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看到一老人所作挽联:他对国家有功,要照顾

领导 0 85

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看到一老人所作挽联:他对国家有功,要照顾,第1张

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看到一老人所作挽联:他对国家有功,要照顾
导读: 1972年1月21日,74岁的 张伯驹 收到了一份来自于文史研究馆的聘书。这封聘书之所以能够送到张伯驹的手上,还要从陈毅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说起。 时间退回到11天前,毛主席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偶然间看到了一副挽联,一问才知这挽联就

1972年1月21日,74岁的 张伯驹 收到了一份来自于文史研究馆的聘书。这封聘书之所以能够送到张伯驹的手上,还要从陈毅追悼会上的一副挽联说起。

时间退回到11天前,毛主席去参加陈毅的追悼会,偶然间看到了一副挽联,一问才知这挽联就是出自张伯驹之手。因着这幅挽联, 毛主席让周总理给张伯驹安排一份工作 ,于是这才有了文史研究馆的那份聘书。

张伯驹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挽联呢?他为什么会引起毛主席的注意呢?他和陈毅又是如何相识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张伯驹的故事。

张伯驹,字家骐,号丛碧,是近代鼎鼎大名的收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

陈毅,字仲弘,是为新中国成立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十大元帅之一。

这两个人一个文,一个武,看起来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人, 却因为一场书画作品展览会而结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要追溯到1957年的那个夏天。

陈毅虽然是一个军功卓著的元帅,但他却不是一个只懂得打仗的武夫,相反,他对诗词和书法还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工作之余,陈毅时常会自己动手写一些诗词。“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春蓓蕾”,“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等诗句都是出自陈毅之手。

新中国成立之前陈毅忙着指挥战斗,很少有机会去欣赏名家著作,因此新中国成立之后, 他只要有机会就会去参加各种书画展。

1957年,一场在北海举办的明清书画作品展览会开幕,陈毅得到消息之后便想着要去看一看。

这场展览会上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之手,想要集中展览本就不易,再加上整个展览会的安排布置也十分雅致,于是陈毅便对这场展览会的主办人有了一丝想要结识的兴趣。

陈毅向友人打听主办人的消息,从而知道了张伯驹。又从友人口中得知,这次展览会的不少作品其实本是张伯驹的私藏,要不是张伯驹慷慨捐赠,这次展览会怕是也办不起来。

听到友人的介绍,陈毅对这个张伯驹也更多了一分兴趣,于是便给张伯驹送去了一封请帖,邀请他到家里一见。

张伯驹早就知道陈毅的大名,并且在七年前就曾经想要去上海拜访,只是可惜那次陈毅不在家。而之后他又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上海,便再也没机会前去拜访。万万没想到七年之后竟还能收到陈毅送来的请帖,张伯驹自然是激动万分。

张伯驹应邀来到了陈毅的住处,两个人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没有丝毫初见面的尴尬。 他们从诗词聊到书法,从书法聊到名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史就在他们的畅谈中呼啸而过。

所谓知己,大概从来就不需要时间来培养默契,第一眼见到时就明白,你懂我,而我同样懂你。

聊完了诗词书法,陈毅和张伯驹都还不过瘾,于是陈毅拿出了围棋,两个人一边闲聊一边下棋,时间一晃而逝。

这次见面之后两个人都把对方引为了知己,但是因为工作忙碌和居住地不同的原因,他们大多还是以书信往来为主。

1958年,张伯驹遇到了事业上的难题。他知道如果他写信给陈毅,这个难关是有可能过去的,但是他的自尊和风骨却不允许他因为这些事向陈毅求救。然而知己本就是你不说我也懂的朋友,虽然张伯驹没有开口, 陈毅却主动为他解决了问题。

陈毅私下里找到了自己的好友于毅夫。于毅夫是吉林省的省委书记,陈毅便想着让于毅夫帮张伯驹在吉林找一份合适的工作。 于毅夫 听说过张伯驹的名号,再加上好友所托,自然是一口就答应了陈毅的请求。

回到吉林后,于毅夫和吉林省宣传部长宋振庭说起了这件事。听到张伯驹的名字,宋振庭也十分激动:“这可是文化名家,你放心,我一定给他好好安排。”

