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风雪盗忠骨吗?

领导 0 106

你知道风雪盗忠骨吗?,第1张

你知道风雪盗忠骨吗?
导读:雍正10年(1732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天色尚未大明,一阵急骤驰过的马蹄声辗碎了浙北水乡石门县城清晨的宁静。这时,县前街口“清心阁”茶馆里几个赶早的茶客,听得声响,从半翕着的门里往外看出去,约摸有二十多个公差,当头两个仿佛还是官吏打扮的,

雍正10年(1732年)农历十二月十七日。天色尚未大明,一阵急骤驰过的马蹄声辗碎了浙北水乡石门县城清晨的宁静。这时,县前街口“清心阁”茶馆里几个赶早的茶客,听得声响,从半翕着的门里往外看出去,约摸有二十多个公差,当头两个仿佛还是官吏打扮的,打着快马一直冲进县衙里去了。大家不由得悄悄议论开了:县里一准出了大事了。石门知县陈铎睡梦中被着急的叩门声惊醒,披衣起来开开房门,轮值的书吏在门外牙齿捉对儿打颤,声音发抖:“老爷……府台大……大人……有奉旨公事莅衙……你快……快出去。”知县大人已隐隐听见外面堂上的阵阵罗唣,不知是腊月天寒还是惊恐,浑身只是抖瑟,不及细问,匆匆穿戴起衣帽,飞奔赶上大堂而来。堂上除了嘉兴府尹,二三十个全是张弓佩剑的赳赳武弁。

并不等陈知县行礼,嘉兴府尹就说:“省抚李卫李大人接奉圣旨,着伊里布守备亲率营兵督办本府会同贵县着即处置逆贼吕留良、吕葆中戮尸示众事宜。”陈知县一听是为了吕留良案子,一下松了口气,抹了一下额头沁出的密密细汗,连忙上前见过伊将军,伊里布盛气凌人,只略点了下头,扳着脸孔,当即开宣圣旨:“……吕留良父子之罪,罄竹难书,律以大逆不道……吕留良、吕葆中俱著戮尸袅示;吕毅中着改斩立决;其孙辈俱应即正典型,朕以人数众多,心有不忍,着从宽免死,发往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圣旨读罢,嘉兴府尹即对陈知县说:“吕逆家属俱已收监在押,不须分心,只是这戮尸的事,省抚李大人着落本府会同贵县办理,奉旨公事,贵县不得有丝毫懈怠,请赶快集合本地精壮兵丁差捕带路,径去吕逆父子坟茔开棺剖尸,毋得误事。”陈知县答应了,一边赶紧吩咐安排早饭,一面集合全县兵丁,没有半个时辰,一行人马从县衙出来,直奔西门出去。

天空里阴霾密布,寒风瑟瑟,细雨中夹着片片雪花。骑在马上的嘉兴府尹和石门知县面色严峻,不过两人心里头悬了足足五年多的一块石头已经掉落。雍正六年爆出的“吕案”,是清建朝以来震惊全国的第一桩钦定文字大狱,“吕案”主犯吕留良家乡石门县自然更是风声鹤唳,人人自危。作为地方官,这几年终日提心吊胆,害怕随时遭惹什么干系,现在当今皇帝亲自定了谳,说明此案已是了结,至于今天所谓剖棺戮尸什么的,不过是对死人开刀,走走过场而已,想来起不了什么大风波。但是,这上差伊里布奉了宪喻来监行此事,满脸杀气,两个州县官吏只能做出十分小心谨慎的样子。

雨雪越下越密,没多时,竟漫天飞舞起了鹅毛大雪,田野里刹时间铺起一层银白,路也越难走。一行人马顾不得这些,滑滑溜溜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踽踽前行。

这吕留良究竟是何等样的一个人物?有什么触忤了清政府?他死后已是四十多年,雍正为何还要如此大动干戈伐挞连尸体都不肯放过呢?民间传说是因为这吕留良生前写过几首诗:“清风不识字,何心乱翻书?”、“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处不照人?”更还有一首《咏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敢把壶儿搁半边,大明天子重相见。”不知怎么就让雍正皇帝读着了,顿时龙颜大怒,马上下旨,按大逆不道从重对吕留良治罪。

