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孩子家长,想单纯的和老师成为朋友知己,快放寒假想送她东西,又不知该送什么恰当,该怎么开口不让她

孩子 0 33

我是孩子家长,想单纯的和老师成为朋友知己,快放寒假想送她东西,又不知该送什么恰当,该怎么开口不让她,第1张

我是孩子家长,想单纯的和老师成为朋友知己,快放寒假想送她东西,又不知该送什么恰当,该怎么开口不让她
导读:你送礼是因为?是孩子犯错了上门道歉呢,还是纯粹想孩子以后待遇好点儿?说实话,老师真的不在乎这些,讨人喜欢的孩子就是讨人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送再多礼老师也不爱,纯粹是家长们心理作用。如果你们那里送礼成风气了,你还是直接送卡吧,塞起来方便也不显

你送礼是因为?是孩子犯错了上门道歉呢,还是纯粹想孩子以后待遇好点儿?

说实话,老师真的不在乎这些,讨人喜欢的孩子就是讨人喜欢,调皮捣蛋的孩子送再多礼老师也不爱,纯粹是家长们心理作用。

如果你们那里送礼成风气了,你还是直接送卡吧,塞起来方便也不显眼,送实物人家说不定还嫌弃了。

如果你纯粹杞人忧天,其他家长都不送的你也别没事凑上去了。一定要送就送个聊表心意的。比如亲手做的蛋糕啊什么,送的时候说句“是昨晚我孩子非缠着做的,因为他说他最喜欢XX老师,非要做这个”那老师听了肯定很高兴。哟,孩子还想着我呢。

经常有宝妈们反映孩子喜欢和朋友交换物品,每次孩子交到的新朋友都是以交换物品开始的,这让宝爸宝妈们都很难理解,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懂交换物品的价值,所以很多孩子会拿比较昂贵的物品去交换回来一些比较便宜的物品,这让很多父母都比较头疼,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

还有很多孩子非常大方地喜欢和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经常会把自己的玩具大方地送给朋友。由此可以看出,孩子心中是不会衡量商品价值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教育方法,来教导孩子如何面对交换交友的行为。

孩子经常与同学用物品“换”友情,让宝妈既生气又无可奈何

墨墨今年上二年级了,墨墨的母亲向我们诉说了她最近的烦恼,墨墨母亲表示墨墨是一个安静内向的孩子,在学校里朋友不多,最近才发现墨墨经常会拿家里的物品到学校送给其他的孩子,母亲问墨墨原因时,墨墨表示只有送同学礼物,才会有同学愿意和她玩儿。

这种收获友谊的方式,让墨墨母亲非常难以理解,平时墨墨拿一些小玩意儿送给同学也就罢了,直到有一天墨墨拿了妈妈的手镯。

原来墨墨母亲有一个非常漂亮的玉镯子,一直放在抽屉里很少带过。墨墨还小并不明白玉镯的价值,于是她把玉镯带到学校,送给了和她玩得好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会送给墨墨一把梳子,这让墨墨非常开心。

回到家里后墨墨母亲才发现自己的玉镯不见了,通过了解才知道是墨墨拿去和同学交换换回了一把梳子,这让墨墨母亲非常生气,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让孩子理解以交换物品来收获友情的方式是错误的。

相信不少宝爸宝妈们都发现自己和孩子以交换物品来获得友谊的行为吧,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懂物品的价值,但是如果他们经常这样做,势必会影响他们以后的人际交往。

孩子为何能够轻易地与朋友交换物品呢?

一.孩子用物品“换”友情

①孩子眼中没有钱的概念

心理学家表示幼儿没有关于物品的价值概念,在他们眼中物品只分为有趣和无趣,物品中包含的金钱概念是属于成人社会里的成分。

所以这也就不难理解,孩子总是可以轻易地将自己的东西赠与给他的朋友,在孩子的眼中只是把自己觉得好玩的玩具等送给了朋友,希望能和朋友一起分享这种好玩的物品。

②对孩子来说与朋友的情谊更加重要

对孩子来说拥有玩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孩子如果身边没有朋友的话,他会非常渴望得到友谊,这个时候他会通过其他的手段来获得同伴,比如说使用交换物品来得到朋友,所以说孩子交换物品最根本的本质是为了交到朋友,能够找到和自己一起玩的伙伴。

