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常遇春其实并不是真的怕老婆。只是由于当时他老婆嫁给他的时候,容貌秀丽妩媚动人。所以常遇春对他老婆可谓是非常的喜爱。但是他老婆此人却非常的彪悍,所以常遇春是纵容她这种做法的。对于事事让着老婆,其实是因为太爱了,不想责备她。常遇春出生于贫苦农民
常遇春其实并不是真的怕老婆。只是由于当时他老婆嫁给他的时候,容貌秀丽妩媚动人。所以常遇春对他老婆可谓是非常的喜爱。但是他老婆此人却非常的彪悍,所以常遇春是纵容她这种做法的。对于事事让着老婆,其实是因为太爱了,不想责备她。
常遇春出生于贫苦农民之家。所以他的幼年生活过得是比较凄惨的。但他跟随过他师傅学习过一些防身的武术和棍法。所以他的身法还是非常的好。可能是由于生活所迫吧,在当时,那种动荡的时代。他就跟随别人一起去做打家劫舍的事情,抢夺别人的食物来生活。
而在他有一次出门抢劫的时候,刚好碰到了当时正在出征的朱元璋。而常遇春本就在等待着一个想要一举成名的机会。所以他好好的抓住了这个机会,亲自去拜访朱元璋。朱元璋初见他的时候,就发觉此人气度不凡,必定能有一番大作为。所以就收留了他,让他在自己身边做事。
而常遇春跟随在朱元璋身边。一直扮演的是一个先锋的角色。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在公元1363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翻阳湖开战的时候,由于朱元璋事先准备不足,陷入了陈友谅的计谋当中。当时朱元璋被困在湖中无力求救。是常玉春使出百步穿杨的绝技,将对方的主将射杀在了船头。使得敌军军心大乱。随后常遇春就指挥着水军追赶四处逃窜的敌军。那一战中,陈友谅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且也于危难之际,凭借常遇春的一己之力救下了朱元璋。毫不夸张的说。朱元璋的江山有大半都是常遇春用生命换来的。
魏夫人
魏夫人,名玩,字玉汝,北宋女词人。魏夫人乃曾布之妻,魏泰之姊,封鲁国夫人,襄阳(今湖北襄阳市)人。其生卒年不详,生平亦无可考。
中文名:魏玩
别名:魏夫人
国籍:北宋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北襄阳
职业:词人
代表作品:《魏夫人集》
人物简介
魏夫人,丈夫曾布参与王安石变法,后知枢密院事,为右仆射,魏氏以此封鲁国夫人。弟魏泰,著有《临汉隐居诗话》、《东轩笔录》。她的词多写离情别绪,如〔好事近〕:"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菩萨蛮〕:"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这大约与曾布在吕惠卿、章_、蔡京先后当政时多次贬谪在外有关。目睹身受,因此她笔下的离愁别恨表现得颇为深沉真切。如〔阮郎归〕从"夕阳楼外落花飞"写到"孤烟卷翠微",以春归日暮反托出"归来未有期"的怅惘,又结以"桐阴月影移",着意渲染"断魂不忍下危梯"的凄惋。这是在一般融情入景之外,再从内心抒发上更进一层。魏夫人的词不仅表现一己的幽愁暗恨,也还有"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菩萨蛮〕这类轻快活泼的篇章,能够生动地描绘出采菱女子的劳动与爱情生活。魏夫人的文学创作在宋代颇负盛名,朱熹甚至将她与李清照并提(《词综》卷二十五),亦在《朱子语类》卷一四零中云:“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曾著有《魏夫人集》。现存作品仅有诗1首,咏项羽、虞姬事,题作《虞美人草行》(《诗话总龟》卷二十一);词10余首,周泳先辑为《鲁国夫人词》。
个人作品
好事近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凉州时节。
阮郎归
夕阳楼外落花飞。晴空碧四垂。去帆回首已天涯。
孤烟卷翠微。楼上客,鬓成丝。归来未有期。断魂不忍下危梯。桐阴月影移。
这是一首月夜怀人词。上片记行人离去,暮春傍晚,天宇空阔,旅船回首已远,望中唯见一缕孤烟由山冈卷起。下片写居者怀远,离愁凝重,归期难凭,不下梯、月影移,见其凭高痴望,深夜不眠。
减字木兰花
西楼明月。掩映梨花千树雪。楼上人归。愁听孤城一雁飞。
玉人何处。又见江南春色暮。芳信难寻。去后桃花流水深。
减字木兰花
落花飞絮。杳杳天涯人甚处。欲寄相思。春尽衡阳雁渐稀。
离肠泪眼。肠断泪痕流不断。明月西楼。一曲阑干一倍愁。