但这民间传说自然并不确实。原来,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意识的思想家,又是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研究“程朱理学”的大学者。崇祯吊死煤山,明朝江山倾覆,作为明皇室宗亲之后的吕留良,自然亡国之恨耿耿在心。清政府几次要他“出山”应试,被他拒绝,后来被逼不过,就索性披发入山,做了个“僧不像僧,俗不是俗,有妻有子,吃酒吃肉,不参宗门,不讲义录”的“和尚”。他死后四十多年遭罹的这场大祸,缘由却是因为那个极天真好笑的湖南儒生曾静,读了吕留良评选的几篇时文,竟发奇想,派自己的一个叫张熙的学生,拿了信去见当时的川陕总督岳钟琪,说岳是岳飞之后,劝他起兵反清。岳钟琪见信大吃一惊,连夜密奏雍正,于是酿成了一场罕人听闻、惨酷人寰的全国性文字大狱。

吕氏坟茔在石门县城出西门二九多路程的集贤村,这队使命奉旨公事的队伍足足走了两个多时辰才到集贤村,也顾不得雨雪正猛,当即寻来村里里正带路指认吕氏坟园。集贤村百姓见了这许多人马,吓得家家赶紧关起门户,有几个胆大的探头探脑想看个究竟,立即被那班凶神恶煞般的兵丁赶跑了。伊里布如临大敌,吩咐封锁了村口要道,不准任何人进出。

集贤村里正带了这行人马,战战兢兢走出村外半里多路,指着前面一派松林说:那就是吕氏坟园,留良先生父子的坟茔都在一处。三个官员往里正指的方向看去,先见着不远的雪地里印着一泓弯弯流水,环绕起中间好一片松林,林子虽被皑皑的白雪覆着,但枝头树梢仍掩不住露出一抹抹青翠欲滴的明绿,一座木板小桥架在水面,人正好过去。嘉兴府尹和陈知县心里不禁暗暗叹一声:好个幽静的去处!伊里布早已跳下了马,两个州县官吏不得不也下了马紧跟其后,一行人马杂沓拥过木桥,伊里布带来的一班亲兵早抢进墓地,四周严严把望起来。集贤村里正带了大家走进林子,指了右面两个高墩回秉道:“这便是留良先生和他长公子葆中的坟头。”伊里布三人听得里正的话立即叱道:“大胆!称吕逆!”一齐赶过去踏看,果见中间这第一座坟茔前面树的石碑上几个隶书大字:“明故遗民吕公讳留良之墓”。再过右去四五丈地方,那座坟前墓碑上的字是:“故吕公讳葆中之墓”。伊里布、嘉兴府尹、石门知县三个会同审验得实,只听见伊里布大喝一声:“开挖!”后面紧跟的一班地方上兵丁顿时发声喊,扬起铁锹齿耙,霎时间两座坟墓都被扒开。

伊里布三个因为吕留良是元凶,因而都驻足在他墓前监看,纷纷扬扬的大雪已把他们一身顶戴淋得稀湿,却是一个都不敢分心。

墓葬四周挖起的堆泥渐高,就见墓穴当中现出一具并未大坏的朱漆棺材,挖墓的兵士朝它望望,伊里布也不等另外两人言语,就下令:“给我劈开!”

