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范增离开项羽之前,留给他一个锦囊,让他在生命危险时打开,结果项羽太过自负了,在自刎前都没打开,最后,被刘邦得人捡到了,交给刘邦看,结果,上面写的是:大王不用担心,我已经联合了张良,萧何,韩信和四方诸侯,只要您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杀掉刘
…… 范增离开项羽之前,留给他一个锦囊,让他在生命危险时打开,结果项羽太过自负了,在自刎前都没打开,最后,被刘邦得人捡到了,交给刘邦看,结果,上面写的是:大王不用担心,我已经联合了张良,萧何,韩信和四方诸侯,只要您一声令下,他们就会杀掉刘邦……
结果刘邦果真信了,于是就把韩信关在一个小屋中,派十几个弓箭手一起射杀,韩信死了。
刘邦把萧何骗入宫中然后进行“扑杀”(将人罩在袋子中,让十几个人殴打他)最后萧何血肉模糊 也死了
刘邦将张良带到一座山上去,派两名射手射杀张良,结果只射中一箭就滚下山了,射手禀报刘邦说张良死了。 (其实没死)
后来,范增快不行了,眼睛也瞎了,在弥留之际,突然,张良出现了,范增微微一笑,说:我们接着下玩那盘棋吧!(之前范增和张良下棋,连下了四局,下到第五局是暂停了)
最后,该张良下棋时,张良犹豫了,范增用手摸摸整个棋盘,笑着说:“有种棋局叫 两败俱伤!!!”就死了。。。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是非常频繁的,超过200年的朝代非常少。而超过400年的朝代,只有汉朝。为什么许多朝代短命,非常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皇族和大臣这两派势力的稳定关系被打破了。而汉朝超过了400年,这都得益于刘邦的2条遗嘱,成功打造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刘邦临死前,实际上汉朝的局势并不乐观。外有匈奴外族屡屡进犯,内有几次异姓王的反叛。战争刚刚结束,王朝还不安稳,且民生凋敝、百业待兴。
公元前195年,是刘邦生命中最后一年,可是,尽管已经年逾六旬,他还要为汉王朝的稳固而操劳。这一年,他刚刚亲征击败了反叛的淮南王英布,身上还带了箭伤。刘邦在回长安的途中,特地回到了老家沛县,与父老乡亲痛饮三天,在这里,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他,却写下了“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诗句,虽然这是一首胜利者的歌,但也透露出他内心的不安,因为身边的“守四方”的猛士都没了。
刘邦建汉时,曾经封了韩信、彭越、英布、张敖等八个异姓王,然而,在天下安定之后,该反的人反了,不该反的人也让他给逼反了,不想反的人最后也让他给杀了。在逐个杀掉了这些异姓王的同时,他也在反思:这些异姓王都不愧是能“守四方”的最佳人选,可我现在把他们都杀了,那我的刘家江山,该由谁来守护呢?又如何才能保持皇族与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呢?
01 第一条遗嘱:白马之盟
公元前195年3月,刘邦拖着病体,立下了他去世前的第一条遗嘱:白马之盟。
刘邦把自己的老婆吕后以及朝中的王公贵族都聚集到了一起,像他当年斩杀白蛇起兵一般,不过这次是杀掉了一匹白马,与身边这些人一起盟誓。第一条:只要大汉存在一天,刘氏子孙就与诸位大臣有福同享。第二条更为有名,即“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也就是说,以后封王的,只能是刘氏子孙,否则天下人共同讨之,以后封侯的,必须要靠军功,否则天下人共同杀掉他。
这条遗嘱太关键了,成为了稳定汉朝四百年江山最为关键的一条“祖宗家法”。首先,维护现在这些大臣的既得利益。以后封侯,只能靠军功,后来多少将军熬白了头,就为了封侯,可惜军功不够,对不起,名气再大也不可以,比如“飞将军”李广,一生不得封侯。
当然,连他封不了,皇亲国戚也一视同仁,没有战功就封不了侯了。
后来吕后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想要给自己的亲戚封王,结果大臣们就跳出来说这是违法的,于是打乱了吕后的计划。汉景帝的王皇后,想封自己的哥哥为侯,结果又有人出来阻挠,说这是违法的。
所以,正是有了“白马之盟”的存在,给了刘氏一道“护身符”,消灭了异姓王存在的可能,也给了大臣们一柄“尚方宝剑”,一旦有皇亲国戚想不按规矩办事,他们也可以明正典刑。
02 第二条遗嘱:人事安排
就在“白马之盟”一个月后,刘邦的生命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这个时候,吕后走到刘邦的病榻前,试探性的问他:“陛下百岁之后,如果相国萧何死了,谁可以替代他?”
