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要不要送礼给老师呢?

老师 0 22

小孩要不要送礼给老师呢?,第1张

小孩要不要送礼给老师呢?
导读:我外甥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姐送过,因为我外甥是全级部排的上号的皮孩子,想让老师多些耐心,所以我姐给老师送过礼,老师推辞不要我姐硬给她塞下的。后来熟悉了就没再送了,老师对孩子还是一样的。其实送礼不过是家长自己图个心安的,我姐自己知道自己家孩子太皮

我外甥刚上小学的时候我姐送过,因为我外甥是全级部排的上号的皮孩子,想让老师多些耐心,所以我姐给老师送过礼,老师推辞不要我姐硬给她塞下的。

后来熟悉了就没再送了,老师对孩子还是一样的。

其实送礼不过是家长自己图个心安的,我姐自己知道自己家孩子太皮了,怕孩子惹老师嫌弃所以才送礼的,但是其实咱们都明白,性格乖巧成绩好的孩子家长不送礼老师也喜欢,讨人厌的熊孩子家长就算送礼了老师也喜欢不起来,我外甥虽然皮但是不是那种是非不分的熊孩子而且成绩不错,所以老师虽然经常教训他但是还是挺喜欢他的,我姐作为家长在孩子刚上学的时候心里没底,生怕孩子受委屈才送礼的,后来过了最初的忐忑期也就想明白了

关于是否给班主任老师送红包,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是否适合送红包:送红包可能被视为贿赂行为,因此需要确保这样的行为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定。如果不确定是否可以送红包,最好先咨询学校或相关的部门。

2 红包可能会影响老师的行为:有些老师可能会因为收到红包而对某个孩子更加关注,但这可能导致其他孩子感到不公平。此外,如果老师被发现接受了红包,他们可能会受到纪律处分。

3 礼物本身的价值:如果决定送礼物,应该选择一个合适价值的礼物,而不是过高的红包。过高的红包可能会让老师感到不舒服,甚至可能拒绝接受。

4 表达感谢的方式:除了送红包之外,还有其他表达感谢的方式。例如,可以为老师写一封感谢信,或者为老师准备一份手工艺品等有意义的礼物,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5 考虑其他家长的意见:如果其他家长也计划送礼物,那么可以考虑加入他们。但是,如果其他家长不打算送礼物,而你计划送红包,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议论和误解。

综上所述,是否送红包需要仔细考虑。在决定之前,最好先咨询学校或相关的部门,以确保自己的行为符合规定。如果确定要送礼物,应该选择一个合适价值的礼物,并注意表达感谢的方式。

《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中,以一对在上海异地求学的母女为线索,来展开对美食的拍摄。但比起美食,母女二人的故事似乎更令人侧目。

为了女儿异地学琴,母亲全程陪读。以致五年来,二人从未见过孩子父亲一面,母亲连家里老人生大病都未曾探望,最终孩子孩子不负众望夺得了国际大奖……

母女虽得偿所愿,但这样为子求学全成陪读模式,却引来一片质疑。

陪读到底有没有必要?是否值得?陪的是什么?怎么陪才有效果?今天,@高考资讯站(GKZXZ-WX)站姐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关于陪读,妈妈们怎么看

古时有“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现如今,越来越多的父母,会为了让孩子在生活上得到更全面的照顾,甚至辞掉工作陪同孩子读书,成为全职“陪读”!

一到开学,学校周围的“陪读房”都会一涨再涨,“陪读”俨然成为了当今中国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

关于要不要陪读,我们先来看看几位家长的观点:

@家长A

陪读能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上的毛病,掌握第一手资料,否则“哪知道孩子的学习状态是啥样?”。有利于自己和孩子多沟通,增强感情,还能给自己带来快乐。想到这些好处,我就更愿意挤出时间陪读,陪孩子一起学习。

@家长B

倘若问我,我会不会陪自己孩子到这个程度,当然不会。很简单,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孩子教育要管,我自己的事情也要管。我会为了孩子牺牲一些我的事情,但是也就只能是如此了。不是我自私,而是孩子有孩子自己的人生,这个人生,父母只占很小一部分。

上面两位家长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大多数家长的看法。

关于陪读,两个因素不得不考虑

其实,是否要陪读,是否有条件陪读,每个家庭因情况不同,很难一概而论。但总体而言,在决定“陪读”前,一定要考虑好以下几个因素:

