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怎么贴,平安添福 富贵吉祥 怎么贴

老师 0 60

对联怎么贴,平安添福 富贵吉祥 怎么贴,第1张

对联怎么贴,平安添福 富贵吉祥 怎么贴
导读:上联:平安添福 下联:富贵吉祥。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如何区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为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对联贴法:这要从古时候崇尚的方位说起。我们

上联:平安添福 下联:富贵吉祥。上联贴右边,下联贴左边

如何区分上下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为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对联贴法:这要从古时候崇尚的方位说起。我们中国古代多以“左”为大位。所以对联的上联应当在“左”边。这里指的左边,是指背对门脸的时候,以对联自己的位置为标准。如果以看对联人的位置为标准,即面对门脸的时候,就是右边。这里以对联为方向暂称。 

明清时期建成的北京故宫、颐和园的所有对联(门联、柱联、窗联)都是上联贴左侧,下联贴右侧。全国许多名山大寺、名胜古迹、庵庙道观等处的对联也是如此。以“左”为大位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就是现在各级重大会议上领导者的座次安排也是以从左至右为序的(报纸上所标方位的“左”“右”是以读者为观点的)。

我们现在贴对联也应该遵循这个顺序:上联贴左侧,下联贴右侧。这里所说的上联联语中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比如“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的“新年纳余庆”是上联,“佳节号长春”是下联。有个别用从诗词、文章中摘出来的对偶句子作对联的,平仄也有例外。

比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阁里有一副毛泽东生前手书的柱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上下联的位置就不同: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是上联,而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却作下联。

1按照“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的口诀,即对联的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

2区分上下联,关键在最后一个字,根据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结尾。

3上联收尾的字要用个仄声的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下联的收尾字一般是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

一、贴春联有何讲究?

1、我国地域广阔,贴的时间也不同。有不同的俗语流传:“二十八,贴花花”,“二十九,贴倒酉”。

2、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如果横批是从右开始,则反过来。

3、上联收尾仄声,下联收尾平声,读起来才有汉语的韵律感。

4、贴春联寓意喜庆祥和,“旧”春联得等来年换新春联时摘下,才是辞旧迎新,这一整年都是不能动的,如果破损了要及时修补。

5、有些地区认为把换下来的旧春联烧掉,可以烧掉所有的晦气!

二、贴“福”字有何讲究?

1、正门上“福”字不能倒着贴,一定要正贴,代表“迎接福气到来”。大门是庄重之地,需要端庄大方。

2、米缸等容器上可以倒贴“福”字,这些器物总是有东西倒出,为了防止福气被倒走,就要倒着贴“福”。

3、柜子上可以倒贴“福”字,象征着福气会到家里面来,有好的兆头。

4、厕所等污秽之所需要倒着贴,可以压住污气。

5、家里有刚识字的小孩可以倒贴,孩子就会经常喊“福倒了”!讨个口彩!

三、贴窗花有何讲究?

1、部分地区有俗语“大年三十贴窗花,没日子了!”所以窗花应在二十九前贴好,三十的时候小小补一下,意为“添福”。

2、老人住的窗户,窗花内容以花草动物为主,图个身体硬朗;已婚未育的小媳妇窗户只能贴花草。

3、窗花里有龙、虎、凤、鸡的,应该把龙贴在虎上方,凤贴在鸡上方,不要贴的太近。它们都是不相容的。

4、窗花尺寸不宜过大,注意镂空透亮,象征好运气来临。

四、贴年画有何讲究?

1、两张门上人物脸需要相对而贴,不要贴反了。

2、大门、外门贴“武门神”,挡住外面不好的东西。

3、进了大门后的屋门贴一对门童,寓意多子多福。

4、里屋的门上则可以贴“四季平安”、“聚宝盆”、“福禄双全”等,把福气真正引导家里来。

5、家里的水缸、冰箱可以贴有“鱼”的年画,象征着“年年有余(鱼)“。

左边贴“四季平安神赐福”,右边贴“一家欢乐主施恩”。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

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必须倒着贴

渊源

宋代《梦梁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春牌”就是红纸上写着“福”字的倒福,是现在能确认的最古老的倒福记录。

典故

关于倒福的习惯,有和明洪武帝皇后马皇后相关的传说。

某年春节之际洪武帝便衣在市井散步,看到一幅人物年画(春节用的、画有吉祥物的画)。为祈求丰收,画的是一名没缠脚、抱着西瓜的女性。洪武帝认为这是在讽刺“淮(同怀,抱的意思)西(西瓜)妇人脚大”,是在嘲笑淮西出身的马皇后,想处罚画年画的人。

洪武帝回宫后令人调查画年画的人,命令无关人家贴上写有“福”字的纸,想要在第二天早上处罚没“福”字的人家。马皇后知道这个计划后,非常同情因无实之罪被处罚的百姓,于是命令天亮之前所有人家都要贴上“福”字。

根据马皇后的命令,第二天早上城内所有人家都贴上了“福”字,这样一来接到洪武帝命令的士兵就不知道该处罚哪家了。但是发现其中一家因为不识字把“福”贴倒了,并将此报告给了洪武帝。

洪武帝认为倒贴福字是在讽刺百姓生活之苦,于是下令御林军将该户人家斩首。唯恐丈夫洪武帝伤害无辜百姓的马皇后灵机一动,说那家人家知道洪武帝的使者到访,故意把福字倒着贴了,意在表示“福到了”,说服了洪武帝,最后无辜的百姓得以逃过一劫。

据说自此人们为表彰善良的马皇后便于除夕(大晦日)将写有“福”字的红纸倒着贴在门上,希望一家平安。

对联的福怎么贴,如下所示:

1、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着贴,必须正着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代表“迎接福气到来”。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需要端庄大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故应正贴。

其实关于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着贴这一点,从老式建筑上就能看出来,比如四合院影壁上的福字没有一个是倒的。

2、箱框、米缸等容器上可以倒着贴福字。之所以要倒着贴福字,是因为有很多人取“福到”的谐音,寓意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而容器总是有东西倒出,为了防止福气被倒走,也要倒着贴“福”。

3、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可以倒着贴福字的,就是一年中家中有意外发生,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4、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把旧春联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运,有除旧布新的意思。右为上联,左为下联。

贴春联的由来:

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神荼、郁磊”两神神像,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

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