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首先,古代人没有母乳的应该说很少。一是因为古代女人要生育很多孩子。第二,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有限,资源匮乏等,婴儿的存活率也是较低的。这意味着女人要不停的生孩子保证家里人丁兴旺。这样一来,在生育年龄的女人基本经常处于哺乳期。https://i
首先,古代人没有母乳的应该说很少。一是因为古代女人要生育很多孩子。第二,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有限,资源匮乏等,婴儿的存活率也是较低的。这意味着女人要不停的生孩子保证家里人丁兴旺。这样一来,在生育年龄的女人基本经常处于哺乳期。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6ca7bcb0a46f21f743e049afd246b600d33aef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古代有钱人或者官宦人家都讲究请奶妈喂养孩子,请得起奶妈也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因此达官贵人家的**太太很多都是不需要喂奶的,有奶妈就足够了。这在古代有专门的记载。
《备急千金要方卷五上择母乳法》中讲到,“凡乳母者,其血气为乳汁也。五情善恶,悉血气所生。其乳儿者,皆须性情和善,形色不恶,相貌稍通者。若求全备,不可得也。”这里意思就是说奶妈的乳汁是由其血气转化而成的,五情善恶,都与血气化生有关。选奶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性情善良;二是相貌端正不丑陋;三是身体健康无病。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ca1349540923dd547e2afda1da09b3de9d824899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一般平民百姓家如果实在奶水不足,请不起奶妈只能挨家挨户讨奶喝。街坊邻居里看看谁家自己在奶孩子,如果还有多余的奶水,一般人家是不会拒绝的。
再其次,古代人会将谷物等农作物碾碎,用米汤、米糊、粥羹等来替代哺育婴儿。实在贫苦连粮食也没有的,只能用菜、树叶甚至树皮等碾碎磨成浆喂给孩子。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8f9d72a6059252d031d47cd3f9b033b5ab5b9f5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说到用动物奶喂养孩子,其实还是要看运气的。古代人杀菌技术掌握的不好,将动物奶喂给孩子要看孩子的耐受程度。因此动物奶也不是想喝就能喝的。
虽然古代人的生活水准不如现在,但世世代代传承下来,人类还是得以繁荣。起码那个时候奶是奶,米是米。谁又知道现在的奶粉中又有多少令我们担心的成分呢?宝妈们你们怎么看?
育儿有温度,我是baby成长加油站,与大家分享孕婴、育儿的经验、知识和见解。快来点赞、关注我嘛~
历史就是过去出现过、发生过的人和事,具有时间久远、不可重现的特点。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古代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
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
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古代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陶母封鱼晋朝人陶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陶母却很注意对他品德的教养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吏,有一次他利用负责管理鱼塘之便,弄到一坛腌好的咸鱼,让人捎给了母亲。
陶母见后,立即封好了咸鱼,派家人原物送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吏,却拿了公家的财物给我,不但不能使我满意,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
此后,陶侃牢记母训,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洲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
期的重臣之一
古代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李母退米唐朝人李畲曾当过监察御史一次,官府派人将他的俸米送到他的家中他的母亲叫家人拿出斛来将送到的米量了一遍,发现多了三斛。
李母又问他们送一趟米应该给多少车脚钱,送米的人说:“给御史们送米不要脚力钱”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令家人将多余的俸米送还了官府,并付了车脚钱李畲回家后,李母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
为此,李畲专门上奏章参劾了发放俸米的仓官,又亲自向朝廷请罪
古代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寇母遗诗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
