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孩子 0 67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第1张

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
导读:《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和喜爱。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书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本课紧密的与主题相联系,以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和喜爱。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书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本课紧密的与主题相联系,以书信体的形式,用简明、清楚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写信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信做好铺垫。

一、教材分析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信》是作家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这封信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和喜爱。通过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有关书信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巴金爷爷的信领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深刻道理。本课紧密的与主题相联系,以书信体的形式,用简明、清楚的语言表达方式,传达出写信的基本格式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信做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三年来的语言积累,可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讲的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能够结合相关的词语和句子谈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其中的情感。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留言条和请假条的写法,因此对写信格式的掌握不是难点。相反,在学习巴金爷爷信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因为语言含义较为深刻,在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时,将会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并会运用生字进行组词、造句。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录并背诵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书信的一般格式。

4、能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围绕中心句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加深对巴金爷爷的认识。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同时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的道理。

2、能结合文章的重点词句,围绕中心句谈出自己的真实感想,加深对巴金爷爷的认识。

五、教学设想

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递进式”的阅读教学设计,可以为学生掌握读书方法提供一个好的渠道。“递进式”就是采用“初读”“细读”“品读”由浅入深的方式一步一个要求,目标逐层提高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感受,表达学习的感想。

六、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出示(巴金爷爷的照片):同学们认识他吗?(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2、你对这位老爷爷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3、老师:巴金爷爷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拜访的主人公,让我们来了解他《给家乡孩子的信》。(板书)

(二)讲授新课:

初读课文,扫清识字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出示词语课件,检查读词情况。

3、小组内轮读词语互相检查字音,老师指名朗读词语。

4、这些字大家认得又快又准确,有什么秘诀?(预习中多读几遍,遇到不会得字请教工具书)。

5、老师小结:大家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及时的请教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那巴金爷爷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了什么?我们来听听。(播放录音)

要求:认真听,想一想信中都说了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信中的内容。

要求:认真听小组内其他成员的发言,如果大家交流的内容有相同的,那么就一起再去找找信中其他的内容。

3、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4、以小组为单位,集体交流学习情况。

指一个小组进行集体交流,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如果有不同的地方可以给他们进行补充。

5、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了解信中的内容。

[这个环节只需要学生在熟练的朗读中明白每一段所讲述的内容即可,为下一步的理解,谈感受作铺垫。]

6、老师结合学生的表达,及时地总结文章表达的意思。

1—3段:表达写信的原因;4—5段:回答家乡孩子的提问。

6段:巴金爷爷对孩子的祝福。

7、小结:通过大家互相的补充交流,我们知道了巴金爷爷为什么写信,又是怎样回答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的。相信大家在读信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感想吧?

细读课文,体会文章感情,交流学习感想。

1、自己默读课文,划出这封信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进行默读,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分小组交流: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说说原因。

要求: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谈,也可以结合自己来谈。

4、指学生朗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地方,说说原因。

要求: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如果和你交流相同的内容,你认为需要补充可以继续发言。

5、老师引导好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语言理解,进一步理解巴金爷爷的品质。

通过让你感动的语句,交流你认为巴金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相互补充,老师相机板书:热爱祖国、关心孩子、奉献精神)

6、指导学生结合课文谈对句子的理解感悟,老师注意引导朗读。

(1) “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这种感情?”

(2)你怎样来理解“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可以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来谈。

(3)平常我们了解到的87岁的老人该是怎样的生活?巴金爷爷87岁高龄了为什么还想着“奉献”?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和感受?

