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有一天,母亲终于允许我回家,因为她收到一封“父亲的信”,信上这样写: 01 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我绕开杂物穿越楼道,推开这扇象征着无家可归的破陋的门,回到拥挤的女工宿舍,坐在我的床铺上,这样就不会引起隔壁女工的不
有一天,母亲终于允许我回家,因为她收到一封“父亲的信”,信上这样写:
01
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我绕开杂物穿越楼道,推开这扇象征着无家可归的破陋的门,回到拥挤的女工宿舍,坐在我的床铺上,这样就不会引起隔壁女工的不悦,因为这间屋子满满都是人,你站着,就意味着别人只能坐着。
突然,门敲响了,有人喊“进来”,门腾地打开,露出父亲兴奋的脸。他眼睛放光,欢快地喊道:“丹丹,我们回家!”
父亲找了一辆木质双轮手扶车,将我的行李悉数放上去,他把车绳套在脖子上,手扶车帮,浑身都是劲,骨碌碌往前拉着。父亲真是能文能武,干什么活都这么拿手 !
我想起臧克家的诗《老马》, 哎,要是父亲从小就陪在我们身边,会是个什么样?我们一定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家庭吧 !
我推着车的侧面,还是不大相信,问:“爸,我妈真的同意了?”“当然啦!”“怎么同意的?”“回家你就知道了!”
02
我们费了好大劲,将行李搬运至楼道平台,父亲顾不上喘口气,就指指家门:“快去!去吧。”我乖巧地上楼敲门。
母亲亲自开的门,笑脸相迎,说:“丹丹,来,进来”。我受宠若惊,跟进屋,她凑近看看我,像要过节似的,笑说:“我有事跟你说,来,进来。”
我把包放大腿上,坐定,她转身从地上托起一大摞旧纸张,扑通放在桌子上,就像丰收的乡亲一样,说:“看看,这些都是你爸的信,多着呢!”我如获至宝,喃喃叹道“这么多”。 这是一堆旧得发黄的斑驳的纸片,她从其中翻出一张平整的白纸,上面字迹赫然可认 。
她笑着说:“你爸信上说,让你搬回来,”我从她的言语之间,觉察到多年未见的温存,又说:“还说,我让你在外边住,不对。” 她眼神中泛着笃定的光,说:“丹丹,不在舞蹈团住了,回来住 。 ”幸福来得太突然,我笑得比哭还难看,只顾连连点头 。
她递给我这张“圣旨”,又确定地说一遍“回来”。 我心里五味杂陈,眼泪泛滥般涌出,我点点头,真想大哭一场,只可惜母亲是病人,怕受刺激。 我刮掉腮边的泪滴,若无其事张罗着搬运行李。
01
行李刚安置好,顾不上疲惫,也顾不上一身土灰,我找出借来的红色演出服,大跳《红色娘子军》的高潮片段。
这些日子憋闷太久,想想住宿舍的日子,抬腿都怕碰到人,更何况跳舞。之前偶然回家打一晃,遇到的却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母亲,满屋都是她冷若冰霜的面庞。 现在好了,天时,地利,人和,翻身农奴把歌唱,此时,此刻,此地,没有舞蹈可不行 !
当年的动作我居然一个没忘,而那盘排练用的磁带一直压箱底,竟没舍得扔,今日它们都派上用场,幸甚至哉!我伴着音乐做出每一个动作,后踢,擦地,旋转,包括脚步动作,步步到位,点点悦人。
这首曲子刚柔并济,刚好发挥我的优势。 到了强音部分,我会用扛纺织袋的力量攥紧拳头,到了弱音部分,我又会拿出当初在舞蹈团“抢”女一号的劲头,毫无保留展露款款深情 。我似乎觉得这不是一间普通的屋子,这是一片歌舞升平的神奇国度,我脚踩莲花,回旋生风,所以这风的味道都是甜丝丝的。
父亲一边欣赏一边打着拍子,母亲则只顾憨笑。这是活这么大,父母第一次同时看我表演,而我也从没这么卖力表演过!
