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爱莲说》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下面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
《爱莲说》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文,下面是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爱莲说》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 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 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 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 让学生在学习中 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 让学生动笔加深 理解。
六、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爱莲说》解读——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陆上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莲是花中的品德高尚的人。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解读: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
[译句] 水上陆上草木的花,可爱的有很多。
[字词] ①之:的,助词;②者:代词,指代各种各样的花;③甚:很,非常,副词;④蕃:多,形容词。
2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译句] 晋朝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非常喜欢牡丹。
[字词]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独,只;②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③世人:社会上的一般人;④盛:极,非常。
3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译句] 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玩弄。
[字词] ①予:我;②独:唯独;③之: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⑤染:沾染(污秽);⑥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⑦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⑧远:远播;益:更加,越;⑨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古义)。种下(今义);⑩亵(xiè)玩焉:亵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4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句]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人,莲是花中的品德高尚的人。
[字词] ①谓:认为;②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就隐居避世;③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因为牡丹看起来十分浓艳,所以这样说。之,的,助词。者也:两个语气助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④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5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句]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该是很多了!
[字词] ①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②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③鲜:少;④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者,……的人;⑤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现在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故人称“濂溪先生”。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附:周敦颐简介(详细)
周敦颐(1017~1073)中国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他生前官位不高,学术地位也不显赫。他任南安(今大余)司理参军时,通判程太中将两个儿子程颢、程颐送到他身边就学,后来二程成名,他们的老师周敦颐的学识才被人们所认识。到了南宋,经朱熹的推崇,周的学术地位更高,被人称为程朱理学的开山祖。中国哲学史上的宋代“濂(湖南周敦颐)、洛(洛阳张载)、关(关中程颢、程颐)、闽(福建朱熹)四大学派”,就是以周敦颐为首。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著作《太极图•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只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而周敦颐生前的确也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敬仰。
备注:以上内容是八年级读书的时候,根据老师的笔记自己整理的,应该符合你的要求的!请参考使用!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爱莲说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 ( ) 往来无白丁( ) 无案牍之劳形( )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花之君子者也( )陶后鲜有闻( ) 宜乎众矣( )
3、“之”有时相当于“他 (她 它) ” “这 那”,有时相当于“的” 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 ( ) (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 ( )
(3)无案牍之劳形 ( )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
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
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
(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
(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文章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当堂反馈
(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人?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什么?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则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2、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是: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的生活情趣。这两篇短文采用了________的写法。
4、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案 篇3教学目标 :
1、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 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解题,揭示学习目标。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
1、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 2、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三、 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读通字词。
1、 检查自读情况(看小黑板,提问)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理解字意:周敦颐( )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动作。
2、 疏通字词的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3、 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四、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3、总结。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 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学生讨论)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学生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三) 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提问:那么第二段呢?2、体会作者对三种花的不同生活态度。
3、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噫、鲜、人的读法)
4、 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
五、背诵全文。
六、 总结课文1、结合板书总结全文。2、思想教育。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七、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爱莲说教案 篇4教学设想
通文意,把握难词难句和关键词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诵读、背诵课文,是短文两篇的教学重点。理解学习类比手法的运用是《陋室铭》的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旨,理解映衬手法是《爱莲说》的教学难点。