③为了维持时间更长的友谊

孩子虽然小,但是他能够明白将最珍贵的玩具送给玩伴后,能获得时间更长的友谊,所以很多孩子都喜欢将自己珍贵的玩具送给朋友,以此来维持时间更长的友谊,有些孩子为了能得到大家的欢迎,也非常喜欢将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大家。

二:体现了孩子的内心的一些心理活动

①孩子性格内向,缺乏自信

虽然孩子的世界没有成年人的世界那么复杂,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无法忍受孤独的,很多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受欢迎,他们在孩子这个群体中得到的关注并不高,所以这些孩子都是缺乏自信的。

一般来说这样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内向,所以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玩伴,维持更长的友谊,他们会出现以交换物品获得友谊的行为。

②孩子受到朋友的诱导

虽然孩子的世界都是非常单纯的,但是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情况的不同,在他们眼中对于好的事物都有一定的渴望。所以那些家境困难的孩子面对好玩的玩具时他们心里是非常渴望的,所以这样的孩子很可能会诱导其他的孩子,把好玩的玩具赠送给它们。

③孩子没有价值概念,单纯喜欢分享

很多孩子认知当中缺少价值的概念,所以他们赠送给朋友玩具时是非常大方的,这个时候他们的心里就是单纯的喜欢分享,在他们交到新朋友的时候就会非常开心,喜欢将自己好玩的玩具分享给这些朋友们,这样孩子自己也会非常开心。

面对交换交友行为,父母要引导友情价值

1教育孩子交换后不能后悔

当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交换出去之后,一旦孩子有了后悔的心理,作为家长一定要教育孩子交换出去的东西,赠送出去的东西就不能收回来了,这也能够间接地教育孩子的诚信问题。

所以就算孩子用家里昂贵的物品作为交换,家长也只能慷慨地让孩子送出去了,送出去的东西再要回来对于孩子的心理来说是一个的打击。

2鼓励孩子分享,但要让孩子明白物主权

相信很多朋友在教育孩子与人交往时,都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喜欢分享的人,但是很多孩子面对分享却不知道限度。

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明白,父母送给孩子的玩具后,孩子是有这个玩具的物主权的,而父母的东西、家里的物品,孩子是没有物主权的,所以孩子有权决定自己的玩具是否可以赠予他人,但是家里的物品还是要先问过父母。

3让孩子理解物品不能换来真正的友谊

很多育儿专家都表示,幼儿最初与玩伴交往时,都会出现交换物品的行为。

这种交换行为对于孩子来说是正常的,他们想要和玩伴分享自己的玩具,但是也有孩子由于身边玩伴很少,所以他们想要通过交换物品来获得朋友。

但是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让孩子理解,真正的友谊是用物品换不来的,所以父母要鼓励孩子主动结交朋友,而不是以物品换朋友。

其实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喜欢分享并不是一件坏事,让父母担心的是孩子会把家里昂贵的物品拿来交换。而且如果孩子习惯了交换物品来获得友谊,那么也会影响他以后的价值观。

所以面对孩子的交友行为,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是否对交换物品获得友谊的行为养成习惯,如果孩子已经接受了这种行为,那么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走出这种交友误区,让孩子获得更健康的成长。