菩萨蛮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这是一首望远怀人词。先写居处环境,楼台靠溪傍山,碧水倒影,居民稀少,隔岸相望,景象幽雅。“鸳鸯起”一句将全景写活,且反衬独处闺楼,逗起怀远离思。“杏花”着一“出”字,见春意盎然,闭关不住。次写怀人情愫,“绿杨堤”或许是送别之地;杨柳又为赠别之物,尤易触发离思;时刻徘徊溪边,足知忆念深情;收尾处点明离人三年未归,补足怀思凝重之由。写景紧切实地实物,文笔秀雅,离思殷殷。
“出墙红杏花”,南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诗,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之句,备受人们称赞,魏夫人此句,早于叶诗,亦精妙可称。
菩萨蛮
东风已绿瀛洲草。画楼帘卷清霜晓。清绝比湖梅。花开未满枝。
长天音信断。又见南归雁。何处是离愁。长安明月楼。
菩萨蛮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
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
定风波
不是无心惜落花。落花无意恋春华。昨日盈盈枝上笑。谁道。今朝吹去落谁家。
把酒临风千种恨。难问。梦回云散见无涯。妙舞清歌谁是主。回顾。高城不见夕阳斜。
点绛唇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阑久。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漏。
武陵春
小院无人帘半卷,独自倚阑时。宽尽春来金缕衣。憔悴有谁知。
玉人近日书来少,应是怨来迟。梦里长安早晚归。和泪立斜晖。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夜来清梦好,应是发南枝。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浓香吹尽有谁知。暖风迟日也,别到杏花肥。按:此首又见李清照《漱玉词》。
江城子(春恨)
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陡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晓妆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阑。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卷珠帘
记得来时春未暮。执手攀花,袖染花梢露。暗卜春心共花语。争寻双朵争先去。
多情因甚相辜负。轻拆轻离,欲向谁分诉。泪湿海棠花枝处。东君空把奴分付。
系裙腰
灯花耿耿漏迟迟。人别后、夜凉时。西风潇洒梦初回。谁念我,就单枕,皱双眉。
锦屏绣幌与秋期。肠欲断、泪偷垂。月明还到小窗西。我恨你,我忆你,你争知。
虞美人草行
鸿门玉斗纷如雪,十万降兵夜流血。咸阳宫殿三月红,霸业已随烟烬灭。
刚强必死仁义王,阴陵失道非天亡。英雄本学万人敌,何用屑屑悲红妆。
三军败尽旌旗倒,玉帐佳人坐中老。香魂夜逐剑光飞,清血化为原上草。
芳心寂寞寄寒枝,旧曲闻来似敛眉。哀怨徘徊愁不语,恰如初听楚歌时。
滔滔逝水流今古,楚汉兴亡两丘土。当年遗事总成空,慷慨尊前为谁舞。
才学
明末清初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里说:“镜不幸而遇嫫母,砚不幸而遇俗子,剑不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这是物与人的不幸而遇。那么人与人呢?尤其是女人与男人,不幸而遇的例子似乎更多,谢道蕴之遇王凝之,李清照之遇张汝舟,朱淑贞之遇俗吏,袁枚之妹之遇高绎祖。
朱熹曾说:“本朝能词妇人,惟有魏夫人、李清照二人而已。”在朱熹看来,宋朝杰出的女词人,除了李清照以外,还有一位,就是魏夫人,也是一个不幸而遇的典型例子。
魏夫人名叫魏玩。魏玩的丈夫叫曾布。
说起曾布,名头不如其兄曾巩响亮,曾巩因名列“唐宋八大家”而留名于文学史。他这个弟弟,虽然官当得比他大,反而没有他出名。
曾布还差点与大宋朝的著名_臣高俅扯上关系。高俅原是苏轼的一个小书童。因为人聪明乖巧,字写得又快又好,公元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的时候,曾经想将高俅送给曾布,但是曾布没要,苏轼就把高俅送给了哲宗皇帝的妹夫王诜,当时如果曾布接受了高俅,大宋的历史有可能要改写。