1、孩子的实际情况

陪读虽说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给予帮助、督促学习,但家长陪读的效果却要因人而异。

有些孩子习惯也希望家长陪读,爸爸妈妈们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坚持不懈的督促,会帮助他们成绩提升;也有一些孩子并不希望家长陪读,他们觉得陪读会给自己带来变相的压力,没有个人空间,会引发他们对学习厌烦的心理,从而导致成绩下滑。

另外,如果孩子不属于能独立生活的人,或者不能很好的规划时间分配,不能有效地管理自己。这种情况下,家长的照顾和监督就是必要的。

有孩子9岁就能自己坐飞机从上海去广东玩,也有16岁了妈妈不在家不知道去哪吃午饭的。对于后者,爸爸妈妈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生存能力了。如果只是一味地“授人以鱼”,孩子将永远也学不会打渔。

2、家庭的实际情况

家长选择陪读,意味着家中的一位需要放下自己的工作,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位的收入是否足够支撑家里的日常开销,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有的家长说,我们不必亲自陪读,让孩子的外公外婆或者爷爷奶奶去就可以了。但“老人陪读”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老人的身体状况如何?是否能承担孩子的三餐,并照顾孩子的生活?其次,孩子若是贪玩、不认真学习,老人的管教是否有足够的力度?第三,现在的孩子大都爱上网、玩手机,老人不懂他们在网上干嘛,怎样监督?

这些,都是要提前考虑到的问题。

这四种类型的“读”,不陪也罢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是一千个家长就会有一千个不同的想法。陪读还是不陪读大家肯定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如果你选择了陪读,孩子和家长都一定要摆正心态!

像以下这四种类型的“读”,不陪也罢:

1、生活陪读

一位家长说:“孩子从来没离开过我,太小了,照顾不好自己,我不在身边他怎么吃得好?不会照顾自己感冒了怎么办?……”

这就是典型的生活陪读了!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放心,想要给予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可是,这样做的初衷和过程异界结果都是不合理的啊!

的确,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全力以赴于学习和应试,日常事务难以自理。长期众星拱月的地位,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吃现成、喝现成、穿现成、用现成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做的事情就不该是陪读,而是要思考培养孩子生活的能力!

2、监督陪读

所谓监督陪读,就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自觉性不大放心,生怕他们不学习,害怕孩子上网、玩游戏,变坏了。一个家长说:“我家孩子,自觉性差,管不住自己,喜欢上网,我要不在身边看着,还了得!”

于是昼夜监督,陪孩子走到校园,接孩子回到租住房。孩子学习,自己坐在一边打毛线或看书,弄得像特务似的盯梢得很紧,一有风吹草动,便立即采取行动,把孩子所有的自由都囚禁在自己的视野之中。

这也是不可取的,孩子缺乏自控监督能力,家长不想着去改变孩子,却只希望用外力来督促他,恐怕也只是盯得了一时!

3、攀比陪读

所谓攀比陪读,就是人家孩子陪上了大学,我也应该陪。一个家长竟然说:“人家能陪,我为何不能陪,又不比人家矮一截;再说,人家小孩上了大学,我的孩子万一考不上,脸往哪搁?”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即使是硬撑着脸面,也得坚持下去。

4、盲从陪读

所谓盲从陪读,就是为数不多的家长,在陪读的“大好形势”的感召下,也随之汇入陪读者行列。一个家长说:“左右隔壁都来租房陪读,他们劝我来,我就来了。大家都陪,不陪好像不放心,牵肠挂肚的。”

如果没有想清楚,还是不要轻易来陪读!毕竟一来放弃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来也可能给孩子带来压力。

“陪读”切忌……

把“付出”当作自己的筹码,天天挂嘴边

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牺牲了事业、离开了原来的社交圈,在学校边租房“陪读”,是巨大的牺牲,孩子理所当然地应当以好成绩来回报。动不动对孩子说:

我这都是为了你……

你考不好,对得起我吗?

我还不都是为了你才放弃工作!