短文两篇应以诵读(包括背诵)为主,以讲为辅.达到当堂成诵。用抓“文脉”的方法快速记诵,背诵课文。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必多作发挥。点到为止。
教学安排两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人新课。
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我们今天要学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中的名篇。作者借陋室、莲花抒发自己怎样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读吧。
彩屏显示:彩图及课题《陋室铭》。
二、检查预习。
彩屏显示:
正确朗读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的字。
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 无案牍之劳形 西蜀子云亭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不蔓不枝
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三、录音范读课文《陋室铭》。
要求:在听的过程中,划出疑难之处,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四、学生质疑,教师答题(基本扫除文字障碍)
五、指导朗读。骈文的节奏按意义划分。骈句要读出节奏(四字句的节奏一般是二二,五字句的节奏多为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须有较长的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齐读《陋室铭》。
六、引导学生讨论下列问题,教师只作点拨。
1.释题。
课题中的“陋室”是所托之物,“铭”指的什么引导学生看注释①。
2.文中哪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为什么
讨论后,明确:“惟吾德馨”这句话能提挈全篇大意。因为第四句是比喻;也是类比,是以虚衬实。作者所要说明的意思是“惟吾德馨”。中间八句写室中生活情状,是室主人“德”的外在表现。最后一层隐含“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
3.作者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和居室主人生活情景的
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描写了陋室幽雅动人的景色,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是从陋室主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中人的活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两方面来描写的,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4.作者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和节操
明确:引古贤之名室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5.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明确: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之,则陋室不陋”,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子过来,达到最完美的思考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6.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7.熟读并当堂背诵全文。
8默写全文。
爱莲说教案 篇5⒈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理解文章的主旨。
多媒体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播放音乐,上课开始停止播放,开始导入。)(幻灯片1)
今天我和大家合作学习一篇优美的文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读课题《爱莲说》。(幻灯片2)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莲的形象,然后我要同学们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按键播放莲花组图。)(幻灯片3至幻灯片6)
问题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一律加以肯定。)(幻灯片6)
解说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幻灯片7)苏轼的“荷尽无遮雨盖”;
(幻灯片8)屈原的“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幻灯片9)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在分析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和体裁。
⒈(放作者图像)指名朗读。(幻灯片10)
(用课件打出周敦颐的介绍)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⒉了解本文的体裁。(幻灯片11)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幻灯片12)
明确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解说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⒈我们先听一下课文的录音,大家注意读课文的语气。(幻灯片13)
⒉录音再播放一遍,大家可以轻声跟读,体会一下怎样朗读文言文。(幻灯片14)
(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出它的音。)(幻灯片15)
蕃(fán)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噫(yī)鲜(xiǎn)有闻
⒊请同学们自己轻声把课文读一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⒋齐读课文。这一遍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教师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和电视上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回答后总结)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地基础上去读。
四、出示学习重点。(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6)
⒈托物言志的写法。
⒉衬托的写法。
⒊掌握“蕃”“染”“植”“鲜”等词的意义。
五、理解文意。
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不懂之处进行提问,共同解决。大屏幕出示检查合作学习结果)(幻灯片17)
⒉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大屏幕投影)(幻灯片18至幻灯片21)
六、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幻灯片22)明确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幻灯片23)
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幻灯片24)
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幻灯片25至幻灯片27)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幻灯片28)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幻灯片29)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板书(幻灯片30)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予独爱莲
无(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幻灯片31)
例如
莲花
君子
七、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幻灯片32)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1 用初三文言文改写一篇情书
皓皓明月无暇对我心,朗朗淳风清飒懂你意。
时春临夏,暮霭霓华。惘思佳人何处,可与吾飞花?良辰美景幸临,清风玉露娉婷。
飘摇缀雨,点落红绫。湘竹含烟,素衣轻裾且展形;蜃楼间雨,搔首回顾蓦神惊。
却道那、落樱溅雨,可知人情?晨惊晨已至,黄梁残景;暮叹暮还归,意犹未尽。烟峦云树,处处山岚疑香沁;雪浪风涛,点点飞白掠倩影。
谁道蒹葭白露苍苍?谁道伊人江水一方?鼻翼书香,亦也浪浪。常思量、久别未逢心惘,默然无结神伤;明湖畔,爱你伤,别无他意。
三更寤寐迷茫,梦中尽也彷徨,魂狂!冬蛰雷,夏飞雪,我依神往!山作砺,海扬尘,尔敢他葬!骎骎白驹过隙亡,一世一情长。
2 哪位高手能用文言文写1000字以内的情书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攮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而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
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狷想以空寻。
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惨而就寒。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
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炯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侍晨,繁霜粲于素阶。
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
徒勤思而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怯累,寄弱志于归波。
尤《蔓草》之为会,诵《召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3 情圣们~谁会写古文类型情书晓晓:
初见有女,白衣长发。
顾盼笑兮,于心自喜。
自此之后,念及心动。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奈何业差,与你远隔。
你座二排,我座排尾。
相隔渐远,于心凄凄。
思之笑颜,于情切切。
遂奋起兮,盼与你同坐。
数学亦我不喜,英语亦我不爱。为求与你同桌,数学英语皆为我爱也。
时隔二月,学期终考。虽奋勇攻读,仍心内揣揣。时少书繁,不胜其力。
更有周围强敌环伺,右后刘小眼,上课之时屡屡窥觑于你,其心有奸。前座王胖,无事回头,炸献殷勤,非奸即盗之心若揭。
危乎!捉急哉!
