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春节有什么习俗

孩子 0 48

甘肃省春节有什么习俗,第1张

甘肃省春节有什么习俗
导读:甘肃春节习俗经过世代相袭、发展演变,并融入时代风貌,越来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人情味,热烈的喜庆气氛。地处西部内陆的陇原大地上,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各地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年俗。陇原大地上风格迥异的年俗。兰州社火老兰州人过年有很

甘肃春节习俗经过世代相袭、发展演变,并融入时代风貌,越来越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人情味,热烈的喜庆气氛。地处西部内陆的陇原大地上,长期以来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使各地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年俗。陇原大地上风格迥异的年俗。

兰州社火

老兰州人过年有很多讲究,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五一直到年三十,兰州人采购各色年货,制作食品。此时正是主妇们展示烹饪技艺的时候:花卷翻出花边,绽现红曲、姜黄。红曲点中,花蕊娇艳;油锅鼎沸,油果子、馓子翻滚;碗儿菜———扣好的粉蒸肉、虾肉、袈裟肉……一摞一摞。诱人的香味充溢厨房。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幕。从清晨开始,家里的长辈早早地起来开始扫院子,到中午一些手脚利索的人家开始洗大门、贴对联。这贴对联还有很多的讲究,若是隔壁或对门,谁家的对子贴的早,这家今年就会有好运。黄昏时分,全家围坐,共进年夜饭。宴后,家人一起嗑着大板瓜子、呷着“三炮台”香茶熬夜守岁,以求长命百岁。零点换岁之际,旧时要接财神、祭天地。老兰州人讲究水缸要挑满清水,谓之装财水。还要在大门前、院子里泼洒清水,谓之洒银水,以寄寓人们致富的愿望。

初一早晨,全家共进象征长寿的臊子面。臊子汤由肉丁、香菇、胡萝卜丁、豆腐丁、金针、木耳、绿菠菜烹调而成,色香味俱佳;擀的面切成的面条,又细又长。饭后,孩子争着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赠送红纸封包的压岁钱。

初二,至爱亲朋间互相拜年,串东家,走西家,一直持续到初四。旧时兰州人上门拜年一包糕点当礼品,主人先敬三杯酒,再沏香茶、端四碟糖果瓜子,末了留客用餐。

初五称为破五,吃荞面搅团。用荞面煮成糁饭状,烧上臊子,或素卤,或清汤,调上油泼辣椒、蒜泥、香醋,酸辣可口,使连日食用油腻菜肴的人大开胃口。

初五以后,直到十五六,兰州城的新年社火就舞起来了,匝地而来的鼓声,炫入双目的色彩,古朴典雅的造型,充分体现了兰州特色。

源于古代赛神祈福的兰州社火队的排队、角色很有讲究。打头阵的是风婆、雨师,寄寓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望。其后是大头罗汉戏柳翠。系为一个戴大头面具的僧袍和尚,围绕花枝招展的柳翠姑娘,嬉戏而舞。继之为春官老爷坐龙杠。春官老爷,为春季之官。其形象颇似戏剧的丑色:戴圆翅乌纱帽,涂白眼窝,八字胡,着红官袍,持折扇,坐于太师椅上,颇为滑稽可笑。再后为十二三对竹马子古装少男少女打扮,胸前后背装置纱制马头、马尾。其后是“船姑娘”,再后是推车子、狮子滚绣球,更有兰州的太平鼓表演。

陇东送财神

据民间传说,财神是道家所奉诸神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名赵公明,手持钢鞭,身骑黑虎,及其威武,又叫赵玄坛,俗称赵公元帅或赵公菩萨,善能“除瘟剪疾,保康禳灾,主持公道,求神如意”。不过,也有人认为,财神是赤脸丹凤的关云长,手提青龙偃月刀,身跨赤兔宝马,在中国文化中称为“义绝”主公道。

在西北很多地方的农村,一直都有送财神的年俗。初一起床出门就要看财神方位,选择走向,根据天干地支,确定喜神、财神、贵神的所在方位。据说,初一一出门,就要朝财神、喜神方向走,就能发财,一年都会遇到喜事、吉利的事。

