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清朝男子为什么要留辫子

老公 0 78

中国古代清朝男子为什么要留辫子,第1张

中国古代清朝男子为什么要留辫子
导读: 清朝之前,汉族男子是不留辫子的。剃发留辫原本是满族人的风俗。一开始祖先们靠着捕鱼、打猎维生,若是披头散发的,不仅看不清猎物还有可能遮挡视线造成危险。因此他们便前头剃发、在脑后结辫,这样做起事来方便,也无乱发遮挡。  也有一说是因为宗教信仰

 清朝之前,汉族男子是不留辫子的。剃发留辫原本是满族人的风俗。一开始祖先们靠着捕鱼、打猎维生,若是披头散发的,不仅看不清猎物还有可能遮挡视线造成危险。因此他们便前头剃发、在脑后结辫,这样做起事来方便,也无乱发遮挡。

  也有一说是因为宗教信仰。满人信仰萨满教,在萨满教里因为头发在头的顶部,被认为是最接近上天的地方,因此被视为灵魂的栖息之地。随着满人进关后接触到汉人的观念,认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即便是在战场上战死,也要将辫子剪下来送回家,并系上姓名以招魂。

  再来,就是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特殊功能,那就是辫子竟然能当枕头睡觉!由于这种辫子的长度很长,将其盘起就能变成一颗松软的枕头,方便随时随地的睡觉。但是以前的人并不像现代一样方便,能天天洗头,所以说古人在睡觉的时候,闻着头上的油垢味到底有没有办法入睡啊?

  1621年,努尔哈赤攻下辽沈后,即大规模的强迫汉人剃发留辫。1644年,清兵入关,在攻占北京,尤其是在攻占南京之后,厉行剃发令,“叫官民尽皆剃头”,违令者“杀无赦”。当时不仅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令,而且还有“一个不剃全家斩,一家不剃全村斩”之令。

  因为中国古代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祖训,所以,剃法留辫实质违背了汉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感情,于是,在清朝初期有许多人宁愿掉了脑袋也不愿理发,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民族悲剧。清朝统一中国之后,剃发留辫凭借政权的力量由满族的风俗变成了满汉民族共同的风气。从此,中国男人在脑后就多了一条长长的发辫。

剪长生辫儿都是要在12周岁之后才可以剪掉。一般长生辫儿可以留在头部的左右两侧,也有留在头部后方脖颈处的。一般在农村这样的习俗比较多。长生辫儿寓意着老人对孩子的祝愿 希望子孙后代可以健康、平安长大。

剪长生辫儿是汉人传统习俗,旧时代,汉人有留胎发习俗,生下男孩儿后,胎发一直留着,编成辫,俗称百岁辫儿、八十辫儿,寓意长寿、长命百岁。男孩儿十二岁生日时,父母要下帖邀请亲朋好友为孩子举行成人仪式也称成人礼。一般由舅舅主剪,剪下长生辫儿,也可由家中长辈代表剪下长生辫儿。

剪长生辫的讲究

剪长生辫的时间一般在孩子7岁、9岁或者12岁的生日当天一定要上午进行。特殊情况也可以更改,也有在孩子3周岁、6周岁时剪的,基本没有在2、4、5、8、10、11这几个年龄剪的。

当天在家里或酒店摆酒宴庆祝。提前下请柬,请来亲朋好友当天到场一同庆贺,特别是有血缘关系的长辈都应该请,如果孩子有干爸干妈也是一定要请的。

剪长生辫子当天通常都是请一位理发师到家里给孩子剪,很少把孩子带到理发店。

仪式主要有,在正屋客厅剪,地上铺上一块红布方便收集剪下的头发,孩子剪发时戴的围兜也应该是红色的通常理发师会准备好,开剪前放鞭炮、焚香、点红蜡烛,放欢快的音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请乐队敲锣打鼓吹唢呐什么的,总之就是营造轰轰烈烈的热闹气氛。

剪完后一定要把剪下的头发收集起来保存好,也有制作成艺术品收藏的。同时别忘了给理发师封一个红包以示酬谢。

1、我大侄子结婚祝福语2。伸出爱的双手,接满盈盈的祝福,让幸福绽放灿烂的花朵,迎向你们未来的日子。祝新婚愉快!甜甜蜜蜜!早生贵子!白头偕老!