底下当时又一阵呐喊,其中二三个带了斧子的就提起来对准棺盖一阵乱劈,棺盖破碎,高头监看的三个人正伸长了脖子朝棺材里看,忽然一下都打了寒噤,眼睛发直。去了盖的棺材上面是蒙着的一整幅白巾,白巾上有四个大字:重见天日。

伊里布三个相互瞧瞧,正开不得口时。猛地听得松林高头传下来一声悲亢的呜啸,随即听见一片惊鸟扑腾腾乱飞起来,簌簌抖落下许多雪团。

林下一班人无不惊疑,伊里布十分警觉,只觉着眼前一道黑影晃过,“倏”地朝自己迎面疾飞过来,大吃一惊,急把脑袋一偏,就听得身后“哎哟”一声惨叫,看时,一个卫护亲兵仰面跌倒了。瞅着其人面门上端正钉了一支袖箭。

墓前顿时一片大乱,嘉兴府尹和陈知县两个身子只瑟瑟打颤,伊里布毕竟是个武官,一下就定了神,“嗖”地拔出佩刀,大喝一声:“抓刺客!”

那班呆如木鸡的兵丁这时一下惊醒过来,从墓穴中爬了上来操着兵器,壮着胆齐声发喊散开在林间搜寻。一时又听见林子深处忽然传出几声惨叫,这伙人循声赶去,就见几个亲兵已被杀死在地,雪地上面浸着一滩滩鲜血。伊里布发疯似地挥舞着佩刀狂吼:“搜!给我搜!”众士兵不敢违拗,蹑手蹑脚搜索过去,一个兵士眼尖,看见有一个娇小的身影“倏”一下跃过了小河,等到喊时,那影子瞬间已消失在远处的一个竹林里。

好久,惊魂甫定的伊里布才记起剖棺戮尸的第一等大事,瞥了瞥身边两个快软瘫在地的地方官,鼻子里哼了一声,急命兵丁下墓穴去把棺材兜底掀翻,留良父子的骸骨被抛得四处狼藉,伊里布不敢再多事,即命士兵取上两具髑髅,自己用绳子拴好,亲自提着,又命陈知县留下几个衙役处理被杀士兵后事,便匆匆上了马。嘉兴府尹和石门知县看见伊里布要走,互相瞧了一眼,赶紧也跟着翻身上马,头也不回,飞也似抢着奔回县城去了。

事后,有人凭吊疮痍满目的这片墓地,写下了十分凄凉的诗句:“白杨瑟瑟草芊芊,长板桥东泣杜鹃。荒冢不容留朽骨,沈冤何竟到重泉?行人有泪挥秋雨,翁仲无言卧晚烟。难得河山光复后,比干遗墓表崇阡。”

持续了五年之久的清朝第一桩文字狱大案最终二百六十多人受到牵连,或被杀戮、或被流放,连躺在坟墓里已几十年的死人也惨遭侮辱,在这一天总算划了个句号。

风紧雪骤,伊里布一行人跌跌撞撞回到石门县城已是傍夜时分,个个满身泥泞,浑身透湿,又冷又饿,而且惊魂未定。到了县衙,陈知县急忙吩咐书吏去刘复兴菜馆订下几桌酒席,招待伊里布将军一行和上司嘉兴府尹。又吩咐底下烧下热汤水给大家擦身沐浴。却被伊里布一伸手拦住了:“且慢!”

伊里布一副上差的脸色,把两颗髑髅递给陈知县:“在下临行,督抚再三面喻,着将吕逆父子剖棺戮尸之后首级枭示三日,现将这两颗髑髅交付给贵县,明日一早示众城门,三日之后贵县亲押至省城面呈督抚验审具奏。此是奉旨公事,又且今日发生了此等事情,可见吕逆馀党猖獗,贵县尤须小心,不要生出事来,自取其咎。”陈知县小声答应,接过两具髑髅,当即传来当衙的捕快都头冯小青,郑重交待:“这是干系着你我脑袋的,千万千万小心在意看好!待示众三日交呈省抚,完事之后,我自好生赏你!”冯都头接过两具髑髅,说:“大人放心,小的自有去处安顿这物事,断不叫有半点闪失。”冯小青拎着这两颗髑髅,当时就叫齐一班兄弟,说了情况:“这是晦气东西,想来谁也不肯往家里放。而且大家下午都见着林子里那人的手段,放到了家里也不安耽。我有个放这东西的去处,断不会出事,就在孔庙文巽塔高头,纵你有飞天的本领,谁上得去那高头?下面派四个弟兄轮值看守,只须捱过三天,堂上老爷已答应重重有赏,大家就辛苦这三天罢。”当下就派定了人,提了两具髑髅去塔里放了,派人轮值守护不提。