刘邦说:“萧何死了,曹参替代他。曹参之后,用王陵为相,让陈平辅助他。陈平智谋有余,可惜不能独当大任,可以再让周勃辅助他,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吕后再问接下来是谁,刘邦说那就不是你我能知道的事情了。
丞相一职,在汉朝时期是百官之首,朝廷的CEO,地位相当重要。既然有政治头脑的吕后直接把问题挑明了,刘邦也就借坡下驴,为防止吕后干政,干脆把之后的人才安排确定下来: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其中,曹参是刘邦的嫡系,王陵是一个宁死也要坚持原则的人,陈平诡计多端、自保有术,但是没有军权,需要周勃的支持。
刘邦死后,吕后果然把持朝政,还把自己的亲戚们都提携起来,她虽然按照刘邦确定的顺序,让曹参、王陵、陈平等人轮流为相,可在吕后去世后,陈平、周勃都被吕家的人排挤成为了边缘人物。陈平为了保命,果然去找周勃,二人联手刘氏宗室,一起除掉了吕氏的亲族,彻底破坏了吕后的计划。“然安刘氏者,必勃也!”,事实果然让刘邦言中。
刘邦对吕后的野心非常了解,但是他并不会除掉吕后。这是因为他还需要吕后的力量,去制衡萧何这些老臣,从而达到一种互相制约、互相牵制的稳定状态。而一旦吕后亲族想要越界、篡位,他的这些人事安排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白马之盟,就会同时起作用,达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所以说,正是刘邦去世前这两条高明的遗嘱,让汉朝从此可以达到一种内部力量平衡、互相制约的稳定状态,也成功保住刘姓江山四百年。
合伙人一起打天下,起步阶段可以同甘共苦、同舟共济;事业小成就开始同床异梦;事业大成就会同室操戈。这既是历史规律,也是现实,上至朝堂,下至江湖,始终都在重复。刘邦在夺取天下后,就丝毫没有顾及当年与兄弟们的“山盟海誓”,该敲打的敲打,该铲除的绝不留情。
被刘邦清理的人中,最悲剧的无疑是韩信。他出生平民,胸怀大志,先投靠项羽,后加盟刘邦,为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但最后依旧没能逃脱兔死狗烹的下场。
后人赠送韩信一副对联:成败一知己,存亡两妇人。对韩信而言,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是拜知己萧何所赐;让韩信生存的妇人,是在他落魄时对其有一饭之恩。而置韩信于死地的妇人,自然是吕后。
当然,诛杀韩信,其实是刘邦与吕后密切配合的。这对夫妻曾在多个行动中夫唱妇和,配合得天衣无缝。由吕后操刀,万一失败了,刘邦还能推卸责任,到时为了安抚韩信,大不了换个老婆;成功了,也能让吕后分担一下骂名;如果由刘邦亲自动手,失败了,就彻底撕破脸皮了,人家韩信会拼命。
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刘邦当皇帝后,面对的是一个共分天下的局面,他分封的韩信、彭越等诸侯王,管辖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这些诸侯王,名义上以刘邦为共主,实际上割据一方。这样一个局面的形成,有历史原因,当年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由于自身实力不足,不得已采取共分天下的策略。
所谓共分天下,本质上是为了消灭对手而采取的笼络手段,即刘邦以分封土地和爵位的方式给有实力的人,以换取他们的支持。击败项羽后,这些诸侯就成了帝国潜在的威胁。按照刘邦的想法,他要的是家族企业,而非合伙人模式。
此外,韩信的军事才华,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他若谋反,没谁能够制服。因此,像韩信这样的人,就成了他的眼中钉。
