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大凉山支教日记 7月12日: 一路颠簸,再几经波折,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小组所支教的地方:大凉山金阳县西河村。我想,这里,我一路感慨的便是:那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让我们可以穿梭在云层
大凉山支教日记
7月12日:
一路颠簸,再几经波折,我们终于到达了我们小组所支教的地方:大凉山金阳县西河村。我想,这里,我一路感慨的便是:那到底是个什么地方让我们可以穿梭在云层与悬崖峭壁之间,行程在山上山下,换了一趟又一趟车,既享受着惊险,浪漫着视觉,又充满了期待,想看到这里到底住着怎样的彝家人,有着怎样一群可爱的村民和孩子。
村民们送给我们最好的见面礼,我想便是他们自发的来到村路口接我们。伴着天空的小雨,崎岖的山路更加泥泞与难走。村民们接过我们所有的背包与物品,前前后后的挂在身上,让我们轻装上阵。当道路越来越难走,当行程越到后来,我们是多么感谢村民们那么辛苦的来接我们。走了大概四个多小时,我们到达所在小学。看到满屋子的物资(是9号由我们两个队员先押运进来),全是由村民们人工搬运进来,想想刚刚自己走的那么崎岖的山路,我是多么敬佩西河村的村民们。
大家稍作休整,便开始烧水做饭,这时还有好几个村民为我们送来柴火,村里的妇女小孩也渐渐来到学校,还有我们后来的两个翻译(这里没上过学的小孩和大人基本说彝语,听不懂汉语,语言交流也成了障碍,所以有两个普通话较好的姑娘便成为我们的翻译)也很热情的来和我们交流。翻译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都很好奇什么样的人会来到他们这么远的地方,都很欢迎我们,也很想和我们交流,只是不会说汉语。但是通过他们的面部表情,还有那一句句不太标准的普通话“辛苦你们了”,我也看到他们的热情,这真的让我看到他们纯朴的民风,觉得很感动。
第一天和孩子与村民接触得不算多,却也真切感受到这边孩子的活泼,没有那么多的羞涩,会主动过来挨着我们志愿者站,尽管太小的孩子也不会用汉语和我们交流什么。我以前实在是想象不出,一个学校三年才招一次学生,现在也亲眼目睹到,这边小孩下学期才有一批孩子上一年级,还有十几个孩子上四年级,然后就没有其他年级了。他们的共同点,最能一下子就引我注意的也便是:黝黑的皮肤(这边紫外线太强,他们又时常在太阳底下晒着)和漂亮的眼睛(没有电视或者书上说的那样渴望的眼神,而是每一双都是水灵灵的,有着乌黑的眼珠和长长的睫毛),让我感受到是那样纯洁得而不受污染。
晚上,没有电,这里停了好几天的电了。收拾好一切东西,我们志愿者在十点钟时开了第一次“烛光”大会,大致安排好明天的任务,累了一天的我们,在11点多时,也终于睡上我们铺好的地铺。这一夜,因为累了,也因为心中的信念,更因为心中的踏实,我们都睡得很香。对于明天,我们毫无头绪,又充满斗志。
7月13日
上午,我们首先借助村长的力量,让村长帮着通知来上学的孩子来学校上课。大概八点多的时候,就有小孩陆陆续续的来到学校。一大早,这里的孩子又让我们志愿者好好感动了一番。他们很懂事的来到教室,就开始帮我们打扫教室的卫生。
接下来,来到学校的小孩越来越多了,志愿者们组织一年级和四年级的小孩子报名入学(村里还有八个在对坪镇上初一的孩子,今天才放假,下午才能到家)。我们志愿者都分好工,教学组也有分任的各个年级的班主任,孩子们排好队,一个一个有秩序的到志愿者处统计情况,最终有一年级和四年级都各有19个孩子来报名。统计好情况之后,教学组带着孩子先唱唱歌。当唱到《世上只有妈妈好》时,不知道为什么有三个孩子哭了,当时弄得我们不知所措,只有不住的安慰他们,好一会儿他们才止住了眼泪。其实现在我都还是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会哭,是这首歌触碰到他们内心深处什么还是他们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故事亦或他们内心有我们不能触碰的情感脆弱,我想,那些不懂的疑惑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他们学会坚强,去勇敢的面对今后人生的挫折吧。
