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公元1711年,雍正病逝,乾隆登基为帝。在乾隆的治理下,大清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比肩康熙盛世。而在这个蒸蒸日上盛世的背后,却有一个巨大的毒瘤隐藏其中。巨贪和珅,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贪官,他依仗乾隆的宠信肆无忌惮的收敛财富,权势滔
公元1711年,雍正病逝,乾隆登基为帝。在乾隆的治理下,大清国的国力日益强盛,比肩康熙盛世。而在这个蒸蒸日上盛世的背后,却有一个巨大的毒瘤隐藏其中。
巨贪和珅,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贪官,他依仗乾隆的宠信肆无忌惮的收敛财富,权势滔天,甚至,有人戏言乾隆时期是“和相当国”。那么,和珅是如何一步一步走上清帝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并且,贪得一个比国库还多的家产的呢?
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临终时产下弟弟和琳。父亲常保在和珅九岁时,亦因病去世了,幸得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位偏房保护和珅、和琳两兄弟,至此,他们才能免于被赶出家门。之后,在偏房的帮助下,他在年幼时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且,进入到了雍正提议创办的北京咸安宫中学习。
这个学宫可不是普通学宫能够比拟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内务府优秀子弟,为满清王朝培养官员。尽管,和珅是满清贵族的子弟,但是,其生父生母早已不在人世,随着偏房的去世后,他的另外一个继母待他们兄弟而人并不好。可以说,在咸安宫里,和珅处处受到欺压,也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后来和珅八面玲珑的性格。
到了弱冠之年,和珅长得长身玉立,面容俊朗,被当时的刑部尚书的英廉看上,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有了这么大的一座靠山,和珅自然是官运亨通,同年,和珅继承了父亲的爵位。之后,在英廉的帮助下,和珅成为了乾隆皇帝跟前的听差。虽然,这个差事品味不高,但却接近天子,对生性机灵的和珅来说,这样的工作有着极高的上升空间,而机会也刚好垂青于和珅。
在乾隆四十年的时候,正欲外出的乾隆因为侍卫没有带上印章而心有不快,便问到:“是谁之过?”这是一句有来头的话,是乾隆借用《论语》里的话,其他的侍卫唯唯诺诺不知如何应对,唯有和珅面不改色,回答道:“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乾隆闻言,怒气消了一大半,抬头观察这个侍卫,发觉他一表人才,便心生赏识。
之后,乾隆一一询问了他的家世等境况,和珅从容应答,乾隆听完心情愉悦,便将其提升为御前侍卫,于是,和珅接近乾隆的机会就更多了。由于,和珅办事能干,也能揣摩出乾隆言语之中的深意,深得乾隆的欢心,几乎是平步青云,短短几年,便升任内务府大臣。在乾隆四十二年,更与乾隆结下了儿女亲家,关系更加牢固。
自此,和珅地位可以说在大清帝国是一人之下了。
和珅的官越做越大,他便开始疯狂的敛收钱财,和珅通过把持“官权”和“财权”的两大肥差,把天下官员的命根子紧紧的攥在手中,任何忤逆和珅的官员都将受到排挤。故所有的官员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并实现晋升不得不竞相巴结和珅,和珅更是明码标价一个价钱一个官位。
当时,想向和珅行贿的人不计其数,但是,很多人却苦于找不到门路,也就是大家口中所说的“烧香都找不到庙。”
据说,在当时一个山西的巡抚因为年龄太大,但他还想继续为官。所以,为了贿赂和珅,这个巡抚便派人带了二十万两银子去见和珅,其目的就是想让和珅在大清朝的每三年一审的官员考核中为其多添几笔。到了和府门口,看门的门子直接向这位巡抚索要小费。
因为小费金额很高,所以,他不想花这五千两银子,最终,他只见到了和珅府中的三等仆人。那人收了他的钱,但却只打了一个简单的收据给他,二十万两连和珅的面都没见到。并且,在一个月后公布结果的时候,这位巡抚直接因为年龄问题被告老还乡了,他竟不敢再找和珅。
其实,在当时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因为和珅喜爱服实珍珠,所以,有个珍珠商人得知此消息,他便把珍珠用赤金包裹,以增加珍珠的价值。尽管售价万金,却被官员们大量买入,统统进献给和珅。同时,脑子活络的和珅不仅收取贿赂,还置办了多种产业。
他开设了多家当铺、银号、钱庄、以及古玩店等,可以说,他是把能赚钱的营生都做了个遍。和珅的这些产业,仗着他的权势垄断市场、打击同行、谋取暴利。如果说,和大人不当官去做商人的话,那很有可能也是一个巨贾。
和珅对于稀罕物有着非常执着的追求,一位封疆的大臣向乾隆进贡一个鼻烟壶,在上朝的途中遇见了和珅和大人,和珅对这个制造精细的鼻烟壶爱不释手,当即提出能否送给他。这位大臣也不想得罪权势滔天的和珅,只是,这个鼻烟壶已经上报给乾隆了,所以,这是没办法的事。
而和珅闻言,也只是微微一笑。此日,和珅专门邀请这个大臣去他家做客,然后,就给这个大臣展示了他的新鼻烟壶,没错,就是那个大臣上贡给乾隆的那一个。原来,是和珅买通了看管国库的内监让他将这个鼻烟壶给偷偷的带了出来。
