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孙家鼐(1827—1909年) 寿县人。清末名相。咸丰九年(1859年)参加殿试时,被皇帝朱笔点为头名状元。光绪四年(1878年),受命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光绪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使、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戊戌变法时,孙家鼐
孙家鼐(1827—1909年) 寿县人。清末名相。咸丰九年(1859年)参加殿试时,被皇帝朱笔点为头名状元。光绪四年(1878年),受命授光绪帝读书,任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光绪十六年授都察院左都御使、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戊戌变法时,孙家鼐参与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活动。光绪二十四年,任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掌管学务大臣,主持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后官至太子太傅。
柏文蔚(1876—1947年) 寿县人。早年与陈独秀在安庆先后组织励志学社和岳王会等反清组织。1905年,他率领岳王会南京分会全体成员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1年)任安徽都督兼民政厅长。1923年,奉孙中山之命,参加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他是国民党的“一大”、“二大”中央执行委员。1926年秋,任北伐军第三十三军军长。大革命失败后,曾积极从事反蒋活动。
方振武(1885—1941年) 寿县人。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1913年东渡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历任国民党第四军团总指挥、济南卫戍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职。1929年,因反蒋被扣押,1931年获释。一年后,潜往山西组成抗日救国军,北上抗日。1933年5月,加入冯玉祥领导的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北路军总司令,在察哈尔东部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被誉为“抗日名将”。此后,在蒋介石的胁迫下出走香港。1941年在广东被害。
朱蕴山(1887—1981年) 六安市人。早年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讨袁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1926年1月,出席国民党“二大”。随后,在安庆组建国民党安徽临时省党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蕴山通电反蒋,被国民党开除党籍,受到通缉。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参与起义的领导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与中国***长期真诚合作。新中国建立后,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等职。
司徒越(1914—1990年) 寿县人。姓孙名方鲲,字剑鸣。1933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1938年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会政治部做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后从事教育工作。1963年在寿县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司徒越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饮誉中国书坛。其书法正、草、隶、篆、甲骨文、金文兼优,尤以狂草见长,形成了刚健豪放、婉转流畅的独特风格,为海内外所推崇。1976年他的书法作品被选送日本展出,并选入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道展》一书。此后又陆续在西德、芬兰展出,并传入美国、港澳等地。1987年又被日本收入《中国著名书家百人展》和上海出版的《当代书法家墨迹诗文集》。同年,《司徒越书法选》出版发行。曾发表《鄂君启节续探》、《关于芍陂始建时期的问题》、《草书獭祭篇》、《书法的结字与章法》等重要论文。
洪学智 金寨县人。1913年生。1929年参加立夏节起义,同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排长、连长,团、师、军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长征。抗战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支队长、副大队长、团长,苏北盐阜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参谋长、副师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辽西军区副司令员、黑龙江军区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第四十三军军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十五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委委员。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88年再次被授予上将军衔。
