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家长送孩子到大学报到

孩子 0 20

为什么要让家长送孩子到大学报到,第1张

为什么要让家长送孩子到大学报到
导读:关于这个问题几乎不是个问题,孩子考上大学基本上都要送一送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说都成年人了该自己上学了,正好也为家里省点钱,似乎也有几分那么道理,但是我是坚决支持家长送一送的,除非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因为这不仅是不放心这么简单,还是有

关于这个问题几乎不是个问题,孩子考上大学基本上都要送一送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说都成年人了该自己上学了,正好也为家里省点钱,似乎也有几分那么道理,但是我是坚决支持家长送一送的,除非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因为这不仅是不放心这么简单,还是有一些象征意义的。

读大学是人生中最幸福学的时刻之一,要和家长分享

十年寒窗换来了一纸通知书,这是孩子努力的结果,同时也是全家人努力的结果,这个丰硕的成果一定和最亲的人分享。

让父母看一看孩子们读书的地方,休息的地方、吃饭的地方,仿佛这十几年的辛劳都得到了补偿,远比一个录取结果一张录取通知书来的更有幸福的味道,再多的艰难回忆都会变得甜蜜,来回奔波时洒下的一滴滴的汗水也仿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美好回忆。

有时候想着四年机会多着呢,什么时候不能来,其实世事难料,人生匆忙,父母很可能只有这一次机会,错过了就没了。

读大学是绝大部分孩子第一次出远门,需要一些关照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尤其是女孩子和农村孩子(非歧视),如果是路途遥远,确实需要家长一些照应的。这跟是不是独立自主关系不大,孩子们的成长不是同步的,有早有晚,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帮一把也再正常不过。锻炼独立的机会这辈子有很多次,但是送孩子上大学的机会这辈子只有一次啊。

送孩子读大学,是父母的一种情结

十八九岁的孩子,家长基本上在40-50之间,这个年龄的家长朋友很多是没有读过大学的,有的也许当年差几分和大学擦肩而过,成为一辈子的痛,会一直对大学有一种情结,现在,孩子们替他们完成了愿望,不去大学看看似乎不那么圆满。送孩子们读大学,也许是他们这辈子唯一的理直气壮进大学的机会。你开始了你的梦想,也应该让父母接近下自己曾经的梦想。

送孩子入学是父母一生为数不多的理直气壮放松自己的时候

40-50岁年龄的人,尤其是家庭情况一般的,还是比较崇尚节俭,视旅游、放松、享受为洪水猛兽的,仿佛一辈子和自己都没关系。送孩子入学可能是父母一生为数不多的理直气壮放松自己的时候,也可能是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最舍得花钱最开心的一次全家旅游了。也可能是,他们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旅游,第一次在饭店点餐,第一次住宾馆都在此间完成。所以,这件事情对家长比孩子们意义更大一些,有时候,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

其实国外孩子读大学家长也是送的

很多人以为外国孩子独立性强,不需要家长送,其实也送的,也是全家老小一起出动,比如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就非常赞同让家长送孩子们入学。还看过一篇文章,美国大学开学时家长也是大包小包开车送的,也帮忙整理宿舍什么的,这件事上国内外父母想的是一样的。《变形金刚2》里,男主角一家不也送男主上大学嘛。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翻译:请明天来报道的新生注意一下:一个小小的请求…当你的母亲想挂好你带来的所有衣服并帮你铺床时,由着她吧。当你的父亲想向你身边的所有人介绍他自己时,由着他吧。当这个周末你父母想跟你到处逛逛并拍照时,由着他们吧。如果他们使你感到尴尬或者表现得很疯狂,也由他们去吧。因为在你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时,他们同样也在开启着他们的新篇章。无论你信或不信,这对他们来说可能比你更艰难。所以让他们再最后一次把你当个小宝宝吧。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

最后以知乎网友“渐建的剑”极富感染力的文字来做个收尾

让家人送送吧。

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宿舍”,他们才能想象出你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和什么样的人一起玩耍,才能放心。

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食堂吃饭”,他们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坐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吃着什么样的饭菜,才能放心。

这样再打电话说:“我在去教学楼的路上”,他们才能想象出自己的孩子走在怎样的一条路上,才能放心。

而不再是想你的时候,只能想象一张脸庞而已。

王诗龄在13岁的时候就已经选择去到英国留学的,这个学校也是很出名的,教学水平比较出色,学费也很高啊,大部分的富贵人家都会选择把自己的子女放在这个学校当中学习。李湘之所以会选择把王诗龄送到国外读书,也是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女儿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跟国内相比,国外有些学校的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不错的,但这也并不代表国外就一定要比国内好。给自己的孩子选择学校也是需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经济水平,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一些差的话,再去到了这种学校也很难跟上学习的步伐。

