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第七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注释:(1)自行:自己准备。(2)束脩:薄礼。束,十条为一束。脩,音xiū,一小条肉。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述而篇》第七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是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注释:
(1)自行:自己准备。
(2)束脩:薄礼。束,十条为一束。脩,音xiū,一小条肉。直译为十条肉,实际上是说礼很薄。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3)以上:来献给。
(4)诲:教诲。
孔子的意思是说我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不论你出身高低贵贱,只要你能自己约束自己,在道德、学问、品行上能有所提高的,只要你来我肯定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曰来学,不闻往教。”是说按照礼法,只听说学生来就老师受业,没听说老师去就学生授业。
“自行束脩以上”符合礼制,是体现出学习者谦卑恭敬的心,这种谦卑恭敬的心不仅是对老师的,还是对道的。如果没有这种心,学道无法学好。
扩展资料
古代入学拜师时,学生需要提供给学院或者先生的六种带有特殊寓意的礼品。
束脩六礼通常指莲子,桂圆,枣子,芹菜,红豆和干瘦肉条。
莲子,莲子心苦,是指老师的一番“良苦用心”,孜孜不倦的教育自己的学生能够早日成才;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桂圆,是指学业圆圆满满,寓意功德圆满;红豆,蕴含“鸿运高照”之意;红枣,寓意早早高中,盼望学生能够,早日功成名就;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古时候肉是奢侈品,人们吃一次肉不容易,不像现在可以随时随地大快朵颐。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只有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吃上肉。因此,古时候把有地位的人称为“肉食者”,就是这个道理。晋惠帝听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时,竟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雷人话语,成为千古笑柄。
古代没有冰箱,一旦有了稀奇珍贵的肉,就先用水将其煮透,然后用盐裹了,放在屋檐下阴干。最后,再十条扎成一束,放起来慢慢享用。当然,这些肉干也可以用来供奉祖先,以求祖先保佑自己能常常吃到肉。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早在孔子的时候,就有送“束脩”投师的礼俗了。
所谓的拜师典礼,就是先向老师鞠躬,然后再奉上“束脩”,这样,孩子才算是正式入门求学了。东西虽然不多,但已经能显现出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不一定就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来代替,如唐朝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以代替“束脩”。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见面礼的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连后来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称为“束脩”了。
如今,几乎没有人再把老师的工资称为“束脩”了,更没有人把“束脩”作为学费交给老师,当然,更不提倡给老师送礼什么的,“束脩”一词让我们了解敬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找老师给的报酬称作束脩。
束脩可以理解为一定数量的腊肉。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
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学费即是束修数条,束修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修之礼并同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
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
束修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有芹菜,寓意为
古代学生开学时交的学费蚂蚁庄园是10条干肉。
1、古代学费形式多样:
在古代,学生交纳学费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取决于地区和时代的不同。学费通常是以实物形式支付,例如粮食、布匹、家禽、干肉等。这种形式的学费可以满足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也是一种劳动力的体现。
2、学费的支付方式:
在一些地区,学费的支付方式可能会采用特定的物品作为交换。干肉制品,有时被用作学费的支付方式。学生家庭会准备一定数量的干肉作为学费,并在开学时交给学校或老师。
学费的重要性
学费的重要性体现在为教育提供资金支持,保障学校正常运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提供公平的机会,使更多人接受教育。学费的支付不仅是教育机构的运行所需,也是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一部分。
1、为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学费是教育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可以用于支付师资工资、购买教学设备和教材、改善学校环境等。学费的支付可以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并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条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
学生交纳学费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主管理能力。学费的支付需要学生和家长合理规划和管理财务,培养节约和理财的习惯。同时,学费也要求学生按时缴纳,培养他们的守时和遵纪守法的意识。
3、提供公平的机会,使更多人接受教育:
学费的支付可以提供公平的机会,使更多人接受教育。通过学费的支付,可以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滥用。同时,学费也可以用于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资助措施,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继续接受教育。