……

诚然,在陪读这件事上,家长付出了很多,个中心酸,有时孩子并不能完全理解。但即便如此,做家长的也不能以此为自己的“筹码”,要求孩子以等价的成绩来交换。对于敏感的孩子,这可能会让他背上沉重的枷锁;对于叛逆的孩子,则可能引起他们的反抗或顶撞。

其实,父母的苦心,大部分孩子都能感受到,并不需要我们一遍遍用语言去“表白”自己,过多的唠叨会给孩子感情上以沉重的负担。

以上说了这么多,希望大家能根据家里和孩子的实际情况,三思而行,做最适合自己,最适合孩子的选择。

但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明白:陪读不是保证孩子考高分的不二法门,不陪读也不是因为“不愿为孩子牺牲”,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为什么给老师送礼?原因很简单,希望老师多照顾我家孩子,希望在关键时候能有我孩子的一席之地,比如选三好学生,比如升学推荐……

那么,送礼真的有用吗?

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站在老师的角度想一想。

中秋了,家长客客气气地送了我两盒月饼,我收是不收呢?收吧,相当于拿人手短,不收吧,其实只是月饼,人家家长也是一片心意。

暂且先收着吧,礼轻情义重,水至清则无鱼,一盒月饼无伤大雅。

才收到礼物的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看到他家孩子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或者调个好位置,或者多提问他。

可是,这个孩子非常调皮,班上同学的家长经常投诉他,讲话,骂人,打人……

我不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起码得给别的孩子家长一个交待。

我找你家长谈话,你孩子家长是不是以为我味口大,嫌之前的礼不够,然后再加码,这时候,我收是不收?

左右不是。

换一个例子。

孩子很优秀,无论学习成绩、班级纪律、人际关系都很好,家长也很客气,也很配合老师的工作。即使他没有给我送礼,我内心还是很喜欢这个孩子。即使退一万步说,我的工作就是把孩子教好,这个孩子成绩好,我脸上有光,校内外能取得一些比赛荣誉,我脸上也有彩。你送礼,我欣然接受,但,你不送礼,我也不会怪罪。

我相信,没有哪个家长说,我就是钱多,我就是单纯觉得老师人好,就是想逢年过节给老师送礼,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事实上,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学的时候,每次给老师送的礼,都有记录,等孩子一毕业,就把收礼的老师告了。

关于到底要不要给老师送礼,坊间有这么一句话,你有没有送礼,我不知道,但哪个同学没有送礼,我是知道的。

要我说,如果这样,更不应该给他送,这说明,即使我送了,你也不知道我送了啥,也不可能对我孩子特殊照顾,我这边有了支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得不偿失啊。

其实,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孩子送去就是好好学习的,如果老师因为你送了,就对你孩子格外照顾,那你有没有想过,别人比你送的更多,你的孩子不就没有“特权”了吗,另一个层面,更加助长了歪风邪气。

换作你是老师,你会因为一个人给你送礼,不间断地对他孩子格外照顾吗?说句不恰当的话,那又不是我儿子,我为什么要特殊照顾啊!

所以啊,静静地,想明白,送礼这件事,完全是庸人自扰,没有必要!

您好,其实我们不是不鼓励高中生给老师送礼的,

在送礼收礼的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形成了一种观念:通过送礼可以获得某些机会。

视教师收礼为合理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行贿受贿的鼓励和支持。

并且,这种观念是潜移默化的,人们至今未对此进行反思。

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可以收礼的“尊师”观念乃是腐败的重要温床和催化剂。

我孩子上学到现在五年级了,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这几年,我真的是没送过老师们一点实物礼物(包括钱)!

至于我上学的的时候我父母给没给我老师送过这个我就真的不知道了……起码到现在为止我是从来没听他们跟我说过还送过礼这事儿。

为什么要送礼?

这事儿说白了吧,少数是因为真心实意感谢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教诲,送礼是真的纯粹就是为了表示感激!

还有一部分更少的,那就是个别没有师德的人搞出来的破事儿!

但是绝大多数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分家长试图通过送礼为了让自己孩子获得不平等的待遇——说白了就是让老师特殊照顾自己孩子罢了!这种人是最可恶的,送礼的时候摇尾乞怜,转身就破口大骂!做人做的如此两面派也真的是没底线了!

送礼有用吗?

我没送过,所以我不知道送礼后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待遇!所以这个问题我没法准确回答。

我只能说的是,我家孩子只要我每次去问孩子老师最近表现怎样、有没有什么不足之类的,孩子的老师都是很热情的跟我讲孩子的各种情况。

至于很多人说的“荣誉”啥的,孩子能得的也得了,不能得的也没给我们。

虽然现实中的确存在评选“荣誉”时候的不公平,但是我个人真的不在乎这些——我们只拿成绩、品德说话就行了。

送什么?