和珅清楚,自己是因为有了乾隆的宠信,才能如此无法无天的贪腐,一旦乾隆死去,等着他的很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条。所以,他便开始千方百计的讨好下一代皇帝——嘉庆。只可惜,嘉庆对和珅并没有什么好感,甚至,是非常厌恶。
但是,嘉庆也知道,尚未继承皇位的他根本不是和珅的对手,所以,他一边对和珅虚与委蛇,一边收集和珅罪证。
而就在乾隆死后不到半个月,和珅就被嘉庆抄了家,其家中藏有宝物的数量触目惊心,甚至,许多奇珍异宝连国库都不曾拥有。根据后世的统计:和珅的家产数额高达八亿白银,等同于大清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和珅贪污使得大清财政亏空巨大,最终,使得大清朝元气大伤。并且,很多时候,和珅在乾隆晚期成了众大臣的榜样,为官者上行下效个个贪腐成风,清朝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盛极而衰,一代巨贪和珅的时代也就此终结。
所谓“东珠”,指的是在清朝时期产自东北地区的珍珠,为了与南方地区的珍珠相区分,北方地区的珍珠也被称为北珠,而南方地区的珍珠则被称为南珠。
东珠的主要产地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等流域,在清朝时期,东珠是一种非常稀少的宝贝,它常常被用在冠服上。比如皇后的冬朝冠上就有东珠,其总数为五十一颗,因此东珠也是皇家身份的象征。
在清朝时期,还有一个朝珠制度,即五品文官和四品五官以上的官员,可以视个人喜好和财力选择朝珠,但是绝不能使用东珠作为朝珠。事实上,在清朝时期,只有三个人能够佩戴东珠,他们分别是皇帝、皇后和皇太后,即使是皇子和亲王,都是不准使用东珠的,可见东珠之珍贵。
事实上,从汉朝时期开始,珍珠的产地就区分了南北,在北方地区,尤其是牡丹江、镜泊湖地区的淡水珠,非常出名,被称为东珠,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广西合浦地区北部湾一带海水珠最为有名,也被称为南珠。我们都知道,东北是满族人的发家之地,因此清朝上层人物尤其喜欢产自东北的东珠,这也代表了清朝统治者对祖先的推崇。
东珠的采集是非常麻烦的,采集时间都是在四月,一般都需要工人跳进冰冷的河水中采捕珠蚌,东北地区的四月还是非常寒冷的,河水又非常刺骨,因此东珠采集起来非常不易。更重要的是,由于每一刻东珠的品相都有差异,有时候上百枚东珠,未必能选出一枚上好的东珠。乾隆皇帝就曾经在《采珠行》中这样写道:“百难获一称奇珍”。
当年嘉庆帝赐死和珅之时,其罪状之一就是私藏东珠,因此,只要是私藏东珠,不管是多大的官,都是死罪。
聊清代的话题,必然绕不开一个人物,那就是和珅。
和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有人说他是封建社会头号巨贪,有人说他的智商与情商无人能出其右。
25岁以前,和珅是乾隆皇帝仪仗队的侍从,说白了就是个给皇帝抬轿的轿夫。次年26岁成为乾隆皇帝的军机大臣,掌握大清军机要事23年直到被嘉庆办了。
你可能想象不到,从仪仗队侍从成为军机大臣是什么概念。通俗点说,相当于从办事员一跃成为副国级的位置。
和珅最终的人生结局也是很凄凉的,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大起大落,身后也留下“贪”的千载骂名。
但叫你更想不到的是,嘉庆皇帝查办和珅时,给他罗列二十大罪状,当中没有一条与“贪”有关。不由得叫人产生联想,嘉庆皇帝的动机到底是什么。
嘉庆“速度”快到叫人浮想联翩
公历1799年注定是大清代不太平的一年。新年刚过正月初三,那位自诩为文武全皇帝的乾隆驾崩了。
临终前,乾隆向和珅留给和珅最后一项任务,负责置办自己的丧事。
无论从乾隆对和珅的喜爱,还是和珅此时身处的位置,总理太上皇丧事的差事非和珅莫属。
正月十三,举行完乾隆皇帝的丧礼后,嘉庆皇帝来到和珅家中,向和珅宣读二十大罪状。
紧随其后,不得和珅有任何辩解。嘉庆皇帝大手一挥,一票人开始对和珅进行抄家。关于和珅家里到底抄出多少财产,文史界众说纷纭,比较靠谱的说法是八亿两的财产。
整个清代税收基本没有超过一亿两,大多数维持在七八千万两。
也就是说,和珅在军机大臣的位置上辗转23年,相当于把清代十五年的收入一毛不剩地搬到自己家里。所以,留下一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皇帝等不及了,正月十三抄家,正月十八上朝廷议凌迟处死和珅。在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的极力进谏下,嘉庆皇帝网开一面赐和珅三尺白绫狱中自尽。
和珅在大清代的影响力太大,势力盘根错节,听说和珅被火速查办,很多同僚纷纷如坐针毡。
巧的是,嘉庆皇帝在正月十九那天,颁布一道圣旨,通告全天下和文武百官,和珅的事已经查清结案,跟其他人没有任何关系。
以上是嘉庆查办和珅的大致过程,当你看完后,你不觉得“诡异”吗
更诡异的是嘉庆以贪墨入手查办的和珅,但在给和珅定二十大罪状时,没有一条是关于“贪墨”的。
先来看看,和珅的“二十大罪状”都包括什么:
1 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
2 骑马直进圆明园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无父无君。
3 乘椅桥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众目睽睽之下。毫无规矩。
4 娶妻不端。
5 有心欺蔽。
6 皇考圣躬不豫,和珅毫无忧戚,谈笑如常。