然而,真实生活的曲调却总是变化多端,捉摸不定 。
02
一曲跳罢,我关掉收音机,喘着粗气问:“妈,我跳得好吗?” 妈妈甜甜傻笑,问:“这是跳的谁呀?”我不假思索地回答:“《红色娘子军》吴清华呀!”她笑笑,却乐呵呵回答:“战士也挺好 。”
父亲不明就里,而我有点失望,淡然一笑,尴尬地说:“服装都白借了,您都没看懂。”
“战士也挺好” ,后知后觉,这句话似曾相识,像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声音,我想起一件往事。
那时我还在舞蹈团。记得有一次,我带着白天排练的兴奋劲回到家,激动得闲不下来,我要再练一会,我不累。 当时我们排练《红色娘子军》,主演马上就要定了 。
我身穿家常衣服,一边压腿,一边问:“妈,会让我跳吴清华吗?”妈妈淡淡回答:“战士也挺好。”
这话真扫兴, 我反驳道:“我才不跳战士呢,要跳就跳主演。” 我拿出更大劲头,继续排练,一遍又一遍。
现在想来,母亲当初那句“战士也挺好”似乎蕴含着无限智慧。 我当初要不是发了疯想当主演,也不会轻易出卖父亲,也许今天的光景会大有不同 。哎,人生没有如果,我还是留着力气照顾好母亲吧!
03
父亲下楼,回他的小杂屋,煮了一锅热汤面端过来。我乐此不疲地拖地,母亲径自睡下 。
父亲不放心,进到母亲房间瞧瞧,见她盖的单薄,便续上一床棉被。
母亲醒了,她忽而大惊,哆哆嗦嗦起身,道:“方师傅,你要干什么?焉识没有被枪毙……焉识没有被枪毙,我会感谢你一辈子,你不能再这样了……不能再这样了……你不能再这样,你出去,你出去!” 整句话被她叨念得支离破碎,像无处安放的凌乱山体,随时可能爆发滑坡和泥石流 。
他弹起来,只穿睡衣,狠命推父亲出门,并用尽最后一口气关上屋门,哐当! 紧接着,传来挪椅子堵门的声音,她局促的呼吸声,以及歇斯底里的驱逐声:“出去,出去……”
好久没见到这种乱象,我急得啪啪拍门,也不知母亲有没有磕着碰着。 可是她已经慌了,此刻她可能做出一千种过激行为,只有开门一件,打死也不可能。她自顾自左躲右闪,呈现在窗框上的影像,是一个狂躁疯癫的可怜虫。
01
母亲在屋里歇斯底里,父亲知趣地闪到房门外,他厉声喊道:“丹丹,出来!”话里透露着不容置辩的命令,我只得可怜巴巴地挪出去。 父亲气不打一处来,问:“那个姓方的,把你妈怎么了?”
我从没见父亲这样严肃,吓懵了,调动满脑子的细胞,努力拼凑记忆。
父亲霎时变成急性子,追问:“怎么了?说呀!” 我好不容易想起一点,说:“我那时还小,只记得有一次,他拿饭勺打过我妈。” 父亲眼圈刷地红了。
后来,听父亲说,他坐了很长时间的车,到郊区炼钢厂找这个人。 他是怎么知道此人去向的? 父亲刚回来时,见母亲提到方师傅就一脸惊恐,便问街道办大婶,大婶说,那个老方当年是革委会的,母亲当年为父亲的事没少找他。他调走好多年了,据说调到郊区炼钢厂了。
02
父亲真的大老远拎着一个饭勺,单枪匹马找到炼钢厂的家属院 。
他在院子里边溜达,边吆喝“方师傅”, 从一扇门里出来个中年大妈,见父亲身穿大衣,干部打扮,疑惑地问:“你谁呀?”转念一想,突然硬气起来,道:“你专案组的吧?正想找你们呢!”
