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尊师的故事有哪些?

老师 0 77

古人尊师的故事有哪些?,第1张

古人尊师的故事有哪些?
导读:1、朱德尊敬老师朱德不仅自己尊师,还教育子女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他有个外孙因为贪玩和粗心,一次算术考试只得了59分。老师要他留下来谈话,他却悄悄溜走了。老师给朱德写了封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有负革命前辈。朱德看

1、朱德尊敬老师

朱德不仅自己尊师,还教育子女也要做到尊师重道。他有个外孙因为贪玩和粗心,一次算术考试只得了59分。老师要他留下来谈话,他却悄悄溜走了。老师给朱德写了封信,介绍孩子的学习情况,并检讨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有负革命前辈。

朱德看到信后,严厉地批评了小外孙,教育他说:“一定要尊重老师,不尊重老师的学生是不可能学好的。”“文革”中,朱德看到学生造反、学校停课,心情十分沉重:“怎能把老师不当亲人当仇人,不当恩人当敌人!哪里还有点师道尊严?”他对红卫兵揪斗老师、践踏民族美德的行为极为痛心。

2、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

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4、魏昭尊师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

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5、鲁迅探望老师

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

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1、毛泽东向老师敬酒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老师毛宇居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宇居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2、彭总穿便服见老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3、程门立雪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并深得程颐的喜爱。

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

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4、周恩来不忘师恩

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苓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苓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5、朱德给老师让座

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你知道哪些关于尊敬老师的故事典故?以下是我整理的尊敬老师的故事典故,欢迎阅读。

  1、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史。杨时传》,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2、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3、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4、孔夫子的误会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中十分忧伤,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颜回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讨。这一次真是天不绝人,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夫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刚一跨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里送。孔子又高兴又生气:高兴的是有饭吃了;生气的是,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尚且未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说:"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赠米,现在饭做好了,先请老师进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问道:"为何说它不干净呢"颜回答道:"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夫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对颜回的误解,深感这个弟子是个贤德之人。

有关古代尊师重教的典故有《程门立雪》、《子贡尊师》、《陆佃千里求师》、《魏照尊师》、《李世民教子尊师》、《张良拜师》等。

1、程门立雪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考中进士后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攻读经书、写作教学,后来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

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

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2、子贡尊师

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子贡尊师的故事,也很感人。一次,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3、陆佃千里求师

古时学校很少,求师困难,求名师更为不易。陆佃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决定到外地拜师求学。当他得知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正在江南讲学,便决心去拜师。为了拜师,他穿着草鞋,背着铺盖,长途跋涉,跑了千里路程。一天下午,来到一条河边,当时没有渡船,只得把行李顶在头上涉水过河。

当他走到河心,突遇山洪暴发,巨大的洪流将他卷走,幸好被一位好心的艄公救了上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王安石,当他跨进王安石的家门时,已精疲力竭了。王安石看到这位不远千里前来求学的有志青年后,十分喜爱,决心把全部知识传授给他。在王安石的精心教导下,陆佃学习非常刻苦,博览群书,知识面很是广泛。

扩展资料

尊师重道,汉语成语,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出自 范晔 《后汉书·孔僖传》。

尊师重道,注重师德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它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尊师重道是指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重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传统上把学问知识分为“道”、“经”、“术”三个层次。“道”是最高的学问。“经”是对“道”的阐述。“术”是实践“道”的手段和方法。古代所有学派都把“道”作为最大的学问,最终的追求目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中国政府决定从1985年起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从199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参考资料:

端木赐_、尊师重道_、陆佃_

程门立雪的典故,是最经典的一则古代感恩老师的故事。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

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如今这则古代感恩老师的小故事,已经是家喻户晓了,“程门立雪”也成了一个众人皆知的成语了。

『壹』 古代伟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1 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代的民族英雄岳飞因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钱上学。周侗老师十分喜欢这个勤学的孩子,免费收岳飞为学生。周侗老师不仅教育他如何做人,帮助他树立爱国爱民、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还教会他射箭的绝技。

周侗老师去世后,岳飞把他当父亲一样安葬。每到初一、十五,岳飞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祭拜周老师。在痛哭一番之后,他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重的弓,射三箭后才回去。

2杨时:程门立雪尊师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3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4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魏昭: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

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贰』 尊敬老师的故事。

这是啥意思?是老师又给你们出什么么蛾子了?尊敬老师的故事,比如说我,工作后遇到自己的老师,一定会拉着手好好聊上几分钟,尽自己的热情,表达对老师的熟稔、尊敬。

『叁』 中国尊师重教的故事有哪些

1、安车蒲轮

宋纤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他在酒泉山中办学,受业弟子3000多人。他的弟子学成出山,来到凉州游学,立即被凉王委以官职。

凉王张祚很崇敬宋纤,几次派人到酒泉去请他下山,欲聘为太子的老师,都被宋纤谢绝。当地太守马岌仰慕他的人品,特地去请他出来做官。宋纤猜到马岌的来意,立即关门拒见。

马岌认为宋纤能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教书育人,澹泊处世,感慨地称他是人中之龙,说:“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