7 皇考力疾批答章奏,字迹间有未真,和珅辄谓不如撕去另拟。
8 兼管户部报销,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
9 上年奎舒奏循化、贵德二贼番肆劫青海,和珅驳回原摺,隐匿不办。
10 皇考升遐后,朕谕蒙古王公未出痘者不必来京,和珅擅令已、未出痘者俱不必来。
11 大学士苏凌阿重听衰迈,因与其弟和琳姻亲,隐匿不奏;侍郎吴省兰、李潢,太仆寺卿李光云在其家教读,保列卿阶,兼任学政。
12 军机处记名人员任意撤去。
13 所钞家产,楠木房屋僭侈逾制,仿照宁寿宫制度,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
14 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居民称和陵。
15 所藏珍珠手串二百馀,多於大内数倍,大珠大於御用冠顶。
16 宝石顶非所应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於大内。
17 藏银、衣服数逾千万。
18 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馀万两。
19 通州、蓟州当铺、钱店赀本十馀万,与民争利。
20 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馀万,并有大珍珠手串。
我们不妨总结一下,和珅的罪状主要包含如下:
“僭越”,家里的宅邸和所用的器物超过身份的限制,高出皇帝的规格。
“欺君”,在协助皇帝批复奏章时,有从中做手脚的嫌疑。
“弄权”,在没有征得皇帝同意的前提下,私自撤换军机处的工作人员。
“作风有问题”,娶妻纳妾不够端庄。
从工作问题到生活作风问题,嘉庆皇帝能给和珅定的罪都定上了,结果没有一条明确地说他在“贪”。
实际上,和珅的二十大罪状,除了第一条,往后十九条大多都是“废话”。
比如“蓟州坟茔设享殿,置隧道,居民称和陵”“娶妻不端”,吃瓜群众称赞和珅修的坟叫“和陵”,娶老婆不够端庄,连这种经不起推敲的罪名都加上了。显然不是一件由皇帝亲自督办的大案该有的风格。
提起这,嘉庆皇帝的意图应该很明确了。真正把和珅置于死地的不是“钱”的事儿,也不是“老婆”的事儿,而是第一条罪状!
蒙皇考册封皇太子,尚未宣布,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递如意,以拥戴自居。
这条罪名背后的故事是这样的。乾隆皇帝临死前,私下找和珅议定太子后,没有向天下昭告,结果和珅在正月初二那天,拿着一块玉如意跑到嘉庆那里递给十五爷。
和珅递上玉如意,什么都没说转头就走了。言外之意是暗示十五爷将来要承继大统,将来不要忘了老臣的拥立之功。
反过来想,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替嘉庆说好话了,而且在获知第一手消息后,及时向嘉庆递信。
按理说,嘉庆应该感激和珅才对,为什么反而转脸把和珅的好心好意当成驴肝肺给卖了。
那么,嘉庆为什么要火急火燎办和珅
一直有一种观点说,和珅是乾隆留给嘉庆的另一个“国库”。乾隆皇帝了解自己平时好大喜功、挥霍无度,把大清代的家底败得差不多了。心疼儿子登基后没钱花,干脆给儿子留一座活体的金库。
但是不觉得这种观点漏洞百出吗假设乾隆把和珅视为活体金库是真的,嘉庆至于一天都等不了吗。
作为一个刚刚继位的皇帝,没有任何处理朝政的经验,又是如何调动朝廷的监察系统在短短数天把这么大的案子说办就办了。
很显然,这种说法不能完全站得住脚。在我看来,嘉庆想办和珅的动机只有两个:
一是争宠积怨已深
嘉庆与乾隆性格不同,乾隆接手的大清,局面那叫一个好,简直好得不像样子。这也就决定乾隆后来“好大喜功”的性格,凡事只图一个体面。
嘉庆是比较务实的皇帝,在做皇子的岁月里,和珅与嘉庆有过不少共事的机会,嘉庆看不惯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吹吹捧捧的嘴脸。他认为和珅的飞黄腾达,完全是靠溜须拍马上去的。
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正红着呢,势必会出尽风头,掩盖急于表现自己的十五爷。从政23年,所有大清代的重要岗位都由和珅一个人占着。诸皇子还得看和珅的脸色行事,这种事换作哪位爷登基,都会对和珅磨刀霍霍,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这只是嘉庆必须铲除和珅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一天都不想等的原因。真正让嘉庆等不及的原因是和珅的作茧自缚。
二是旧势力与新世界的火并
旧势力永远不可能征服新世界,昨天的逻辑征服不了明天。这是加速和珅把自己推向嘉庆刀口的直接原因。
和珅与嘉庆隶属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和珅代表的是乾隆的旧世界,嘉庆代表的是清代的未来新世界。
没有一个新世界的建立,会容忍旧势力的存在。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和珅错就错在这里。
当年,乾隆皇帝临死前,找一帮人来确定继承人,在场的人除了和珅,所有人都守口如瓶,只有和珅急不可耐地去献殷勤。
和珅的想法很简单,他想继续做大清代的大红人。换句话说:
和珅是在用同一套逻辑,在两股势力或两个世界里谋取生存。用过去讨好老皇帝的方法,去对付即将继位的新皇帝。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为“拍马屁”“献殷勤”。“拍马屁”是一种万金油的处事方法,但未必时时奏效。