领座狡童,谋划窃题,余热盼与你同坐,虽危亦往也,奈何老师奸猾,临考换卷,令我等捶胸。
事后思之,若是败露,岂不是死得难看?此乃以绳命爱你,你可知乎?
艰苦攻读,幸有小成。自末尾转于四排,终与你近也,每每思之,喜若癫狂。
自暑期始,他人嬉而我攻读,他人游而我习阅,窃闻开学有考,与你同座之期近也。刘胖小眼,不足为虑,哈哈哈哈!
时值七夕,每闻牛郎织女相会,感不自禁。你我岂不是被考分相隔,正如迢迢河汉,相见不能会亦,每每远眺,心内凄然,苍天捉弄,人艰不拆。然,奋然而起,未必不得,开学考在即,你我相会不久亦。
网上流传的小学生文言文情书
4 爱莲说改编为爱昙说晋陶渊明爱菊,李唐盛爱牡丹,宋周敦颐爱莲,而吾至爱昙,尤感其一现。
昙,主杆如筒,多扁平枝,生嫩绿叶,倩影婆娑,清新淡雅。月明星稀,夜阑人静,昙之现也,枝枝猛颤,叶叶剧动,花瓣缓张而劲抖。昙,吸天地之灵气,纳日月之菁华,尽浑身之解数,毕其功于一现矣。星夜怒放,冰清玉洁,幽香四塞,怡然可赏,远观似雪花点点,近看如白云朵朵,残夜因而生辉,圆月为之异色,皎皎素花,悠悠我心。
月色溶,夜未央,花已缺,仅留芳华在寂夜,不求妖艳于喧昼。山川寥落河岳寒,发奋一现兮不复还。昙,花之勇士者也。
窃以为,牡丹徒似人之艳表耳,菊犹人之品质,莲如人之节操,昙则为人之不屈不挠、大刀阔斧之行动,凡欲为之事,先审之度之,冥思苦想;而后毅然决然,尽心尽力而为之;毋虑凄风苦雨,毋虑讥言碎语;纵使稍纵即逝,纵使粉身碎骨。率性而为,何其壮也。
世上之人,如昙者众,其名不见经传,事未载报端。百感苦心志,万物劳身形,亦能不屈于威武之下、无动于名利之前、慎独于寂寞之时、发轫于细微之处、爆发于沉默之中、辉煌于平凡之际。诸君然否?
后记:写完此文,倍感农村法庭法官如智慧勇敢、乐于奉献、与世无争的昙花。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辛苦苦、默默无闻的工作在最基层,人生之花平凡寂寞的开谢在乡野。
他们要尽职尽责,不厌其烦的宣讲法律;要合理合法、严肃认真的审查起诉;要风雨兼程,来去匆匆的忙于送达;要耐心细致,不遗余力的指导证据交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组织庭前调解……庭审时,更须依法查事实、辨是非、晰法理、作裁判。庭审在严谨而规范的诉讼程序中,无疑是重要而精彩的一环。庭审如昙花一现般神圣和美丽,神圣美丽之花,法官心血浇注。
法官倾心的昙花一现是庭审,缘于法官对庭审有努力的付出和案结事了的期望。那么当事人仰慕的昙花一现是什么呢?应该是司法个案中对司法公正公开的关注和期待。在当事人漫长的人生路,参加诉讼的次数必定较少,但个案让其记忆深刻,个案对其影响深远。法官的努力付出如能使当事人在个案诉讼后,有昙花一现之感,就会“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毅然决然,献身使命,尽心尽力,司法为民。
作者单位:湖南省华容县人民法院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