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一、学校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5分钟前要作好课前准备,书籍、文具等摆放在课桌前角上。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
一、学校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5分钟前要作好课前准备,书籍、文具等摆放在课桌前角上。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喊报告,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上课要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课堂上应独立完成作业,不随便离位走动,不吃东西。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尊师礼仪: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向老师问声好(老师好);放学时,向老师说声再见;与老师交谈应面对老师,神情专注,认真听老师讲话,离开时有礼貌地向老师道别(谢谢老师或再见)。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办公室讲话声音要适度,不要影响到其他老师办公;离开老师办公室的时候,也应先向老师询问:“我可以走了吗?”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关门要轻;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3、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问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会使用文明语言(××同学,请帮帮忙),会问候(××同学好,××同学早),会招手,会微笑,会鼓掌,会道歉(对不起,请原谅),会右行礼让,互相帮助,不说脏话,不打架,不取给同学起外号。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不小心碰到别人后,要及时主动承认错误,说话语气要友好;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
4、会议礼仪:集合时要分班整队入场,动作要快、静、齐,并按指定位置入坐(站),坐(站)姿要合要求,不讲话,不走动,不吃东西,不搞小动作,不起哄,不给会场留下一星半点的杂物,离开会场时有秩序,遵守会场纪律。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5、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发现违纪学生,要礼貌地劝说、教育,及时给予制止。如“请您不要随地乱扔纸屑。请您拾起来,放进垃圾箱内。”
6、升旗礼仪
(1)立正站立。
(2)行注目礼。
(3)认真听国旗下讲话。
(4)唱国歌时要严肃,声音要洪亮
与老师交往应注意的礼仪有:
一、在校内外见到老师要主动招呼。离家或回家时要与父母和长辈招呼。
二、上、下课时要立正向老师行注目礼,经老师招呼后才可坐下或解散。下课时应让老师先走。
三、上课迟到要立正喊“报告”,经老师同意才能进教室,并迅速进入座位。因故早退应举手报告,经老师许可后才能离开教室。
四、课堂提问先举手,经老师同意后才可发问。回答问题要立正,态度要认真,声音要响亮,回答完毕后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坐下。
五、要尊重老师的劳动成果,上课专心听讲,认真笔记,不开小差,不做小动作,不看其他书、报,不做别的学科作业。
六、要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不说谎话,不顶撞,不强词夺理,不无理取闹。老师问话要回答,说话态度要和气、诚恳,要站立好。
教师礼仪基本内容:
1、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得误人子弟。教师不能非议党和政府、不能蔑视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不能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不能做出有损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事情。
2、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宽以待人,以学生为中心,有自知之明。
3、要善于包容,容忍自己的同事有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容忍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容忍不同的学校有不同学校的要求、容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偏好和兴趣。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总习惯送点礼物以表心意。记者采访发现,在临近教师节这段时间,给老师送礼又成为了一个焦点话题,而这个话题也正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头疼的“难题”。下面是我带来的教师节如何给老师送礼比较合适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学生:当送?不送?
文丽是XX市某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这两天正为给老师送礼的事情犯愁。她告诉记者,在她们学校,有不少同学都借着快到教师节的机会,赶着给老师送点礼,她自己却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老师送礼呀?”“想让老师对他们好点呗。”
“那你给老师送礼了吗?”“还没,我觉的太俗套了。而且家里也不宽裕,我不想给家里添额外的负担了。可是,我周围的同学大多数都送了。”
“你不喜欢给老师送礼这种方式吗?”“嗯,给老师表点心意是可以的,但现在的礼越送越变味了。”
记者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给老师送礼的问题不能“变了味”,认为教师要看重学生的情义,而非礼物的价值。同时,也有多数学生担心由于没送礼,被老师“忽视”,便随大流,也加入了送礼大军。
家长:当重?当薄?
孩子怕在学校难堪,于是向家长提出要求给老师送礼,家长也为难了。
“老师很辛苦,说声感谢是应该的,我原本打算给老师送束花以表心意,结果孩子不依不饶,非吵着说太寒碜了。”北京XX区的赵先生说,现在的孩子虚荣心强,比如他们家孩子赵雷才上小学五年级,就懂得成天回家跟父母念叨说,哪个同学的`爸爸又给了老师两张音乐会门票,谁的妈妈又给老师送了一张购物卡。赵先生认为:“如果满足了孩子的虚荣心,会纵容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发展,可是不给老师送,或者送份薄礼吧,又怕老师看不上。我们做家长的也挺为难的。
采访中,多数家长认为,只要送礼能让老师对自家的孩子好一点,花点钱也无所谓,但同时也担心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老师:当收?不收?
通常情况下,就送礼这个问题而言,老师经常成为被指责的对象。但事实上,老师们有自己的苦衷。
采访中,很多老师给记者倒苦水。大家提到,多数老师不愿意收礼,而且学校也不让收,但家长的热情总是让人很为难。不收吧,怕伤了家长、学生的面子和一番好意;如果收了,既违反规定,自己心里也觉得欠别人的,不是滋味。心情挺复杂的。还有一位老师说:“有时候违心收了一点礼,会惭愧上半天,便想方设法地还,比如给学生买个笔、买个本什么的。可长此以往,自己那点微薄的工资也招架不住呀。”
“我们不否认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大量收受家长、学生的财物。但这毕竟是极少数情况。”XX区XX市教育局局长赖每认为,大多数老师是好的,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并恪守师德。
法规:当立?不立?
采访中,多数老师和家长希望通过立法的形式有效制止“变味的送礼”。记者了解到,在每年元旦、春节以及教师节前夕,各学校校长会给老师打招呼,叫老师不要收礼,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系列举措禁止教师收礼。XX市XX区教文体局近日就向辖区内中小学校下发通知,要求彻底在学校刹住送礼之风,老师不得以任何方式收受学生和家长的礼物。
但是,大家心知肚明,“这些规定有时候仅限于文字,只要不让媒体曝光,校长和教育部门是不会管的。”
对此,教育专家认为,要想彻底遏止不良风气,必须有明文法规,同时,学生、家长和老师还得保持理性,不去一味盲目地赶送礼之风。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