见父亲愣着没说话,她真把父亲当干部,厉声呵斥:“什么时候把我们家老方放回来呀,我们家老方犯了什么错了?审查谁也审查不到我们老方头上啊!这谁不知道,我们家老方是大好人哪!都把人抓我多长时间了,怎么还不放人?你倒给个日子!我们孤儿寡母的,天天等他回来,等他回来过年呢!你说,什么时候把我们人给放回来,让我们等到什么时候?你说啊,你说啊你!”
父亲什么都明白了,本来满心怒火,这下却泪目了,转身便往回走,却听后面不依不饶:“什么时候放人?他是好人,你听没听见?我看就该把你抓起来!”父亲只顾往前走,离开这个似曾相识的故事现场。
是的,你猜中了:在这么多年的所谓的错与对中,没有任何人是赢家 ;恰恰相反,所有人都是“好人”,却都输得很惨。当然,也包括我,这个曾经心怀舞蹈梦想的小姑娘。
经历这么多,母亲依然只把父亲当成个邻居,依然在每年某个月5号一大早,雷打不动去火车站,接“父亲”。
我们都学会了心怀感恩,母亲感恩大家协助她去火车站接爱人,父亲感恩母亲接受自己的帮助,而我,则感恩他们每人感恩的一切。
每年过年,我都会带着母亲下楼给父亲送饺子。本来热气腾腾的,到楼下也凉了,不过我还是觉得:平淡就是美好,接受就是最好。
给别人送饺子好吗
给别人送饺子好吗,“送人饺子,迎人面”衍生于俗谈“上车饺子下车面”,是指送行的时候给被送的人吃饺子,接风的时候给被接的人吃面条。以下为大家分享给别人送饺子好吗。
给别人送饺子好吗11、自己包的饺子可以送人吗
可以。
但也有地方比较在意习俗,觉得你送饺子就是变相赶别人走的意思,所以得看你送的那个人在不在意这些习俗,不在意的话,肯定是可以送的。
自己包的饺子会比外面买的速度饺子安全健康得多,最重要的是新鲜,的确可以送给朋友或家人吃。
2、怎么寄饺子不会化
饺子如果在国内发货一般走SF、JD的冷链配送估计有三天的时间就可以送到客户的手里了我觉的只要注意两点:
第一是必须速冻。
第二要用好的加厚的泡沫保温盒子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在封装的过程中加上带有格子的内衬垫子,万一有化冻的意外也能保证不互相粘连这是再好不过了,现在超市里卖的一些冻水饺比如“湾仔码头”等等都是采用了这种包装方式,可以借鉴一下。
3、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应该是北方人的传统,因为我国北方地区盛产小麦,加工成的面粉多,自古以来一些烹饪大师,为了满足人们各种口味的需要,用他们灵巧的双手,加工制造出各种老少皆宜的面粉类的美味食品,尤其是琳琅满目的各种水饺。样式十分精美,品尝起来口感非常好,深受人们的青睐,而且制作的原材料取材方便,加工起来简单方便,包饺子一般人很容易学会,所以逢年过节吃饺子就成了常态。
现在逢年过节,南方地区的很多商场超市,都有销售包装精美的饺子,而且还有许多人,也有很不错的包饺子的手艺,所以像春节这样的节日,一般人家家里过年餐桌上有饺子,也是寻常的事。
如果说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应该是饺子的味道鲜美、口感好,有一定的营养价值,这可能就是原因吧。
给别人送饺子好吗2是“送人饺子,迎人面”。
我们这边也说上车饺子下车面
吃饺子就是让你该走了。
饺子表示团圆,团聚。客人来了第一顿要吃饺子,说明大家团聚,团圆了。面条代表长远、长久,送客的时候吃面条,表示大家的友谊长长久久的意思。另外,有人说不能送钟,因为钟是终的谐音,给人送钟,就等于盼着人死。而手表也属于钟科,你看多少贪官是因为戴上行贿者的名牌手表而落马,甚至断送生命的呀!不能送鞋, 鞋是邪的谐音。故此,凡给人送鞋(不包括送给亲属的情形),就等于给人送了去邪气,故此,很有可能不久就会与对方失去了联系或友谊。
生日吃饺子的寓意是什么
1、饺子寓意着新旧交替,象征新的一岁来到,旧的一岁过去。
2、因为在煮饺子时,需要在锅中加入三道凉水,让饺子滚三滚,所以饺子又有新的一岁“财源滚滚”的'意思。