当然,上午让我最为震惊与感动的,便是空作吧。一个14岁的小姑娘,昨天晚上第一次见到她,安安静静,给我甜甜的微笑,昨天我只是得知她本来也在镇上读初一,前段时间才辍学回家。当时我稍稍问了她为什么不读书了,她微笑着给我了一个沉默,我就不好再多问。今天报名时,一年级这边孩子基本听不懂我们说话,我让她帮着孩子们给他们翻译一下,她很热情很耐心的帮着我们翻译,脸上还是一直挂着甜甜的微笑。我们问她一起来读书可不可以,她表达出其实很想读书的念头,志愿者便让她也填写基本信息,报名“正式上学”。在她填的信息里,有一条是写父亲的姓名,她沉默着写出了母亲的名字,后面括号里跟着父亲去世。看到她写得这几个字,我的泪差点就夺眶而出。原来这个安安静静的孩子是那么坚强与懂事,她的辍学就是因为父亲的去世,家里母亲忙不过来,只能回家帮忙做一些农活,而且她父亲去世也不过半个月之前的事,那样简单,而又那样无奈。我心疼着她的懂事,感动着她的坚强,多希望她的未来可以走的更好更平坦一点。
下午,我们为孩子们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开学典礼。组织小朋友们排好队,升国旗,奏国歌,校长讲话,志愿者自我介绍,孩子们自我介绍与梦想简述,都有序进行。孩子们的梦想又是一个令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环节吧。他们的梦想很单一,有几个孩子梦想当军人,有一个老师,一个医生,一个干部,一个香港人(我猜想这是因为他们村子里经常有一些香港人来资助他们一点,也许孩子会觉得香港人很好,所以想当香港人吧。后来我问他为什么想当香港人,他给我的答案竟然是因为香港人很勤劳,这也让我觉得孩子的思想真的是很奇妙,却也有他们自己的思维),然后就没什么梦想了,也许他们心中都没有梦想这个概念,他们的知识面还太窄,了解的太少,又或许碍于羞涩的内心,不能在众人面前勇敢的说出来。不管怎样,我都只是猜测,我们也只能慢慢去给他们一点点引导而已。
开学典礼结束,志愿者们有的带着孩子玩游戏,唱歌,上课,有的在后勤忙着,我们走访组也去到村里,熟悉下村子里各户人家的位置等。每一个村民看到我们,都报以爽朗的微笑,不停的说着谢谢,辛苦了,到后来我们发现他们会的汉语也不过谢谢辛苦了那几句,真的给我们心中带来一股暖流。尽管昨天走路遗留下来了腿疼,今天走的大家也都很辛苦,但我们都觉得很值得,很高兴。
晚上我们还是在没电中开了第二次烛光大会,总结了我们一天工作的成长,那些值得鼓励与改进的地方,也商讨了一些觉得比较困难的工作的问题。
一天下来,大家都很累,也都有收获,这一夜,对于志愿者们来说,又是安谧详实的一夜。
7月14日
西河村的天空依旧朦胧着雾气,萦绕着整个大山,天空淅淅沥沥的下着小雨。清晨,孩子们早早的来到学校,有奔跑嬉笑打闹的,也有帮着我们打扫卫生的。这里的孩子有着同龄孩子的纯真与质朴,也有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规矩约束,为了让他们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也为了让他们明白规矩的必要性,我们为他们安排了一天的军训。
尽管天空不做美,也更体现了孩子们的意志,他们和我们志愿者坚持在雨中,一遍遍重复那些军训简单的动作。初中的八个孩子也来到了学校,志愿者针对他们学习的情况,今天首先为他们补习了数学与英语。中午,志愿者也为孩子提供了饭菜,孩子们在我们的组织下,排着队来到教室打饭打菜,吃过后,再自己将碗洗干净。中午,比较近的孩子在我们的要求下回家午休(以前他们是没有午休的习惯),比较远的孩子便留在教室,我们找了一些四年级的卷子,让他们做做,我们可以摸摸底,看看他们的学习情况。最后反映出来的情况其实也真的不怎样好,平均分不过二三十分,最高分78分,最低分75分,孩子们之间的差距也比较大,志愿者接下来也会着重给他们补一下基础的知识,当然也会在明天开始按照排的课表上课。
在这个质朴的村子里,村民们的意识其实还是挺前卫,他们还是支持孩子们来上学,对我们也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午吃过饭后,就有好几个孩子为我们抱来了柴火,他们真的是懂得感恩,懂得付出。
