据英国考察队回忆,每当拂晓,就能听到从地下长廊发出的击鼓一样的音响,声震四方。1981年5月,著名探险家毛利斯曾从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附近一处地洞入口进入到地下长廊。在地下长廊里,毛利斯发现了人工开凿的痕迹,洞壁平整并经过粉刷。总之,无数地下长廊遗迹的发现,似乎越来越清晰地表明:远古时代确曾存有高度发达的地内文明。

如果说以上所述的地下隧道还只是一些静态的历史遗迹,那么,下述一系列事实则更加离奇,似乎昭示着一个事实:即时至今日,地球内部仍存在着一些活动着的“地下王国”。

1973年3月,新娘美尔比特外出,在她途经亚历山大城哈札亚街的时候,前方地面突然裂开一个洞,只觉有种神秘的力量将她吸了进去。目击者立即用工具在洞口周围挖掘,却始终找不到美尔比特的影子。其后,又有6位娇美的女郎遭此厄运。这或许是“地下王国”某种神秘力量在作祟。

1994年,墨西哥城公布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该城街道因一次偶然的地陷,竟在地下污水渠中发现了3名“地鼠人”。3名“地鼠人”因偶然的地陷被压死,体立即被送往墨西哥大学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与此同时,一位墨西哥的人类学家威廉·格治博士在地陷后进入地下水道时,竟然与“地鼠人”迎面相遇。“地鼠人”显得十分惊慌,转身就跑,当博士追过去抓住其中一个时,“地鼠人”的身体却像鳗鱼一样滑溜,转眼间就逃得无影无踪了。这些“地鼠人”全都身材矮小,大约只有3英尺高,但手脚四肢齐全。

1972年4月,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利大学的3名学生于假日登上高达4318米的沙斯塔山顶。这是一座熄灭多年的死火山,出乎意料的是,3名学生看见火山口冒出一缕缕烟气,并出现亮光和大量的火星,还看见一些碟形飞行物飞进飞出。他们马上拿起望远镜,令人吃惊地看到了5个高个白人,他们披着长长的卷发,迅速走到火山口下面一块岩石后就突然消失不见了。

“地下王国”的神秘人不仅出现在陆地,而且显迹于大海中。1968年,美国迈阿密城一名水下摄影师声称在河底摄影时看到一个怪人。怪人的脸部像猴子并有鳃囊,两眼比人的双眼大,没有长睫毛,两条前肢长满了光亮的鳞片,脚掌像鸭蹼,并有5个爪子。

为何在美洲大陆会频频出现神奇“地下王国”的“影子”?如何看待这些奇怪的现象?对此,考古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地质学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和解释。

有人认为,所谓“地下王国”纯属荒谬之谈。

但是,很多严肃的科学家根据地球裂口和熄灭的火山口多次发现“地心人”出没的事实,将这种现象与美洲存在的无数地下长廊联系起来考虑,并进一步推测说:在环绕南北美洲、亚欧大陆,通过“地下长廊”穿陆过海、首尾相接的地方,确实存在着某些“地下王国”,美洲地下长廊正是某个地下王国的活动场所。根据这种推测,不仅美洲大陆存在地下长廊,而且亚、欧、非三洲也都有地下长廊或“地下王国”。

这种推测还可以从以下一些事例中得到佐证:

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士兵希伯在同侵缅日军的作战中与战友失散,被遗留在缅甸的森林中。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处被巨石隐蔽的洞口。希伯冒险进入洞内,竟然发现里面被人工光源照得亮如白昼,俨然是一处庞大的地下城市。希伯正看得惊迷时,突然被抓住,一关就是4年,后来寻机拼命逃出。据他说,这个地下王国通向地面的隧道有7条, 分别在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开有秘密出入口。

1968年1月,美国TG石油公司勘探队在土耳其西方大洞穴地下270米深的地方,发现地底深邃的岩盘隧道,洞内高约4~5米,洞壁洞顶光滑明亮,显然为人工磨成。洞内到处是蛛网似的横洞,俨然一个令人扑朔迷离的迷宫。

无独有偶,数年前的一个夏夜,我国贵州省安顺县龙宫附近一座半山腰的洞内,射出一束强光。光柱呈桶形,直径足有4米,扫过500米田野,径直射向对面山坡,照得四周村庄田野通亮,时间持续有数分钟之久。据当地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亦曾发生过这种奇景。然而那个山洞当地人非常熟悉,洞内空无一物。那么强光源从何而来呢? 莫非地球内部真的存在另外一个世外桃源。

