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县过年蒸花糕的历史来历

老公 0 51

滑县过年蒸花糕的历史来历,第1张

滑县过年蒸花糕的历史来历
导读:进入腊月二十日以后,滑县人家都要蒸花糕。糕与“高”同音,而且一层比一层高,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生活年年高、步步高,花糕越高越吉利。结婚办喜,或者是当年嫁女人家的花糕一般都不会篜得太熟,寓意闺女当了媳妇以后会“生”孩子。据南朝梁吴均《

进入腊月二十日以后,滑县人家都要蒸花糕。糕与“高”同音,而且一层比一层高,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生活年年高、步步高,花糕越高越吉利。结婚办喜,或者是当年嫁女人家的花糕一般都不会篜得太熟,寓意闺女当了媳妇以后会“生”孩子。

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称,汉代时形成九月初九登高山、饮菊酒、吃蒸糕、插茱萸等节俗。后来,因受地方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产麦地区人民多用面粉制作花样繁多的蒸糕,被称为花糕。

农历九月可是个好月份。重阳节登高,九月更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人淡如菊,好不美哉。在我的记忆中,九月对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娘家人给女儿家送花糕了。

如今,走亲戚不是食品,就是礼品等,很少能见到提着礼馍的。买上礼行,只是花钱的事儿,简单而快捷,看得多了,见得惯了,总觉得少些什么。喜欢怀旧的我,总难免想起家里用大铁锅蒸的礼馍来,像家乡人常送的曲莲、花糕,还有女儿给娘家送的油塔馍、枣包子、肉包子等。我也是个即景生情的人,时下正值九月,我的心绪当然就会停留在故乡人九月送的花糕上的。

在我的记忆里,每年九月后半月,舅舅家总会送花糕到我家的。之前总是我的外公提着一个圆形的馍笼,里面装着两个大小一样的花糕,还有两个一样大小的耍鱼,上面总是少不了用印着花纹的白毛巾盖着,这是每个提着礼馍的人所不可缺的。农村人在什么时候行什么礼,那可是十分讲究的,那可一点都不能马虎的。就拿我的父亲跟叔父来说,爷爷和奶奶跟着叔父过,叔父家行的、接的就是主礼。逢到过年,姑姑家不光给叔父家行二十个礼馍,还要行一封点心之类的东西,而到我家来只有那份和叔父一样的点心之类的东西了。以这样的礼节,到了九月,父亲到姑姑家就不用送花糕了,只是两个耍鱼而已。这是农村人的规矩,虽然礼有轻重,可亲戚间的真情却是一样的。

要说这花糕,那做起来可不是简单的。蒸花糕的面也是有要求的,面白那是第一要素。蒸花糕体的面也是很讲究的,体的面肯定不会软的。但就这花糕,一个地方跟一个地方还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只是在外形上和图案上有所区别,共同的地方是大同小异而已。我妗子蒸的花糕可漂亮了,那花糕底下是圆的,直径也就是二三十公分的样子,高有四层的样子,从底下往上,一层比一层小,花糕最底下那一层的边上是一圈凹凸有致的花纹,其实就是菊花的象征;一层跟一层之间就像上台阶一样,一层比一层高,每层当然还是圆的;每层上都是用生面绣的图案,期间也少不了一些点缀,像红辣子角,甚至红枣之类也就派上了用场。还有那耍鱼,妗子也做的惟妙惟肖,那鱼身上的鱼鳞、那鱼头上的眼睛,简直都跟真的一样。那鱼身上的鱼鳞,用干净的木塑就能点出来,那鱼头上的眼睛,可是用两粒黑豆来点缀的。这花糕,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还真不容易,把生的面团做成花糕和耍鱼,可要做到蒸出来还是原来的样子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呢。以我自己的看法,那和的面要恰到好处,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做到恰到好处,蒸出来的才能保持原来的样子,不歪斜才算蒸的好。

妗子做的花糕,不光漂亮,而且吃起来也特别有滋味,麦面的香味总是扑鼻而来。自家产的麦子,磨出的面自然放心。吃起来的麦香是现在城里买来的馒头所不能比的。那花糕可是自然的白,不像城里卖的馒头傻白傻白的,吃到嘴里都没啥味道,后味就只剩下苦的滋味了。再说了,那耍鱼可有意思了,鱼的象征意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九月送花糕,那是千年的民俗;九月送花糕,那是亲戚间联系的纽带;九月送花糕,那是亲情的体现······。我心里恋着九月,我心里恋着花糕,那是我心中忘不了的结。

菏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那么菏泽过年风俗都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菏泽过年风俗!