凉王为了拜寻良师,特意制造了安车。这是一种很舒适的厢式车,扶栏雕刻精美,宝盖缀以金玉,四周用明**的帛环围。国家有规定,凉国贵族包括王室不许享用,只有那些德才超群的名师才配乘坐。凉王用安车到处招聘良师,一年四季不辍。宋纤就是凉王用安车载到武威城的。

张掖山中有位叫郭荷的人,《晋书》上说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凉王很尊敬他,派安车把他请到武威,做太子张太和的老师。几年后,郭荷年老体衰,想回张掖南山去。

凉王怕他一路车辆颠簸,特把安车改造成了蒲轮车。蒲轮,就是用布和植被裹住车轮,起减震的作用。安车蒲轮,载了郭荷,一路向西,路人争观,惊慕不已。

2、先拜师后拜王

有位叫刘昞的学者,在酒泉教书为生,馆中弟子五百人。沮渠蒙逊攻打下酒泉城后,把刘昞恭请到了武威,拜为秘书郎。为了让他发挥教学专长,特意在凉州西苑城修筑了“沉陆观”,辟为刘昞讲学之所。

沉陆馆是凉国著名建筑物,殿堂华美,有台、池、榭、亭,植以名卉,比北凉王所居的寝台还要繁奢、富丽。刘昞在沉陆馆讲学时,北凉王常常去旁听,执礼甚恭,刘昞所用一应物器,亲自送去。

《魏书》载:刘昞在武威教学时,“学徒数百,月致羊酒”,北凉王则“躬往礼焉,号‘玄处先生’。”沮渠蒙逊死后,其子牧犍继位,尊受业师刘昞为国师。沮渠牧犍喜爱文学,尤其喜欢与群臣在殿堂之上讨论学问。

遇到节庆日,沮渠牧犍总是恭敬地请老师刘昞到朝堂来向群臣讲学,他自己则从王座上下来,同群臣一道先向刘昞行跪拜礼,然后把老师请到南面就座,自己在接受百官跪拜后,同群臣面北而坐,聆听刘昞的讲述。

《魏书》载:“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焉”。这种“先拜师,后拜王”的尊师规矩,在北凉朝廷延续了好多年。

3、堂前为官 堂下为师

古代武威士子崇尚儒学,许多士子在他乡为官时,格外重视办学,有的甚至堂前为官、堂下为师,留下了崇文重教的嘉话。

元末武威人余阙,甘肃历史上惟一的榜眼郎。他无论治郡,还是治军,闲暇总是不望办教育,择品行好的士子为徒,悉心教授学问,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戴良、明代开国功臣宋濂等。

1358年,余阙孤守安庆,率三千羸兵屡次击退陈友谅大军的进攻。在战斗间歇时,余阙仍不忘请来郡国学馆老师,招集诸儒,在帅堂论学,还命令将士们聚在堂口,一起听课。他的这种临危不乱的豪迈气概,受到了后世人们的崇敬和赞扬。

清代武威人王化南,也是一个重教好学的地方官。乾隆年间,他在山东当知县,大办学校,革科场陋习,《武威县志》上说:“化南好学,至老而不厌。做官时,每天早起批阅公文,午间处理公事。下午则集合幕僚、儒生、子侄学习,读经史,谈典故。

晚上回去读书,书声琅琅达于署外。”后来,他辞官回乡,主讲武威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子。

4、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5、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何云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

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托梦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肆』 名人尊重老师的故事

向老师敬酒。

1959年

, 同志到 阔别32年的故乡

,他特意邀请自己在

读书时 的毛禹珠老师一起用饭,席间热情地为老师敬酒, 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 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 该。”

周恩来向老师赠款。

1952年2月,

老校 长张伯岑突患脑塞栓逝世,

参加了治丧委员 会并送了

,白色

上写着:“伯岑师千古, 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岑逝世后,总理一直惦记 着张家人的生活,1961年国家困难时期,总理给张伯 岑夫人送去500元人民币,并嘱咐交际处要加倍关照 张夫人和子女。

给老师让座。

1959年初春的一天,

同志在 云南

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

同志正和观众谈笑,突然一位

的老人由服 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原是自己 早年在

学习时的

叶成林,急忙 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 ,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德怀穿便服接见老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

身穿便服,准备去接见北京市中小学部分模范教师 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

,应该穿

才好。”彭总说:“我今天是去见老 师,学生见老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 总频频微笑着向老师们问好,亲切地说:“解放军 要向老师们学习,解放军要搞现代化建设,要学习 科学文化知识。离开老师们怎么能行呢”

鲁迅百忙中脱身探望老师。

鲁迅对

老师 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 ,不论多忙,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

