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东莞都有些什么可以吃的特产

孩子 0 89

请问东莞都有些什么可以吃的特产,第1张

请问东莞都有些什么可以吃的特产
导读:“吃在东莞”似乎名声不响,但其实东莞人对于莞邑美食,最乐于沉浸其中,以至于东莞人一旦出门在外,对于外地的饮食抱怨总是最大的。富裕的东莞人可以不穿名牌,但一定会经常“下馆子”,本土美食深得民心,再辅以外地美食的变换风味,东莞人最喜在自己这片土

“吃在东莞”似乎名声不响,但其实东莞人对于莞邑美食,最乐于沉浸其中,以至于东莞人一旦出门在外,对于外地的饮食抱怨总是最大的。富裕的东莞人可以不穿名牌,但一定会经常“下馆子”,本土美食深得民心,再辅以外地美食的变换风味,东莞人最喜在自己这片土地上品味天下,自得其乐。

近几年,东莞本土美食的领军企业,更是加强在饮食文化上的探索,于是,对珠三角一带的食客开始产生“致命诱惑”,来东莞大吃一顿。东莞饮食界知名人士花园粥城CEO黎平认为,东莞菜的精髓就在其“浓郁的客家风味,清淡的水乡田园风光”。

莞邑按地形可以分为三大片,以樟木头、清溪等镇区为代表的山区片,这一带以客家菜为主,口味偏咸;以万江、高埗、洪梅、沙田、虎门等地为代表的水乡沿海片,盛产鱼虾,口味属于咸甜混合;还有就是介于山水间的埔田片,以茶山、大朗、大岭山、石排等地为主,家庭多养鸡鸭鹅,口味以甜为主。

东莞的本土菜,或者就说农家菜,其实很“随意”。这种随意表现在就地取材和简单做法上。烹饪方法只是一种手段,如何原汁原味的展现才是根本。东莞的熟手大厨说,有这些观念在心,只要顾客敢点,他就敢做;拿起什么菜,马上就想出如何做,这就是家常菜与大酒店的区别。

山区片:酿出来的家常口味

镇区:樟木头、清溪、谢岗等

代表菜式:咸鸡、客家酿豆腐、钵仔汤、梅菜肉卷、樟木头酿鲮鱼

客家菜是山区片主体美食风格。据了解,东莞本地人约有十多万客家人,而外来人口中,客家人的数量也相当大,这就是为什么山区片,甚至于东莞本土菜都有浓厚的客家风格的原因。

客家菜除了著名的咸鸡外,还有个特色是“酿”字,几乎想得到的家常菜都可以拿来“酿”一把,如寻常不过的酿豆腐、酿茄子、酿辣椒。记者在东莞万江一家名为温饱地带的家常菜馆看到了酿豆角,造型活泼可爱。简直就是只要你能想得到的,都可以拿来“酿”。有一位东莞党校的教授认为,正是因为客家人迁徙各地,居住山区,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所以“酿”出了许多美食,而且这样“酿”出来的东西也可以更长时间不会变质。

水乡沿海片:津津乐道河产海鲜

镇区:万江、道埗、高滘、中堂、洪梅、沙田、长安、虎门、麻涌等代表菜式:莞乡鱼丸、洪梅生滚骨、中堂牛腩煎面、洪梅沙淋仔炆凉瓜、麻涌田鼠肉干、麻涌咸扒猪颈肉、虎门寨石钵蟹

东莞是有名的水乡,历史上也曾出过好几个游泳冠军。水乡孕育了丰富的物产,也因此带来独特的美食。虎门新湾一带沿海的大排档,水乡水塘旁的农家菜馆,总是吸引着许多食客开车前来,光看停车的阵势就知这些海鲜、河产受欢迎的程度。

东莞河涌盛产蟛蜞,河水干时,随手就可以捉到。过去道滘的蟛蜞咸扒,是将蟛蜞研烂,加上炒香的米粒,用罐装好,封半个月,与猪肉相伴而蒸,是冬天的佳品佐料。旧社会离乡背井出洋谋生,必带一瓶蟛蜞咸扒,以防到外地“水土不服”,更能品物思乡。只是现在,一些河道污染了,蟛蜞也少多了,倒成为一道特别让人思念的美味。

莞邑有村必有塘,塘鱼自然是灶上的美食。虎门、长安的乌头鱼,鱼肥肉润。盐焗乌头鱼是家乡名菜。冬瓜、毛瓜加姜丝豆豉、腐竹,炆鳙鱼,是水乡高埗、道滘、石碣、中堂家乡特色菜。鲮鱼多骨,人们去骨,以肉制丸,香脆鲜甜。