菏泽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主要活动为“打发”灶爷爷(灶君)上天,通常在傍晚进行,连同灶君一块洒酒焚烧,口中念念有词,让他上天多说好话,并摆有贡品,灶君像旁的对联通常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三十中午开始帖春联 ,并“上林”(墓地)请先人(家中去世的长辈)回家过年。到了晚上,家家点亮天灯,而妇女则会在一起包水饺,包完后,年长者一般就睡觉了,年轻人有的看电视,有的聚在一起喝酒熬夜。

大年初一 ,父母在凌晨四点左右就会把全家人喊起来,都穿上新衣服,祭老天爷爷,还有门神,放鞭炮,下水饺吃早饭(这也就是我们的“年夜饭”)。吃完水饺后,如果有主的人家一般留下一位中年人照顾老年人,接待拜年的人,其他人则会出门拜年。一般先到近门近族家拜年,给长辈磕头,然后近门近族聚在一起到别人家中拜年。从村西拜到村东,不管姓什么,只要家中有老人,都拜一遍。这些活动都在天亮之前完成。东方发红的时候,年都已经拜完了。

贴春联 其他地方也要贴

在三十上午,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贴了对联要帐的就不可以再登门了,除了各个门口的对联外,要写各式各样的福字和春字,贴到所有能贴的角落,粮囤上要贴“五谷丰登”;羊圈猪圈等地方要贴“牛羊满圈,六畜兴旺”;牛圈等要贴“槽头兴旺”;自行车要贴“日行万里,夜行八千”;机动车要贴“出入平安”等吉祥的对联,对联一贴完,过年的喜庆气氛马上就出来了。每年,贴春联的任务都包在我身上,因为家里的院子多,所以天还蒙蒙亮,我就开始忙碌起来,把爸爸买好的春联拿出来,裁剪、归类、做浆糊,一忙就是一上午。前几年,我还分不清春联的上下联,后来才慢慢总结出规律。

每年到了三十下午,一家人就开始忙起来了,有的压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分工很是明确。往年我都被分在压饺子皮的行列中,我一个人压的饺子皮能供给三个人包饺子。但是今年由于到家后也已经是三十上午了,所以这一任务也就不归我了,母亲早早压好饺子皮,而大嫂和二嫂则利索地包着饺子。在我们这里,包的饺子一般都是肉馅、糖馅和硬币馅,在这里就说说这个硬币馅的饺子。由于家人很多,所以每年每家每户都包一个硬币饺子,谁能吃到,就说明他有福气。有的人肯定会问,硬币的饺子肯定与一般的饺子的外形不一样,是的,如果仔细看是不一样的。但大家还应该知道,我们这顿饺子是放在初一凌晨四点多钟吃的,父母都在大锅里面用勺子是随便盛的,所以如果想挑着硬币饺子吃是很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

请家堂 让老辈回家过年

在三十傍晚时分,是请家堂的时候了。请家堂,主要就是到坟头旁,烧香烧纸,放点鞭炮,磕头,把死去的亲人,请回家一起过个新年。请家堂的时候一般都拿着香,在老辈墓前说一些“老爷爷、老奶奶,过年了,现在一起回家过年吧等之类的话。”谁家请家堂,就会专门在堂屋的正中央摆张桌子,上面是摆着供品(鸡鸭鱼肉等),旁边放两张椅子给祖先们坐。一般初二晚上,送家堂的时候,把牌位烧掉,再烧香烧纸,姥爷奶奶们就又回到墓地了。