走访组的我们这两天通过去村子里大概走了走,也了解了大致的一些情况。这里的村子,没有我们开始想象的那么“糟糕”,听以前学姐学长去到其他地方支教时,很多家庭真的是人畜混居,这里每家每户都打扫得很干净(后来了解到是因为香港人那边的人过来这边告诉他们,要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也有村民告诉我们说哪家打扫得更干净,就会有奖励,不管是哪方面的原因,不管村民有着怎样自己的考虑,至少他们是有变化,是在进步的,这也就足够了),有基本统一,构造相似的房子。通过与翻译日火和村民的沟通,我们知道了这里看起来很相像的房子都是政府统一补助钱援建的,包括家里的电视机,盆子,桶,牙膏牙刷等洗漱用品,都是外界一些人捐助的(特别是香港的一些爱心人士,每过一两个月都会有人来到这里进行一些物质上的资助等)。
当然,走访的时候也有很多微小却可以感动我们的事。
1,有一户只有一个孤寡老人,老爷爷身体也不好,是五保户,平时的生活就靠政府的资助,还有邻居的帮助。邻居们会送来米粮给他,为他砍好柴,送来平时需要用的东西。在邻居们生活都没有足够保障的时候,他们还能这么关心老爷爷,让我看到他们邻里之间的互助,更让我们看到村民们的善良。
2,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大哥也是很让我感动的,他其实也是想过出去打工,可以赚的更多的钱,但是因为父母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所以选择就留在家中。我想,不论他这件事的决策是否正确,是否考虑到更长远的利益,至少他是懂得为人子女的责任的,他是懂得感恩与孝敬的,这就是我们尊敬与学习的地方。
3,我们走访的时候,会每家每户发一点糖果。我们先进了一户大姐的家,给了3岁多小孩一点糖,这时隔壁家的小孩走了进来,大姐看见,用彝语给自家小孩说了一句话(应该是叫小孩给邻家小孩一点糖果),那个3岁多的孩子就主动走过去给邻家小孩一点糖。那么小的孩子,却毫不吝啬的学会了分享,这真的应该归结于他们纯朴民风的熏陶吧。
4,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注意到,这边每一个60岁以上,或者是那些孤寡老人都是五保户,他们村子里的人,坦诚的,公平的,把那些名额真正发给那些需要帮助的村民,而不是纠结太多利益与关系的东西,他们这种纯朴也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感动的地方吧。
今天还有一件值得所有志愿者兴奋的事:西河村终于来电了。之前大家手机基本处于没电状态,这下可以将我们的动态更及时的传达出去,也可以给家人报平安了。晚上的总结大会如约而至,没有烛光灯火的浪漫,却有更明亮灯光去照亮我们的容颜。大家依旧总结着今天的工作,安排着明天的事情,也分享着我们所属的感动。
7月15日
不论是志愿者还是孩子,今天大家都开始慢慢进入状态。志愿者开始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7点集合念团队公约,感恩词,然后吃早饭,开始一天各自工作的生活。孩子们也按着早上九点开始上课,跟着老师,跟着课表走的生活。
应孩子们的希望,今天志愿者老师教四年级和初一的孩子唱了《父亲》这首歌。学歌的过程中,孩子们学的很认真,而且他们竟然有这种思想想去学这首歌,这首感恩父亲,表达对父亲爱的朴实而感人的歌曲,是他们心中真的有对父亲的感恩之情,他们也希望通过学会这首歌,去小小的表达一点对父亲的爱吧。中午吃过饭后,好几个四年级和初一的孩子,还是很热爱学习,我们也希望可以在短的时间里,能多给予他们一点就是一点,打破原有的`午睡习惯,好几个志愿者单独为那几个孩子进行了学习上的辅导,孩子们听的特别专注,没有丝毫睡意。
但是第三天了,一年级的孩子,总是要顽皮一些,更多的天性在他们这个阶段是耐不住性子,比较调皮。今天孩子们没有前两天那么听话,开始在课堂上不专注,开小差。晚上我们针对他们的问题也展开了讨论,最终我们也一致认为,对他们的教育不用那么严苛,简单的一些以身作则去影响,教育上知识可以少教,可以陪他们玩,在玩的过程中,更注意对他们行为习惯的培养。
走访的时候,在这里,总有那么多的共性。噢,还先要说一点,走访和教学时都要好好感谢一下我们的两位翻译姑娘阿莲和日火,是她们的贡献才让我们的工作更加顺利。这里的村民基本不外出打工,就算偶尔去镇上做点零工,都只有几个人。基本的收入就是低保(老人有五保),最多卖一两头猪,卖一点花椒(这边有很多花椒树,一些家庭最重要的收入也就是这一块,而平均也不过两千元左右),另外养的鸡羊都不会卖掉,而是信奉迷信,家里有什么事,或者有人生病就会杀鸡宰羊去祭祀,种植的玉米也都是喂了猪。而支出就是家里有在对坪上学的小孩会花费一些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过每个孩子都有一点补助),每一年所种的大米不过三四百斤,都会拿出一千多块钱去对坪镇买大米,还有几百元用于买肥料,几百元用于买饲料。然后其他所种植的东西都是自给自足,不会买,也不会卖。这样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他们习惯了这么多年,但我也相信,有一个桥梁的影响,他们会慢慢懂得更多。