早在高祖六年,就有人揭露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去云梦巡视,通知各地诸侯去聚会。韩信不知深浅,觉得自己没谋反,就真的跑去见刘邦。
结果,刚刚见面,刘邦就把韩信给抓了,但没有直接拍死,只是剥夺了楚王爵位,降为淮阴侯,还不让他去封地上任。刘邦的手段比较缓和,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步步地削弱,最后彻底铲除。
韩信被贬后,深知刘邦嫉妒他的才能,因而经常装病不出。在此期间,韩信对刘邦的怨恨越来越深,牢骚越来越多。坏话说多了,总会有几句传到别人耳朵里,刘邦只会对韩信更加不满。
刘邦与吕后是夫妻,他对韩信不满意,吕后肯定会知道。老公不方便做的事,吕后可以亲自出面。
吕后利用萧何,诛杀韩信
大将陈豨被封为巨鹿太守,就任前曾向韩信辞行。韩信支开身边人,与陈豨进行一番勾兑,大意就是刘邦迟早会要你陈豨的命,到时,你在外面搞点事,我在京城动手,我们里应外合,图谋天下。陈豨了解韩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计谋,两人一拍即合。
公元197年,陈豨真的谋反,刘邦亲自讨伐。韩信称病,没有随刘邦出征,暗地里却派人联系陈豨。韩信与家臣谋划,准备在夜里假传圣旨,释放被官府收押的囚徒,然后率领他们去袭击吕后。
这时,韩信府上的一位工作人犯了错,韩信将其囚禁,还准备杀之。结果,那位工作人员的弟弟,为了救他,向吕后高密了韩信谋反的情况。
吕后打算召见韩信,但又害怕韩信的党羽不肯就范,就与萧何商量如何除掉韩信。萧何虽然与韩信有交情,但又不敢得罪吕后,因此,为了保命,也只能出卖韩信。
于是,萧何亲自到韩信府上,将他骗入宫。韩信刚刚踏入宫中,就被吕后逮捕,最后命丧妇人之手。
韩信被杀时,刘邦不在京城,并不知情。等他回来,听闻韩信已死,他是既高兴,也悲伤。但是,谁都知道,刘邦是兔死狐悲,没有你的授意与默许,你老婆敢轻易杀韩信?即便是吕后执行,诛杀开国功臣的“帽子”,也该由刘邦来戴。
站在吕后的立场,韩信同样必死无疑
当时,刘邦已经老了,也不知能活到哪一天。万一刘邦突然去世,吕后和太子,这孤儿寡母,可不一定镇得住这帮人中豪杰,尤其是韩信。所以,趁着老头子还活着,当断则断。
此外,从吕后掌权后的作为来看,她早就在推进“以吕易刘”的工程,而韩信这样的人物,无疑会成为绊脚石。
清代诗人田雯曾作诗感叹戚夫人:谁教玉体两横陈,粉黛香消马上尘。 刘项看来称敌手,虞夫人后戚夫人。——《咏古》
译文:戚夫人是刘邦的爱妃,虞姬是项羽的爱妾,无论是兵败的项羽,还是成功的刘邦,他们都没有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女人,刘、项两家看来是打了个平手。
从清代诗人田雯的《咏古》中可以看出,田雯是在讽刺刘邦,他认为项羽兵败没有选择,只能让虞姬死,而刘邦是胜利者却没有保护好戚姬,所以刘邦应当为戚夫人的死负直接责任,那么田雯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
刘邦晚年,在他的后宫中发生了一场残酷的夺嫡之争,最后以吕后的完胜和戚夫人的完败而告终。刘邦生前已经预料到戚夫人母子的结局,并派周昌保护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但是却没有给戚夫人安排后路,最终导致戚夫人被虐杀。
刘邦生前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不惜任何代价,铲除异姓诸侯王,还搞了个白马盟誓,非刘姓不能为王。后来吕后封诸吕时,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所以说刘邦为了保护自己的江山不落入他人之手,确实下了不少功夫,但是他却在保护戚夫人上做得不够,至少没有努力过。