在查办和珅那年,大清代一共有十一个总督,嘉庆皇帝一口气换了六个。
和珅一生察言观色,他没看透嘉庆是什么样的人。
嘉庆皇帝是一个禁欲主义者,在他看来欲望是危险的东西,哪怕是女真祖先定下的皇帝定期外出游猎的祖制,他都是象征性地走走过场,收获一两只猎物赶紧回宫批奏折,沿途的风景都不敢多看一眼。
抛开列强逐渐壮大的影响,清朝由盛转衰,主要是因为乾隆皇帝将所有财富全都集中在了一个人手里,那就是和珅。这哥们的财产占据了大清15年国库收入总和,此外还有个福长安是和珅的小弟,占据了大清国5年国库收入总和。
财富相对集中到了极点,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很多问题。第一个问题,那就是老百姓们不答应了,于是各种叛乱四起。第二个问题是继承人开始享受了,嘉庆灭了和珅以后成了大富翁,于是饱暖思*欲,不知花钱之道。
和珅贪污那么多钱,可都是乾隆默许的。
很多人说乾隆给嘉庆留了一个大宝藏,的确是如此,和珅和福长安这俩货的私人财产,居然达到了20年清朝国库总收入之和。
这可谓是世纪大贪,在整个中华历史上,前无古人,后面有没有来者,这不好说。反正和珅这家伙贪得无厌,但是人家贪财是有技巧的。
可以说和珅贪污,乾隆是默许的。为什么皇帝会纵容和珅贪污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和珅会办事情。
和珅能够给皇帝省钱,省钱的同时,还能把自己的腰包揣满了,这就是他的本事。乾隆皇帝后面两次下江南,不仅没花自己一分钱,而且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相当周到,可见和珅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
和珅可不白干事儿,他趁着这个机会,给了当地不少官员一些小道消息,因此人家花大价钱给皇帝安排吃喝玩乐,因而得到了乾隆的赏识,这才有了晋升的机会。
除此之外,和珅收钱办事的规矩,那是出了名的。拿了钱就一定给你办事儿,办不成事儿,这个钱和珅还照样退给你,这就是规矩。
所藏珍珠手串二百馀,多於大内数倍,大珠大於御用冠顶,大罪十五。宝石顶非所应用,乃有数十,整块大宝石不计其数,胜於大内,大罪十六。藏银、衣服数逾千万,大罪十七。夹墙藏金二万六千馀两,私库藏金六千馀两,地窖埋银三百两,大罪十八。通州、蓟州当铺、钱店十馀万,与民争利,大罪十九。家奴刘全家产至二十馀万,并有大珍珠手串,二十。---《清史稿》
结果和珅通过各种手段捞了不少钱,此外他自己还经营各种生意。光自己挣钱还不行,他还想着替皇帝挣钱,他发明了议罪银制度。只要官员们犯了法,想要赎罪的,可以拿钱来赎罪,不同罪行价格不一样,乾隆也因此小赚了一笔。
为了拉福康安下水,和珅也带着他弟弟福长安一起发财,只要和珅有肉吃,那福长安就有汤喝,所以福康安拿和珅一点办法都没有。
财富集中在极个别人手里,老百姓当然不答应。
很显然当时的社会财富,已经集中在了少数人手里,而且是极少数。具体来说就三个人,一个和珅,一个福长安,还有一个乾隆。
这就相当于社会上的劳动力,不管怎么努力,那都是在给这三个人打工。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索性反了算了。
于是在嘉庆年间,各种起义就没有中断过,什么白莲教、天理教、天地会等等,可谓是此起彼伏,嘉庆皇帝压根就应付不过来。
尤其是天理教的那场起义,百来个人就打进了紫禁城,好在嘉庆当时去避暑了,要不还真有可能被这帮天理教的人给杀了。
这个时候你再想到做慈善,已经欺骗不了老百姓了。这已经不是二八定律了,这是三个人比4亿人的差别,穷苦的老百姓占了大多数。
骑马直进圆明园左门,过正大光明殿,至寿山口,大罪二。乘椅桥入大内,肩舆直入神武门,大罪三。取出宫女子为次妻,大罪四。於各路军报任意压搁,有心欺蔽,大罪五。皇考圣躬不豫,和珅毫无忧戚,谈笑如常,大罪六。皇考力疾批答章奏,字迹间有未真,和珅辄谓不如撕去另拟,大罪七。兼管户部报销,竟将户部事务一人把持,变更成例,不许部臣参议,大罪八。---《清史稿》
这些人越有钱,那就说明老百姓越穷苦,地方官员必须要靠贪污才能把他们贿赂上级的钱给弥补回来。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历史上大多数起义都是这么爆发的。
嘉庆皇帝有钱了,奋斗的精神也就荡然无存了。
嘉庆皇帝本来也算是一个比较正直的皇帝,他在乾隆死后的几天之内,就把和珅给宰了,又抄了和珅和福长安的家。
这一抄家可把嘉庆给吓坏了,一下子弄出来这么多钱,这是嘉庆万万没想到的事情。他知道和珅贪污,但是完全没想到和珅能这么贪。
这些钱本来足够嘉庆用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可是这笔钱到了嘉庆手里,不到10年的功夫,就全部花光了,而且嘉庆做皇帝的后面几年,更是连年亏空。
你别以为抄了和珅的家,老百姓的负担就会减少一些,这是没有的事儿。该交的税是一分都不能少,而且这段时间嘉庆养成了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
这个毛病很要命啊,和珅的财产再多,那也经不起你这么瞎折腾吧结果不到10年功夫,嘉庆就把和珅和福长安的钱都花光了。
这下子只能动国库的钱了,结果发现根本不够花啊。按照嘉庆的速度,他一年需要花两倍国库的钱,可是积蓄都没了,乾隆当年也是留了个空壳子给嘉庆,因此嘉庆后期一直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
世传敏中以高云从事失上意,有疾,令休沐,遽赐陀罗尼经被,遂以不起闻。观罢祠之诏,至引严嵩为类,传闻有无未可知矣。和珅继用事,值高宗倦勤,怙宠贪恣,卒以是败。仁宗尝论唐代宗杀李辅国,谓:“代宗为太子,不为辅国所谗者几希。及即帝位,正其罪而诛之,一狱吏已办。”盖即为和珅发也。---《清史稿》