7、学生齐读第6段。

(三)课堂小结:

1、此时此刻,你想对巴金爷爷说些什么?你想做些什么,才不能辜负巴金爷爷对大家的希望?(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谈体会和感受。)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帮助或者你有什么收获?(进行学习方法的总结)

3、老师小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读到许多对自己又帮助的文章,只要大家能够做到一边读一边思考,想想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那我们的收获会更大。

(四)作业设计:

1、记录下这封信中,最打动你的语句,抄下来,写写感想,背一背。

2、推荐阅读冰心奶奶写的《给小读者的一封信》,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感想。

3、收集其他书信体的文章,进行阅读。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我立足于“读”,以读促思,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递进阅读”方式,起到了不错的效果。我引导着学生经过了一个了解文章的内容(初读)到体会作者的感情(细读),再到指导自己的言行(拓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思想的感受也逐步提高,从了解到理解再到感情的升华。所以“递进阅读”方式,我觉得很适合中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

另外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的读书感受为出发点,结合学生读书思路开展自己的教学,时刻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联系实际情况来交流自己的打算。这样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受到教育、在读中完成思想的升华,较好的帮助学生从课文的学习中拓展到课外行动中。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感觉到学生虽然能够找到感受深刻的内容,可有部分学生在谈论中往往出现一个点没有谈透彻,就转换话题的现象,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逐步引导和提高。

七 案例点评

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渐渐走进文章,走进作者,这一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品读文章从学生最受感动的句子入手,引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从语句中感受巴金爷爷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平常我们了解到的87岁的老人该是怎样的生活?巴金爷爷87岁高龄了为什么还想着奉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比中更增加了对巴金爷爷的了解和敬重。整个教学设计做到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学生实际进行了恰当的思想教育,有针对性又不留痕迹。

#教案# 导语《给家乡孩子的信》是北师大版第六册中“书信”这一主题中的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作家巴金给成都市东城根街小学的同学写的回信。这封信语言严谨,感情真挚,表达了作家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和喜爱。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学写一封信,注意书信格式,注意对象,说话得体。

 3、抓住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品读、体会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真诚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PPT、巴金资料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巴金对家乡孩子关心、热爱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11单元的学习——书信。

 2、从古至今,中国对于“信”的称呼有很多种,一起读读吧,出示PPT。

 3、提到书信,我想起一个故事。

 记得去年我班上的小敏同学的爸爸到外地工作了,有一天他难过地对我说,他十分想念爸爸,于是我告诉他可以把你的思念用写信的方式告诉爸爸:告诉爸爸你最近又看了哪些课外书,最近你和妈妈去看了什么好看的**,还可以告诉爸爸希望他早点回来看你们。

 4、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书信有什么作用?(传递信息,交流情感)

 5、我们平时说一( )书信呢,讲“封”,后鼻韵母,怎么记这个字?

 6、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封书信——出课题PPT

 7、齐读课题。这可是作者从小生活的地方啊,再读课题,突出“家乡”。

 二、初读

 1、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板书:画信纸

 板书:谁?写了什么?为什么写?

 评:同学们很善于提问,真会学习!

 2、孩子们对这封信充满了好奇,到底写了什么呢?自读课文,读准生字,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它。读吧。

 评:大家读得很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

 3、小老师教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得不准确的地方,请你真诚地帮助他。

 4、齐读词语,读准字音。

 5、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确,声音也很洪亮,老师真喜欢你们。把生词放回课文,同桌共用一本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互相帮助读通句子。

 小结:在同学帮助下,已经能把课文读通顺流利的孩子请坐直。孩子们精神真是饱满啊!

 三、解决三个问题

 (一)写了什么。

 1、现在回到之前提出的问题,这封信是谁写的?

 ①你知道巴金吗?

 ②出示巴金资料生读资料。

 ③读了这段资料,巴金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自豪、伟大)

 2、这么了不起的巴金爷爷到底在信里写了些什么?默读课文。

 ①我们开火车说,张老师有个要求:认真听,不能说重复的内容。

 ②生说,概括出:感谢、请求原谅、告诉理由、祝福(希望)板书在旁边

 3、引读:你们很会读书,信中写的有……有……有……还有……,但这封信也是按一定顺序来写的啊。

 4、再看看书,理一理巴金爷爷先写了______,再写_____,然后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板书四个词

 5、PPT对,合起来就是这封信的主要内容了,读。

 过渡:可巴金爷爷为什么写这封信呢?我们来看看1—3自然段。

 (二)哪些句子打动你?为什么?