东江盛产蚬,蚬肉煮咸菜、芋梗干煮蚬肉,是高步、洪梅、道滘、万江等地常用家庭菜。

沿海以鱼虾蟹为特产,以麻虾、禾虫知名。清蒸麻虾,钵仔烤禾虫,老前辈们至今还津津乐道。

埔田片:酱料佐菜味更佳

镇区:茶山、大朗、寮步、大岭山、常平、石排等

代表菜式:石排冬瓜煮大鱼、塘厦碌鹅、茶山盐插虾

因为埔田片的地形介于山水之间,水里有的,比不过水乡片,山里有的,比不过山区片,于是这里的人们烹饪就开始在调料上下功夫。埔田地区田少人多,本地人更加精于烹饪,菜式少而精。

他们以自产的豆类作豆豉、豆酱作佐料,无论拌鱼肉虾蟹瓜菜,十分美味。东莞谚语有云:“乌榄白榄松柏朗,番薯芋仔马蹄岗”。大朗以榄酱炒饭,为家乡特色菜。榄角蒸鱼嘴、豆酱蒸鱼嘴,更是人见人爱,更能降血压。寮步、大朗豆豉桂花鱼,是名牌家乡菜。与腊肠蒸鸡为“风流皇帝”相对,豆豉蒸鸡,民间称为“风流皇后”。

据说,一些酒楼、餐厅为了让菜做出更好的味道,四处去埔田片的农家寻找豆豉、豆酱。一位大厨还告诉记者,东莞那些上等的酱料,商场是买不到的,一定要去农家,一桶才卖30元,可味道却是好极了。

——东莞特色小吃

东莞的本土菜馆以及农家菜馆餐前小吃必定是一些本土小吃,糖环、松糕属于看上去就能猜得出味道的小食,麻橛、咸狗属于要尝过才知道的类型。

东莞的本土小吃,有些是餐厅或者酒店的糕点师傅做的,还有些则是专门向当地那些专做这类小吃的妇女家里买来的,难怪那么本土、地道。

——糖环

古时称“巨女”(读音),是中原南迁过来的小食。糖环在东莞已经改面粉为糯米粉。传统的糖环,不用饼印,只搓成长条,捏作环形,吃时够硬。糖环形状,由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寓意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麻橛

橛者,东莞人称之为一小段。在炒糯米粉中,拌入炒花生(研碎),更有芝麻。一粒粒麻橛大小相近,约二三公分长,菱形,其色如麻。一把麻橛在手,往往相叠相连,成方胜(四方端正)图案。寓意为方正无邪,同心合意,优胜吉祥。东莞人互相赠送麻橛,互祝吉祥如意。

——松糕

“年廿五,炊松糕”,企求来年高升。松糕是用糯米粉为主料,将糖粉和入糯粉中,筛入松糕格内,到一半时,放入花生米碎与糖粉,然后再筛满糯粉,蒸熟。吃不完,可以晒干,作干粮。新鲜时松软香甜,美味可口。

——莞味美食夏日推荐

本地谚云:“大暑小暑,有米懒煮”。食欲不振,旧俗夏日剥狗。“夏至狗,无路走”,“狗肉滚三滚,神仙企唔稳”。以狗肉护身补身,是夏日滋补的最佳方法。夏天瓜菜很多,白灼蒲瓜、上汤苋菜是家庭常菜。生地煲龙骨、生地元肉猪肉汤、薏米扁豆冬瓜鱼汤,是夏天解暑的最好汤水。木瓜煲猪肚是女“寿星”汤,木瓜煲鸭是男“寿星”汤,木瓜煲淡菜仔是哺乳妇催奶汤。

——东莞本土菜餐厅点击

花园粥城地址:南城银丰路、万江永泰店

温饱地带地址:万江华南摩尔

食餐饱地址:旗峰路

旺阁渔村地址:万江活力康城旁

大王洲渔邨地址:东城区樟村大王

方便面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由华裔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在方便面被发明之后,其方便、快捷的特点被人们广泛接受,风靡世界,并因此诞生了很多新的口味,单单在我国就有超过400多种方便面品牌。其中很多方便面已经成为了回忆,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那些曾经充满童年记忆的方便面种类。

康师傅方便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方便面的种类十分繁多,统一方便面占据了主流,随后,康师傅来了,那时候谁也没有料到康师傅会一统江湖,如今充斥大街小巷和商超超市。早期的康师傅方便面包装也比较朴素,价格算是贵的,大约一块五一包,一般的小朋友吃不起。

接下来,看看怀旧系列的,如今有的已经倒闭了,还有一些也成为了回忆,很难买到了。

1、北京佳乐食品厂生产的鸡汁面。

这个包装就十分朴素了,古典画风的包装袋在当时也很受欢迎,不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2、童奥。

童奥方便面算是我们小时候吃过的最早的一款方便面了,价格便宜,干嚼或者泡着吃都可以,小时候还会把料包留下泡水喝,或者倒在手心里,和小伙伴们一人一口分着吃。它的广告词一直记得:食童奥,万事妙!

