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彩礼嫁妆(唐朝嫁一个公主要多少嫁妆?相当于今天的300亿人民币?)

老婆 0 1388

唐朝彩礼嫁妆(唐朝嫁一个公主要多少嫁妆?相当于今天的300亿人民币?),第1张

敦煌文献是清末在甘肃敦煌鸣沙山石室发现的唐代人写的古籍。共约3万件,涉及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文学、艺术等门类。分散在英、德、法、俄、日等国。公元900年,在莫高窟第17窟的藏经阁中发现了道士王。1944年在莫高窟土地庙塑像中发现,1965年在莫高窟122窟前发现。遗书总数超过4万份,其中3万多份是用中文写的,少数是打印的。


敦煌遗书中有近千部编年史,大部分是中唐至宋初的汉文。韩遗书除佛经等宗教文献外,还有医学天文、通俗诗词等。宗教文献主要是佛经,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也有一些不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佛教文献。大量的官方和民间档案是研究中世纪历史、社会生活和寺庙经济的第一手资料。人们对唐代法令及其在古代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有了全新的认识。大量的户籍资料使人们对中世纪社会的阶级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寺庙的文献反映了寺庙的生产和生活。各种社会习俗从不同侧面展示了中世纪社会的民间社团及其活动。


敦煌遗书记载了唐代一支嫁妆队伍的配置:前面走两匹马,后面是两辆车和马车,后面是布匹和钱,后面是猪、羊、饼等食物,最后是油、盐、酱、醋、椒、葱、姜等调料,可谓十里红妆。



唐朝彩礼嫁妆(唐朝嫁一个公主要多少嫁妆?相当于今天的300亿人民币?),第2张

但是,唐朝娶个公主要多少钱?养女儿不容易。你不只是从你女婿家得到嫁妆。你得为你的女儿准备嫁妆。人民,还有法院。那么,朝廷娶一个公主要多少钱呢?在这方面,史籍留给人们的信息很少。而《新唐书》对永安公主婚姻的记载,基本上是告诉人们当时朝廷娶一个公主需要多少钱。


永安公主,唐宪宗春丽的女儿。公元821年,回纥可汗向唐及其亲属求婚,唐朝准许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在此之前的808年,唐朝嫁给回鹘的咸安公主死了。这位公主在回纥四次嫁给可汗,是唐朝唯一一位不回老家的真公主。三年后,也就是811年,回纥使者第二次入朝,要求再结婚。唐宪宗没有说他是否可以。回纥可汗派出3000骑兵骚扰唐朝边境,唐朝的布拉克山军和天德城也开始积极备战。


当时礼部尚书姜立写道:回鹘兴盛,我北疆空虚,一旦沙尘上来,弱兵不能御敌,孤城不能自保。如果皇帝考虑到这一点,增派军队到边境地区,修建城堡,当然是长久之计,对全国人民都有好处。然而,姜立认为,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唐宪宗并没有错过关键,甚至是错误的。他列举了北方边疆的五大烦恼和娶公主的三大好处。三个优点是:


第一,结婚后,不再打架。可以利用空隙整顿城堡工事,聚集足够的兵力和牲畜,储备粮草,巩固自己的军事实力;


第二,亲和平定了北方之后,朝廷可以集中精力解决怀友之事,“招降残贼”;


三。回鹘人自称与唐朝有血缘关系,但与西部其他少数民族积怨甚深。他们互相争斗,而唐朝却能在苦难中安享太平。





唐朝彩礼嫁妆(唐朝嫁一个公主要多少嫁妆?相当于今天的300亿人民币?),第2张

《新唐书·回纥传》记载唐宪宗还是不听,和姜立说,不就是钱的问题吗?有人说公主结婚要花很多钱。但我以为不是。如果朝廷缴纳的税款有三分之一用于处理边境事务。现在,东南某大县每年纳税20万。用一县之税作为公主的嫁妆,以小费为代价把她嫁出去,岂不是大赚一笔?现在,皇上,你不同意这门亲事是因为你负担不起公主的婚礼费用。但是,要想让帝国军北伐,没有三万步兵和五千骑兵是不行的。此外,他们需要一年时间才能赢得这场战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间的供给成本。一个县的税收能对付什么?


但唐宪宗还是不同意,直到唐穆宗继位,回鹘派使者坚持求婚,永安公主的婚事才定下来。那么,20万元娶一个唐朝公主够吗?当然不是,姜立只是拿一个大郡的税收做担保,并不是娶一个公主所需的全部费用。《新唐书》:“若求回鹘昏,有部费五百万。”意思是嫁给维吾尔人。有关部门估计要花五百万元。


在这里,答案很明确,五百万元。而500万元是多少?在唐代,1000铜钱为一币(即一直),等于一两银子。这五百万元就是五百万两银子。根据唐朝的经济情况,估计在唐朝中期,一文钱可以买200斗米,也就是现在的60斤左右。500万元可以换30万吨大米。当时粮食比较匮乏,价格也比较贵。如果一公斤大米以10元计算,一吨大米需要10万元,30万吨大米,相当于今天的300亿!


