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权利中心的?

老师 0 96

赵高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权利中心的?,第1张

赵高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权利中心的?
导读:赵高出身在赵国,是赵国的贵族后代,但是因为秦国灭掉赵国。将他俘虏,并被处宫刑,赵高就怀恨在心,他积极学习秦国的律令,法律,因善于断案而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从此,赵高无时无刻不在讨好着秦始皇。由于赵高出身赵国贵族,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又有着过人

赵高出身在赵国,是赵国的贵族后代,但是因为秦国灭掉赵国。将他俘虏,并被处宫刑,赵高就怀恨在心,他积极学习秦国的律令,法律,因善于断案而得到秦始皇的赏识。从此,赵高无时无刻不在讨好着秦始皇。

由于赵高出身赵国贵族,有着较高的文化修养,又有着过人的机智,并善于讨好皇帝,因此赵高被人命为公子胡亥的师傅。可以说,给公子胡亥当老师,是赵高走向权力中心同时也是复仇计划的最重要部分,赵高牢牢把握住了胡亥这枚棋子,凭借自己的巧说,使自己完全得到了胡亥的信任,利用阴谋一步步将胡亥推向权力的顶峰,同时也膨胀着自己的权力,最终使胡亥彻底沦为自己的傀儡。秦始皇在位期间,赵高虽得秦始皇喜爱,但权力仍不算大,内有丞相李斯,外有大将军蒙恬,而赵高权位均小于这两人。

秦始皇驾崩后,立遗诏死后将皇位传于长子扶苏,但狡猾的赵高却没有立即公布,而是凭借自己的才智和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丞相李斯,假传圣旨,立秦始皇的第二子胡亥即位,李斯终究被赵高说服,同意改诏书,因得到了丞相的支持,胡亥很顺利的继承了皇帝位。由此,赵高废扶苏,立胡亥的计划终于成功,而赵高也将胡亥作为了自己手中的棋子,开始了他架空皇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独裁生涯。赵高控制朝政后,首先便想方设法除掉自己的心腹大患李斯,除掉李斯后,赵高便上演了一处指鹿为马的拿手戏,借机杀掉了朝堂上反对他的大臣,只剩下自己的心腹。

从此,赵高已真正架空了皇权,成为了实际上的决策者,但赵高掌握实权后并没有做多少好事,变本加厉的进一步实行秦朝的苛政,以严刑峻法镇压百姓,而赵高的真正意图,则是等待时机,毁掉秦国,自己当上皇帝,同时也报了自己的灭族之仇。

从古到今,君子与小人都是永远对立的冤家。君子人人景仰,小人则人人痛恨。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按理说,只有像君子这样人格高尚的人,才能成就大事,而小人就该越沉论。但是,在传统社会里,情况则刚好相反,小人搞政治更容易成功,而君子却沉论下潦。这实在是让人匪夷所思。

说到小人,当然得首推宦官赵高,首推赵高,并不是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小人,而是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中的一员,他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了秦朝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一段历史。

赵高,是赵国国君的家族,后来秦始皇灭了赵国,赵高也就被掳往秦国成为秦朝一名宦官。后来他通过各种手段逐渐爬上了丞相高位,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的一段历史。

赵高是一个极有心计的人,他发现秦始皇非常疼爱他的小儿子胡亥,他就想尽一切办法去接近讨好胡亥,很快博得了胡亥的欢心。胡亥处处依赖于他,他也就成了胡亥的心腹,秦始皇帝见他很有才干,就提拔他当了中车府令,掌握皇宫中的车马。以后秦始皇每次出游,除了要带左丞相李斯帮助处理政事以外,还要带这个赵高去管理车马。

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是在公元前210年,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小儿子胡亥以及宦官赵高等一班大臣。在回来的路上,走到沙丘的时候,秦始皇病倒了。随行的医官给他进药,都不见效,病情越来越厉害了。秦始皇知道自己快不行了,赶紧叫赵高代笔立下遗嘱,命令太子扶苏回咸阳为他办丧事,并接替皇位。遗嘱写好之后,还没有来得及送出去,秦始皇就咽了气。