,鲁迅远涉重洋,东渡日本留学,这8年间,鲁 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

的学习情况。

6月,鲁迅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与

女士结 婚,因时间急促,在绍兴只停留了短暂的4天,但他 仍从百忙中脱出身来,专程探望了年逾

的寿老先生。

尊敬师长终身

宋朝时,

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

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

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

的忠心。

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

的老师,而

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

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

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

,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

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

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

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

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

宗为老师,而且派

侍奉老师。但是

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明朝时在四川灌县有一位银匠,名叫

发,他平日侍奉师傅非常恭敬诚恳。每次若在道路上遇到师傅,他一定双手拱立,诚心敬意地向师傅问好。不久他的家渐渐地富有起来,但是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子女,有一天他妻子梦到神来

说:“你命中本来注定没有子女,但因你的丈夫懂得恭敬师傅,所以上天许你生个贵子。”后来他们夫妇果真生了贵子,并得到这贵子的孝顺供养,一生衣食丰厚。

『伍』 尊师重道的故事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还有:

程门立雪 百世之师 寸草春晖 恩同父母 恩逾慈母 经师人师 敬老慈幼 敬老尊贤 门墙桃李 良师益友 师道尊严 贪贤敬老 万世师表 严师益友 一字之师 尊师重道 饮水思源 洗耳恭听```````

『陆』 古代尊敬老师的一个故事

程门立雪

北宋大学问家杨时,在40多岁时与好友游酢一起去向程颐求教,凑巧赶上程颐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下起了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拦住了。程颐一觉醒来,才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6)尊敬老师的故事扩展阅读 :

其他名人尊师的故事:

1、 向教师敬酒1959年6月25日, 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宇居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宇居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2、周恩来不忘师恩1952年2月,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突患脑血栓逝世,周总理参加了治丧委员会并送了花圈,挽联上写着:“张伯苓老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张伯苓病故后,周恩来一直惦记着张家的生活,自然灾害时期,周恩来把自己的购物证给张伯苓夫人,还派人给张夫人送去500元,并嘱咐交际处对张夫人及其子女的生活要倍加关照。

3、朱德给老师让座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柒』 名人尊师重教的小故事

1、鲁迅

鲁迅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1902年至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我在异国的学习状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光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

2、彭德怀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纪念日。彭德怀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穿军服才好。”彭德怀说:“这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老师应穿便服。如今有些人受旧思想的影响,瞧不起中小学教师,我们应改变这种不良风气。”

3、朱德

1959年春,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耄耋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这位老人原是自我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上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亲切地呼唤:“叶老师!”,然后请叶老入座,待老人坐定后他才坐下。

4、

1959年6月25日, 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特意邀请自我在私塾读书的老师毛禹珠一齐吃饭。席间 热情地向老师敬酒,毛禹珠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 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就应就应!”

5、华罗庚

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立刻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捌』 尊重老师的历史典故

1孔子与他的弟子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玖』 尊师的小故事 50字左右

代尊敬师小故事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编辑于 2010-09-09

查看全部8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如果一个男人真的爱你 当你不理他的时候 他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是我的话,我会主动的找她,因为我自己的面子架子或者自尊心,跟不联系她甚至失去她相比,都不值一提,

346条回答·12,060人在看

韩红我当年是大学校花,大家以为开玩笑,为何晒出照片后大家十分震惊?

一般来说说胖子不都是潜力股吗?韩红老师胖是真的,但她是潜力股也是真的。在我身边也有不少像韩红老师这样

23条回答·2,763人在看

如何分辨男人的暧昧和喜欢?

灵兮情感挽回

全职情感咨询师,守护你的幸福

关注

99,914播放

霍金在物理科学家中到底有多高的地位?

一是非物理学研究领域对于霍金在物理学中地位的认识。也就是圈外人对于霍金地位的评价。二是霍金的学术成绩

835条回答·16,267人在看

古代长辈对隔辈人的称呼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

10条回答·646人在看

俗语“笑贫不笑娼”还有下半句,究竟是什么内容?

这句话的下半句是“救急不救穷”,意思是告诉我们,如果有人需要帮助,我们一定要选择那些平时肯出力干活的

7条回答·1,565人在看

有哪十部评价高的的年代剧?

评价高的的年代剧有《父母爱情》《大江大河》《生活有点甜》《下海》《相爱十年》《剧场》《师傅》《正阳门

24条回答·6,764人在看

慈禧的尸体等了一年之久才下葬,而出殡的当天臭气熏天,真是这样吗?

慈禧的尸体确实存放了一年,但她的棺椁使用的金丝楠木,而之所以会臭气熏天的原因是因为她的随葬品中有的食

17条回答·2,446人在看

“卧龙凤雏”得其一就可得天下,可为什么刘备却没能得到天下?

战争的胜负与成败,从来都不是只仅靠一个因素的优势就可以获得。打天下是一个极为综合性的复杂工程,人才固

263条回答·8,756人在看

大专毕业证书上的身份证号码和现在的身份证号码不一样,不能报本科,怎么办?

必须经考生申请上报教育部考试中心审核修改信息后才能继续报本科考试。办理流程:1、 毕业生按照规定时

18条回答·5,868人在看

正在加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