他年富贵莫忘贫”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
| D |
|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 “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注重宗法姓氏关系。古代认为人只能祭祀与自己同族的人,同族意味着同姓,异姓意味着异族。A是周朝地方制度,B是夏朝以来的王位继承制,C是汉朝选官制度,都与题意不符。 |
其实这很简单。
被收养的孩子怎样称呼收养人,完全出于收养人收养孩子的目的。
如果收养人将收养的孩子作为子女收养的,被收养的孩子当然称收养人为父母。
如果收养人将收养的孩子和收养人自己所生育的孩子加以区别,也可让被收养人叫收养人为叔叔和阿姨。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一起看看古人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吧。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1
司马光教子“节俭”
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受过比较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039年考取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持反对态度, 自动离开京师,花费l9年的时问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事实。此外,司马光还著有《稽古录》和《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司马光当了宰相以后,家庭生活仍十分俭朴。他认为节俭是一个人可贵的品德是事业成功不可缺乏的条件。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以此作为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马光晚年时,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封信,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养成节俭的美德。他说,我们家向来清寒,清白的家风要世代相承。我从小就不喜欢豪华奢侈。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衣服,我觉得太奢侈而不肯穿。我一生只求吃饱穿暖,别无奢望。
司马光认为, “衣取蔽寒,食取充饥”。他对儿子说: “许多人都以奢侈为荣,而我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德。别人取笑我,说我简陋,我不认为这是缺点。孔子讲过,一个人因为勤俭节约而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读书人虽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粗菜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学问的。”
司马光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成名,以侈自败”的故事来教育儿子。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布被。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但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也没有喂过粟。但是西晋的石崇,官为侍中,只是一个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曾与贵戚王恺比奢侈。有一次,他与王恺比富,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屏障,长达50里令王恺自叹不如,但石崇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死。还有西晋武帝时的何曾,生活非常奢侈,每天吃饭就得花掉一万钱,还嫌没有好菜吃。他的儿子更厉害,每天要挥霍二万钱,结果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司马光就是以这些生动形象的事例来教育儿子的,要他向张知白、季文子学习,以石崇、何曾之为戒,牢记历史教训,不但自己节俭,还要把它作为家风世代相传。
司马光的儿子的确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他和父亲一样都以节俭为美德,史称他“为人廉洁,口不言财”。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2
岳云是个苦孩子,他有个名垂千古的爹(一说养父)——岳飞。有传说,岳云的奶奶曾在岳飞脊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自然是看不见自己脊背上的一道道长成疤的训诫,日子久了,皮肉上的疼也就感觉不出来了。不过这四个字却深深刻在了岳飞心里,每当铁马金戈声响起,岳飞的伤疤就一跳一跳疼在了骨髓里。
这一疼就疼到了下一代。岳云是个苦孩子,虽然老爹没在自己背上用针尖戳出几个口号式的大字,可做出来的事情却比针尖戳还要疼。岳飞对待敌人如同寒冬一样冷冽,对待自己的儿子也绝不是春天般温暖,而是春天里掺着的嗖嗖小凉风。岳云从小就被编进了岳家军里,当了一名童子兵。有个厉害的父亲,岳云自己也不敢放松,天天勤学苦练,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可赞赏很少得到,掉脑袋的威胁却受了不少。