王诗龄在上完了小学之后也已经12周岁了,想要去这个英国学校学习,在年龄上也是需要达到要求的,李湘带着女儿来到了这个国家,也是想让孩子能够顺利的进入到牛津大学当中。其实大部分的明星父母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规划好了孩子的培养路径,在学习方式上也提前进行了安排。如果不提前规划的话,也会很容易被拒之门外的。

其实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但是有些父母因为能力不足,所以也满足不了,带孩子去贵族学校。家长在给自己的孩子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以及孩子的适应情况来进行选择。大部分的家长都比较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出国,很有可能无法了解到民情。

国内的公立学校在教育费用方面是比较低廉的,有些学校也有着很高的教育水平,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是有一些要求的。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一定非要给孩子送到国外去学习,提前了解清楚,才能够选择一座合适的学校。

答: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很好,国际学校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国际教育方式,平时教学都是大部分以英语为主的,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对将来走出国门带来很多便利,如果你认为我说的对的,请帮我点点关注!

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您总共罗列了4个问题,经过整理,他们分别是:

1外国人的孩子在中国上学,是上针对在华外国人的国际学校好,还是和中国孩子一同就读在普通学校好?

2孩子长大后回国,中国所接受的小学或中学的学历是否会被该国承认?

3如果孩子将来不回国,定居中国的话,是否可以转为本地生?

下面我来一一解答。

1问:外国人的孩子在中国上学,是上针对在华外国人的国际学校好,还是和中国孩子一同就读在普通学校好?

答:你的朋友没有选择。他的孩子如果不是中国公民(您的提问中就说了他不是中国人),就没有机会进入中国大陆教育体系下的学校学习。所以,这不是他愿意选哪个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根本没有给他留选择的余地,只能让他的少爷(**)去国际学校就读。

其实你自己想一想也能明白,外地人的孩子在他(她)所在的城市入学,曾一度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就更何况是外国人了。中国的教育资源紧张的程度是西方人无法想象的。每挤进来一个外人,本地人就要少一个名额。其次,你觉得中国政府会让外国人的孩子跟着中国小孩一起学马克思主义吗?

专供在华外国人就读的学校,质量良莠不齐。一般来说,尽量选择使馆区附近的国际小学或是中学就读。那样基本上就是把一所美国或是欧洲国家的学校“搬”到中国来。教材甚至教师都是欧美国家的人。当然,价格也是不一样的。

PS:我退役后若是去中国淘金(计划),如果要了孩子,就会让小孩在这样的国际学校就读。

2问:孩子长大后回国,中国所接受的小学或中学的学历是否会被该国承认?

答:这个问题要分多个方面来说。首先,您的朋友是哪个国家的人?要是乌干达、肯尼亚、毛里求斯的朋友,我真不知道他们的国家承认不承认中国的学校教育。但是您提到了他是O-mart的人员,被派往中国。那我想应该是美国人吧?或者说不是的话,也是欧洲国家的。

这样的话,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心。您这个问题是属于典型的用中国思维思考美国问题的事例。因为中国教育资源紧张,又是应试教育、文凭教育。因此,中国人看得很重的“文凭”在欧美人看来是很不可理解的。拿美国举例,没有所谓的“承认不承认中国文凭”的事情。(有的话也仅限于中国留学生的学历材料)

就比如说,这个外国孩子以后回到美国上大学,要申请Harvard、Yale、Stanford这样的名校,除了要参加考试之外,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罗列自己的学习、工作经历。也就是您常听说的“社会能力”证明。例如参加过什么社团,做过什么义工之类的。这个,是中国没有的。那么这样的话,他有超过一年甚至两年的中国生活经历,会为他的履历大添光彩的。尤其是美国社会,最讲究“Global Mind”、“Global view”,就是国际视野。因此,在中国学习,如果学得好,绝对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当然前提是安排得好,策划的好)

奥巴马总统在印尼的生活经历,就给他选举总统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的许多朋友,也纷纷资助小孩到中国来学习。毕竟,中国是大肥肉啊。下一块肥肉是印度可是还欠火候不熟;非洲那块肥肉就是生的还没切呢。

3问:如果孩子将来不回国,定居中国的话,是否可以转为本地生?