 PPT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勾画出这三段中最打动你的句子,想想为什么打动你?——思考好后,同桌交流。

 巡视:点抓词理解,是学习的好方法。

 第一段

 1、“温暖”:是什么样温暖?PPT句子个读第二句

 2、齐读:40个孩子,40封信,40颗滚烫的心,齐读这句话。

 每封信,每句话都是孩子们的一片好意,读着读着仿佛这40个孩子都站在他的面前,齐读这句话。

 回扣”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你们的好意,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笔”

 第二段:艰难、辛苦、吃力却坚持写信

 1、 “无论如何”——个读,生评,再个读PPT出示第二段

 2、巴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一定要回信呢?(找2句话)

 3、图渲染:是啊,已经87岁高龄的巴金一直被病痛折磨,手脚不受控制的发抖,连洗脸、吃饭这些简单的事都没办法做,更别说提笔写字了。但就是这样,他仍然坚持回信,你再来读读这句话呢。

 3、想象读:你仿佛看到了巴金在怎样写信?

 师评:多么艰难啊!读二段

 多么辛苦啊!读二段

 多么吃力啊!读二段

 回扣”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你们的好意,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笔”

 第三段:PPT:“多么”句思念之情

 1、个读,补充再个读。

 2、齐读:巴金爷爷19岁离开成都求学,他生前仅仅回过五次家乡,而写这封信的时候他已87岁了!因此他十分思念家乡,迫切想见到孩子们,齐读。

 回扣”无论如何,”无论如何,我不能辜负你们的好意,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失望,我终于拿起笔”

 总结

 这位慈祥的老人在信里字字充满着对孩子们的爱,让我们满含深情地读出巴金的心声吧,齐读1—3段。

 四、写字

 过渡:巴金爷爷这么爱家乡的孩子,我们作为巴金爷爷家乡的孩子也不能辜负他对我们的希望,所以要努力学习,认真练字。

 接下来我们来写写这几个生字吧,这2个都是会意字。读一读,每个字念三遍。

 1、“封”。

 ①描,怎么写才好看?

 ②正确地写在田字格里

 ③注意占位,把字写得更漂亮。展示

 2、“挥”。

 占位,谦让,左窄右宽

 五、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了解了书信的由来,知道了书写的作用,还认真地读了巴金爷爷用真诚地语言写给家乡孩子的信,体会到了他对家乡孩子无限的爱。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巴金的资料,以便下节课深入理解文章,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巴金。

 板书设计:

 11、书信

 给家乡孩子的信

 谁?

 写了什么?

 为什么写?

 替换: 感谢

 道歉

 教导

 祝福

 巴金

篇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重点句的意思,说出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掌握书信的格式。

 3、 通过信中的语言文字,体会巴金对下一代的关心,激发为社会添光彩、为别人奉献爱、让生命开花的愿望。

 重点、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领悟让生命开花的含义。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巴金的资料。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诗一首:

 敬寿巴老百岁

 王火

 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1、指名读。

 2、教师适当点拨,解读这首诗。

 3、齐声有感情地朗读。

 4、 通过课前预习,你对作者巴金了解多少呢?能用一两句话来简单介绍介绍吗?(生介绍)

 5、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巴金爷爷是一位享誉文坛,著作很多,特别关心少年儿童的作家。其中影响的有激流三步曲:《家》、《春》、《秋》等。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巴金爷爷在87岁时写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二、初读感悟

 1、 巴金爷爷在信里都说了什么?让我们赶快读读这封信吧!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巴金在信里都说了什么?(2-3名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巴金爷爷在性能里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表达了他对家乡孩子的关心。)

 师:这是巴金爷爷写给家乡孩子的信,也是写给我们所有少年儿童的信,所以我们应该用心地读一读,感受巴金爷爷的那份良苦用心。

 三、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 第一自然段

 1、 师:巴金爷爷对家乡的孩子有着无限的爱,这种深深的爱都融入了字里行间,让我们来读一、二自然段,自己边读边体会

 2、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一、二自然段,静静地读,细细地品,画出能体会到巴金对孩子们爱的地方,在旁边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①生默读思考

 ②指名交流

 A、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1、你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一群孩子围在巴金爷爷面前争先恐后、叽叽喳喳,讲个不停,好不热闹。)

 2、一群孩子在巴金爷爷面前叽叽喳喳,巴金爷爷却感到温暖,说明什么?