就这样,在陈毅、于毅夫和 宋振庭 的帮助下,张伯驹来到了吉林省博物馆工作。

张伯驹和陈毅熟识是因为书画作品,那么于毅夫和宋振庭又为什么对张伯驹如此敬重呢?这或许还要从张伯驹前半生的经历说起。

张伯驹出生于1898年,他的亲生父亲本是张锦芳,然而在他六岁那年被过继给了伯父张镇芳。 张镇芳 是清朝最后一任直隶总督,但这个总督却没当多久就下了台。

由于张镇芳和袁世凯有些亲戚关系,所以张振芳在下台之后便投身到了袁世凯门下。

张伯驹9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写出不错的诗句了,因此素有“神童”的美称。但是因为父亲跟着袁世凯,所以张伯驹从小就接受了军事训练,并在1918年的时候成为了一名军人。

虽然参了军,但张伯驹的心思并不在此,他在军中待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大部分职位却都只是一个名誉职。

1927年,张伯驹离开部队到了银行上班。当时的银行还承接了一部分的 文物抵押工作 ,而张伯驹也就这样接触到了文物行业。

张伯驹自幼就对文化十分感兴趣,虽然中途参军,但对于传统文化及文物的兴趣却一直保留了下来。在银行见到了太多蒙尘的佳作,张伯驹心有不忍,便萌生了由自己来收藏文物的心思。

想要收藏文物就得先有鉴赏文物的眼力,而锻炼眼力的一个好去处就是古董店,于是张伯驹开始频繁出入各种古董店。

偶然一次机会,张伯驹在一家古董店看到了康熙真迹 “丛碧书房” 。他花了1000大洋把这幅真迹带回了家,这也成为了他收藏的第一幅名品,而他“丛碧”之号也是因此而来。

有了第一幅藏品之后,张伯驹就开始了自己收藏的半生。《平复帖》、《上阳台帖》、《蔡襄自书诗》、《游春图》等等各种名家真作都被张伯驹收入了囊中。

张伯驹收藏这些作品并不只是出于欣赏的目的,更多的反而是 为了保护中国文物不落到外国人手中。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之中,不少外国人便趁机盯上了中国文物。身为一名中国人,张伯驹不愿文物漂流海外,于是只能自己花大价钱买回家。

为了买这些名贵的文物,张伯驹花光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连房子以及妻子的首饰都变卖了不少。有一些黑心的商人知道了张伯驹的义举,还会在张伯驹购买文物时特意提价,只求自己能大赚一笔,而这也就导致了张伯驹的困境。

张伯驹也清楚有人故意提价,但他却没办法阻拦,人家一句“你不愿意买我就卖给别人”就让张伯驹哑口无言了。他不知道如果自己不买,这些文物会不会就要背井离乡,一生漂流海外了,他不能忍受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只能一次次掏空自己的家底购买高价的文物。

张伯驹收藏的都是名家作品,又在诗词、书画等领域小有成就,因此在文化界十分有名气。而除了涉足文物等领域之外,张伯驹还结识了梅兰芳等人,一起组建了“国剧学会”,并在1937年演了一出《失空斩》,名震京城。

张伯驹确实有着丰厚的家底,他手中的藏品随便拿出一件都价值千金, 但他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肯变卖一件文物。

1937年之后,战争愈演愈烈,张伯驹为了躲避战乱只能背井离乡。为了保护他收藏的那些文物,张伯驹一路吃了不少苦头,但他的藏品却每一件都完好无损。

越是在艰难的时刻越能看出一个人的风骨,同样身处战争年代,同样面对生活的诘难,有的人选择背弃国家出卖良心,有的人选择哄抬物价以换来大富大贵,但也永远有人选择披挂上阵保家卫国,永远有人选择以一己之力为国家留下一点文化的根。 张伯驹能够得到于毅夫等人的尊重正是因为他们都是后两种人。

张伯驹为保护文物而做出的贡献足以值得所有人的尊敬,但说起他的传奇经历却还不止这些。

1941年,张伯驹被人绑架,历时近八个月才得以获救。

这件事说起来不过是一句话,但在被人绑架的那八个月里,没有人知道张伯驹到底都经历了些什么。

绑匪留信给张伯驹的妻子潘素 :“二百两黄金或《平复帖》,换张伯驹一命。”

《平复帖》是晋代书法大家陆机创作的一副草隶书法作品,因其年代久远,艺术价值极高,称它为镇国之宝都一点不为过。

作为张伯驹的妻子,潘素深知丈夫不会同意用《平复帖》换自己一命,因此只能努力筹钱。但是张伯驹的钱都用来买收藏品了,根本就凑不出来二百两黄金。潘素无奈之下只能向张伯驹的朋友求助。