3、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古代银钱元宝,所以在生日的时候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意思。
4、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正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
给别人送饺子好吗3饺子馅的文化
芹菜馅—即勤财之意故为勤财饺
勤:即勤奋、勤劳;经常,勤密(频繁)源源不断,谓之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韭菜馅—即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
久:即时间长、久远,谓之久财。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和睦、快乐、幸福。
牛肉馅—即牛财之意故为牛财饺
牛:即牛气之意,炒股朋友们的最爱,天天逢牛市,牛谓之牛财;更祝愿朋友身体健康,牛气十足。
羊肉馅—即洋财之意故为洋财饺
洋:即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祝您发洋财,谓之洋财。
鱼肉馅—即余财之意故为余财饺
余:即剩余,多出来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谓之余财。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余留下来的是健康。
山西婚俗 自古以来,山西和全国各地一样,婚姻礼仪都遵循着周代即已确立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仪式和礼节。随着社会的发展,“六礼”的程序不断得到简化。尽管山西各地区之间的婚俗不尽相同,但其总的演进趋势都是由繁到简。近、现代以来,山西各地的婚姻礼仪大致为以下几个阶段:---议婚---议婚,又称“议亲”,是商议男女婚姻之事的最初阶段,旧时包括“求婚”、“过帖”、“相亲”等几道程序,到准备定婚为止。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是由男女双方父母根据对方的门第、家境及品貌等条件决定婚事成否,男女当事人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无媒不成婚”,议婚初始,一般是由男方家长委托媒人或托靠亲友、邻里前往女方家中求婚,又叫“提亲”。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定婚---经过议婚阶段,男女两家对婚事都持肯定意见,便可正式定婚,即“许亲”、“定亲”了。男方往女方家中郑重地送去聘礼,数量多少,一般因时因地,视家境贫富而定。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纳吉”的后一部分内容和“纳征”,雁北一带称之为“下茶”,晋南一带则称之为“过大礼”。男女双方订婚,一般选择夏历三、六、九等吉日,双方家长要在选定的这一天分别设筵款待亲友,名为“定亲饭”。主食一般是面条,表示男女两家已经成为情深谊长的儿女亲家,所以又称为“吃面”。晋南襄汾等地,男家筵席上必备饺子,意取“捏嘴”,表示希望不要再讨财礼了;女家设筵则以“臊子面”回敬,取其长,表示财礼少了可不行。在翼城一带,“吃面”则仅限于女家,称为“吃许口面”。定亲这一天,晋东南陵川等地,男家要送面粉给女家。女家用所送的面粉夹上小米煎成油饼,再送给男家。男方以之分送亲友、乡邻,称为“通知”。在晋南的闻喜,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除各色衣料、金银首饰、酒肉糖果外,还有90个花馍。