7月16日
在几天的雾色朦胧之后,今天西河村的天空开始放晴,蓝天白云一片片的呈现在我们的头顶上,那景色,搭配着山间的绿,真的是不能用一个“美”字来形容。
走访组的志愿者依旧行走在山上,挨家挨户带去小礼物(之前分发好的牙膏牙刷,洗头膏,肥皂,糖果)再带去一些嘘寒问暖的简单关心,再了解一些他们的情况。每户村民也都热情的接待我们,翻译阿莲告诉我们,这里的村民真的是很感谢我们,也很感动,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不仅教给孩子们知识,还那么关心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告诉他们多喝开水,勤晒被子,这样突如其来的关心,带给他们满心的暖流。就那样简单的问候语,也可以让他们如此满足,满心欢喜,原来幸福,感动也是那么简单。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那些在镇里读初中的孩子,家长不是特别了解他们的情况,却都希望孩子还是可以继续读下去,家庭条件不好,能支持的也就支持,实在负担不了时,那时也就只能表示很无奈。
今天中午,教学组这边组织了初一和四年级一些不回家的孩子观看了邹越的励志演讲“爱祖国,爱老师,爱父母,爱自己”。记得我以前看这个演讲时真的是从头哭到了尾,到爱父母时就已经完全崩溃了,今天孩子们的心灵也应该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吧,看到后面,很多孩子都哭了,那完全是一种复杂情感的流露,他们也像曾经的我们,听进了那些话,那些励志或者有哲理有道理的话。很多说出了他们的心声。阿莲告诉我,真的讲的太好了,太符合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事,特别是那句:多少城市里的孩子的零花钱就是大山里的书学费。这句话,我想真切的刺动了他们的心,更多的希望他们能够真正的发奋图强,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带领家乡人们走向更好的生活。
那些孩子和我们一样吧,最让我们动容的就是爱父母那一段。很多孩子都是看到那里开始嚎啕大哭。我最担心的也就是那一段,对于父亲刚刚去世不久的空作来说,我怕她的情绪太过激动,我只有在她的旁边,搂着她,让她把那些情感情绪都给哭出来,或许那就是最好的释放方式。轻轻的告诉她,没有事,会好的。她泪眼婆娑的给我轻声的说着谢谢姐姐。让我的心也触碰到好心疼。多想好好帮她,可我的力量实在太小,我想只有在接下来,更多的给她一些指引,让她更坚强以后人生的道路。
下午,那些孩子又让我们志愿者好好感动了一番。几个孩子,中午带着志愿者去采蘑菇,但是没有采到。下午下课后,三个孩子又去山上找蘑菇,找到过后很高兴的给我们送来。真的很谢谢这些调皮而又可爱的孩子。
晚上,我们的总结大会如约而至。今天晚上,我们依旧前几晚上的事之后,大家也对我们志愿者自己表达出了很多的肯定与赞扬。来到这里,孩子与村民是我们的焦点,今天晚上回归了我们自己一点点。真的很谢谢金阳的小伙伴们,大家每天都谨行着:用心做事,做好自己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给力。在这样一个团队里干事,每一个人都很幸福。
;人们常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象这句话的画面,我们就可想而知,天梯上“悬崖村”孩子们求学路的艰难。
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昭觉县支尔莫乡,有一个 叫阿特勒尔的村子。村子里有76户人家,全 部建在悬崖峭壁上,所以这个村子又叫“悬崖村”。
从悬崖下到悬崖上,只有唯一的一条路可走。这条路是由百多根树藤编织成的天梯,梯子长800米,2000多级沿着悬崖直 冲云霄。“悬崖村”6至8岁15个孩子上学就靠这条天梯。村子里熟练的大人爬上去要60到90分钟,陌生人爬要4个多小时。孩子们上学路是多么的惊心动魄呀!