2、前朝彩凤双飞翼,今朝共偕连理枝,天长地久意相通,海角天涯情相依,鸾凤合鸣到永久,衷心祝愿你们新婚大喜,永结同心,一生幸福美满!

3、树缠树绕树,永结同根树。相拥至耋耄,恩爱相不负。举案齐眉始,众心同效慕。时举金婚礼,福禄寿同祝。祝你们福禄寿同!

4、今夜是你俩洞房花烛!!温馨缠绵爱满屋!!早生贵子早享福!!祝愿您俩同心永驻!!天天相亲相爱永!!

5、愿你们的人生,像《诗篇》般地优美,像《箴言书》般地智慧,像《传道书》般地虔诚,像《雅歌书》般地和睦!

6、婚礼虽只一时,相爱是一辈子;洞房春意常在,围城风景长存;慢慢变老的,是彼此的容颜;永远不减的,是相互的真情!

7、各交出一只翅膀,天使新燕,以后共同飞翔在蓝天;各交出一份真情,神仙伴侣,以后共同恩爱在人间;我交出一毛钱,祝福你们新婚快乐、百年好合!

8、听说你要结婚了,我来捧场道个喜!抓紧时间生个娃,一家三口多甜蜜!婚后生活琐事多,柴米油盐酱醋茶。虽说经营较辛苦,这是美满幸福家!

9、喜结良缘成夫妻,白头偕老情意长,相濡以沫度生活,早生贵子喜事多。多多祝愿今日送,只愿愿望都成真。新婚快乐,生活美满!

10、甜蜜蜜,祝你甜蜜蜜:爱情甜蜜,相偎相依;心情甜蜜,快乐随行;生活甜蜜,相互扶持;家庭甜蜜,不离不弃;岁月甜蜜,白首同心!

清朝统治二百多年,民众本来对剃发蓄辫已成习惯。但鸦片战争爆发,西风东渐,尽管有先进人士明知蓄辫之陋弊,称之为“满洲辫”,但莫说国人,即便是海外侨民也少有剪辫者。

据说,第一个剪辫的人是旅日华侨冯镜如(冯自由父),时间为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接着是孙中山、陈少白在日本剪除辫子。冯自由说: “乙未(1895年),余随父居横滨,时年十四。一日,见有久未剃头之长衫客二人来访余父,谓有密事相谈,良久始出。后乃知来客为孙总理、陈少白。盖余父素以任侠好义闻于时,总理初识船上行商陈清及洋服商均昌号主人谭发,复由陈、谭介绍来见余父。不数日,总理、少白同在余店解除辫发。”

1904年秋,传闻 将允许剪辫。次年6月,新编陆军为方便戴军帽,将发辫剪去一束,天津的警察也“剪去发辫三分之一”,剪辫风气逐步抬头,社会上则有赞有弹,反对者不在少数。1905年夏,有粤讴《唔好自》唱道:

唔好剪自,个条辫,我共相交,头一个至痴黏,几耐正长得咐长,点肯将偃剪。况且但受之父母,生自先天,虽则大暑天时,热字不免,总周围剃去,亦要剩出侗大刚钱。自古苏锣咐大佃辫顶,最得人钦羡,点解一下要把但抛除,得咐倒颠。不特揸拿有的,与和尚唔分辨。第一不存国粹,最惹人言。已自抛归脑后,唔多见,点好重与纨扇经秋一例弃捐,叫我唔要条辫,宁可唔要面。何苦将佰作贱,留在人前摇尾,昏夜去乞人怜。