孙大光 寿县人。1917年1月生。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翌年转为中共党员。新中国建立后,任大连海运学院院长,交通部计划司司长、副部长等职。1964年任交通部部长。1975—1985年任国家地质总局局长、地矿部部长。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后任中顾委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皖西籍将军名录(1955—1964年授衔,共108位)
上将:洪学智
中将:皮定均 杨国夫 李 耀 张贤约 陈先瑞 林维先
徐立清 陶 勇 梁从学 曾绍山 滕海清
少将(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丁世方 卜万科 于 侠 马琮璜 王凤梧 王远芬
王奎先 王海清 王德贵 方子翼 方升普 邓忠仁
吕仁礼 邬兰亭 刘健挺 刘善福 齐 勇 关盛志
孙仪之 杜 彪 严家安 苏焕清 李 发 李书全
李世安 李发应 李国厚 李家益 杨中行 杨以山
杨克武 杨银声 杨植亭 肖全夫 肖选进 吴宗先
吴诚忠 吴瑞山 何桂成 佘积德 余 明 余品轩
余嗣贵 闵鸿友 汪乃贵 汪少川 汪家道 宋 文
宋承志 宋维械 张 忠 张行忠 张希才 张宜爱
张贻样 张震东 陈 宏 陈 祥 陈发洪 陈伯禄
陈宜贵 陈鹤桥 林 彬 林乃清 周发田 周时源
胡继成 胡鹏飞 查玉升 赵 俊 赵遵康 桂绍忠
桂绍彬 顾 鸿 徐光友 徐体山 徐其海 徐国夫
高先贵 涂学忠 陶厘清 黄仁廷 曹广化 戚先初
康烈功 董洪国 程 明 程业棠 傅绍甫 傅春早
曾先池 詹大南 詹化雨 漆远渥 熊 挺 潘 峰
曲昌春。根据查询新桥中学信息显示,截止2023年5月13日,新桥中学校长曲昌春带领该校中层领导及班主任开展了防溺水大家访活动,通过家访广泛宣传防溺水安全知识,搭建起学校和家长之间畅通联系的桥梁。
现在已将六安市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设立六安市叶集区,将霍邱县叶集镇、三元镇、孙岗乡划归叶集区管辖。
2015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
1月4日下午,全市领导干部大会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国务院批复和省委常委会精神,对行政区划调整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市委书记沈强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市长王宏宣读了国务院批复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安庆市铜陵市六安市淮南市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市领导王玉成、李忠、王崧、袁方、陈儒江、蔡宜骅、徐礼国、张祖保、刘礼叶、刘涛、朱学亮等出席会议。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当天上午,行政区划调整衔接会议在寿县举行。会上,省民政厅厅长吴旭军宣读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我省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传达了省委书记王学军、省长李锦斌的重要讲话精神;省民政厅副厅长孙邦平传达了《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安庆市铜陵市六安市淮南市部分行政区划的实施意见》,此次行政区划调整衔接会议,标志着寿县正式划归淮南市管辖。
确保在1月31日前基本完成接收工作。
曹鼎,1907年生于安徽省寿县,小甸集曹小郢。幼年随著名书画家张树候读书。他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22年考入芜湖省立第五中学,后转入南京新民中学(安徽旅外人士创办)学习。在校期间,他经常阅读一些革命书刊,接触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受全国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的影响,曹鼎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决心投身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1925年,曹鼎由新民中学毕业返乡,在小甸集国民小学任教。他以教书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经常在寿县、颖上、霍邱等地向农民宣传反对封建剥削、实行耕者有其田、打倒列强等道理。他关心体贴劳动人民,态度和蔼可亲,群众愿意与他接近,有急难之事愿同他商讨,他也总是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群众尊敬地称他“铜菩萨”。
是年,曹鼎加入了中国***。