如果刘邦给戚夫人预留一道诏书,在危急关头,戚夫人可以拿出刘邦的遗诏为自己保命,但是刘邦却没有这么做,那么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安排后路呢?首先要从夺储之争说起。
(一)刘邦立太子过于草率,先立后废困难重重
汉二年四月,刘邦彭城之战战败后,仓皇而逃,来到戚家村,刘邦感觉很累,于是坐下休息。不一会儿,刘邦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是项羽的追兵。
在危急关头,刘邦看到一户人家院子里有一对父女,刘邦走上前去,告诉父女二人,他被人追杀,姑娘好心将他收留,并让刘邦躲进枯井里。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刘邦脱离了危险,刘邦为了报答父女二人的救命之恩,透露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娶了这位姑娘,她就是后来的戚夫人。
汉二年六月,刘邦此时只有两个儿子,即庶长子刘肥和嫡长子刘盈,刘邦在只有两个儿子的情况下匆忙立了刘盈为太子,此时刘盈只有五岁。
随着刘盈一天天长大,刘邦觉得刘盈仁弱,不能担当大任,在这期间戚夫人为刘邦生下一子,取名刘如意。有了刘如意以后,刘邦越发觉得刘盈没担当,慢慢地就有了废太子的想法。
刘邦东征之时,吕后留守关中,而戚夫人常常跟随刘邦出征,日夜在刘邦面前哭泣,要求刘邦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自此戚夫人公然走上挑战皇后之位的道路,而且也得到了刘邦的支持。
当刘邦提出废立太子之后,遭到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太子是国家的根基,根基动摇了便会迎来动乱,尤其是叔孙通,他以死相谏,刘邦无奈之下只好跟大臣们说:“我是开玩笑的,你们别当真”。
在封建社会废长立幼是关联到国家的大事,选立容易,废黜艰难,选立太子时,大臣多半不干涉,但是想要废黜,除非太子犯下大罪。如果刘邦不那么匆忙的立太子刘盈,而是等到对孩子有所了解以后再做决定,那么立刘如意相对而言要容易得多。
(二)刘邦一直大力支持戚夫人,为何最后选择单方面停战?
刘邦废立太子的消息很快传到吕后那儿,吕后惶恐不安,一次刘邦与大臣们商量废立太子之事,遭到周昌的强烈反对,吕后在旁边偷听,退朝以后,吕后见到周昌立即跪倒在地感谢周昌。
后来吕后准备找大谋士张良商议,但是张良向来不喜欢多管闲事,要想让张良献计,谈何容易。于是吕后让自己的哥哥吕泽半路劫持张良,吕后为了让张良出谋划策,可谓是死缠烂打。
张良无奈之下替吕后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商山住着四位白胡子高人,皇上先前几次请他们出山为官,都遭到拒绝,如果太子用谦卑的语言带着厚礼请他们出山,或许事情会有转机。”吕后依计而行,成功把四位老人请出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山四皓。
一次刘邦举办酒宴,让文武百官参加,戚夫人陪侍,刘邦突然看见太子身后跟随四个白胡子老人,他好奇地问他们的来历,四个老人依次向刘邦报上自己的大名,刘邦听后大吃一惊,问他们:“我先后几次请你们出山都遭到拒绝,你们还特地写了一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为什么现在愿意出山辅佐我的儿子?”
商山四皓回答:“陛下向来不尊重儒者,而太子仁厚。”刘邦听后让他们好好辅佐太子。随后,刘邦指着商山四皓的背影对戚夫人说:“太子的羽翼已丰满,我无能为力。”刘邦认为商山四皓代表天下舆论,如果与之抗衡,恐怕结果不会太好,从此以后刘邦再也没有提废立太子之事。
(三)刘邦为什么不给戚夫人留后路?
