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离家不远,家长有没有必要每天送孩子去上学?

孩子 0 21

学校离家不远,家长有没有必要每天送孩子去上学?,第1张

学校离家不远,家长有没有必要每天送孩子去上学?
导读:学校和家的距离并不是特别的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选择送孩子上下学,但是等孩子长大了爸爸妈妈就没有必要送了。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本身就对学校有着一种抵触的心理,如果说上学的时候爸爸妈妈还不送孩子的话,相信小孩子根本就不愿意出门。而且小

学校和家的距离并不是特别的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选择送孩子上下学,但是等孩子长大了爸爸妈妈就没有必要送了。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本身就对学校有着一种抵触的心理,如果说上学的时候爸爸妈妈还不送孩子的话,相信小孩子根本就不愿意出门。而且小孩子在年纪比较小的情况下出门可能会遇到其他的危险,所以说爸爸妈妈应该尽可能地给孩子相应的保障。

孩子小的时候要保护好孩子

在孩子上三年级或者是三年级之前爸爸妈妈都可以选择送自己的孩子上学,小孩子年龄过小,在路上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如果说小孩子没有办法处理这些危险的话,那么所导致的后果可能就是爸爸妈妈不愿意见到的。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的发生,所以说爸爸妈妈应该尽可能地陪着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在出门的时候更安全一些。

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

当然爸爸妈妈送孩子上学也并非仅仅只是陪伴着孩子走这一段路,相反爸爸妈妈在送孩子上学的时候,要教会孩子如何保证自己的安全,并且要告诉孩子该遵循怎样的规则,只有让孩子学会这些,那么今后孩子一个人在出门的时候,爸爸妈妈才能够更放心一些,而且孩子今后在一个人出门的时候,也能够尽可能地保证自己的安全。

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爸爸妈妈也不要一言不发,相反爸爸妈妈完全可以选择和自己的孩子好好的沟通沟通,这样就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开朗一些,而且能够拉近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等孩子渐渐的长大,有了自己的朋友,上学的时候也有了一起走的伙伴,并且能够保证自己安全了,在这个时候爸爸妈妈就不用每天送孩子上下学了。

《少年说》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第四季了,作为一档青少年 健康 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站在学校的天台上,向楼下的师生和家人喊出心里的故事。

一开始播出的时候,有些人会问,节目为什么要安排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心理释放,为什么不安排在湖边?房间?或者一个固定的空间里? 其实这就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习惯导致的,中国人大多都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和父母之间的感情。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好好学习、要“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没有人告诉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当吃到苦之后,要如何消化?

我为《少年说》里面敢勇敢站上去的孩子鼓掌,因为我们习惯了害羞。

当他们对朋友、同学大声喊话时,我羡慕他们的友情,那是人生中最宝贵的关系,没有血缘支撑起来的亲人关系, 我们相识的时候,我不在意你的家世、不了解你的未来,但我想认识你,因为我们注定了要成为知己、闺蜜、兄弟。

当他们对老师大声喊话的时候,我庆幸他们的幸运,能成为朋友一样的老师对于他们来说是笔财富,她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指引一条道路, 那条道路不一定通往成功,但道路上的石头、陷阱,老师都为你做好了标记。

当他们对父母大声喊话时,我为他们的每一句话感到心疼。有些父母可能会通过这个小小的举动有所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但大多数父母总是抱着“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反驳了回去。我看着孩子站在上面,一脸的无奈和早知结果的脸色, 父母与孩子沟通之间的路怎么那么遥远,一直无法共鸣吗?

还有“隐形式父母”是我最难过的喊话,父母为了生活不得不“隐形”,孩子渴望陪伴却总是求而不得。18岁成年,牙牙学语、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自己吃饭。。。做父母的总是要错失和遗憾很多,当父母闲下来的时候,孩子已长大,要去广阔的天空飞翔。于是两条线交汇后又再次分开,下次交汇是何时呢?

我看《爸爸去哪儿》,里面杜江给他儿子嗯哼的一封信,当杜江读那封信的时候,已经成年工作的我,听着心跟着抽动了一下,我一直记得那封信,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读给他听: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

你是你自己的希望

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

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

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那梦里,不必有我

我是一件正在老去的事物

却仍不准备献给你我的一生

这是我的固执

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

我爱你,仅此而已

12月7日,湖南卫视推出的全国首档青少年 健康 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少年说》第二季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召开了第三次并不陌生的“三方家长会”。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家长齐聚一堂,《少年说》节目制片人孔晓一、广州大学附属中学校方领导也莅临现场,与广大家长和同学们共同观看了《少年说》第二季的金榜话题特辑。羊城广州,来自中国各地学校的少年们在荧屏中也用自己的一段段真实 情感 燃爆了整场特殊的“家长会”。