他儿子道光皇帝上台以后,甚至连龙袍都要打补丁,可见这小日子的确是不太好过了。但是大手大脚花钱的毛病是没有改掉的。
这些钱都流到哪儿去了还不是都到了那帮贪官污吏的手里了嘛!这帮人帮着嘉庆打理朝局,期间可没少挣钱。因此最苦的还是老百姓,日子越来越艰难。
总结:清朝的落幕,和乾隆的改革没有多大关系。
乾隆前期还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跟唐玄宗一样,前期英明神武,后期乱七八糟。贪腐问题已经深入骨髓了,乾隆带着和珅这一大帮子人一起贪,你说你这王朝还能不落幕
再多的改革,如果没有针对最主要的问题,那也只是吹牛画大饼,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很显然,乾隆就是做了那么多没用的改革,却规避了最重要的矛盾,那就是贪腐问题。
贪腐得不到解决,你想要让王朝蒸蒸日上,对不起,这基本不可能完成。因此到了清朝末年,只能推倒了重新再来了。
参考资料:
和珅(1750年7月1日-1799年2月22日),纽祜禄氏,字致斋,原名善保,自号嘉乐堂、十笏园、绿野亭主人,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五年,父亲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他祖上是今辽宁清原县人,清初随清帝入关,住在北京西直门内驴肉胡同。和珅是清朝乾隆年间政治家、商人、诗人,中国历史上的权臣之一,清朝历史上的豪商,因贪污过巨,被中国人视为巨贪。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以一条白绫赐和珅自尽。
和大人喜欢美女,无论是大龄单身还是离异无子女,只要长得漂亮,和大人都敢要。例如浙江巡抚王亶望被关进了大牢,留下了一个小妾叫吴卿莲。原本这吴卿莲改嫁给了一位侍郎,没想到和珅看上了卿莲的美貌,厚着脸皮跟人家要女人。侍郎官儿小,不敢不给,就这样,吴卿莲这么一位“三手”美女,被和珅当成宝贝一样留在了家里。后来嘉庆皇帝给他罗列罪状的时候,说到生活作风问题,竟然用了“罔顾廉耻”四个字,意思就是“真不要脸”。
这还不算最有创意的,和大人山珍海味吃腻了,干脆吃珍珠。据史料记载,和珅每天早上都吃珍珠粉,可不是为了美容,而是能增强记忆,过目不忘。
和珅贪婪财富之多,在历史文武大臣中可谓是天下第一人。在捞钱捞权上,和珅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短短几年间,竟拥有相当于大清王朝十年国库总收入的财产。和珅的家产总额约是9亿两白银(笔者注:清代的一两银子,约相当于人民币50元至60元,其查抄财产总值应该有45亿元至54亿元人民币的样子),乾隆年间每年的国库收入约为7000万两,和珅当权不到25年,相当于清朝13年的国库收入都给他了。
和珅实在是太能贪了,太有钱了。也难怪嘉庆帝在他爹一合眼就迫不及待找他下手,把这些财富尽收囊中。这也就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谚语的由来! 那么大贪官和珅是怎样敛财的?一句话——权力生财之“道”。
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和珅兼任崇文门税务一职,他就利用这个职务,大肆捞取钱财。这个肥缺有两条道儿可以捞钱,一是靠减免外地官员、客商进京缴纳的税银数额获取好处;二是靠借朝廷之名变卖抄没王公大臣家产从中渔利。和珅把持这个位置数年,后来由他儿子丰绅殷德接掌,管家刘全参与管理,这里实际上就是和府的一个钱袋子。
因为有乾隆的特别信任,和珅又会把事情办得让皇帝满意气派,凡老太后和皇帝的寿诞宴庆、下江南的车驾用品采买准备以及避暑山庄等重大工程的改扩建,这些都成了和珅趁机捞取大量钱财的渠道。
拿乾隆八十岁的寿辰为例,整个庆典所涉及的规模设置、场馆建造、寿宴用品采办及王公大臣、巨贾富豪和各级官吏的进献礼金,统统掌握在和珅一人手中,而实际花费仅用去一半,另一半自然入了和声囊中;八十岁的皇帝沉浸在亿万兆民万寿无疆的祝福声中,而精明的和珅却挑灯清点到手的万两黄金。
反贪又是和珅敛财的又一个绝佳途径。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正月,云南按察使海宁揭发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乾隆下御旨命刑部侍郎喀宁阿、和珅和钱沣远赴云南查办李侍尧。
起初毫无进展,后来和珅拘审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向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属下的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
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掌握了证据。于是他们纷纷出面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就连那些曾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也申明自己是被迫行贿的。
和珅取得了实据,迫使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案件审结后,李侍尧被判斩监候。不久和珅升任御前大臣,补镶蓝旗满洲都统。李侍尧案审结后,李侍尧和他的党羽一大份财产被和珅私吞,加上乾隆的赏赐,和珅又获一大批财产。
