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老师该如何帮助他呢?

老师 0 75

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老师该如何帮助他呢?,第1张

学生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作为老师该如何帮助他呢?
导读:在很多人眼里,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健康核心家庭的孩子更担心,这确实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单亲家庭呢?单亲家庭是指父母一方因丧偶或离婚而失踪,只形成一方父母和未婚子女的家庭。单亲家庭对子女的经济来源、个性发展、教养和教育以及健康成长

在很多人眼里,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健康核心家庭的孩子更担心,这确实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单亲家庭呢?

单亲家庭是指父母一方因丧偶或离婚而失踪,只形成一方父母和未婚子女的家庭。单亲家庭对子女的经济来源、个性发展、教养和教育以及健康成长造成困难和不利影响。当然,也有一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环境恶劣、资源匮乏、缺乏关爱而养成了强烈的自我教育意识,成长为坚韧、勤奋、上进的人,但这种情况只是少数。

既然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多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作为班主任,如何才能融入单亲家庭,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第一,帮助离异父母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民政部2016年发布的《2016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离婚夫妻4158万对,离婚率30%,比上年增长83%。社会学家说离婚是一种进步!说明人敢于真正面对自己的情感世界,夫妻之间可以互相帮助,走下去,所以走下去,如果夫妻之间因为性格差异大,观点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就会勇敢的分开。同时也说明社会对离婚更宽容。

当然班主任没有资格,也没有能力阻止父母离婚。但是,当我们知道学生的父母离婚了,我们可以给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比如,要指导父母在离婚时合理解决财产分割,妥善协商子女的抚养权。夫妻分居,但不是父母子女分居。不要在孩子面前大惊小怪,甚至反目成仇,这样会让孩子不知所措,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巴马的父母在他2岁的时候就离婚了,离婚后父母很少联系,所以奥巴马对父亲的印象很小。然而,老奥巴马通过书信与奥巴马的母亲保持联系。虽然奥巴马没有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因为母亲一直给他发父亲的信息,但在奥巴马的情感世界里,始终有一个父亲。奥巴马显然很幸运。他的母亲和祖父母并没有因为离婚而怨恨奥巴马。奥巴马从他们那里听到的关于他父亲的信息是真实的,温暖的,庄严的,高大的。从此,父亲的“英雄”形象在奥巴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父亲这个角色在奥巴马心中温暖、高大、负责。奥巴马能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必然与他对离异父母的育儿理念有关。

第二,离婚父母的情感安慰

一般来说,离婚对女性的影响更大,大部分孩子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单亲妈妈在职场打拼,把孩子教育好,不容易。他们往往因为工作繁忙而忽视孩子,因为感情生活不顺利而发脾气,把孩子当成她婚姻失败的出气筒。

这时,班主任应该介入类似的单亲家庭,帮助单亲妈妈,或许还有单亲爸爸,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给予他们情感上的安慰和对生活的理解,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解读风格,鼓励他们追求新的生活。

有这样一个单亲妈妈,因为婚姻的失败,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她总是情绪低落,不是在夜店喝醉就是呆在家里,爱发脾气,几乎歇斯底里。在她的教养下,女儿也很暴躁,情绪经常失控,很难和同学相处。她是班上被边缘化的孩子。

这当然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先不说这个女家长会招致什么样的生活后果。看女儿现在的表现,可以预测她未来的婚姻也很有可能失败。女儿会接过母亲的情感气囊,每当火山爆发,任何人都会被她吓跑。

于是我走进了这个单亲家庭,耐心地听单亲妈妈讲述自己失败的婚姻。我听了之后发现他们夫妻离婚了,既没有第三者,也没有经济纠纷,单纯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每天都带着一个消极的情绪气囊,气囊随时会爆炸,她老公受不了,不得不提出离婚。

找到问题症结后,我帮助单亲妈妈调整情绪,同时形成积极的解读风格,优化思维模式。比如她的思维模式中有一种固执的防御性思维,她觉得丈夫应该听她的,对她绝对忠诚。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应该是绝对的。夫妻是两个平行的个体。他们只能互相帮助,共同前进。谁也不能绑架谁。他们必须意识到学科的分离,做好自己的学科,互相促进做好对方的学科,但不能强求。

当母亲明白了这一切,她后悔自己美好生活的毁灭之王竟然是自己。于是,母亲开始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积极的解读方式,主动联系前夫讨论女儿的教育问题。她的改变让前夫眼前一亮。当她看到女儿的性格和气质发生变化时,她的心开始回归。虽然这是一个案例,但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看到希望。只要班主任愿意做,他还是有能力改善离婚夫妻关系的。