3、三太子。

河北人应该很熟悉三太子这个品牌,其老总王中旺原来是华龙方便面的西北总经销,因为和华龙老总不和被排挤,一气之下就想做个闹海的哪吒,在华龙总部边上就地成立三太子,与康师傅联手对抗当时如日中天的华龙,主攻低端方便面市场,将三太子做成了与华龙不相上下的品牌。

抛开他们的恩怨不说,记得小时候吃的三太子方便面主打实惠的特点,有双层面饼的,取名叫做双胞胎,我干吃四分之一,泡四分之三,也是一个回忆。

4、华龙方便面。

华龙曾经是风靡全国的方便面品牌,其中华龙六丁目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很多80和90后应该都吃过,华龙当时和三太子以及康师傅三个品牌竞争激烈,如今改名叫做今麦郎,但已经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除此之外,还有华龙小康家庭系列,最早是小康家庭80,后来有了小康家庭100,分量很足,也很实惠,当年学校的小卖部里面经常都有卖的,也是很多同学的最爱。

要说华龙方便面中最有名气的可能要数甲一麦了,记得在电视剧《刘老根》里面有一集,药匣子干嚼的一款方便面,吃的津津有味,在04年有一个相声演员代言的华龙面广告,广告词记不太清楚了,好像大意是:大热的天什么也不想吃来碗华龙面顿时神清气爽。

5、华思面。

华龙在当年的方便面中很有名气,因此也就有了很多仿华龙的牌子。比如

鑫龙、华统、华思等,名字和包装都与华龙相似,不过华思面吃起来确实也不错,特别是想出了加碘这个卖点,还是很吸引人的。

6、鹿蓝特。

张家口地区的一个品牌,在其他地区并不出名,很多小朋友都没有见过,在当时很多方便面都没有酱包,只有粉包。而鹿蓝特就推出了牛肉酱包,

那个牛肉酱酱包在当时算是稀罕物,感觉特别好吃,记得我二姑他们发的过年慰问品就是鹿蓝特方便面。还附赠了很多酱包,家里平时煮面条的时候也放一点,吃的津津有味。不过,如今它已经倒闭了。

7、众所周知的三鲜伊面。

三鲜伊面曾经非常流行,因为其价格低廉,分量十足,不过大多数人不知道伊面是啥意思,其实是因为伊面是由清代一个叫伊秉绶的人发明的。

小时候,三鲜伊面只卖7毛钱一包,在袋子里揉碎了,撒上料包,然后一撮一撮地干吃,这个面泡着吃不好吃,但干嚼却十分有嚼劲。如今又出了三鲜伊面,价格涨到了一块五,依然是最便宜的,但再也不是小时候的味道了,只能说时光一去不复回,往事只能回味。

8、五鲜伊面。

山东本地的方便面牌子,九十年代在当地风靡一时,很多山东的小朋友应该知道,在吃的时候加上一些虾皮和鸡蛋,再夹杂着自家做的面条,让孩子们吃个饱。

9、七宝一丁。

这个是地地道道的南方牌子,是广东东莞陆河的方便面品牌,是很多

陆河80后、90后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能找到了。

10、三力。

山西本地的方便面品牌,地方性比较强,知名度比较低,很多山西的小朋友可能吃过,外地人很少见过。

11、叱咤江湖几十年的熊毅武。

陕西人应该对这个品牌不陌生,是被

称为“中国方便面大王”的熊毅武创办的,1992年,熊毅武创办了著名的华丰牌三鲜伊面,后来在陕西宝鸡又再度创立了“熊毅武”系列方便面,包含有单料包、双料包、清真和香脆面四大系列,包括麻辣、三鲜、清真等十六个品种,在西北地区十分常见,如今依然有卖的,但名气不如从前了。

1

2、大忙人。

江西的方便面品牌,名字起得很时尚,也很接地气,针对工人和学生群体,以工作忙学习忙为卖点,不过外地人很少吃到。

13、美厨。

在北方地区比较受欢迎。是老北京的品牌,

有黑椒牛肉面和鲍鱼鸡面,它的广告词也非常经典:

一个大胡子刀客走进一个客栈,然后一个女的送上一碗面,大胡子连汤带水喝下去,然后问,是谁做的?