吃饺子 讲究可不少

大年初一凌晨第一锅饺子,要先用小碗盛上四个,摆上筷子,家人端着热腾腾的饺子朝着西方,当家人点着四柱香,向西方拜三下,并且口中要念道:“过年了,各位列祖列宗,回家过年吧,”然后焚烧纸钱,鸣放鞭炮,这个过程叫“请老的”,是我们当地孝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只有把老的请回来之后,一家人才可以欢欢喜喜的开始吃年夜饭,并进行守岁了,小孩子也可以放鞭炮和烟花了。在吃饺子的时候,还有一个风俗,那就是不能把第一碗饺子吃完,必须剩余一到两个。从记事起就经常听家人说,这叫年年有余,不会让家人吃完这顿没有下顿。这样的风俗也许在目前全国已经基本实现小康的时候已经过时,但在当地能够继续保持着这样的风俗,我觉得也是传承勤俭节约的好传统。

磕头 过年必不可少

过年磕头,也许很多地方没有这个风俗,但在我们那边却一直保留着。在初一早晨四点多钟吃完饺子后,就是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年长者拜年磕头时候了。走家串户地给辈分高的人磕头拜年,有的时候辈分高的人的院子里,会跪一地人,真是壮观啊。这种磕头我也是从最近这几年才跟着的,以前每年大都是给父母磕个头就了事情,去别家磕头的重任大都是大哥、二哥他们身上。最近这几年,父母开始逐渐让我跟着去。这两年我也体会到磕头的意义所在,那就是不管身在何方,晚辈给长辈,年轻人给长着拜年磕头是必须有的。磕头也有规律,大都遵循从近到远的规律,把家门口附近的磕完后,再去村的另一头去磕头。磕头都是统一标准的,男人们一般都在长着家中的主前磕四个,给老人都是磕一个。把整个村子磕完一遍,身上也暖和多了。由于当时还没有天亮,所以在大街上能遇见很多人,但大都是看不到对方,只是听着声音耳熟,就互拜新年。在街上只听到“大叔,在这就磕(头)了啊,大爷,新年好等问候语。”

女婿有喜也有忧

正月初二,我们这儿的习俗是:在这一天,所有还没有熬成婆婆或丈母娘的老、中、轻的媳妇们。要带领丈夫和孩子回娘家拜年,俗称“走丈人家”,已成年未结婚的子女,要去姥姥家拜年。别看平时,毛脚女婿见到岳父岳母,就象“老鼠见了猫”一般,小心翼翼,只知道干活表现,可在初二这天,岳父,岳母在这天要好好的招待女婿。

提到女婿,在这不得不提下新婚的女婿,他们在正月初二这天可真的有苦也有甜。甜的是,新女婿只有这一天是贵客,吃饭坐首席,这也是他们在一生中在丈人家享受规格最高的一次特殊的待遇。但是他们也有“遭遇不测“的时候,来老丈人家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可以一起拦截他,有的人截住后要香烟抽,有的人扔雪球冰块打他!所以女方家的亲戚要事先为他策划好路线,让他悄悄地进庄,吃过饭后再悄悄溜走,但小孩眼尖,通常还是少不了一场“遭遇战”。这样的遭遇在最近几年变的很少了,毕竟人的思想也转变了。

花糕 越大越有诚心

新婚的婆家必须在正月十五前,让新娘把花糕带回娘家。我也问了老人们,为何会有这样的习俗,老人们也说不出具体的说法,只知道是团员、喜庆,让娘家能够感受婆家对新娘的喜爱之情。花糕的原料就两种,一是大枣,一是面粉。记得小的时候,我哥哥结婚时我家也蒸过花糕,当时来我家有好几个邻居来帮忙,有的揉面,有的做花,忙的不亦乐乎。以前的时候一个花糕也就是10斤左右,在自己的灶上就可以蒸好的。但是不一样了,必须要到专门蒸馍的店铺就蒸,因为现在的花糕的个头和体型比以前都增高增大了,已经达到了60多斤。听邻居说,花糕越大就越能代表对新娘婆家的诚心。