答:可以。但是有几点需要注意。首先,中国并非移民国家,虽说国籍的“含金量”不如欧美国家的国籍那么高,但是入籍的难度并不小。其次,很少有欧美国家的人入籍中国的。(相对而言)即便是有,也不是拿大陆护照,而是香港或者台湾。

当然,入籍之后,就是中国人了。一切理论上都和其他的本土出生的中国人一样。但是,我想不到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中国现在马上就会推出外国人的永驻法案措施;而国籍所多出的权利无非是参政议政的权利。您那个朋友的孩子以后要做中国的人民代表吗?呵呵。

#婴幼儿# 导语教育宝宝不易,既要用心和耐心,也需要博采众长,一些国外的育儿方式虽然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稍微的差异,却很有效。下面是 分享的有关海外育儿方式一览。欢迎阅读参考!

1有关海外育儿方式一览

  1、美国教育部推广培训“父母辅导者”

 美国人十分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从婴儿1岁半起就开始培养其自我服务技能。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婴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婴幼儿和家长双方受益。婴幼儿的自我服务技能包括:系鞋带、穿衣服、扣纽扣、拉开或拉上拉链、洗脸、刷牙、梳头、吃饭、上厕所等等。

 2、英国社区儿童中心免费提供多样服务

 英国政府很重视5岁以下孩子的学前早期教育,为有宝宝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务,5岁的时候,宝宝变可以加入各个社区儿童中心的活动,妈妈也可以参加各种育儿的论坛和培训,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如果3岁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就要自己付费,一个月大约1000多英镑。

 3、法国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

 法国家长认为艺术教育对孩子的未来非常重要。而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长就会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法国的早教课更像是艺术细胞的培养和激发课程。他们首先是尊重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孩子的感性认识。

 4、加拿大不提前教写字和计数

 在加拿大,宝宝稍大一点时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课学习,而是参加那里的美术、劳作、音乐以及唱游等活动,而且与众不同的是,这样的早教学校不会设置写字和计数等课程。

 加拿大的早教专家普遍认为,幼儿期是动作能力均衡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此培养动手能力更为重要,若让孩子过早认字、写字和计数,会耗费幼儿的体力和脑力,延缓他们的动作发展。

 5、德国让孩子与大人争辩

 德国人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通过争辩,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启发你。

 6、丹麦教育从”人“出发

 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丹麦的孩子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老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四个格子,分别是“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学习的事情”。

 丹麦儿童教育从“人”出发,每个阶段都有清楚的重点。幼儿时期,重点在孩子适应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养;年纪稍长,重心逐渐转移到好奇心的激发,训练孩子跨领域的知识运用,探索兴趣,多元认识自己。到了年纪大一点的小学生,教育的重点则转移到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索知识方面。

 7、韩国流行“自然育儿法”

 近年来,在韩国的父母中间,“Nature(自然)育儿法”开始受到重视,而且渐渐流行起来。“自然育儿法”的核心就是将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戏等都尽可能回归自然,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

 让孩子从小单独睡觉。不管是婴儿还是幼儿,韩国人开始流行让孩子单独睡觉。汉城妇幼保健医院的朴医师说:“以往从婴儿开始,我们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边睡觉。这样做,有的是图喂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婴儿自己睡觉,怕出什么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觉时因蹬被子着凉而生病;还有的是怕分床睡觉,和孩子少了那份亲情。

2看国外宝宝什么时候入园

  不同国家根据国情和现实情况,宝宝入园的时间也不同。以五个典型国家为例,分别看看外国宝宝都是几岁入园的。

 美国:在美国因妈妈产假短,很多妈妈都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将宝宝送入幼儿园日托,甚至全托。美国一些私立幼儿园接受的宝宝年龄也越来越小,最小进幼儿园的孩子只有3-4个月。美国对招收低龄宝宝的幼儿园的规格会有严格限制,包括教师与孩子的比例、每个班孩子人数、园内设施等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要求,法律都有明文规定。

 加拿大:加拿大社会福利比较好,很多妈妈都可以不为工作发愁。因此,她们大都会考虑多带宝宝一些时间,不会过于急着将宝宝送入幼儿园。一般来讲,都要等孩子到2岁左右才考虑送进幼儿园。

 瑞典:在瑞典,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一直得到强调,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接受了这样的教育。几乎所有家庭中父母都工作,夫妇双方有16个月的育儿休假,孩子1岁多以后便将其送到幼儿园,让孩子在集体中成长。在瑞典,人们都对这种培养子女的方式非常放心。

 新西兰:新西兰公立幼儿园一般都招收2岁以上的孩子,一些私立幼儿园会招收3个月以上的婴儿。新西兰崇尚让孩子自然发展,因此幼儿园不会教孩子东西,只是让他们随便玩耍。老师也不会对孩子提出过多的要求,甚至连3岁半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入厕,他们也会认为是很正常的事情。