有一次,小岳云兴致勃勃进行骑马练习,翻过一道道坡儿,动作做得相当矫健,可谁知一高兴就昏了头,马失前蹄自己也翻了下来。恰好这一幕被岳飞看见了,岳飞勃然大怒,狠狠说道:“这都是你平时练习不认真造成的!若今天的你身在战场上,你的小命早没了! ”
岳云瞧着老爹虎狼一般的身躯,嘴唇上下一磕,刚想辩解,就听到老爹大吼一声:“拉出去砍了!”还辩解啥呀,小岳云又羞又怕,眼泪汪汪。旁边的将士们也赶紧劝,岳飞也舍不得斩自己儿子,于是改口说,去去,打一百军棍再回来!岳云就这么生生挨了100下军棍,皮开肉绽。从此,小小年纪的他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身子骨儿炼成钢筋铁骨,说大了去抗击敌人,说小了那可不得应付老爹时不时的100军棍吗
岳飞教育儿子的原则是“小过严惩,大功不报”。 16岁,岳云随父出征,虎父无犬子,岳云打起仗来也是相当勇猛,并且多次立功。要说荣誉也是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动力,可岳云显然没有这么好的待遇,原因无他,就因为他是岳飞的儿子,老爹死活不肯为他请功。有一次,岳飞北伐,孤军深入,被金兀术包围,眼瞅着境况越来越危险,岳飞便命令岳云打先锋,临走没有慈父般的鼓励,岳飞只说了一句话:“你小子要是没完成任务,就回来等着被砍头吧。 ”
岳云带着老爹的期盼出征了,当然还带着很少的兵。鏖战、血流成河、负伤100多处,岳云总算完成了任务,并且还杀死了金兀术的女婿。等他兴致勃勃回去后,岳飞只说了一句话:“儿子你得再接再厉。 ”岳飞还把儿子的战功隐瞒了,直到有一天,朝廷知道了岳云的战绩,感动之下准备连升岳云三级,可岳飞说儿子乳臭未干,当不起如此大的荣誉。
当然了,岳云成长得非常健康,主要是岳飞自己以身作则,给儿子树立了榜样,岳云的心理素质也非常强大,又有母亲和祖母温柔的关心,这孩子终于没辱没了他爹的名声。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3
要说中国历史上哪位爹是喜剧与悲剧集于一体的,估计很多人会说是康熙。老人家年幼登基,铸成了一世功名。然而,到晚年时,却忍受着九子夺嫡的痛苦,儿子们多是多,可有的昏庸不争气,有的心计比马里亚纳海沟还深,有的则恬淡功名懒理政事,康熙可谓操碎了心。然而康熙和别的父母亲不同,他对儿子的教育可是很上心。
康熙的儿子们其实也都是苦孩子,康熙在对儿子们的学习上有着强大的控制力,皇子们每天都生活在起早摸黑的读书生活中。
早上5点以前,天还没亮,皇子们就得进入书房看书了。有的孩子年龄小,到了书房还是迷迷糊糊的。尤其是康熙最疼爱的儿子废太子胤秖,14岁的时候读书对他来说就成了一项恐怖的体力活儿。 5点多钟,满文师傅和汉文师傅相跟着进入胤秖的书房。当时康熙规定,每天早晨,胤秖必须背书背足120遍,少年胤秖就迷迷糊糊开始背诵,背完后还得汉文师傅汤斌过来检查,要是一字不错,那就用红笔做个标记。除了背书,胤秖还得在早晨写几百个大字才算完。
辰时是胤秖最难熬的时刻,因为他亲爱的皇阿玛要来亲自检查他的学习情况了。他亲自督促儿子背书,要是背对了那还好,背不对康熙的脸立刻拉下来了。
到康熙走了之后,胤秖总算能喘口气,可他的任务还没完,他得写作文一直写到中午,连饭都是在书房直接吃的,师傅们恭恭谨谨陪着一脸疲倦的皇子们吃饭,啥叫食不知味,胤秖一定深有体会,因为在吃过饭后,等着他的还有背诵120遍新课文的重任。好容易下午有节射箭课,可这也不是结束,射完箭,胤秖还得回去学习。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恐怖的父亲又会带着自己的弟弟们来观摩自己读书,顺带抽查。要说胤秖后来很讨厌弟弟们呢,见天地盯着自己看书,还得做父亲口中的为人兄长的表率,胤秖的精神压力很大。
胤秖后来表现得一塌糊涂,固然与康熙的宠爱有关,可他兄弟们或多或少的不正常,却彰显了康熙教子的失败。康熙太严格了,如果弄一个不记名投票,他的儿子们保管会一把眼泪地哭诉自己的痛苦。康熙不给人面子,给儿子们做了个坏的表率,也展现了他恐怖的另一面。
汤斌学问很大,给胤秖当老师期间,一直兢兢业业,像个小孙子一样侍奉着胤秖。有一次,他老人家实在熬不过酷暑天跪着听胤秖背书,晕倒在地。康熙知道了,没有责备儿子不给老师们让座,反而专门挑了很生僻的典故来考汤斌等几位老师们。汤斌还算幸运的,徐元梦摊上这位千古一帝可就悲催了。康熙二十五年,瀛台。康熙和儿子们在练习射箭,可徐元梦不善弓箭,康熙来气了,当着儿子们的面就把徐元梦痛打一顿,回去还抄了徐的家,要把徐老爹和徐老妈发配到了黑龙江。为了培养儿子们不论啥情况也不能耽误学业,康熙竟然命令徐元梦第二天拖着半死的身体继续来上课。看到儿子们的奏折文笔太差,康熙就迁怒于徐元梦,让皇子们排成一溜儿看徐老师挨打。
可以说,后来九子夺嫡,兄弟反目,亲人间的冷漠,有很大原因就是康熙的冷漠式教育法造成的。
1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
2 古代教育孩子的事例
3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4 教育孩子成功的案例
5 父母教育孩子的小故事
1、画荻教子
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2、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仉氏不再结婚。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这个地方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至屠场附近,这次,孟子又学起屠夫宰杀猪羊,孟子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3、断机教子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陶母戒子
