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在此,小编也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一、创建一个适合学习的场所父母帮助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家里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安静的环境。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安静的环境。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活动,比如干家务、看电视、娱乐,听音乐等等。这会严重干扰
在此,小编也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
一、创建一个适合学习的场所父母帮助孩子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家里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安静的环境。孩子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有安静的环境。不应该有任何其他的活动,比如干家务、看电视、娱乐,听音乐等等。这会严重干扰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会直接导致孩子注意力涣散,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
二、使用番茄工作法番茄工作法 简单来说就是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这种方法非常有助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
计时工具:推荐使用实体的番茄钟,不要使用手机。
做法:
1、每天开始的时候规划今天要完成的几项任务,将任务逐项写在列表里(或记在软件的清单里)
2、设定你的番茄钟(定时器、软件、闹钟等),时间是25分钟。
3、开始完成第一项任务,直到番茄钟响铃或提醒(25分钟到)。
4、停止工作,并在列表里该项任务后画个X。
5、休息3~5分钟,活动、喝水、方便等等。
6、开始下一个番茄钟,继续该任务。一直循环下去,直到完成该任务,并在列表里将该任务划掉。
7、每四个番茄钟后,休息25分钟。
三、使用计时器提高孩子对时间的敏感度孩子对时间并不敏感,经常会拖延或忘记时间的流逝。比如看书、玩游戏、看动画时,经常说,“再看一会”、“等一会就完事”。
这时可以使用计时器来限定时间,孩子说等一会时,让他们用5分钟、10分钟等精确的时间来替代模糊的时间。然后让孩子自己用计时器限定他所选择的时间,只要计时器一响,就要立刻结束,不可能找其它的借口和理由。
平时刷牙、换衣服、写作业这类事情,都可以用计时器来限定时间,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建立对时间的感觉,对完成不同的事情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有比较精确的估算。不管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减少拖延。
早点给孩子买块他们喜欢的手表,这也是建立时间敏感度的方法之一。
四、留给孩子合理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跟孩子承诺,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作业,晚上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但尽量避免在手机、电脑和电视上花上全部的时间。可以建立一个比例,留出一些时间出去游戏、阅读或跟家人一起玩纸板、战棋类游戏。
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是种很重要的奖励机制,可以激励他们变得有效率和有条理。
这种方法还可以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作业上,高质量完成作业,而不是尽快完成作业。
孩子真的很难感知时间,即便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类的名言警句背的滚瓜烂熟,但到了做事行动的时候依然是拖拖拉拉,佛系的我们立马变成“斗战胜佛”,跟在孩子屁股后面一直催催催。其实,不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而是时间太抽象,孩子根本体会不到。
认知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时间观念和自身的时间知觉密切相关。所谓时间知觉,是人对事情发生的顺序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时间距离)的直觉反应。
这样的直觉反应并非天生存在,而是随着孩子生活经验的累积而发展,大部分孩子的时间知觉在3岁左右才开始萌芽。
所以,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就必须先给孩子时间,让他分清楚时间顺序,能够把控时间的距离。
一天有24小时,一个小时有60分钟,可是一个小时有多长,10分钟能够做多少事情,有些孩子是真的没有概念。就像小宝总是会跟我说再给他10分钟看电视的时间,然而过了半小时他还是坐在电视机前,我告诉他时间到了,他总会问我他的10分钟怎么过得这么快。
有时候,孩子的拖延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贪玩,而是他们真的无法准确估算时间的长短。
心理学家曾经将6-14岁的儿童进行时长估计实验,结果表明:6-7岁的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不够准确,容易变化且不稳定;而8-14岁的孩子则对短时间的估计相对准确,时间观念逐渐形成。
但对于半小时以上长时间的估计,受到情绪、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件难事,更别说小孩子了。
定时器可以让难以估算的时间距离变得可控,能在时段结束时用声音的方式提示孩子,而我们可以用来培养孩子孩子时间观念的第一招,就是在做任务的时候使用定时器。
不管是看电视、让小宝练琴,或者写作业和读书,我都会在一边给小宝放一个定时器,先跟小宝商量好这件事要持续多久,然后设置好,告诉小宝等到定时器发出响声的时候就是我们停止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因为这代表我们最初约定的时间到了。如果没有完成或者不想停止,就必须接受惩罚,扣掉一颗能够获得奖励的小红心。
如果小朋友已经会看钟表了,我们就可以用闹钟来代替定时器,闹钟上的指针和刻度可以从视觉上刺激他们。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小朋友度过这段我们商量好的时间里,家长不要一直催促、唠叨,让孩子能够成为自己时间真正的管理者。
第二个就是关于时间先后顺序的问题,小朋友搞不懂时间先后顺序怎么安排,半小时就能够做好的作业愣是持续了两个小时,写写停停,打打游戏喝喝水再继续写作业,写一次停五次。
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让孩子记录自己一天所做的事情,是建立时间次序感的有效方法,这也是培养孩子时间观念的第二招。
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并不复杂,每天做的事情比较固定,我们可以和孩子先记录和观察一段时间,然后把同一时间段里做的事情整理出来,形成一个规律,就可以按照这样的先后顺序去执行新的一天,从而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时间顺序感,才能更好高效地完成任务。
之前我和小宝整理了一个时间表:7点起床,7点20分刷牙,7点30分吃早餐,7点50分去上学,八点15分到学校,8点40分上课,12点吃午饭,13点午休,14点上课,17点放学,17点20分到家,18点吃晚饭,19点练琴、阅读,20点30分看电视,21点30分洗澡,22点睡觉。
我们会把时间表贴在小宝的小桌子上,等小宝完成了就自己去把一项任务划掉,或者在那项任务的后面贴一个小熊贴纸表示做完了。
这样的方式充满趣味,除了能让孩子感受到一天中时间变化与自己生活事件的联系,还能让孩子从小适应规律的作息。当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还可以借助日常记录来制定自己的每日或者每周计划,主动进行时间管理。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