虽然有朋友的帮忙,但二百两黄金毕竟不是小数目,他们还是凑了好几个月才勉强凑齐。赎金凑齐了,张伯驹也终于被绑匪放了出来。

其实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绑匪的第一目标并不是黄金,而是《平复帖》以及张伯驹手中的其他文物 。张伯驹本人也明白,只要把文物交出去,他就能平安度日,但他的良心却无论如何也不肯让他这么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及人民在***的领导下一天好过一天,张伯驹也终于看到了他手中那些文物的最终归属地。

1956年,张伯驹无偿把自己手中珍藏的八件国宝级文物交给了国家,其中就包括了 《平复帖》 以及展子虔的《游春图》,而他最后只拿走了一张薄薄的奖状。

1957年,张伯驹结识了陈毅。1961年,张伯驹到了吉林省博物馆工作。

从1962年到1972年,张伯驹渡过了人生中较为艰难的十年。陈毅有心再出手帮张伯驹一把,但当时他自己尚且自顾不暇,再加上病痛缠身,他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1971年1月,陈毅被诊断出了肠癌。1972年1月6日,陈毅因病逝世。

在陈毅离世之后,陈毅的妻子张茜把这个消息告知了张伯驹。已经74岁的老人在得到消息后失声痛哭。

十年的苦难生活没有让他流过一点眼泪,但知己的离世却让他嚎啕痛哭。

怀着满腔的悲痛,张伯驹为陈毅写下了一副挽联:

张伯驹虽然1957年才认识了陈毅,但他对陈毅的了解却不比陈毅的那些战友们差。一副挽联,道尽了陈毅一生的波澜壮阔,说完了陈毅一生的铁骨柔情。

在陈毅的追悼会上,毛主席一字一字读完了张伯驹的这副挽联,心中感慨颇多,曾经和陈毅并肩作战的日子在眼前一一划过。

毛主席想要见一见张伯驹,但此时的张伯驹在北京穷困潦倒, 没有工作、没有户口,最难的时候只能变卖家产勉强度日 。这样的张伯驹自然是没办法参加陈毅的追悼会的。

张茜听到毛主席问起了张伯驹,便在一旁开口说起了张伯驹的故事和他的现状。张茜没有开口请毛主席帮忙,但毛主席懂她没说出口的求情。

毛主席转头告诉周总理 :“他对国家有功,晚年也该得到照顾,你看看帮他找一个合适的工作吧。” 周总理点头应下了这件事。

陈毅生前一直挂念的就是张伯驹的晚年生活,如今毛主席开口,周总理也点头答应了,张伯驹颠沛流离的生活也终于能结束了。如果陈毅知道了这件事,想必也能离开得更从容一些吧。

1972年1月21日,张伯驹接到了 中央文史研究馆 的聘书。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体面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张伯驹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文人的风骨,他把中国文人在国难面前的骨气和坚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或许也就是这份骨气和坚毅才让他和陈毅这个从炮火中走出来的元帅成为了知己。

毛主席是战士,也是文人,因此他能懂张伯驹的风骨。他在陈毅的追悼会上嘱咐周总理给张伯驹找一份工作,这是对张伯驹的敬重,也是对中国文人风骨的敬重。

英年早逝,扼腕叹息。

从今死后分人鬼,但愿来生再弟兄

携人间坎坷大陆,随天堂永世安宁。

英年早逝空余恨,世事难料奈何人

幸福美满遭天妒 英年早逝 从此痴情同谁诉

花好月圆惹尘雾 风华先绝 自今悲泪向何处

失大智英年早世,丢亲人失亲欠义。

英年早逝朋友扼腕叹息;事业未竟亲人继承遗志。

逝者安息后人铭记 一路走好亲眷平安

车祸无情乘鹤去 亲人泣泪招魂来

而立之年遇车祸;难忍目睹哭亡人。

—————————————————您节哀,祝顺遂

晚清有中兴四大名臣,分别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其中曾国藩、左宗棠虽然互相钦佩对方的能力和才干,但是却因为一件事交恶了许久。一直到曾国藩去世,左宗棠送来了一副挽联,当时曾家人都很担心是不是不好的词句,但是上面左宗棠的落款却让人欣慰不已。

