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宝宝大联欢小班主题活动方案

孩子 0 49

蔬菜宝宝大联欢小班主题活动方案,第1张

蔬菜宝宝大联欢小班主题活动方案
导读: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蔬菜宝宝大联欢小班主题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由来: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准备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蔬菜宝宝大联欢小班主题活动方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由来:

 小朋友每天午餐时,我们都要向他们介绍当天的菜谱。然而我们发现小朋友吃过多次的菜都不认识,每天问他们这是什么菜,他们都瞪大眼睛看看摇摇头。我们是农村的孩子,然而农村的孩子连最常见的蔬菜也不认识,很是悲哀。这当然不能怪孩子也是当前的环境所致。因此我们决定带孩子到种植蔬菜的大蓬去参观、认识一些常见的蔬菜,通过实地观察,了解一些常见蔬菜,知道其名称、外形特征。

  活动一:参观蔬菜园地

  活动目的:

 1、认识常见的蔬菜:青菜、莴苣、金花菜、菠菜。知道其名称,了解外形特征。

 2、萌发爱吃蔬菜的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老师讲解外出参观要求。

 师:美丽的春天到了,田野里好多花都开了,还有许多蔬菜宝宝也高兴地在春风里跳舞。今天,我们一起去看望蔬菜宝宝,好吗?

 (1)提醒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靠马路的右边走,两个两个手拉手不掉队。

 (2)到达目的地以后提出注意事项:

 ①注意不推不挤,不踩到菜上。

 ②仔细地观察菜的外形特征。

 二、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常见的青菜、莴苣、金花菜、菠菜。

 ①提问:这个菜你认识吗?叫什么菜?它是什么样子的?菜的叶子是什么样的?什么颜色?你吃过这个菜吗?妈妈(奶奶)是怎样做这个菜的?

 ②分辨各种蔬菜

 老师指认,幼儿分辨,说出其名称。

 三、整队回幼儿园

  活动二:我给蔬菜宝宝穿新衣

  活动目的:

 1、能自愿选择自己喜欢的蔬菜进行涂色游戏。

 2、学习在轮廓线内顺着一个方向涂色。

 3、喜欢涂色活动。

  活动准备: 常见蔬菜的轮廓图若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巩固认识青菜、莴苣、金花菜、菠菜。

 师(出示其轮廓图):小朋友,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它们叫什么名字?(幼儿回忆后回答)

 师:可是今天这些蔬菜宝宝有点不高兴。你们猜猜看。它们为什么会不开心呀?(幼儿自由猜测)

 老师小结:哦,原来它们没有穿上漂亮的衣服。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这些蔬菜宝宝开心起来呢?

 二、老师提出涂色要求:

 ①在轮廓线内涂色。

 ②顺着一个方向均匀地涂色。

 三、幼儿涂色活动

 老师巡回指导,提醒幼儿顺同一个方向涂色。

 四、蔬菜大联欢

 幼儿每人手持自己的作品,听着欢快的音乐快乐地跳起舞来。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作为乡村幼儿园,我们给幼儿提供许多现代教学和尽可能地向城市幼儿教育靠拢的同时往往会忽视我们最宝贵、根本的幼儿园特色——走“乡村路线”,抱着这一目的,本班自行设置生成了这一园本课程活动《蔬菜宝宝大联欢》。本次活动设为综合活动。以幼儿为主体,自主地去观察发现和认识事物。活动一:参观蔬菜园地,依靠已有的乡村环境,组织幼儿一次外游的认识活动,正符合本月主题《找春天》。我们组织幼儿排队步行至目的地,培养了幼儿的耐力和体验集体出游的愉快心情。把课堂搬出教室,把知识融入自然,把问题丢给幼儿。不仅自主认识常见的蔬菜如:青菜、莴苣、金花菜、菠菜的名称、外形特征而且萌发幼儿爱吃蔬菜的良好愿望。活动二:为了巩固幼儿对各种蔬菜的认识,我们继续开展美术活动《我给蔬菜宝宝穿新衣》,要求幼儿能自愿选择喜欢的蔬菜进行涂色游戏并能学习在轮廓线内顺着一个方向涂色,且培养幼儿喜欢涂色活动。幼儿在选择好蔬菜后能很快说出它的名字及颜色,之后给它穿上新衣。在找、说、涂的过程中,为幼儿建构一个识记过程,更深更有意义地巩固对蔬菜的认识。最后《蔬菜大联欢》。每位幼儿代表各蔬菜宝宝听着音乐愉快的跳起来,享受整个活动带来的快感。

你和谁一起过年!和长辈和熊孩子和自己

- 2 -

节” ,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

意为灶王爷饯行。 。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

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 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因此部分地区又称过小年。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②:腊月二十四(部分地区在腊月二十五)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