村子里很穷,上面只能种玉米、核桃、少量的胡椒。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想吃面条和大米都要从山下背上去,非常困难。那里的水很浑浊,村里年轻人大多数娶不上媳妇。彩礼都要13万。贫穷限制想象,为了改变穷困的现状,他们开始重视是读书,认识到了只有学好文化知识才能走出悬崖。
孩子们每月上山下山两次,一般是月中或 月末回家,其余时间住校。以前从藤梯上 摔死了一个人,村子里的大人对孩子们上 学的安全问题着急起来。每逢月中月末, 派三个大人接送孩子回家。村民阿古吉家 有四个孩子,三个女孩,最小的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他每次上下山之前都要准备一条几米长的绳子。把孩子用绳子栓住才开始攀爬。孩子们被背着沉重的书包。大一点的孩子手脚麻利,只见他们手一抓住藤,脚一蹬,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前方。手脚并用一上一下,动作敏捷得像一只只猴子似的。但爬到中间的时候,累了满头大汗,不能松手,一松手就会掉下悬崖,有生命危险。
小一点的小孩爬得慢,攀爬的时候双手双脚都在发抖,往下看,心惊胆战。小孩爬累了,想休息时,大人要用一只手托着,另一只手抓藤梯。孩子爬不动了,大人必须用手肩并用,用力把孩子往上推。为了求生,他们只能拼命地往上爬,哪怕口干舌燥,毫无退路可走。一群人在藤梯上攀爬,藤梯摇摇摆摆,像在表演空中飞人节目,让人提心吊胆。我真的好佩服他们的胆量和超乎常人的毅力,他们在接受生与死的考验。
碰上雨雪天气,孩子们不能去上学。由于 求学之路的艰辛,一部分孩子接受不到教育。
在媒体的宣传下,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悬崖村”的孩子们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2017年,国家为村里开通了互联网。孩子们看到了电视,与外界取得了联系,他们看到了外面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国家不是采取“输血"性扶贫一一直接捐送 物资,而是采取“生血”性扶贫一一修路, 投资教育。扶贫要扶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并充分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国家先后投资63亿元人民币,扶持“悬崖村”。一条1500根钢管,3000级信息化天梯腾空而起。
这条钢管制成的天梯,它成了旅游区一道 绚丽的风景。“悬崖村”的孩子们上学,走 在这条牢固、安全、宽敞、美丽的天梯上,好像五线谱上一个个欢快跳跃的音符。
“格斗孤儿”说的是两个失去双亲的孩子,被格斗俱乐部收养的事情。这两个孩子平时住在俱乐部接受训练,有时会参加一些演出。后来警方插手了这件事情,称禁止未成年人参加商业表演,并调查俱乐部相关人员是否有合法的收养手续。教育部门也表示,孩子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放孩子回去上学。
其实,像这种事情是存在两面性的。有人认为既然孩子已经失去了父母,能学习到格斗的技能也能更好的保护自己,而有人认为,格斗是一种暴力的项目,对孩子将来的发展和工作都不能带来便利。而我认为,如果孩子回到凉山之后能顺利的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在生活方面有人监护和照顾,那自然是继续回去接受教育比较好。但是如果回到了凉山,孩子也是孤苦伶仃,一日三餐温饱都不能保证,接受教育也比较困难的话,那留在俱乐部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相关部门可以协助俱乐部办妥收养手续,让孩子可以继续学习一技之长。当然,有条件的话还是要保障孩子的义务教育,毕竟光有一身技能,充其量也只能参加一些商业表演赚取生活费。而没有知识,想参加工作,从事一些其他行业就很困难了,对孩子的局限性就会比较大,孩子在长大后也会生活得比较吃力。
所以无论是回到凉山或继续留在格斗俱乐部,教育是一定要有所保证的。失去父母的孩子本来就很可怜了,希望教育部门能给出最大的宽限,让孩子们更好的往好的方向发展。既然他们有了参加格斗训练的机会,也有了自己的精神寄托。愿这些孩子们在进行这项体育锻炼时,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为自己的大好前程添砖加瓦,将来能给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近日,四川凉山的一个彝族家庭在网络上走红,引发热议。令无数网友羡慕的是,这个家庭走出了2名清华大学学子、2名“985”“211”学子。
这四名学子都来自凉山州布拖县的一个偏远彝寨家庭。四人之中,有两名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一名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还有一位正在电子科技大学本科在读。
11月18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布拖县相关部门获悉,近日,布拖县教育表彰大会召开。罗色尔夫妻因培养出2名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1名“985”大学本科生和1名“211”大学硕士研究生,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获得全县农民“优秀教育家庭突出奖”荣誉称号和10万元的奖金。
↑罗色尔一家合影
冲破陈旧观念:“不能让孩子吃没文化的苦!”