赵高和李斯商量,为了防止发生内乱,决定先密不发丧,等到回咸阳再对外公布。于是秦始皇的尸体仍旧放在车里,并且紧闭车门,窗帘也放下来,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行的人除了李斯、赵高等几个内臣知道外,使得其他人都不知道。而车队还是向咸阳出发,文武百官也还是照常车外请示。

赵高觉得掌握大权的时机来临了,因为胡亥是他的学生,对他言听计从。如果胡亥接替皇位的话,他就可以慢慢熬成宰相,控制朝政。可是太子扶苏,平时就看不惯赵高的所作所为,他一旦即位,赵高势必失宠。于是他对胡亥说:皇上没有分封诸位公子的遗嘱,只是给大公子扶苏写了一封信,叫他前来咸阳安葬,扶苏与大将蒙恬一起带兵,又素有威信,如果他来到咸阳,肯定会即位当皇帝,而您却没有一寸封地,那该怎么办呢?赵高就把秦始皇写给扶苏的信拿给胡亥看。

胡亥倒颇有一副书生气,他对赵高说:父亲去世了,没有分封给我土地,我也无话可说。人言了解臣下莫若他的君主,了解儿子莫若他的父亲,父亲既然这样安排了,我还能怎么办呢?赵高这位老师也真循循善诱。他耐心地对胡亥说:统治人与被人统治,是截然不同的。现在,信和御玺就在我和丞相这里,谁即位当皇帝,就是我俩说了算。您可要好好考虑啊!胡亥听了十分害怕,他说:弟弟废掉哥哥,这是不义;不遵父命而怕死,这是不孝;无才无德而投靠别人拥戴成功,这是无能。如果犯了不义、不孝、无能这三条,老天是不会饶恕的。不仅自己会丧命,就是祖宗也会断祀。

赵高见胡亥还不明白,就直言劝说道:顾小事而忘大事,必定有后患;犹豫不决,也必定后悔;果断决断,连鬼神也要躲避。况且古有先例,高汤、周武杀他们各自的君主时,天下人都说他们仁义,而不说他们不忠,只说他们诛除了一个暴虐的人,而不说他们是冒上弑君。卫国的君主杀了自己的父亲,连孔子都大加赞扬。

可见,干大事,是不必顾及小节的,有大德行的人,也不计较小的责备之辞。至于你和你哥哥,这本来就不是谁取代了谁的问题,又不是你哥哥早已做了皇帝。还是请你快拿主意吧!胡亥终于动心了,他隐晦地说:现在父亲的丧事还未办完,甚至连消息也还未发,怎能为这种事去麻烦别人呢?赵高斩钉截铁地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你一切都准备好了,恐怕时机就晚了。胡亥终于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于是他和胡亥商量如何改写遗嘱,夺得皇位。这个时候,李斯就成为摆在他们眼前的惟一障碍。

赵高找到丞相李斯,对他说:现在玉玺和遗诏都在我们这里,让谁当皇帝就是你我二人的事了。李斯听了这么大逆不道的话,吃了一惊:说这种话可是要掉脑袋的。赵高突然又问他:您自认您的功劳能盖过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也会好过蒙恬吗?李斯听着一愣:自然都比不上。赵高就接着说:要是扶苏当了皇帝,肯定会任命蒙恬当作丞相。他们一直戍守边疆,定会对我们朝堂上的大臣恨之入骨。这样的话,您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而公子胡亥的人很好,要是他做了皇帝,管保你丞相之位无忧。