和珅拥有大量土地,据档案记载,和珅家拥有“取租地共一千二百六十六顷”。但档案中记载的仅是“取租地”,如果加上和珅的庄园和他家的非出租土地,数目就难以计量了。
他在直隶、热河等地拥有大量田地,在北京南部以保定为中心,包括清苑、蠡县、易县、完县、青县、雄县、容城、定兴和安肃等;北京东部以天津为中心,包括宝坻、任邱、静海、文安、蓟州、清河、大成、霸州等;北京地区主要包括大兴、宛平、通州、昌平、顺义和平谷等,甚至在东北奉天的锦州地区,也有他的土地。
和珅就利用这些兼并的土地,收取高额地税。
和珅家的房产主要分住宅房、铺面房、手工作坊的厂房以及布满庄园的民房等。这些房产的来源,主要是自建、典买、皇上赏赐及为别人帮忙后所得的报酬。
仅就北京城来说,和珅的房产几乎“遍布五城”。如什刹海畔的宅第、西四驴肉胡同的老宅、北长街会计司胡同住房及平安里厂桥地方、前门大棚栏等处的铺面房、匠作房等。和珅大肆出租大批房产,牟取暴利。
放债取息与开当铺、银号、钱店都是属于高利贷的范畴,是来钱极快的生意,因此放高利贷也就成了和珅敛财的一种手段。和珅本着“什么能赚钱就干什么”的原则,大力从事放债、开当铺、银号和钱店等高利贷剥削。和珅放债面很广,不但包括官吏、商人和市民,还包括他的亲戚、长随等属下。
如和珅的舅父明保曾向其借库平银一万五千两,和珅要求白纸黑字写明字据,所借银每月一分起利,欠利银六千四百伍拾两,共欠本利银二万一千四百五十两。明保不敢得罪和珅,一分不少还给和珅。和珅放债的原则是借债人必须要能拿出土地或是房屋做抵押。他这样做生意可以万无一失,如果借债人还不上欠款,和珅就把他们的房屋、土地收归己有。
和珅的继外祖父伍弥泰,与和珅同朝为官,为大学士。伍弥泰曾向和珅借银两千两,但和珅不放心,逼着伍弥泰“取田契价值相当者署券归偿”。
和珅对这种敛财方式乐此不疲,就连他的家丁向他借钱,他也要追加高额的利息,高额的利息常常使得家丁即使在和珅家世世为奴也偿还不清债务。此外,和珅还经营典当业,典当业在清朝是非常发达的。和珅大开当铺不仅可以牟取暴利,还能借此转移和消化贪污、纳贿所得的赃款,就如同现在的“洗钱”。
当一个人被物欲所左右时,财富就是他的亲爹亲娘,一切能够聚敛金钱的把戏,都是他最痴迷的游戏。在这样的价值观支配下,富已敌国的和珅,尚不放过任何一个来钱的机会。他利用自己的权势名望经常举办各种家宴,生日聚会、夫妇婚庆、儿孙满月、父母诞辰,凡一切可资赚钱的由头都被和珅派上了用场,借以收取礼金礼品。
各地官员年年节节都要给皇上或朝廷进贡当地名贵特产,和珅负责接收,挑一些乾隆喜欢的,余者运到和府,谁会去问贡品去向?各藩属国使节给大清皇帝进贡的玩好珍异,一律先经和大人之手,因此和府里的奇珍异宝,皇宫里不一定有,“家内所藏珍宝,内珍珠和串竟有二百余串,较之大内多至数倍。”和珅家的珍珠比大内所藏多出好几倍去,有一颗比乾隆御冠上镶的那颗还要大。
稗官野史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清人笔记中如此记载:“虽以法国路易十四,其私产亦不过二千万余,四十倍之,犹不足当一大清国之宰相云。”和珅名下总计土地、府第、店铺、珍玩及钱两一百零九大项,合计约值九亿两银子。
历史好像开了个玩笑:大清甲午、庚子两次战败赔款加起来,正好是和珅拥有的家财数额。
和珅,真地拿大清当成了他自家的江山,乾隆,却也真地以为和珅仅仅是他豢养的走狗,跟他逗闷子的奴才。
贪友:汪如龙 福长安 两淮盐政征瑞 各地珠宝商 大小官员 管家刘全 以权谋私。 这是和珅敛财的主要手段。和珅曾当过户部、内务府、崇文门监督最高长官,长期主管户部三库,这些部门都是和珅捞财的直接源泉。内务府负责宫廷使用、食物、武装守备等各方面的事物,以及内廷使用和皇帝的一切开销。各地朝贡的礼品首先过和珅这一关,据有关资料记载,乾隆末年,各省的贡品,和珅私吞十之八九,只有十之一二进宫,以至于和珅家中的珍宝比宫中还要多出好几倍。和珅有一颗大珍珠比乾隆御用的冠顶还要大。和珅收藏的玉盘比乾隆的更大色泽更精美。 卖官捞钱。 和珅把持了人权和财权两大肥差,他曾行文要求各省把给皇上的奏折先向他把持的军机处提交副本,这样他把天下的官吏都把持在自己手里,使他们不得不对和珅俯首唯命是从,有敢违逆和珅的将遭到排挤。这样,从朝廷到地方所有公卿大臣为保住自己的位置都竞相巴结和珅,争相上供讨好。即便例行公事,如不贿赂,和珅也会故意刁难。至于升官则更需要以钱铺路,出多大价格做多大官。向盐政、河道总督那样的大官则要“巨万纳其府库”。两淮盐政征瑞就贿赂和珅四十万两银子。 索贿受贿。 向和珅行贿的官员不计其数,以至于烧香的找不到庙门行贿无门的现象。一个山西巡抚派人带二十万两银子给和珅送礼,这个人花了五千两银子小费,结果只见到了一个和珅的仆人,人家只给打了一个收条,二十万两银子连和珅的影子都没见着。真是“侯门深似海,和府财如山。”和珅有服食珍珠的习惯,有个珍珠商人得知这一情况后,他把珍珠用赤金包裹成丸状,增加珠子的价值,售两万金,尽管价格昂贵,但众多官员纷纷抢购,进献和珅。 多种经营。 和珅开设当铺七十五家,银号、钱庄四十二座。和珅还涉足工商业,开设有粮店、酒店、瓷器店、灰瓦店、旅店等等,大肆置办产业。总之,凡是有利可图的行业,他都不放过。在经营中,和珅的这些行当,都仗着和珅的权势,排斥同行,垄断市场,从中牟取暴利。按照大清朝律,满洲官员不能搞商业。这对和珅来说不起作用。 贼胆包天。 凡是和珅喜欢的宝物,他就一定会想办法得到的。两广总督孙世毅出使安南(今越南),为乾隆带回来一个明珠制成的精美鼻烟壶。和珅向孙讨要,孙说已经告知皇上了,和珅表现得十分扫兴。没几天孙总督遇见和珅,和珅对他得意地说,“我也才得了一个鼻烟壶,你看看怎样?”孙一看却是自己进献皇上的那个。就问:“皇上把这珠壶给大人了?”和珅笑而不答。