陶侃在青年时期作过鉴察鱼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鱼给母亲。他母亲把原罐封好交给送来的人退还,同时附了一封信责备陶侃,说:“你作小官,拿公家的东西来闭塞给我,不但对我毫无裨处,反倒使我担心。
5、岳母刺字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开封失陷,徽、钦二帝被俘。岳飞在国难当头之际,立志要恢复中原。岳母看到国家沦亡,心里十分悲愤,为教儿不忘靖康之耻,特在岳飞的背上用绣花针剌上“精忠报国”4个字。
岳飞透过铜镜看到背上“精忠报国”的“国”字少了一点,就问道:“娘亲,您刺的‘精忠报国’4个字,孩儿终生不忘。可不知‘国’字少了一点是何道理”岳母拭泪答日:“这少一点,乃指国家没有皇帝呀!我儿一定要救国救君,报仇雪耻呀!”
中国古代有很多贤明母亲教育儿子的故事,@历史沧澜在这里挑几个来讲,如有不同见解欢迎关注留言,
一、孟母三迁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鲁国人。他三岁丧父,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最初,孟子的家在坟地附近,他常常和小伙伴一起模仿筑出殡和哭坟,母亲看了非常焦心,就决定搬家。于是把家搬到集市附近,没想到孟子和一些小朋友玩模仿货物买卖,甚至模仿别人杀猪的游戏。孟母看了依然焦心,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又一次搬家,这次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学着学堂的学生读书,孟母看了终于欣慰了。
有一天,孟子逃学,正在织布的孟母很生气,就用剪刀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也)。责备孟子说:“读书就像织布一样,由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丶一丈、一匹。学问也是靠日积月累而来的。你如果偷懒,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
古人讲究安土重迁,而且农耕经济下,搬家是个很费事,很麻烦的事,孟母为了孟子有个好的环境,不惜三次搬家,终于找到了对孩子成长有利的环境,说明孟母本身就是很有思想,也很有魄力的母亲,同时也能看出对孩子深沉的爱。
另外,男耕女织,织布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经济支柱。尤其对孟母而言,丈夫去世,全靠自己织布维持家境,用断机杼的方式教育孟子,也说明对孩子寄予的厚望。
孟子教子给后人留下了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二、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下属送给他百两黄金(战国时所谓金就是黄铜)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
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感到很惭愧,赶紧将那些金子退还给下属,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田母不贪慕虚荣,不爱慕钱财,同时对儿子为官之道有清醒的认识,在儿子犯错时及时当头棒喝,避免了儿子犯更大的错。试想如果当时田母欣然接受那百金,就等于鼓励田稷子贪污受贿,可能将来会身败名裂。田母此举,等于是在救儿子。
三、寇母遗诗
北宋著名宰相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
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名留青史。
寇准母亲,在临终之前还能为儿子想到未来会遇到的事,并能找准时机,让人及时提醒,当头棒喝,避免儿子春风得意就忘记初衷,是一直以来家风家教甚严的反应。
1、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
《三字经》中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这时候,孟母满意地说:“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2、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断机》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3、香九龄,能温席——《黄香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4、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囊萤映雪》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5、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五子登科》
《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融四岁, 能让梨。——《孔融让梨》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这是个尊敬兄长和友爱谦让的故事。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