 (说明巴金爷爷对孩子们的非常喜爱。)

 (二) 第二自然段

 1、87岁的巴金爷爷写信容易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语句。(生读)

 2、指名交流(我有病,写字困难,……有千斤重。)

 3、 请大家伸出你们的右手,拿起一支笔,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轻而易举、小菜一碟……)

 一支轻如鸿毛的笔,在巴金爷爷的手中却有千斤重,他要用这千斤重的笔给家乡的孩子回信,这种困难可想而知,所以,他不能给——每个同学写一封回信,也不能——给每个同学回一小段话,就连——给你们大家回一封信也十分吃力。

 你能把你的体会读 出来吗?(2生)

 让我们将自己的体会融入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齐读)

 4、 师:怎么办呢?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①哪个词语最让你感动?说说你的感受(对家乡孩子的关心、热爱),读出你的感受(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②从怎么办呢?你感受到什么呢?(巴金爷爷为自己身患病而写信困难感到十分着急:他心有余而力不足。)

 ③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齐读这一句。

 5、 师:请原谅,我今年不能回家……就让这封信代替我同你们见面吧。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①巴金爷爷因为体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回家乡,只能以信代面

 师:你从书中找到了答案,真不错!

 ②我读出了巴金爷爷对孩子深深的爱

 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多么……多么)

 是啊,我多么想看见你们天真的笑脸,多们想听见你们歌唱般的话语,表达了巴金爷爷思念家乡孩子但力不从心的强烈思想感情。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这位年迈的老人对家乡孩子深深的爱。

 师:相信我们此时再来地这一句话,一定能读得更好。(齐读)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1、朗读课文,练习感情朗读一至二自然段。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巴金爷爷以他的爱感动了家乡的孩子们,更以他的真诚感动了所有的读者,感动了全中国。他被评为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看评委会的颁奖辞。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生齐读)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就是这样一位文坛巨匠,一位感动全中国的伟大作家,他又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的呢?(请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

 3、 巴金爷爷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一生的?(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的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4、(1)让我们再静下心来,用心默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

 哪些内容给你的印像最深刻或者使你感动,你是如何理解的?(生边读边思考)

 师:我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拿出笔来用“——”画出你感动的句子,并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写一写,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2)谁来读读你感动的句子?

 指名读

 ①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a.问:为什么受感动?(巴金爷爷是一个爱祖国、爱人民的人,他用作品表达祖国和人民的爱)巴金爷爷为什么而写作?(为表达对祖国和同胞无限的爱而写作)

 b.巴金爷爷对祖国和同胞的爱的程度如何?(深刻)

 从哪个词中你体会出了这种爱很深刻?(无限)

 突出这个词,把巴金爷爷这种深刻的爱放到句子中读一读,学生练读,指名读。

 师:理解得非常好!

 师:巴金爷爷的作品不但展示了他的才华,而且饱含着对祖国、对同胞深沉的爱。怎能不让我们敬佩、怎能不让我们赞叹呢?请你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

 谁还画了其他的句子?

 指名读

 ②我今年八十七岁,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我在回答和平街小学同学们的信中说:“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师:从巴金爷爷的话中,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答:在于奉献)

 师:巴金爷爷不仅奉献了他的作品,而且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年近九十的老人仍然在不断思索、不断追求,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和敬佩?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读给同位听一听(评一评)

 指名读,评:将感动、敬佩读出来了吗?

 让我们再齐读这两句话,用心地体会一番吧!