过后,孙世毅经过多番打听,才知道皇上不曾把珠壶赏给和珅,那是和珅串通皇帝身边的人为他偷出来的。 雁过拔毛。 崇文门税务是清政府一个重要的税源。在和珅主管的时候也就出成了和珅的聚宝盆,为他侵吞国家财物大开方便之门。和珅有一只“汝官窑玛瑙釉尊”,据史料记载:北宋宫廷为筹备太祖赵匡胤生日庆典,特指令河南汝州精制两只汝官窑玛瑙釉尊作贡品。一只由皇室世代相传至清朝;另一只居然在和珅的府上。 皇帝奖掖。 据有关资料记载,乾隆五十三年(1788)乾隆一次从张家口税赋收入当中拨出三千万两白银给和珅自由支配。和珅跟着乾隆二十多年,谁也记不清乾隆到底奖掖和珅多少钱物。 设议罪银。 和珅出点子搞了一个“议罪银”项目。主要是针对各省督抚、盐政、织造、税关监督大员而设。他们一旦有犯罪行为,就必须交出罚银,以免于处罚。罚银的数额根据罪状的轻重而定,这些罚银归皇帝直接支配,是和珅替皇帝设的小金库,由和珅亲自操纵这件事。和珅自然而然把部分议罪银雁过拔毛揣进自己的腰包。许多官员担心被罚以巨款,便早早地向和珅行贿以防不测。 乘人之危 和珅经常向有求于他的人直接勒索,或者趁人落难之际低价买入人家的土地、财物。和珅共拥有土地十二万六千六百亩。大都是他乘人之危难之际搞到手的。 和珅的下场: 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驾崩。次日,嘉庆帝命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轮流看守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实施软禁。接着下了一道突兀的圣旨,命令着实查办围剿白莲教不力者及幕后庇护之人。当天就有大臣领会到皇帝的意图,于是弹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断送到嘉庆帝手中。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立即下令逮和珅入狱。 嘉庆帝本要将和珅凌迟处死,但由于皇妹也是和珅媳妇的和孝公主的求情,并且参考了董诰、刘墉诸大臣的建议,改为赐和珅狱中自尽。为避免政坛风波,嘉庆帝宣布对能弃恶从善和珅余党一律免于追究。 经查抄,和珅财产的三分之一,价值二亿二千三百万两白银,玉器珠宝、西洋奇器无法胜数,以后部分赏赐给皇族,民间谚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懂得“边际效应”理论,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人们拥有的越多,真正能够使人得到刺激、产生兴奋感的程度却越少。这种情况就好像吸毒一样,越往后,就只能增大注射的剂量,才能产生相同的兴奋度。贪官们无休止地敛财,原因也在于此。
墨子讲过一个故事讽刺楚王,说一个富人有好马好车,却去偷窃邻居家的破车破衣服。墨子的故事是讽刺楚王贪得无厌想要吞并宋国的行为,不过这种“富人偷破烂”的心理却在历朝历代都有所表现。
富人们的逻辑是:财富越多越好,为得到财富付出的费用应该是越少越好。现在有不用付出成本就可以得到的财富,所以,应该不计后果地多拿。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逻辑推理,使得这般平时视绫罗绸缎如粪土的贵族们丑态百出。但这种富人偷破烂的情结实在是太具有诱惑力,在这种错误逻辑下身败名裂的达官显贵可谓是不计其数。
清朝的和珅是贪官的代名词。和珅是满族正红旗人,姓钮祜禄氏,家世低微。他自己是文秀才出身,稍通文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充当三等侍卫,似乎难有出人头地之日。没想到他的堂堂仪表帮了大忙,乾隆四十年(1775年),皇帝在检阅侍卫时发现了他。
和珅时来运转,不久升任御前侍卫和副都统。这只是他一连串好运的开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接连升为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兼内务府大臣,兼步军统领,兼北京崇文门税务监督。四年后,他从户部侍郎升为尚书,副都统改为都统,内务府大臣之上加衔领侍卫内大臣,军机大臣之上加议政大臣、御前大臣,兼理藩院尚书,取得了皇帝之下独一无二的最高权力和最高威望,乾隆帝并且把和孝公主许配给和珅之子,君臣两人结成儿女亲家。
和珅在历史上是以贪污而闻名的,他贪污几乎达到了毫无廉耻的程度。一位叫做汪如龙的官员送了他几十万银两,谋求肥缺。和珅立即回报,汪顶替了另一位官员征瑞做了两淮盐政。征瑞每年向和珅贡献十万两,可是眼睁睁地看着汪如龙得宠,霸占自己的官职,心中不悦,向和珅质问:“和大人,吾每年也向国家(此国家乃和珅之家也)贡献白银十万两,贡献如此之丰,何以迁我边关”和珅抓住他的双手,用自己的双手盖在征瑞手上,笑眯眯地说:“别人的贡献更大。”征瑞自然无话可说。江苏吴县有个叫石远梅的人,专门贩卖珍珠,每个珍珠外面用赤金包裹成丸状,大粒值两万金,次等万金,最便宜的也值八千金。官员争相购买,向和珅进献,为的是保官升官。
上门进献也非易事。有位山西巡抚派其下属携银二十万两,专程赴京给和送礼。可是连去了几次,也没人接待。一打听才明白,即拿出五千两白银,送给接待的人,这才出来一个身穿华丽衣服的少年仆人,一开口就问:“是黄(金)的,还是白(银)的”来人说是白的,少年仆人吩咐手下人将银子收入外库,给来人一张写好的纸柬,说:“拿这个回去为证,就说东西已收了。”说完,扬长而去。送去那么多银子,连和珅的面也没见上!和珅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像这样的事,俯拾皆是。