这些话正中李斯的下怀,虽然他对秦始皇及其一手建立的帝国一直忠心耿耿,但当个人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还是选择了明哲保身。于是他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遗诏给扶苏,说他在边疆没有尽到太子的责任,反而心中怨恨父皇,又同时宣布蒙恬意图和扶苏谋反,即可赐死,将兵权交与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诏书后,异常悲痛,就想马上自杀。蒙恬怀疑这份诏书是假造的,劝扶苏面见秦始皇,如果真是父皇的命令再自杀也不迟。扶苏是个老实人,哪里想那么多,就朝着咸阳的方向拜了几拜,然后就自杀了。与此同时,赵高等人回到咸阳之后,才向天下公布了始皇帝的死讯,然后拿出假造的遗诏,宣布胡亥为继承者。在赵高的一手策划之下,胡亥沿秦始皇当年东巡的路线出游,并沿途刻石纪念,以证明胡亥是秦始皇选定的接班人,遮掩天下人的耳目。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去掉异已分子,让胡亥实行严刑峻法。在赵高的亲自主持下,撤换了朝中的大多数大臣,并分别将其处死,蒙恬的弟弟蒙毅当然首当其冲,对于胡亥兄弟姐妹,也绝不留情。仅一次就杀掉胡亥的12个哥哥,关押至死3个哥哥,车裂了10个姐妹,其家属受株连而死的不计其数。这样,朝中的大权差不多全掌握在赵高一人手里,只有丞相李斯,因拥立有功,才未被废。

赵高是伪造诏书逼死了扶苏,让胡亥当上皇帝的。

在秦始皇去世以后,赵高随即发动了啥球事变,并且和当时的丞相李斯合谋一起伪造了秦始皇的诏书,逼死了秦始皇的张子复苏,另立了秦始皇最小的儿子胡亥为皇帝,并且自任郎中令。

赵高任职期间不仅独揽了朝政大权,还结党营私,加重了百姓们的赋税,实行暴政,在公元前208年,赵高又使用计谋害死了李斯,自己出任秦国丞相。

出任秦国丞相的第三年,他又逼迫胡亥自杀,另外拥立了子婴为秦王,但是不久以后就被子婴设计杀掉并且诛其三族。

扩展资料:

秦始皇驾崩的消息并未立即昭告天下,丞相李斯见车队未到咸阳,他怕消息传出后,咸阳的诸公子争夺帝位,而民怨沸腾已久,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传出。

也很可能会有人乘机起兵叛乱,所以他决定密不发丧。只有李斯,胡亥、赵高和几个亲近宦官知道这件事。秦始皇的銮驾继续向咸阳赶,尸首就放在车里,盛夏的炎热让尸体开始腐烂。

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着鲍鱼,以此来掩盖尸体的腐臭。就在去往咸阳的途中,居心叵测的赵高开始了行动。 

他首先找到胡亥,对他说:皇帝现在已经驾崩, 没有留下分封诸位公子的诏书,只是赐给了扶苏一封诏书,扶苏到一到咸阳, 恐怕就要当上皇帝了,到时你怎么办。

胡亥向来胸无大志, 他听了起高的话,说:父亲死去,让长子继位,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啊,要不还能怎么样呢。

赵高听了,冷笑一声,说道:丞相, 您想一想自己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谋略您超得过蒙恬吗,功劳您比得上蒙恬吗,在百姓中的威望您有蒙恬高吗。

而长公子扶苏对您的信任程度,又赶得上蒙恬吗,一旦长公子即位,必然用蒙恬为丞相,以前被罢免的丞相都是掉了脑袋的,您想想您将来可能佩戴印绶荣归故里吗。

如果胡亥登上皇位,您就可以永远封侯,不怕祸及子孙。这两条路,丞相您选择哪一条呢,胡亥、赵高和李斯三个人毁掉了原来的遗嘱,伪造了新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

—赵高

赵高是秦二世暴政的幕后推手。说到中国历史上的奸臣,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赵高和秦桧。在遇到秦始皇之前,赵高和当时很多人一样,过着贫穷悲惨的生活。但遇到秦始皇后,赵高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他一步步从权力的最底层爬到最高层,成为震动整个大秦王朝的风云人物。赵高的上位史是什么样的?他怎么了?