“客官,您是打尖儿,还是住店?”“我吃面!”另外,美厨赠送的绿色剪刀也很好看。

14、斯美特。

河南省焦作市的老牌子,产品系列很多,不过产品主要是在河南地区销售,其他地区很少见到,如果是

80后的话,对这款方便面应该会有印象的,隔着**的包装袋捏碎以后,把调料包撒在里面,越吃越香。2000年以后的孩子应该没有见过这种方便面了。

15、幸运面。

这个牌子是安徽生产的。由于它只有粉包而没有酱包所以常常被当成干脆面,不过干吃比泡着吃好吃多了!幸运面的面饼本身就添加大量佐料让它干吃就很美味。不过现在的

幸运面真没以前好吃了,中间换了几次包装,已经不是从前的味道了。

16、三英。

山东的三英面,在九十年代的时候曾经被很多人熟知,特别是山东的80后们,很多同学攒着零花钱买三英方便吃。

17、江苏的中萃牌方便面。

中萃方便面被很多江南地区的孩子们所喜欢,其龙凤呈祥的图案也很能使人产生好感,是江苏地区生产的比较著名的方便面品牌。

18、浙江的双峰牌。

据说是浙江最早的一款方便面,当时有三个口味,香菇方便面是其中销量最好的一款。

19、湖北的鸡汁面。

这个牌子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

对很多宜昌人而言,鸡汁面的味道是童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河南的白象。

白象方便面是河南的品牌,它的出现让方便面市场上的竞争力大了很多,至今依然和康师傅角逐。不过白象曾经也是一款走低价路线的方便面,

曾经出过一款叫好好吃面,广告词感觉有些傻傻的,叫做:好好吃面,天天向上。

21、小浣熊。

小浣熊和游戏机是不是你们小时候的标配呢?不过很多小伙伴们并不是喜欢吃才买,而是为了集齐当时的水浒卡。

22、南街村。

河南漯河生产的方便面,

南街村麻辣排骨味的最为经典,小时候1块钱一包,两包调料,酱包都能干吃,面饼细炸的劲道。在当时南街村是市面上最便宜的方便面。

23、超力鸡汤伊面。

绿色的包装袋上,醒目的大公鸡画面的超力鸡汤伊面也是小时候的回忆,味道怎么样已经忘记了,不过那个包装袋很吸引人。

24、佳美牌鸡汁面。

河北邢台的“佳美”牌系列方便面,包装简单,很像现在街边的快餐类型,不过干嚼味道还可以。

25、上海汇星和天竺。

上海的汇星方便面很少有人会记得了,在90年代初期,超市卖的都比较少,只有家门口的小超市才有卖的。

天竺牌方便面没有料包,是红色或者**包装,在封面上有个类似《食神》里做佛跳墙的坛子。

26、陕西的一大碗。

小时候吃的方便面有一种叫做一大碗,是陕西蒲城生产的,比较小众化的方便面品牌,当时有亲属在外地出差带来的,味道很不错,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27、福满多。

在高中的时候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为了节约生活费用在一些娱乐的项目上,吃饭就能省则省,福满多价格低廉,且味道不错,因此成为了我们宿舍同学们的最爱,每个月都买一大箱,最后终于把大家都吃吐了。

28、河北石家庄的上面。

这个面的名字很奇怪,就叫做上面,河北石家庄下面县生产的。我在2000年初吃过,味道一般,但名字印象很深,尤其特别的是有一款面里面有泡椒,对泡椒的印象比这款面深多了,不过这个面当时价格也比其他的贵五毛或者一块钱左右。

如今,这些方便面大多已经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不过作为80和90一代年轻人的童年记忆,它们却是我们回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最爱的方便面。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那么你知道广东东莞清明节有什么习俗吗?下面小编就来解答一下大家的疑问。

目录

广东东莞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清明节特色食物有哪些

清明节去洛阳哪里玩好

广东东莞清明节有什么习俗

“民以食为天”,清明祭祖也不例外。扫墓祭祖,不改繁文缛节,回家烹调美味,不厌精细。千百年来的习俗,就通过烧猪、做鱼丸、采清明茶等活动流传下来。宗族家庭的情感,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凝聚。带着对先人的怀念与尊敬,热热闹闹地过节,清明,并不凄凄惨惨戚戚。

在东莞,清明期间扫墓叫“拜山”,也叫“挂纸”。俗语有“太公分猪肉,人人有份”,东莞人“挂指”、“拜山”一般都会准备烧猪、酒、饭、拜山包等献给祖先,然而,不同的镇区的食品各有些许出入,例如凤岗有采清茶、品甘甜;东城有糯米煮枫叶,一家分吃;高_有鱼丸献祖先等。讲到祭品,清明节比较讲究的,苹果代表平安,甘蔗代表节节高升,乳猪(代表)全家富贵。

客家人在清明节吃艾_有不同的说法,而在东莞凤岗,传说是因为清明时节雷雨特别多,吃了艾_就不怕被雷劈。也有人说吃了艾_小孩子会更乖。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古老节日之所以沿袭不衰,是因为它承载着中国人代代累积下来的那份感情,流淌着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繁衍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对先烈、英雄以及死难同胞“祭之以礼”,唤醒着人们心中与国家、与同胞那份割不断的血脉亲情,也将凝聚起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激情与动力。

虽然东莞土生土长的市民,都会选择在清明节当天祭拜先人,还会去东莞各大公园爬山登高来度过假期,比如旗峰公园、水濂山公园、大岭山森林公园、松山湖等都是不错的好去处!

