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书法作品欣赏

老师 0 77

茶道书法作品欣赏,第1张

茶道书法作品欣赏
导读: 茶道与书法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两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学、养生之道和处世境界。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书法作品,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书法作品1 茶道书法作品2

 茶道与书法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是承载中华文明的两艘大船,都融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哲学、养生之道和处世境界。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茶道书法作品,希望对您有用。

茶道书法作品1 茶道书法作品2 茶道书法作品3 茶道书法作品4 茶道书法作品5 茶道与书法的发展历史

 汉字产生初期只是作为一种记事手段,东汉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古代许多信札、碑文、书稿等,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好的书法作品。汉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并由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历史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都是一种难得的第一手资料。与此同时,它还可作为其他学科资料的一种补充。

 茶的产生也是缘于实用。茶叶最早以药用为主,到三国、两晋时期,饮茶之风渐盛,尤其是文人雅士品茶、论茶,逐渐将饮茶融入他们的艺术活动,与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相互渗透,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到唐以后,出现了茶宴、茶会等文化形式。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余,或把卷清谈,说古论今,或吟诗作赋,欣然命笔,或挥毫泼墨,寄情书画。茶的功能也由实用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享受和审美的需要。茶与中国传统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茶被世人誉为“国饮”,书法被视为“国粹”。在茶和书法的发展过程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融台,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茶和书法珠联璧合,可以追溯到汉代之前,《汉印分合韵编》中有多种写法的荼字。又据报载,曾在湖南长沙魏家大堆4号汉墓出土有古文物石质“荼陵”(即今湖南的茶陵)官印一枚。说明茶作为艺术的表现内容至少在两千年前就登上了书法的大雅之堂了。茶助文思,文人爱茶,其中书法家更是数不胜数,从颜真卿、怀素、苏东坡、黄庭坚到倪云林、徐文长、郑板桥、吴昌硕,他们都以优美的诗文、精湛的书法写茶、赞美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唐代是书法艺术盛行时期,也是茶叶生产的发展时期。书法中有关茶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唐代狂草书家怀素和尚的一幅著名的信札《苦笋贴》中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全帖虽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章法气韵生动,神采飞扬。从中可以看出怀素对茶的渴望心情。

 与怀素的身世和性格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的另一位书法大家也是酷爱书法,崇茶爱茶,此人便是《僧怀素传》以及《茶经》的作者,“茶圣”陆羽。年幼聪慧的陆羽被河南尹李齐物赏识并资助其到邹夫子别墅读书。隐士邹夫子书法宗晋朝《书圣》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陆羽拜师苦学达四五年之久,笔酣墨饱,初显才华。上元初,陆羽“更隐苕溪”。为了创研茶学,他常年深入浙江、江苏广大茶区访茶问泉,以求真知。但因囊中羞涩,常借宿寺院。适逢苏州永定寺修缮大殿,上座慕名请他题写匾额。他酝酿片刻,饮了一杯浓茶之后,书意勃发,欣然命笔,如疾风骤雨般地写下了《永定寺》三个笔力雄健、气势磅礴的大字,因而名噪遐迩。有一次张志和与陆羽等一起畅谈,陆羽问张志和“孰与往来者”张志和则答“太虚为室,明月为烛,与四海诸公共处,未尝少别也,有何往来”。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恬淡、寂寞、虚空、无为。他的道家思想对陆羽以后整合“大唐茶道”有所启迪。陆羽与书法“颜体”创始人颜真卿交往甚密,常聚首赋诗品茗,切磋书法艺术。陆羽在《论徐颜二家书》中评颜真卿和徐(浩)吏部的书法之别时言道:“盖以徐得右军皮肤眼鼻也,所以似之;颜得右军筋骨心肺也,所以不似也。”陆羽这段论述,寓意深远,富含哲理,阐述了学习要掌握形似与神似的辨证关系;要学中有创,推陈出新,这样才能使艺术富有生命力。陆羽在惊闻怀素辞世噩耗后怀着悲痛撰写了《僧怀素传》,传中论述的古钗脚、屋漏痕、壁拆路的精巧比喻,启迪了后来书家对运笔妙法的领悟,至今还为书法家们津津乐道,对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着重大影响。纵观陆羽一生中的种种成就,无疑当推《茶经》为首,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完全可以认为陆羽还是一位有造诣的书论家。