另外在陇东的一些地方,人们认为初二是财神节。这天早晨,就有人挨家挨户送或售财神像,住户都付钱,不要时,只能说“已有”,忌讳答“不要”,以图吉利。

在秦安的中山、五营等地认为初五是财神日,一年的财运都是财神决定的,所以初五这天大家忙着置办酒席,款待财神。这一天,民间将家中的尘土扫一些倒在村外,意味“送穷婆婆”,同时将外面的土撒入室内的各个角落,称之“请富婆婆”。然后家家户户都供奉祭品,在桌上摆放硬币、纸币等献财神,并在晚饭时刻焚烧财神像,然后全家庆贺。送财神,反映了人民对富裕兴旺的渴求。

秦安灯谜

秦安的灯谜活动主要集中在元宵佳节,历史相当悠久。解放前自由存在并发展,解放后才由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举行。

元宵佳节,县城和部分乡镇都崇尚观灯猜谜。一般在农历正月十四开始,到十六七结束,称为倒灯,多为夜间,少为白天。常见的手工灯有宫灯、转灯、纱灯等数百种,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有的地方还搭五彩缤纷的灯门。元宵佳夜,县城机关单位或较大的乡镇都习惯举行破字猜谜活动。字谜内容多为创作与传统相结合,书写在长条各色彩纸上,贴在各种花灯上,人们一边观灯,一边猜谜,丰富多彩。解放后,灯谜发展较快,县文化馆每年都要组织举办灯谜会。1998年3月,县灯谜协会成立后,研究交流灯谜活动内容方法等。县城内活动比较集中的有泰山庙和县总工会等地。

秦安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大部分乡镇农村,还要点盆盆、点灯盏,实为“灯”的又一种形式,盆盆常用荞面蒸成,光滑型圆,开口边有剪子剪成的各式各样的花纹。内窝滴清油,放浸棉芯,每人1个,点完后看“灯花”,谁的灯花越多就说明谁的命运及财运越好。灯盏常用玉米面做成圆锥形。用胡麻杆缠棉花或黄纸剪的纸条,油浸后插入。点着放在门顶、灶头、牲口槽头等地方。家家大门和屋檐前还悬挂花灯,儿童自愿组织的灯火队,四处窜游,欢度节日。

舟曲迎婆婆

“正月十九迎婆婆”(舟曲称圣母娘娘为婆婆)是舟曲县遗留下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是整个正月活动的高潮,犹如舟曲县的狂欢节。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吸收了藏传佛教、道教的精华,神职功能不断膨胀,从以前单一的迎生送子、求儿求女扩展到今天保佑一方平安、祈福禳灾的民俗活动。

“正月十九迎婆婆”是县城四街、两关以及附近村庄16个寺庙中供奉的16位“婆婆”聚集在一起游街、赐福、接受叩拜的一项民俗仪式。正月十九日上午,各寺庙将自己的婆婆和轿子精心打扮一番,婆婆穿戴一新,凤冠霞帔、珠光宝气,轿子四周挂满玻璃方灯、香荷包,富丽堂皇。晚九时16位婆婆先汇聚到城东驼铃山北段的东门上,依次进城,16位婆婆轿灯火辉煌,宛如明星长龙,从天而降。每座轿用彩旗开路,锣鼓相随,到每家门前停留几分钟,接受叩拜,各家焚香化马、鸣炮、祭酒献茶。轿停之处,新媳妇竟相摘取轿前悬挂的荷包,希望赐下娇儿,人们争先恐后钻轿子,意为消灾免难,保佑平安。从北街头至下西街口为16轿“婆婆”队伍最齐全的地段,之后,西路4轿出西门而归,余下沿街巡游,分别归庙。此时已到凌晨三时半,至此,“迎婆婆”仪式方告结束。