清明毕竟是春意盎然的时节,宋代诗人程颢曾作《郊行即事》一诗:“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描写的就是清明美景!

<<<返回目录

清明节特色食物有哪些

子推燕

在北方应节食品中,有一种子推燕,是用介子推的名字命名的。宋朝时,人们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模样,用柳条串起来挂在门上,以召唤介子推的灵魂,故称之为子推燕。陕北榆林、延安清明时则蒸子推馍,也叫老馍馍,像古代武将的头盔,大到半斤至一斤,里面包着鸡蛋或红枣,上面有个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用面做的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这是给男人们食用的。而女的吃长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吃抓地髻馍。孩子们吃燕、蛇、虎等面花,男孩们最爱吃虎馍。此俗至今还在流传。

青团

在南方的应节食品中,江浙一带吃青团很有特色。相传太平天国李秀成兵败被清军追杀,就装扮成农民赶牛犁地才躲过了清兵的追捕。但清兵在村里设兵搜查,他不能进村,却饿得难受,就让村民张三给他找吃的。张三看见艾草灵机一动,就把艾草煮烂加上糯米,蒸出青光光的团子给李秀成送去,李才吃饱了肚子。此事传扬开来,就成了清明时的一种新食品。后来制作方法更多,也更好吃了。江浙一带清明也常吃红祸等。

润饼

在闽南一带清明吃润饼,也称春卷、春饼。做法是以很薄的面饼为皮,以青菜类如豆芽、韭黄、芹菜、红萝卜和豆干、肉丝等切成丝为馅,撒上糖粉、海苔酥等粉末卷成筒状就可食用。

撒子

本名寒具,源于魏晋时期。撒子是油炸面食,酥脆可口,有的撒上芝麻更好。在《齐民要术》中说是环饼。现在南方、北方和西北维吾尔族、回族中仍有这种食品。

清明螺

在南方,清明时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素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清明吃螺肉叫挑青,吃后将螺壳扔到房顶上,说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便于养蚕。可带壳炒食,也可煮熟后挑出螺肉凉拌或炒食。

节蛋

清明吃鸡蛋,被称为吃节蛋。节蛋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画蛋,是将鸡蛋、鸭蛋煮熟后,用茜草汁作为染料,在蛋壳上描绘花卉。过数日将蛋壳剥去后,蛋白上便显出蓝色的花纹图案,煞是好看。另一种则是雕蛋,是将鸡蛋、鸭蛋煮熟后,先用笔在蛋壳上绘上花纹图案,然后用刀雕刻,将整只蛋镂空,再将蛋清、蛋黄依次取出。其雕工之精细令人赞叹,既可以吃,又可以观赏。

<<<返回目录

清明节去洛阳哪里玩好

1:神_古镇

神_古镇地处伏牛山余脉,山川秀美,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灵泉寺、花戏楼、祖师庙、邓禹寨、钧窑遗址等不胜枚举。五千多年陶瓷文化积淀而成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全国唯一“活着的古镇”,也是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

2:新郑市泰山村

泰山村景区位于新郑龙湖镇,海拔在312米左右,属于丘陵地带,其泰水河环绕而流,沟壑间水潭溪瀑穿过,流水潺潺,更增添了景区的灵性,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美丽景象。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泰山村适宜林木生长,这里生长着上千种植物,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更是有几株千年古槐一直生长着。

3:三乡镇

天下汉唐第一古镇--三乡镇,东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历史悠久,“汉刹云山”、“唐宫烟水”名震一方。其中的中国的比萨斜塔——五花寺塔千年不倒,气势宏伟,这里还是唐朝着名诗人李贺的故乡,诸多才子曾在此把酒咏唱,其乐陶陶。

4:洛阳重渡沟村

重渡沟村有着“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之美誉,因东汉光武帝刘秀二渡伊水至此,摆脱王莽追杀并成就帝业而得御赐之名。重渡沟的景区有三绝。一绝是水,上百个泉眼数百股泉水汇成了兰溪清流。二绝是竹,铺天盖地的万亩竹林形成一座天然画廊。三绝是农家宾馆,富有山情风味分布于竹海清流之中。

<<<返回目录

1、小年广东人吃年糕、糖环、汤圆、炒米饼、腊味、煎堆、蛋散、萝卜糕、笑口枣等食物。

2、在广东,过年的时候必备的年货是年糕,就算不吃,也要在家里摆上一块,图个“好意头”。年糕皆因有个好彩头——“年高”,有发财、步步高、甜蜜的意义,寓意新的一年圆满甜美的生活。广东人喜欢把年糕切成片,放进锅里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气扑鼻,里面则是黏稠软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欢极了。