 你还画了哪些感人的句子?指名朗读

 ③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开花。

 师:为什么感动?(生答)

 师:巴金爷爷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一生不仅写出了很多有名的作品,他更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当着很大的官,但一生不拿国家一分钱工资,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不管是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在年老的时候,都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做过许多感人的事:他曾经一次又一次不留姓名捐款给希望工程、受灾难民;他曾经将他的所有藏书都捐给了国家。巴金爷爷就是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奉献给别人的人。

 在我们生活中,像巴金爷爷这样的人很多很多,他们的付出令我们感动不已,你还知道哪些人在默默奉献?(老师、费俊龙、聂海胜、雷锋……)

 这些人都是把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他们的生命才会灿烂无比!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有更多的爱,更多的同情,更多的精力,更多的时间,比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多得多。只有为别人花费了它们,我们的生命才会——(生齐说)开花。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师:在巴金爷爷看来,生命开花结果靠什么?

 我们再次来看这句话: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巴金爷爷觉得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了吗?生谈理解。

 补充如下材料

 A、巴金的成就

 创作了《灭亡》《新生》及《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一系列中长篇小说,创作了大量短篇小说,出版了散文集《随想录》

 B、2003年感动中国的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着的热情点亮了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3)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A学生自己谈看法

 B出示小练笔

 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一次无偿的献血是一朵花,一句关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次善意的批评是一朵花,_______,_______……能为别人开花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生活绚丽而付出的人是不寻常的人

 四、巴金爷爷在信中还写了什么内容呢?他对孩子们提了什么希望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五、作业

 1.不管是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封信,还是你们所搜集的资料中,巴金爷爷的许多语言都是可以作为座右铭来指导我们的人生。老师就记住了两句,一句是课文中的 “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另一句是课外的“掏出心来”。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搜集巴金爷爷的语言作为你自己的座右铭,或者选几条喜欢的背一背,把它记在心上。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可爱可敬的老人,以爷爷为榜样,伴着爷爷的希望,踏上我们的生命旅程,绽放我们灿烂的生命之花吧!

 2、以正规书写格式,给巴金老爷爷回一封信。

 六、板书:

 给家乡孩子的一封回信

巴金    让生命开花结果

   为社会添光彩

   为别人奉献爱

孩子们  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篇三

 一、走近巴金

  1、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指名读。同学们,这是诗人眼中的巴金。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巴金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吗?“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齐读

 3、那么,在你眼中,巴金爷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这封信,找一找信中哪些句子给你启示,划下来,联系上下文,细细品味一番,写下自己的感受。

 二、感悟巴金

 根据学生交流随时调整交流的板块

 (一)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1、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2、巴金自己曾说:把心交给读者。那在这封信中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他对家乡孩子的感情之深呢?请同学们读读信的一、二小节,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

 3、“家乡的孩子们,感谢你们给我这个老人带来温暖。”

 (1)巴老在告诉你,读文章应该全身心投入,他读信时还想像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站在他面前。

 (2)那你也想像一下巴金当时的心情怎样,读出这种心情。

 (3)信的开始,便让人感受到了巴金对家乡孩子的深情,还从哪能看出?

 4、“无论如何,我不能使家乡的孩子们失望,我终于拿起了笔。”

 (1)同学们,这句话中哪个词最吸引你眼球?为什么?

 (2)从“终于”一词中,你感受到什么?(一个词语就能让我们走进巴金老人的内心世界。)

 (3)读一读上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补充:是啊,当时,巴金爷爷已87岁高龄,又患上了帕金森症,讲话、走路、吃东西、拿东西这些原本简单的动作都会受到影响,最严重的症状就是肢体抖个不停,那支小小的笔怎么也比画不到纸上去,他就急得用左手推着右手去写。巴金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孩子们回的信,这信里的每一个字都浸透了他对孩子的理解与关爱,把这种体会带进去读好这句话。指读。齐读至本节结尾。

 5、把心交给读者,巴金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这样创作的,我们来看:每天每夜热情在我的身体内燃烧起来,好像一根鞭子在抽我的心,眼前是无数惨痛的图画,大多数人的受苦和我自己的受苦,它们使我的手颤动。我不停地写着,我的手不能制止地迅速地在纸上移动,似乎许多许多人都借着我的手来倾诉他们的痛苦。我忘了自己,忘了周围的一切。我就是这样写完我的长篇小说《家》和其他的作品的。