第三,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予真诚的照顾

单亲家庭的孩子很穷,但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惨。毕竟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的单亲家庭孩子的悲惨故事都是个案,大部分父母还是爱孩子的。只是离婚让他们无法好好照顾孩子。孩子的情感世界难免缺失。这个时候班主任应该是真的关心这些孩子,但是他不能特别照顾他们,也不能让其他同学觉得他与众不同。注意这些孩子的情绪是否正常,是否有构建人际关系的能力,心态是否阳光,性格是否有哲理,心理是否健康。如果观察到的现象都在正常范围内,就保持现状,如果有偏差,就给孩子相应的心理咨询和行为指导。

班主任在照顾孩子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父母离婚是父母的话题,与孩子无关。这样说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孩子把父母婚姻失败的原因带入自己的头脑,认为父母离婚是因为自己不好。

他们还应该指导孩子从多个维度解释父母离婚的原因。比如爸爸妈妈性格不一样,一定要绑在一起,爸爸妈妈会很痛苦。分开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作为一个孩子,你应该接受父母的决定。同时也要关心父母。毕竟失败的婚姻还是让他们很痛苦。还要学会接受父母的新家庭。我看到很多孩子对继母非常抵触,导致新的更严重的家庭矛盾。其实大部分继母和继父还是很好的,主要是孩子对新父母特别抵触,让新家庭很矛盾。

第四,为孩子找一个精神教父或教母

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离婚的父母再好,也会有情感缺陷。孩子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可以在父亲家里找到一个温柔、有礼貌、有爱心的女性成员,比如阿姨、表哥、阿姨。孩子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可以在母亲家里找到一个坚强、自立、温柔、诚实的男人,做孩子的生活导师,比如叔叔、表哥、堂弟,对孩子进行正确、有序的社会教育。

《射雕英雄传》中的杨过,父亲早逝时,郭靖承担了重建杨过价值观的责任,郭靖是杨过的精神教父。没有郭靖对杨过的精神教养,杨过不可能成为勇士,他也几乎能和欧阳锋媲美。

第五,让孩子参与班级和社区活动

单亲家庭的孩子通常会产生单向情绪。因此,孩子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参加班级和社区活动,做更多的事情,交更多的朋友。从做事中找到存在感和成就感。从健康的朋友圈获取情感滋养,避免情感空虚。

班主任在班级建设团队时,要根据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的性格特点、特长和爱好,找到合适的班级管理岗位,培养孩子的管理能力和责任感。孩子能在班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他们内心的自卑就会被驱散,内心很容易向外敞开。

也可以帮孩子注册一张义工证,周末节假日组织孩子参加社区义工,这样既可以认识新朋友,又可以得到一些老人的照顾。关键是孩子会在这样的群体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对人群和社会充满善意。

第六,形成单亲家庭家教联盟

事实上,单亲家庭的大多数父母仍然想陪伴孩子,但因为生活的压力,他们无能为力。这时如果班主任能出面,班级或年级的单亲家庭就会组织起来,形成“家庭联盟,家校共育”的陪伴模式。孩子可以相互交流,避免孤独。父母可以互相帮助,避免缺乏监督。

这种模式形成之初,压力很大,但只要你愿意去做,空间还是很大的。老师不妨试一试。

总之,不谈“单亲家庭”的变色。离婚的父母只要能做到“夫妻关系破裂,但亲子关系牢固”,不推卸责任,不放弃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老师能适当干预,单亲家庭带大的孩子一定积极健康。

由于家庭的破裂,他们的生活环境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孩子的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坚强的孩子走出了阴影,但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无法面对现实,从而导致各种不良心理的产生,造成心理偏差。现代社会离婚率每年都在攀升,这也就意味着遭遇家庭破裂的孩子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家人和老师如何通过教育,帮助单亲家庭的孩子去面对因家庭变故带来的伤害,让他们能身心健康地发展和生活。

总的来说,要想让孩子们回归平静的生活,陪伴孩子的家长和老师们都要做出努力才行,缺一不可。

对于家长来说,当家庭破裂以后,和孩子相处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会诚实,而不是用谎言去弥补谎言。

当家庭破裂后,父(母)应该面对现实,找合适的机会告诉孩子这个情况。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把离婚的责任推到对方的身上(即使是对方的错),因为对于孩子来说,要接受父母反目这个事实实在太残忍了,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经过慎重考虑,爸爸妈妈决定不再生活在一起了,但我们都将继续爱你,不管你和我们中的谁生活在一起。”这样既可以缩短孩子恐慌猜疑的时间,又可以更好地开始规划新生活,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事情从父母嘴中亲口说出来,和外人告诉孩子,是完全两个概念,否则会令孩子产生被抛弃感,至少是被忽略感。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在孩子面前,没必要用虚假的面孔示人,人非圣贤,都有优点也有缺点,有成功也有失败。当父母首先对孩子敞开胸怀,孩子才可能说出自己对现实的真实感受,从而减轻内心的压力。