四面环山、森林茂密,这里是距离县城近90公里,三县交界处的布拖县四棵乡沟姑村。托起这4个孩子拥抱梦想的,是一位摒弃陈规陋习、一心用教育改变孩子命运的父亲——彝家汉子罗色尔。
↑罗色尔老家的环境
1961年,罗色尔出生在布拖县四棵乡沟姑村,祖祖辈辈守望着大山与森林。1985年,罗色尔和村里的彝族姑娘胜以么扯子结婚。婚后,为摆脱贫困生活,也为了看看“更大的世界”,他开始走南闯北做小本生意。
了解到与雷波县一江相隔的云南省永善县白魔芋种子优质后,他花几天时间背回白魔芋种子撒播在家门口的土地上。听说与村子隔河相望的金阳县青花椒畅销宜宾青花椒市场,他又将家中仅有的积蓄购买回300多株种在了山里。
↑罗色尔图据凉山电视台
通过种植销售农特产品,罗色尔家的小日子有了起色。但是,在外闯荡的那些日子里,罗色尔吃过太多没文化的苦:有时需要签字,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有时需借钱周转,他又不会写借条;有时与合伙人算账,他也不会算细账如此种种让他叫苦不迭,深刻领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闲暇之余,罗色尔也一直在思考——村里的百姓,大多早早成家生儿育女,守着几块薄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辛苦一辈子,都却始终摆脱不了贫苦命运。
“必须带着妻儿走出大山,不让孩子再吃没文化的苦!”大儿子能合尔聪出生后,他心里一直以来的那个愿望更为迫切,“无论何时,必须有文化知识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才能走得长远。为此,他暗下决心,一定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带着这样的想法,这位勤劳朴实的父亲加倍辛劳地奔波于四棵、地洛、县城,以及会东、会理、乐山峨边等地售卖农特产品,希望有朝一日带着孩子去外面的世界多看看。
培养出4名大学生,县委县政府奖励10万元
1999年,经过多年打拼,罗色尔手里有了小小的积蓄,他开始着手兑现孩子出生时便许下的诺言:大儿子能合尔聪已经到读幼儿园的年龄,必须要把孩子送进县城去读书。
“那么小的孩子带到县城,没房没地怎么生活?怎么照顾?”当他把这一想法跟妻子商量时,得到的是妻子地强烈反对。但送孩子去县城读书的信念之火并未被浇灭。
那时候,村里还没有通往县城的公路,罗色尔趁妻子外出务农的“机会”,偷偷背上孩子,徒步走了10个多小时到达县城,把大儿子寄宿在县城一位亲戚家里,并送进了县幼儿园就读。
2003年,家里的3个孩子也到了读书的年龄,他在县城租了一间住房,动员妻子带孩子到县城“陪读”。就这样,孩子们陆陆续续在布拖县城开启了读书生活,他自己则又返回老家一边大面积种植魔芋,一边继续做小本生意赚钱养家供孩子上学,确保妻子和孩子们在县城能安心生活和专心学习。
供养4个孩子读书和解决一家人的基础开销,并不是件轻松事。这期间吃了多少苦、有多辛劳,罗色尔从未提起过。因为他明白,要让孩子们走得更远,他必须是家中的“顶梁柱”。
在努力挣钱的同时,罗色尔还不停劝导妻子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教育孩子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在罗色尔的引导下,家中逐渐形成了重教育抓学习的良好氛围。孩子们之间更是形成了比勤俭节约,比勤学苦读,比品行能力的良好家风,每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连年上升,在各自的班级名列前茅。
2009年,大儿子和二女儿相继考进凉山州民族中学,两个小儿子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进西昌市一小。罗色尔在西昌租下一套民房,妻子带着孩子们开启了异地求学的生活历程。
而他们的家乡,也悄然变了样:2019年底,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落地,偏远不便的原四棵乡沟姑村撤销行政区划,罗色尔家和村民们一道搬进了位于布拖县城的全省单体最大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依撒社区。
刚刚过去的10月31日,布拖县教育表彰大会召开。会上,县委县政府隆重表彰了对布拖教育有积极贡献的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教育家庭。
其中,罗色尔夫妻因培养出2名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1名“985”大学本科生和1名“211”大学硕士研究生,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奖励,获得全县农民“优秀教育家庭突出奖”荣誉称号和10万元的奖金。