走亲访友 喝酒不可少

正月初三开始,在本家走亲戚。晚上还要包水饺,水饺出锅,仍要燃放鞭炮,送天地神仙及列祖列宗,称为“圆年”,意思是过年的重头戏已经结束了。从初一到十五(一般都是初五之前把亲戚走完,因为一些打工的人大都在初六就走了),人们会互相走亲访友,加强感情交流,“要想感情深,就得一口闷”,这期间的酒宴是必不可少的。我就深受其害,在家的这几天,几乎天天喝酒。亲戚、朋友一年就能见这一次,谈谈自己一年中的得与失,畅想一下新的一年的工作。这大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父母为来客准备好了酒菜,一年就能在一起吃一次饭,也不免会多喝几杯。

其他过年风俗

在三十晚上,家门口都会横放一根棍子,意思是妖魔鬼怪进不到家门,家里的财运好运流不出去,挡门棍要放到正月十五。据说挡过了一天就会一年平安;蒸馒头时和炸东西时,是不准小孩子在旁边乱说的,怎么馒头还不熟啊,锅里的油怎么少了,这是最忌讳的,一般把小孩子赶的远远的,另外做这些事情也不希望有人串门的,说是怕带来不好的运气,叫踩气吧;初一一家人起来,洗脸水不能往屋外倒,都在一个脸盘里洗,所以我总是早起抢第一。天亮之前不能扫地,不能在外边大小便。

每个地方都有不能的过年风俗,我也没有在外面过多新年。但我觉得在农村过年真的能够体会到过年的乐趣。有的人感觉年味越来越谈,如果一些城里人能够到农村感受那里的过年氛围,感受农村的一贯过年传统,贴对联、包饺子、拜年磕头,感受农村人朴实的言语,也许他们会对过年有另一种体会。

枣花糕其实并不是糕,是用白面蒸的馍,只是这馍不同于平时吃的馍,是嵌有红枣的花馍,一般都是在过年时才蒸的。枣花糕的发面过程与平常蒸馒头是一样的。做法一般是先擀一个圆圆的面片作底子,上面四周镶嵌红枣,中间也平铺一层枣,枣上面再铺一层薄薄的面片,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叠加,如果想把花糕做得厚些,就循环往复多加几层。

材料

主料:面粉180g、红枣100g;

辅料:酵母2g

枣花糕

1

2克酵母用100克温水溶开,倒入180克面粉中,和成光滑的面团,盖保鲜膜放温暖处醒发。

2

红枣用热水烫一下捞出,沥干水分。

3

面团发酵至原体积的两倍大即可取出,揉出里面的空气。

4

取一大块面,擀出一个圆饼做底儿。

5

再取一块面,搓成手指粗细的长条。

6

用筷子在面条中间压出一条线。

7

把面条抻长,卷上一颗红枣,就是一个枣花。

8

将枣花码在面片外围。

9

在面片外围依次摆好所有的枣花。

10

在中心空出来的地方铺满一层红枣。

11

再取一小块面,擀成一个小圆饼。

12

用小圆饼把中心处的红枣盖上。

13

在小圆饼上继续码第二层枣花。

14

最后在第三层中心处放一个枣花。

15

醒十分钟,上锅中火蒸17、8分钟即可关火。

16

闷两分钟再打开盖子。

小贴士

我做的枣花糕面多、枣少,如果想吃更多的枣,可以把卷枣的面抻得更细一些。

豫北年俗——蒸花糕是一种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做的面食·

在豫北滑县农村、人们春节过大年的传统习俗中,有一个经年不衰、传承至今的年俗,那就是蒸花糕。

花糕是一种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做的面食。每当进入腊月二十日以后,人们就开始忙碌着蒸过年的花糕了。蒸花糕所用原料主要是面粉和干枣,面粉必须用当年收获的新鲜小麦磨成的面粉。这花糕的糕与“高”同音,而且一层比一层高,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甜甜蜜蜜,生活年年高、步步高,花糕越高越吉利。花糕造型生动,线条流畅、结构清新、色彩丰富、绮丽雅致,情趣悦人,增强了春节喜庆的气氛,寄托了人们对新年新生活蒸蒸日上的美好愿望。

除了过年蒸花糕以外,还有个时候蒸花糕,那就是出嫁闺女的时候。不同的是,过年花糕都是篜得熟透了的,而嫁女花糕一般都不会篜得太熟的,寓意闺女当了媳妇以后会“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