曾布十三岁那年死了父亲,兄长曾巩对他悉心培养。曾布考上进士之后,与王安石关系密切的曾巩,将他安置到王安石的门下。起初,曾布受到王安石的宠信,帮王安石做了不少事。大臣韩琦反对王安石的青苗法,向宋神宗上了一道奏章。宋神宗将奏章拿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很生气,令曾布对照韩琦的奏章逐句批驳,刻在石上不算,还印了一万张颁行天下,韩琦一怒之下辞官还乡。但后来,王安石又不喜欢曾布了,原因是宋神宗诏求直言,曾布说了变法的一些坏话,王安石怒斥曾布,解除了曾布的一切职务。
宋徽宗与曾布的关系,有一段时间也非同寻常,曾布曾说他们这种君臣关系是所谓的“千载一时”。两人经常密议朝政大事,并且相互立下保密工作的誓言:如果国君不保密的话,就会失去曾布这个“忠臣”,如果曾布不保密的话,就以掉脑袋谢罪。后来,曾布被蔡京排挤,自恃与皇帝关系铁,在皇帝面前喋喋不休地为自己辩解,并且声色俱厉地指责蔡京。宋徽宗听了立马翻脸,大臣也群起攻之,弹劾曾布“无人臣之礼”,蔡京也趁机弹劾他贪赃枉法,抓捕了他的几个儿子,这样,他被贬官,五年后,郁郁而死。
虽然,曾布也吟读作词,而且一些词还写得不错,但是,可以想见,公务繁忙、挣扎在名利场上的他,是没有心思和闲情与才女魏玩吟风弄月、琴瑟和鸣的。
那个时代,婚姻是女人一生中最大的一笔“投资”。嫁人就是嫁给命运。魏玩嫁给曾布之前,曾布还未取得功名,等曾布进士及第走上仕途之后,魏玩并没有享受到夫荣妻贵的幸福,她被可怜巴巴地丢在江西的老家。她幽怨无比,伤情别恨常常涌上心头。她写过这样一首词: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斜阳起;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显然是指曾布把她丢在家里,不管不顾,已经整整三年了。“隔岸两三家,玉墙红杏花”这一句很是值得玩味。闹春的杏花,开得正艳,不安分地越过墙来,似乎是在暗示、逗引着什么
按照史书上的记载,魏玩夫人极力提倡并恪守封建伦理道德,多次受北宋朝廷褒奖,被封为鲁国夫人。看来,魏玩即使是想“红杏出墙”,也没有那个勇气和机遇。
再后来,曾布到处做官,两人在一起的日子,也是聚少离多。魏玩对曾布的不满,进一步升级,她在另一首词里写道:
别郎容易见郎难,几何般,懒临鸾,憔悴容仪,徒觉缕衣宽。门外红梅将谢也,谁信道,不曾看?
脱装楼上望长安,怯轻寒,莫凭栏,嫌怕东风吹恨上眉端。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
如果说“别郎容易见郎难”还是怨爱交织的话,那么“为报归期须及早,休误妾,一春闲”就只剩下满腔的怨恨了。
其实到处做官,漂泊不定,并不能成为不带家眷的理由。苏轼即使是被贬到偏远地方,也带着红颜知己朝云。曾布的官运比苏轼亨通,特别是他中年时期,是不断升迁和受到重用的,他不带魏玩随行,主要是对魏玩没什么感情。这一点,还可从后来一事看出。
曾布当上宰相以后,魏玩跟着他到了宋朝的京城汴梁,但生活并未变得充实快乐起来。魏玩为了排遣寂寞,寻找知音,派人千里迢迢去杭州找到另一位才女朱淑贞,将其接到京城住下。两人一起吟诗弄词,听歌观舞。朱淑贞在诗中写道:
占尽京华第一春,轻歌妙舞实超群。
除了文字与才名上的惺惺相惜之外,朱淑贞遇人不淑的命运是引起魏玩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朱淑贞自小通诗词,工书画,晓音律,但不幸由父母做主嫁与一个俗吏为妻。此人不仅品味低俗,还经常打骂朱淑贞,甚至带妓女回家,当着她的面与妓女调情,她只好把一腔血泪辛酸都付与诗词。曾布比起朱淑贞的丈夫稍好一点,但对魏玩不忠,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这种事,据说也是有的。
曾布原来在海州怀仁(今江苏赣榆县)做县令时,手下有一位姓张的监酒使,大概是很早死了老婆,留下一个年仅六七岁的小女孩,慧黠可爱。魏玩十分疼爱小女孩,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对待,教她诗书,小女孩领悟得很快,学业日进,长大后进入内宫,虽无名分,但因文笔很好,颇受看重。
年纪可以做张氏父亲的曾布,通过妻子魏玩的关系,刻意接近张氏,也不知是怎么将这位张氏弄上手的。反正结果是曾布与张氏好上了。曾布追求张氏,理由不外有二:一个是张氏年轻貌美;一个是张氏出入宫中,曾布可以借助她得到皇宫的内部信息,以便在官场派上用场。
魏玩病死之后,作为学生和义女的张氏,前来哭吊,还写了一首诗:
香散帘幕寂,尘生翰墨闲;空传三壶誉,无复内朝班。
文笔的确不错,但感情平淡,多少有点敷衍的味道,或许缘自于对老师魏玩的愧疚吧?