女方的回礼,除衣装鞋帽,各种文具外,也有几十个花馍。男女双方把花馍切成薄片,分送亲友、乡邻,称为“散喜馍”。晋南襄汾一带,男方送给女方的的东西要凑足十件,表示“十全十美”。女方“回奉”给男方的东西中,还要有十包掺有盐末的麦麸。这十包麸盐要分别撒在未来的公婆和妯娌头上,表示大家都有福(麸)、有缘(盐)分。晋中祁县等地,男女双方还要互送“四色礼”。男方送给女方“定亲衣”、戒指、耳环、手镯等物,女方回送男方文房四宝、扇子、荷包、裤带一类。其中裤带尤不可少,隐喻“从今以后我把你拴住了”,或者“我将为你侍奉巾栉,脱衣解带”。山西的许多地区,在定婚时还讲究互换“龙凤帖”,即一种印有龙、凤的大红纸贴。男方给女方的“龙帖”上写有“求吉”字样,又叫“恳帖”,大致书写内容为:“愧乏玉田,仰祈舍诺。XXX鞠躬”。女方给男方的“凤帖”广写有“允吉”字样,又叫“允帖”,大致书写内容为:“德愧比凤,愿切乘龙。姻愚弟(兄)鞠躬”。“龙凤帖”一般以大红销金全柬制成,太原、大同等地要叠成九折,以表示婚姻天长地久(九)。祁县、平遥一带则为对折式,男女的生年、月、日、时“八字”写在中缝左右,折起来正好合在一起。在订婚之日,晋南一些地方,女方还要由亲戚陪同去一次男家。返回时,男家除送给姑娘一定数量的钱外,还要送一捆棉花,称为“沾亲棉”,又叫“粘亲花”,表示从此沾亲带故,情谊绵绵不断。---出嫁---定婚以后,如果男女双方都已到当地认可的结婚年龄,男方家长便设筵邀请女方家长和媒人,一块选定迎娶的日子,寿阳一带称为“会择”,大同等地则称为“择期”。早先一般要事先请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由于民间认为迎娶之期关系列男女双方的一生,所以非常慎重,双方家长往来磋商,往往从定亲到成婚要迁延一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迎娶的日子最后选定以后,男方要正式写帖通知女方。雁北一带称为“通书”,晋南等地则称为“送好日”、“下知帖”。这一程序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吕梁一些地方,到此时才正式送财礼给女方。以前定婚行聘,为“小送”;现在临娶“纳币”,为“大送”。山西大多数地区在迎娶前几天或头一天,也有的在迎娶当天早上,男方要打发人往女方送钗钏首饰、衣装、酒肉等礼物。这一仪式叫做“催妆”,意为催促女方做好出嫁准备。太谷等地把“催妆”称为“饷飧(sun孙);寿阳一带称为“送嫁妆”,同时把女方陪送的妆奁叫做“陪随”。在迎娶之前,大同一带,男方要送面粉和肉给女家,面粉叫做“离娘面”,肉叫做“离娘肉”。出嫁前一天,女方要把陪送女儿的妆奁送往男家,称为“送嫁妆”。嫁妆旧时一般为桌椅箱柜、衣服被褥及梳妆用具,都要贴上大红喜字或扎上红布。忻州、雁北等地讲究在嫁妆中的面盆里放核桃和枣,然后用大红剪纸盖上;晋南襄汾一带则讲究在枕头里装上筷子、核桃,鞋里放上麸子,被子四角缝上枣和花生。这些习俗都是表示希望新婚夫妻早生贵子,儿女双全及夫妻感情和美、有福有缘。收到妆奁后,男方要回送女方一些礼物。太原一带,男方回送女方的是清酒、猪头和蒸卷,称为“上头盒”。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迎娶---迎娶,又叫“迎亲”、“娶媳妇”,等于“六礼”中的“亲迎”。通常是由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但在忻州、吕梁的一些地方,也有媒人或小叔子带领迎亲队伍前往迎娶,而新郎在家坐候的。迎亲的队伍,旧时讲究要用各种仪仗,从前到后,有炮手、开道锣、开道旗、“肃静”、“回避”朱牌、宫灯、金瓜、斧钺、朝天镫、龙虎旗、团扇、日罩……吹打鼓乐更是不能少的。花轿一般为两乘,新郎、新娘一人一乘。去的时候,新娘之轿例不空行,晋南一带要放花糕,青馍作为镇物;晋中有的地方则由一个与新娘属相相同、父母健在的小男孩坐着压轿,称为“压轿喜倌”。山西各地的迎亲队伍中,都要有陪伴新郎的人。