3、糖环,在应节食品当中,糖环大概是最为美观吸引眼球的,它形状别致,外面一个圆环,里面像五角星,寓以环环相扣,生生不息之意。

4、糖环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东莞县志》的记载,糖环是东莞先人南迁。由北方带来的食品之一。古时中原地区,糖环用面粉制作,后来到了岭南则改为糯米粉,放到油锅里炸至熟透后,呈金**,亦有黄金满屋的寓意。

5、汤圆,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6、腊味,过年吃腊味是广东的一个传统习俗,“腊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腊肠、腊肉、腊猪头皮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旧式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开始。

7、炒米饼,广东有许多种饼,最着名的当属阳江炒米饼,俗称粉酥或硬饼。它与佛山盲公饼、中山杏仁饼、西樵大饼合称广东四大名饼。在广东都有春节做炒米饼的习俗。

8、南粤习俗,春节做炒米饼,后来变成全年皆宜的零食。全家老少齐上阵,和乐融融来做饼。铁锅炒熟生米,石磨碾研成米粉,粉掺黄糖白糖红糖,再加入花生等配料,压入木饼印中,脱模后由木炭烘焙而成。

9、煎堆,对于老广来说,过年做煎堆,意味着“煎堆碌碌,金银满屋”。早在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已有记载:“煎堆者,以糯粉为大小圆,入油煎之,以祭祖先及馈赠亲友者也。”

10、在以前,做煎堆是件隆重的事,要把孩子们都赶出制作间,还要一边炸一边说吉利话,以祈求来年好远。

11、蛋散,广州人过年也炸蛋散,以香脆着称。相传是有一回过年,当每家人都准备好花生、芝麻、糖等馅料包油角下锅时,有一家人却穷得没钱买馅料,于是就把本来用来做油角的面团压扁了下油锅。新年到,穷人拿出那些面团来招呼朋友,大家都发现其又酥又脆,入口即化非常好吃,于是便问名字,穷人细想后说:“因为配料有鸡蛋,而且入口即化的特点就像散了架似的,就叫蛋散吧。”

12、萝卜糕,萝卜糕是一种广州人喜爱的点心,更是过年时候的应节食品。过年前的几天,主妇们就会到市场买回好几斤白萝卜,还有虾米、粘米粉等配料。

13、油角,广州人过年要炸油角,取“起镬”意头,是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镬似的油油润润、富富足足。以前的广州人,不管富家还是穷人,到了岁晚,总要开油镬。油角有大有小预示一家平安。油角象征的吉祥意义:形状像“荷包”,亦即钱包。

14、笑口枣,笑口枣是广州小吃中的油炸小吃品种,因其经油炸后上端裂开而得名。笑口枣香甜暄酥,十分可口。广州一般的吃早茶的地方,都有笑口枣。同时笑口枣也是广州人春节必备年货之一。

15、盆菜,吃盆菜是广东沿海地区和香港新界乃至东南亚喜庆节日的传统习俗。过年时,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品尝丰盛且热气腾腾的盆菜,一边闲话家常,其乐融融。

16、鼠壳_,鼠曲_(guǒ)也称茨壳_,广东潮汕地区传统小食,潮汕民间年节祭祖一般都会有鼠曲_。流行于潮安县、湘桥区、澄海市、饶平县一带。

1、年糕

在广东,过年的时候必备的年货是年糕,就算不吃,也要在家里摆上一块,图个“好意头”。 年糕皆因有个好彩头——“年高”,有发财、步步高、甜蜜的意义,寓意新的一年圆满甜美的生活。广东人喜欢把年糕切成片,放进锅里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气扑鼻,里面则是黏稠软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欢极了。

最传统的广式年糕呈深橙色,样子朴实无华,吃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现在,不少商家还将年糕做成鲤鱼的形状,既有年年高的意思,又有了年年有余的意思,成了双重好意头,不少人除了自己吃,还喜欢买这些鲤鱼年糕送礼。

2、糖环

在应节食品当中,糖环大概是最为美观吸引眼球的,它形状别致,外面一个圆环,里面像五角星,寓以环环相扣,生生不息之意。

糖环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东莞县志》的记载,糖环是东莞先人南迁。由北方带来的食品之一。古时中原地区,糖环用面粉制作,后来到了岭南则改为糯米粉,放到油锅里炸至熟透后,呈金**,亦有黄金满屋的寓意。

3、汤圆

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汤圆”,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天上明月,碗里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因此,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爱阖家团圆的美意。

南方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东莞元宵节吃香丸

而除了汤圆,在东莞还有一种元宵必吃的食物--香丸。

香丸圆圆的,直径约一厘米,是用晚造旱地糯米浸7天后形成的冬至粉制作而成,空心,入嘴即化。在东莞,朋友亲戚相互串门时,总会接到主人家的几粒香丸,吃过表示与人结缘。

煮汤圆、吃油团

元宵节吃汤圆已经是普遍的习惯,在广西的上林、靖西等地还有吃油团(有的地方也称“煎堆”“油堆”)的习俗。食物有别,寓意却一样。这两种食物都为小圆球形,表示团圆。原先“油团”的“团”字并不是现在所用的这个团圆的“团”字,而是“抟”字,它表示的是一个把做油团的面戳圆的动作,但随着时间的演化以及文化的融合,也就演变成现在的“团”了。