乞丐皇帝朱元璋之所以能从一个小乞丐逐渐爬上皇帝的宝座,离不开众多谋臣良将的支持,其中悍将常遇春便是其中一位,他为朱元璋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常遇春出身于贫苦农民之家,自幼习拳脚棍棒,身手颇为了得。因为生活所迫,少年的常遇春便落草为寇,选择追随的“带头大哥”是山贼头目刘聚,以打家劫舍为生。后来,常遇春在和州抢劫时,正巧碰到正在攻打和州的朱元璋。而常遇春早就听说过朱元璋的大名,于是毛遂自荐,亲自登门去拜访朱元璋。
朱元璋见他气宇不凡便收留了他。结果常遇春初出茅庐便大展神雄,在采石矶大战中身先士卒,在船上用自己的长矛刺向敌人,敌人接住长矛后,常遇春顺势借力跳上岸边,连杀数十人,打开了抢滩登陆的局面。事后,朱元璋大大的赞赏了他。
再后来,常遇春一直扮演急先锋的角色,便立下赫赫战功,其“常十万”的名声响遍大江南北。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领大军六十万来进攻朱元璋。双方会战于鄱阳湖,陈友谅之军不但战舰高大,而且数量众多。战事一开始,陈友谅便派战舰直冲朱元璋的帅船而来。朱元璋发现敌军战舰是冲着他来,想要开船溜走时才发现,帅船竟然搁浅了。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只见常遇春淡定地搭弓射箭,使出百步穿杨的绝技,一箭射死了敌军主将张定边。敌军见大将阵亡,于是四散逃去。常遇春凭一人之力救朱元璋于险境。
后来,常遇春指挥水军在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几乎全军覆没。可以说朱元璋的大半江山都是常遇春打下来的。
投之以梨,报之以桃。朱元璋也因此对常遇春极为器重,视其为左膀右臂,对其发出8字赞叹:虽古名将,未有过之。
然而,尽管这样,朱元璋建国后却诛杀了常遇春的老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常遇春原先追随刘聚落草为寇时,刘聚赏给他一个压寨夫人蓝氏。这个蓝氏有三个特点,一是长相秀美。她容貌秀丽,长得十分妩媚动人,常遇春对其非常喜爱;二是为人彪悍。她生性多忌,为人霸道,常遇春对其“谦让有加”。三是后台十足。蓝氏虽然没有“啃爹”的成本,但却有一个好弟弟蓝玉,蓝玉是不可多得的帅才,在平定元朝残部时功不可没。
常遇春追随朱元璋后,由于常年在外打仗,蓝氏寡居的时候居多,结果她竟然没能为常遇春生下一儿半子。
常遇春着急,朱元璋比他更着急,他为了这位得力干将着想,便送给了常遇春两个年轻貌美的宫女。
然而,常遇春碍于老婆太过彪悍,“惧内”的他也不敢和两个美人同房。一天,两个宫女伺候常遇春早上洗漱,常遇春看到宫女捧盆的双手,不由发出6字感叹:你的手真白啊!