当刘邦单方面宣布停战之后,他预料到了自己爱子的结局,于是派周昌去赵国做国相,辅佐赵王刘如意,刘邦认为周昌曾经有恩于吕后,或许将来能够护刘如意周全。
周昌能保护刘如意?是刘邦想得太简单还是对爱子保护不够?笔者认为是刘邦没有尽力而为,周昌作为臣子并不能保护刘如意,刘邦为爱子还是做得不够。而且刘邦临终前也没有给戚夫人留一条后路,刘邦这么做无非是牺牲美人来稳固自己的江山罢了,为什么这么说?
刘邦是一个政治强权的人,他把权力看着高于一切,笔者可以为大家举例说明权力在刘邦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
彭城之战刘邦败逃,在途中遇到自己的一双儿女,于是刘邦带着孩子们赶路,多了两个人马车自然跑得慢些,后面又是项羽的几千追兵,刘邦情急之下将自己的儿女先后几次踹下马车,后来连赶车的车夫夏侯婴都看不下去了,他把孩子们抱上马车继续赶路,刘邦为此先后几次想杀夏侯婴。
还有一次是刘、项两家在广武对峙,项羽把刘邦的父亲吊于热锅之上,以此来要挟刘邦投降,刘邦却说:“我们结拜过兄弟,我的爹也是你的爹,如果把爹烹了,记得分我一杯羹”,刘邦说完就走了。
所以说刘邦为了自己的江山连父亲、儿女都可以不要,更何况美人?其实当政治领袖面临江山美人之争时,他们当然会毫无悬念的选择江山。比如项羽在穷途末路时跟虞姬道别,唐代的李隆基最后也是选择了江山。
刘邦老谋深算,他不可能不知道商山四皓是张良制造的舆论假象,就算他把四个老头杀了又如何?但是他没有,因为刘邦怕了,吕后的哥哥和妹夫都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如果刘邦坚持废长立幼,无非是单方面的与功臣派和外戚派作斗争。
而戚夫人不同,他是只身一人来到刘邦身边,无权无势,刘邦是她唯一的依靠,刘邦为了大汉王朝的稳固,只能抛弃美人戚夫人。
在刘邦众多的老婆当中,正妻吕后最怨恨的就是戚夫人戚姬。刘邦死后,吕后生的儿子刘盈当上了皇帝,为汉惠帝。汉惠帝虽然仁慈,但为人太柔弱,大权实际上掌握在吕太后手中。太后吕雉设计杀了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以后,又对戚姬下了狠手。她让人把戚姬的手脚砍去,挖去眼睛,熏聋耳朵,灌上哑药,然后扔到猪圈里,还说这就是“人猪”。吕雉的这一行为泯灭人性,惨绝人寰,历来就为善良正常的人所不齿,就连她自己的儿子都说:“这不是人干的事情!”由此,他被称之为“毒后”,是有史以来最毒的女人。尽管她执政时期维护了天下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由于她的这一灭绝人性的行为,却永远都不会被人们所原谅。撇开吕雉的歹毒和失却人性不说,为什么刘邦那么多的老婆,吕太后为什么要对戚姬如此之狠呢相反的例子,刘邦的另一个老婆薄姬,不但没有被吕太后所害,她还被允许出宫,跟随儿子刘恒到了代地,成了代国的王太后。后来这个刘恒当了皇帝,薄姬还成了皇太后。可以说,吕后的歹毒是一个方面,事情的另一方面,那就是戚姬的贪心不足。
刘邦起义后离开家乡,把妻子吕雉和儿女留在了家乡,在定陶又娶了一个戚女,这就是后来所称的戚姬戚夫人。戚姬善于鼓瑟,又会跳一种翘袖折腰的舞蹈,同时歌也唱得好,可以说是歌舞乐样样精通。刘邦非常喜欢戚姬,当了皇帝以后出征打仗也把她带在身边。刘邦这个人虽然不喜欢文人,但自己多少还有一点儿文艺细胞,打仗之余,常常是抱着戚姬,或者看着他鼓瑟、跳舞、唱歌,高兴了自己也会咧咧上几句。戚夫人还生有一个儿子,用古人的话说是“爱其母必抱其子”,刘邦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不仅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如意,还经常说这个儿子很像自己。刘邦经常抱着这个儿子,口称“爱子”,而把他的嫡出儿子刘盈说成是“不成器”。
刘邦有一大群老婆单独喜欢这一个,女人做到这个份儿上应该是知足了。可是,这个戚姬可不这样想,他还想让自己生的儿子当太子,将来当皇帝,自己日后当皇太后。因此,他就经常在刘邦面前拿儿子刘如意说事情。刘邦一定是很为难,她就拿出女人最锐利的武器——眼泪,来征服刘邦,白天哭了夜里哭。刘邦又没有太好的办法,只得让她击筑自己唱歌暂时转移一下情绪。但是,刘邦是不大到其他女人那儿去的,也就是说他已经离不开这个戚姬了,因此只能答应这个戚姬。这个答应是非常认真的,他竟然拿到朝廷上公议,结果是出乎刘邦和戚姬的意料,这个动议遭到了无一例外的反对!