我送给老师的就是“全面配合的家庭教育”!

孩子老师要求家长配合的,我一定尽量做到最好,孩子老师没要求的我能想到的也会尽量做到最好,没参加的活动我们一定全力以赴,能帮的忙我们也绝对义不容辞!

我跟孩子讲的很清楚,你得好成绩、好纪律、高品格就是给老师的最好礼物!老师会因为教出来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这就是最大的礼物!

送不送看自己情况吧

虽然我现在可以说上面的这些话,但是我并不能保证未来我不会也落入俗套,没准哪天我也会为了孩子而想尽办法给老师送礼!

所以我并不反对家长给老师送礼,我只是瞧不太上那些“变脸”太快的家长而已。

前两天去看牙,不知怎么就和牙医说起美国学生给老师送礼的话题。可以给老师送礼,当要适当。

牙医是个60多岁的台湾老先生,他说起了一件事:他儿子上高中时,班上来了一位中国大陆的同学。他妈妈为了让老师关照孩子,送了一颗钻石给老师,可把老师吓坏了,赶紧交给校长;校长也吓坏了,急忙把孩子母亲找来。

把钻石退还给她,并告诫她不能再这样,否则就是行贿,要受到法律惩罚的。在美国,学生也会给老师送礼。特别到了圣诞节,孩子们会带上自己制作的小卡片、小工艺品送给老师,但价值一般不会超过25美元。而老师呢,也欣然接受孩子们的一片心意,经常会回赠一张卡片或者一个小玩意。

女儿上三年级时,班主任是个特别nice的姑娘,女儿很喜欢她。圣诞节时,女儿特意为她挑选了一条很有工艺感的项链,价格是2299美元。她收下后,当场就很开心地戴上,还给女儿回赠了一个小娃娃,给我们写了一张卡片:感谢Lisa(女儿的名字)父母的慷慨大方。

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Lisa是个很好的孩子,希望她能够一直保持下去!我和先生看了,特别感动。一条2299美元的项链,美国老师居然觉得我们“慷慨大方”,如果她知道中国一些家长甚至送老师GUCCI包,岂不惊掉下巴了?美国还流行一种“集体送礼”的做法。

类似中国的“凑份子”。一个学年到头了,几个比较热心学校事务的妈妈会给每个学生家长发个纸条,建议每个人捐赠5至10美元,作为老师的辛苦费。孩子把钱交给她们后,她们就交给老师。让我感动的是,孩子们送礼时一点也不势利。给老师送礼的同时,往往也不忘给校车司机和老师。

以及食堂的厨师和打饭的老师一份礼物。记得女儿初到美国那年,给食堂的师傅送了一份礼物,他激动地抱起了女儿。每次看到那张照片,我都很感动。在美国,学生给老师送礼没有太多功利性,比如让老师关照孩子,而是出于内心的感恩,彼此之间流淌的是一种爱。这可以守护孩子纯洁的心灵不被世俗污染。

也许有人要问:在美国,给老师送礼是必须的吗?未必!送礼无小事,一些州和地区对老师送礼有严格的规定。比如阿拉巴马州最初在2011年曾通过法规禁止学生给教师送礼,但之后又通过了一项修正案,允许给老师的礼物金额不得超过25美元。该州道德委员会列举可以接受的礼物。

如:水果篮、家里自制饼干、圣诞节装饰品、课堂用品等。如果接受过于贵重的礼物就可能要违法了,受贿者要面临牢狱之灾并罚款6000美元;马萨诸塞州的“道德法规”规定,每个家庭每年给老师送礼的上限是50美元;华盛顿特区的几个学区规定,每个家庭每年给老师送礼不得超过100美元。

根据华盛顿邮报介绍,“这些规定的目的是限制贫富家庭间的不公平竞争,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老师对学生不公平对待的现象。”而在纽约市,规定老师可以接受来自学生、家长、监护人用来表达情感且价值不高的礼物,比如说廉价的围巾、手工制作的点心、贺卡、手工制作的礼物等等。

如果是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年结束后,合在一起给老师赠送礼品,那么每个学生每人出的份子钱不能超过5美元。所以,如果你搬到一个新的地方,最好了解一下当地规定,入乡随俗,以免让自己和老师都难堪。在美国,一般给老师送礼是在小学阶段,因为有固定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