石门知县服侍过伊里布和府尹安歇,方才回衙,想起白天情景,一颗心还止不住咚咚咚的跳,当夜并不敢深睡,第二天窗纸才露白,就连忙起身,正要漱洗,冯小青也没待通报,就神色慌张的闯了进来,陈知县心里当即吃了一惊,急忙问题:“你……”还未等他说第二个字出来,冯小青哆嗦着秉道:“老爷,不好,昨、昨晚上两具骷髅不翼而飞……”陈知县听了这一句,两条腿打了个软颤,身子险些瘫倒了在地,倒是冯小青眼快手疾扶住了,陈知县翻着白眼,抖抖地问出一声:“你且给、给我说……清楚!”

冯小青稳下神,把事情回秉了一遍。原来,冯小青昨天接了陈知县面喻,他是积年的捕头,岂不知这桩公事的紧要干系?因此,把两具髑髅亲自去了孔庙文巽塔顶上放好了,下面派了四个弟兄看守,并吩咐买来酒肉大家一道吃,一直盘桓半夜,看看无事才就回家去了。谁知今天还只五更时分,就被紧急的打门声吵醒了,披衣开门一看,是昨夜派定的两个值夜弟兄神色惶急,告诉小青,两个骷髅头统统不见了。冯小青听了也不多问,套上鞋,赶到孔庙,和几个弟兄一起爬上文巽塔顶层察看,那两具骷髅昨天原是冯小青自己放好了的,现在果然不见了踪影。又和大家细看宝塔四沿,只见厚厚的积雪并无半点印迹,再下了宝塔察看四周,一个旷野皆是白茫茫的一片,哪里发现有人踩过?冯小青和轮值的面面相觑:塔高七级,拔地七八丈,底下四个弟兄守着,并没有须臾离开一步此塔,如何就不翼而飞了?冯小青苦着脸说:“事情非同小可,我得赶紧到县衙回秉大老爷。”陈知县听着,半天才醒过神来,跌脚叫苦不迭:“这……这……怎么是好……”冯小青不愧是积年的捕头,心里早打定了主意,见着自己老爷这副样子,连忙去他耳边轻轻说了自己打算,陈知县呆呆看了冯小青半天,无可奈何地点了一下头:“就按你说的去办罢,只是千万千万小心,不能走露了一丝风声,不然你我两颗脑袋可都保不住!”

就在昨晚石门知县交待捕头冯小青两具髑髅的同一时候,县城东郊吕留良被封的故居“友芳楼”廊下,有一个二十多岁、一身练武人装束的姑娘,呆呆对着凄凉的庭院不停垂泪。身边脚下放着一个鼓鼓囊囊的青布包袱。

这姑娘便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在她幼时,云游到石门的独臂神尼得知吕氏是明朝宗室之后,看着四娘聪慧解人,就收下她为徒,带去峨嵋习学剑术,四娘在峨嵋听得阖家罹了大祸的消息,便星夜赶回故乡,可是全家老幼亲人统统已被官府收监管押,又且官府四下布着鹰犬,密拿吕氏亲属甚至门生故旧,到处风声鹤唳。因而四娘只得浪迹江湖,一批相识的仁人侠士,劝她暂时隐忍,然后徐图抗清大计。这会,四娘得知“吕案”雍正已下了圣旨,便又连夜赶回家乡,思忖抢先挖起父祖骸骨悄悄另葬,不料当她赶到祖父、父亲坟茔时,官兵也同时来到,她只好在林子中藏匿起身子,当亲眼见到父亲、祖父墓茔被挖,骸骨暴露,再也止不住心头悲愤,一声悲号,对着为首的伊里布就扬手“嗖”的一箭,随即从树梢飞身下来,几个亲兵发现,向她围来,被她用剑剌翻,看看官兵甚众,担怕误事,便跃过小河,在一处竹林里隐好身子,一直等到最后一批扛抬走同行尸体的官兵走了,她才泪流满面地把祖父、父亲的骸骨仔细收拾起来,连同那幅“重见天日”的布幔一起用一个青布布囊盛好,悄悄赶回县城来到自己故居“友芳楼”。