“正月十九迎婆婆”有别于其他民俗形式,是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再现体,聚宗教、信仰、赐福、娱乐为一体,是羌汉、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见证。如今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这一习俗也不断顺应发展潮流,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响应地方政府的号召,经常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已成为集经济、文化、宗教、旅游、娱乐为一身的节日,在舟曲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甘肃男子送孩子就医,遭扣车被拘孩子重危。执法民警是存在明显过失的,当时这一家人是为了能够送患有荨麻疹的妹妹到县医院就诊,于是才会骑着小型电动车。但是在医院门口却被交警拦了下来,一家人多次解释,即便如此交警还是以电动车无法进城和无证驾驶为由暂扣了车辆。在发生冲突的过程中就耽误了治疗的时间,所以妹妹也被送到了抢救室。就可以看出执法民警在执法的过程中确实是有一些机械执法的问题,所以就应该及时的进行道歉。

民警的过失

城市里面为了管理市容,所以说会对电动车有要求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在生命面前有一些事情可以缓一缓。就比如说荨麻疹是一种非常紧急的病症,一定要及时的去进行医治。但是明明这一家人已经到了医院门口了,交警还是以电动车无法进城为由和无证驾驶为由要暂扣车辆。而且在发生冲突的过程中还把一家五口带到了县公安局,这也是让人很震惊的。其中一个家庭成员还有病,所以说交警的扣留就导致其中妹妹的病情加重,甚至被送到抢救室。而且还有一个24岁在读大学的弟弟被刑拘,甚至对以后的事业发展都有影响。所以这件事明显就是不合常理的,民警也在之后为自己机械执法的行为进行登门道歉,也能够说明一定要在执法的过程中更加的人性化,才能够让别人更加理解执法工作。

人性化的执法

在这件事中双方都是有错误的,而且确实会有推搡发生,所以接受一定的惩罚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因为执法耽误了病情的治疗,这也是不应该的。所以一定要人性化的执法,而且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通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才能够更好的把事情办好,而且也不至于这是网友的指责。但是也没有必要被对这些民警有过多的苛责,毕竟这些民警也是依法办事。

总结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的,如果能够及时沟通的话,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还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相互谅解一点,才能够让生活更美好。

现象在农村是比较常见的,农村青壮年很多都是因为上学或者打工都在城市里面定居了,很少有在回到农村的了,这样一来就会造成,父母在农村生活,儿子儿媳在城市里面生活。

可能在没有孩子的时候还好点,一但有了孩子,夫妻两个人都是要上班的,这样一来照看孩子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的,有很多人的做法都是让自己的母亲进城来帮忙照看孩子,父亲还在农村生活,这样的例子在现在的农村也是非常多的。

就像我所在的农村,也是有很多这样的现象的,虽然母亲的进城帮着儿子看孩子,一定程度上面减轻了孩子的负担。可能做父母的都是会为了儿女操心的。在他们眼里,儿女始终是孩子,她们都是会为了儿女考虑的,不会过多的考虑自己的,在她们看来,能给儿女看孩子,也是为儿女减轻了不少负担的。

可是这样一来孤独的留下老伴一个人住在农村,收拾着家里的土地,毕竟上了岁数的老人对于土地还是比较有感情的,他们不愿意放弃土地,再说要是两个人都去,也是增加了子女的负担,这样一来造成农村不少的老头在家看家,长时间的分离,是非常不好的,人们都说老来伴老来伴,只有到老了才能看出来老伴的重要性的,两个人在一起还能互相有一个照应。

特别是一些和父母异地的家庭,老人过来之后本身就要适应很长时间,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和年轻人差距很大,这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家庭矛盾。

做儿女的要多一些体谅,少一些要求,要知道老人无论身体还是心理都很脆弱,他们更需要关爱与呵护,他们来帮你看娃是情分,不帮你也完全可以,更不应该像对待佣人一样去对待老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其实我们做儿女的也是要体谅父母的,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要自己照顾孩子是最好的,这样也能增加父女和母女之间的感情的,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方便而让自己的父母长时间的分离的。

      夏季的炎热笼罩着这个西北偏远的农村,有很多人说这里属于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干旱,少雨。当时确实是地里的庄稼靠天浇的情形。那时候村里除了几户有钱人家有电话,其他人和远方的亲戚联系只有借别人家的电话。这是03年的时候。

      那时候电视不多,大部分是黑白的,还有的人连黑白的都没有,彩色的只有几台,收看电视用的是那种老式天线,一般只能收两个台,在我们那能收到山东台,还有甘肃台。甘肃台经常没信号。那时候电视是会停台的,一般中午1点多的时候就会停台。