其实赵高和秦始皇是有关系的。赵高,姓赵,是秦宗室的远亲。本来赵高是秦国一个国君的后代。赵高的父亲也是秦王的远亲。后来,他犯罪了,才受到惩罚。赵高的母亲作为奴婢受到牵连,所以赵高的几个兄弟也是世代卑微。尽管出身名门,地位低下,赵高却非常勤奋。他野心勃勃,知道秦国是法治国家,所以学习法律,非常精通。秦始皇听说赵高是个人才,于是破例提拔赵高为CRRC统帅。这样一来,赵高就占了优势,获得了秦始皇的器重。

秦始皇知道赵高真的很有天赋,就把小儿子交给赵高来教,希望自己心爱的小儿子能在赵高的指导下成材。都说伴君如伴虎,赵高却不这么认为。和秦始皇在一起,他会有更多的机会出人头地,得到秦始皇的赏识和提拔,升官发财,摆脱以前的生活。于是他察言观色,阿谀奉承,很快赢得了秦始皇和他儿子胡亥的赏识和信任。

秦始皇对他的信任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方面,他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赵高,大约等于给了赵高一个见识。另一方面,秦始皇可以信任赵高教导太子。要知道小儿子胡亥是秦始皇最宠爱的儿子,将来很可能会继承大礼。如果胡亥是下一任皇帝,那么赵高就是皇帝的老师,那么赵高的地位将无与伦比。

秦始皇的先见之明会不会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他一定是想到了,但是出于对赵高的信任,出于对他的信心,他放心的交给了赵高。

责任重大。此外,秦始皇对赵高的信任还表现在不断给赵高提升官职,甚至让赵高负责管理秦朝皇帝使用的玉玺。都说玉玺得天下,赵高手里就有玉玺。如果有一天秦始皇死了,赵号召整个秦朝的军队甚至财富资源等等。秦始皇从来没有这么信任宰相李四。

还有一个

像他的父亲一样,秦二世也信任赵高,不仅因为赵高是二世的老师,还因为赵高是一个善于观察和判断局势的有思想的人。得知赵高射第一鸟,在秦始皇死后没有直接称帝,而是推举胡亥为帝。这样,胡亥会更加依赖自己。赵高早已摸透了胡亥的性格。现在秦始皇死了,可以肆无忌惮地操纵胡亥二世,掌握全国的权力。赵高上台后,先是鼓动胡亥杀了傅肃和孟获,然后又诱惑胡亥好好玩玩,因为胡亥是个很喜欢享受和玩乐的人。

后来,在赵高的支配下,胡亥把自己藏在群臣面前,一切都通过中间人赵高得知。有一段时间,赵高成为了整个秦朝的守门人,成为了秦朝真正的统治者。

秦始皇一共有二十几个儿子,在秦始皇的众皇子中,胡亥论才干绝对不够即位的资格。他的长兄扶苏久居太子之位,秦始皇亦着力加以培养,虽然在政见上扶苏与其父秦始皇有些不同,也曾因此引发其与父皇的矛盾,但据现有史书记载来看,秦始皇从无废立之心,为了增长他的治国经验,派他到北边与蒙恬一起戍守。

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没有什么政治才干与能力,但很受秦始皇的宠爱。赵高本是宫中的一个太监,但他精通律令,字也写得好,深得秦始皇的宠信,一直提拔他做了车府令,负责皇帝的车马仪仗。赵高为胡亥的老师,教授胡亥书法和律令,故得以接近胡亥。

始皇三十七年(210年)十月,秦始皇游会稽,北抵琅邪,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随从,少子胡亥亦在随行之列。秦始皇走到平原津,突然病重,没等返回咸阳便于沙丘病逝。当时丞相李斯为防止意外之变,故秘不发丧,“载辒凉车中”,一路饮食供给不断,匆忙赶回咸阳。始皇病逝的消息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及宦者五六人知之。

始皇去世前本立好遗诏,召太子扶苏返京,主持发丧并即位。然而信尚未发,始皇已死。中车府令赵高于是私留玺书,开始蛊惑胡亥,劝其杀兄自立。受到赵高的蛊惑,胡亥与赵高、李斯一起改了秦始皇立长子扶苏继承帝位的遗诏,自己登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帝位。

赵高的阴谋之所以得逞,李斯的作用不容忽视。赵高深知李斯的地位对他立胡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于是设法说服李斯。赵高对李斯说了他的打算,李斯起初一口回绝。赵高劝诱说:“李丞相,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在朝中,您的功劳能和蒙恬相比吗您的威望、您的计谋能和蒙恬相比吗况且,扶苏对您的信任也没有对蒙恬的深,假如扶苏即位,那丞相的职位肯定就是蒙恬的了,哪还会有您的地方。丢掉丞相倒是小事,身首异处也不是没有可能。您还是好好想想吧,命运就掌握在您自己的手里。”李斯经不住赵高的挑唆,权衡利弊,终于同意了赵高的意见。