 宋代可谓茶人迭出,书家群起,无论在中国茶业和书法史上,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茶叶饮用由实用走向艺术化,书法从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叶专家同时也是书法名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之一的蔡襄(君谟)。蔡襄一生好茶,作书必以茶为伴。他改进了制茶工艺,采用更为细嫩的原料,制成精美细巧、价值黄金的小龙团(上品龙茶)。蔡襄不仅在制茶实践上有独到之处,更有一部影响甚大的理论著作《茶录》。《茶录》是对《茶经》的一个发展。而且,蔡襄的《茶录》书迹本身,便是一幅有名的佳作,历代书家多有妙赞。除此之外,蔡襄还有《北苑十咏》、《精茶贴》等有关茶的书迹传世。宋代《宣和书谱》对蔡襄书法作如是评论:“大字巨数尺,小字如毫发;笔力位置,大者不失缜密,小者不失宽绰。……尤长于行,在前辈中,自有一种风味。”

 唐宋以后,茶与书法的关系更为密切,有茶叶内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传至今的佳品有苏东坡的《一夜帖》和《啜茶帖》、米芾的《苕溪咏茶诗帖》、郑燮的《竹枝词》、徐文长的《煎茶七类》、汪巢林的《幼孚斋中试泾县茶》等都极负盛名。其中很多作品是在品茶之际创作出来的。至于近代的佳品则更多了。

茶道与书法的关系

 品茶和书法同为文人雅事,在大的人文环境中,势必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很多茶人本身又是书法家,二者在操作要求、思想观念上必然会相互渗透,息息相通。

 首先,两者都强调“得器”。器具的选择和使用对品茶和书法都非常关键。品茶讲究“精茶、好水、活水、妙器”。陆羽在《茶经》中详细介绍了28种茶器,从生火、煮荣、取水到饮用、清洗、蘸陈,完全配套,一应俱全。书法必需书房四宝:笔、墨、纸、砚。对水的运用可以说是二者最为精妙之处。明代张源《茶录》云:“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何为真水陆羽则认为“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宋徽宗则在《太观茶论》中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后人综合起来以“清、活、轻、甘、冽”为上。元代陈绎曾《朝林要诀》云:“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古人研墨,要用新汲的水,要求新鲜、洁净。挥毫之际,笔墨中含水要适量,且不同的书体、不同的风格在创时笔墨中水的分量也各有讲究,使用得当才能扬长避短。

 其次,两者都强调“得法”。煎茶讲究茶、水、火、器四者相配。其难点在于煎水,水煎得好,才能保持茶性,煎出滋味。陆羽《茶经》中煮水有“三沸”之说,南宋李南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背二涉三”的水最佳,也就是煎过第二沸,刚到第三沸时渝茶最合适。还有品茶也要得法,做到“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荼涛,手摩茶器,可臻五美”。书法之“法”,亦颇为复杂。不但要求笔、墨、纸、砚相称,而且在创作中更要讲究笔法、字法、墨法、章法。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具备“神、气、骨、血、肉”缺一不可。这就要求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要将用笔的曲、直、露、藏,用墨的枯、湿、浓、淡,结体布局的疏、密、虚、实等方面和谐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茶与书法,原本都是有着生命的孪生兄弟,他们都是等待着复活的生命,茶与书法都怕光线,所以必须全封闭;茶与书法都怕潮湿,受潮的茶与书法都会生霉,从而永远失去青春焕发的那一天;他们需要深藏不露。

 第三,两者都强调“得境”。首先是清幽雅致的客观环境,它往往令人神清气爽,怡然自得。因此,文人雅士常常将苓室和书房布置得极为雅致,为品茶或书法创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剑桥大学为教授和学子们创造了环境优雅的茶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放松心情张扬个性的环境,当一杯清幽的香茶下肚,思想与梦幻就像那叮咚的泉水汩汩地流淌出来。

 难怪有人说,是“下午茶”喝出了英国众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里的环境除了自然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陶潜品着佳茗,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纯粹;曹雪芹闻着茶香,留下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落寞。蒲松龄设茶摊听说道,遂成《聊斋志异》。此外,茶与书法都需要平和的心境。多年以来研究茶道的学者、茶人提出和、清、寂、廉、俭、美、乐、静等是为基本精神。庄晚芳先生提出: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是中国茶德,即廉美和敬。陈香白先生在90年代初提出中国茶道的核心是和,意味着天、地、人三和,宇宙万物的有机统一和和谐,和谐是一种美的休现[7]。书家在创作时要志气平和,不激不励,才能心手双畅,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境界。

 东汉蔡邕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茶陵派李东阳的书法艺术从颜真卿脱出,以工整稳健见长,淳和娴雅,不激不厉,李东阳的人格魅力和他在书法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息相一致。单晓英的《李东阳及其自书诗卷》一文将李东阳的书法作品与其人格内蕴相联系,对李东阳的书法艺术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并且认为李东阳及其同时代的一批人共同开启了明代中叶书坛中兴之先河。

  春,万物重生!