那时候,晚上7点多吃完饭,人们会走出家门,在村子里的打谷场上或蹲着,或站着说着邻居吃的啥饭,自己又吃的啥饭。今天进城,城里菜市场的行情,自己家的庄稼和别人家的庄稼比起来怎么样,等等。小孩一般就会在场里玩耍,到了晚上9点多,快10点的时候人才会各自回家。天空中偶尔有几颗飞快移动的星星闪过,星星和月亮是那么亮,银河是那么的明显。

      那时候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是不会进城的,进城通常是在下完雨后,由于人比较集中,所以这个时候的公交就格外挤,一大群人挤在一起,到了还在不断地往上,车厢里面满是大家吵闹的声音,问问这个进城干嘛去呢,那个最近过得怎么样还好吗等问题。可以从坐上车聊到下车。虽然吵闹,但充满着欢声笑语。

        小时候最高兴的时节除了传统节日,过年。还有每年的重阳节山上庙里的戏台上面的秦腔。一共是三天三夜,从9月初八晚上开始,到9月11下午结束。最热闹的要数九月初八晚上和九月初九白天和晚上了。初八晚上别的村庄里的人也跑到我们庄的庙上来看戏,台下老人居多。父亲一辈的人也不少,几乎把整个庙里的院子围的水泄不通。

        懂戏的老人会讲现在台上唱的是哪一部戏,在我们那秦腔里面我听的比较常见的要数“三娘教子“还有“铡美案”以及“卖水”等等。那些老人一边看一边听,一边讨论剧情。由于那时候还小,就觉得戏子们的衣服很华丽,胡子很长,有些翻跟头很厉害。至于说戏在唱什么,完全听不懂。我们只顾着玩耍,在院子里跑来跑去,觉得很高兴。

        后来戏有了字幕了,就是在戏台两边放两块屏幕,上面是词,但是它和唱的不是同步的,并且加字幕那都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和当时的变化也挺大的。有种物是人非的感觉。

        到了过年前夕,腊月二十几的时候,人们都开始扫房,杀猪,置办年货。杀猪的时候,早上叫上几个同庄的人,四五个把猪赶到角落,然后抓住抬到架子车上面,最开始连三轮车也没有,然后用绳子一绑,拉去杀猪的地方。走的时候带一个小桶,里面放上粉面子,盛猪血,烙血馍馍,(也就是猪血烙的饼子),到了杀的时候,拿着一把长直的尖刀,一下子捅进去,挣扎几下就死了。同时把血一盛。随后把猪就霍开,内脏掏出来。其他的切开。拿一个尼龙袋把肉装进去。再拉回来,当天晚上吃一顿新鲜的猪肉,留一些过年自己吃,招待客人,另一些就切成块,炒熟加盐做成臊子,只要里面不进去脏东西和水,放一年都可以,小时候除了坐席和过年,平时根本就吃不上新鲜肉,并没有夸张,尽管我是00年的。但是住在农村,小时候是家里真的很穷。

       

相信对每个父母来说,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是他们最关心和担忧的一点。很多在外地打工生活的家长想要自己的孩子就近上学,却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条件和流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外地户口上学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甘肃外地人小孩上学条件要求

一、外地户口小孩入学条件是什么

1、外地户口小孩入学条件如下:

(1)父母至少一方与本地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并务工一年以上;

(2)父母至少一方持有本地公安部门核发的居住证,另一方为非本地户籍的;

(3)在本地有稳定的住所;

(4)符合本地规定的入学政策年龄。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

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军人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予以保障。

二、异地入学需要哪些材料

1、父母户口簿或有效期内的居民身份证;

2、父母与务工单位签订的正式劳动合同;

3、父母住所证明材料;

4、经商人员须出示工商营业执照,纳税证明材料;

5、一年级入学需提供儿童预防接种卡,七年级入学需提供小学毕业证。

二、甘肃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政策

为了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甘肃省近日下发通知要求,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在公立学校就读,并免除学杂费,不再收取借读费。

通知要求,各市、区政府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要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市、区财政要按照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在财政预算内足额拨付公用经费。