“剪发令”的人,除保皇守旧分子,还有满族人士,甚至表示“宁愿不要头也要留下辫子”,即所谓的“吾头可断,辫不可剪”。

后来,剪辫风气从军队发展到学校,多数百姓对剪辫已是见怪不怪,校方也不作强行干预。1906年2月, “岭南学堂之学生,同日剪辫者数十人。近日剪辫之旅客由外洋回乡,行游城市,见者不唯不惊为奇,且赞之日时尚”。是年10月18日,在广州小北门一条横巷,某官吏上门收房捐,入屋后见一妇独处,即起邪念,谁知妇人拿出剪刀,怒剪其辫,吓得官吏没命奔出,连呼“了不得!了不得!”经人劝阻,妇人回屋,骂声不绝。此时官吏惊魂略定,急以手摩头日: “辫子在不?辫子在不?”两天后的香港《少年报》有粤讴《都算走得快》描述此事:

都算走得快。唔保就会有条辫。你话俾人剪了、就丑不堪言。好在个处唔保大街、又试人少睇见。况且得佃个巡兵栏住、唔驶被但相牵。正势唔估到做得狼、会将你乱剪。大抵追唔得到、到保为着侗对小小金莲。我想色胆大得交关、终恐不免。总保个点*心顿起、就计不得长篇。此后你都要见景生情、唔好做得咐乱线。唉、须改变。咪韫佃样消遣。若遇着佳人、你都要记住下在前。

1908年末,光绪、慈禧接踵而死,宫廷内也出现了剪辫的议论。1909年,光绪的两个弟弟载涛(时任军谘大臣)和载洵(曾出洋考察,归任筹办海军大臣)先后提出: “非剪发易服,不足振起全国之精神,恳请明降谕旨。”著名立宪派人物、江西提学使(未到任)汤寿潜也对摄政王载沣提出,请“易服削发,一新天下耳目”。1910年秋,清 设立的资政院议决通过由议员罗杰等提出剪辫易服的议案,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尽管这样,也有不少人提出异议,当年的一首粤讴《谁叫剪发》表示反对剪辫:

谁叫剪发,佃的保国粹攸关。剪辫两字,勿作为闲,辫子共但 ,关系有限,总我地历来装束,点好话除删。廷臣不晓,重频来谏,点晓但共清朝关系,实在非凡。剪了就与有碍大清,同一样咐惨。保存辫发,要当做保守江山。辫呀,任得人地把你来憎,我亦唔肯加以白眼。真可叹!剪发鼻点平忧患,奉劝剪辫人仔,你要听下世续佃种言谈。

作者显然是个顽固蓄发者,不理解为何连皇亲国戚也会提倡剪辫,认为辫子是清朝的命根,保护辫子,犹如保守江山一样重要。

无论如何,广东还是最早剪辫的省份之一,在资政院通过剪辫易服案之前,广东已经成立了“华服剪发会”,由粤商何乐琴发起,并决定从1910年12月31日起全体会员一齐剪辫。1911年1月15日,由曾任清朝侍郎、驻美大臣的粤人伍廷芳在上海提倡剪辫,时有4万多人参加剪辫大会,会场中间设有高台,周围为义务剪发处,10多个理发师持刀而待,现场只闻拍掌声、叫好声、剪刀声、被剪者相互道贺声一片,当日剪辫者有干余人。在香港,1911年2月,有11000多个华人剪去了辫子。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剪辫成了大势所趋。有一首粤讴再现了当时的情况,以及人们仍舍不得辫子的心态。粤讴《剪辫》前言: “朝廷议剪发有年,终不果决。而昨电革军获胜,武 民,一时剪辫者十余万人,果何故哉,毋亦辫发之末路也欤?”其内唱道:

传了十世,佃一条辫,十世相传就有十世缘,点解缘份结得咐黏,终亦会断?我想着担头问一下天,大抵天公亦顺住,佃的人心转,就把姻缘拆散,总在一声传。呢会梳栉唔拈,争住铰剪,睇过你剪得先时,抑或保我剪先。讲到人事无常,就归了阴隰个便,真容乜易变,识到今时快活,就要想下从前。