左权一带,是从年长亲友中找两个人,称为“冰人”;再从新郎的子侄辈中找一个年龄与新郎差不多的,称为“引婿”。雁北平鲁等地讲究“女一男二”,要新郎的妗子和两个兄长随花轿同去同回;回来时,女方自然也以“一女二男”相陪送亲。大同一带娶亲、送亲则专要双方女眷中娴熟礼仪的相陪。对陪伴新郎的人,太谷一带称为“伴客”;对女方陪伴新娘的人,则称为“送客”。“送客”之外,女方再去人,便是“吃客”了。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迎娶队伍进门后,女方设筵盛情款待。晋中榆次等地,招待女婿时,除一应酒菜外,还有薄饼一样主食,当新女婿的一定要“偷”十几张饼、几双筷子和一些酒器,当地人称为“得富贵”。晋南襄汾一带讲究新郎、新娘同吃“合婚饼”。晋东南沁县等地,女儿临行前要吃鸡蛋饼,俗称“三颗鸡蛋一壶酒,打发闺女上轿走”。撤席后,新郎再次向岳父、岳母叩头辞行。晋中祁县一带,岳父此时要为女婿披红、簪花。然后乐声大作,迎娶队伍再加上女方陪送人员,以更为盛大的气势起程了。“婚”、“昏”同音,晋南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新娘晚上出嫁的古老习俗,娘家筵请新郎,一直要到初更才打发闺女出门。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有的地方是以红毡或红布铺地,女儿脱去脚上的旧鞋,进了轿再换新鞋。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女儿临行时,晋东南沁县一带,母亲要含着眼泪绕轿二圈,默默祝愿女儿幸福吉祥;父亲则象征性地护送“百步”,然后由其舅、叔、兄、弟等四人伴行送亲。迎娶路线一般讲究走大回环,回时不走来时路。晋中祁县一带依据村落位置,有玄武(北)入,朱雀(南)出;或白虎(西)入,青龙(东)出的说法。迎娶队伍要随带红毡或红布,除了供新娘上下轿踩踏外,路经寺庙、井台或石碾、石磨时,还要用来遮掩轿窗和新娘,意在防止白虎星等鬼崇邪怪相扰。路遇别人家的嫁娶队伍时,双方要互换“针线”,即新娘的女红消灾。现在迎亲队伍相遇时互赠手帕,即此遗风。迎娶旧时多用轿或轿车,除此而外,吕梁山区有些地方新娘出嫁骑驴;长治、屯留等地,新娘、新郎都要骑马。雁北平鲁一带还有“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长轿。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据说他们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饱受颠簸之苦,所以喜钱是不能少给的。迎娶这一天,新郎、新娘的妆束因时因地而异。新郎旧时头戴宽边黑色硬礼帽,身穿马褂长袍,后来改为制服,现在则大都是西装革履了。晋中、晋南等地,新娘着装比较特殊,要头戴凤冠,身穿蟒袍,腰扶玉带,宛似戏台上皇后娘娘的形象。后来不穿蟒饱了,改套红棉袄;不戴凤冠了,改戴茶色眼镜,一律改穿时装。---婚礼---迎娶队伍回到男家以后,鼓乐大作,鞭炮连声,男方亲友、邻里一拥而出,迎接新娘。晋东南沁县一带,新娘花轿讲究落在一床红被上,新娘索取“下轿钱”后,由一“全福人”相搀,踩着红毡进门。婆婆随后用笤帚在轿内象征性地扫三下,并取土一把,拿回家放在新房炕角席子下。这叫“扫轿土”,大约是和“不带娘家土”的习俗针锋相对,你怕带来娘家的土,影响娘家种庄稼;我偏要想方设法扫一些,以有利于自家的农事。山西有些地方在新娘出轿后,要把谷草秆、麸皮、瓜子、花生、核桃、栗子等物大把大把地往新娘身上撒,同时念诵赞辞。这一习俗叫“撒草”或“撒喜果”,起源甚为古老,相传早在汉代即已流行。早先叫做“撒谷豆”,意在压避青羊、乌鸡、青牛三煞神。后来逐渐演化,从赶煞神转为求吉利,晋南一带尚保留古意,翼城叫做“打五鬼”,浮山则叫做“摔新人”。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