 6、原来爱是巴金创作的动力,这就是“真心真爱,深意深情。”我们再来一齐读这句话: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

 (二)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

 1、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这里又出现一个“终于”,这里的终于表示什么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看一段介绍:巴金没有领取过国家的工资,是中国作家中一位不要工资的人,全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自1995年以来,巴金爷爷向希望工程捐款59万5千7百多元,但从不宣传、报道,即使在病重期间,他也没有忘记叮嘱他的儿女们,别忘了定期向希望工程捐款。

 4、看了这段话,你有话要说吗?再看这句话,读出你的这种感受。

 (三)我愿意再活一次,重新学习,重新工作,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1、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让生命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读读巴金自己是怎么说的,能懂吗?老师懂了,从这篇课文中懂了,请看

 3、练笔:让生命开花结果,就像穿越了一个世纪的巴金,用真诚的文字,鼓舞一代又一代的人。

 让生命开花结果,就像那些最可爱的解放军叔叔,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让灾难中的人们看到希望。

 让生命开花结果,就像

 (伴随轻音乐,学生练笔,提示写一句两句都可以)

 4、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至本小节结束。

 三、颂扬巴金

 1、同学们,你们认为巴金爷爷的生命开花结果了吗?可巴金自己却这样评价自己。出示:不要把我当作什么杰出人物,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今天回顾过去,说不上失败,也谈不到成功,我只是老老实实、平平凡凡地走过了这一生。

 2、你们怎么看巴金对自己的评价?(谦逊的姿态跃然纸上,这就叫“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3、我们再读作家卡片中的第一小节,他普通吗?

 4、再读一读两位名人对他的评价,他平凡吗?

 他以充满进步思想和富于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和读者,巴老杰出的文学成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财富,是中国文学界的骄傲。——金炳华

 巴老是我国当代文学巨匠,是新文学的开拓者,是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在文学界德高望重,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巴老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李长春

 5、可他自己却这样评价自己,齐读。

 6、多么可敬的巴金爷爷呀,哪怕在信的结尾,都不忘鼓励孩子们要珍惜时间,齐读最后三小节。

 7、于是这群孩子们的小学陈校长这样回忆道:学校师生与巴金先生的情缘,始于90年代初学校“爱家乡”系列少先队活动。孩子们在自发寻访家乡名人的过程中,走近了巴金,认识了巴金,爱上了巴金。出于对巴金先生的崇敬,孩子们第一次给巴老写信。没想到巴老竟在重病中,捏着有些不听指挥的笔,给孩子们回信了。这封饱含着巴老对家乡、对家乡孩子深情厚谊的来信现已被镌刻在学校正门大厅,信中“让生命开花”的话语早已成为每个东小师生的座右铭。

 8、这就是巴金,出示: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齐读。

 四、永读巴金

 1、同学们,读了巴金的这封信,留在你心里的是什么?

 2、读这封信,我们仿佛在聆听老人的教诲,仿佛在与他交谈。信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优美的语言,字里行间跳动的是老人真诚的情怀,天然去雕饰,这才是写作的境界。他用朴实的文笔,创造了辉煌的文学人生,巴金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在2003年感动中国晚会上给他的颁奖词是这样的: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与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3、现在我们回到感动中国的晚会现场,在座的各位就是颁奖的嘉宾,我们一起再次来给巴金颁奖。

 4、最后让我们瞻仰巴金一生的的照片,结束今天的课。(虽然这颗巨星已经陨落,但光华依在,精神永在,正如一块金子,永远在岁月中闪闪发光。)可是日前,有两位青年作家说巴金的“文笔很差”。不知大家怎么看待?课后我们读完巴金的这些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笔集:《随想录》),再发表你们的看法。

从教28年,她一直扎根农村,把自己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农村的孩子。

她多次获得省“园丁奖”、全国优秀教师等各种荣誉称号,在玉门市、甚至在酒泉市都是有名的特级教师,但面对一次次的进城机会,她都选择了放弃。

她就是玉门市柳河乡二道沟小学校长杨永环。

1977年春天,杨永环第一次登上了讲坛,看着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位学生欢迎、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好老师。在刚工作的几年里,她教的是一、二年级,她白天向老教师请教,晚上自己琢磨着适应农村低年级孩子的教学方法,很快就成了学校的教学能手,她带的班级成绩总在全乡名列前茅。