  茶,万物生中承载了历史、文化、哲思、美学、人、器、物甚至与宗教、民族的融合茶,自古以来就真切的与我们在一起……

  探茶·道,一颗恭敬的心潜见茶道之旅茶道一词及日本人喝茶最早是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台湾籍主持人李秀媛日本行中得知的,而那时并不知道日本传承的是中国唐宋之风 千禧年陆续得闻台湾的茶道、茶人,云南本土而盛的是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茶艺师 而今时今日:卖茶者、喝茶者、茶人者、茶艺者、茶术者、茶修者、茶衍生者、众的茶世界中,茶道究竟是什么在哪儿 众说纷纭…………

  那就从影响大陆最深的台湾开始捋捋吧,回顾台湾茶道的发展路线:30年前的台湾中产阶层兴起,开始注重生活品质,不满足于流传台湾的潮汕功夫茶样式,开始寻求自己的茶道,近水楼台的日本成为范本:到日本的古董市场上扫货各种茶器物(由于日本传承的是抹茶道,大量明清紫砂壶、茶杯托得以回流);而后爆炒紫砂壶、茶器皿、名山茶、老茶,以收藏取代茶道、以求新异时髦风雅而大摆茶席,那段时间曾几乎人人都摆茶席;30年后的今天,台湾走出了一条以造境、赏器、品茶、音乐/空间融合、交友为内容的文人茶道(周瑜的紫藤庐、解致璋的清香斋、何健的冶堂、林炳辉的食养山房) 台湾文人茶道的最大吸引力是他们至高情怀建设台湾茶道并以此为基业,不追求谋利!台湾的茶课老师,绝不会出售茶具和茶叶给你,这与现在内地茶界纷乱迷怪推崇的状况不同不过,台湾茶道以清香乌龙茶为根基的局限性也很明显,他们所专研的干泡法、器物使用都只适用于那个体系,并不适用于我们普洱!只有顶级几位老茶人亲身体悟过老普洱的药效,深知老普洱的价值而开启了“看得到喝不起、看不到也买不起、拍卖珍藏易货”模式的老普洱模式!台湾茶人·茶道也深深影响了内地…………

  而日本的茶道是荣西禅师自天目山取茶种带回日本栽种、带回宋代点茶方式到千利休时代结合了日本器物、用自己禅宗思维和审美才有了一套茶道方式,千利休剖腹自杀的1591年才成为日本茶道确立的年代 现在的日本也仍传承着抹茶道与煎茶道。

  茶禅一味是各茶文化中茶人至高的追求和标举,但它其实并不见于卷帙浩繁的中国禅籍,而出自《碧岩录》作者圜悟克勤东流日本的墨宝拈提,却开启并引导日本近千年的茶道轨迹!

  引用久松真一先生的一段话:“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无相的了悟作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所以,日本茶道落实点在修行在禅院中;中国茶艺之用于生活:所以中国每出现一种新的饮茶方式,前面的饮茶方式就会被冲击消失,留下少少痕迹!所以,日本茶道传承了中国唐宋的盛世之风;中国茶道则后浪狠狠将前浪拍到沙滩中,难寻其踪。

  这也让吾深深思考:日本茶道经由不可逾越的诸多规矩、严谨的日复一日的执壶动作/呼吸磨练,是将其心达致禅之三昧!极其难入门派和荣辱与共的家元制度/一门深入的传承是得以千年传承一致的保证 而以此苛刻的外力能否真正观心、修心、明心见性而得其三昧而茶禅一味但日本的茶者一直以此恪守着自己的茶道严谨、规矩、没有浮夸、没有玄妙、没有个人崇拜是吾对日本抹茶道、煎茶道的初相总结,他们对器物的敬重、沿用、传承与浅浅茶汤几道轮回“一期一会”的珍重,是震撼的!真挚的!茶会就是有缘品茶参会,而非推销茶叶、茶衍生品、搞个人崇拜……执壶的茶者都是和颜悦色的中老年人,真正历经过/历练过世事的人,吾相信在茶汤中自然呈现和合圆融之气! 人茶合一!很难回想我们在内地的高谈阔论中、烟雾缭绕中、施粉戴花衣着鲜丽中、一个速水烧中……喝下的那一杯杯普洱茶…… 尚好那几位台湾茶人也都是花甲之年上下的圆和之人,文化素养底蕴丰厚,低调做着关乎茶的份内之事!很赞的詹勋华老师说:“曾是台湾茶文化课最有名老师的他,突然有一天觉得讲不出来了,他退下讲台10年的光阴,不与人交往,只守着焙火、退火、再焙火……而最终的成与不成,是老天爷的事,而不是他!” 在十年的光阴中,在火中,詹勋华老师终成为台湾乌龙的焙火大家! 也深谙大道自然之性!詹勋华老师作为台湾文人茶道的代表,也诠译了他们的专注、他们的真挚情怀!