“友芳楼”已经被封好几年了,吕四娘从后园跃身越墙进内,借了积雪映射的莹光,打量着昔日这幢故居,但见雪中满园掩径的枯蒿衰草,门窗扃闭,蛛网尘封,心里说不出来的一阵悲怆。看看一扇扇门都铁锁锁了,上面贴着封条,便用剑尖拨开窗棂跳进屋里,映进眼里的是一片狼籍,满屋积尘,四娘同时又想起自己的许多亲人现在不知怎样,禁不住起伏的情感,顿时嚎啕痛哭,空茫的大厅里震颤着一阵阵凄切的回响。

四娘触景生情,正在悲伤,猛地想起此行要做的事情,虽然已经把祖父和父亲的骸骨收拢带来,却是少了两尊头骨,想是一定被官兵取走了,估计此时还在县衙,若不趁夜间设法盗出,以后怕难为得多。于是,一抹泪水,束一束衣着,捡视手里宝剑,正待翻身跳出窗去,陡然瞥见庭院里一条黑影掠过,吃了一惊,连忙缩回身子,暗里揣着袖箭,屏息凝神盯着窗外。

“四姑娘,四姑娘!”不料那条黑影在廊下窗前停住了,压低了声口朝里面唤着四娘。

吕四娘一怔,悄悄朝外仔细看去,一张面孔依稀有些认得,却记不起是谁了,并不敢贸然答应。

“四姑娘,我是冯叔,小时候我还抱过你的!”那人隔着窗低低解释道。

四娘这才恍惚间记起来原来是自己父亲的好友冯小青,在县衙做捕头的,可是现在他夤夜来这里做什么?又怎么知道自己在这里?心里狐疑,不肯答应,只是静等着,看冯捕头如何动作。

“四姑娘,你看,我把留良先生和令尊的头骨带来了!你小心收好,我不能多留,咱后会有期!”这冯小青见里面没有应声,轻轻说着,把手里一个包袱放在了窗槛上,就转身准备离去。

“冯叔!”却在这时候听得四娘一声轻唤,冯小青回头见吕四娘已站在了自己身后。四目相对,只听得冯小青急促说:“四姑娘,想不到吕家罹此大祸!据传,朝廷以留良先生罪大恶极,认为锉尸不足蔽辜,不得留寸骨于人世,现今天佑令祖,降了这场大雪,且又被你一番惊扰,监行剖棺戮尸的伊里布草草完事,你祖父、父亲的遗骸才未遭狼籍,正好知县安排要我看管尊祖、令尊两具头骨,灌醉了底下一班人趁便盗来交你。当时在林间我看见身影,猜想一定是你,知道你心定找寻,因此急忙过来。”吕四娘盈盈一双泪眼感激地望着冯小青说:“明日不见了头骨,岂不连累冯叔?”冯小青说:“也就李代桃僵罢了,乱葬岗里胡乱寻它两具充数就是,四姑娘不须为此担心,尊祖、令尊遗骸你赶快悄悄葬了,落土时不忘替我一拜。办完事你速即离开石门,不可多待,切记!”说罢也不等四娘拜谢,一倏间已越过院墙,消失了身影。