二、在广州、香港等地

元宵夜要进行树元宵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舞火龙。是香港元宵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煮汤圆

元宵节吃汤圆是众所周知的节日食俗,寓意“团团圆圆”。

汤圆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我们常吃的汤圆有芝麻、花生、香芋等。

三、深圳元宵节吃什么

“吃圆仔、扁米,然后走家串户讨红包。”传承人陈淦忠想起了小时候,他说,米饼、鸡仔饼等小吃,大人们在春节前就已经做好,到了元宵节,“孩子们会拿着一个小竹篮,装上这些小糕点串门,趁着元宵抓紧讨红包”。

60多岁的英姑则说,作为长辈们来说,这种串门实际上是一种“结缘”,人与人之间,互相招呼,以欢喜心相见,保持良好的关系。并且有邻里之间互相做传统小吃的习俗,“你家做米饼,我家做松糕”,做足吃到农历五月的量,做好了之后礼尚往来,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

舞龙、点花灯、猜谜语、唱粤剧,也是深圳人过元宵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此外,福田下沙一代还有吃大盆菜的习俗。据介绍,大盆菜的烹饪方法考究,菜盆里有包括煎蚝、鸡、鸭、猪肉、冬菇等15种菜 ,一层一道菜,意为“百鸟归巢”。吃法也较为讲究,食客手持筷子在盆中不停翻找,越是底层越鲜美,称之为“寻宝”。

1、冬团:正所谓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东莞水乡人则吃“冬团”。在往时,冬至到,东莞家家必做冬团。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选择多了,有些传统小食已经没有往日那么流行,但在不少人的家里,冬团仍是过冬至的必备食品。新鲜出炉的冬团口感很好,表层糯米粉十分松软,里面的馅料甜而不腻。冬团有甜和咸两种,甜冬团的馅料是爆米花、花生、糖,一般是爆米花一斤、花生两斤、糖三斤这样的比例。咸冬团的馅料则是眉豆、盐和糖。

2、咸丸:除了冬团之外,很多东莞人还有吃咸丸的习俗。东莞咸丸用糯米粉随意捏成团,不加馅。汤一般用虾米、腊肉、鸡、蚝等熬成,还有少量的青菜,汤汁味道鲜美。咸汤丸是一种在东莞埔田地区很受欢迎的冬至美食。在寒冷的冬至夜晚,用鸡、排骨、瘦肉、蚝豉、鱿鱼、瑶柱、虾米、冬菇熬成一锅分量十足的浓汤,把搓成手指粗细的糯米条掰成小块投入汤锅中,待滚之时放进大白菜丝煮熟即可。

3、肉类:在南方的很多城市,立冬要吃的是鸡鸭鱼肉,因为天气逐渐的寒冷,人们需要补充更多的能量,而肉类是富含蛋白质的,所以认为吃肉是最好的选择。中医认为,立冬进补适宜食用具有暖性的肉食,如狗肉、牛肉、鸡肉、羊肉、虾等。

4、羊肉:还有些城市讲究的立冬要吃羊肉,羊肉属于暖性食物,富含蛋白质,但是脂肪缺少,是人们补充能量最好的肉类,所以,在立冬这一天吃羊肉,可以驱寒气,暖手脚,补血气,可以一个冬天都可以手脚暖和,避免冬季冻伤手脚。

夏至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夏至的时间是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个时候的气温是比较高的,白昼的时间是比较长的,是属于一个高温的节气。那么你知道关于夏至习俗有哪些吗 情感小编和大家一起看看有没有你家乡的夏至习俗。

一、夏至习俗吃什么 10种风俗食物回味无穷

1、夏至习俗吃什么:热面

还有人爱在酷热的夏天吃热面,据说有“辟恶”的意思在里面,吃热面就是为了驱除邪恶,多出汗来祛除人体内滞留的潮气与暑气。

2、夏至习俗吃什么:夏至羹

湖南长沙人夏至日吃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名“夏至羹”,民谚有云“吃了夏至羹,麻石也会踩成坑”,“夏至吃个团,一脚跨过河”,意喻力大无比和身轻如燕。

3、夏至习俗吃什么:生菜和凉面

过去老北京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了。老北京的风俗习惯就是每年一到夏至就可以开始大吃生菜和凉面了,吃些生冷的食物可以有效的帮助降底火开胃,促进食欲,但是又不至于会因为过于的寒凉而损害到身体健康。因此每逢夏至将近之时,凉面等食物就会开始大卖了。

4、夏至习俗吃什么:馄炖

无锡人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思。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民间还有吃了馄炖之后为孩子量体重,希望孩子体重增加以及身体健康的习俗。