对于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现有教育资源不足的市、区,政府将加大教育资源统筹力度,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师配备,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

不得不说,城镇与农村的教育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农村教育水平还是普遍比城镇差。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师资力量的差异,城镇的生活水平比农村的高,待遇好,发展前途好,多数教师会选择城里就业,所以说城里的学校师资力量是不断更新的,不断得到巩固的。而农村的生活水平相对落后,现任的教师多是以前就一直在此从教的,缺乏更新以及与外面新时代的交流,教育的水平有局限性,师资力量多少会影响到教育的实施。另外一个是硬件设施的差别,城里的学校有实验室,多媒体,各种学习用品也是比农村的很高档,能够利用的硬件资源多,学习可以不像在农村那样只会听老师在讲台上黑板上讲课,可以多利用一些渠道方法接受新事物,学生也可以比较容易理解接受。

《满仓进城》是由甘肃省广电总台、陕文投集团等联合出品的当代都市情感剧,并由于晓光、车晓等人主演。

该剧讲述了讲述了女知青景梅与农村小伙子满仓之间催泪又励志的爱情故事。

该剧已于2014年12月4日在山东、辽宁、河南、河北、新疆卫视播出。

剧情简介

在陕北大梨树村插队的省城女知青景梅未婚先孕,跳河自尽时遇满仓舍身相救,孩子的父亲邱建明不知所踪,景梅被知青排长葛红等人审问得几近崩溃的时候,满仓挺身而出,与景梅成亲,担下了照顾景梅母子的责任。为了实现景梅上大学的心愿,满仓带着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满河在乡下生活。满河的一次任性意外救了父亲满仓的命,父子俩许下承诺,永不分离,满河正式融进了满仓的生命。满仓娘去世后,为了家人团聚,满仓带着孩子进城开始全新的生活。丈母娘的百般刁难没有打垮满仓,妻子的情感变化虽让满仓伤心但他却并无怨恨。为了妻子景梅和儿子满河,这个朴实的小伙子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善良的内心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让生活出现了转机。最终挽回了妻子,得到了丈母娘的认可,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角色介绍

1、满仓

从乡下进城的农村小伙子,善良质朴又踏实。在景梅欲跳河自尽时舍身相救,之后更是挺身而出,与之成亲,担下了照顾她们母子的责任。婚后不仅一人包揽所有洗衣做饭等家务,还悉心照料妻子与孩子和姥姥,但还是却屡屡遭受丈母娘的数落与刁难。然而不放弃的他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2、景梅

在陕北大梨树村插队的省城女知青,兼具美貌与智慧,与北京知青邱建明相恋,但却在有孩子后惨遭抛弃。心灰意冷欲跳河自杀之际却被农村小伙子满仓所救,之后在满仓帮助下“假结婚”挽回了声誉。之后在满仓不离不弃和无怨无悔的付出下也爱上了对方,两人携手克服困难和收获了幸福。

3、葛红

女知青,偏激且有心计的女人。暗恋俊朗高大的邱建明,却因为邱建明与景梅在一起而心生嫉妒。后自己的大学梦被破坏,导致真正怀恨在心,为了报复而开始处处刁难景梅,一直在景梅与满仓之间从中作梗,导致两人之间曲折异常,是剧中的反派。

4、邱建明

北京知青,是一个外表俊朗,言谈举止得体,学习能力很强,生活非常精致并有条理的男人,因为也是插队的知青中非常受欢迎的人。与女知青景梅相识相恋,却在对方有了孩子之后而懦弱退缩,为了回城参加高考而选择了自私,丢下景梅不管,离开了农村,成了一个抛妻弃子的懦夫。在多年后才良心忏悔想要回亲生孩子,因而也演变出了一场夺子之战。

5、改丫

倔强娇俏的小村妞,是一个朴实、可爱的农村姑娘。单纯天真,不会使心眼、黑白分明。做事情从来都不跟大脑商量,只大胆地跟着心走。虽然没什么文化,性格大大咧咧,有时还有些泼辣,但憨厚质朴的她却懂得“爱”。喜欢满仓,因而不计较回报的对对方好,执着又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