刘邦从更换太子提出到彻底放弃,绝对不是一年两年,这就是所说的戚姬的贪心所在。假如刘邦没有立太子,戚姬要求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这没什么好说的。或者是,一开始戚姬借着刘邦的宠爱,提出来让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当朝廷中的大臣无一例外的反对,这个戚姬还在为儿子争皇位,这就是一种贪心了。不管这个戚姬政治上多么短视,她也应该想到,刘邦即便是让她的儿子当了太子,刘邦死后谁会辅佐她的这个儿子九卿之一的周昌说得很清楚:“坚决不奉诏!”汉初大臣多是沛县人,这些人和刘盈吕后都是贫贱时的老关系,这些人的态度自不必说,就是一向谨言慎行的张良也是坚决站在刘盈一边。还有那个半路上加入来的叔孙通,也是刘盈一派,他可是代表了知识分子!如果刘邦一死,人家还是拥立原来的太子登基,你戚姬刘如意母子凭什么能够阻止人家要想刘如意顺利地登上皇位只有一种可能,在刘邦活着的时候把刘盈和吕后一起除掉!假如真的出现这种情况,那这个戚姬和历史上那些祸国乱政的女人又有什么区别
作为后人述说历史,可以这样认为,也可以那样设想,但作为当事人,他们的感受可是非他人所能体会。刘邦把更换太子一事拿到朝堂上廷议,周昌说了那个有名的口吃语言:“臣期……期……知其不可”、“臣期……期……不奉诏”,吕后在外边偷听到了,出来后竟然给周昌跪下表示感谢!难道吕后仅仅是为了儿子的一个皇位吗她应该还是为了母子两人的性命。因为在这个时候,保太子之位和保母子之命是连在一起的。为了保太子之位,也就是保命,吕后是无所不用其极的。大臣们的苦劝不如戚姬的枕头风来得强劲,刘邦还是要更换太子。吕后惊恐万状,却又无计可施。有人告诉她,张良这个人谋略超人,还很得刘邦信任。吕后就让哥哥去求张良给出个主意。张良说:“过去战乱时期,皇上确实采用过我的计谋。可是现在天下安定,由于偏爱的原因要更换太子,这些骨肉之间的事情,即便是有一百个和我一样的人共同劝说,又会有什么用处呢”张良确实是道出了自己的无奈,可是这个吕泽竟然使用了非常的手段,胁迫张良一定给出个主意。张良对吕泽说:“这种事情是不能用语言来争辩了。天下有四个人,皇上很敬重,可是又请不来。这四个人已经年老了,他们认为皇上对人傲慢,所以不愿意出来做汉朝的臣子。现在您如果不惜重金,再让太子写一封言辞谦恭的信,派有口才的人请他们前来,他们或许会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当做贵宾,让他们时刻跟着太子,如果皇上能见到他们,或许对太子是一种帮助。”后来还真是这件事起到了关键作用。张良虽然也是拥护刘盈当太子的,但吕泽这种做法也有点儿不够朋友,很不仗义。这说明,吕后一家实在是无计可施了,因而什么法子也用上了。
当然,这件事情只是戚姬之贪,与儿子刘如意没有丝毫的关系,无论如何,小孩子都是无辜的。但是,这个长得美的女人政治上却是个糊涂蛋,由于他的一首歌,竟然搭上了儿子的性命。刘邦死后,吕太后立刻下令将戚姬囚禁,并拔光了她的头发,让她像犯人一样干活。这个戚姬竟然做了一首歌唱到:“儿子做王,母亲为奴,整日里舂米到日暮,时常与死神相为伍!相离三千里,让谁告诉你”这倒是像提醒了吕太后一样,说:“竟然想依仗你的儿子吗”于是设计弄权杀了她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你能歌善舞,给刘邦跳给刘邦唱是可以的,唱给宫女太监听就没有必要了,他们是要向吕太后汇报的,何况你唱得是什么呀让您儿子来救你吗那还不等于是找死吗我们不知道戚姬不提及自己的儿子吕雉会怎样对待赵王刘如意,但他这么一唱,无疑是加快了刘如意的死亡。