家长感悟 孩子过生日三个妈妈三种方式 ◎蓝色季风 身边三个朋友,孩子的年龄参差不齐。面对学校里同学间过生日送礼的风气,大家无一认同,却采取了不同措施。 小叶妈是我们中孩子最小的,今年才上小学五年级。别看孩子小,班里过生日请客送礼的习气并没有放过他们。小叶二年级开始,班里其他同学过生日就会买许多糖果、小玩意儿送给大家,谁得到了都很开心,谁没有就说明和同学关系不好,心里很受伤。 小叶同学关系不错,经常收到别人的生日礼物。轮到她过生日,自然要和妈妈要礼物送别人。母女俩一数,天呀,班里四十一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小叶妈当时就晕了。于是,再有同学送礼,小叶妈就全部收回。等小叶过生日时张三的送李四,李四的送王五。 如此办法虽然解决了花钱问题,却带来了别的隐患。小叶越来越觉得没面子,都是别人送来的东西又送出去,别人看出来多难堪呀。再有,就是埋怨妈妈抠门,细数谁送的高级,谁送的大方。一种攀比情绪,在孩子心里慢慢发芽。小叶妈担心,孩子越来越大,这风气也愈演愈烈,将来为这事孩子和家庭闹分歧可就难办了。 小浩妈头疼的是,儿子班里不仅是礼物送得吓人,还外带请客吃饭。小浩妈是我们当中嫁得最好的,家里条件优越。小浩上的是私立学校。孩子刚上初一,班里就突然兴起了过生日办派对,谁过生日不给大家派发礼物,简直都没脸见人。开始还好,在宿舍热闹一下,也就是买点小礼物。到后来,生日宴演变成了在高级酒店请客,如此一来,生日的性质就变成了炫富的一部分。 前年小浩过生日是在西苑饭店旋转餐厅办的,请了全体同学来,并派发了礼物,感觉特别有面子。可是时隔不到一个月,另一位同学过生日,不仅是在威斯汀请客,还每人送了一套名牌文具加掌上游戏机。这下小浩受伤了,回家就怨爸妈让自己太没面子。为此,小浩妈狠下心,决定把孩子转学到一所普通学校。可是,才过去半年,学校里也开始同学过生日互相送礼,弄得小浩妈哭笑不得。她说:我不喜欢这样,也抗争了,可结果是社会风气如此,我们也没办法。 悦悦妈的方式最简单,坚决不参与。悦悦虽然已经上高中,可班里依然是生日送礼风气盛行。悦悦妈说,她从小就要求悦悦,别人送的礼不要,但要说声谢谢。自己过生日不请客不送礼,只和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在家乐和乐和。这么多年,悦悦始终这样做。真的坚持下来,悦悦的同学关系也没坏,反而养成了不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学校小世界,班级小社会。学校里各种风气,其实正是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缩影。孩子们看着爸妈送礼送钱让他们进名校,塞烟递酒求晋升,发红包办酒局打通办事的关系,自然会影响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和思路。因此,只批评家长是不够的,社会风气的改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不要再用礼物伤害孩子 ◎安子静 谁都知道派送礼物不好,很多人都为派送什么礼物而纠结,但在派送礼物盛行的学校里能够和这一行为说“不”的家长不多,能够被父母说服不以物质博友谊的孩子更少。 儿子过生日,他想像他的不少同学一样把生日蛋糕带到学校去,我没有同意。不是我吝啬那一点点的蛋糕钱,而是担心蛋糕大小的不同会让孩子们稚嫩的心灵里滋生出一个叫做攀比的恶习。一个班级里,总有些人的家庭很富裕,也总有些家庭不够富裕,把蛋糕拿去分享本是件好事,但总有些孩子会用蛋糕的大小和花样去区分他们之间的细微差别。蛋糕没有拿到学校,但买回了家中。儿子呼朋唤友的叫来许多朋友,一起分享他的生日蛋糕,连那些没来得及到家里吃蛋糕的小朋友也被儿子留下几块蛋糕,亲自送到他们的家中。如果生日一定要过,那么生日一定要是一场关于分享的盛宴。 孩子生日派送礼物,说来是成人社会送礼风侵染孩子世界的反映。成年人通过礼物的派发,为孩子谋求的无非是更受欢迎,更得人心,无非是多一些友谊,多一些信心。但不知道家长们有没有想过,一个不会为自己争得友谊的孩子,无论派送出多少礼物,他还是不会交朋友,还是不会有真金不换的友情。友谊用物质换不来,友谊要用心来得。 《佐贺的超级阿嬷》里佐贺家很穷很穷,穷得有时候晚饭和早饭都没有东西吃,只能用睡觉赶走可怕的饥饿感。但佐贺还是广受朋友们的欢迎,甚至成为棒球队的队长。一个带着全副棒球装备想要加入棒球队的男孩子,因为技术实在不怎么样,不是还会被佐贺他们权衡再三请他别上场吗?因为再好的装备也敌不过他不怎样的技术,他带着再好的装备上场,结果都是一个败。钱买不来技术,钱也买不来友谊,钱只能在你获得技术和友谊的路上给予很小很小的一点力量,有时是正向的力量,有时候却是相反方向的力量。 那些还在纠结于是否派送礼物,该派送什么礼物的父母们,不如想想怎样帮助我们的孩子们学习交朋友,学习怎样获得友谊,这才是我们送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这个社会有很多美德,也有很多恶习。我们明明不喜欢那些恶习,为什么我们还要将那些恶习不知不觉的传达给孩子?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给的正能量多了,他们充满力量,我们给的负能量多了,他们失望失落。我们不可能让他们一辈子不接触那些恶习,但在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时,给他们更多的美德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