古代的学生和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首先赠送礼物并致敬,名字叫“书秀”。它最早是在孔子实施的。学费是“多次束修复”,束修复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是指学费,可以理解为学费。蜀绣礼仪仍在唐代学校中使用,并有国家的明文规定,但礼物的重量随学校的性质而变化。
六李书秀:在古老的祭司仪式中,门徒送给师父的礼物是芹菜,这意味着辛勤工作和奉献精神。 莲子是艰辛的生活,意味着艰辛的教育; 隐含的含义是初中。 龙眼,隐含的意思是完善; 瘦肉条用来表达门徒的心。
扩展资料:
束脩,历来解释不同。可以将它理解为“十条腊肉”。源弟子要拜师,总要有表示。“十条腊肉”,是孔子规定的拜师礼。朱熹认为“束脩其至薄者”,意思是这“十条腊肉”不算什么厚礼。。但“十条腊肉”也不应该是了不得的厚礼,即使一般穷苦人家,稍作努力,还是应该拿得出这个挚礼。
否则,不会有那么多在汉门出生,在詹平汉卫出生的贫困学生,如颜辉,子路,卜尚,冉秋,中工,袁宪,薄牛等。孔子并不讨厌有钱人。爱富人相反,他坚持“无课教学”的平等原则,把许多可怜的门徒培养成先生们。关于孔子是贵族代言人的说法实际上是极不负责任的。
束脩,即肉干。
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随着时代的发展,送给老师的见面礼就不一定是“束脩”了,也可以用其他礼品代替,如唐朝时就有人送酒肉或者丝绸之类的东西代替“束脩”了。东西虽然变了,但“束脩”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的代名词不但没有改变,而且就连给老师送的学费、酬金或者工资也都统称为“束脩”了。
扩展资料:
束脩的引申义:
束脩”用于肉脯之外的意义,始自汉代,在东汉时期较为流行。据我们统计,《盐铁论》有1处,《汉书》有1处,东汉碑志有7处,《后汉书》中则有9处。《后汉书》虽然成书于刘宋,但其史料以《东观汉记》等为依据,故可视同东汉史籍。在汉代,随着《论语》的广泛传诵,“束脩”成为家喻户晓的典故,在肉脯之外被赋予特殊含义。
源于《论语》的记载,使得作为肉脯的束脩,引申出从学事师之义。以往视为年龄标志的例证,作为从学之义更为切当。
人民网-说《论语》“束脩”
古代学生的学费交肉干。
古代学生在开学时通常使用肉干作为学费,被称为“束脩”。这种肉干是用盐、香料等加工制作成的腊肉或咸肉,具体是十条干肉。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为“给我十条干肉,我便教你”。这种交学费方式是古代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的一种礼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教育习惯。
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公办学校基本上是免费的,而私立学校则根据情况收费。秦朝时,甚至为贫苦家庭提供了资助,类似现代的“贷学金”政策。到了宋朝,学费和食宿费都全免,甚至国家和省政府的“重点学校”还会对学生进行补助,提供零用钱、免费住宿和饮食。
对于贫困家庭无法承担教育费用的学生,宋朝还建立了“不能养、育者,给钱养之”的制度。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普通家庭的教育机会。
学费的用途和收费项目:
学费的用途主要用于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的收费项目包括教学费、实验费、图书费、设备费等。这些费用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实验器材的购置和使用、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以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提供。
1、学费的用途:学费的用途主要用于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2、学费的收费项目:具体的收费项目包括教学费、实验费、图书费、设备费等。这些费用主要用于教学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实验器材的购置和使用、图书馆的图书采购以及其他教育资源的提供。
古代学生开学时交的学费有什么如下:一种是学费,另一种是师父费。
在古代,中小学教育大部分由私塾或家庭教育为主,学生需要向老师交纳学费。这些学费的具体数额会根据学生的年龄、课程内容以及老师的资历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较为普遍的学费数额为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每年几两白银,而经济状况不佳的学生则可以给予较为灵活的方式,如用粮食或物品来替代学费。
而对于一些受教于有名师的学生来说,除了学费外,还需要向师父支付师父费。师父费通常是一种师徒关系下的礼金,用于表达学生对师父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师父费的数额会根据师父的声望和教学成果而有所不同,通常是一笔较大的数额,或者是一些贵重物品。
总之,古代学生在开学时需要交纳的费用主要包括学费和师父费。这些费用的数额会根据学生的年龄、课程内容、老师的资历以及师徒关系等各种因素而有所不同。
知识拓展
古代上学主要学习的内容包括经义、礼法、文学、历算、音乐、武艺等。经义是指学习经典著作,其中以《四书五经》为主要教材。学生需要背诵、解读和理解这些经典著作的内容,以培养对于道德、伦理和哲学的理解。
礼法则是古代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教授各种礼仪、仪容、仪表等社会行为规范。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正式礼仪、宴会礼仪、祭祀礼仪等,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举止。
文学则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学生需要学习诗、词、赋和散文等不同的文学体裁,并且要学习欣赏和评析经典文学作品。
历算是数学的一部分,主要教授算术、代数、几何等基本数学知识。学生需要学习如何进行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解方程、计算面积和体积等。
音乐在古代学校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学生需要学习音律、乐理、音乐演奏等。学生会学习如何演奏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歌唱和舞蹈等表演艺术。
武艺则是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自卫能力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学习武术技巧和战略战术知识,以及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和意志力。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