 

  修行,不只住山,也不只行脚,也尚在生活点滴中!千利休现在的弟子说其晚年指茶道是“烧好水,泡好茶”,此大道至简、凡圣一如的体悟难道不是茶道真正得以传承的果证吗!

未完·待续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 饮茶 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茶道书法欣赏,希望大家喜欢。

茶道书法欣赏

 茶道书法欣赏1

 茶道书法欣赏2

 茶道书法欣赏3

 茶道书法欣赏4

 茶道书法欣赏5

 茶道之源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 文化 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 爱好 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 总结 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 (“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经过一波三折收到墨宝时,我急忙拆开快递,一股墨香之气扑鼻而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四行大字跃入眼帘。老师不但送一首诗,又赠送《论语》节选,这是我原本没想到的。

当我拿出墨宝时,是高兴,心酸。细细品味,欣赏。拿给同事看,同事竖起大拇指。我骄傲,自豪。

说笑声中愉悦心情慢慢平静。淡淡墨香之气轻轻飘起,打着圈,盘旋在头顶。在朦胧中我看见周老师端坐云端,消瘦中透出果断,坚毅,眼睛如一汪清泉。

周老师是书法爱好者,他向全国各地的朋友先后赠送作品一千多副。这次他向六个地区的学生无偿赠送墨宝,整整忙一上午,寄比写更辛苦。我是个门外汉,不会写,更不寄,自然体会不到其中不易。但仅仅从收墨宝中,都足已把我折腾的身心俱累,我明白老师更加辛苦。没有足够修养根本做不到,更不会愿意做。

老师向他人赠送作品,不为名,不图利。他只希望拥有墨宝的人,能在墨香中找到平静,快乐,安心,这就是对写者最大褒奖。

在交流群,他给大家说,他不能亲自站在每个人面前,更不能陪伴各位,就让他的字当作永久的陪伴 。

回想这一路走来,在交流群学到很多。老师是注重细节之人,标点符号,错别字,老师对这些低级错误恨之入骨。在他的影响下,我也慢慢重视起来,由最初模糊变得清晰,作品相对提高。不过还有许多瑕疵,需继续努力。

老师是前行中的明灯。当我迷惑时,不知下步该怎么走时,老师总是在文章中阐述明白,指出利弊,并指引方向。在老师教育和熏陶下,我再不用摸着石头过河,这让我少走许多弯路,节省许多时间。

写作虽然需要孤独,越孤独越好,孤独才能创作。但并不是不需要老师,有老师才能事半功倍。

老师还是儒释道继承和发扬者。他坚信只有以圣人为目标,才能成为圣人。他今生的目标就是成为圣人。要想成为圣人必须以圣人为伴,多读经典。在老师影响下,我思想慢慢发生改变,我决定闲时买一本读读。

在正午阳光照耀下,老师的墨宝发出了金光。节选《论语》上的那几句话成了我一生一世的朋友,伴我一起成长。

幸得蓑翁一纸书,龙珠意外落吾庐。

兰亭洗笔香如故,曲水流觞景似初。

陋室从来无俗客,扁舟归去有鲈鱼。

高人未必山中访,久慕先生在石渠。

注释:

石渠,指石渠阁:唐·颜师古注:「《三辅故事》云:石渠阁在未央殿北,以藏秘书也。」《三辅黄图》卷六《阁》:「石渠阁,萧何造,其下砻石为渠,以道水,若今御沟,因为阁名。所藏入关所得秦之图籍。至成帝,又于此藏秘书焉。」

刘禹锡有诗云:常时载笔窥金匮,暇日登楼到石渠。又: 翔鸾阙下谢恩初,通籍由来在石渠。

周朴诗云: 名自石渠书典籍,香从芸阁著衣衫。 

1、《琴 茶》

宋 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返。

2、《谢李六郎中寄蜀新茶》

宋  白居易

故情周币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3、《蒙山白云岩茶》

明  黎阳王

闻道蒙山风味佳,洞天深处饱烟霞。 冰绡剪碎先春叶,石髓香粘绝品花。

蟹眼不须煎活水,酪奴何敢问新芽。 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

4、《蜀 茗 诗》

明  施肩吾

越碗初盛蜀茗新, 薄烟轻处搅来匀。山僧问我将何比,欲道琼浆却畏嗔。

5、 明  陆羽

《六羡歌》

“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不羡朝人省,不羡暮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