和珅贪污也是大小通吃,敛财的手段也是无所不用。他为了创收,甚至连北京的崇文门税官都愿意担任!和珅所定的税率几乎高达到雁过拔毛的地步,寻常百姓宁愿绕道而行,也不愿过其门。为了更好地控制京城税务,和珅打破惯例,兼任了本应由内务府掌管的崇文门税务监督。有了和珅的控制,崇文门便天下知名了,清人记载:“天下榷税之关,以京师崇文门胥吏最侈且暴。”为了征税,甚至连进京朝圣的官员,赶考的举子都不放过!清人陈焯在其笔记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崇文门税收情况可见一斑:“凡外吏入都,官职愈尊,则需索愈重。大臣展觐,亦从无与较者。吴江陆中丞以山东布政使陛见,关吏所索过奢。公实不能与,乃置衣被于外,携一仆前行曰:‘我有身耳,何税为’既入,从故人借衾褥,事竣还之而去。”可见,崇文门税吏在行人带随身衣服时都要收税,而且,即使是外省大官亦不留丝毫情面。
和珅为什么能够得到乾隆的长期眷顾,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就连他贪污多少财物,从清朝到现在还是人们争论的话题。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驾崩。次日,嘉庆帝命和珅与户部尚书福长安轮流看守殡殿,不得擅自出入,实施软禁。接着下了一道圣旨,命令着实查办围剿白莲教不力者及幕后庇护之人。当天就有大臣领会到皇帝的意图,于是弹劾和珅的奏章源源不断地送到嘉庆帝手中。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立即下令逮捕和珅入狱。
和珅家产之富,向为街巷茶余所乐道,有人估算大约有一千万两银子,有人估算是两千万两银子,最高估算是两万万两银子。正因为和珅家产如此之富,民间谚语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无限制、无节制的欲望,导致了无休止的盘剥,这正是级差地租的表现。古人说“网开一面”,正是为了避免这种无休止的掠夺给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可惜利字当头,大多数人都无法去理性地选择应有的策略。
和珅的家人奴仆也富得惊人。他们凭借和的权势,疯狂敛财。据统计,和珅的家奴多达1200余人,为他管理钱庄、店铺、馆舍、经营土地、服侍他的日常生活,包括为他警卫。如家奴刘全有资产20余万两,他与另一个姓马的家奴,共有房产182问,金银古玩价值368.6万两,至于衣物、器皿、洋货、皮草、绸缎、人参等,总计值白银155万两;另有土地600余顷,当铺10处,本金120万两。和珅宅中太监呼什图,抄其家时,现银就达十余万两,抄出谷物11065石。奴仆暴富如此,和珅之富有,用所谓的富可敌国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和珅作为乾隆的第一宠臣,兼任的职务达到数十项之多,就是凭借他正常的俸禄和皇帝的各种赏赐也就可以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而事实上他聚敛这么多的财富,如果按照正常的花销,就是几十代人也用不完,而就钱财本身来说,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聚敛太多,也没有用处,只会遭人妒恨。对于这个道理,历史上贪图钱财的人都非常明白,他们可以在官场上呼风唤雨,专横跋扈,可以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他们的智商不可谓不高,但为什么像和珅这种人对钱财方面却看不透,却有一种敛财癖呢
这种疯狂的敛财行为,可以用现代经济学来解剖。经济学有一个概念,那就是边际效应,有时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工资是三百来块钱的时候,如果一次增加一百五十块的工资,人们都非常兴奋,觉得工资实在是涨得太多了。可当人们拥有六百多块钱的工资了,如果又增加一百五十块钱的时候,人们兴奋的感觉就不会像第一次那么强烈。当人们拥有一千五百块钱的工资时,涨工资时还是加一百五十块,人们就会觉得太少,说不定还会产生埋怨心理。这就是说,人们所拥有的越多,真正能够给人们带来边际效应或者说能够使人得到刺激、产生兴奋感程度的却越少。
而人们为了追求边际效应,就得不断地加大对量的追求。这种情况就好像吸毒一样,越往后,就只能增大注射的剂量,才能产生相同的兴奋度。贪官们敛财,就好像与所追求的兴奋感进行一场博弈,他们要求的是获得财富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兴奋感,而财富越多,这种满足和兴奋就越难以得到,为了得到它,就必须不停地进行掠夺,恨不得把天下的财富都聚积在自己的手中,这样就产生了那种富人偷破烂的心理,不管自己拥有多少,只要不在自己手中,就要想方设法将它们弄到手。
只是在这种博弈中,贪官们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因为,他们的财富越多,但单位财富产生的单位边际效应越小,要想得到他们最初一无所有时获得第一笔财富时那种兴奋的感觉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他们为了追求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不可能,只有永不停息地贪污,永不停息地与内心的贪欲博弈,直到最后身败名裂,才会醒悟到“人生一梦,万物归空”。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