吕四娘目送冯小青越墙而去,俯身解开他留下的包裹,眼里落进的果然是两具头骨,容不得再悲恸,马上去原先下房中寻着一把铁锹,就在庭院里那块号称江南四大名石之一的“梅花石”旁边,冒着飞雪挖了一个深深的大坑,又复翻身去屋里找出一个大瓮,含泪把父、祖的骨殖装了,埋进坑里,填得实实。然后扫平堆雪,看看没了痕迹,拭着满脸的泪水哽咽着祷祝说:“父、祖受此奇冤大辱,孙女四娘不孝,得知赶来已迟,现只能暂厝先人骨骸于此,待后归葬。”吕四娘做完这件大事,回首望了一眼故居,整束了一下身上衣着,翻越过院墙,瞬忽之间,身影就消失在白茫茫的雪野之中。

真是日月如梭,一晃一百多年过去了。这年正当农历辛亥,一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创建了民国。章太炎先生当年就赶赴辽东遍访同乡,查着了当时充军去黑龙江的吕氏后裔,散居在东北各地一共四十二家。太炎先生大喜,便回京上书总统府,思想家吕留良一族沉冤得到昭雪,浙江省还颁令吕留良入祀西湖“三贤祠”,吕家子孙同时受到褒恤。

吕留良家乡为纪念这位受冤的乡贤,筹资建起了“吕公祠”,祠祭这一天好不热闹,吕留良刻像上方高高悬了一块匾牌,白底黑字“重见天日”,完全是仿了吕留良第四个儿子海忠的后人拿出的留良手书遗墨镌制的,这幅手书,据吕留良后人称,是他们家太姑母从先祖墓中取得的,显然就是吕四娘在那个风雪之夜和祖父父亲的骸骨同时取回的那幅无疑了。吕家子孙又按了传言,在发还的“友芳楼”吕氏故居庭园中“梅花石”旁边挖出先祖的遗骸,重新迁墓安葬。一个历史传奇故事终于就此告了段落。

芙蓉楼送辛渐的意思?

1、译文

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在大地上,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清晨,当我送别友人之时,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样晶莹纯洁。

2、《芙蓉楼送辛渐》全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西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丹阳在今江苏省西南部,东北滨长江,大运河斜贯,属镇江市。

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这首诗是作者在江宁做官时写的。

寒雨:秋冬时节的冷雨。

连江:雨水与江面连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吴:古代国名,这里泛指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江苏镇江一带为三国时吴国所属。

平明:天亮的时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渐。

3、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王昌龄的芙蓉楼在哪里

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

芙蓉楼简介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

芙蓉楼系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高19米,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二楼中央,高悬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芙蓉楼”三个大字,为名楼增辉添彩。在芙蓉楼的两侧,有两座仿古建筑,与芙蓉楼形成犄角之势,东北面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质和演示茶艺的场所;东南面是“掬月亭”,是观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的佳地。若逢晴朗天气,皓月当家,清风徐来,湖波微皱,风景更美。

芙蓉楼在哪

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唐代诗人王昌龄做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分别写的是这两个芙蓉楼。

江苏镇江芙蓉楼

镇江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近年来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它们之间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芙蓉楼送辛渐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译文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寂静清凉的江水泛着寒意,天上那皎洁的明月就是我最真挚的心。

湖南洪江芙蓉楼

洪江芙蓉楼坐落在沅、_水汇流之处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镇,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芙蓉楼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它虽无皇家园林之气势,苏州园林之精致,却也飞檐卷垛,储蓄淡雅,清秀宜人。

芙蓉楼送辛渐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后,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王昌龄

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一作太原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晚年贬龙标尉。因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擅长七绝,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诗句中的芙蓉楼位于哪里

1关于芙蓉楼的诗句

关于芙蓉楼的诗句1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

①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的西北角。辛渐:王昌龄的朋友。这首诗是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去洛阳时所作。

②“寒雨”二句的意思是说:昨夜下了一场秋雨,水涨江满;天亮时送你回洛阳,远望你将行经的楚地,使我感到孤独。寒雨:秋雨。连江:满江。夜入吴:夜晚秋雨入镇江。镇江属吴地,故说“夜入吴”。平明:天刚亮。客:指辛渐。楚山:指辛渐将行经的楚地。