根据地理学家贝罗希诺夫1916年的报告,在阿尔泰山区也有一些地下长廊,从蒙古南部一直延伸到沙漠戈壁,并认为我国的敦煌可能是某个“地下王国”的入口。而关于地下王国的入口,有些科学家认为,南极强磁场、沙斯塔山火山口以及百慕大三角都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户。那些可能具有高度文明的“地下人”,正是通过这样的门户自由来往。

那么,美、亚、非、欧诸洲的地下长廊到底是谁的杰作呢?“地下王国”里的人为什么要生活在地内而不回到阳光明媚的地面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地球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地下王国”这样的神奇事件也逐渐能作出一定的解释。一些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断定,这是亚特兰蒂斯人的杰作。在远古文明的后期,亚特兰蒂斯人知道来自天外的、地下的和他们中的核战争的灾难将毁灭他们的文明,于是便事先开凿了地下长廊。长廊分别通向美、非两洲。灾难发生时,亚特兰蒂斯人经过长廊逃往非洲和美洲,也有一部分人就一直生活在长廊中。如此说来,美、非两洲的古代建筑即是亚特兰蒂斯文明的产物,而这些建筑的神秘性似乎亦可由此得到解释。

但是,逃到地下长廊里的人为什么要一直生活在地内?1972年的一天,法国一家工厂的工程师在加蓬共和国的奥克洛矿区发现一个早已停止运转的核反应堆。据测定,该矿的成矿年代大约在20亿年前,核反应堆的运转时间长达50万年。那么核反应堆是谁建造的呢?人们推测,是当时的地球人建造的,可是,当时的地球人又到哪里去了呢?现在的地球人类是在100万年前才在地球上出现的,而核反应堆又运转了50万年,因此,上一代地球人至少是在150万年前出现的。他们并非因自然灾变而毁灭,而是由于核战争而毁灭的。少数核战争的发动者(例如亚特兰蒂斯人)由于事先开凿了地下长廊而幸免于难,但由于地球环境(核战争)的作用以及长期生活在地球内部的影响,他们逐渐变成了嗜热动物,终于成为只能靠地内高温生存的地内人。大致说来,这些地内人已拥有20亿年的文明史。

1982年,海洋学家贝罗斯在深达2500米,温度高达摄氏300度以上,具有极强压力的地下水中,发现了生机勃勃的生物群,这些生物被送到温度100度处便死掉了。由此人们推测,地下王国里的地内人和一些海底生物之所以嗜热,是由于硅取代炭造成的。由于不能适应地面的生活,这些地心人只能深居简出地生活在地底之下。

上述说法给“地下王国”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为了使这种解释进一步合理化,地质学家以及地球物理专家也提出相应的事实。他们认为,地球的现有重量是 6兆吨的百万倍,假如地球内部某些部分不是空的,它的重量应远不止于此,而这些空的部分正是“地下王国”的活动场所。于是,由地下长廊而引出的“地下王国”说又引发了科学界关于“地球空洞说”的激烈争论。所有这些争论的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废墟下的文明印度河文明消亡之谜

神奇的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突然消失了,不留下一丝痕迹。它沉睡在泥沙之下,不为人所知。有人认为它毁于核爆炸。

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曾拥有光辉灿烂的文明,其中不少成就还直接影响到20世纪的历史。相传,很早的时候,欧洲就有一个传说,说存在一条地下长廊“阿加尔塔”,里面贮藏着大量黄金。希特勒上台后得知这一“秘密”,立即派人四处搜集有关“阿加尔塔”的情报。奉命前往亚洲的考察队找到了一本梵文书,里面提及古代有一种“众神之车”的交通工具,可以在地道中悬空穿行。希特勒认为有这样的“车”在地下长廊中探宝会更容易,于是令人研究仿制,结果却在“众神之车”的基础上研制出了“VI”、“ VII”型火箭,并将其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可见古印度文明之奇。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古文明却在突然之间消失了,没有留下痕迹,令人匪夷所思。

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班那吉发现了古印度文明的遗迹——“死亡之丘”摩亨约·达罗,从此撩开了古印度文明神秘面纱的一角。

摩亨约·达罗遗址位于今巴基斯坦新德省拉尔卡纳县境内。从遗址发掘看,它非常繁荣,占地8平方公里,分为西面的上城和东面的下城,两个城区布局合理,显然经过细致的规划。上城是政治中心和社会活动中心,有了望楼和高墙,有宏伟的议事厅,有能容纳上百人的大浴室。浴池水面80多平方米,底部还有防止漏水的沥青,旁边建有附属设施,使进水和排水都极为方便。下城则是住宅区和商业区,城里街道笔直宽阔,一个个街区整齐划一。有趣的是,为了不影响行人视线,所有转角处的建筑物墙角都呈圆形。街道上还有照明系统。街道之下,还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水沟上铺着石板盖。所有建筑物的临街面都不开窗户,以避免灰尘和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