正确引导和鼓励孩子

交换是孩子之间的一种交往行为。刚开始时,孩子们会通过交换零食来获得友情。渐渐地,他们发现交换玩具、物品的方式所获得的友情更长久。

无论孩子是用交换零食的方式来赢得友谊,还是通过交换玩具的方式来交朋友,这都是孩子人际关系意识自然发展的一种表现,都是孩子成长的一种方式。

️那么,当孩子出现交换行为时,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1不要以成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交换行为

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交换是他与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之一,父母不要以成人的成见看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其实,在三四岁的孩子眼里没有“价值”的概念,他们更不懂得“等价交换”。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不要向孩子灌输“沾光”或“吃亏”的概念,像事例中果果的妈妈的行为就不可取。当孩子“吃亏”了时,父母也不要对孩子说“你真傻”之类的话,以免打击他的自信心。

2告诉孩子交换后就不能后悔

孩子们的心思常会有一些反复,一些孩子在交换玩具后就后悔了,希望要回原来的玩具。这个时候,父母一定要告诉孩子:“交换后的物品已经有了新主人,那个东西已经不属于你了。”

3鼓励孩子交换和赠送

当孩子出现交换行为时,父母不但要理解孩子的行为,还要为他创造交换的条件,鼓励他用交换、赠送的方式赢得友谊。

在经济实力范围内,家长给予适当的建议,选择权给孩子。

孩子交朋友互送礼物,是社交过程中非常有意义的一环。在这个过程中,即加深了朋友间的情义,又构建了一种社交礼仪。对孩子成长很有意义哦!

那孩子之间应该如何送礼呢?

一、送礼过程有心最重要

月姐有个特别好的闺蜜,从幼儿园一直玩到小学,基本每年过生日都会一起过,然后互相送对方生日礼物。月姐送对方的礼物我从没干涉过,幼儿园阶段她们都没有零花钱,所以互相送给对方的大多是自己原有的玩具,或者自己亲手做的手工,还会对礼物的包装做个特别的设计。感觉既有爱,又很有心。收到礼物的双方都非常开心。

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不听话家长头疼,但孩子如果太听话了甚至喜欢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父母看在眼中也会觉得很心疼。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讨好型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有的时候会用很贵重的东西去换一些对方不值钱的东西来换取友谊,又或者是用新买的玩具送给别人,希望对方能和自己玩一会。

并非所有的讨好都是孩子懦弱的表现,如果家长发现他们开始尝试用物品的交换和别人建立关系,那就说明孩子进入了人际交往敏感期。他们视同寻找共同的兴趣爱好来和别人建立长久的关系,最后他们就会从一对一的关系发展到拥有很多小伙伴的社交圈子。

对于大人来说朋友之间互送礼物是很常见的一种社交手段,中国自古就有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这种行为在孩子身上却是需要培养的一种品质,大多数的孩子会因为不喜欢与人分享,甚至抢夺别人的东西而发脾气,产生肢体冲突。

孩子的爱都是自私的,甚至看到父母对别人过于关注而吃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4岁左右孩子开始有了分享的意识,这其实说明孩子对于用自己的东西来进行交换期待对方的回应,他们开始有了社交的意识。

如果适度的交换或者是赠送可以说明孩子进入了社交敏感期,但是这种行为如果变成了一味的付出不求回报的话,那家长就会怀疑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

有的孩子甚至会把自己很贵重的东西送给别人,虽然说他们眼中没有什么金钱价值的概念,可事这样的“大方”也令家长头痛。

当家长问孩子是不是真的喜欢送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别人的时候,这种类型的孩子会说害怕自己不送就交不到好朋友。

导致这样的情况并非是很多问题综合的结果,比如说孩子小时候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家长告诉他们把东西给比人才是“好孩子”,不然就得不到别人的喜欢,在他们的概念中就会形成一种,想要得到别人的喜欢,就要拿出自己珍贵的东西去换,只有把所有东西和别人分享才能证明自己是乖孩子。