第二,不要对孩子一味迁就溺爱。

血浓于水。无论家长之间有什么矛盾,在夫妻离异或一方因故不在之后,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为人父(母)者在心中对孩子存在愧疚感,往往会表现得对子女过于溺爱,有求必应,竭尽全力去呵护孩子,以弥补其失去父亲或母亲的遗憾。父(母)的出发点是很好,但这样的结果往往却会导致单亲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变得很不讲道理,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第三,不要在家中传播负面情绪。

单亲孩子的家长心中的痛苦我们作为旁人也能体会到,所以很多单亲孩子的家长心中的愤懑没处发泄,就会对孩子诉苦,而孩子也容易被这些情绪影响,变得偏激和冲动;还有些家长总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都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比如,一些家长经常说“你现在这么软弱,就是因为你没有爸爸的原因”一类的话,这种无法改变的事实,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痛苦,最终会让孩子也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其实,不少杰出人物小时候的家庭都是不健全的,父母是否经常在身边陪伴和孩子是否健康、快乐地成长也没有百分百的必然关系,所以,家长自己心态要平稳,要让孩子理解单亲家庭也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第四,情感寄托需要转移。

望子成龙、望女成风是家长们的共同期待,但许多单亲家长却会选择把孩子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将人生的所有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过高的要求。家长会含辛茹苦,甚至声泪俱下地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话懂事,特别是在学业上要成绩优秀。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等待他们的很难有理解,而往往只有埋怨。这会给孩子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懂事”的孩子为了不让家长失望,只得放弃娱乐和休息,努力用高分来安慰家长;而另一些孩子则因为达不到家长的期望渐渐自暴自弃,干脆走向反面,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总而言之,失去另外一半的家长,尽管心中也许有万般悲痛,也要用平常心去教育和关怀孩子,太多或太少都不可取,正常而平等的爱才是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

而对于老师来说,面对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身上的担子也并不轻松。老师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孩子呢?我觉得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原则1:永远保持而寸心

诚然,就如同很多老师抱怨的,如今的孩子是越来越不好教育了。现在的孩子因为接触的信息量要远远高于10年前甚至5年前,所以他们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温顺”,很容易叛逆,并且由于心理上发展的不成熟,他们的很多想法完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的。而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倾向。所以老师们要对孩子表现出的种种行为要有清醒的认识,尊重孩子们有时候脆弱的自尊心抑或虚荣心,同时要给孩子更多的耐心,接纳和开导他们的负面情绪——愤怒、怨恨,包容一些过激的行为,比如对父母、对社会不公正的指责。

原则2:一颗温暖的心

如果非要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什么的话,一个字可以概括,那便是“爱”。爱并不是简简单单可以用物质条件去表达的,更多时候是要用真心去帮助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可以从很多细节中自然流露出来,带给孩子的一种感觉就是温暖,与投入时间的长短、金钱的多少、能力的高低无关。老师在和孩子接触的过程中,时不时给孩子一点微笑;当他有所进步的时候,要夸奖和表扬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温暖,然后从这份温暖中滋生出自信心、安全感、信任和爱等有益的东西。

我相信,只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就算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也照样能获得成功。不能摧毁我们的痛苦,就能让我们变得更强。

何妤玟:离婚后女儿更快乐!夫妻离异带给孩子的影响原来这么深 许多人听到夫妻离异的消息,普遍认为想法「自私」、「没有替孩子着想」,但你知道吗?爸妈即使没有离婚,但每天无限的争吵,同样会让孩子陷入焦虑中,有时候离婚反而是对孩子好的另一种选择

何妤玟4月宣布离婚消息,结束8年婚姻生活,问及夫妻离异对孩子的影响,何妤玟透露自己不会对孩子隐瞒婚姻破裂的事实,坦承告诉女儿:「妈妈受伤了,我可能无法做得跟以前一样好,但我们一起努力好吗?」甚至当她与前夫决定离婚的那一刻,全家人获得宁静,且女儿变得更快乐了。

《夫妇的世界》收视持续高升,剧情更是 迭起。剧中的俊英在小学六年级阶段,目睹自己的爸爸出轨不忠、对妈妈施暴、父母的离婚让俊英内心伤痕累累,内心从负罪感、背叛感、愤怒感逐渐崩溃,导致偷窃行为、翘课、彻夜不归、打架、顶撞长辈,成为了这场离婚大战中最受伤的人。