5、夏至习俗吃什么:荔枝

除了吃狗肉之外,还有吃荔枝的习惯,广州粤语地区和广西的钦州、玉林等地区都比较喜欢吃夏至的狗肉与荔枝,两者合吃不会太热。大量食用荔枝容易引起低血糖症,也就是“荔枝病”,因此一定要适量。

6、夏至习俗吃什么:夏至饼

夏收完毕,正是新麦上市之时,所以有日吃面尝新的习俗,也有人用麦粉调成糊糊,摊成薄饼后烤熟食用。夹上青菜、豆荚、豆腐,以及腊肉等,祭祖之后就食用,俗谓“夏至饼”。

7、:新麦

山东部分地区,在夏至日这一天有煮新麦粒吃的习俗,孩子们用新麦秸编织成的小笊篱,在汤水中捞取新麦粒来吃,既能尝新,又是一种游戏。

8、过水面

山东各地在夏至的这一天里是要吃凉面条的,也就是过水面,用麦秸编织成一个精致的小笊篱,在汤水中一次一次的捞面吃,对于小孩子来说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吃饭了,更是一种游戏,充满了同年的乐趣。

9、苋菜和葫芦

某些地区夏至当天未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会到娘家吃饭,舅舅家就会准备苋菜与葫芦来做菜,寓意是吃了苋菜就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

10、圆糊醮

“夏至吃了圆糊醮,踩得石头咕咕叫”,以前多数农户会将做好的醮坨用竹签穿好,插在水田的缺口流水的地方,并且燃烧香以此来祭祀,祈求可以丰收。因此浙江绍兴依然是有夏至吃圆糊醮的习惯。

二、夏至的传统习俗:夏至5大特色风俗传承至今

1、夏至的传统习俗:食传统食物“麦粽”与“夏至饼”

“麦粽”与“夏至饼”:江南食俗,一般是有麦粽、角黍、李子、馄饨和汤面等。夏至日,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之后,夹着青菜、豆荚、豆腐、以及腊肉等食材,祭祖后食用,俗谓“夏至饼”,或是分赠给亲友。

夏至饼。这种半月形的饼,外形和北方的面食“韭菜盒子”相像,但取材和做法不同。老家的人,习惯从田间地头采来的艾草的嫩叶,将其在石臼里捣碎,与麦粉和在一起,再在饼中间加入适量的甜豆沙馅,将饼放在烧热的锅里烤熟。夏至饼虽其貌不扬,但是吃起来却清新爽口、甜而不腻,乃老少皆宜的正宗绿色食品。现在,即便不是夏至,也有人会去做这种饼,解解馋和消消遣,来体会一下家乡的味道。

2、夏至节气习俗:百姓旧俗消夏避伏

夏至之后,天气进入最炎热的季节,古人称之为“伏日”,今人称之为“三伏”。古人对“伏”的界定是:以“夏至”为起点,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在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各十天,叫做“三伏天”,时间大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因此,从夏至开始,“消夏避伏”的风气就逐渐兴起了。

在北方,“夏至”之后,妇女们会互相的赠送折扇和脂粉等物。《酉阳杂俎-礼异》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的浊气,防生痱子。在朝廷,“夏至”之后,皇家则会拿出“冬藏夏用”的冰块来“消夏避伏”,从周代就开始沿用了。

3、夏至习俗:百姓盛行吃夏至面

6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冬至饺子夏至面”,好吃的北京人在夏至这天是比较讲究吃面的。,凡是跟夏至节令沾边的吃食都会卖得不错。按照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口吃生菜和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比较炎热,吃些生冷食物可以降火以及开胃,也不会不因为寒凉而损害到身体健康。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是为初伏,第四庚日就是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总称是伏日。在伏日之时人们会食欲不振,往往都会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夏至虽然不是夏天最炎热的时候,但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人们从夏至就开始改变饮食了,以一些热量低、便于制作以及清凉的食品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要选择。所以,这夏至面也叫做“入伏面”。

4、夏至习俗:祭神祀祖庆祝丰收

夏至之时正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在这个时候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习俗,以祈求消灾年丰。所以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的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想要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是感谢天赐的丰收,又祈求想要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5、夏至习俗:吃新鲜芒果食俗

在广东省东莞市茶山镇本土民俗专家骆炳根介绍当地夏至时节吃新鲜芒果的食俗。据骆炳根介绍,夏至前后,茶山的居民一定要吃新鲜荔枝或芒果。夏至当天,芒果或荔枝一日会三熟。他回忆说,小时候,小朋友都喜欢在这一天聚在芒果树下玩,等着成熟的芒果从树上掉下来,因为掉下来的都是在树上变黄的,特别甜,又叫“树黄”。有老人说,在夏至时吃了芒果后许愿发誓是很灵验的。所以当地居民在吃了芒果后也会许愿保佑顺利渡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