洗漱完毕,常遇春就去上朝了。晚上回家后,蓝氏令人送给常遇春一个盒子,常遇春打开一看吓呆了,但见里面放了一双娇嫩的女人手掌。常遇春如五雷轰顶,他懊恼祸从口出,自己早上的一句话引来了这样大的祸患。
就这样,堂堂虎将竟然被气得病倒了。朱元璋听说后就来看望他,他见常遇春神情诡异,便问他是否有烦心事。常遇春长叹一声,把事情全部都给抖了出来。
朱元璋说道:“为这事气得病倒不值得,朕后宫的宫女有的是,改天再送你两个便是。”不久,朱元璋叫常遇春来宫中陪他喝酒,两人一高兴就喝多了,当晚常遇春就在宫里睡下了,并且朱元璋还安排两个绝色宫女陪着常遇春春宵了一晚。
第二天常遇春一起来,看见这两宫女,还给他端来了一碗肉羹,心里十分感动。他喝完肉羹后。却见朱元璋笑哈哈地出现在眼前,还问他这肉羹好不好喝,常遇春点了点头。
常遇春回去后,发现老婆不见了,一打听才知道,朱元璋趁着他进宫后,派人把蓝氏也带入宫去了,随及大卸八块剁成肉酱,煮成了一窝肉粥,不光是常遇春喝了,这满朝的文武大臣也都喝了。也就这一吓,急火攻心的常遇春吓成了癫痫病,久治不愈, 1369年,40岁的常遇春来了个突然死亡。
当然,这是野史的记载,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据正史记载,常遇春的老婆蓝氏死于常遇春之后,死因为病逝。同时,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在朝廷中身居大将军之职,手握兵权,身居高位,即便是皇帝朱元璋贵为九五之尊,在政局还没稳固之时,也不可能将一位大将军的姐姐指认是“悍妇”而随便烹食呢而常遇春之死,也不是吓死的,而是在北伐归途中因得‘卸甲风’而暴死的。由此可见,蓝氏被烹食之说显然后人虚构出来的,是无稽之谈,这可能跟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有关。
而常遇春死后,朱元璋万分悲痛,做了三个惊天之举:一是追封其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二是为常遇春哭灵,并赋了一首诗: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随朱元璋打仗的功臣不在少数,能被赋诗的也只有常遇春了。三是把自己身上的龙袍脱下来给常遇春盖上陪葬在钟山下,朱元璋虽然很忌讳把龙袍穿在别人身上,但他却专门让人给常遇春画了一幅身穿龙袍的画像,聊以慰藉。
不管朱元璋是不是作秀,还是以此来收买人心,常遇春死后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这种待遇是独一无二的。
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的时候,朱元璋封了六个开国公爵: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看着名单,细心的人应该就发现问题了,那就是郑国公常茂是常遇春之子了,为何要封他儿子而不是直接封他了?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这个时候常遇春已经去世了,年仅40岁。
常遇春出生于贫苦人家,在元末明初的时候跟着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刘聚打家劫舍,觉得没前途就投奔了朱元璋,从此忠心耿耿伴随在朱元璋身边效命,尽瘁而终。
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很伤心,含泪赋诗一首: “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常遇春的后事也是备极荣哀,被赐葬于钟山之下,朱元璋还亲自参加了葬礼,朱元璋给他盖上龙袍下葬,还令宫廷画师给他绘制了一幅穿龙袍的画像。
朱元璋这么做当然是因为常遇春战功赫赫了,可是据说他的妻子蓝氏就很悲惨了,蓝氏惹怒了朱元璋后,被朱元璋大卸八块煮汤后分给众大臣喝了。
听起来很是恐怖,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了?我们今天就一起去看看吧。
常遇春虽然是一个猛将,可是却和唐朝的宰相房玄龄一样是一个妻管严,正史记载常遇春也就一个妻子蓝氏,生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有一日,朱元璋善心大发,赏赐了常遇春两个年轻美貌的宫女,常遇春小心翼翼地带回府了,他的妻子蓝氏问这两个女子怎么样,他轻轻地回答道:“ 她们的一双手真白了。”
第二天早上,蓝氏说有礼物要送给他,常遇春打开盒子一看,是一双血淋淋的手臂了,正是从一个宫女身上砍下来的,常遇春吓得半死,哪里还敢说纳妾的事情了。
这件事情传到了朱元璋的耳边,他可没唐太宗那么仁慈,唐太宗当初是给房玄龄的老婆赐了醋,朱元璋是直接叫人把蓝氏大卸八块煮汤了,然后还取名为“悍妇之肉”,赏赐给众大臣吃了。
故事倒是讲完了,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故事来源于明朝官史王文禄撰写的《龙兴慈记》里面,虽然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可是细细思索,却还是会发现问题很大,应该是杜撰的。
要知道这个蓝氏可是明朝开国将领蓝玉的姐姐,而蓝氏和常遇春的女儿又嫁给了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为太子妃,她是太子的丈母娘,地位可以说是无比尊贵的。
这个时候朱标是指定的皇位继承人,得到了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无比喜爱,蓝氏应该不会傻到去和朱元璋作对而让自己的弟弟蓝玉和已经是太子妃的女儿受牵连吧。
其实退一万步讲,她即使真的杀了宫女,朱元璋也不会杀她,毕竟地位在哪里了。
所以说常遇春身着龙袍下葬是真,
他妻子蓝氏被大卸八块煮汤是杜撰。
湘西小木鱼201963
愿和你在历史长河中,寻找至纯的爱恋。
更多的民国爱恋故事在 民国女人传
更多的古代爱恋故事在 古代女人传
更多的散文杂文随笔在 尘世随想录
更多的历史小故事在 历史小故事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