吕太后心狠手辣自不必说,可是,她虽然对刘邦别的夫人也实施报复,可是都没有对戚姬报复的这般狠,即便是打压甚至杀害,但他们并不是和母亲的受宠有直接的关系,而戚姬遭到如此凄惨的折磨,难道不是与强争太子之位有关吗
当然,不管这个戚姬做得怎样,吕雉用那般非人的方法对待她都是不可饶恕的,因为这已经超出了做人的起码标准。当她把戚姬这个“人猪”给儿子看的时候,刘盈不仅大病一场,还觉得身为这样母亲的儿子,根本没有脸面君临天下。从此,刘盈不理朝政,整日饮酒作乐,无端放纵自己,仅仅活了二十四岁就死了。吕雉报复了戚姬,同时也害了自己的儿子,更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毒后标签,成了一个反人性、无人性的代名词。从这个意义上说,吕雉不是一个胜利者,相反,她却是一个更大的失败者,她败得比戚夫人还要惨。
刘邦宠爱戚夫人是事实,不然不会遭受吕后的嫉恨,吕后碍于刘邦在世不能下手,但是在刘邦去世后吕后便肆无忌惮。就按当时吕后的权势地位想要加害戚夫人以及其子刘如意并非难事。女人善妒争宠在吕后的角度来看,戚夫人不仅抢了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爱,同样威胁到了自己儿子刘盈的皇帝继承人的地位。吕后从刘邦发家便一直追随左右,自己本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而戚夫人的一切都是不劳而获,吕后无法对刘邦有任何怨言,但是这种怨言总要有发泄的方式,那就是戚夫人母子。身处他们的位置必有你死我活的过程,身处帝王之家便有很多的不得已,这本就是一处尔虞我诈让人无法保持平常心的所在。
吕后不会放过戚夫人,同样戚夫人母子得势就算能尽弃前嫌不和吕后撕破,但是这个平衡迟早会破,同样吕后也不会容忍这么久。同样刘邦也做出了努力保护戚夫人母子,但是这些不够完善只是徒劳,还有最大问题就是吕后身后的功臣势力不是戚夫人能主持的局面,刘邦身故朝中必有大乱太子年幼还需要有人辅政。相对而言戚夫人母子无法收拾残局,以及刚刚平定天下还有很多外患,都需要吕后辅政主持。症结所在便是吕后,显然吕后不能被废当时的形式以及多方压力也不允许被废,而刘邦也只能尽可能的保全其母子,但这也是朝不保夕。
刘邦不是没有考虑到自己身故之后戚夫人母子安危问题,但是身后之事始料不及。只能说防不胜防,首先刘邦任命对吕后有大恩的周昌为赵相保护赵王如意。
当初刘邦坚决要废刘盈立刘如意为皇太子时,满朝大臣都不同意,刘邦却一意孤行,这时只有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堂之上强行跟刘邦辩论。周昌有点口吃,再加上情绪非常激动,话都说不完整,被刘邦逼急了,就口吃得更厉害,翻来覆去说“我反正坚决不会同意您的诏命”。刘邦被他逗得发笑,这事也暂时搁置了。吕后当时躲在东厢听到了这些话,她对周昌非常感激,跪谢了他的恩德。
刘邦由于废太子不成,不免担心戚夫人和如意的将来,因此一直郁郁寡欢,有天他在朝堂之上竟然慷慨悲歌起来,大臣们都疑惑不解。这时一个掌管符玺的年轻御史对刘邦说:“陛下您是为戚夫人和吕后的不和睦而忧虑,担心赵王不能保全吗”刘邦点头称是,这时赵尧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刘邦任命周昌为赵相来保护赵王,因为周昌不仅忠诚耿直,而且对吕后有大恩。刘邦听后非常欢喜,于是把赵王托付给了周昌:“我知道对你来说这是降职,但我翻来覆去为赵王担心,就拜托你勉强为我走一遭吧!”就这样,周昌外调到赵国成为了赵王的相国。