1926年5月,曹鼎受党派遣,与曹广化等人赴武汉投入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洪流。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安徽省临委在汉口指示成立了中共寿县临时委员会。指定曹广化任书记,曹鼎负责军事工作。1927年底,在中共寿县临委领导下,寿县第一个区委——中共瓦埠区委成立,曹鼎被选为区委书记。1929年6月28日,中共安徽省临委派巡视员在上奠寺小学主持召开第四次全县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了新的县委,曹鼎被选为县委书记。改选后,县委机关由小甸迁往寿阳公学并由曹鼎主持召开第一次会议,研究发动群众进行经济和政治斗争,决定各区委要筹备十支枪,以便开展武装斗争。
1928年3月15日,县委召开各级负责同志和积极分子扩大会,分析形势,讨论今后工作,作出有关政治、经济、组织、宣传、军事等工作的决议。会后曹鼎和与会人员迅速把县委决议传达到各级党组织,广泛深入地开展革命活动,使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农会组织由几个发展到近百个,会员由百余人发展到1000多人。年底,曹鼎等人以演戏为名,在小甸集召开千人大会,并在小甸、瓦埠、大井、上奠、杨家庙等地领导群众示威游行,手执红旗,高呼“打倒地主”、“打倒土豪劣绅”等口号,革命气氛空前高涨。曹鼎还带领县委一班人,积极宣传动员群众,开展抗税和抗粮斗争;利用纪念日进行广泛宣传,张贴标语、文告,搜集、编印一些民歌、小调,揭露帝国主义侵略和蒋介石卖国投降罪行,号召士兵哗变、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贫雇农抗粮。这一时期,寿县同皖北其他县一样,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群众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
1931年3月27日,中共中央巡视员方运炽在上奠寺召开寿县、凤台、阜阳三县县委负责干部会议,讨论成立皖北(寿县)中心县委。会议决定在瓦埠地区发动农民举行武装暴动,并成立了行动委员会,曹鼎担任中心县委宣传委员和瓦埠暴动行动委员会书记。3月29日深夜,参加暴动的农民从四方云集瓦埠北头泰山庙。他们把短枪揣在怀里,长枪藏在秫秸捆内,待命行动。但因负责军事指挥的薛骞有畏惧情绪,迟迟不敢行动,致使国民党区长路奎汉闻讯逃跑,错过一举消灭反动武装的机会。由于情况突变,暴动队伍中有些人欲解散回家,待机再举。曹鼎等人认为,我方行动已被敌人知晓,我不攻敌,敌必杀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进攻。方运炽看到群众基础好,人枪已集中又有迫切要求,同意按原计划暴动,同时撤销薛骞的指挥职务,将行动委员会改为皖北红军游击大队,下设三个中队,由方和平(运怡)任大队长,曹鼎任大队政委,直接领导和指挥暴动。3月30日凌晨,在曹鼎、方和平率领下,暴动队伍涌向瓦埠街,在“望春园”饭店门口竖起绣着镰刀斧头的红旗。上午,三个中队分头逮捕了瓦埠和附近的地主、豪绅十多人,收缴了他们的枪支。未被逮捕的地主闻风丧胆,也被迫把枪送来,有的地主派人来向游击队央求“愿缴半数枪支,不要扒粮食”,曹鼎等同志坚决拒绝。次日,地主杨甫成见游击队员进村,不敢开门,从窗口缴了枪。两天时间,共缴地主长枪100多支,短枪30多支。与此同时,曹鼎派人到瓦埠附近农村,发动农民到地主家扒粮。31日晨,打开方小楼地主家的粮仓,有3400多农民前来扒粮,路上肩挑背扛,络绎不绝,扒走方小楼地主家粮食200多石。
瓦埠暴动的革命行动使敌人震惊,国民党寿县自卫大队和瓦埠区队以及附近地主联庄会武装,联合向游击大队猛扑过来。曹鼎、方和平率队连夜向张嘴转移,占据三个圩子,对进犯之敌奋勇阻击,虽打退敌人几次进攻,但因敌我力量悬殊过大,有十几位同志英勇牺牲。在此危难之际,中共小甸支部拼凑几条枪、几十个人冒充小甸集联庄会,两次派人送信与曹鼎取得联系,给游击队让路突围。曹鼎带队突围后,把游击队员和武器分散隐藏起来,以保存实力。历时四天的瓦埠暴动虽然失败了,但它揭开了寿县武装斗争的序幕,锻炼了干部和群众,打击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气焰,分散了部分敌人兵力,援助了鄂豫皖苏区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
5月,在南京浦口打入国民党某部任教导连长的***员杜一民率部起义,从南京经蚌埠到寿县三觉寺,找到寿县中心县委接上关系后,与瓦埠暴动后分散的武装会合,成立了寿县红军游击大队,约70人枪,由曹鼎任大队长,负责人还有中央派来指导游击活动的李英和杜一民。
游击大队建立后,首先在菱角嘴发动扒粮斗争。菱角嘴地处寿西湖中部,经常受水灾,再加上恶霸地主李惠涛的压榨,人民终年贫苦不堪。曹鼎曾多次来此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激发群众斗争热情。9月22日晚,游击队攻下李惠涛的土圩子,击毙李家兄弟,缴获长短枪7支,发动500多农民扒粮三万余斤;接着又召开群众大会,揭露李惠涛罪行,使群众认识到只有组织起来进行斗争才是唯一出路。通过这次斗争,扩大了党和游击队的影响,又发展游击队员50多人。
10月,为摆脱敌人“追剿”,经请示党中央,决定将游击队开进大别山与鄂豫皖苏区红军会合。部队由大井寺集中经黑泥洼转向凤台白塘庙。到白塘庙后,黄家坝地下党员黄子珍派人送信来,要求游击队去黄家坝镇压甄、黄两家地主,以鼓舞群众斗志。经曹鼎、李英和凤台县委书记唐志远等人研究,决定先到黄家坝再去南山找红军。11月2日下午,游击队170多人带长短枪120余支向黄家坝进发。3日凌晨,曹鼎等人带领游击队员张贴标语,进行宣传鼓动,当地农民闻风而动,扒开甄、黄两家地主的粮仓,召开大会,将粮食分给了群众。但因岗哨疏忽,地主吕发山偷跑到颖上县勾结反动武装“红枪会”1000多人从西北方袭来。同时,国民党风台县自卫大队和省保安二团也相继开来,将游击大队包围。曹鼎等人研究决定组织突围。从下午至黄昏激战三小时,游击大队子弹打完又进行肉搏。曹鼎已受伤多处仍咬紧牙关与敌拼杀,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而英勇牺牲,时年24岁。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