 日本:日本父母工作压力非常大,双职工比较多,因此很多家庭都会很早就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幼儿园招收的最小的孩子可以小到3个月。

3国外如何教育孩子“吃苦”

  社会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而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没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的。各国家长普遍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为孩子将来面临的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竞争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

 美国

 家长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学校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适应社会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条件似乎苛刻,但却使学生们获益非浅。家长对这项活动全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门”、“搞小动作”的。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美国青少年从小的时候开始,不管其家里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里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则做小保姆去赚钱。14岁的詹妮每周礼拜六要去餐馆打工,母亲告诉她,你完全可以在家里帮妈妈干活,照样可领取工资。但詹妮觉得在家赚自己母亲的钱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赚钱来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对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锻炼了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 法语的地区,所以这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当佣人。

 德国

 家长从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义务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去外边参加劳动挣钱,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养老院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来挣自己的学费。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别人问为什么,父母说:“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加拿大

 为了培养孩子在未来社会中生存的本领,人们从很早就开始训练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个家庭中,两个上小学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结各家各户送报纸。看着孩子兴致勃勃地分发报纸,那位父亲感到很自豪:“分这么多报纸不容易,很早就起床,无论刮风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们从来都没有耽误。

4看国外妈妈怎样“对付”任性孩子

  父母说话不肯听,还总爱跟父母对着干,这可要怎么办才好呢“对付”任性宝宝仿佛成了全世界父母都要关注的一个难题,对于中国外国的父母好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去“对付”任性的孩子。下面就来看看国外妈妈是如何对待任性宝宝的吧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来,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会儿窜到沙发上,一会儿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乱不堪,他自己也浑身大汗,满脸通红;有的孩子看电视时,总爱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简直无法谈话、学习和休息,谁要说他几句,他就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发“人来疯”,客人来了,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投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根据国外的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长选用: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又蹦又跳的孩子,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审视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爱在客人面前扔东西,不妨在屋里门上设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满足了小孩的表现欲,又使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拨弄电视机音量,你千万不要大声叫骂,不妨在他眼前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放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会学会约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只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任性自然就会减弱了,通过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能让孩子远离任性。

随着留学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向前,低龄化留学已经成为了广大家长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送年龄较小的孩子出国学习,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比出国读本科或研究生还要多,而且问题所涉及的细节也更加具体。其中三个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如果家长不能够很好解决,会给孩子的留学生活留下不少隐患。

一、首先要考虑到家庭经济因素,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到国外读中学,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将来升入更好的大学。因此,国外的私立学校是家长的首选。私立学校分寄宿和走读两个类型,通常寄宿类的学校一年的费用预算是30–40万人民币,走读类的学校一年的费用预算是20–30万人民币,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普通工薪家庭来承担还是比较困难的。有些家长可能会问,申请国外大学本科、研究生很多都有获得奖学金或助学金的机会,那么国外的中学有吗?虽然国外的中学也有奖学金,但是一般是针对本国学生的,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国际中学生来说,基本上是无法获得任何形式的奖学金。

二、判断孩子自身的因素是否能够适应留学生活。

从孩子自身的因素来看,性格特点、自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决定了孩子能不能快速、良好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一般性格外向、喜欢运动的孩子更容易适应国外中学的学习生活,但也不是说性格内向的孩子就不适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随着环境的改变,性格也是会发生变化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是一个关键问题,这可能与每个孩子在家庭中的成长环境有关,不过这方面的能力通常是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出来的。另外还有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个就因人而异了,我们需要在实际的交流中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继而作出相应的判断。只有对以上这些都能够做出清晰的判断,我们才能知道孩子是否能够适合去国外读书,同时也清楚了该为孩子选择和匹配什么样的学校。

三、考虑孩子外语的真实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在国外读书,身处一个全外语的环境,必然要有一定的语言沟通和应用能力,目前去国外读中学的孩子,主要目的地还是英语语系的国家。正常情况下,在国内读初中的学生,其英语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到达入学的要求也不是太难的事,但前提条件是英语的水平不仅仅是掌握了多少单词量,能够灵活运用、听懂课并适应课堂教学才是最主要的,否则留学就有很大的风险。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让孩子多接触全英语言环境,加强口语和听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对语言的把控能力。同时,还可以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海外游学项目或暑期课程,让孩子提前适应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孩子留学做好充足的语言准备。

以上这三个方面,是低龄化留学最应该主要到和认证考虑的基础性问题,家长只有在国内为孩子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孩子在国外才能很好地适应,才能实现留学的最终目的,获得理想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