<翻摄自jtbc>

咨商心理师林萃芬在其新书《从习惯洞察人心》(时报出版)提到,青少年外显的侵害破坏行为,其实是内隐「低自尊习惯」的补偿反应,当内心强烈「自我贬抑」与「犯罪行为」产生稳定的连结之后,就会启动一连串的「犯罪行为」,以减轻内在强烈的自我贬抑感觉。

爸妈的感情和不和睦,家庭气氛温不温暖,或多或少都会对孩子的情绪习惯、人格特质产生影响。譬如说,家人之间常常发生严重冲突,大声互骂,总是为了金钱点燃战火,长期以往就可能会导致孩子忧郁情绪,反社会的行为习惯也可能比较多。持续不断的家庭冲突,无论是言语争执或是肢体暴力,都可能让孩子在跟兄弟姊妹、同学朋友互动的时候有较多敌对、侵略的状况。还有经常处于爸妈婚姻冲突中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现调适不良的状况,像是陷入沮丧、焦虑的情绪中,或是有外显的行为问题,同时也会降低行为的成熟度,无形中更减损了亲子关系的品质。

另一个常见的状况是,如果爸妈离异的过程中引发大量的冲突与情绪风暴,孩子在情绪上比较容易感受到焦虑、愤怒或是沮丧,人生的旅途中较容易陷入忧郁、孤单、无助、羞辱、自贬、罪恶感中。在情感上则容易产生矛盾、被忽略的感受。在行为上会不知何去何从,有的孩子会出现逃避行为,也有可能会变得爱发牢骚、爱反抗,对人没有礼貌,或是对父母无言的抗议。

延伸阅读: 别把孩子当作不离婚的借口!恶劣的婚姻品质只会让孩子怀疑自己

离婚过程降低对孩子的冲击

当父母处在敌对和冲突的关系中,如果又分开居住两地,会让孩子有「夹在中间」的感觉,让孩子处于高度压力不仅很容易导致孩子适应不良,更会造成心灵创伤。所以,即使察觉双方个性不合,不得不离婚,最好还是透过婚姻咨商的历程和平理性的分开。离婚后虽然夫妻关系结束,但父母关系仍持续合作,想要降低对孩子的心理冲击,最重要的是双方都以孩子的需求为中心,清楚而坚定的让孩子了解:「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不会改变。」

「爱的保证」能够让孩子放心:「爸爸妈妈不会因为分开,而忽略、减少对你的爱,我们依然会在你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孩子认为是自己造成爸妈离婚的,更需要让孩子知道:「不是因为你的关系。」可以说明:「爸爸妈妈有努力过,可是有些地方无法克服,才会选择分开。」

由于父母离婚后孩子需要调适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所以,爸爸妈妈最好讨论出一个让孩子经历最少变动的方案,倘若离婚后孩子要跟着转变生活环境、主要照顾者、转学离开原本的同学老师,让孩子同时经历多重失落的事物,就可能超过孩子心灵的负荷范围。

尽可能让孩子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动,不确定感会引发高度焦虑,清楚明白每个变动,有助于孩子降低焦虑感。有些爸爸或妈妈为了降低自己的罪恶感,会想要隐瞒父母离婚的事实,这种做法很容易让孩子遭受二度伤害,破坏对人的信任感。

爸妈离婚后要观察孩子的五大适应状况

爸妈离婚之后,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影响越大,不但会出现明显的痛苦情绪,也比较容易有罪恶感,觉得爸妈离婚是自己造成的。假如孩子的个性比较执拗,爸妈离婚的冲击就更大了,他们有可能会出现反复无常的行为,不断激怒照顾者,会比个性随和的孩子需要更长期的调适。但即使孩子了解爸妈离婚的原因,情绪没有那么痛苦,父母还是要观察孩子的适应状况:

第一、有没有情绪压力?

第二、有没有隐藏性的心理创伤?

第三、表达情感是顺畅还是有阻碍?

第四、进入青春期有没有学习困难或是心理苦恼的状况?

第五、对婚姻有没有危机意识,担心自己的婚姻会不幸福?

身为咨商心理师,每每觉察孩子对父母长辈的憎恨情绪时,都希望可以即时疏导,越早疏通越好,可是事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父母长辈常会轻忽孩子的憎恨情绪,或是合理化孩子的攻击行为,或是以暴制暴用更高压的管教方式纠正孩子的憎恨情绪,结果导致恶性循环。 当孩子对父母的依附需求最弱的时候,就是他们最会反抗父母的时候;当孩子跟父母心理距离最远的时候,就是他们最不接受父母控制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