在《少年说》的“勇气台”上,少年们的烦恼、无奈、吐槽、鼓励、感恩、梦想都通通被真实地拎到了荧幕前,借着这个自由开放的高台让正值青春期的男孩女孩们有了一个释放自我的机会。节目在校园中却将镜头转向课堂之外,记录下少年们把自己心中的话通过多元的表达大声传递到台下的同学们和回应对象当中的生动画面,让校门外的家长们更加清楚了解自己孩子们成长的思考和困惑。

节目主持人梁田和陈铭在现场说道,从第一季到现在,这个节目让自己越录越年轻,少年们用他们的声音让大家看到了少年代睿智。节目中体现的成长是千金不换的,不同的身份让自己能够学习到不同的道理。陈铭也说自己一开始还害怕面对这些相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们所存在的烦恼会有些相似,可是一场场下来才发现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视角和生活经历,让自己也从一个父亲、一个孩子、一个老师的角度去感受到了校园里的五光十色。而且到目前为止《少年说》已经去过二十多个城市,二十六所学校,共有两千多名孩子登上了勇气台。与他们的父母、老师、同学甚至是自己,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沟通。

看片会播放的特辑视频中,少年们的喊话令现场的观众深感共鸣:观摩过程可谓是欢笑与感动并存。有一位女生,她在台上放声喊话她有一个虐了千百遍,却还待她如初恋的弟弟,以前她从来不肯承认她有这个弟弟的存在,可现在她十分感谢家庭里有这个小生命地出现;看到这些的时候,整个会场都安静下来,许多人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除开这些,特辑中一个五年级的男生吐槽自己的妈妈凑过来不给自己吃肉,在台上喊话妈妈说只要家里肉吃,就答应妈妈做家务,照顾妹妹;还有一个小女生上台吐槽那个比她还幼稚还靠不住的妈妈,小学家长签字把自己的名字写错成女儿的名字,长大开家长会把学校地址记错了,去游乐园比女儿玩儿得还疯;有一个来自正定中学的阳光男生说自己有一个完全不知道什么事浪漫的老爸,甚至他还自己找了一首浪漫情诗要爸爸亲口读给妈妈听,让现场的观众哄堂大笑,会场也充满了温暖。

观看完这些精彩内容后,学生和家长们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其中,有一位学生特别是看到有一位姐姐对自己喊话的那一段就想到了自己的妹妹,她也觉得妹妹抢走了她的外婆,可妹妹还是愿意跟她分享玩具,让她感觉到了什么才叫做家的温暖;还有一一个男孩儿说想到在家一直都只顾着玩手机,现在弟弟学习不好特别叛逆的有一部分是自己的原因,现在特别后悔。还有一个高一女生说自己从小也有一些梦想,尽管说起来比实现它要难很多,可是坚持自己的初心才是最重要的。有一位带着全家都来现场的妈妈说,她们作为节目的忠实粉丝,自责了很久,因为在节目录制的时候并没有准备的特别好。另外一位妈妈说自己和另外一个观众在看完了片子以后最大的感触就是要感谢老师的幸苦,因为老师本身管理整个班级都不容易,而女儿在老师的班上还是感受到很快乐。还现场呼吁在场学生要多多理解老师。而老师补充说自己想到父亲在今年中秋节的时候父亲去世了,自己回想起与老父亲之前生活对点点滴滴,对于现在没机会对他说出“我爱你”感到很惋惜。

现场互动完以后学校王校长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看着孩子们蓬勃向上热爱生活的品质也正好和《少年说》中展现新时代青春风貌的诉求非常吻合。所以也想通过这样一次节目录制的机会发现了同学们内心丰富多彩的一面,他们的勇气也让人十分感动,表达出出来的心声也正好给教育界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去思考在新时代条件下如何去呵护孩子、去和孩子共同成张

所以不应该去的

应该去

《少年说》直接把亲子沟通场景放到了室外、放在大庭广众之下。让孩子直接吐露心声,帮家长克服沟通障碍,直面孩子的需求。

(天台上是喊话的学生,台下是家长和同学)

在这样露天的节目现场,上台“吐槽”的孩子大都会毫不羞涩地表达自我,喊出他们对家长的期望。

于是,青少年和家长之间的日常亲子教育问题,在这个学校内搭建的舞台上,被公开放大并讨论。

在孩子上台发表完“吐槽”之后,家长需要明确而快速地作出回应,这一过程大概只需两分钟。

虽然,这两分钟对于解决孩子内心深处积累的困惑和与家长的矛盾并不太足够。

但是,对于日常缺乏亲子沟通的中国家庭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坦诚相待的两分钟。

应该去,现在家长和子女在现中国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两地分居,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缺少很多的责任心,和自我修补能力,!