胡亥和赵高、李斯一起伪造了诏书送到在北边戍守的扶苏和蒙恬处,以始皇的口吻,假造诏书斥责扶苏和蒙恬,戍边十几年,不但没立战功,相反还屡次上书肆意非议朝政。赐扶苏剑逼其自裁,同时也以蒙恬规劝不力为由,赐令蒙恬自尽。扶苏听了诏书,流着泪想要自刎,蒙恬毕竟比他有经验,劝他向皇上申诉,如果属实再自刎也不晚,但扶苏却说:“父皇让我死,还有什么可申诉的呢”说完含泪自尽。而蒙恬却据理力争,不肯自裁,使者见他不听从诏命,就将他投入阳周(现在陕西子长北)的监狱里,不久也逼其自刎。

胡亥做了皇帝以后,对其他众多的兄弟姐妹大加杀戮,毫无人性。一次就在咸阳市(市即古代城市中的商业区)屠杀了自己的兄弟12人。另一次在杜邮(现在陕西咸阳东)又将6个兄弟和10个姐妹杀害。将闾等三人也是胡亥的兄弟,最终也被逼自尽。他们三个人比其他兄弟都沉稳,胡亥找不出什么罪名陷害,就关在了官内。

等其他兄弟被杀后,赵高派人逼他们自尽,将闾他们对来人说:“宫廷中的礼节,我们没有任何违逆。朝廷规定的礼制,我们也严守不怠,我们没有一点过失,为什么说我们不是国家忠臣,要我们自裁”来人只道,奉命行事。将闾三人相对而泣,最后引剑自刎。

在胡亥的众兄弟当中,死得名声好一点的是公子高。他眼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接一个被胡亥迫害致死,知道自己也难逃厄运,但逃走又会连累家人,于是下决心用自己的一死来保全家人的安全。他上书给胡亥,说愿意在骊山为父亲殉葬,胡亥很高兴,又赐给他十万钱。除了兄弟姐妹,胡亥对其他文武大臣也大开杀戒。

首先迫害的是蒙恬兄弟;开始胡亥想继续用他们兄弟,但赵高害怕对自己构成威胁,就向胡亥造谣说,秦始皇原来曾想立胡亥做太子,但蒙恬的兄弟蒙毅极力阻止,秦始皇这才打消了立他做太子的念头。胡亥信以为真,不但没有释放蒙恬,还将蒙毅也囚禁在代郡(现在河北省蔚县东北)的监狱中。

后来,胡亥派使者逼蒙毅自尽,然后又派人到阳周的监狱中逼蒙恬自杀,蒙恬开始不肯,声辩说要见胡亥,请他收回诏命,使者不许,蒙恬见生还无望,只得服毒自尽。对其他的大臣,胡亥在赵高的唆使下,也大开杀戒。右丞相冯去疾和将军冯劫为免遭羞辱而死,选择了自尽。

在杀死大臣的同时,赵高将自己的亲信一个个安插进去,他的兄弟赵成做了中车府令,他的女婿做了咸阳令,都是要职,其他朝中的要职也遍布赵高的党羽。

赵高从而更加有恃无恐,后又害死李斯,自己当上丞相,胆大妄为之下逼秦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为秦王,子婴不甘心做其傀儡,最终将赵高诛杀。虽然子婴力图整顿朝纲,重振国家,但此时六国反秦风起云涌,子婴无力回天,秦国最终灭亡。

原文在这里

提起赵高,那可是秦代的头号人物。在想当初,他曾仗着自己有点小才,就忘乎所以了,结果被大臣蒙毅抓到了他犯法的证据,并决定绳之以法。但是秦始皇呢,觉得他精通法律,是个人才,如果就这么杀了他太可惜了,于是就把他给放了。不仅如此,这件事以后,始皇还重用了他,让其做了自己的秘书,专门负责起草决定性的重要文件。后来,秦始皇又委派他当了小儿子胡亥的家教。赵高因此便因祸得福地捡了个大便宜。当然喽,由于他的得势,蒙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后话了。