③“洛阳”二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洛阳的亲友向你问起我的情况,你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象盛在玉壶的冰那样洁白透明。

[译诗]

昨夜,秋雨绵绵洒向吴地江天,

今晨,我在芙蓉楼送客面对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询问我的近况,

请告诉他们我依然冰心一片,装在洁白的玉壶中。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2芙蓉楼迸辛渐的诗句含意,求每句

《芙蓉楼送辛渐》有两首,诗的意思如下: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译文

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往丹阳城南望去,只见秋海阴雨茫茫;向丹阳城北望去,只见楚天层云深深。

高楼送客,与友人依依惜别,心情悲愁,喝酒也不能尽兴。四周一片寂静,对着寒冷江天,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

诗的简介

《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河东晋阳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3芙蓉楼送辛渐的抒情诗句有什么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

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4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的芙蓉楼在

古龙标芙蓉楼,座落在沅、舞水汇流之处的黔城镇,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宴宾送客之地。

唐天宝七年,"诗家天子"王昌龄因"不矜细行,谤议沸腾",被贬为龙标尉。诗人谪贬龙标,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如《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清山明山不曾空"。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诗人担任龙标尉时,由于为治以宽,政善民安,被誉为"仙尉",乡民慕名来访者终日不绝。至今尚有"苗女听歌"、"遮道乞诗"、"佳句退兵"、"王昌龄补靴"等动人传说广为流传。

诗人横遭谪贬,他的好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与了"杨花落尽于规嘀,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朗西"的著名诗篇表示深切的怀念。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乱起,王昌龄为避战乱,回归乡里,道出毫州时,被刺史阊邱晓所杀,诗人死后,他在龙标的遗迹因年久失修,毁于兵火。后人不忍"朱栏藓没,锦字烟。清乾隆四年,知县叶楚麟于城东门外建"芙蓉亭",以为纪念。清嘉庆二十年,知县曾钰,择西城外香炉岩辟地作园。正者为楼,高者为亭,拱而翼者为廊,缀其旁者为宝,并缭以长坦,因以石阑。主楼上的楹联:"楼上题诗,石壁尚留名士迹;江头送客,冰壳如见故人心"。雅韵犹存,楼后正中一池,亦名"芙蓉池",中蹲怪石,柑桔、石榴并植岩上。相传有"芙蓉仙子月夜吟诗弄风箫"的美好传说。池后为"半月亭",左五十步则为"耸翠楼"、"三角亭",右数步高阜间的梧桐绿荫下,"玉壶亭"掩映其间。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状元、江西布政使龙启瑞合篆"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壶形镌石,仍竖亭间。园南,碑廊横列,刊有颜真卿、米芾、黄庭坚、岳飞、赵孟兆页等历史名人脾刻镌石八十余方。河边梅花石畔建有"送客亭"。

一九五六年六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芙蓉楼"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多次拨款对"芙蓉楼"进行复修、维修,并扩建了芙蓉楼西园修建了根雕陈列室,陈列有一直径198米,高154米,总重约800公斤千年樟树超大型树根雕,刻有30多个民间传说与典故,100多个传说人物和150多个精怪禽兽,实为稀罕物品。

芙蓉楼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它虽无皇家园林之气势,苏州园林之精致,却也飞檐卷垛,储蓄淡雅,清秀宜人。

芙蓉楼位于哪个地方

芙蓉楼有两处,分别位于江苏镇江的和湖南洪江。因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下面和我一起了解一下吧,供大家参考。

芙蓉楼位于现在的哪里

芙蓉楼有两处,分别位于江苏镇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

江苏镇江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

近年来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它们之间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湖南洪江芙蓉楼坐落在沅、_水汇流之处的湖南洪江市黔城镇,为古典园林建筑,占地4250平方米,北廓临江,依林踞阜。筑叠巧思、错落有致,被誉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是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

芙蓉楼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它虽无皇家园林之气势,苏州园林之精致,却也飞檐卷垛,储蓄淡雅,清秀宜人。

