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老师送礼?

老师 0 75

怎么给老师送礼?,第1张

怎么给老师送礼?
导读:1送什么是次要的,送礼的态度要端正。送啥是次要的,送不送也是次要的,但凡你在内心真的尊重老师。真的配合老师教学工作,真的把自己孩子基础素质和学习习惯培养好,现在老师的薪水虽然还不高,但是也不会看重和在意你那三两百的礼物/购物卡。2送礼这事学

1送什么是次要的,送礼的态度要端正。送啥是次要的,送不送也是次要的,但凡你在内心真的尊重老师。真的配合老师教学工作,真的把自己孩子基础素质和学习习惯培养好,现在老师的薪水虽然还不高,但是也不会看重和在意你那三两百的礼物/购物卡。

2送礼这事学校和教委都明令禁止,所以送的要巧妙。这里分享我们采访的几位妈妈的经验,以供参考。给老师送时令的水果和鲜花,通过购物平台直接派送到学校/家,家长不出面,在订单下达之前和老师通个电话/发个微信即可。千万不要手提着多大的礼品袋一大堆东西送到学校,老师即使内心不排斥收礼,但是你这样送让大家感到恐慌。

3班主任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做到“雨露均沾”。都说班主任重要这点没错,任课老师难道就不重要吗?要送就要一碗水端平。有经验的妈妈是这样做的:给老师买好的东西,通过快递的方式到学校(一式若干份),由班主任代为转达给任课老师。即照顾了班主任的面子,也顾及了所有老师的感受。

4送礼这事不要让孩子知道。最高明的送礼的家长,不会让孩子知道家长在为他们送礼,这年头孩子的天下和世界都是家长帮他们铺路的(或者多少有点),你给老师送礼是你尊重老师,但是千万不要大咧咧的和孩子讲,也不要去申诉和批判老师的不道德,在生活中你就不收礼了吗?当别人求你办事时你比老师更狠不是吗?

5你和老师是战略同盟,不要人前一套人后一套。你和老师是战略同盟,你们共同发力才能把孩子教的更好,家长配合老师,老师关照孩子,孩子得到更多的各种各样的机会。千万不要在老师面前装出卑躬屈膝的样子,在背后大骂老师没人性/没文化/没水平,你有水平你自己上,还把孩子送到学校干嘛?

6为什么送礼的根本问题要弄清。你送是为什么?为老师更关照孩子?还是自己看别人都送心理不安。如果弄清楚自己为什么送之后,就不一定都要赶在教师节送,中秋节、国庆甚至每一天都可以送。毕竟送礼不就是为了让老师能记住你、记住你的孩子、对你的孩子更宽容、更多的帮你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机会吗?

7礼轻情意重、放长线钓大鱼。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放长线的,和老师的沟通也是如此,不是你一次花重金老师就能照顾你整个小学,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在和老师的沟通上最合适不过,不仅仅在和老师沟通的时候是这样,谈恋爱是这样,做客户是这样,陪伴孩子成长更是这样。

如下: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铃声,把小云从梦中叫醒,她迅速地穿好衣服,刷牙洗脸,背上书包,就跑向屋后的花园。她为什么这么着急?因为今天是教师节,她早就想好了,要给老师一份惊喜。

花园的南墙角,生长着一簇簇的黄菊,它们翠绿的叶子上点缀着珍珠般的露珠。菊花都开了,露出了金黄的花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小云蹲在花丛中,专摘朵大的花,摘了满满一捧的花,她高兴极了,抱着这捧花,向学校赶去。

王教师的办公室里静悄悄的,门也锁着,只有王教师桌前的窗户开着。小云站在窗外向里看,王老师的桌上,一边放着一本台历,台历正翻到了9月10日这一天。

另一边放着地球仪和笔筒,筒里放着改作业用的红笔和尺子。桌上还放着几本作业,教师的眼镜压在上面,显然教师刚刚改完作业离开这里,小云顺手把花插到笔筒里,心想:王老师看到花,一定非常高光,真希望教师改作业时,闻到花的香味,一身的疲惫会烟消云散。

小云又看了看已插好的花,就走向教室,心中还在默念“老师节日快乐!”

花圈挽联称呼:

一:父族称呼:

(1)祖父之胞兄弟:称伯叔祖大人,自称侄孙。

(2)父之胞兄弟:称伯叔大人,自称脉侄。

(3)父胞兄弟之妻:称伯叔母,自称脉侄。

(4)兄嫂:称尊嫂,自称夫弟。回称,贤叔,自称愚嫂。 

(5)侄妇:称贤侄媳,自称愚叔。伯父,回称伯叔翁。

(6)弟妇:称贤弟妇,自称夫兄,回称尊伯,自称愚弟妇。

(6) 祖母之父:称外曾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孙。

(7)祖母之亲伯叔:称外曾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曾又侄。 

(8)祖母之胞兄弟:称舅祖大人,自称愚甥孙。

(9)祖母之胞姊妹:称姨祖母,自称愚姨侄孙。

(10)祖母之胞脉侄:称表伯叔大人,自称表侄。

(11)祖母胞兄弟之婿:称表姑父,自称表内侄。

(12)祖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姻兄,自称愚姨表姻弟。 

二:母族称呼:

(1)母之父:称外祖父大人,自称愚外孙。

(2)母之内伯叔:称外伯叔祖大人,自称愚外侄孙。 

(3)母之姑夫:称外祖姑夫大人,自称愚姻内侄孙。 

(4)母之亲姊妹夫:称姨丈大人,自称愚姨甥。

(5)母之脉侄女之夫:称表姊夫,自称姻弟。

(6)母胞姊妹之婿:称姨表姊妹夫,自称姨表姻弟。 

(7)母胞兄弟:称舅父大人,自称愚外侄或甥。

(8)母之亲表兄弟:称表舅,自称愚姻侄。

(9)母之母:称外祖母,自称愚外孙。

(10)母胞内伯叔母:称外伯叔祖母,自称愚外侄孙。 

(11)母胞兄弟之妻:称勐母,自称愚甥或愚外侄。

(12)母服内侄媳:称表嫂或表弟妇,自称表夫兄弟。

(13)母胞姊妹:称姨母,自称姨甥或姨侄。

(14) 母胞姊妹之女:称姨表姊妹,自称愚兄弟。

三:妻族称呼:

(1)妻之曾祖:称岳曾祖大人,自称愚曾孙婿。

(2)妻之祖父:称岳祖父大人,自称愚孙婿。

(3)妻之父:称岳丈大人,自称婿。

(4)妻胞兄弟:称贤内兄弟,自称姊妹夫。

(5)妻之母舅:称内大人,自称愚甥婿。

(6)妻之表兄弟:称内表兄弟,自称愚表姊妹夫。

(7)妻之亲表侄:称贤表内侄,自称表姑夫。

(8)妻胞姊妹之夫:称襟兄弟,自称愚襟兄弟。

(9)妻姑母之子:称内表兄弟,自称表姊妹夫。

(10)妻胞兄弟之媳:称贤内侄媳侄,自称愚内姑夫。 

(11)妻胞姊妹之子:称贤姨侄,自称黍子婿。

(12)妻母之母:称岳母大人,自称黍子婿。

(13)妻之族母:称岳庶母大人,自称愚甥婿。

(14)妻胞兄弟之妻:称姻嫂,自称姻侍生。

(15)妻之外祖母:称姻外祖母,自称愚外孙婿。

(16)妻胞姊妹:称贤姊妹,自称愚姨夫。

(17)妻胞姊妹之婿:称贤婿,自称黍姨丈。

(18)妻胞姊妹之女:称贤侄女,自称黍姨丈。

(19)妻胞兄弟之子:称贤内侄,自称愚夫母。

五:姻戚称呼:

(1)祖亲家:称老太翁先生,自称姻内侄。

(2)父之亲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3)亲家之父:称姻太翁先生,自称姻侄(晚)。

(4)子之亲家:称姻台,自称愚弟。

(5)婿之伯叔:称姻兄台,自称姻愚弟。

(6)亲家:称姻翁×老大人,自称愚姻弟。

(7)亲家母:称姻母×老孺人,自称眷侍生。

六:各亲称呼:

(1)女之夫:称贤婿,自称黍岳丈或愚岳氏。

(2)侄女之夫:称贤侄婿,自称愚伯叔。

(3)女之子:称贤外孙,自称黍外祖(黍上祖母)。

(4)侄女之子:称贤外侄孙,自称内兄弟。

(5)姊妹之夫:称姊妹夫,自称内兄弟。

(6)姊妹之子:称贤外侄或贤外甥,自称愚舅氏。

(7)姊妹之翁姑:称姻太翁(母),自称姻晚。

(8)姑夫:称姑丈大人,自称愚内侄。

(9)姑母之子:称表兄弟。

(10)女之婿:称贤外孙婿,自称黍姻外祖。

(11)姊妹之婿:称贤甥婿,自称愚内舅。

(12)姑母:称×府姑母,自称脉侄。

七:师友称呼:

(1)业师:称老师,自称受业或学生(门生)。

(2)业师之妻:称师母,自称学生。

(3)业师之父:称太老师大人,自称门下晚生。

(4)业师之母:称师太母,自你门下晚生。

(5)业师之子媳:称世兄嫂,自称世愚弟世侍生。

(6)业师之女:称世姊妹,自称世侍生。

(7)子之业师:称老师,自称世侍生。

(8)学生:称贤友贤世侄,自称友生。

(9)学生之父:称仁兄,自称世愚弟。

(10)同乡:称仁兄,自称乡愚弟。

扩展资料:

(1)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它是对死人哀悼,也是对活人的慰勉,有其社会性,也有其时代的代表性。

(2)花圈和祭幛上的挽条分上下两条,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 上联常用“悼念XXX”,“沉痛悼念XXX”,或“某某某千古”;下联常用“XXX敬挽”、“XXX泣挽”、“XXX拜挽”。

(3)挽联有很强的针对性,要切合死者的地位、身份、情操和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也要切合事物与场合。挽联不能换用,也不能通用,这应该是挽联很重要的地方。

参考资料:

——挽联

1、上联:慈竹当风空有影;下联:晚萱经雨似留芳。

2、上联:陇上犹留芳迹;下联:堂前共仰遗容。

3、上联:桃花流水杳然去;下联:明月清风几处游。

4、上联:美德堪称典范;下联:遗训长昭泣人。

5、上联:一生俭朴留典范;下联:半世勤劳传嘉风。

有的放矢。有的学生(干这事的一定是大一点的学生如初中生或离中生)可能对老师有一些偏见,说要送老师花圈。老师也不用生气,山人自有妙计。老师可以收下花圈,并表示感谢:谢谢ⅩⅩ同学,让你破费了,花圈是干什么用的,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但大家不知道的是,XⅩ同学对老师是煞费苦心,敬重有加的。就说这花圈吧,这花代表我花白的头发,圈,代表我们班,老师是园丁,你们就是圈里面的小苗。园丁每天给小苗浇水、施肥、修枝、打杈精心呵护。是这个意思吧ⅩX同学。学生看到老师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表扬鼓励他,顿觉羞愧无比,后悔不已。然后主动向老师识错,从此更尊敬老师,更加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