孩子在2岁左右会建立物权意识,这个时候的占有欲其实与自私没有太大关系,只是他们开始意识到有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区分出了别人与自我之间的界限,这是一个正常意识建立的过程。

一直到8岁之前,孩子都会有物权意识,他们会区分出什么是别人的东西,不应该拿,什么是自己的应该保留。所以这个时期之内属于孩子的玩具或者是东西,家长都没有必要太过于强制要求他们送出去或者是保留,让孩子自己拥有物品的处理权利。

如果在孩子建立物权意识的过程中,家长认为他们很自私,总是强迫孩子分享,就会造成孩子对所属物认识的偏差,失去人际交往的自信和自尊。

喜欢把东西送给别人是孩子物权意识淡化的一种表现,就是早期家长过于干涉他们处理物品导致的,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之后,家长可以尝试运用引导的方式,先建立孩子社交的自信,从而强化自己的物权意识,掌握正确的交友方式。

1 坚持上原则,选择性放手

家长在原则性问题上可以坚持,不过在范围内的选择就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从而建立孩子自信心,有话语权。

这个不仅仅体现在和其他人交往的事上,生活中关于孩子的一些小细节都可以让他们自己做决定,比如说孩子可以自己选择吃什么,想要谁陪自己读绘本,玩什么游戏,都让他们自己决定。每一次决定之后,家长都要进行鼓励,建立孩子自信心。

2 淡化利他,强化利己

当孩子已经出现物权意识淡化的时候,家长就不能像对待普通孩子一样来教育他们了,这个时候需要的就要开始淡化孩子的利他行为,不要再鼓励孩子不断的把东西送给别人。

当孩子和别人一起玩的时候,别人想要孩子玩具的时候,只要他表现出一点拒绝的意思,家长就可以说:‘不想给就不要给,没关系。’只要孩子出现一些犹豫,家长就可以多多肯定他们的想法,让孩子勇敢的说出拒绝而不是委屈自己成全别人。

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的拒绝是正确的,不要怕碍于面子觉得别人要就要给,孩子还在成长中,为了他们也要树立中立的态度。

在这个过程中,就能逐渐扭转孩子关于分享的偏差理解,知道不分享也不一定是坏孩子,能够保护自己喜欢的东西也是很棒的。

3 建立新的交友方式

让孩子转变一种交朋友的方式,告诉他们友谊不是只用东西才能换来的,家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给孩子一些其他的交友方式。

比如别的小朋友摔倒了,可以跑过去将他扶起来,又或者别的小朋友很伤心,可以过去抱抱他们,又或者在玩的时候,多贡献出一些好点子,好玩的游戏建议,让别人觉得和自己玩很开心,这样友谊不知不觉也能建立起来。

平时和孩子玩的时候多换一些花样,这样孩子在和同龄人玩的时候就有的可玩了。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渴望被关注和喜欢,通过不断的自我牺牲来获得他人的喜欢,当孩子习惯看人脸色,不敢拒绝,不会任性,这就说明家长的教育可能出现了问题。孩子在用牺牲自我的方式来换取安全感,讨好型人格的背后是父母缺少了一些爱的教育,孩子本应该是纯粹的,高兴就笑难过就哭,家长要多陪伴和接纳他们的不完美。

很多时候孩子被拒绝得多了,就开始不会索取,父母就会误认为孩子没有需求,是个听话的孩子,长期被父母漠视就会逐渐淡忘自己的真正需求,在他们心中自己越来越微不足道,自我逐渐消失。

父母长时间的忽视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家长要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并非没有需求,而是有要求不敢提,因为害怕被拒绝。

所以从现在开始,家长可以多关注一下孩子正在做什么,多看看他和别的小朋友的相处方式,和孩子多交流多亲近,建立内心安全感,鼓励他们勇于表达自己。

小朋友带多少多我认为应该是和孩子的性格有关系,一年级的学生应该懂得受到欺负要怎么怎么样,应该是孩子感觉到了孤独,希望带东西给同学交好朋友,

重点不是在于带东西,以及是否遭到欺负,因为学校都是有监控的,孩子受欺负不可能不表现出来,所以应该是交友方面的问题,这个很关键,一定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帮助他良好的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