其次刘邦在病危时叮嘱太子刘盈保护赵王如意,刘盈确实也尽力保护这个对自己有威胁的弟弟。
刘邦病危后,给太子刘盈写了一道敕书,不仅确定了刘盈为继承人,还以父亲和帝王的身份谆谆告诫刘盈,要他当好皇帝,要做到读书、用贤和治理好天下。这道敕书言简情深,刘邦在文中自白道,自己年轻时赶上秦始皇焚书坑儒不用读书,还挺高兴。直到当皇帝后,终于明白了读书的重要,对以前的行为很后悔。刘盈是自己的嫡长子,是毫无疑问的继承人。刘盈你要勤奋地学习,每次献上的奏议应该自己写,不要让别人代笔。见到萧何、曹参、张良、陈平,还有和刘邦同辈的公侯,岁数大一倍的长者,都要依礼下拜,而且你的弟弟们也要这样。“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馀诸儿皆自足立,哀此儿犹小也”我现在重病缠身,使我担心牵挂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儿子都可以自立了,怜悯这个孩子太小了。
正是因为刘邦用心相托,所以周昌和刘盈才竭力试图保护赵王刘如意。吕后几次诏赵王进京,周昌都以疾推辞。后来吕后调虎离山,直接把周昌诏到了长安,把他骂了一顿。吕后又把赵王诏到长安,惠帝刘盈知道母亲的意图,于是亲自把弟弟带在身边一同起居。然而防不胜防,还是被吕后给鸩杀了。吕后刚毒死了如意,接着又用酷刑虐杀了戚夫人,这让善良软弱的刘盈心理直接崩溃,从此不问政事放纵自我;而周昌自赵王如意被毒死后,感觉对不起刘邦的嘱托,从此不再朝见吕后,三年后抑郁而终。
因为刘邦并不是太在意自己的妻子吕雉,而且吕雉又非常强势,所以即便刘邦被戴了绿帽子他也不知道。众所周知,刘邦是一个好色之人,而且刘邦也是一个喜好独特的人,他尤其喜欢夺他人之妻,就像薄姬曾经也是他人之妻。不过让刘邦没想到的是,他自己的老婆也会给自己戴绿帽子,而且到死他都没能发现。
说起吕雉很多人也不会陌生,对于吕雉的评价历史上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有政治才能,一个女人撑起了汉朝,也有人说她心狠手辣手段残忍。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评论,都是突出吕雉政治上的作为。实际上吕雉在私生活上更是为人诟病,做出了很多为人不齿的事情。
当年刘邦因为犯事所以逃亡在外,所以家中只剩下吕雉和孩子。当时的孩子年纪尚小,吕雉也是无依无靠,所以身心寂寞的她便和刘邦的同乡审食其有了私情。因为审食其长相白净而且性格软弱,所以刘邦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所以也没有意料到吕雉会同他苟合。刘邦的父亲虽然知道这件事,但是因为年纪大了,所以也没能说出来,就这样直至刘邦成为了君王也不知道被戴了绿帽子。
后来审食其更是在吕雉的帮助下被封为辟阳侯,而吕雉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偷偷将审食其藏入宫中。因为刘邦很少关心吕雉一心沉迷戚夫人,所以根本不知道吕雉和审食其做了什么,宫中的宫女虽然知道实情,但是为了保命也是闭口不提。就这样刘邦顶着绿帽子度过了一生,而吕雉在刘邦去世后更加明目张胆的偷情。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