在学校,杨永环既是孩子们知识的启蒙者,又是他们心灵的引路人。

1980年秋天,有一个叫李健的学生分到了她的班上,他穿的衣服又旧又破,手脸也脏兮兮的,班上的同学都不愿和他玩。杨永环一打听,原来李健从小丧母,父亲常年为生计奔波,根本顾不上关心他。得知这一情况后,她对李健特别关照,业余时间给他换洗缝补衣服,培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上课期间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经常表扬鼓励他。在她的悉心呵护下,李健进步很快。多年以后,杨永环接到了一封从部队的来信,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杨老师,让我叫您一声妈妈,请您接受您的儿子——一位军人对您致以最崇高的敬礼!是您让我走出了生活的阴影,走出了自卑;是您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教会我自强不息……”这位军人,就是李健。

在农村,每学期开学都有几个学生因家庭贫困不能按时报到。杨永环就和同事们一道,一次又一次地入村入户说服、动员他们返校。

1995年,她当时所在的徐家沟小学五年级一名叫张燕的学生,因母亲双目失明,父亲又身患重病,上不起学了。为了不让张燕辍学,杨永环到张燕的家里,把200元钱送到了张燕父亲的手里,并告诉张燕的父亲,张燕今后的学费全部由她承担。听完杨永环的话,这位年过半百的汉子流泪了,他握住杨永环的手说:“杨老师,让您费心了,家里再困难,我也要让孩子念书。”以后的日子里,无论张燕上小学,还是上中学,杨永环都及时地为张燕交上学杂费、书本费,还把女儿的衣物、文具等送给她。

张燕的学习状况原本处在中下游位置,在杨永环的关心下,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初中毕业,她考取了一所中专,如今已有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杨永环说:“让我欣慰的是,我劝回来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再失学。”在28年的教育生涯中,杨永环有过心酸,有过困惑,有过艰辛,也有过坎坷,但她告诉记者,她收获最多的还是做一名教师的快乐,最满足的是做一名教师的成就感。她说,工作虽然辛苦,却过得十分充实,辛劳之后有欢乐,付出之后是幸福。每当元旦、春节或教师节前夕,收到昔日学生的信件或贺卡,或者接到他们的电话时,一句热忱的问候,一声美好的祝福,都让她热泪盈眶,也使她更加坚定信心,充满激情地站到农村教室的三尺讲台上。

1985年后,她的家庭不幸接踵而至。

先是发现可爱的女儿竟然有先天缺陷,继而是丈夫突然亡故,许多亲朋好友都来劝慰她离开这个偏僻的乡村小学,不为自己也该为孩子想想。为此,她动摇过,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当她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的目光时,她还是决定留了下来。

1989年夏天,体弱多病的女儿又得了急性肝炎,女儿在玉门镇住院治病的一个多月里,正是她带的毕业班面临升学考试的日子,她托人白天照料女儿,坚持照常上班,晚上再骑自行车,赶20多公里的路到医院看望女儿。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又要蹬车赶到学校上班,每次看到女儿流泪,她都感到揪心的痛,毕竟孩子才4岁。亲戚们责问她:“为了别人的娃娃,自己娃娃都不顾,你到底图个啥呢?”面对亲朋好友的不解,她无言以对,因为只有她明白是为了什么!

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也有自己的“电教室”,是杨永环的一个梦想。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四处奔走,找熟人,托朋友,以个人名义借贷4万多元,购置电脑20台,建起了柳河乡第一个微机室,并率先开通教育卫星宽带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先进的教育设施。如今这个偏远的乡村小学的学生也像城里孩子一样可以从小学计算机,可她至今还没全部还清贷款。

从教28年,杨永环获得的各种奖章装满了两箱子,但她仍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终身献给农村教育事业”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