我们都知道,曾国藩和左宗棠都是从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并因此逐渐在仕途上脱颖而出的。曾国藩靠着洪秀全的金田起义,为自己建立湘军,创造了机会。而左宗棠则是1852年,在太平天国的军队围攻长沙的时候,成为了湖南巡抚张亮基的幕僚,为他出谋划策,最终在他的指导下,长沙城整整坚守了三个月,使得太平军败兴而归。

作为同样出身于湖南的老乡,再加上两人兴趣相投,曾国藩和左宗棠之间的关系,也因此越来越亲近。左宗棠甚至在还是做骆秉章幕僚的时候,冒险逃出长沙城,为的就是安慰当时在靖港水战中被太平军打败的曾国藩。

1860年,左宗棠因为樊燮的诬陷,离开了骆秉章,甚至还差点丢了性命。据《清史稿·卷四百十二·列传一百九十九》记载,“朝命国籓节制浙江,国籓荐宗棠足任浙事。”也就是说,左宗棠离职后,曾国藩念及左宗棠与自己的情谊,将左宗棠带到了自己的身边,并且向朝廷大力举荐左宗棠,让他做上了浙江巡抚,从此之后,左宗棠的仕途越发顺利,不过一年就当上了封疆大吏。

只不过,这个时候,左宗棠和曾国藩的关系却越来越差。1864年,曾国藩和曾国荃一起围攻天京,最终成功将天京攻破。而曾国荃急于邀功,直接报告朝廷说“伪幼主洪天贵福积薪自焚而死”,却根本没有发现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已经在保护下逃出了湘军的包围。而逃跑的洪天贵福最终在由左宗棠管辖的浙江被发现,于是,左宗棠就直接越过曾国藩,向慈禧参了曾国藩兄弟二人一本,而曾国藩也因此受到了慈禧的责罚。曾国藩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也直指左宗棠当年攻破杭州时虚报了逃亡人数,两人从此交恶。

1872年,曾国藩在散步的时候突然脚麻,休息了三刻钟以后就去世了。曾国藩去世之后,收到了很多亲朋好友送来的挽联。

而与曾国藩交恶的左宗棠竟然还送来了一副挽联,上面写的是: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而落款则非常谦卑,写的是“晚生左宗棠”。

要知道,一直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即使在自己还是幕僚,曾国藩已经是大学士的时候,还与曾国藩称兄道弟。他认为,“依例应‘晚’,惟念我生只后公一年,似未为‘晚’,请仍从弟呼为是。”自己只比曾国藩小上一岁,还不至于到自称为“晚生”的地步,因此,左宗棠在写给曾国藩的信件上的落款都是“愚弟”。

而左宗棠在曾国藩去世之后,为他写的挽联上的落款竟然是“晚生”,可见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深厚情谊。曾国藩去世之后,左宗棠对他的家人也是非常的照顾,丝毫不见曾经的针锋相对,由此可见左宗棠的胸襟之宽大,为人之坦荡

常用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右联:XXX一路走好

左联:YYY敬挽

右联:沉痛悼念XXX同志千古(党员称同志)

左联:YYY敬挽

基督教徒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XXX安息主怀

左联:YYY敬挽

右联:XXX安息主怀

左联:YYY携全家敬挽

直系隔代长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奶奶我们永远爱您

左联:全体孙辈携重孙叩拜

右联:爷爷我们永远怀念您

左联:长孙YYY携重孙叩拜

公墓烈士陵园纪念碑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左联:YYY敬献

右联:革命先烈名垂青史

左联:YYY敬献

单位送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单位送男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XXX千古

左联:YYY敬挽

单位送女员工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悼念XXX音容宛在

左联:YYY敬挽

儿女给父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严父XXX大人逝世

左联:不孝儿YYY跪拜

儿女给母亲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慈母XXX孺人逝世

左联:女人YYY女婿ZZZ携全家跪拜

学生给老师花圈花篮挽联写法

右联:沉痛哀悼XXX老师千古

左联:Y届Y班全体敬挽

普通祭奠花圈花篮挽联右边一般用:沉痛悼念XXX千古、哀悼XXX千古、XXX安息、XXX仙逝等。

对社会有功绩的人祭奠花圈花篮右边一般用:追悼XXX千古、永垂不朽一词。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在上海逝世。追悼会上,各界人士同声哀悼,所送挽联多得不可胜数。其中有这样几副,最能帮助我们认识鲁迅的价值。