家长应该去,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的想法。听听他们的心声,鼓励孩子们积极的向上,支持他们的梦想。不能让沉默埋葬放飞的翅膀。

这个个人认为应该去,因为这个是孩子对家长说的心底话,是希望家长能够听进去的,能够改正的,如果只是电视上看看,那也只会笑笑了事。以后该怎样还是怎样,也不是说去了一定会改,但是效果肯定好很多,也表明家长肯直面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节目,没看过的可以看看。

应该去

应该去。

因为父母才是真正的听众,不去现场怎么听?就算在家看直播回放,没有现场的效果,怎能会有深深的感触!

《少年说》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反映青少年“思想”的节目,节目将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从全国选拔90后“有想法”的少年,给那些一直沉默却不甘沉默的少年提供一个表达自我

不应该去。

1、送孩子上学,舍不得,不习惯没有孩子在旁边闹腾的生活.

2、孩子第一天上学,说是舍不得妈妈。上课时间到了,我离开了教室,喵见孩子又哭了,走出园外,问其他家长孩子的情况,竟然也有些心疼。

3、天下的妈妈都一样,都不舍得跟孩子分开,恨不得时时刻刻陪在孩子身边,不错过他成长的任何瞬间。

4、女儿终于离开我要去上学了,时间过得真快,仿佛出生时的情景还在昨天,转眼之间,女儿已经长大一个3岁的小姑娘了。

5、送她到学校那天,面对新的环境,女儿一脸的惊奇,兴奋的跑来跑去,一会就和同寝室的人混的烂熟。在走廊看见几个家长和孩子在抹眼泪,我心里也酸酸的。

6、匆匆流年,看着你离去上学的背影,只是短短的几年而已,岁月沧桑,等待你的满满爱意,等待你的幸福回家。

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当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接受、关注自己,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

反之,孩子则会体验到焦虑,表现出各种依恋行为。长此以往,会对孩子性格产生不好的影响。

小时候缺少父母的陪伴,长大后孩子出现了心里问题,这样的孩子太多了。

来看看“童年父母陪伴的确实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的帖子下的几个回答。

“缺席的陪伴给自己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抗压能力较差,情感方面心理防线高且脆弱,缺乏安全感,不轻易寄希望于别人。”

“永远报喜不报忧,三十岁,依然无法当面叫出爸爸妈妈。”

“只能和缺失抗争,自卑,孤独,无助,不会对孩子表达爱,一辈子都觉得自己会被世界抛弃。”

自卑,孤独,遇事扛到底,被世界抛弃,这些字眼,看到就会让人心疼……

不管遇见怎样的难关,他们第一反应不是求助别人,而是抗下所有。父母缺席的陪伴,最终都会演变成孩子性格的隐患。

TWO缺乏陪伴,孩子更容易恋上游戏

有研究表明:幼时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更容易患上游戏障碍。

所谓游戏障碍,即游戏行为失控,不顾后果一直打游戏,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瘾”。

在中国,被“网瘾”毁掉的家庭很多。

邻居陈姐家的孩子林林自从染上了“网瘾”后,学业荒废了,时不时还对陈姐夫妇动手。

林林会变成今天这样是因为:林林打小父母不在身边,跟奶奶生活一起,祖孙间代沟很大,交流仅仅停留在日常的问候。

没有人陪林林聊天解闷,网络便成了林林唯一排解孤独的渠道,渐渐地,林林滑向了“网瘾”的深渊。

我们对“网瘾”孩子绝望,但没有人想过是他们先对父母失望的。

家长只看到他们沉迷在虚拟世界,却看不见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挣扎沉沦的小身影。

但游戏并不是孩子的全部,他们更希望获得父母的陪伴。

THREE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心理学家李雪说:当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到家庭中,他最渴望的是能被看见。

但如果不被看见,那么孩子就会一直陷入怀疑自己是否被爱。

综艺《少年说》中,女孩张桐尧就有这样的困扰。

父亲是一名旅游学教授,经常出差,即便回家,也只是坐在电脑前工作,没时间陪她。

父亲的“冷落”让她一度觉得自己并没有感受过父亲的什么爱。

张桐尧的父亲真的不爱她吗?其实,父亲很爱她,为了能跟她有共同话题,熬夜恶补她最喜欢的漫威**,背里面的人物关系。

12岁生日的时候,父亲愣是熬了两个通宵,从几万张照片里挑出800张做成了一个纪念册送给她。

其实,张桐尧误解父亲了,这并不是因为她不懂事,也不是父亲表达爱的方式错了,而是有些爱需要陪伴,才能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

陪伴可以是共读一本书,早上送孩子上学,带着孩子一起去看一场她喜欢的**。

如果实在太忙,经常见不到孩子,那就用写小纸条的方式跟孩子沟通。

这些小纸条,是一种无形的陪伴,更是父母对孩子实实在在的爱的证明。

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有千千万万,但没有哪一条比得上陪伴更能让孩子笃定父母的爱。

对于孩子来说,世间万物再美好,都不及父母的陪伴。