↑布拖县教育发展大会上,罗色尔接过10万元奖励的奖牌
坚决反对给孩子订“娃娃亲”
“必须供孩子上大学”
“家住边远偏僻农村、夫妻俩目不识丁、家庭条件也不优裕,为什么能把4个孩子都培养得那么优秀?有什么家庭教育秘笈?”罗色尔的家庭故事,引发了布拖全县干部群众的关注和热议。
这位虽没文化但开朗健谈的父亲并没有什么“秘笈”。过去,很多家庭喜欢给孩子订“娃娃亲”,孩子一生下来,很多都已经订好了未来的伴侣。曾几何时,妻子胜以么扯子也是这样认为:家中3个儿子,找不到媳妇怎么办,早点为孩子订好亲,以后就不担心他们的婚事。但罗色尔却坚决反对这一陈规陋习,在他看来,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孩子的前景更不一样,未来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订亲只会影响学业,应该让孩子专心读书,专注于学业,成人后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为伴才是幸福的人生。
所以,当亲朋好友做媒要给家中4个孩子订亲时,罗色尔总是“来一个回拒一个”,坚决不同意。有一次,岳父来给大儿子订亲,也被他拒绝。
罗色尔当然明白家人的苦心,但他更明白作为一名父亲的职责和使命,继续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抓教育,孩子们都收获满满。大儿子能合尔聪,本科考进四川大学,后又考进清华大学取得硕士研究生学位,现在政府机构工作;二儿子罗健宇本科考进西南交通大学,现已考进清华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三女儿罗健英考进西南大学并获得硕士研究生学历。今年,小儿子罗健飞也顺利考进电子科技大学就读本科。
↑能合尔聪毕业照
4个孩子都培养成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罗色尔和他的妻子胜以么扯子,成为布拖全县乃至凉山成功培养子女为国家人才的农民夫妻之一。
今年6月17日,布拖县召开声势浩大的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动员大会,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启动会召开后的短短3天时间里,该县12个乡镇44520农户便积极签订了治理高价彩礼、丧事大操大办、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承诺书。
罗色尔夫妻深知移风易俗对子女教育和布拖发展的重要性,第一时间带头签订了承诺书,成为了摒弃旧习俗带头宣扬移风易俗的“代言人”。
谈起孩子的教育,罗色尔在接受采访时朴实的说:“孩子生出来,就必须要把孩子供出来,晚上做梦都在想。家里困是困难,我想如果读到最后没有钱的话,就把家里的房子、牲口等财产卖了,也必须供孩子上大学。感谢党和政府,帮助和支持我们的孩子读书,我很感动。”
阿力色呷程志华郭舒曼红星新闻记者江龙图据布拖融媒
责编邓旆光编辑杨程
为了给凉山彝族残疾儿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保障,出台了一些针对性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助政策:凉山彝族自治州财政每年设立一定的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给予一定的资助。
2 入学政策:残疾儿童在学校的入学门槛会相对降低,学校会优先安排他们上学。
3 就业政策:凉山彝族自治州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体户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4身体康复政策:凉山彝族自治州卫生局加强对残疾儿童身体康复的支持,提供康复疗法、康复器材以及医疗服务。
总的来说,凉山彝族自治州为残疾儿童提供了多方位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得到更好的生活和教育。这些措施的推行,促进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注与尊重,也为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和谐发展构筑了重要的支撑。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