咱且说赵高自从跟随始皇左右,那是顺风顺水呀。始皇驾崩后,他与丞相李斯联手伪造了遗嘱,把胡亥推到了大秦的前台当了第二代皇帝。所以,他干的那些事儿呀,李斯是最清楚不过的知情人了。试想事成之后,李斯不就是一颗没用的棋子了虽然李斯很聪明,但由于对赵高放松了警惕,最后还是栽在了赵高的手里。李斯消失了,赵高便由一个家教一跃上升为丞相,不久就掌握了朝中的大权。可即使这样,他还是做贼心虚,经常感到不安和巨大的恐惧,心里边总是嘀咕着背后会有人联合起来反对他,甚至做出过激的行为。为了观察一下周围人的反应,他就精心策划并导演了一出“指鹿为马”的好戏。实际上,他真正的目的,就是想瞧瞧究竟有多少人是他的支持者。不是有那么句话吗,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但谁能想到他这一测试不要紧,竟真的把秦二世忽悠的脑残了。

话说有一天,赵高借胡亥会见中高层干部之际,命人将一只鹿牵进了会议室。他当着大家的面儿说:“皇上,微臣给您挑选了一批好马。”秦二世,那是出了名的玩家呀,平日里就爱玩马斗鸡嫖女人的。这会儿他一听有好马,自然高兴的不得了。于是,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神采飞扬地说:“哈哈哈,是丞相送的,肯定是匹宝马呀!”哪知,他定睛一看,心就凉了半截,原来是只鹿呀!这若是搁在别人身上,二话不说,他会按欺君罪处理,早就下诛杀令了。赵高就不一样了,他是胡亥的恩师呀。要不是人家赵高,哪有他二世的今日秦王那么多儿子,就是论资排辈也轮不到他当一把手呀!幸亏赵高做了个假遗嘱。呵呵,也难怪胡亥的人生如此不堪,有这么一个心狠手辣玩弄权术的高手做老师,胡亥又能好到哪儿去呢胡亥没见到那个巨大的惊喜,尽管心里不怎么舒服,但他还是笑着说道:“哈哈哈,丞相,你搞错了吧这哪是什么马呀,明明是只鹿嘛!”赵高心想,小子,都说你笨,看来你还不算太傻,鹿和马还是分得清的。管它三七二十八我就是要鹿马不分,看谁敢说些什么

想到这儿,他就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坚持说:“我的皇帝耶,您是不是看错了这不明摆着是匹宝马嘛!您老人家今儿咋就认不出了”赵高这样的“白煤球”效应还真的起了作用。胡亥也拿不准了,他走下宝座,围着那只鹿左三圈右三圈,转了好大一会儿,挠挠头,又疑惑地问站立两旁的群臣:“众爱卿,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是鹿还是马”人群之中有哪个不了解赵高呀,心胸狭窄,心狠手辣,又权高位显,所以,多数人都附和道:“皇上,真的是马呀!”秦二世胡亥看大家都这么说,更拿不准了,难不成我的脑袋真有病了看来我得传太医了。

既然赵高一个眼神能把众大臣拿下,一个区区的太医又能怎么样呢。太医先摸了摸胡亥的脉,然后接赵高的茬儿继续忽悠:“皇上,您春、秋时节在郊外祭祀,那儿之后,您是不是没有较好地戒斋呢”太医根据赵高提供的一些散碎的事件紧着忽悠。胡亥认为太医“猜”得太对了,所以,他使劲儿地点头说道:“是是是。”太医眼见切中了皇帝的要害,便说:“这就对喽,您这是因为戒斋之心不诚,才会导致您的这种情况发生。比如,认错东西之类的事儿等等。”胡亥,听到这里,点了点头说道:“这可怎么办才好啊!”太医看他信了,又说:“皇上,您最好是再去林苑祭祀,灾难才会幸免啊!”

经赵高与太医的这一番忽悠,胡亥没有理由不踏踏实实地去祭祀、戒斋了。赵高呐,则派了手下人把那几个讲真话的人骗出去,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