- 3 -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③:腊月二十五—腊月二十九 置办年货

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对联年画等,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④:正月初一 近邻等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⑤:正月初二 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这是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是一样的,在这天,女儿、女婿和外孙、外孙女等要到姥姥家拜年 ⑥:正月初三—正月十五 拜年

这段时间,亲朋好友互相到对方家中拜年,送去新春的祝福,互相赠送礼品,在一起聚聚、吃饭、喝酒、话家常。 ⑦:正月十五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大多亲人聚在一起晚上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各地有灯会、焰火晚会,在古代还有猜灯谜的习俗,现在大多被焰火晚会所取代。 ⑧:正月十六 小初一

大多数人过完年和家人团聚完之后选择在今天出行,正式开始新的一年的工作。

- 4 -

(2)大年三十(除夕)

①:贴年画(贴春联、请门神)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在有些地区还流行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

- 5 -

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②:放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而且认为鞭炮能驱邪、祛除疾病,保佑家中的安宁,让家中平平安安。

③:吃年夜饭、守岁接年: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通过调查发现过春节的习俗不同民族、姓氏、不同地区而不相同,在我省汉族、回族、满族和部分其他民族过春节的习俗都不尽相同;不同的姓氏以及地望,过春节的时间及程序也不相同,如有些在中午过年,有些在晚上过年;在我省南北各地市因为饮食习惯及其他因素春节期间的饮食风格以及各项节日活动也不尽一样,如我省南部的一些地区过年盛行吃年糕等米制品,而在北方多吃饺子等面食。

除一些小的差异之外,我国春节各地的习俗大部分还是一致的,由于千百年以来的民族大融合,共同的民族信仰,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华春节文化,而在这个大背景下又形成了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春节文化,这也为当代社会的春节特色旅游扩展了市场,这些春节文化在除旧迎新中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在当前经济危机大潮中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契机。

- 6 -

五、调查意义:

通过这次调查,让我们对中华传统节日作了进一步系统深入的认识,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培养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以前虽然是每年都过春节,但除了玩之外很少对这些春节文化做一了解,这次调查,让我们在亲身体验春节的快乐、幸福中去寻找春节的深入内涵,也去了解一些即将消失的春节文化以及伴随着春节文化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将春节文化发扬光大,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过年回家适合送孩子的礼物主要有吃的、玩的这两个类型的礼物。

吃的礼物主要有糖果、蛋糕、水果等。比如一些果冻、巧克力、饼干、帮帮糖等,都是小孩喜欢吃的!还有一些蛋糕甜品美食,也不错,大家一起吃更有气氛。水果也是不错的,比如车厘子、香梨等,都是不错的孩子喜欢吃的零食水果。要是送某个孩子一个大礼包,里面包含上述的东西,就更完美了,孩子肯定乐的合不拢嘴,脸上洋溢新年快乐和幸福的味道。

玩的礼物就更多了!男孩子比较喜欢“暴~力”一点的,比如陀螺~飞车~玩具枪~水枪~滑板车等,还有喜欢拼搭的乐高积木玩具,拼出自己喜欢的造型,拼出自己的未来。现在有很多智能玩具,比如智能故事机、智能跑步机、智能对讲机等,还有学习机玩益智类游戏也可以!女孩子比如一些角色扮演类的娃娃过家家、炒菜等也不错,孩子会很喜欢!还有一些户外的,比如风筝、泡泡机等。

穿新衣的风俗和寓意

穿新衣的风俗和寓意,俗话说,大人盼种田,小孩盼过年。因为过年时候可以有新衣服穿,还有很多零食吃。以下是我为大家分享的穿新衣的风俗和寓意,快来一起看看吧。

穿新衣的风俗和寓意1

春节要穿新衣的原因

新年当然要穿新衣裳,而且要是大红的,一是表示喜庆,二是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了,三是要在新年辞旧迎新。要穿的整洁,必须要把衣服整理的刚买的一样,这样擦能表达新年时的三大点和一个迎接新年的准备,让新年更喜庆!

过年穿新衣是因为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有关,过去农耕社会,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年一熟,也就是到年底才总结、才发点薪金,就是总结一下,所以不象现在一个月就开支一次,一个星期开支你可以周周买新衣,甚至天天买新衣,因此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所以过年穿新衣,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这个穿新衣还是辟邪的,它是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年的时候,他都得在过年穿新衣。

过年穿新衣的习俗由来

过年穿新衣的习俗由来与中国古老的农耕社会有关,过去是农耕社会,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年一熟,也就是到年底才总结、才发点薪金,就是总结一下,所以不象现在一个月就开支一次,一个星期开支你可以周周买新衣,甚至天天买新衣,因此到新年开始的时候,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所以过年穿新衣,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另外,据说过年穿新衣还是可以辟邪的,同时也是吉祥的象征。所以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新年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穿上新衣服。