代代蓄辫,已成习惯,看到人人争先恐后地剪辫,即便是汉族也有不少人心存疑虑,思前想后,望天打卦,亦无答案。

次年元旦,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下令强制剪辫,各地纷纷成立剪辫团体,召开剪辫大会。一些激进的学生和士兵,在大街上强制剪掉行人的辫子,因剪辫而发生冲突,时有所闻。是年旧历岁末,有粤沤《年有尾》:

年有尾,将与辫尾齐飞。限位今年,就要把f巨碌尾斩离。算你乌龙恶,此后亦断唔搅得风潮起。你个条保黄龙,越更易欺。几次捉龙,今日正追到你去绝地。已自忍颈二百余年,养到你肥。有有首尾未清,尽在年内截止。重有几条数尾,咪个诈作唔知。年关有煞,注定你在呢个关头死。唔到你躲避。赖落条猪尾。一刀斩落,咪想重断留皮。

1912年春节将至,人们把“辫尾”与“年尾”联想起来,打算与清朝一刀两断。

有人以为清末民初剪辫只涉及男人,其实作为一场影响整个中国社会的剪辫运动,触及极深,无不为之感到震撼,当时有不少女青年走出社会,希望与男子一样能够为国牺牲,争做女英雄。有粤讴《女英雄》唱道:

提起去北伐,男女亦心同,边佃有英雄本事,不出在女儿中。我想巾帼与须眉,同一样作用,是真儿女,自是大英雄。自古从军女子,倍较人威勇,君不见木兰当日,大显肤功。想到国亡家破,有乜话心唔痛,个的长情儿女,落尽几许泪珠红。讲到扫穴犁庭,就觉心血热涌,唔好怕冻,单我地的女儿热血,便可把冰雪消融。

早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有《木兰辞》歌唱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1911年的这首粤讴《女英雄》,更反映。了当时女性慷慨激昂,愿与男人一起投身革命、同上战场的决心和勇气。一些深居闺房的女子看到男子风起剪辫的形势,也沉耐不住,唱一首粤讴《烦恼极》来表达心情,其内容为:

烦恼极,呢几缕青丝。晚妆楼上,对镜自觉凄其,亏我青眼望穿,才有呢倜独立日子。点好甘为雌伏,不作雄飞,男儿气壮,已不复留豚尾,呢阵云髻高盘,只有我地女儿。男女都有独立精神,分乜彼此。莫不是定要油头粉面,正显出女子腰肢,睇见呢几缕青丝,我就烦恼到极地。须割弃,快剪如风利,奴隶纵极根深,呢会亦要共你断离。

1922年7月,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自己的辫子,但辫子的故事尚未完结。1927年,国学大师王国维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投湖自尽。同年,据《申报》统计,北京尚有男辫4000多条。1928年5月,南京国民 再颁《禁蓄发辫条例》禁止蓄发。同年,北京留辫者占总人口的04 %。

辫子

安徽剃小辫子各地不一样,特别是农村,一般舅舅先给,数额最高,然后父母亲友陆续给红包,但是不能超过舅舅的红包数额,城市里父亲给红包没有固定的数额,一千至6000元的红包都有的。也有666元红包、6666元红包,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给红包总之都是长辈的心意。

安徽剪辫子风俗:在安徽淮河两岸,人们会给当地的男孩子留下辫子,待六年后再让家里的舅舅给孩子剃掉。给男孩留下一个辫子,并让舅舅剪掉的寓意是:希望孩子平安、健康长大。舅舅此时需送一头羊,以表示吉祥如意。

安徽

安徽,简称“皖”,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合肥。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华东地区。

安徽,介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东连江苏,西接河南、湖北,东南接浙江,南邻江西,北靠山东,总面积1401万平方千米。

安徽省,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经济、文化和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有着历史和天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