芙蓉楼的历史

芙蓉楼因王昌龄而名扬天下,古镇黔城因芙蓉楼而蜚声海外。据《黔阳县志》记载:黔城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城,汉高祖五年置镡城县,唐易名龙标县,宋元丰三年改为黔阳县,新中国诞生前一直是黔阳县县治所在地,现为洪江市治所在地。

芙蓉楼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特别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不朽篇章。《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龙标野宴》:“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风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展览馆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展示的是决策与关怀。毛主席题词后,周恩来、朱德、刘少奇、邓小平等革命先辈,也都纷纷题词,到治淮工地视察慰问。展览馆中不仅汇集了第一、二代国家***题词和在治淮工地视察慰问的照片,还展示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第三代***,到治淮第一线视察的照片。治淮治太第一次会议决定兴建石漫滩水库的照片,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决定复建石漫滩水库的照片,对石漫滩水库尤其珍贵。

展览馆第二部分,展示的是原石漫滩水库兴建时的场面,在施工期间原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中央慰问团团长邵力子、河南省省长吴芝圃等曾到工地视察指导工作,慰问参加施工的干部群众。也展示了大坝被冲毁后下游河道及农田被冲毁的情况。展览馆第三部分展示的是石漫滩水库复建过程。展示了在工程施工期间水利部及河南省领导,多次到工地视察慰问的情况,工程施工、工程管理、质量管理及工程验收的情况。展览馆第四部分展示了石漫滩水库的管理和运用。展示了水库防汛、工业供水、水利旅游。展览馆第五部分,展示了五十年来,淮河流域人民在中国***领导下,修建的一座座大型水利工程。 石种繁多,如:模树石、龟纹石、响石、千层石、晶簇、雪石、梅花石等均属于稀有的奇石品种。不仅如此,还有烟晶、芙蓉、玛瑙等类的宝玉石。一地多种,且自成体系,堪称神奇。

石漫滩奇石的主要特点是:刚劲粗犷,质朴典雅,呈像微妙,精、气、神集于一身,与您的心灵产生互动。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地球上有五次大的地质运动,恰好舞钢市正好全部赶上,因此,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精美而灵韵的石漫滩奇石。当今盛世,觅石、赏石、藏石已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的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响石:有句歌词唱到“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这块石头也会唱歌,若用手拿起它,放在耳边轻轻摇一摇,里面会发出声音。据地质学家考证,中华响石就分布于石漫滩一带,现在专人看护。这四块岩石叫模树石,大约13亿年前,火山爆发时,熔融的铁水沿着岩石的纹、理、缝、隙进入石中,天长日久形成了这种模树石您仔细看一看,每一层上都分布有这种树状纹理。下面这块叫“龟纹石”,看起来不起眼,但它可是石头的老祖宗,在岩石中,它形成的年代最早。“情鸽归巢”的轩辕石,在两个情鸽中间有一个小洞,您用手可以摸到。太湖石的特点就是:在岩石上面有许多洞眼,而每个洞眼中间都是相通的。如果在下面焚上一柱香,可以看到每个洞眼上都有炊烟袅袅升起,如果提一桶水从上向下倾倒,下面就如九龙喷水,非常状观。

一,赠范晔诗  南北朝 · 陆凯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释义:遇见北去的驿使就去折梅花,托他带给远在陇山的友人。江南别没有更好的礼品相送,姑且把一枝梅花送去报春。

二,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唐 · 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释义:这把明晃晃的宝剑从古代传下来,最后传到了我的手里。我们就要分开了,既然您也很喜欢这把宝剑,我就把它赠送给您吧,希望您好好保存它、使用它,可不要用它去报私仇啊!

三,凭阑人·寄征衣  元 · 姚燧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释义:想要给你寄冬衣,又怕你不再把家还;不给你寄冬衣,又怕你过冬挨冻受寒。是寄还是不寄,我拿不定主意,真是感到千难又万难。

四,登飞来峰 宋 ·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五,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

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