过年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在南北朝风俗,就有这种记载,元旦这一天“长幼悉正衣冠”。在宋朝,《东京梦华录》中也有记载,宋朝这个朝代很有意思,是市民之风非常繁盛,每到新年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的新衣,到处去逛。到民国的时候,《平谷县志》也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市民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宽裕,现在,不但是小孩子,就是大人,一年四季新衣服随买随穿,不差衣服更不差钱,再也不用等到过年才有新衣服穿。这些年对市民生活的变迁每个人都有着深深的感触。

穿新衣的风俗和寓意2

春节为什么要穿新衣服

“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所以人们也要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开一个好的年。 而过年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送旧迎新之意。 旧时,富绅、富户呢毛绸缎穿戴一新;贫户所穿即使是粗布旧衣,也都整齐清洁,异于平日,以应新春吉日。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过年“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所以人们也要用新的事物来给自己开 一个好的年。所以过年穿新衣服就是其中的一项。

春节穿新衣有哪些含义

1、表示庆贺

以前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很多人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平时都不做新衣服的, 因此春节过年可以奢侈一把,享受这一年辛勤劳动的果实。

2、表示辟邪

穿新衣还是辟邪的,它是驱邪降吉祥这样一个寓意在里边。不管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到这个新 年的时候,他都得给自己穿上新衣服。

3、表示新年新气象

新年新气象,从头开始,丢掉过去的不好,迎接新的好运;

过年哪天穿新衣

穿新衣,寓意着辞旧迎新,新年新气象。所以,穿新衣最适合在大年初一,也就新年的第一天开始穿新衣服。

穿新衣的风俗和寓意3

01避邪降吉祥

除夕,代表着除旧迎新。

“年”本为怪兽,岁末以至,赶走怪兽,意味着迎接新的一年,穿新衣寓意着趋吉避凶,寄托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为什么喜欢红色的新衣服呢?相传红色是年兽害怕的颜色,代表火的颜色,因此大家过年都喜欢穿上红色的新衣啦。

记得小时候过年,特别期待除夕夜穿上新衣服,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那种充满新鲜感和兴奋的愉悦之情,充满整个节日。过年等于一切都是新的,就是小孩子对春节的印象。

“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这就是仪式感,有了仪式感,所以过年才会有“意思”!

02万象更新

中国过去是农耕社会,特别是黄河流域,一年一熟,也就是到了年底才总结和点发薪金,因此人们平常都没有机会买新衣,到了年末才有钱买新衣裳。

穿新衣也是一种庆祝的方式,表示对春天来临的庆贺。穿新衣还是可以辟邪的,同时也是吉祥的象征。

根据古老习俗的记载,正月初一“卑幼盛装饰,拜尊长为寿”,每到新年这一天,大家都穿得干干净净的新衣,到处去逛。因此,就有了现在穿新衣走亲戚的习惯。

而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对新衣服的期盼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一年四季都可以随便买,不用等到过年才可以穿到新衣服。可是,新年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要让孩子知道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享受一年辛勤劳动果实换来的满足感。

03穿新衣禁忌与搭配

要先剪掉标签,再穿上新衣裳。孩子的新衣服应提前洗干净,把标签剪掉,除夕夜给孩子穿上,切记除夕当天剪旧签。新衣服上都会含有甲醛,因此小孩子过年时穿新衣服之前最好多洗几次,或者不要长时间穿,及时清洗。

尤其是婴幼儿,要特别注意新衣服的材质,选择全棉透气舒适的款式。在服装款式上,女孩子可以选择有中国元素的服饰,例如唐装、汉服样式的,增添喜庆气息,老人看了也觉讨喜。男孩子一件红色的卫衣或T-shirt,搭配一条牛仔裤或运动裤,简单又帅气!

孩子穿搭,舒适应放在第一位,因为孩子在玩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跑动,切勿穿得拖沓厚重。红色元素可以作为一个点缀,利用卫衣、半裙或外套进行配搭,考验妈妈们的时尚功力比拼的时候到了!

过年,无论穿新衣,还是兜红包,图的都是一个喜庆。孩子们在新年伊始,在炮竹声和欢乐中感受春节的魅力,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深深懂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以红色为美,这才是过中国春节的意义。

出花园习俗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

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

出花园具体时间

仪式一般会在农历三、五、七月举行。揭阳市出花园一般都是七月初七,也就是七夕这一天,有部分的要先求神问捕。如果当年有出花园者的话一舅舅家会从年头就开始养一只公鸡在七月初六送过去。

出花园、是潮汕民间为孩子告别童年而举行的一种成人礼,有15岁男女的家庭,要在旧历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一天,为孩子备办三牲果品拜别公婆神,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花园。

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而且是饭桌上最先吃的那个。

扩展资料

出花园来源: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

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

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