其一,郭沫若的两副挽联。鲁迅逝世时,郭沫若远在日本,惊悉鲁迅离去,立即写了三副挽联。一副是:“方悬四月,迭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上联头两句,是指一九三六年六月十九日高尔基逝世和同年鲁迅逝世的十月十九日,刚好相隔四个月。鲁迅当时有“中国高尔基”之誉,故称“双星”。下联的头两句,意在说明作者与鲁迅的关系。“二心”,指鲁迅参加“左联”后的作品《二心集》;“憾无一面”,指作者将自己一生未能与鲁迅相晤引为不能弥补的憾事。另一联是:“孔子之前。无数孔子,孔子之后,一无孔子;鲁迅之前,一无鲁迅,鲁迅之后,无数鲁迅。”此联看似简单,实则深刻。虽将鲁迅与孔子相提并论,却指出了二者的截然不同。因为“孔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鲁迅语),而鲁迅却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传人,其一生的业绩,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既前无古人,又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二,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所送的挽联:“著述最谨严,非徒中国小说史;遗言尤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中国小说史”,指的是鲁迅1920年起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的讲义。下联中,对鲁迅在遗嘱中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的见解,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赞许。

其三,国际友人斯诺和姚克联名写的一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此联情深意切,语带双关,将鲁迅的《彷徨》、《呐喊》两书,分嵌联中,但却不着一丝雕饰痕迹,可谓自然妥帖,精妙奇绝。上联的“译著尚未成书”,指当时姚克与斯诺译编的《活的中国》。

其四,著名文学家唐弢为哀悼鲁迅写下的挽联:“痛不哭、苦不哭、屈辱不哭,今年诚何年,四个月前流过两行泪,又谁料,这番重为先生湿;言可传、行可传、牙眼可传。斯老真大老,三十载来打出一条路,待吩咐,此责端赖后死肩。”上联说,受尽最大的痛苦、磨难不哭,受尽屈辱也不哭,但真不知道今年是什么年月,四个月前为失去高尔基流过两行泪。谁又能料到,今天您亦溘然长逝,禁不住又流下眼泪。下联说,先生的言行品德、“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将永远传下去。我们将听从您的号令,担负起您未竞的事业。

其五,鲁迅在日本的挚友佐藤村夫撰写的挽联:“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三个“有”,代表了鲁迅所拥有的成就、威信和未来。三个“不”,则表达了鲁迅的志向、情操和气节。

其六,上海学生剧团所送的挽联:“熄了,光耀着世界的火炬;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悼念之情,也有对劳苦大众的号秆。文字朴实无华,诚挚感人。

其七,陈毅于一九五>年纪念鲁迅逝世十四周年时写的挽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这副对联,写得朴素自然,感情真挚热烈。

有人说,文化影响力历近百年而不衰者,惟有鲁迅。他独立准确的思辨精神和分析问题的老练深邃,永远不朽。

1、挽联左右顺序

挽联在花圈上的贴法:面对着花圈上联在右,下联在左。这是因为挽联有上下句句意之分所以不能贴错。挽联一般是为了表示对逝去之人的怀念和纪念,会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不是每个逝者通用的,个人送的挽联和灵堂挂着的挽联内容不同,意义不同。

比如逝者是恩师,可能送的挽联要表现出对老师的尊敬感恩,会有桃李、春风等关键词,如果是家中老人逝世,那么挽联内容可能是慈睦、表达养育恩深的字义。所以挽联不能随便送,挂的时候也要主要左右顺序,不要挂错。

2、花圈挽联名字位置

挽联有上下句之分,所以要注意上下句的内容。上句是表达对某某人的悼念,故去者的名字出现在上联。下联是体现某某人赠送的花圈表达的哀念,赠送花圈者名字出现在下联。写错顺序或者贴错顺序就不好了。

所以挽联上有可能上下句都出现名字,但是上句在右,出现的是一般是逝者的名字,下局在左,出现的是送挽联的人的名字,如果左右搞混,一是造成灵堂混乱,没让逝者得到安宁清静的休息,不尊重逝者,二是生者名字在右侧,让人以为此人已经故去,不吉利,所以一定要仔细检查。

克制情绪避免过度悲伤

逝者已去,生者长存,在追悼灵堂上,参加追悼会的人应克制情绪,避免过度悲伤,逝世之人,在我们心中都会留下痕迹,有着牵挂,不是再无“联系”,心中饱含思念,不必忧思过重,损耗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