这个数字真的有点吓人。永安公主出嫁不久,回鹘可汗死了,永安公主没有去回鹘。太和年间(827-835),没有嫁给回鹘人的永安公主,请求朝廷做道士。皇帝不仅给了她一块封地,还给了她所有的嫁妆。《新唐书·传》卷八:“永安公主,长庆初,许嫁回鹘保义可汗,可汗将死,不能不防。太和里,丐帮是道士,赐城印,如寻阳公主的故事,他是有妇之夫。"


虽然永安公主这件事只是个例,但我觉得其他公主的嫁妆都很“便宜”。这时候人们应该就能理解为什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总喜欢娶过去中原王朝的公主为妻了。而且,提高政治地位是一方面,还有很多钱!



唐朝彩礼嫁妆(唐朝嫁一个公主要多少嫁妆?相当于今天的300亿人民币?),第2张

与娶了公主拿嫁妆不同,唐太宗曾经为了消灭光棍,下令适龄青年尽快结婚。付不起彩礼的村民不得不帮忙支付。


彩礼自古有之。这是《成为第一》的新婚之夜。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彼此的朋友了。古人把这四件事称为人生最幸福的大事。


彩礼来源于中国的古书《礼记》。《礼记·昏(婚)礼》:“礼昏者,必与二姓好,上奉殿,下随后世。所以,君子很重视。就是收礼,求名,纳吉,招兵,求约的仪式。诸公在庙里宴饮几次,却在门外拜,进去,升官,服从庙里的命令。因此,尊重仪式是谨慎的。”


很难看出,彩礼原本是作为“晕头转向”的礼物,也就是送点东西以示谨慎,不能随随便便,防止节外生枝或变心,表示婚姻实际上已经确立。


《礼记》说:“昏厥有六礼,即受礼、问名、受礼、问约、迎客。”这是“六礼结婚”的传统习俗,创立于西周,历代沿袭。接受彩礼;问姓名,算八字;纳吉布,通俗点说就是确定订婚日期;收征,收聘礼,这是大头,前面说的收只是“意思”;请,占卜吉日;亲爱的,我们都知道,真正的婚礼当天的程序是非常复杂的,有许多名字。


《六礼》中,娶个媳妇要多少钱?民间市场,全靠公公婆婆的态度来决定“胃口”,人不花几毛钱恐怕不行。



唐朝彩礼嫁妆(唐朝嫁一个公主要多少嫁妆?相当于今天的300亿人民币?),第2张

汉代彩礼更贵。


季梁,甘肃泾川人,东汉时的一位权臣。他家出过三个皇后,当然彩礼也是有名的。当他的妹妹梁女莹被选为皇后时,汉高祖刘智“聘金二万斤,牵马缚帛,如旧典”。


《汉书·王莽传》:“聘皇后黄金二万斤,即二千万美元。”不要以为这种金灿灿的东西是社会上层玩的,普通人的“价格”也便宜不了多少。


根据“潜夫奢品论”,一场婚礼“花费一大笔钱,断送一个人的终身事业。”意思很简单。赚一辈子的钱,请大家吃一顿饭就没了。另一个故事讲的是汉朝的一个基层小“文官”,五十岁了,还是结不了婚。不是他不想娶老婆,而是他没钱出嫁妆,没钱办婚宴。后来在老板和同事的赞助下,勉强凑够了嫁妆,结了婚。政府工作人员都被迫白发苍苍娶妻,何况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


在唐代,这方面的资料很少,但也不是没有故事。


《子同治简》说,唐太宗即位后不久,为了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增加人口的政策,并颁布诏书,尽可能让全国人民都结婚。如果他们没钱结婚怎么办?他呼吁“接近村里的富裕家庭”,帮助那些买不起妻子的“单身汉”结婚,并支持一些财产。为什么买不起?当然还有彩礼的问题。


到了宋代,厚婚盛行,这个问题已经很严重了。一方面是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嫁妆取决于宋代已婚妇女的家庭地位。根据《宋刑制》,聘礼是已婚妇女唯一可靠的私有财产,公婆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如果夫妻离婚,男方将嫁妆全额返还女方。在这种背景下,岳父当然更需要给女儿买保险。


金兵攻占了大宋的都城。奸臣和他的妻子被金兵俘虏,一起释放。在回大宋的路上,秦桧想摆脱他的妻子。他老婆生气了,指着他的鼻子说:“我嫁给你秦家,那可是官婚。光是嫁妆就值20万。你怎么了?现在你是一个破碎的囚犯,你想把我扔在路中间。赶紧摸摸良心,叫狗吃了!”



唐朝彩礼嫁妆(唐朝嫁一个公主要多少嫁妆?相当于今天的300亿人民币?),第2张

把20万元兑换成今天的人民币几何真的不容易,但是有人算出来了:铜币一直等于现在的人民币130元,20万元就是2600万元。太吓人了!


在元朝,不能说彩礼不是问题。忽必烈汗于公元1271年颁布“天价彩礼禁令”,规定一两官员的彩礼不得超过500;三官彩礼不能超过400;五等官员不超过三百人;六种产品不超过200次渗透...人民富裕家庭不超过100渗透;中产家庭不超过50,贫困家庭不超过30。


遗憾的是,虽然“天价彩礼禁令”对婚宴的菜数有明确规定,但元代文学家胡友芝表示,该禁令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彩礼一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彩礼之所以出现在《礼记》中,是一种礼节性的表达,不料却被一些人变成了“金钱礼物”。养女儿赚钱的礼物,把什么叫“礼貌”变成了“粗鲁”,让穷人喘不过气来。这些离敦煌很远,但对今天的我们更实用。


本文图片来自互联网。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